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对邓小平人文思想的创新

江泽民对邓小平人文思想的创新

一、江泽民对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吴童[1](2021)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

李辰洋[2](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董聪慧[3](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站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将人民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民观诞生于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初步探索和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深入实践,辗转传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人民观,即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新时代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科学阐述,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全人类利益的思考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具体结合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起步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初期,深化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和维护。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集中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时代变迁。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和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指引社会前进的直接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无疑是思想先驱,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性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毛泽东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主题,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基调,经过了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形成了以邓小平人民观、江泽民人民观和胡锦涛人民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立足以民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奋斗目标。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念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人民观;江泽民将人民利益思想纳入改革开放具体过程中,形成了江泽民“三个代表”人民观;胡锦涛将对个人权益的尊重和满足落实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形成了胡锦涛“以人为本”人民观。习近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光辉起点上,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向前推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注重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获得和满足,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根本遵循,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人民观包含民为邦本的主体观,精准扶贫的民生观,知民情、解民意的爱民观等丰富的内容,将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目标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人民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崭新成果,进一步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的奋斗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现实,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准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观立足人民现实保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根本。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百年实践成果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思想引领,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人民力量的强大和人民精神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各时期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继续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向着“强起来”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而伟大的历史选择。

门红[4](2018)在《习近平人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变导致生活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人也受到很大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作为社会重要的构成因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而发生的变化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面临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的重任,要解决现实社会人问题,尤其是价值观的重大转变问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来有效解决和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关于人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习近平人学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内容分析了习近平人学思想,并结合习近平个人成长经历和当前时代大背景,分析了习近平人学思想形成的基本条件。习近平人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将人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人学理论体系。习近平人学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辩证法和唯物论相统一、坚持历史和逻辑的分析方法,重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视要素与环境的关系、重视系统整体性,协调各方矛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合力,呈现出了既继承又创新等特点。习近平人学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人学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指导了了民生建设,提高了党的威信和治理能力、决策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陆璐[5](2014)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历史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学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发展绝对不是一次完成的,其作为一种外在思想理论体系的中国化,它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首先,毛泽东思想的人学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的人学思想主要包括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个性、人的自由解放、人性、人权、人道主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学思想,主要包括:(1)邓小平理论的人学思想,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入学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其中,思想解放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重要前提,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重要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邓小平人学的重要目标,人的价值导向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价值旨归,邓小平理论的人学思想为改革开放作出了伟大贡献;(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人的人学思想,概括了新时期人学发展的新要求,体现出“人民本位”的入学价值观,指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向度;(3)科学发展观,它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新的战略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人学思想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人学思想的终极目标,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性的价值。

梁爽[6](2014)在《胡锦涛人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生意义及人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价值论、人的发展论、人的社会理想论等方面内容的有机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财富,借鉴西方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形成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与特色的人学思想。胡锦涛人学思想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并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人学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人的社会价值思想、人的幸福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理念”、“人文关怀”、“科学发展”等为主要内容,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为价值指向,以突出“最广大人民”的核心地位和主体作用为实践路径的理论体系。胡锦涛人学思想既体现了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创新思考,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步与深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遇到的现实和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深入研究胡锦涛人学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胡蓝方[7](20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胡锦涛再次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创新实践,做到权为民所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终极关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目标,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核心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始终体现着以人为根本的宏大情怀。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我党“以人为本”的宗旨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论文的选题依据以及研究价值,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分析、概括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理解和梳理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是根据中国实践吸取中国古代人的思想的精华,批判、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前提下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第三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系统整理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主要阐述了邓小平人的思想、江泽民人的思想和胡锦涛人的思想的核心内容。第四部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的联系与突出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其各内容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并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它是马克思人的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的突出特征。第五部分,总结和归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的理论地位。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指导思想的核心。结语部分是对整篇论文进行的总结。

陈云云[8](20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理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侨务问题的基本认识,在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发展脉络的研究,分析和解读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内在逻辑、鲜明特征和多重价值。论文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课题的选题情况、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课题研究存在的困难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产生发展。本章主要从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形成的基础条件,从发展脉络层面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历史进程。本章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不是自发形成、与生俱来的,其发轫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即该理论是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紧密结合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为现实基础,同时是在全面继承毛泽东侨务思想及科学总结侨务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卓越的历史贡献,但是由于他们所处具体环境、时代背景及面临的形势、任务不尽相同,使得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侨务思想各具特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内在逻辑。本章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概念的基础上,认为该理论主要是由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侨情思想、中国共产党重视侨务工作的思想、利用侨务资源的思想、维护侨益思想四部分构成。同时,本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四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了阐述。本章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海内外侨情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立足并准确把握海内外独特侨情,既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好侨务工作的首要问题和基本要求,也是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创新的基本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侨务工作,强调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线”和“长期的战略性工作”,认为几千万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是实现中国大发展的“独特优势”和“独特国情”。同时,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如何开发、利用、培育和涵养侨务资源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和论断,强调侨务资源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积极因素,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维护侨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主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做好海外华侨统战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侨务领域践行人民利益观的内在要求。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维护侨益是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解决归侨侨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张通过海外撤侨、依法护侨,维护华侨和归侨侨眷政治权益等措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侨情思想、重视侨务工作的思想、利用侨务资源的思想、维护侨益思想,四者之间存在着极其严密的逻辑关系,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大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这种内在联系的严密性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与科学性。具体而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侨情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基础,重视侨务工作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前提,利用侨务资源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核心,维护侨益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归宿。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特征和价值。本章在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基本特征的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价值、世界意义三重维度阐释该理论的价值意蕴。本章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侨务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全面概括,实现了以中国社会主义侨务为主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创新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不仅涵盖了实现新时期中国侨务工作科学发展的目标模式、战略布局等内容,而且也涉及侨务工作的价值取向、发展动力等方面的问题。从理论价值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三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意义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是推动中国侨务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指针,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指导中国侨务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对重塑社会主义形象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对社会主义这一世界性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拥有大量侨民国家开展侨务实践的成功典范,该理论所蕴涵的关于利用侨务资源、吸引侨力为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观点和理念,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吸收和借鉴,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结论部分在总结上述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只有坚持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为指引,并在理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才能推动中国共产党侨务理论和实践的蓬勃发展,引领全球华人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李政敏[9](2011)在《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在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为什么要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如何进行教育而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总和。它是由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地位与任务、主体与客体、内容和形式、原则与方法等方而的思想组成的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和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论。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对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绪论,明确了本文以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与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教育思想之间既联系又区别的相互关系,介绍了近年来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论述了这一选题对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意义。本文第一章,论述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脉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人的理论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思想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勇于创新的批判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条件。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萌芽、酝酿到形成三个时期。本文第二章,论述了邓小平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共性与个性。邓小平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教育思想,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突出的科学性、强烈的实践性、科学的批判性等共性特征。由于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产生、形成于新的时代条件下和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又具有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务实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等个性特征。本文第三章,论述了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地位与任务的思想。邓小平站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等关于理论教育地位与作用的思想。而对新的历史任务,邓小平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努力造就“四有”新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第四章,论述了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思想。在对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邓小平提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为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邓小平提出要通过学校课堂教育、开展整党整风运动、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媒体宣传教育、开展理论研究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本文第五章,论述了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思想。由准对准进行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问题,邓小平将党团组织、工会、社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机构等作为组织形式的教育主体,将党的政工干部、教师、思想战线上的战士等作为群体形式的主体,并提出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思想。对于受教育者,邓小平认为党员干部、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青年、部队官兵等都应该接受思想理论教育,其中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是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本文第六章,论述了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的思想。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是理论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老祖宗不能丢”、“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等原则。将这些原则贯彻到理论教育实践之中,邓小平提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采用理论教育法、说服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法等教育方法。本文第七章,论述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贡献与意义。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理论教育思想,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对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第八章,论述了江泽民和胡锦涛对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地位、任务、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对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作出了新的贡献。

李章霞[10](2011)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词,把“为了谁”和“相信谁、依靠谁”结合在一起,对“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体系、价值目标,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人本价值观方面的实践措施等都做出了科学而系统的界定和论述。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而发展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统筹和决策当代中国一切重大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精神实质,继续坚持、发展和实践党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内涵入手,概括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系统分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针对当前中国人本思想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共产党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几点举措,在上述基础上系统阐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是在新形势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回归和重新解读。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与发展,更是对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与继承。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人权状况和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正确分析而作出的科学选择。从学术层面来看,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解释,涉及哲学和很多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重大争论。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来说,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本源性原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在思想内涵、理论深度和视角境界上,都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其基本内容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理论和奋斗的最高目的,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其人本价值取向的追求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一过程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根本上体现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先进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性。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求我们克服妨碍以人为本思想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化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执政施政的一切活动中,落实到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在写作中运用了文献解读、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其主要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从科学发展学的角度,对以人为本内涵问题的认识予以统一,以期尽快实现我们思想上的又一次解放,广泛的树立和深入的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目标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化。第二,对党实践以人为本——人的价值实现形式的举措予以探求与拓展,以期进一步提升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把实现人的利益诉求作为执政理念的核心,更广泛深入的关怀到人的利益并进一步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第三,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价值问题予以较系统的探究,以期确认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核心价值,及其在端正全党工作指导思想中的根本政治保证地位,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事业的发展。第四,对人学、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的关系予以较深入的探究,以期进一步认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力的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并有力的推动和促进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江泽民对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泽民对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5.1 人
        1.5.2 人民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四、人民观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变迁
        (一)人民与群众的概念关联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源起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
        (一)从现实社会角度对人民观进行初步探索
        (二)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人民观进行深入探索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维护基本人权
        (二)人民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解放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争取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情怀
        (二)对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视
        (三)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关注
    四、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传承发展
        (一)通过民族自决保障人民权利
        (二)通过土地革命维护人民权益
        (三)坚持人民民主的基本保障
    注释
第三章 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创立
        (一)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阶级条件
        (三)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主体条件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在革命形势下深化对人民的认知
        (二)以人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
        (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力量的体现形式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人民有了更强大的依靠力量
        (二)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三)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民主的实现方式
        (四)人民当家作主及各种权利纳入宪法保障
    注释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创立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起点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发展历程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时代进步性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人民富裕观
        (二)江泽民人民利益观
        (三)胡锦涛人民本位观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打牢发展根基
        (二)为实现人民全面小康开拓发展路径
        (三)为实现人民民主奠定政治保障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创立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需求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来源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探索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核心观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主体思想
        (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民关系
        (四)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的“中国梦”愿景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引领人民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带领人民创造更多彩的现实世界
        (三)率领人民铸就更显赫的时代辉煌
        (四)统领人民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形象
    注释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时代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征程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
        (三)习近平人民观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强起来”
        (四)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百年奋斗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二)始终秉承人民至上原则
        (三)始终尊重人民的道路选择
        (四)始终为了人民的复兴梦想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科学实践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习近平人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人学思想研究综述
        1.2.1 人学研究综述
        1.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综述
        1.2.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研究综述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点
    1.5 论文框架
2 习近平人学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条件
    2.1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2.1.1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述要
        2.1.2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2.2.1 毛泽东思想中的人学思想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学思想
    2.3 习近平人学思想形成的基本条件
        2.3.1 习近平人学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2.3.2 习近平人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 习近平人学思想的内容和框架
    3.1 习近平人学思想的内容
        3.1.1 习近平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3.1.2 习近平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3.1.3 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3.2 习近平人学思想在治国理政新理念中的体现
        3.2.1 习近平人学思想在经济社会中的体现
        3.2.2 习近平人学思想在生态文明中的体现
        3.2.3 习近平人学思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体现
4 习近平人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4.1 习近平人学思想体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有机统一
    4.2 习近平人学思想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结合
    4.3 习近平人学思想体现了历史性与逻辑性的辩证统一
    4.4 习近平人学思想体现了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统筹协调
    4.5 习近平人学思想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5 习近平人学思想的价值分析
    5.1 习近平人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习近平人学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5.1.2 习近平人学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5.1.3 习近平人学思想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5.2 习近平人学思想的实践价值
        5.2.1 习近平人学思想指导了民生建设
        5.2.2 习近平人学思想提高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5.2.3 习近平人学思想提高了党的治理能力、决策能力和执政地位
        5.2.4 习近平人学思想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6 结语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历史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
二、人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一) 人学发展的历史嬗变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成果
        3.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成果
三、毛泽东思想的人学思想探讨
    (一) 毛泽东思想人学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二) 毛泽东思想人学的基本内容
        1. 对人的本质的揭示
        2. 对人民内部矛盾的阐释
        3. 对个性解放的书写
    (三) 毛泽东思想人学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探究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以人的本质为重要基础
        2. 思想解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3. 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的重要条件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概括了新时期人学发展的新要求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体现了“人民本位”的人学价值观
        6.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的终极目标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胡锦涛人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胡锦涛人学思想形成的基础与背景
    一、中国传统人学思想
    二、西方人文思想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一) 毛泽东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江泽民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胡锦涛人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 胡锦涛人学思想形成的个人条件
        (二) 胡锦涛人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要求
第二章 胡锦涛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一、胡锦涛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以人为本”与人的本质思想
        (二) “和谐理念”与人的社会价值思想
        (三) “人文关怀”与人的幸福思想
        (四) “科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二、胡锦涛人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 辨证侧重的继承性与统筹协调的整体性相结合
        (二)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灵活多元的创新性相结合
        (三) 高度全面的理论性和科学合理的实践性相结合
第三章 胡锦涛人学思想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四位领导人的人学思想的理论性比较
        (一) 理论溯源之比较
        (二) 理论立足点和受益者之比较
    二、四位领导人的人学思想的现实性比较
        (一) 关于促进人的发展的实现途径之比较
        (二) 关于人的价值的现实性问题之比较
    三、胡锦涛人学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第四章 胡锦涛人学思想的价值分析
    一、胡锦涛人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
        (二) 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
        (三) 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胡锦涛人学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 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
        (二) 提高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决策能力和执政地位
        (三) 为社会主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我国古代人的思想
        2.1.1 人性
        2.1.2 人的价值
        2.1.3 天人观
    2.2 西方人本思想
    2.3 马克思人的思想
        2.3.1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2.3.2 人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
        2.3.3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2.4 毛泽东人的思想
        2.4.1 人民创造历史
        2.4.2 让人民当家作主
        2.4.3 坚持群众路线
        2.4.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邓小平人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尊重人
        3.1.2 为了人
        3.1.3 塑造人
        3.1.4 人权思想
    3.2 江泽民人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人民本位思想
        3.2.2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3.2.3 人才思想
        3.2.4 人权思想
    3.3 胡锦涛人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3.3.1 以人为本思想
        3.3.2 育人思想
        3.3.3 人才思想
        3.3.4 人权思想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的联系与突出特征
    4.1 联系
        4.1.1 一脉相承
        4.1.2 创新发展
    4.2 突出特征
        4.2.1 科学性
        4.2.2 实践性
        4.2.3 时代性
        4.2.4 人民性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的理论地位
    5.1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5.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指导思想的核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一) 受华侨艰辛奋斗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发
        (二) 该选题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 开展侨务理论研究可为中国侨务实践服务
        (四) 前期积累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进展及不足之处
        (一) 关于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研究
        (二) 关于江泽民侨务思想的研究
        (三) 关于胡锦涛侨务思想的研究
        (四) 不足之处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解读法
        (二) 实践对照法
        (三) 学科交融法
    四、研究存在的困难及创新之处
        (一) 存在困难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产生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时代主题的急剧转换
        (二) 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三)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 对中国侨务工作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汲取
        (二)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探索和勇敢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毛泽东侨务思想
        (一) 海外侨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支持者
        (二) 海外侨胞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全心全意为华侨服务”是侨务工作的根本宗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 邓小平侨务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奠基之作
        (二) 江泽民侨务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继发之作
        (三) 胡锦涛侨务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最新成果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内在逻辑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侨情思想
        (一) 中国拥有众多侨民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 海外侨胞是促进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
        (三) 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是中国的“独特国情”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侨务工作的思想
        (一) 侨务工作要“提到日程上来”
        (二) 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
        (三) 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侨务资源的思想
        (一) 侨务资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二) 侨务资源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积极因素
        (三) 侨务资源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侨益思想
        (一) 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积极维护侨益
        (二) 维护侨益是做好海外华侨统战的现实需要
        (三) 维护侨益是践行人民利益观的内在要求
        (四) 维护侨益是中国共产党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内在逻辑
        (一) 侨情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基础
        (二) 重视侨务工作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前提
        (三) 利用侨务资源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核心
        (四) 维护侨益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归宿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特征和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鲜明特征
        (一) 继承性
        (二) 创新性
        (三) 时代性
        (四) 人民性
        (五) 实践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三重价值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历史与逻辑
    第一节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四、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的借鉴
    第三节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主体条件
        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三、勇于创新的批判精神
        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第四节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萌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二、酝酿: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三、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第二章 共性与个性
    第一节 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共性
        一、鲜明的阶级性
        二、突出的科学性
        三、强烈的实践性
        四、科学的批判性
        五、有效的"灌输"性
    第二节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个性
        一、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统一
        二、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三、理论性与务实性相统一
        四、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第三章 地位与目标
    第一节 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理论教育地位与作用的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第二节 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理论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育"四有"新人
第四章 内容与形式
    第一节 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
        二、毛泽东思想教育
        三、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第二节 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
        一、学校课堂教育
        二、整党整风运动
        三、真理标准讨论
        四、媒体宣传教育
        五、开展理论研究
第五章 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构成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建设
    第二节 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体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体的确定
第六章 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 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三、"老祖宗不能丢"的原则
        四、要"讲新话"的原则
    第二节 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
        一、理论教育法
        二、说服教育法
        三、自我教育法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法
第七章 贡献与意义
    第一节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教育思想
        二、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理论
        三、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
    第二节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充分认识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二、始终坚持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三、坚决克服理论教育工作中的错误倾向
第八章 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江泽民对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要性的新时代阐释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创新
        三、以新时代内涵闸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四、坚持整风教育形式,深化党校教育改革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风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第二节 胡锦涛对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推进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添新的内容
        二、强调干部和青年教育,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的重点
        三、注重学校和共青团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建设
        四、强调求真务实,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
        五、开展集中学习实践活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途径
        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基本构架与主要观点
        (一) 主要观点
        (二) 基本构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主要创新点
第一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基本含义
        (一) “以人为本”中“人”的基本含义
        (二) “以人为本”中“本”的基本含义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一) 理清关于以人为本的几种模糊认识
        (二)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三) 我国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三、人本思想的价值意义
        (一) 人民是价值主体
        (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价值目标
        (三)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价值评判标准
第二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邓小平始终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二) 江泽民始终相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主体
        (三) 胡锦涛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中国共产党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理论和奋斗的最高目的
        (一) 人民利益至上是邓小平人本思想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
        (二) 为人民谋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 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三、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一) 邓小平的富民思想
        (二)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三)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四、中国共产党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其人本价值取向的追求目标
        (一) 邓小平扩大民权,切实保障人民民主的思想
        (二) 江泽民执政为民的思想
        (三) 胡锦涛的权力观、情义观与利益观
第三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直接理论渊源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其主要理论渊源
        (三) 中国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本思想是其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
        (四) 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精华的扬弃是其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料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现实依据
        (一) 从国内形势来说,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从国际形势来说,是正确分析世界人权状况实现人的解放的科学选择
第四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践人本思想的基本举措
    一、坚决克服妨碍以人为本思想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 坚决纠正“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
        (二) 坚决摒弃“以官为本”的思想意识
    二、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水平
        (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化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一) 把以人为本确立为党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和政绩观
        (三) 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全过程
    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 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本身的发展
        (二)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
    五、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三)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的健康素质
        (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 更新观念、破除陋习,实现了思想上的又一次解放
        (二) 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的利益的实质关怀
        (三)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了执政党的为民理念
        (四) 促成合力、科学发展,拓展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江泽民对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吴童.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D]. 董聪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4]习近平人学思想研究[D]. 门红. 贵州财经大学, 2018(01)
  • [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历史进程研究[D]. 陆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07)
  • [6]胡锦涛人学思想研究[D]. 梁爽. 广西大学, 2014(03)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思想研究[D]. 胡蓝方. 信阳师范学院, 2013(01)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研究[D]. 陈云云. 扬州大学, 2012(08)
  • [9]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 李政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1(07)
  • [10]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 李章霞.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江泽民对邓小平人文思想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