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岳蒙蒙[1](2020)在《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X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结构不断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转变,需要更多高水平技能、技术性人才来满足企业的发展,为此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升级。职业教育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国家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应用在学前教育上就包括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可以通过中高职五年的贯通,更好的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开启了“升学的直通车”。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在课程体系衔接贯通上,重点就是课程设置和贯通的过程中,所以研究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主要是从六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介绍研究目的同时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简要概括;第二部分是相关的基础理论、政策依据以及主要概念,其中包括对本研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政策依据:泰勒目标原理、CBE教育理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山东省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第三部分是个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查的结果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通过资料查阅、问卷和访谈,对案例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进行现状调查;第四部分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本部分针对上一部分的实际调研结构加以梳理与总结,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几个层面的不足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对策和建议,提出X学院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建议,重点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五方面;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反思,通过对本次研究的梳理与总结,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可取之处,为以后的研究铺平道路。

闫琳琳[2](2020)在《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过程,其建设与实施水平直接决定着我国学前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新西兰,作为一个学前教育发达的国家,其学前教师的培养质量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因此,对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深入思考,有助于为我国学前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本综合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对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进行研究。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缘起、研究的意义、国内外有关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成果、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并阐明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两方面: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从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依据出发,详细阐述了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课程目标,以新西兰三所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为蓝本,总结出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内容,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入手,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三部分对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实施及评价境况进行梳理。在掌握了大量的外文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实施境况与评价境况进行总结与论述。第四部分根据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设置、实施与评价境况,提炼出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特征: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不仅关注社会对学前教师的需求、学前教育学科发展需要,同时还兼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规划;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许多新颖课程,如特殊教育课程、多元文化课程、家庭与社区课程等课程,为高校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学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评价方面,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目标定位清晰明确、评价的实施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第五部分对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质量;改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宝勒尔图雅(Erdenebileg Bolortuya)[3](2020)在《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全球激烈的竞争以及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学术能力高以及创新能力强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于中蒙两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以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课程论和教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在设置、实施以及管理方面的异同。在SWOT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课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相互学习借鉴的建议。由于两国教育管理体制不同,蒙古教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深,蒙古国强调的是硕士教育的过渡性和职业性,而中国强调的是学术性,因此蒙古国的课程价值取向以社会为主,而中国以学科为主。同时,蒙古国教育学课程设置的优点是课程设置比较灵活,重视方法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以及重视课程设置的社会价值取向,然而其课程设置过于灵活影响了培养质量。中国教育学课程的主要优点则是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建立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然而,选修课的数量和类型还不够丰富;课程内容陈旧;有些课程与本科课程没有合理的联系;课程内容不够实用;教育学课程没有人文学科课程。总之,基于中国的经验或者说优点,建议蒙古国在改进课程方面,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师课程实施办法三个方面出发,具体而言,需要强调选修课的重要性,要强调实践教育,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更新教师课程实施理念,改进教师课程实施办法,同时综合考虑确立课程目标,正确合理进行课程评价;而就中国而言,基于蒙古国的有点与经验,需要重视并增加方法论的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科学性,注重跨学科的设置,合理调整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以及改进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并且优化课程目标与评价。总之,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可以借鉴对方优秀的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丁亚莉[4](2019)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实践课程作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本文以S大学为个案,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除绪论外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实践课程目标内容多元,目标制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需求;实践课程内容类型多样,但整体认可度不高;实践课程实施能较好地适应学生需求,但校外导师参与不够;实践课程评主体多元,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第二部分根据实践课程建设现状,从高校、教师和研究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影响因素,认为高校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是实践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是实践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投入是实践课程建设的主体因素。第三部分在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策略,认为要切实建设和改革实践课程,需要高校、导师和研究生自身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对于高校而言,主要是搭建实践平台,完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主要是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生自身则要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投入。总之,本研究以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力图厘清影响其建设的内外部因素,有助于完善既有的大学课程理论,对深化人们对实践课程的认识和丰富实践课程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研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以及优化策略的分析,有助于高校对实践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并最终提升实践课程的实效性。

李静美[5](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亟需建立能使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湖南省于2006年探索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获得良好的实践反响。有人说,“中师又回来了”。那么,在不同于中师所处时代环境下,定向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何以可行?它是如何实现“有人读”且使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其背后的发生逻辑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且偏重对实施经验、人才培养等的描述性研究,学理分析不足,难以回答上述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回溯历史、关照背景、诉诸理论”三维取向,以湖南省为个案,基于嵌入型个案研究设计,综合使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采用并行混合方法设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可行(何以产生、何以有效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原型,加入制度环境稳定性变量,构建了新的制度变迁解释模式,认为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产生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有内在联系,定向培养政策产生主要是效率机制在起作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主要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取消中师不仅是师范教育中专学历层次的消失,更是中师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势的隐没,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失去稳定和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师资短缺和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组织微环境较为积极背景下,效率机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定向培养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结果。基于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的分析,定向培养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本研究基于对各主体的调查、运用相关理论,采取“数据呈现效果→资料挖掘原因→理论解释逻辑”的分析理路,在和中等师范教育、现有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有效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定向培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等相契合,由此招收到了次优生源,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师范生,补充到了有守诺精神的教师,较之其他补充渠道,更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就生源吸引来看,尽管时代发生变迁,但定向培养能够吸引到次优生源,在于公费教育切合了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就业保障符合了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职业特性契合了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人才培养质量高,与良好的生源质量、系统的教师教育、适当的考核退出机制息息相关,它抓住了农村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增强了培养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就到岗留任保障来看,契约机制是关键,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同时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由此构成定向培养保障师范生到岗留任的内在逻辑。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调研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政策设计、院校培养、实施保障、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杜飞[6](2016)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调查研究 ——以江西K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学前教育需求与关注的日益增强,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实现突破和完善,培养出既具备科学教育理念,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且拥有高尚师德的高素质人才,以此来迎接这一挑战。在这新的发展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拓展学生的发展与就业空间,填补婴儿0-3岁(育婴师培养)和幼儿3-6岁(幼师培养)之间培养的过渡性的空白,这是一个文献中很少出现的课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中、高级育婴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西K高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学生大三下学期的时候,也是学生专业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少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了中、高级育婴师方向选修课程的开设和相关的专题讲座,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文章以江西K高校为例,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2011级55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调研和对教师以及用人单位的访谈等,探索了学前教育本科生兼修中、高级育婴师课程的路径和实施方案,并对江西K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效果进行了追踪和分析,以此来改变了传统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思路,同时又区别于专门的育婴师培训重实践、轻理论的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中、高级育婴师培训,可以拓展学生的发展和就业空间,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所需。它不仅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也可以促进育婴师行业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探索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和中、高级育婴师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打通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壁垒。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杨静[7](2015)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 ——以江苏两所高师为例》文中提出摘要:学前教育是指3-6岁儿童所接受的教育活动。古语有云:“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在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人们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幼儿教育也成为了二十一新世纪教育的新焦点。幼儿教育方兴未艾,家长、社会都对幼儿教育有了新的需要与要求,也对幼儿教师有了新的期盼。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在于职前教育质量的优劣,教育质量的优劣受限于培养模式的好坏。因此,探讨并完善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迫在眉睫,从而确保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本研究以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为课题,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搜集相关研究资料的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结果,确定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方式及评价与管理体系四方面探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第二部分主要是界定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为本研究研究奠定概念基础,然后理清了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演变过程,并提出完整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涉及正确合理的培养目标、全面完整的课程体系、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以及多元完善的评价与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最后通过阐述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人才培养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人职匹配”理论,为本研究准备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则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查阅文献等研究方法了解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并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方式和评价与管理体系四个维度进行总结。第四个部分以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方式和评价与管理体系为维度,分析了我国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解析其成因;第五部分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式、评价与管理体系以及其他方面介绍了香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作为我国其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借鉴;最后一个部分则以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培养模式构建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借鉴香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桂林[8](2013)在《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36所高等院校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且具备综合能力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通过建设稳定且素质高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这一方式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已在世界多个国家达成共识。若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教育质量及确保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顺应世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必然趋势,倡导幼儿园教师教育本科化以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是根本前提与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体系的必然趋势。因此,设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若要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现实需求的优秀人才,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培养质量,必须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本文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为研究主题,具体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过程,将我国建国以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历史沿革划分为学习和模仿苏联阶段、自主探索阶段、遭遇打击和重创阶段、恢复和重建阶段和科学构建与完善等五个阶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第二部分,依据内容分析法的比较分析模式,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对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整体情况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总结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可取之处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方案的要素结构不周全,内容表述不规范,不同院校间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极其相似,课程设置结构比例失调,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矛盾,致使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合理性缺失,功能受到制约,价值彰显不足等问题。第三部分,在对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相关研究,从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制度保障缺失,监管责任失位;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体制行政化明显,培养方案专业性不足;高等院校培养条件有限,培养方案保障条件缺失和人才培养理论不完善,培养方案学理研究滞后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问题主要原因。第四部分,结合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本科生人才的需求现状,从厘清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和制定原则、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培养目标、优化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各类课程结构等三个方面为我国高等院校合理制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及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合理的思路和建议。

张勇军[9](2012)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自创建以来,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型,在创建之初曾短暂依附于大学,随即便开始了独立设置的历史。“壬戌学制”使高等师范教育合并于普通高等教育;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让高等师范教育又一次重新单独设置。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开办非师范专业,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近代中国教师教育在“独”与“合”之间游走,每一次的教师教育转型都给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尽相同的综合化发展模式,综合化成效显着。然而,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以来,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担任主要力量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多,问题更严重,迫切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综述来看,尚缺乏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进行比较系统的、以个案研究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如何综合化发展的?为什么要进行综合化发展?在综合化过程中各自遇到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各种不同类型的师范院校其综合化的模式是怎样的?对教师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在综合化过程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导向和支持?高师院校自身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研究以此为论题,并从宏观层面系统梳理和分析综合化发展的原因、模式及产生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措施。本研究围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这一主题,以“纵线”的历史回顾与“横线”的国际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选取A省三所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作为研究案例,总结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不同模式,提出优化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以及在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建议这一逻辑线路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回顾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着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史上四次重大转型的缘由和过程,重点分析了每一次转型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并在制度层面阐述了笔者的意见。在国际比较方面,本文重点选取法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作为国际比较对象,阐述了这三个国家教师教育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为分析我国教师教育提供国际比较的视野。本文所选取代表着三种不同层次和类型院校做个案研究,剖析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动因,评析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举措,总结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各自的应对措施,概括总结出“综合协调发展型”、“双主体成长型”和“传统主体式微型”三种不同的综合化发展模式。本研究还将不同类型的综合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各自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于相同类型的高师院校的办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最后提出在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在省域内构建分层、分类、递进式、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议,尤其提出了要在教师教育的不同层次注重对“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协调,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本研究建议在大学层面建立一个独立设置与综合培养、封闭管理与多元开放相结合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想,在当前教师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江洪玲[10](2007)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想为线索,通过对幼儿园课程含义的界定和对战后世界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的描述,以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趋势的分析,指出中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需要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引发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并且探讨在幼儿园教育课程大开发的前提之下,如何通过高校中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从世界各国重视幼儿教育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幼儿教育与幼儿园课程改革、幼儿教师教育以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中课程设置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高师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的设想。从而总结出要想促进有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优化高师教育中的课程结构,才能培养出更多的能适应幼儿园需要的人才,使毕业生能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以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标准。表明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进程追根寻源要归结到高师里学前教育专业关于人才质量和规格即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问题。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并且提出了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即拓宽公共基础课,加强文理渗透,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设置丰富的教育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水平及教育科研能力;调整学科比例,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形成一定的教育反思能力;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活动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最后给出了新的课程体系,包括五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和活动课程模块。

二、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X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2 学前教育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的必要性
        1.1.3 优化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基础、政策依据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
        2.1.2 学前教育专业
        2.1.3 课程
        2.1.4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2.2 理论基础
        2.2.1 泰勒目标原理
        2.2.2 CBE教育理论
    2.3 政策依据
        2.3.1 《山东省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
        2.3.2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第三章 X学院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3.1 X学院概述
        3.1.1 X学院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3.1.2 X学院课程分析
        3.1.3 X学院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3.2 调查对象介绍
    3.3 问卷实施与统计
    3.4 X学院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情况分析
        3.4.1 人才培养目标
        3.4.2 课程结构
        3.4.3 课程内容
        3.4.4 课程实施
第四章 X学院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1.1 课程管理不严格,有待加强
        4.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待规范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人才培养规格不规范
        4.2.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4.2.3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4.2.4 学校和幼儿园合作不够深入
第五章 X学院课程设置的建议和策略
    5.1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5.2 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5.2.1 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选修课程
        5.2.2 处理好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
        5.2.3 重视教育实践课程
    5.3 科学选择课程内容
        5.3.1 内容模块化并体现时代性
        5.3.2 坚持职业能力导向
    5.4 优化课程实施
        5.4.1 构建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5.4.2 深化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
        5.4.3 丰富教学形式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6.1 总结
    6.2 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1.中国学前教育本科课程改革的诉求
        2.国际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发展的镜鉴
        3.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建树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3.已有研究评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
        1.设立依据
        2.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及内容
        1.课程结构
        2.课程内容
三、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实施及评价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评价
四、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特征
    (一)课程目标定位明确,具有指向性
    (二)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实用性
        1.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2.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开设特殊教育课程
        4.重视多元文化教育
        5.注重家庭、社区教育课程
    (三)课程实施途径多元,具有灵活性
        1.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
        2.分段一体式的教育实践
        3.凸显学生主体性
    (四)课程评价体系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1.评价目标清晰明确
        2.全覆盖的评价过程
        3.注重评价结果
五、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一)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质量
    (四)改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幼儿园教师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附录二 坎特伯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附录三 怀卡托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附录四 奥塔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致谢

(3)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发展需借鉴国际经验
        (二)蒙古国提高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个人的留学经历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学硕士
        (二)研究生课程
        (三)课程设置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内容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
        (三)蒙古国研究生教育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泰勒课程理论
    二、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三、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四、教学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
    一、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理念比较
        (一)蒙古国课程理念
        (二)中国课程理念
    二、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比较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权力比较
    四、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五、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内容比较
    六、比较总结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第四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比较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比较
第五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比较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评价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评价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比较
        (一)课程目标比较
        (二)课程评价比较
第六章 中国与蒙古国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优势
        (二)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劣势
        (三)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机遇
        (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威胁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优势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劣势
        (三)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机遇
        (四)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困境
第七章 借鉴中国经验,推进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进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一)强调选修课的重要性
        (二)强调实践教育
        (三)优化课程内容
    二、课程实施的完善
        (一)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二)更新教师课程实施理念
        (三)改进教师课程实施方法
    三、课程管理的改进
        (一)综合考虑确立课程目标
        (二)正确合理课程评价
第八章 借鉴蒙古国经验,推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进的策略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一)重视并增加方法论的课程
        (二)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三)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四)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五)突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
        (六)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
    二、课程实施的改进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改进
        (二)课程实施的策略改进
        (三)注重课程实施的技能训练
    三、课程管理的优化
        (一)课程目标的优化
        (二)课程评价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过程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二、访谈对象与访谈过程
        三、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实践课程目标内容多元,目标制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需求
        二、实践课程内容类型多样,但整体认可度不高
        三、实践课程实施能较好地适应学生需求,但校外导师参与不够
        四、实践课程评价主体多元,以结果性评价为主
第二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是实践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良好充足的培养条件是实践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
        二、完备的实践课程管理制度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 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是实践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其投身实践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其提高实践课程质量的可能性
    第三节 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投入是实践课程建设的主体因素
        一、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其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研究生的学习投入影响其参与实践课程的程度
第三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高校要搭建实践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一、搭建实践平台,保障实践课程“有地可施”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实践课程“有法可依”
    第二节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
        二、提升教学能力,以学生需求满足为目标
        三、改革教学内容,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导
    第三节 研究生要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投入
        一、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习投入,积极参与课程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附录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与优化策略访谈提纲

(5)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农村教师主要补充渠道的效果与问题
        (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相关问题
        (三)简要的评论
    三、内容、思路与意义
        (一)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一)混合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二)样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者的反思
第一章 国家主导的定向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师兴衰探析
    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调整整顿期(1979-1983)
        (二)发展繁荣期(1984-1991)
        (三)稳中渐衰期(1992-1998)
        (四)快速消亡期(1999年以后)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政策优势吸引了优秀生源
        (二)精准培养保证了教学胜任力
        (三)定向制度保障了供给与稳定
    三、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现实反思
        (一)关于取消中师的三种解释
        (二)对现有解释的现实反思
        (三)关于取消中师的新解释
        小结
第二章 地方驱动的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回归
    一、启动背景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并未形成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与补充不足共存
        (四)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二、实施历程
        (一)酝酿准备
        (二)启动实施
        (三)深化完善
    三、学理反思
        (一)政策的产生:效率机制起主要作用
        (二)政策的选择:路径依赖的结果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生源吸引状况
        (一)生源质量“次优化”,且有内部差异
        (二)生源来源“农村化”,农村和县城生源质量有差别
        (三)中下和中中层报考为主,但二者亦有差别
    二、生源吸引原因:为何报考
        (一)报考决策的宏观调查
        (二)报考决策的微观深描
    三、生源吸引逻辑
        (一)公费教育切合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
        (二)就业保障符合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
        (三)职业特性契合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培养质量如何
        (一)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表现
        (二)定向教师的能力体现
    二、缘何有高质量
        (一)优质生源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二)系统的教师教育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三)考核退出机制是质量保证的“助力器”
    小结
第五章 为什么下得去、留得住: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到岗留任保障分析
    一、到岗留任状况
        (一)定向师范生履约到岗情况
        (二)定向教师履约留任情况
    二、到岗留任原因
        (一)到岗(下得去)的原因
        (二)留任(留得住)的原因
    三、到岗留任保障逻辑
        (一)契约机制是到岗留任保障的关键
        (二)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
    小结
第六章 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一、定向培养的必然性:农村教师补充的方向?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地区存在
        (二)农村教师需要专门准备或培养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
    二、定向培养的有效性:制度变迁路径的视角
    三、定向培养实施中的主要争议或问题
        (一)初招学生选择自主性问题
        (二)初招项目优质生源冲突问题
        (三)专门化培养与再就业问题
        (四)定向教师个人发展问题
        (五)定向培养经费分担问题
    四、定向培养实施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制度完善环节,保证项目生源质量
        (二)建立二次进退机制,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三)注重乡土情怀培养,完善农村教师教育
        (四)优化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稳定与发展
        (五)厘清各级财政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体制
        (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调查研究 ——以江西K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现状
        1.3.2 育婴师培养的相关研究
        1.3.3 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思考
        1.3.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创新和不足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前教育专业
        2.1.2 育婴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学前教育价值观
        2.2.2 经济学利益最大化原理
        2.2.3 泰勒原理
第3章 江西K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实施概况
    3.1 江西K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概况
    3.2 江西K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考取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3.3 江西K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举措
        3.3.1 目标定位
        3.3.2 实际举措
第4章 江西K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效果调查分析
    4.1 问卷的设计与回收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在校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4.2.2 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跟踪调查
        4.2.3 教师态度的调查分析
        4.2.4 用人单位态度的调查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效果及其优越性分析
        5.1.1 学校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
        5.1.2 学校拥有正确的目标定位
        5.1.3 选修课程的合理开设是开展育婴师培训的重要举措
        5.1.4 理论与实践的并重是开展育婴师培训的重要因素
    5.2 研究建议和希望
        5.2.1 注重细节贯穿整个过程,营造参与式的学习氛围
        5.2.2 实行双导师制,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指导
        5.2.3 建立有效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评价体系
        5.2.4 加强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
    5.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 ——以江苏两所高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理论概述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概念
        (一) 学前教育
        (二) 学前教育专业
        (三) 培养模式
        (四)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
    二、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演变过程
        (一) 萌芽与形成期(清代末期-20世纪20年代初)
        (二) 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末-20世纪40年代)
        (三) 发展与改革期(1949年至今)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概述
        (一) 人才培养理论
        (二)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三) 人职匹配理论
第二章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概述
    一、江苏两所高师的简介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剖析
        (一) 问卷调查概况
        (二) 调查问卷分析
第三章 大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雷同频率较高,层次较模糊
        (二) 课程结构体系螺旋型特征不明显,缺乏特色
        (三) 培养方式较为单一、效率有待提高
        (四) 评价与管理体系受传统主导,缺少创新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教育理念缺少时代性
        (二) 自身发展先天不足
        (三) 缺乏有效的支持
第四章 香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借鉴
    一、香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简介
    二、香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一) 培养目标
        (二) 课程结构体系
        (三) 培养方式
        (四) 课程评价与专业发展
        (五) 其他
    三、香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启示
第五章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培养目标的改革与创新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三、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江苏某高师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
    附件二:香港教育学院五年全日制幼儿教育荣誉学士课程结构
    附件三:课程结构体系
    附件四: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课题

(8)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36所高等院校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综述
    (五) 研究设计
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的历史沿革
    (一) 学习和模仿苏联阶段:1952—1956年
    (二) 自主探索阶段:1957—1965年
    (三) 遭遇打击和重创阶段:1966—1976年
    (四) 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94年
    (五) 科学构建与完善阶段:1995年至今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36份培养方案整体情况统计分析
    (二) 36份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统计分析
三、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制度保障缺失,培养方案监管失位
    (二)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体制管理行政化,制定过程专业性不足
    (三) 高等院校培养条件有限,培养方案保障条件欠缺
    (四) 人才培养理论不完善,培养方案学理研究滞后
四、完善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一) 厘清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与原则,提高系统性
    (二) 明确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规格
    (三) 优化课程设置,体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新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史为鉴: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师法日本”与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高师改大”与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 “院系调整”与建国后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第四节 “高师综合化”与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五节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制度分析
第二章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从“双轨制”走向“一体化”:法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二节 从“封闭定向”到“大学化”: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三节 从“独立封闭”到“多元开放”: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四节 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综合化的趋势与反思
第三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A师范大学案例
    第一节 A师范大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战略:迈向教学研究性大学的举措
    第四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四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B学院案例
    第一节 B学院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B学院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B学院综合化战略:去师范化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B学院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成就
    第五节 B学院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五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c师专案例
    第一节 C师专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C师专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C师专综合化战略:双主体并行的措施
    第四节 C师专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成绩
    第五节 C师专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六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模式分析
    第二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教师教育的困境
    第四节 优化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选择
    第五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建议
    第六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
附录一: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二:院校领导、教师等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内容摘录
附录四:攻读博士期间从事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幼儿教育与幼儿教师现状
    第一节 幼儿素质教育与幼儿教师素质
    第二节 幼儿教师成长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设置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第一节 关于课程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设置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三章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第二节 现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第四章 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节 高师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基本取向
    第二节 设计新型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
    第三节 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后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X学院为例[D]. 岳蒙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2]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 闫琳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D]. 宝勒尔图雅(Erdenebileg Bolortuy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4]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丁亚莉. 三峡大学, 2019(06)
  • [5]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静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6]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调查研究 ——以江西K高校为例[D]. 杜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6(07)
  • [7]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 ——以江苏两所高师为例[D]. 杨静. 扬州大学, 2015(07)
  • [8]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36所高等院校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D]. 桂林. 西南大学, 2013(12)
  • [9]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D]. 张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10]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化发展[D]. 江洪玲. 苏州大学, 2007(11)

标签:;  ;  ;  ;  ;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