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钓鱼轶事

新疆阿克苏钓鱼轶事

一、新疆阿克苏钓鱼逸事(论文文献综述)

薛媛[1](2021)在《施补华及其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赵倩[2](2020)在《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树达是我国近代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在文字训诂、语源、修辞、历史文献等领域颇负盛名,为我国学术发展作了突出贡献。此外,他在目录学领域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他曾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撰提要达195篇之多,分布于经、史、集三部,包括文法、史学、文学等方面诸多作家作品。提要不仅是对前人着作的整理与评价,也是撰写者个人思想和学术的结晶。因此,研究杨树达所撰提要,既是对史料的整理,又能透过提要分析杨树达关于目录学的思想,探究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观念。本文以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研究对象,对提要本身及其中蕴涵的深层次内容进行分析阐述。研究之初,先对杨树达全部提要进行了整理与简单校正,以方便后续文章的撰写。文章开头部分简单梳理了杨树达的生平和学术,以及他撰写提要的始末。本文的重点放在杨树达撰写提要的特点、杨树达的学术思想以及提要与湖湘学术关系的研究上。杨树达所撰提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固定形式,对后人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提要中深刻体现着杨树达从事学术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他承接乾嘉余绪,却不坠前人家法,运用精审的考证学方法对着者着述进行精准评价,经、史部提要展现了他研治文法学、史学的成就与方法,集部提要中更是蕴涵着他独特的文学观念,如注重诗歌断句的清新;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对湖湘学术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与评价,为后学者了解湘学提供门径,对构建湖湘学术史、弘扬湖湘文化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地方志的纂修提供借鉴。本文不仅涉及了杨树达治目录之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涵盖了他学术成就的其他方面,从微观上还原了一个更为丰饶的杨树达学术境界。此外,本文还引入“乡土”视角,分析提要与湖湘学术的内在关联,将提要置于广阔的宏观视角下,更加深刻的展现提要的学术价值。

张柠[3](2018)在《三城记》文中研究指明卷一沙龙一2006年年初,我们的主人公顾明笛,从上海东山公园管理处辞职,把人事档案放到市第二人才交流中心,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这一年他26周岁。也正是这一年,顾明笛突然决定离开上海,要出去闯荡一番。顾明笛祖籍江苏句容,祖父辈开始定居上海。母系姓竺,祖籍浙江上虞,外祖父竺燕生年轻时就到了上海,推销绍兴绸缎,生意正要发达起来的时候,上海就解放了。因为还没有发大

刘醒龙[4](2018)在《黄冈秘卷》文中研究表明1凡事太巧,必有蹊跷,不是天赐,就是阴谋。一个刚刚上高中一年级的花季女孩,从未见过面,第一次交谈,便恶狠狠地表示,要变身为杀手,到我的老家黄冈寻仇。另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用从未有过的躁动,气急败坏地说,有人要打她,揪她的头发,要她的老命。如此天壤之别,又都带着某种戾气的话语,是通过电话传来的。第一个电话是朋友少川从北京打过来的,她没有说那些凶神恶煞的话,说那些话的女孩

张友庭[5](2011)在《晋藩屏翰 ——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份关于卫所的历史民族志。基于对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城的田野调查,本文尝试以这一边疆卫所的城市形态和生命历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重新考量这一晋蒙边疆地带的文化图景及其历史进程,以期在一个大的文明体系中重新发现“城市”的价值。长期以来,以卫所为中心的人类学研究还有待展开。当前的卫所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学界,他们分别关注卫所的某一特定领域,形成了制度史、经济史、历史地理学、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路径,但却普遍缺乏种基于卫所之“整体性社会事实”的研究视野和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卫所研究出现了从“制度”到“城市”的理论转向,受此影响,本文即以卫所之城市形态作为这一研究的切入点。而在城市研究领域,以施坚雅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路径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就中国城市而言,“城”和“市”往往具有不同的指涉,衙门和市场构成了中国城市的双重结构,卫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北部边疆卫所深受蒙汉边疆局势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使之呈现出特殊的城市发展历程。由此,基于卫所的人类学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以宁武城的城市形态为中心,本文分别从地理构成、神话传说、城市选址、空间营造、观念世界等不同角度展开具体论述,以期呈现卫所这一特殊的城市形态及其与宇宙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宁武地区作为农耕与游牧的交错地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介于夷夏之间的混合文化形态,由此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神话结构,这也为后来宁武城的空间营造奠定了各种结构性因素。而作为边疆卫所的宁武城,其在城池选址、空间布局等方面必须遵循古代城市的基本营造法式。就城市选址而言,从肇城传说出发,宁武城采取了“常山蛇势”的选址图式,既满足了卫所军事防御的需要,也充分考虑了城池营建的风水原则,使这一城市选址成为“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并经由宗教造景的方式逐渐完善了这一风水图景。在选址的基础上,宁武城先后完成了肇建和扩建过程,并最终形成了这一城市以凤凰为象征的城市格局:以万华泉为中心,城隍庙、关帝庙、文庙构成了这一城市的三大仪式中心,并分别代表这一城市的三套象征体系,既与古代中国的宇宙图式相适应,也由此呈现了这一城市基于帝国权力和自然象征的双重结构体系。此外,经由城郊坛庙、朝圣等仪式体系,宁武城也呈现出其“城—郊—野”的等级性观念世界,以对应于边疆卫所之“所—堡—屯”的等级性城市体系。其二,以宁武城的历史进程为中心,本文将之分为卫所时代、从卫所到府县、从天下到国族三个阶段进行论述,分别对应明朝、清朝、民国三个历史阶段,全面呈现了这一边疆卫所的生命历程及其与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卫所时代,宁武城深受晋蒙边疆局势的影响,逐渐成为了蒙汉民族关系的壁垒与中介,并逐步完成了从所城到镇城的历史性变迁,达到了其卫所时代的军事顶点,以山西总兵为中心,军户、募兵、民壮构成了这一城市的主体居民,日常所需主要仰仗朝廷的财政体系,形成了“实土卫所”的特殊城市形态。后来,崇祯末年的宁武关大战结束了这一城市的军事时代,至雍正三年(1725年),宁武城被改为宁武府城,其基本职能也由军事堡垒转为行政中心,各级官员积极推行各种文明教化的措施,努力使之完成从卫所到州县的历史性变迁,而这一时期的蒙汉民族关系,其重心也开始从边疆战事转向边疆贸易,宁武城也随之迎来了其的商业高峰,其城市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后来,至辛亥革命前后,诸种现代性文化形态如新式教育、公司制度、铁路等逐渐进入宁武城,以现代化为中心,这一城市开始了其从天下到国族的历史性变迁。但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中断这一城市的发展进程,也严重破坏了其的传统城市形态,最终造就了今天宁武城的城市面相。总而言之,本文尝试通过宁武城的城市形态及其生命史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基于拉铁摩尔的亚洲内陆边疆研究视野,全面呈现作为“整体性社会事实”的卫所形态:就城市形态而言,宁武城的空间营造虽遵循了古代城市的宇宙观模式,但也出现了不同于州县城池的特殊之处;就生命历程而言,基于不同时期的边疆局势,宁武城形成了从军镇到城市的发展历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长城沿线城市的发展模式。由此,作为“关系结合体”的边疆城市呈现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世界,这对于经由“城市”来研究大的文明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农福庞[6](2006)在《《红杏村人吟稿》校注 ——附《戊子诗钞》《静存斋集》《小竹斋集》》文中指出王衍梅(1776—1830),字律芳,绍兴人,清代旅桂作家。自幼聪颖好学,17岁童子试第一,嘉庆十六年(1811)中进士。授粤西武宣县令,未履任,因耽误而去官,以幕友遍游广西各地。他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喜文嗜酒爱画,诗名颇盛,有《绿雪堂遗集》二十卷传世,收诗词两千多首。对其诗集《绿雪堂遗集》进行系统研究,既有史学价值,也有文学价值。 本论文《〈红杏村人吟稿〉校注—附戊子诗钞、静存斋集、小竹斋集》以广西桂林图书馆收藏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刊刻的《绿雪堂遗集》十册二十卷为底本,以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849年的《绿雪堂遗集》六册二十卷增刻本为校本,进行校勘与注释。主要是对王衍梅到广西武宣县赴任,失官后旅居广西平乐、桂林一带,最后客死桂林,这一段时期所作的诗歌进行校注。诗歌的内容除一般文人常有的唱和赠答、怀乡思亲、感遇抒怀外,还有对广西境内秀丽风光的大量描写,特别是桂林的风景名胜,几乎一一有诗描述。此外还有部分反映了广西的风土人情,通过与驻越南使节的交往也描写了越南的民俗风情。在全面校勘、注释《红杏村人吟稿》、《戊子诗钞》、《静存斋集》、《小竹斋集》的基础上,前言部分主要是对王衍梅的生平、思想、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不足之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力图对作家、作品做出较为恰当的的评价。

许全胜[7](2004)在《沈曾植年谱长编》文中研究表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是中国数千年来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之一,各色人等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除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外,文化方面也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在东西方思想的鼓舞激荡之下,传统学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演变。作为中国近代学术的一代宗师,沈曾植是近代学术转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人物。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又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章京、江西广信府知府、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学使、署安徽布政使、护理安徽巡抚。曾助康有为变法,为北京强学会发起人之一。应张之洞聘,主讲两湖书院史席。又曾助盛宣怀办学,出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沈氏自幼居京师,后长期为京官,辛亥后一直居住上海。近代京沪两地最得风气之先,他一生南北往来,与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家、学者、文人、艺术家,如翁同稣、张之洞、康有为、文廷式、杨守敬、罗振玉、陈三立、郑孝胥、樊增祥、陈衍、缪荃孙、张元济、王国维、杨锺羲、刘承斡、吴昌硕等交游,被公认为当时中国的学坛祭酒,影响甚钜。如王国维治小学音韵及蒙元史、西北史地,即师承沈氏之学。 沈曾植中年时代,因目睹外强侵略,继承徐松、龚自珍以来的传统,精研西北、南洋边疆史地,以期经世致用,着有《元朝秘史补注》、《蒙古源流笺证》、《岛夷志略广证》。他通晓历朝法制,着有《汉律辑存》、《晋书刑法志补》。邃于佛学,深通道教,精博为世公认。他在清末民初世界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东西方汉学诸大师如法国的伯希和(Paul Pelliot)、日本的内藤湖南等人,至沪必访沈氏论学,由此可见学术地位之高。可以说,沈曾植是一位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 他还是晚清重要文学流派——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作家,有《海日楼诗集》传世。同光体的其他着名诗人如陈三立、郑孝胥、陈衍都与他互相切磋诗艺,交谊深厚。他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家和鉴赏家,书法造诣极高,有“三百年来第一人”之誉,对金石、书画、版本、碑帖有高超的见解。 沈曾植的学术眼界十分宽广,对欧美、日本的政治文化思想也极为关注,这些都超出了传统经史之学的范畴,在乾嘉诸老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已呈现出现代学术的面貌。今天国学大师王国维人尽皆知,但他尊敬的老师沈曾植的业绩却被长期遗忘,这无疑是学术史的缺环。 《沈曾植年谱长编》按年编撰,自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至中华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凡七十三年。谱前述其家世渊源,录家传、世系等资料,卒后则略述祭奠安葬及时人哀挽诸事。参考文献列有沈曾植着作目,谱后附录沈氏碑传资料。 沈曾植生平略分以下五阶段: 一.清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一岁至光绪五年己卯(1879)三十岁。通籍前求 学时期。 二.光绪六年庚辰(1880)三十一岁至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四十八岁。在 京为官时期。自沈氏第庚辰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各国 事务衙门章京,至丁酉丁母忧,戊戌南归。三.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四十九岁至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五十三岁。 期间戊戌、己亥应张之洞之聘主讲武昌两湖书院史席、辛丑应盛宣怀之约出 任上海南洋公学监督。庚子之乱,与张之洞、刘坤一谋东南互保。壬寅还刑 部,借补外务部员外郎。四.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五十四岁至宣统二年(1910)庚戌六十一岁。外 任为官时期。历任江西广信府知府、署盐法道、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学使, 署安徽布政使,护理安徽巡抚。五.宣统三年辛亥(1911)六十二岁至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归隐沪上,以 遗老自居,直至逝世。丁巳(1917)赴京谋溥仪复辟,授学部尚书。 本谱以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为基础,比较详尽的勾勒出这位近代里程碑式的大学者、大诗人的人生轨迹,并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近代学术转型阶段的历史风貌,或许会对当代学术的发展和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有所启示。

宏伟[8](2003)在《《梧门诗话》标点与释评》文中研究指明法式善(1753~1813)是清代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年间着名的蒙古族内务府正黄旗人,蒙古乌尔济氏,字开文,号诗龛、时帆、梧门、陶庐、小西崖居士。原名运昌,乾隆五十年(1785)中进士时,乾隆皇帝亲改其名为“法式善”,满语为“奋勉有为”之意。法式善的父祖辈均在清廷供职,法式善于乾隆十八年(1753)生于京城。他生长在中原地区的文士世家,从小刻苦用功,好吟咏,终生创作了卷帙浩繁、门类众多的汉文着作。他是蒙古族着名的编撰家、文学家和诗歌理论家。他曾参加过《四库全书》、《全唐文》、《国朝文颖》、《熙朝雅颂集》(续编)等巨着的编撰工作。他还注意搜集和整理了当时的丰富资料。他任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时,留意于搜集清代科举考试资料,编着《清秘述闻》、《槐厅载笔》两书。他所编辑的着作还有《同馆试录汇钞》四十八卷、《同馆赋钞》二十四卷、《同馆试律汇钞》二十四卷、《乾隆已亥恩科各省乡试齿录》一卷、《成钧课士录》等。这些着作记录了明清两代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树木、历史资料等。法式善也是蜚声于乾嘉文坛的文学家。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二十六岁中进士后,渐次闻名,成为乾嘉文坛上的一颗明星。他的文学着作有《存素堂诗初集》二十四卷、《存素堂诗二集》八卷、《存素堂诗稿》二卷(又名为《诗龛咏物诗》)、《存素堂试帖诗》一卷、《存素堂文集》四卷、《存素堂文续集》二卷等诗文集。法式善又是一位杰出的诗歌理论家。其文学批评着作有《梧门诗话》十六卷、《八旗诗话》一卷、被选入《存素堂文集》和盛昱的《八旗文经》的序跋、书信等。《梧门诗话》是法式善诗歌理论的代表作。《梧门诗话》是蒙古族古代汉文文论中的一部论诗专着,是清代卷帙浩繁的诗话体着作之一。它是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大环境中,继承和发展其传统的文学理论思想,受到王士祯和袁枚等人的影响。但法式善善学前人之长,而不袭前人之短,为时人称赞其诗论,“以为深得诗家上层之旨”,“祭酒善言性,以诗为情室;祭酒善言诗,以情为诗驿。”翁方纲在他主持京师诗坛三十年中,以诗话形式在晚年完成诗学批评着作《梧门诗话》与其它诸多论诗篇章,形成了自己独具面貌的“性情说”为核心的诗学理论思想。本学位论文由前言、绪论、《梧门诗话》标点与注释、参考资料索引等四个部分组成。前言系统地交代了选题宗旨、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蒙古族古代文论是伴随着蒙古族古代文学创作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蒙古族游牧文化固有兼容性与自主性特征。这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促使了蒙古族古代文学家不仅用自己的母语来进行创作与着述,时而又使用其他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创作与着述,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蒙文、藏文、汉文着述便是三大组成部分。蒙古族古代文论就是在上述这三种丰厚的古代文学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生长的。蒙文文论、藏文文论、汉文文论便是它主要三个分支。元明清三代,蒙古族汉文着作家创作卷帙浩繁的诗文作品,同时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下,编撰了大量的文学批评作品。主要有注释、以诗论诗、序跋、诗话、画论等形式。主要

赵俊华[9](2002)在《新疆阿克苏钓鱼逸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西北边陲重镇阿克苏,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麓,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西北部边缘,东西长462公里,南北宽334公里,总面积13.62万平方公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阿克苏市,维吾尔语白水城,曾是历史上的

二、新疆阿克苏钓鱼逸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阿克苏钓鱼逸事(论文提纲范文)

(2)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杨树达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
    第一节 杨树达生平与学术成就简述
    第二节 杨树达撰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始末
第二章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体例与特点
    第一节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体例
        一、着录书名、版本
        二、着录着者生平
        三、着录序跋
        四、评论着述得失
    第二节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特点
        一、详分着录、存目之书
        二、重视序跋与他人评价
        三、评价得失,援据丰富
        四、精于考证,推求原貌
        五、客观公允,不执一端
        六、补充信息,增加附记
        七、敬告读者,取长弃短
第三章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杨树达的考证学思想
        一、乾嘉考证学的赓续
        二、“实事求是”的考证思想
        三、杨树达考证准则
    第二节 杨树达的文法学研究
    第三节 杨树达的史学研究
        一、研治两《汉书》的成就
        二、整理考订两《汉书》之功
    第四节 杨树达的文学观
        一、“断句”之清新
        二、反对“以文为诗”
        三、反对诗文之“俗”
        四、主张“文如其人”
        五、注重作者才气高低
        六、注重学有根柢
第四章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湖湘学术
    第一节 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
        一、杨树达撰写湘人着作提要的基础
        二、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分析
    第二节 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价值
        一、指引学术门径
        二、构建湖湘学术史
        三、弘扬湖湘文化
        四、促进地方志纂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
附录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三城记(论文提纲范文)

(5)晋藩屏翰 ——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卫所研究:从制度转向城市
    第三节 研究路径:边疆、边人、卫所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宁武城的空间营造与观念世界
    第一节 分水岭:宁武的地理与历史
    第二节 "常山蛇势":凤凰城的选址传说
    第三节 "肇城为关":宁武城的肇建及扩建
    第四节 关帝、城隍、学宫:宁武城的空间营造
    第五节 "文野之间":宁武城观念世界的层级展演
第三章 卫所时代
    第一节 "据险扼吭":从千户所城到山西镇城
    第二节 军兵与民壮:宁武关城的边疆戍守
    第三节 盐、米、马:宁武关城的物质流动
    第四节 间谍与边卒:蒙汉之间的壁垒与中介
第四章 从卫所到州县
    第一节 改卫所为州县:宁武城的历史性变迁
    第二节 魏元枢:士人理想与边疆实践
    第三节 周遇吉:从忠义英雄到道德楷模
    第四节 晋蒙之间:从边疆战事到边境贸易
    第五节 木材贸易与争端:宁武城商业的兴起
第五章 从天下到国族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
    第二节 南桂馨:军绅政权的现代性实践
    第三节 走口外:蒙汉边疆的周期性移动
    第四节 龙华法会:宁武关城的历史绝唱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红杏村人吟稿》校注 ——附《戊子诗钞》《静存斋集》《小竹斋集》(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王衍梅的生平研究
        (一) 少年勤学,一举成名
        (二) 青年畅游,潇洒不羁
        (三) 壮年游粤,流连诗酒
        (四) 晚年旅桂,落寞悲凉
    二、王衍梅的着述及其版本情况
    三、王衍梅的思想研究
        (一) 追求隐逸梦逍遥
        (二) 显亲荣身求捧檄
        (三) 外儒内道融一身
    四、王衍梅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 山水田园诗
        (二) 交游酬答诗
        (三) 思乡怀人诗
        (四) 其它杂咏诗
    五、王衍梅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 秀笔惠心 写景融情
        (二) 简洁明快的白描手法
        (三) 诗歌的议论化和散文化
        (四) 触处生春的用典艺术
    六、王衍梅诗歌的不足
凡例
    红杏村人吟稿(上)
        舟中读六家诗作放歌行
        别高要令叶健庵
        苍梧呈郡伯袁介庵同年
        斗草虫画片谭秀才索赋戏成徘体
        书苍梧典史余应松越南纪闻卷后并序
        余七小霞别十九年今乃见,于苍梧即席赋此为赠
        自检诗草有怀座主方伯公
        入峡
        昭州骚口逢越南贡使自京都回,赋成四律,奉怀方伯红茶公兼呈制宪仪征师
        自平乐至阳朔,一路山皆石骨幽秀峭拔,自成一子,诡橘奇俶,不名一家,余心喜焉援笔赋此
        和人咏茄
        紫桃花
        追悼陈二梅
        初至桂林上静谷太守
        春日独游壶山
        赠阎鲁翼同年
        社日复往壶山一杯酹雷酒人
        伏波岩
        春暮积阴
        柳州刘司户墓
        桂林近事三章
        蚕豆词
        上孙少兰太守
        信步至栖霞禅房以诗题壁
        春游曲同阎大鲁翼邓五樵香作
        书扇赠宁大寄斋
        连日游山寺
        平乐太守俞苕琴先生见过
        闲居无事杂和唐人小诗
        得樵香刺史长沙书却寄
        桂林杂诗
        书山寺壁
        湖西庄怀春湖副宪
        帘钩四首奉和筠潭廉访
        刘仙岩
        陆小姑紫蝴蝶花馆诗题词并序
        孟棠同年在宾州葺听荷小阁,落成,自倡四诗,为一时傅诵,旅斋澹坐依韵和之
        前题用吴次山孝廉韵呈孟棠兼柬春舍
        次孟棠池上白莲作花分得香奁元韵
        春畲刺史刊听荷阁落成诗迭次山韵题于卷尾
        读过学斋诗集因柬家味兰孝廉
        秋兴四首呈松圃先生七夕前二日,立秋先生过双藤谭,至日哺而散。晚间露坐,有怀池上草堂,遂成四诗。望日为先生八十生辰,时孟棠将归盱眙,幼于擢守泗城,引例北上,故末首及之。
        题马云谷自写云谷图
        常晴川桂林纪游图
        李公子松孙以诗社题四首见质依韵答之
    红杏村人吟稿(下)
        夜坐有怀蘅(?)司马时权篆佛山
        桂林十二名山图 佚二
        漓江秋日送孟棠同年还盱眙
        复和诗社题四首
        夕阳四首和玮
        崖竹同年所居湘别墅与余双藤池仅隔一堵数日未面拈此贻之
        和芸甫忆梅用新城秋柳元韵
        送谢小浦由湘南北上
        正月三日为小浦书横幅得诗六章即示故园诸好
        五日送小浦登舟有怀镜西韵香百谷又溪诸丈
        雨中送许美叔还钱唐
        次韵黄秋槎见赠
        二月朔日作
        寄(?)上人
        赠盆兰
        晓寒
        书兴
        平乐太守俞公苕琴建飞楼于郡之东南隅宫保阮公颜曰丰乐以拟环滁之胜落成四首
        雨后园林漫兴
        寄副总河潘芸阁同年
        苦雨排闷示倪彦嘉
        三月一日阅邸抄喜闻扬威将军阿克苏奏捷因览甘肃全图作回疆凯歌十二首
        三月五日寄家人
        春日寓斋书感寄七弟顺德幕
        郡斋题壁
        试院榕轩
        闻蚓
        郡厅二榕树歌用新城尚书六朝松石歌元韵
        次苕翁怀梦岩学使元韵
        李崖竹同年以庶母吕宜人五十初度索诗赋呈四律并柬十三十五两令弟
        闰端午先慈忌日
        玮儿自羊城寄呈诃林吊虞功曹二首小有风格山斋无事拈此示之
        试院大榕树歌
        玮儿自岭南寄荔枝诗摹仿坡公而能运以已意作此示之
        赠陈大绰堂
        一鉴堂暴雨
        寄阳朔富兰渚大令
        僦居凤岭西偏题壁
        山斋小病购兰一盆约四十余茎以奉苕琴先生猥贻佳句奉答四章
        后园栽焦一雨而活喜为作歌
        平乐谭侯下凤山之麓建朱吴二忠祠属余作碑纪诗四首地为宋五贤祠故基
        得玮儿书六月二日奉一雄老夫有弄孙之喜作诗自贺并寄玮续一首
        和玮花田送春韵
        夜坐果木园林之佛斋用玮唐荔园赏荷诗韵兼柬陶绥之茂才
        笠孙诗一首寄玮
        山堂暴雨晚色苍然作诗遣兴
        观涨行并序
        乘兴为人书近作有山僧上堂而请口占赠之
        得西信三月二十八日三元戎合兵进剿连战两昼夜拔噶尔城禽逆回张格尔亲党馀贼十馀万人皆乞降渠魁指日就获喜成四首
        凉夜
        送客从园林散步怡然有作
        草堂一首示诸生
        闲趣
        赠水仙
        分岁
    戊子诗钞(上)
        戊子元日晓雨闻雷试笔二首
        果木圆林之佛斋二首呈苕翁
        新正二日作
        庭鸭
        家宴
        兰盆
        春头连日雷雨不止信笔排闷
        出郭送谢小坡
        上元弄笔戏效皮陆
        夜梦与同年何半馀畅饮醒后感成四首将寄其第三郎于岭南未审所寓故诗意及之
        城东三十韵仿香山体
        平乐衙斋呈裕济明府兼示同席诸君各赋数章为寿
        平乐赏花歌呈苕翁
        自题二首
        裕济生日以莺迁一联为寿翌日即得荣任马平之信赋此奉贺
        苕琴先生招陪得州大守孙公梧州太守袁公衙斋小饮二鼓送至西关
        合题绿珠太真画像
        和苕琴先生起凤亭种花
        正月晦日寄斋明府招饮醇酒诗以报谢
        寄椵翁
        羊角参歌奉酬苕先生
        题钱舜举明皇还蜀图
        内子新晴诗有日高飞絮淡风软落花轻之句颇近晚唐家数依韵和之
        谢谭二公子惠糟蟹
        门生罗锦送春兰
        有欲为余分菊秧者拈此示之
        清明
        瓶花
        林薄间小鸟来巢卵生二雏啁啾其语为赋一诗
        春社祠
        烧香祠
        傀儡戏
        桂林人掘地得郡文学曹士琪所摹米临兰亭石刻 太守郎静谷先生榻本见贻赋此奉谢
        郡斋垂柳一株依依可爱仆有感焉乃赋是诗
        蚕豆
        落花
        题友人曲溪垂钓图
        黄参军壁上读云渚学博壶山看花诗,雨中走访不值。既而学博枉过,并见示苏台杂咏,及春明纪游诸诗,欣诵之。余赋此送似
        山斋
        春柳小湖学使席上作
        紫莺花馆淡坐用云渚学博旅斋独酌韵呈学博
        移入试院来凤堂后轩偶成四首
        呈苕琴先生
        五月九日竹坪翁六十有七出自寿诗见示书扇奉赠
        病后闲遣
        六月五日张润斋招集蕉风芩雨之馆即席有作
        陈思王
        寓园即事
        竹坪翁以荷花生日诗见示次韵一首
        山城晚眺遣兴四首
        七夕饮彦嘉寓斋是仆旧馆戏书其壁
        饮是亦山房次竹坪翁韵
        拟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戊子诗钞(下)
        即事为佩亭书扇
        读三国志重感蔡议郎一首
        夜坐偶成
        梅公亭晚眺
        次韵周以廷学博甲申年咏菊诗并呈彦嘉晴圃
        庭树乌
        酬范画师
        月夜偕友人登梅公亭
        有诵疑雨集者作此示之
        见说
        月下闻歌
        大榕
        李丈青崖见访即送其自楚旋浙
        家香雪秀才以茅山纪游诗见示即和香轮女史元韵
        迭前韵并柬香雪
        再迭前韵即送香雪之襄阳
        寓斋闲坐默数双藤池馆之游杂书数诗寄芸甫水部
        自来凤堂移入道乡书院是为紫薇花吟榭题壁四首
        次韵竹坪翁喜余移居之作
        紫薇花吟榭用竹坪韵呈苕琴太守
        书叶露田家藏仙迹后并序
        甘泉谢文学佩禾,刻同人兰言集,收余诗数首,又自刻春草堂集,中秋前一日,檥舟过访,即席奉赠四章送之珠江
        中秋夜唐参军招游点翠亭不果,饮太守衙斋,大雨
        归斋听雨作
        秋夜读余七小霞诗感旧怀今即题其卷寄之苍梧
        竹坪翁见和移居之作迭元韵复之
        闲遣
        青莲行题阳湖陈少逸诗卷
        秋日昭州田家杂兴
        寓斋有怀寄孟堂
        奉题红茶方伯诗钞即书富良江使槎图上
        山寺望隔岸枫林
        题赵子固画渊明小像
        登北城
        赠陈丈竹坪即题徐荣画竹长卷兼柬令嗣少逸
        关宝臣学博招饮山荘即席四首
        闲遣
        九月二十日早起偶作
        纪梦并序
        晓步昭冈
        (?)儿呈社中课作如数示之
        汉高帝告沛中父老
        武侯街亭诛马谡
        晓渡榕津一路书所见寄谭静斋明府
        双岭道中
        行落花生田中
        残腊二十三日夜,梦渡钱唐中流,遇风雪还泊江口。醒作三绝句纪之。
    静存斋集
        已丑人日立春集唐四首呈苕琴先生
        集唐自嘲
        二月将尽中宵风雨尚闻雁声感而有作
        晓起闻莺
        三月五日作
        病后杂诗
        池中白莲
        竹坪翁将之桂林属书团扇奉赠四章兼柬曾幼竹明府
        秋怀
        闲居
        次韵杨芝樵茂才桂林见寄之作
        己丑重阳过寿佛庵访范画师
        姜介侯秀才招饮园亭即席和赠别元韵
        复过寿佛巷小饮
        饮丰乐楼次秋搓明府韵
        己丑秋,寓昭州之珠玑巷,主人萧姓,庭有黄皮果一树。坡公诗野果名黄子,此其是己。题曰黄果山房。
        喜玮儿自三水至
        焚香静存斋夜坐杂诗
        赴桂林舟行甚驶同介侯剪烛夜话
        訾洲道中
        寓楼听雪
        小楼望桂林诸山作歌
        宿睢阳张中丞祠祠方落成题壁四首
        竹坪翁有诗送余北上依韵奉和即以道别
        遣病
        松圃先生惠晚菊一盆赋谢
        山楼短歌
        钟生招饮陈乙园林题墨四首
        钟生送兰
        二十三日訾洲放掉
        归舟书兴
        鳜鱼塘二解
        望见昭州城戏作
        绝句
        入郭
        已丑除夕示儿辈
        庚寅元旦试笔
        松圃翁赠晚菊尚艳,钟生送春兰已花,姜秀才致红梅、水仙盛开,寓中山茶亦红白齐放,园丁复购得缃梅两盆,掩映阶砌。元旦传坐,饭罢,诗以赏之。
        赠水仙红梅
        红梅
        水仙
        昭州录别
        正月三日答秋槎除夕见怀
        送玮儿赴粤东
        登昭州亭忆故园诸山
        夜饮松岩同年寓斋即事
        正月十二日作
        月下口号
        昭州记事八首留别苕琴先生
        滩落
        瞬息
        落灯日昭江放掉口占赠内
        皇华驿口接秋槎自漓江舟次寄和昭州录别之作仍依元韵奉柬即送其北上
        阳朔
        舟中杂兴
        桂江听雨怀黄柳坡仍用昭州元韵兼寄秋槎
        戏咏舟中食物
        舟中漫兴
        大风泊碧崖角
        连日骤暖闻虫声,一夕大风严寒,忽忆杨芝樵咏桃花扇传奇戏和三断句
        龙门滩
        微雨舍舟登陆入门有晴色未几淋浪达旦水流上阶悦然有作
        雨夜读青莲集
        病中乞缓程赴选长官不许
        春寒
        题马云逵画象
        客中赠内
        送穷日作
        苍梧吟寄余小霞
        杨芝樵过访
    小竹斋集
        竹斋坐雨用昌黎寒食出游韵
        壶山桃花
        北城望李花如雪遂有邓尉看花光景
        舍馆十日,芝樵来问讯,病中连雨竟不一(?),新晴欣然欲往,先此代简,聊以解嘲,仍用昭州元韵
        雨中送姜介侯回平乐
        僦居行呈张幼于同年
        旅斋闲兴
        社日雨
        桂林咏古
        苦雨
        细雨寒甚杂下雪掺戏柬竹坪翁
        寒雨过客皆断萧然清坐寄姜介侯秀才
        题许雨山孝廉汉皋逸事卷并序
        题耶溪樵者图
        戏书斋壁呈竹坪先生芝樵秀才
        前诗意有未尽戏迭元韵兼柬幼竹明府
        杂咏
        跋唐顾升瘗琴铭及其妻庄清卿心经墨刻并序
        为张仙查补题粤游二图
        自叹
        戏咏故乡风味
        鳓鲞
        故园俊味戏迭前韵各一首
        书有正味斋集
        船山莲裳诸集罗列案头书二断句
        芝樵邀同竹坪游芙蓉山馆作歌用坡公上己日携酒出游韵
        题二树山人画双角石
        三月三日梦游兰亭
        三月五日六首
        竹坪先生以春日游栖霞诗见寄灯下信笔奉和兼柬芝樵同赋
        和竹坪春日杂咏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沈曾植年谱长编(论文提纲范文)

沈曾植先生像
沈曾植先生墨迹
沈曾植先生印鉴
自序
发凡
谱前
附录
    一、 沈叔埏《颐彩堂文集》卷十五《家传》
    二、 沈维鐈《补读书斋遗稿》卷十《皇清例赠文林郎显考守拙府君行略》
    三、 沈宗涵、宗济《鼎甫府君年谱》
    四、 沈曾植《家传稿》
    五、 沈曾植《榨蔀村墓堂左壁刻辞》
    六、 沈曾植《母教录》
    七、 沈曾植《光绪庚辰科会试朱卷·履历》
    八、 《沈氏世系》
    九、 《外家世系》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
年谱
    卷一 通籍前期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 一岁
        文宗咸丰元年辛亥(1851) 二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 三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 四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 五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 六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 七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 八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 九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 十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 十一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 十二岁
        穆宗同治元年壬戌(1862) 十三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 十四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 十五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 十六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 十七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 十八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 十九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 二十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 二十一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 二十二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二十三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二十四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二十五岁
        德宗光绪元年乙亥(1875) 二十六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 二十七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 二十八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 二十九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 三十岁
    卷二 京官时期
        光绪六年庚辰(1880) 三十一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 三十二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 三十三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 三十四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 三十五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 三十六岁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 三十七岁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 三十八岁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 三十九岁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 四十岁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 四十一岁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 四十二岁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四十三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 四十四岁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四十五岁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四十六岁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四十七岁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四十八岁
    卷三 两湖书院、南洋公学时期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四十九岁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五十岁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 五十一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 五十二岁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五十三岁
    卷四 外任时期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 五十四岁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 五十五岁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 五十六岁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 五十七岁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五十八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五十九岁
        宣统元年己酉(1909) 六十岁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六十一岁
    卷五 遗老时期
        宣统三年辛亥(1911) 六十二岁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1912) 六十三岁
        中华民国二年癸丑(1913) 六十四岁
        中华民国三年甲寅(1914) 六十五岁
        中华民国四年乙卯(1915) 六十六岁
        中华民国五年丙辰(1916) 六十七岁
        中华民国六年丁巳(1917) 六十八岁
        中华民国七年戊午(1918) 六十九岁
        中华民国八年己未(1919) 七十岁
        中华民国九年庚申(1920) 七十一岁
        中华民国十年辛酉(1921) 七十二岁
        中华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 七十三岁
附录
    一. 《清史稿》卷四七二《沈曾植传》
    二. 谢凤孙《学部尚书沈公墓志铭》
    三. 辜鸿铭《硕儒沈子培先生行略》
    四.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沈曾植》
参考书目
    一、 沈曾植着作
        日记
        书札
        诗词
        文
        专着
        其他
    二、 参考文献
        友朋书札
    三、 工具书
    四、 研究论着
人物小传

(8)《梧门诗话》标点与释评(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蒙古族古代汉文文论及其研究概况
    二、法式善和他的《梧门诗话
        (一) 法式善的生平与创作
        (二) 《梧门诗话》创作背景及其特点
《〈梧门诗话〉标点与注释
    《梧门诗话》卷一
    《梧门诗话》卷二
    《梧门诗话》卷三
    《梧门诗话》卷四
    《梧门诗话》卷五
    《梧门诗话》卷六
    《梧门诗话》卷七
    《梧门诗话》卷八
    《梧门诗话》卷九
    《梧门诗话》卷十
    《梧门诗话》卷十一
    《梧门诗话》卷十二
    《梧门诗话》卷十三
    《梧门诗话》卷十四
    《梧门诗话》卷十五
    《梧门诗话》卷十六
参考论着及文献目录索引

四、新疆阿克苏钓鱼逸事(论文参考文献)

  • [1]施补华及其诗文研究[D]. 薛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研究[D]. 赵倩.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三城记[J]. 张柠. 当代, 2018(06)
  • [4]黄冈秘卷[J]. 刘醒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2)
  • [5]晋藩屏翰 ——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张友庭.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1)
  • [6]《红杏村人吟稿》校注 ——附《戊子诗钞》《静存斋集》《小竹斋集》[D]. 农福庞. 广西大学, 2006(01)
  • [7]沈曾植年谱长编[D]. 许全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8]《梧门诗话》标点与释评[D]. 宏伟. 内蒙古大学, 2003(11)
  • [9]新疆阿克苏钓鱼逸事[J]. 赵俊华. 中国钓鱼, 2002(01)

标签:;  ;  ;  ;  ;  

新疆阿克苏钓鱼轶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