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儿童世界》

我的好朋友——《儿童世界》

一、我的好伙伴——《孩子天地》(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王吉豪[2](2020)在《西安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经济的提升促进了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居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中老旧居住区的改造升级中,注重了不同居住人群的体验感与参与度,同时功能设施等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备。新建居住区则更加注重长远规划,其中功能配套,活动空间布置,植物种类选择与搭配等更是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居住区中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居住区内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合理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是居住区内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对儿童各方面的发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本文以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及户外活动特点,确定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得出户外活动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有益影响;其次,确定调查的内容与调查的方法,通过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与西安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发现调研居住区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儿童年龄阶段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对影响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儿童活动相关的理论,并针对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活动的设施、植物绿化以及配套附属设施等因素,总结归纳出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相对合理的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论文最后以富力白鹭湾居住区为改造案例,对白鹭湾居住区的儿童活动空间进行相应的改造设计方案。通过对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活动类型进行分类,对儿童设施活动区域进行设计,同时也对居住区的步道进行改善,便于儿童与居民的日常活动。在附属设施方面,侧重对白鹭湾居住区内的路灯、景观灯、座椅、垃圾箱等进行设计与改造,提升该居住区的整体美观实用性。为今后居住区的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及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欣格[3](2020)在《新媒体视域下少儿电视节目的转型变革与发展路径》文中认为少年儿童与电视的关系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美国着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就曾对此展开研究。他在着作《儿童生活中的电视》里提出“儿童是媒介使用者”的理论,指出“孩子是电视使用者,是主动选择者,而非被动选择者。”(1)可见,电视是少年儿童比较容易接触、接收信息的媒介形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其媒介使用情况、少儿电视节目传播情况自然备受关注。一方面,少年儿童是少儿电视节目庞大的收视群体,他们可以通过节目接触到外部世界并获取社会信息,节目已成为少儿生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少儿电视节目影响孩子观念的塑造与形成,“也许从两岁开始,蹒跚学步的孩子就被引向少儿电视节目了,这些节目构筑了孩子最初的知识谱系,形成最初的道德判断准则。”(2)所以,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进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少儿电视节目逐步类型化、频道化、规模化。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新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我国步入新媒体传播环境。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接触新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已成大势所趋,节目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少儿电视节目转型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少儿电视节目整体收视率下降,情况不容乐观,应该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寻求解决发展路径,合理借助新媒体实现逆风成长。针对少儿电视节目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发展时期节目的转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少儿电视节目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对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当前特征进行简要概述。第二章和第三章根据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将新媒体分为比较明显的两个发展阶段,融媒时期和智能融媒时期。每时期各为一章,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论述少儿电视节目在新媒体视域下每个时期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平台的变化及产生的问题。对于未来智媒时代下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第四章从多方面进行了展望,通过问卷对少儿电视节目受众当下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一是印证融媒时期和智能融媒时期提出的节目问题是否存在;二是充分了解大众意见和意愿,为少儿电视节目未来发展路径提供可行性。未来智媒时代下,少儿电视节目将从内容提升和科技融合层面进行探索,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儿童本位理论和把关人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综上,少儿电视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中坚持探索、完善自身,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才能更长久稳定地发展,才能实现其文化责任,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少年儿童提供支持助力。

魏晨飞[4](2019)在《狂飙斗士 ——高长虹的形象研究(1898-1954)》文中提出高长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争议且富有才情的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被正统文学史忽视,文学界谣诼,研究者漠视,于学术界于人物而言,这都是极大的损失与伤害。返回到历史现场,回归到历史语境,无论是高长虹的作品,还是在他者的眼中,高长虹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多元的面相。本文通过现存的高长虹文集和不同人物或不同群体对高长虹生前的评价,希望较真实地还原不同时期的高长虹形象及高长虹形象的变化过程,并探析造成高长虹形象及其变化的原因。高长虹周遭的人对其评价迥乎不同。青少年时期(1898-1921):在父母眼里,高长虹是一个不遵父母之命的“逆子”;在老师眼里,高长虹是一个反叛儒家伦理纲常的“异端”;在弟弟眼里,高长虹是一个只知读书、没有朋友的“孤独者”;而高长虹此时的作品中显示,他是一个反传统、反权威的“反抗者”。这些形象的呈现是源于高长虹鲜明的个性特征,高长虹接受了康有为、严复的维新思想以及《新青年》的影响。狂飙时代(1921-1930):在狂飙社员眼中,“狂飙盟主”高长虹是他们的“好伙伴”;在《狂飙》读者眼中,高长虹是他们的“知音”;在文艺界同仁眼中,高长虹是“狂人”、“浪子”;在高长虹与鲁迅结识、交恶前后,在鲁迅眼中,高长虹是“信赖者”与“卑劣者”;而从此时高长虹作品中得知,他是一个坚定的、反抗旧社会的“战士”。此阶段长虹形象的反差极大,主要是因为“新青年”的特质贯穿其中,文化界话语权的争夺暗含其中,长虹坦率而不知变通的个性所致。海外游学时代(1930-1938):在朋友眼中,高长虹是雷厉风行的“行动派”;在高长虹的自述中,他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高长虹这期间表现出来的形象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造就的。抗战时期(1938-1945):在后辈和文艺界同仁眼中,高长虹是“老者”、“孤独者”;而长虹此时的作品中透露出,他是“政论家”、“革命者”。高长虹形象主要是由于以抗战为第一要务的时代主题,毛泽东的一系列讲话,崇尚自由与民主的天真个性三者共同作用生成的。晚年时期(1946-1954):在朋友、同仁眼中,高长虹是精神不错的“正常人”、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在领导和上级组织的眼中,高长虹是“神经病”。高长虹的晚年形象是因长虹不切实际的经济设想和时人的认识局限导致的。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高长虹形象的变化可谓一波三折,不同群体从不同视角对高长虹的评价是造成高长虹具有争议的主要原因。随着高长虹为首的狂飙运动的消亡,高长虹“对手们”在文艺界的话语权地位的巩固,以及政治权威对鲁迅地位的认可等,使得人们对高长虹的负面评论盖过了正面评价,酿成了长虹被文艺界“除名”、被文学史“遗忘”的悲剧。余论分析了高长虹去世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不同人群对高长虹身后形象评价的原因、立场,并指出这些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就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本文将《高长虹全集》中几个较有意义的“时代话题”呈现给读者,希望能为未来研究高长虹的人们尽一份绵薄之力!

宋敏[5](2018)在《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戏剧具有提升儿童审美能力、塑造儿童优良品格的功能。中国儿童戏剧近百年的发展史能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态,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1919年至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纵轴上以1919——2010年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作家作品、艺术特征为探索对象,力图用新的研究视角,来审视近百年的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本论文由绪论与九个章节组成。绪论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儿童戏剧研究文献的回顾与述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一章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什么是儿童剧?本文的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演出的戏剧艺术。其内涵有三:一是以儿童为对象,也就是儿童为主要观众群体;二是演出内容与演出方式要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三是演出主体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或者两者共同演出。在上述定位之下,可以将儿童戏剧的涵盖范围扩大到:只要其出发点是为儿童服务,那么一切反映儿童生活并为儿童所接受和欣赏的都可称为儿童戏剧,如戏曲、歌舞剧、童话剧、课本剧等。儿童戏剧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游戏性等艺术特征。第二章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儿童观念中,儿童是父母的所属品,是缩小的成人,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将儿童从父母的从属地位中解救出来,儿童作为独立的人被尊重,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新的儿童观。在这种儿童观的观照下,周作人、郭沫若、郑振铎、陈伯吹等有识之士开始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戏剧研究或创作。第三章中国儿童歌舞剧鼻祖——黎锦晖及其创作。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其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共计12部,在作品中宣扬爱的教育、美的追求,呈现唯美主义与平民主义两种审美特征,影响广泛。除此之外,黎锦晖对国语运动的推行及演艺人才的培养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四章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数量众多的儿童剧团是战争时期儿童戏剧创作与传播的主要载体,本时期的儿童戏剧内容主要以宣传民众、鼓动抗战、配合政治任务为主要目的,对发动民众、宣传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此时期多数剧作制作粗糙,思想传达的急迫感压倒了对艺术表达的追求,内容政治化、概念化、标语化、公式化,尽管剧目数量巨大,质量上乘者无几。第五章“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此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儿童剧作,作品内容多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重建新生活的理想以及对新生活投入的热情为主,凸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剧作叙事技巧较战争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完善。由于政治标准第一的影响,剧作存在时代烙印明显,人物僵化、题材狭窄等缺陷。老舍的童话剧《青蛙骑手》、《宝船》,刘厚明的《小雁齐飞》、王镇的《枪》是此时期代表作。第六章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任德耀的创作代表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他创作的《马兰花》、《魔鬼面壳》等儿童剧是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影响深远。其剧作内容在展现真善美的同时注重思辨内涵。任德耀的创作风格和审美特质影响了一批后来的儿童剧作者,欧阳逸冰的《闪烁吧,繁星》、《红蜻蜓》及秦培春的《雁奴莎莎》、《白马飞飞》等都是在其影响下而创作的优秀剧作。第七章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新时期的中国儿童戏剧的叙事空间处于一种微妙的变置状态,在叙事内容上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传统与变革、城市与乡村、伟大与平凡等多重“二元”化格局。教师与学生的对立促成新教师形象的诞生;传统与变革的对立折射出新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呈现出剧作家对乡村儿童的关注,折射出这时期的“以全体儿童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关怀。伟大与平凡的对立促成了“伟人”题材的平视视角,开创了以儿童戏剧的样式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道路。第八章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香港、澳门、台湾的儿童戏剧是中国儿童戏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台十分重视儿童戏剧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应用,中小学戏剧教育活动开展得非常广泛。港澳台地区受欧美教育戏剧理念影响较大,儿童戏剧的民间剧团十分活跃,他们重视对中小学学生的培训和巡演;学校戏剧节、戏剧比赛、中小学开设戏剧课、中小学戏剧师资的培训等等都为港澳台地区的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第九章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新世纪以来,儿童戏剧蓬勃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演出十分频繁。互动剧增多。儿童剧剧场的表现形式被高度重视,呈现规模化、多样化、娱乐化特征。但同时,原创剧本较为贫弱,儿童戏剧的经济消费性质更趋明显,文学性被忽略,娱乐性被强化,教育性被忽略。

卢科利[6](2017)在《任德耀儿童戏剧观及创作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任德耀是着名的儿童戏剧家,他曾被评价为“儿童戏剧的拓荒者”。任德耀从小与戏剧结缘,19岁就读于国立戏剧学校。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多种多样的戏剧实践,任德耀对于儿童戏剧的认识不断丰富,同时形成了自己的儿童戏剧观。任德耀曾创作过多部受人喜爱的儿童戏剧,因此他的创作原则、戏剧理念、舞美设计在当代都极具借鉴意义。任德耀坚持儿童本位的儿童戏剧创作原则,他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取片段,作为戏剧情节开展的切入点。同时通过儿童式的舞台行动,幽默风趣的戏剧对白以及成长中的儿童角色性格,创作出了一个个“圆整型”的儿童形象。在儿童戏剧的教育性方面,任德耀坚持儿童戏剧作为辅助功能的教育引导,通过设计启发思考的人性主题,加深儿童戏剧的深度,将戏剧中教育性的内容转化成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任德耀曾专业学习过舞台美术,因此他的舞美设计极具个人特色,并且根据剧目内容的不同,各有改变。主要可以概括为不拘一格的舞台呈现,虚实结合的舞台形式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三个方面。任德耀在儿童戏剧领域勤勤恳恳工作四十多年,留下了多部优秀的儿童戏剧作品,其丰富的儿童戏剧创作的经验,能够给当代儿童戏剧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史永红[7](2017)在《查尔斯·约翰逊的“完整视域”文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从创作手法、文化元素和济世情怀三个方面来探讨查尔斯·约翰逊(CharlesJohnson,1948—)的"完整视域"文学思想,并以其四部长篇小说、部分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来印证该思想在其创作实践中的运用。本文指出,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普世情怀的当代美国黑人作家,面对美国非裔文学创作的种种困境,约翰逊呼吁黑人作家打破一切限制,"悬置"所有偏见,解放知觉,合理汲取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元素,以"黑人哲理小说"来拯救业已陷入僵化和公式化的美国非裔文学,并救治西方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和分裂思维等顽疾。这便是他所倡导的文学创作必须观照的"完整视域"之核心思想。论文拟首先探讨"完整视域"和"黑人哲理小说"这两个重要概念,着重考察约翰逊对它们的来源、作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与阐释,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完整视域"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然后,论文结合约翰逊的小说和其他文本,具体分析其"完整视域"文学思想中的两种主要创作手法,现象学"悬置"与互文性书写,并指出这两种创作手法可以帮助作家打破已有偏见,走出狭小的自我,不断接近"完整视域"创作目标。与此同时,本论文也将分析约翰逊是如何将东西方各种文学和文化传统融入自己的创作实践,使之成为消解二元对立和分裂思维模式的有力工具的。基于上述创作理念,约翰逊不仅实现了对传统非裔文学的超越,使之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也为世人,尤其是美国黑人,提供了实现消解冲突与分裂、获得精神自由与解放,以及重建健康和谐的新世界之梦的途经。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完整视域"思想无疑是约翰逊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而解放知觉、实现"完整视域"则既是约翰逊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也是他对现实人生意义的最高追求。为了将美国黑人小说从狭隘、单一、僵化的状态中拯救出来,约翰逊毕生致力于"黑人哲理小说"创作。在他的努力下,这一非裔文学传统不仅从隐性走向了显性,而且也得以发扬光大,由此推动了美国非裔文学和文化向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对贯穿约翰逊"黑人哲理小说"的"完整视域"文学思想予以研究,不仅能够在一定意义上补充和完善国内外约翰逊研究,而且能够丰富、充实美国非裔文学及美国文学的研究内容,促进该领域的研究逐步走向"完整视域"。同时,约翰逊对不同种族间如何和谐共生、携手发展的思考也能够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约翰逊文学创作的博士论文,深入探讨了他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约翰逊是当代美国成就斐然的黑人作家,成果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在美国非裔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据显着位置。但遗憾的是,国内学界目前对他的关注很少。因此,选取约翰逊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打破了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在理查德·赖特、拉尔夫·埃里森和托尼·莫里森等着名黑人作家身上扎堆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拓展了国内非裔文学研究的视域。二是研究主题的拓展。本文首次深入探讨了约翰逊研究领域的一些新主题,诸如约翰逊的"完整视域"和"第二条战线"思想,基督教、"乐队指挥家的本能"以及重建世界主题等。另外,本文还探讨了约翰逊作品中的东西方融合文化对于救治西方文化和人类思维中的顽疾所起的作用。三是研究视角的创新。约翰逊终生不懈的追求便是打破一切对人类的狭隘预设与限制,不断接近"完整视域"创作目标。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多从约翰逊作品中的种族与身份、自由与奴役等视角展开探讨,鲜见涉及"完整视域"视角。即便偶尔提及,也未能展开深入细致的考察,此乃约翰逊研究中的一大缺憾。本文选择"完整视域"这一研究视角,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缺憾。四是首次界定了"完整视域"概念。"完整视域"是约翰逊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然而至今未见学界有人界定之。本文在总结约翰逊及其研究者对"完整视域"的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首次尝试明确界定了这一概念并阐释了它的多重内涵。

张学东[8](2016)在《星空》文中研究说明一秋上的最后一天,两个小姑娘急煎煎地双双离开了镇子。她们的脚步显得仓促而又执着,似乎打上路以后谁也没有打过一下退堂鼓,哪怕只是在心里稍作迟疑呢。自从到这个偏僻小镇的那天起,亚军就开始跟身边的小兰在同一个班上念初中了。小兰是个黑黑瘦瘦的姑娘,脸蛋上有几撮顽固的小麻子,像是偷吃黑芝麻时不小心沾在了面颊上,自己不曾发觉或是忘了及时擦去,还有她说起话来老犯结巴,尤其是人多嘴杂的时候。一次语文课上,老师临时检查学生

刘泰来[9](2016)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西方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中国只能被西方话语解读,其中太多的负面论调和抹黑话语,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影响。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近年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为世界贡献着越来越多的力量和智慧,要讲述中国贡献,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当下中国,处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蕴,阐明中国价值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因此,研究这一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传承和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的有益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的和谐对接;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正确义利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大格局,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敢于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担当主角;建设世界一流智库,树立大宣传理念,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努力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融相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是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是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要求我们进一步凝聚中国共识、进一步丰富中国实践、进一步树立中国自信、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以战略思维推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在对外话语传播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成效。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选题的新颖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观点提炼,系统研究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创新思维、战略措施、鲜明特色、传播效果等等,认真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声音对外传播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学术研究前沿问题之一。其二,研究内容创新:原发性的理论探索。本文力求按照逻辑结构,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造性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一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研究。本文界定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概念,探析了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外宣传思想进行了简要梳理,明确了其现实指导意义;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根基,在世界格局变化和国内挑战中,明确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的特征,以及历史、理论和现实三大逻辑,概括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阐述了其形成过程,论述了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了比较系统地概括,对中国梦的世界意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等内容都进行了解读;从整体筹划、举措推进、路径选择等角度阐述了其战略思维;从历史与时代、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价值与真理、语言与思想五个方面阐明了其特色;从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考察了其传播效果;最后,对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和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进行了理论思考。其三:观点创新。在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文本系统性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观点:提出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的观点;提出了人类交往的“挣脱——进入”理论,并以此论证中国可以从“落后就要挨打”的西方话语陷阱中挣脱出来,树立民族自信,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类可以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你输我赢的旧思维中解脱出来,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构建和谐世界,开创美好未来;针对意识形态强化、泛化、淡化、弱化等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巧化”策略,意在增强对外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和手段的灵活性。此外,文中提出了话语自信,承诺性话语,世界民众获得感,人民话语等范畴。

侯修圃[10](2014)在《试谈朱晋杰的儿歌创作》文中研究说明一朱晋杰先生是创作比较勤奋和多产的一位儿歌作家。他从十六岁(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写作和发表了近三千首儿歌。先后出版了《大海动物园》、《绘图童话儿歌150首》、《幼教儿歌300首》、《孩子的天地》《大海里的童话》、《大海里的寓言》等二十六本儿歌、儿童诗集。其中小牧笛、巧妞妞、堆雪人等作品被编人师范、小学和幼儿园教材。他的儿歌题材广泛,构思精巧,感情丰富,形象鲜明,音韵流畅,童趣盎然,语言生动活泼。许多儿歌

二、我的好伙伴——《孩子天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的好伙伴——《孩子天地》(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第二章
    5
    6
    7
    8
第三章
    9
    10
    11
    12
第四章
    13
    14
    15
    16
第五章
    17
    18
    19
    20
第六章
    21
    22
    23
    24
第七章
    25
    26
    27
    28
第八章
    29
    30
    31
    32
第九章
    33
    34
    35
    36

(2)西安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状况
        1.4.2 国内研究状况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居住区的概念
        2.1.2 户外活动空间的概念
        2.1.3 设计与研究的概念
    2.2 儿童群体特征分析
        2.2.1 儿童年龄阶段分组分析
        2.2.2 儿童户外活动特点分析
        2.2.3 儿童户外活动分类分析
        2.2.4 儿童心理特征活动分析
    2.3 户外活动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
        2.3.1 户外活动对儿童身体成长的影响
        2.3.2 户外活动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
        2.3.3 户外活动对儿童沟通交流的影响
        2.3.4 户外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2.4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概述
        2.4.1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构成要素
        2.4.2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类型
        2.4.3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现状调查分析
    3.1 国外优秀案例解析
        3.1.1 新加坡“交错”居住区儿童活动区
    3.2 北京大兴区庞各庄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调查分析
        3.2.1 实地案例选取说明
        3.2.2 北京大兴区庞各庄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现状分析
        3.2.3 北京大兴区庞各庄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3.3 西安市天地源丹轩梓园儿童活动空间调查分析
        3.3.1 案例选取说明
        3.3.2 丹轩梓园儿童活动空间现状分析
        3.3.3 丹轩梓园童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3.4 调查总结
        3.4.1 调查内容
        3.4.2 调查方法
        3.4.3 问卷调查
        3.4.4 卷调查结果分析
        3.4.5 人物访谈(见表3-3、表3-4、表3-5、表3-6)
        3.4.6 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可取之处
        3.4.7 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存在问题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
    4.1 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空间设计影响因素
        4.1.1 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4.1.2 教育理念的影响
        4.1.3 社会经济的影响
    4.2 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原则
        4.2.1 人性化原则
        4.2.2 安全性原则
        4.2.3 多样性原则
        4.2.4 生态性原则
        4.2.5 趣味性原则
        4.2.6 互动性原则
        4.2.7 探险性原则
    4.3 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4.3.1 空间组织营造与过渡
        4.3.2 活动空间的尺度与规模
        4.3.3 游乐设施的设置与选择
        4.3.4 绿化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4.3.5 地形与道路设计
        4.3.6 看护人活动设计
        4.3.7 景观照明设计
        4.3.8 配套设施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改造——以西安市富力白鹭湾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改造为例
    5.1 案例概况
        5.1.1 项目区位分析
        5.1.2 基地现状分析
    5.2 改造设计构思及定位
        5.2.1 设计构思
        5.2.2 设计定位
    5.3 改造方案设计
        5.3.1 总平面及鸟瞰图
        5.3.2 设计分析
    5.4 分区改造
        5.4.1 游戏设施聚集区
        5.4.2 环形跑道区
        5.4.3 滨水活动区
        5.4.4 趣味沙地区(见图5.15)
        5.4.5 附属设施改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媒体视域下少儿电视节目的转型变革与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案例分析法
        三 问卷调查法
    第四节 重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流变
    第一节 少儿电视节目的概念梳理
        一 少儿概念的界定
        二 少儿电视节目界定
        三 新媒体视域的界定
    第二节 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 初创期(1958年-1984年)
        二 发展期(1984年-1999年)
        三 蓬勃期(1999年-2008年)
        四 融合期(2008年-至今)
    第三节 少儿电视节目的特征
第二章 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转型变革
    第一节 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转型条件
        一 科技需求
        二 社会需求
        三 文化需求
    第二节 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传播内容
        一 节目题材类型的创新
        二 节目内容生产剧情化
        三 节目高科技舞美布景
        四 节目融入3D立体技术
        五 节目向电影荧幕跨越
    第三节 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传播平台
        一 移动视频客户端传播
        二 社交媒体平台传播
        三 户外公共媒体传播
        四 相关衍生品传播
    第四节 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产生的问题
        一 泛娱乐化现象明显
        二 节目受众划分不清
        三 引发少儿身心健康争议
第三章 智能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变革延伸
    第一节 智能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延伸原因
        一 政策导向
        二 技术实践
    第二节 智能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传播内容
        一 新类型节目题材涌现
        二 尝试制作短视频内容
        三 4K超高清少儿节目
    第三节 智能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的传播平台
        一 垂直纵深传播模式
        二 节目智能投屏传播
        三 少儿智能电视产生
        四 智能语音识别技术
        五 大数据算法传播与信息茧房
    第四节 智能融媒时期少儿电视节目产生的问题
        一 对外输出少国际影响力弱
        二 节目类型失衡低幼化明显
        三 节目主持人存在断层现象
        四 使用短视频之童年的消逝
第四章 少儿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少儿电视节目受众满意度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内容与方法
        三 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少儿电视节目未来发展环境
        一 宏观层面
        二 微观层面
    第三节 少儿电视节目内容提升路径
        一 自制本土节目内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二 围绕少儿心理需求紧扣儿童本位理论
        三 考虑家长把关因素开设idea意见平台
        四 国家加强法律管制增大资金投入力度
        五 借鉴国外电影叙事手法改善低幼内容现象
    第四节 少儿电视节目科技融合路径
        一 云端剪辑效率加快
        二 AR少儿节目的实践
        三 增强语音识别技术
        四 AI少儿节目主持人
        五 ARVR用于少儿安全教育
    第五节 少儿节目相关人员发展路径
        一 智能化带来冲击
        二 培养多元复合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新媒体少儿电视节目的满意度调查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致谢

(4)狂飙斗士 ——高长虹的形象研究(1898-1954)(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缘起及选题意义
        1、写作缘起
        2、选题意义
    二、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
        1、研究高长虹与鲁迅关系的成果
        2、有关高长虹及其创办的狂飙社的成果
        3、从文学角度、思想史角度研究高长虹的成果
        4、其他方面的成果
    三、本文的思路、理论及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人物生平介绍
        1、“狂飙”及“狂飙斗士”的缘起
        2、“形象”一词的界定
        3、人物生平介绍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的高长虹形象(1898-1921)
    第一节 家人与老师看高长虹
        一、家长眼中的“逆子”
        二、弟弟眼中的“孤独者”
        三、老师眼中的“异端”
    第二节 “我”说:青少年时代的“反抗者”
    第三节 青少年时期长虹的形象成因
        一、鲜明的个性是突出因素
        二、“新知识”的摄入是重要因素
第二章 狂飙时代的高长虹形象(1921—1930)
    第一节 他者看长虹
        一、狂飙社员眼中的“好伙伴”
        二、《狂飙》读者眼中的“知音”
        三、文化界同仁眼中的“狂人”、“浪子”
        四、“高鲁冲突”前后鲁迅眼中的“信赖者”与“卑劣者”
    第二节 “我”说:作品中的“战士”
        一、北京时期的文学“斗士”
        二、上海时期的行动“壮士”
    第三节 狂飙时代长虹的形象成因
        一、“新青年”的特质贯穿其中
        二、话语权的争夺暗含其中
        三、坦率而不知变通的个性显露无遗
第三章 海外游学时代的高长虹形象(1930—1938)
    第一节 朋友眼中的“行动派”
    第二节 “我说”:作品中的“爱国者”
    第三节 海外游学时代高长虹的形象成因
        时代和社会的召唤是主要原因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高长虹形象(1938—1945)
    第一节 后辈、同仁看长虹
        一、后辈、同仁眼中的“老者”
        二、后辈、同仁眼中的“孤独者”
    第二节 “我说”:长虹的自我刻画
        一、作品中的“政论家”
        二、作品中的“革命者”
    第三节 抗战时期高长虹的形象成因
        一、以抗战为第一要务的时代主题
        二、毛泽东的一系列讲话
        三、崇尚自由、民主的天真个性
第五章 晚年高长虹的形象(1946—1954)
    第一节 外人、同仁眼中的“正常人”、“老黄牛”
    第二节 领导眼中的“神经病”
    第三节 高长虹晚年形象的成因
        一、长虹不切实际的经济设想
        二、周遭人的误解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
    第一节 儿童戏剧的定义
    第二节 儿童戏剧的特征
    第三节 儿童戏剧的功能
第二章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儿童剧
    第二节 从“儿童”的发现到新的儿童观确立
    第三节 筚路蓝缕的拓荒者
    第四节 时代特征
第三章 黎锦辉与儿童歌舞剧
    第一节 黎锦晖与他的儿童事业
    第二节 儿童歌舞剧的开创
    第三节 黎锦晖的贡献
第四章 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
    第一节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运动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一节 新时代主旋律儿童剧的崛起
    第二节 老舍的《宝船》和《青蛙骑手》
    第三节 刘厚明和《小雁齐飞》
    第四节 王镇和《枪》
第六章 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
    第一节 任德耀生平及其创作
    第二节 任德耀剧作的艺术特征及其贡献
    第三节 任德耀的影响
第七章 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
    第一节 新时期儿童戏剧发展概述
    第二节 现实生活题材剧的新形象
    第三节 童话剧中的新境界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新视角
    第五节 从儿童戏剧到儿童电影
第八章 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一节 香港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二节 澳门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三节 台湾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九章 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
    第一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略
余论
附录一:1919年—2010年儿童戏剧剧目一览表
附录二:1919 年—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理论专着书目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任德耀儿童戏剧观及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任德耀的戏剧生涯
    (一) 多方位的戏剧学习
    (二) 儿童戏剧的舞台设计师
    (三) 丰富的实践指导创作
    (四) 困难时期的创作坚守
    (五) 儿童戏剧舞台形式的创新
    (六) 任德耀戏剧观概述
二、儿童本位的儿童戏剧创作
    (一) 情节展开:从儿童生活中的游戏切入
    (二) 人物塑造:“圆整”型的儿童形象
        1. 儿童式的舞台行动
        2. 幽默风趣的戏剧对白
        3. 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三) 儿童戏剧功能:教育引导
        1. 作为辅助功能的教育引导
        2. 启发思考的人性主题
三、多样化的儿童戏剧艺术形式
    (一) 不拘一格的舞台呈现
        1. 以小见大的舞台布置
        2. 舞蹈、道具的多样应用
    (二) 虚实结合的舞台形式
    (三) 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
绪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任德耀参加大型剧目创作演出的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查尔斯·约翰逊的“完整视域”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约翰逊作品书名简称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 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查尔斯·约翰逊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结构
2 "完整视域"与"黑人哲理小说"
    2.1 "完整视域":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
    2.2 "黑人哲理小说":实现"完整视域"的最佳途径
    小结
3 约翰逊"完整视域"文学思想在创作手法中的体现
    3.1 现象学"悬置"
    3.2 互文性书写
    小结
4 约翰逊"完整视域"文学思想中的多元文化元素
    4.1 "完整视域"文学思想中的道家哲学元素
        4.1.1 守雌处下、柔以致胜
        4.1.2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4.2 "完整视域"文学思想中的过程哲学元素
    4.3 "完整视域"文学思想中的佛教元素
        4.3.1 缘起说:存在的一体性
        4.3.2 空性说:自我、种族、身份皆虚幻
    4.4 "完整视域"文学思想中的基督教元素
        4.4.1 约翰逊笔下黑人基督教会的形象演变
        4.4.2 约翰逊笔下的基督教文化价值观
    小结
5 约翰逊"完整视域"文学思想中的济世情怀
    5.1 黑人种族的自救之路
        5.1.1 "黑人牺牲品观念":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5.1.2 "肯定性行动计划":利弊之争
        5.1.3 "第二条战线":黑人的自我改造
    5.2 人类和谐共生之路
        5.2.1 "乐队指挥家的本能":人类生存的根本动力
        5.2.2 被滥用的"乐队指挥家的本能":世界冲突的根源
        5.2.3 运用得当的"乐队指挥家的本能":弥合分裂的途径
    5.3 理想的人类存在
        5.3.1 重塑自我: "融合的自我"
        5.3.2 重建世界:"爱之共同体"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星空(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9)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价值
        (一) 选题理由
        (二) 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文献综述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三、对外话语、对外话语体系等概念解读
        (一) 对外话语及其形成与发展
        (二) 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征
        (三) 对外话语的分类及其它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
        (一) 主要观点
        (二) 创新之处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 列宁宣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造
        (一)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对外话语思想
        (二)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对外话语思想
        (三) 全球化时代江泽民对外话语思想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胡锦涛对外话语思想
    三、历史文化来源:在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二)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 在世界格局变化中准确把握中国的历史方位
        (二) 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战略难题及其应对和解决的关键
第二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二)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对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二) 对提高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具有重大作用
        (三) 对参与全球治理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具有现实意义
        (四) 提高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传播的新水平
第三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相通相融”
        (一)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二) “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
    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三、“坚持正确义利观”
        (一) “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二) “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
    四、“全球共同治理”
        (一) 习近平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
        (二) “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三)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五、“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一) “建设海洋强国”
        (二)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三) “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第四章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
    一、大道行思: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筹划
        (一) 坚持与巩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
        (二) 传承与复兴:凝神聚气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与魂
        (三) 开放与包容: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
        (四) 开拓与创新: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二、传播中国梦: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举措
        (一) 大力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和谐对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二) 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
        (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赢信念仗传播仗
    三、扩大影响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路径
        (一) 占领人才高地:建设世界一流智库
        (二) 引领传播革命: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
        (三) 实现有效沟通: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
        (四) 机制保障: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机制建设
第五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一) 在历史思维中担当时代使命
        (二) 把握壮大和平力量的时代机遇
        (三) 推动世界秩序走向文明的和谐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通相融
        (一) 在全球意识中体现大国担当
        (二) 扩大对外话语的世界民众基础
        (三) 在共赢意识中深化合作发展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
        (一) 彰显成功社会主义大国的制度性力量
        (二) 破除对西方话语过分“求同”的误区
        (三) 习近平对外话语对象的多元化
        (四) 在核心政治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四、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哲学意蕴
        (二) 习近平对外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价值
    五、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
        (一) 话语环境创新: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语境
        (二) 话语范式创新:理性式话语和感性式话语的结合
        (三) 话语载体创新:以全媒体传播中国声音
        (四) 话语表达创新: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魅力
第六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评价
        (一) 对传播主体的评价
        (二) 对传播内容的评价
        (三) 对传播介质的评价
        (四) 对传播方式的评价
        (五) 对传播效果的评价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影响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二) 理性看待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我的好伙伴——《孩子天地》(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西安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与研究[D]. 王吉豪. 长安大学, 2020(08)
  • [3]新媒体视域下少儿电视节目的转型变革与发展路径[D]. 李欣格. 郑州大学, 2020(03)
  • [4]狂飙斗士 ——高长虹的形象研究(1898-1954)[D]. 魏晨飞. 湖北大学, 2019(05)
  • [5]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D]. 宋敏. 上海大学, 2018(02)
  • [6]任德耀儿童戏剧观及创作实践研究[D]. 卢科利.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7]查尔斯·约翰逊的“完整视域”文学思想研究[D]. 史永红. 浙江大学, 2017(07)
  • [8]星空[J]. 张学东. 山花, 2016(17)
  • [9]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D]. 刘泰来.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10]试谈朱晋杰的儿歌创作[J]. 侯修圃. 青岛文学, 2014(11)

标签:;  ;  ;  ;  ;  

我的好朋友——《儿童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