国家保护动物亚洲象

国家保护动物亚洲象

一、国家保护动物亚洲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荣,刘美艳[1](2022)在《行为管理在圈养亚洲象饲养管理中的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动物园是管理和展出野生动物的机构,是开展物种保护、科学研究、保护教育和文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现代动物园圈养条件下亚洲象的饲养管理是一项既古老又现代的工作,昆明动物园亚洲象行为管理工作主要由展区设施设计、环境丰容、行为训练、社群构建和操作日程5个方面组成。介绍了展区设施设计、环境丰容、行为训练、社群构建和操作日程在亚洲象行为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张呈波[2](2021)在《亚洲象不同生活环境粪便微生物组及其降解木质纤维素新型酶基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质纤维素作为地球上最多的生物质,其高效利用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提高其利用率将有助于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减少粮食安全问题。虽然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研究已有多年,但仍存在单酶系统、降解机理不明确、降解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发现木质纤维素降解的新型高效酶等高效生物质降解因子,对提高木质纤维素降解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圈养亚洲象因单调饮食和有限活动空间等因素导致的低繁殖率、高患病率,以及野生亚洲象因栖息地减少和食物缺乏等因素造成的异常迁徙,都是保护该物种的障碍。传统方法研究亚洲象的饮食和生活环境对改善以上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为了更深入了解饮食和生活环境对亚洲象健康和种群变化的影响,急需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动物胃肠道存在的大量微生物群落,与动物的营养、免疫和食性有着密切关系,所以研究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组,将有助于亚洲象的保护。本文在调查亚洲象觅食植物种类的基础上,结合16S r RNA基因测序、q PCR功能基因检测、宏基因测序和蛋白质组检测,研究亚洲象不同生活环境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潜在功能,并挖掘亚洲象肠道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新型酶基因,为进一步促进该珍惜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新型高效饲用酶和生物能源开发用酶的挖掘提供资源。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基于16S r RNA基因测序及q PCR检测研究不同生活方式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组亚洲象觅食植物调查结果显示,圈养程度越高,亚洲象觅食植物种类明显减少(从约112种到3种),而主要食物中纤维含量逐渐升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从约49.5%到72.8%)。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洲象肠道细菌alpha多样性随着圈养程度升高而逐渐降低。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人工喂养可能导致圈养亚洲象肠道微生物丢失。q PCR检测丁酸盐产生菌的丁酰Co A:乙酸Co A转移酶基因(BCo AT)相对含量在完全圈养、半圈养、半野生亚洲象中逐渐升高,而在纯野生亚洲象中却显着降低。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洲象正面临着肠道微生物丢失的威胁,而野生亚洲象正面临着食物缺乏和栖息地减少的危机。2.基于宏基因组学研究不同摄食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基于宏基因组学分析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包括细菌、古菌、真核生物和病毒等,发现细菌为最优势微生物类群,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亚洲象肠道优势细菌门类。差异物种分析显示,母乳喂养幼年亚洲象(Breastfeeding captive Asian elephants,BAE)显着富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菌群,植物喂养圈养亚洲象(Captive Asian elephants,CAE)显着富集纤维菌门(Fibrobacteres)和螺旋体门(Spirochaetes)菌群,而自由觅食野生亚洲象(Wild Asian elephants,WAE)显着富集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菌群,说明生活环境和摄食影响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群落。亚洲象肠道宏基因组的功能注释结果表明,BAE组肠道显着富集beta-半乳糖苷酶和甘露糖苷酶,CAE组肠道主要富集木质纤维素降解酶,而WAE组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没有富集,但其种类较丰富,这与野生亚洲象觅食植物种类丰富有关。3.基于细菌基因组组装挖掘亚洲象肠道新型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利用宏基因组分箱技术,组装出139个高质量细菌基因组,发现亚洲象肠道蕴含大量潜在微生物新物种。代谢重建分析发现亚洲象肠道中磷酸戊糖途径(PPP)和糖酵解途径(EMP)的5-核糖磷酸异构酶A(RPIA)和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的丰度远高于牛瘤胃,说明亚洲象能量代谢效率可能比反刍动物更高。通过对139个亚洲象肠道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进行CAZy数据库注释,获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在CAZymes占总蛋白比例方面,亚洲象肠道CAZymes比GTDB库显着富集。与NCBI_NR数据库中总蛋白序列比对的一致性较低(氨基酸序列相似性≥95%的仅占16.5%),与CAZy数据库中总蛋白序列比对的一致性更低(氨基酸序列相似性≥70%的仅占18.0%),表明亚洲象肠道CAZymes新颖度高,且亚洲象肠道约83.5%的CAZymes含有胞外分泌信号肽,有助于它们分泌到肠道环境降解木质纤维素。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1.5万余条亚洲象肠道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新型酶基因的详细信息,为后续挖掘新型高效饲用酶和生物能源开发用酶提供了基因资源。4.基于shotgun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亚洲象肠道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表达亚洲象粪便shotgun蛋白质组检测结果显示,亚洲象肠道微生物表达了848个CAZymes,474个多糖利用位点(PULs)相关蛋白,41个纤维素小体相关蛋白。高表达的纤维素小体相关蛋白的贡献物种为Ruminococcaceae_HUN007,说明Ruminococcaceae_HUN007是亚洲象肠道木质纤维素降解的关键功能细菌。野生亚洲象肠道纤维素小体相关蛋白和PULs酶簇的表达比圈养亚洲象的低,这可能与野生亚洲象喜食农作物和瓜果等低纤维含量的食物有关。

谢兴龙[3](2021)在《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南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坚持的重要原则1。2020年9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续坚韧努力,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卢燕[4](2021)在《亚洲象回家》文中指出前言8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透露,随着云南14头亚洲象在8月12日进入墨江县,标志着对其北移处置工作顺利完成。大象有知。8月8日20点8分,"离家出走"4个月,奔袭1300公里后,云南那被称为"断鼻家族"的14头亚洲象安全渡过玉溪市的元江大桥。

胡宇轩,张忠义,杜宇晨,谢屹[5](2021)在《人象冲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展望——基于亚洲象对人的负面影响分析》文中认为人象冲突是我国人兽冲突中的典型事件,不仅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着当地农户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对人象冲突的度量、冲突生成机理、行为响应及人象冲突治理措施4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可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人象冲突被界定为人与象之间负面的交互影响,但度量主要集中在象对人类构成的直接负面影响;其次,人象冲突的成因可归纳为"挤出效应""机会效应""攻击效应"与"攀升效应",冲突的始点在于亚洲象离开原有栖息地后,活动范围扩大至农户生产生活区,造成空间重叠;再次,不同生计资本的农户面对人象冲突行为响应不同,生计资本强的农户的响应行为更有助于避免人象冲突发生;第四,目前采取的人象冲突治理措施覆盖了事前、事中、事后3个环节,具有积极作用,但仍不足以解决人象冲突问题。为加强人象冲突的有效治理,建议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丰富研究基础理论,拓展研究数据来源,结合人象冲突新态势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增强研究产出对决策的支撑作用。

陈飞,杨子诚,王梦君,赵明旭,王智红[6](2021)在《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在野生动物监测领域的应用思考》文中认为野生动物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类群,是研究与管理的主要对象。随着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技术手段被用于野生动物监测。通过对传统监测技术与当前主流监测技术的总结梳理,讨论现今监测手段存在的不足;并基于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以云南野生亚洲象监测为例,思考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在野生动物监测领域的应用,为今后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发展提供新视角。

王智红,陈飞,杨子诚,王梦君[7](2021)在《中国亚洲象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我国亚洲象栖息地减少,伴随而来的人象冲突问题使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十分紧迫,通过对中国亚洲象种群数量、遗传多样性、行为和人象冲突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对国内亚洲象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梳理,为亚洲象保护管理和人象冲突缓解工作提供科研基础。

邵曰派[8](2020)在《云南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分布及活动节律》文中研究说明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兽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而红外相机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兽类的调查与监测。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区,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保护区兽类调查物种记录多年未能更新,影响了对资源现状的评价。为调查评估太阳河保护区近年来哺乳动物多样性、分布和活动节律,以红外相机调查该保护区兽类,同时以样线法和访谈法辅助调查。2017年4月8日–2019年4月30日,以公里网格法布设红外相机,每个网格(1×1 km2)布设1台,共布设红外相机40台,布设的生境包括7种生境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季节雨林、山地雨林),海拔在975 m1579 m之间。通过27,051个红外相机日的调查,收集兽类独立有效照片3,278张。2018年4月–2019年12月,共调查42条样线,样线的平均长度为9.025 km。2019年7月15日–2019年12月6日,走访调查了72位受访者。主要结果如下:1.兽类物种编目获得野生兽类6目15科27种。记录到2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其中北豚尾猴为保护区新纪录。另记录到猕猴(Macaca mulatta)、豺(Cuon alpinus)、黑熊(Ursus 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水鹿(Cervus equi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巨松鼠(Ratufa bicolor)等10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此外,样线法调查记录到兽类17种,访谈法记录兽类26种。综合红外相机、样线法和访谈结果,目前保护区内分布的大中型兽类有30种。2.兽类多样性及分布兽类多样性指数如G–F指数为0.36,Simpson指数为0.64,Shannon-Weiner指数为1.48。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RAI=53.14)和野猪(Sus scrofa,RAI=25.81)相对丰富度最高;猕猴、水鹿、豪猪(Hystrix brachyura)等相对丰富度在1–5之间;而北豚尾猴、亚洲象、黑熊等的相对丰富度最低不到1。不同生境类型之间,平均每台相机记录物种数最高的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44±1.22种);不同海拔范围内,以14001500 m海拔段平均每台相机记录物种数最高(8.31±0.84种)。在不同生境类型中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分布差异不显着(物种数:χ2=5.284,df=6,P>0.05;Shannon-Weiner指数:χ2=2.756,df=6,P>0.05),而均匀度指数差异显着(χ2=12.546,df=6,P<0.05)。不同海拔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分布差异不显着(物种数:χ2=6.431,df=6,P>0.05;独立有效照片数:χ2=9.422,df=6,P>0.05;Shannon-Weiner指数:χ2=2.348,df=6,P>0.05;Simpson指数:χ2=5.213,df=6,P>0.05;均匀度指数:χ2=11.489,df=7,P>0.05)。3.兽类的活动节律活动节律分析表明,同一目(科)内的物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物种间活动节律呈现为中等程度的重叠,如水鹿和赤麂(重叠系数Δ=0.84,P=0.04)、水鹿和野猪(Δ=0.60,P<0.01)、赤麂和野猪(Δ=0.69,P<0.01)。通过此次调查,基本掌握了太阳河保护区大中型兽类资源现状,为后续保护区制定、实施保护计划及开展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结果表明,红外相机法是亚热带森林兽类调查的有效工具,但是传统的样线法和访谈法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综合运用几种调查方法有利于获得更全面的兽类种类构成。

吴凤娇[9](2020)在《动物园科普教育在小学科学“特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新的要求。STSE教育与新发展理念也是这个新时代的产物,这两个理念都十分重视环境,那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建议整合课程资源,以实现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小学科学“特色课程”是校内课程资源,动物园科普课程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结合会有怎样的效果,又会面临怎样的困难?所以,基于以上的原因,本研究进行了动物园科普教育在小学科学“特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了解广州市部分小学现有“特色课程”的开展情况与小学科学蕴含的动物科学知识;探讨广州动物园科普课程教学实践情况;并根据课程实施情况,对动物园科普教育与小学科学“特色课程”的发展提供意见。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背景梳理。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了解了广州市区部分小学现有“特色课程”的开展情况。整理与分析小学科学动物知识并设计与实施动物园科普课程。最后,采用课堂观察法、教育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从课堂观察、学生学习成效、家长与教师意见三方面探讨动物园科普课程教学效果,为动物园科普教育与小学科学“特色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动物园科普教育与小学科学“特色课程”结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2)小学科学中动物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动物与保护动物的意识,其内容很适合结合动物园资源进行科普教学活动。(3)综合四个主题科普课程的课堂观察、“新手”科普教师《大象,永不忘记!》的学生学习成效、教师与家长的意见三个方面,发现动物园科普课程在小学实施具有明显成效。(4)广州动物园和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继续完善现有课程,加强合作,壮大教师队伍,并做好课程评价与反馈。

张恒振[10](2020)在《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沿线亚洲象及其栖息地潜在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是具有世界保护意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野生亚洲象在我国目前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的少数地区,且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拟建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至普洱市澜沧县和孟连县的重要连接线,工程线路的比选结果,该条高速公路将不可避免地跨越野生亚洲象分布区,对沿线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具有潜在的影响。本文以拟建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各1 km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访问调查法、跟踪调查法、无人机调查法、样线法、样方法等方法,对研究区内及周边亚洲象的分布、数量、种群结构、迁移通道进行了调查,同时对亚洲象栖息地的植被、食性植物、硝塘等信息进行了采集,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数据,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速公路沿线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以及工程项目对亚洲象及栖息地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根据此次调查与分析成果,针对拟建高速在设计、施工及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同时对沿线亚洲象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分布于拟建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沿线的野生亚洲象早期是由澜沧江东岸迁移而来,种群数量由建群时的4头发展为目前的17头,包括成体雄象3头、成体雌象8头,亚成体雄象6头。象群有分群与合群现象,其中14头象(包括全部雌象、亚成体象及幼象)常年集群活动组成基本象群,另外3头成年雄象部分时间与象群一起活动,也常脱离群体单独活动。(2)基于遥感(RS)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本文采用ArcGIS软件,以影响亚洲象分布的主要生境因子为适宜性评价参数,选取海拔、坡度和植被隐蔽度3个环境因子,分析得出拟建高速沿线亚洲象栖息地单因子适宜性数据,并将这3个环境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到了沿线亚洲象栖息地多因子综合适宜性数据,据此对沿线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性良好的区域仅占全路段的1%,而适宜性适中和较差的区域分别占比57.8%和42.2%,分析认为,该区域并不是亚洲象最适合生存的区域。(3)在沿线研究区域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地方设置7个植物调查样方,共记录到植物136种,隶属41目57科118属,其中包括亚洲象食性植物40种,隶属18目24科37属,占植物总种数的29.4%,表明这一区域可供亚洲象采食的植物资源相对丰富度高,这可能是亚洲象在这一区域长期生存活动的主要因子。(4)亚洲象象群大部分时间在勐海县境内活动。本文采用最大熵模型对勐海县境内亚洲象适生区进行预测的结果显示,拟建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在勐海段亚洲象高度适生区的面积占比仅为3%,而低适生区、边缘适生区,适生区和非适生区的占比依次为43%、38%、10%和6%。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勐海县勐满镇辖区,推测这可能是亚洲象经常到勐满镇活动的主要原因。(5)利用痕迹跟踪法对当地亚洲象迁移路线进行跟踪调查,绘制了轨迹及活动点图,结合高速公路工程项目设计与布局,发现在勐海县勐满镇存在1个亚洲象活动轨迹与高速公路规划线路相交的位点,工程设计中在此处已经设计了1个600 m长的隧道,能够满足象群的迁移跨越高速公路时的需求,不会对亚洲象的跨越迁移造成直接的阻隔作用。(6)对研究区内亚洲象取食的硝塘水样矿物质含量的测定发现,镁和盐分含量与亚洲象对硝塘利用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后对亚洲象利用硝塘和地表汇流水系受道路干扰状况做了空间分析,发现拟建高速规划线路并未直接导致亚洲象利用硝塘数目减少,所受干扰的3处硝塘亚洲象近年来利用程度均较低。水系受干扰区域主要集中在勐海县勐满镇及以西路段。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拟建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对当地分布的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弱。据此,对优化工程建设和沿线亚洲象保护提出如下建议:(1)人为取消受拟建高速干扰的3个硝塘,减少亚洲象以后到这些区域活动频次,以避免造成高速公路沿线的车-象冲突或人-象冲突;(2)在高速公路与亚洲象活动轨迹相交的通道点两侧,人工种植亚洲象喜爱程度较高的食物引导其从隧道上方通行;(3)要加强拟建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亚洲象的监测,尤其加强工程建设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监管,保护好这一区域活动的亚洲象及其栖息地。

二、国家保护动物亚洲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保护动物亚洲象(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为管理在圈养亚洲象饲养管理中的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展区设施设计在亚洲象行为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 环境丰容在亚洲象行为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行为训练在亚洲象行为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1 基于减缓压力的行为训练
    3.2 行为训练实践
    3.3 行为训练在亚洲象行为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社群构建在亚洲象行为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5 操作日程在亚洲象行为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6 结论

(2)亚洲象不同生活环境粪便微生物组及其降解木质纤维素新型酶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亚洲象现状
        1.2.2 亚洲象胃肠道微生物
        1.2.3 宏基因组学
        1.2.4 蛋白质组学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16S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及qPCR检测研究不同生活方式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组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亚洲象的基本信息及其觅食植物种类的调查
        2.2.2 亚洲象新鲜粪便的采集
        2.2.3 基因组DNA提取、基因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2.2.4 测序数据处理
        2.2.5 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2.3 结果和分析
        2.3.1 基因组DNA提取、质控和基因扩增
        2.3.2 16S rRNA高通量测序基本信息
        2.3.3 四种生活方式亚洲象觅食习性比较
        2.3.4 其它饮食、性别和年龄因素对亚洲象肠道菌群的影响
        2.3.5 亚洲象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随圈养程度升高而降低
        2.3.6 四种生活方式亚洲象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差异
        2.3.7 因自由觅食而富集和因圈养而丢失的细菌类群的代表
        2.3.8 与生活方式变化显着相关的细菌类群
        2.3.9 功能基因qPCR分析揭示生活方式对亚洲象潜在的健康影响
    2.4 讨论
        2.4.1 亚洲象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随圈养程度升高而降低
        2.4.2 不同生活方式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差异
        2.4.3 因自由觅食而富集和因圈养而丢失的细菌类群代表
        2.4.4 与生活方式变化显着相关的细菌类群
        2.4.5 不同生活方式亚洲象潜在健康状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宏基因组学研究不同摄食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亚洲象粪便样品的采集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4 总DNA的提取
        3.2.5 DNA检测
        3.2.6 DNA片段化
        3.2.7 构建PE文库
        3.2.8 桥式PCR和测序
    3.3 数据分析
        3.3.1 数据质控
        3.3.2 拼接组装
        3.3.3 基因预测
        3.3.4 非冗余基因集的构建
        3.3.5 基因丰度的计算
        3.3.6 物种与功能的注释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宏基因组测序样本的选取
        3.4.2 宏基因组测序数据信息
        3.4.3 亚洲象微生物组分类概况
        3.4.4 亚洲象微生物组的功能概况
        3.4.5 BAE、CAE和 WAE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分析
        3.4.6 BAE、CAE和 WAE亚洲象肠道微生物功能差异分析
    3.5 讨论
        3.5.1 亚洲象肠道细菌、古菌、真核生物和病毒群落组成
        3.5.2 BAE、CAE和 WAE亚洲象肠道差异微生物类群与摄食相适应
        3.5.3 BAE、CAE和 WAE亚洲象肠道差异CAZymes与摄食相适应
        3.5.4 BAE、CAE和 WAE亚洲象肠道差异KEGG代谢通路
        3.5.5 BAE、CAE和WAE亚洲象肠道真菌和古菌类群的功能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细菌基因组组装挖掘亚洲象肠道新型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宏基因组测序rawdata质控
        4.2.2 De novo宏基因组组装和分箱方法
        4.2.3 物种分类和基因组信息分析
        4.2.4 MAGs定量和丰度差异分析
        4.2.5 基于MAGs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6 MAGs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鉴定与注释
        4.2.7 MAGs的代谢重建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宏基因组组装和基因组MAGs选择
        4.3.2 BAE、CAE和 WAE三组亚洲象肠道宏基因组MAGs物种组成和丰度差异分析
        4.3.3 亚洲象肠道MAGs碳水化合物降解酶潜力分析
        4.3.4 亚洲象肠道MAGs含纤维素小体复合物组装支架蛋白和相关CAZymes分析
        4.3.5 亚洲象肠道拟杆菌MAGs多糖利用位点(PULs)分析
        4.3.6 亚洲象肠道MAGs代谢重建
        4.3.7 基于宏基因组分箱技术挖掘亚洲象肠道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
    4.4 讨论
        4.4.1 亚洲象肠道蕴含大量微生物新物种
        4.4.2 BAE、CAE和 WAE亚洲象肠道细菌在基因组水平的丰度差异
        4.4.3 亚洲象肠道MAGs的碳水化合物降解潜力
        4.4.4 亚洲象肠道MAGs的代谢重建
        4.4.5 亚洲象肠道新型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的挖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hotgun蛋白质组学研究亚洲象肠道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表达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仪器和分析软件
        5.2.2 实验试剂和耗材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和分析
        5.3.1 蛋白定量结果
        5.3.2 质谱鉴定
        5.3.3 BAE、CAE和 WAE亚洲象粪便蛋白的表达
    5.4 讨论
        5.4.1 BAE、CAE和 WAE亚洲象粪便蛋白的表达
        5.4.2 亚洲象肠道高表达蛋白的贡献物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1.1 研究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亚洲象回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大象来了
    你从哪里来我的亚洲象
    大象去哪儿了
    踏上归途
你好!大象
    处置迅速多方协同
    一个也不能少一点也不放过
    防范于超前防患于未然
    大象请跟我来
全民护象:热爱105度的你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追”象
    从“怕人”到“伴人”
    与大象“亲密接触”
    预警监测保象护民
    “大象食堂”开业啦!
    这些年这些追象的人
        看脚印知象踪
        无人机帮忙探虚实
        发现“断鼻家族”
北迁猜“象”
    “找地儿”说
    “寻食儿”说
    “迷路”说
    地球磁场说
    定向导航说
结语
像话不象话

(6)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在野生动物监测领域的应用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生动物监测技术
    1.1 传统监测技术
    1.2 主流监测技术
    1.3 存在的优势与局限
2. 天空地一体化技术
    2.1 天空地一体化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2.2 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的优劣
3. 应用思考及发展方向
    3.1“天”“空”“地”监测概念及内容
    3.2 亚洲象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构建
        3.2.1 设计思路
        3.2.2 系统构成与功能
    3.3 问题解决

(7)中国亚洲象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亚洲象概述
2.亚洲象研究现状
    2.1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
    2.2我国亚洲象遗传学研究
    2.3亚洲象行为和生理研究
    2.4亚洲象栖息地研究
    2.5人象冲突
3.问题与展望

(8)云南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分布及活动节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综述
        1.2.1 红外相机调查综述
        1.2.2 样线调查综述
        1.2.3 访谈法综述
    1.3 兽类多样性、分布、活动节律的研究
        1.3.1 多样性调查与编目
        1.3.2 哺乳动物的分布研究
        1.3.3 活动节律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红外相机法
        2.2.2 样线法
        2.2.3 访谈法
    2.4 数据处理
        2.4.1 多样性指数
        2.4.2.1 香农-威纳指数
        2.4.2.2 Simpson指数
        2.4.2.3 兽类物种多样性的G–F指数
        2.4.2.4 相对丰富度指数
        2.4.2.5 其它相关指数
        2.4.2 物种累积曲线
        2.4.3 活动节律
        2.4.4 统计学分析
        2.4.5 不同生境类型划分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红外相机监测结果
        3.1.1 兽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3.1.2 兽类物种渐进曲线
        3.1.3 太阳河样区Ⅰ和样区Ⅱ兽类物种组成对比
        3.1.4 不同生境类型兽类物种分布及差异
        3.1.5 部分物种的活动节律
        3.1.6 人为活动干扰和人兽冲突
    3.2 样线调查结果
    3.3 访谈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三种调查方法比较
    4.2 区域兽类多样性
    4.3 不同生境兽类多样性分布
    4.4 兽类的活动节律
    4.5 人为活动干扰的影响
第5章 保护建议
    5.1 太阳河保护区兽类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5.2 兽类多样性保护建议
    5.3 人为干扰活动缓解建议
    5.4 人兽冲突缓解建议
第6章 结论与总结
    6.1 结论
    6.2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动物园科普教育在小学科学“特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STSE教育与新发展理念的启示:重视环境
        1.1.2 小学科学课标建议整合课程资源来加强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1.3 小学科学“特色课程”是小学科学课堂的延伸与补充
        1.1.4 基于“动物保护,保护教育”衍生出动物园科普课程
    1.2 国内外综述
        1.2.1 国外综述
        1.2.2 国内综述
    1.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3.1 理论基础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设计过程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州市八所小学“特色课程”开展情况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调查结果
        2.3.1 “特色课程”的开课类型
        2.3.2 “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定情况
        2.3.3 “特色课程”的实施场所
        2.3.4 “特色课程”开展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2.3.5 “特色课程”的发展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学科学动物知识的梳理与案例设计
    3.1 梳理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动物科学知识
    3.2 本人设计的《大象,永不忘记!》动物园科普课程
        3.2.1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3.2.2 教学目标
        3.2.3 教学重难点
        3.2.4 教学过程
        3.2.5 教学反思
第四章 动物园科普课程实施情况调查
    4.1 动物园科普课程课堂互动情况
        4.1.1 研究对象
        4.1.2 对S-T分析方法采样数据的信度分析
        4.1.3 《动物的卵》的课堂观察报告单
        4.1.4 《动物食物链》的课堂观察报告单
        4.1.5 《大象,永不忘记!》的课堂观察报告单
        4.1.6 《黑猩猩一家子》的课堂观察报告单
        4.1.7 四个专题课堂观察小结
    4.2 动物园科普课程——《大象,永不忘记!》的实施成效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调查结果
    4.3 家长与教师对于动物园科普课程的意见
        4.3.1 研究对象
        4.3.2 调查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物园科普教育与小学科学“特色课程”合作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5.1 面临的问题
    5.2 解决办法
    5.3 今后的发展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课题创新点
        6.2.2 研究不足
        6.2.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沿线亚洲象及其栖息地潜在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亚洲象的概况
    1.2 亚洲象研究现状
    1.3 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1.3.1 道路致死
        1.3.2 回避效应
        1.3.3 基因交流受阻
        1.3.4 道路阻隔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亚洲象种群数量
        2.2.2 样方法
        2.2.3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法
        2.2.4 痕迹跟踪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拟建勐海-孟连高速沿线象群的命名
    3.2 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
        3.2.1 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种群数量动态
        3.2.2 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种群结构
    3.3 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对沿线亚洲象栖息适宜性分析
        3.3.1 海拔因子分析
        3.3.2 坡度因子分析
        3.3.3 隐蔽度因子分析
        3.3.4 多因子综合适宜分析
        3.3.5 亚洲象天然食性植物分布状况
    3.4 拟建高速对勐海县亚洲象栖息地的影响最大熵模型分析
    3.5 亚洲象迁移通道
    3.6 拟建高速对亚洲象水源地的影响分析
        3.6.1 拟建高速对硝塘的潜在影响
        3.6.2 拟建高速对自然水系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亚洲象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优化
    4.2 拟建勐海-孟连高速公路沿线亚洲象年龄组成与性别结构
    4.3 野生亚洲象迁移通道
    4.4 硝塘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四、国家保护动物亚洲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行为管理在圈养亚洲象饲养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 刘文荣,刘美艳. 安徽农业科学, 2022(01)
  • [2]亚洲象不同生活环境粪便微生物组及其降解木质纤维素新型酶基因研究[D]. 张呈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3]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南返为例[J]. 谢兴龙. 创造, 2021(11)
  • [4]亚洲象回家[J]. 卢燕. 绿色中国, 2021(17)
  • [5]人象冲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展望——基于亚洲象对人的负面影响分析[J]. 胡宇轩,张忠义,杜宇晨,谢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6]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在野生动物监测领域的应用思考[J]. 陈飞,杨子诚,王梦君,赵明旭,王智红. 林业建设, 2021(03)
  • [7]中国亚洲象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王智红,陈飞,杨子诚,王梦君. 林业建设, 2021(01)
  • [8]云南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分布及活动节律[D]. 邵曰派.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 [9]动物园科普教育在小学科学“特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 吴凤娇. 广州大学, 2020(02)
  • [10]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沿线亚洲象及其栖息地潜在影响分析[D]. 张恒振. 云南大学, 2020(08)

标签:;  

国家保护动物亚洲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