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文献和卷轴

重新认识文献和卷轴

一、文书立卷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孙婷婷[1](2018)在《裴桐档案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裴桐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与领导人,是档案界的“三老”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他为档案事业辛勤耕耘,领导并见证了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他在档案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档案学思想。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裴桐的档案学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档案学研究的体系,研究总结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与特点,挖掘出他的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层价值,为当代档案学界提供有效地借鉴与启示。目前档案学界对裴桐及其档案学思想研究略少且不够全面深刻,为了全面研究裴桐及其档案实践与思想,本文通过历史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以及实践调研法的研究方法,搜集前人留下的介绍、评述、回忆,对裴桐所进行的档案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并且将裴桐的文集以及所有有关的书籍、学术文章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归纳出他的思想理论,并结合前人的评价,重点突出裴桐亲人对其的评价,进而全面深刻地总结出裴桐的优秀品质。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含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途径与方法。通过前期的资料搜集与研究,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思考研究的意义,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可供研究的方法,以此确认对裴桐档案学思想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为裴桐的档案工作实践与人物评价。结合时代背景阐述裴桐档案工作实践,包括他从做党的档案工作到研究档案工作和党的历史,从档案收集到提供档案利用,从协助曾三到研究曾三。通过对他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演变与发展进行全面的阐述,对其实践与思想的研究提高一个层次。并且借前人以及亲人的评价总结其优秀的品质,全面又客观地加深对裴桐的理解。第三部分为裴桐的档案学思想,共分为五小部分。一是他对档案、资料、信息几个概念的界定与区分;二是档案工作指导思想,包括克服保守思想、进行增产节约、为总路线服务以及运用群众路线;三是档案业务管理思想,包括档案征集与收集、文书档案管理、档案整理、档案宣传、档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四是档案学术研究思想,包括档案工作者要进行历史研究、开展档案学术研究;五是档案人才培养思想即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树立档案哲学观、树立主动服务思想、树立正确思想与作风、加强综合专业素质培养。第四部分为裴桐档案学思想的时代特色与当代价值。时代特色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学习苏联又具有中国特色;价值启示包括他的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为人民服务、为档案事业服务的思想意识,理论实践结合、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法和艰苦奋斗、干一行爱一行的个人作风。通过总结其思想的时代特色与价值启示以期对当今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第五部分为结语。对裴桐档案学研究成果少的原因提出了笔者的两点见解,对论文主体部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指出文中的亮点与不足,展望裴桐思想价值的现实意义。

苏诗萌[2](2018)在《裴桐档案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裴桐作为新中国档案事业的领导者和开拓者之一,在漫长的档案职业生涯中为我国档案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这些思想是他档案工作经验的升华和凝练,为我国档案事业体系的建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直以来,档案界对裴桐的档案思想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少,这与其在中国档案事业史上的地位不符。本文在深入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对裴桐四十年的档案工作经历进行了阶段划分,意在找寻其档案思想变化发展的节点,并归纳总结了其档案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特点,旨在科学、客观地评价其档案思想的历史价值。本文首先结合时代发展脉络,对裴桐档案思想的实践基础进行研究,将其档案思想发展历程分为萌芽、基本形成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从早期裴桐在中央材料科开始接触材料整理工作以及完成中央档案三次大转移,到新中国成立后裴桐学习苏联先进的档案工作管理经验,再到改革开放后领导创建我国档案事业体系,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裴桐的档案思想观点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其次,本文在论述了裴桐档案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其档案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裴桐的档案哲学观、档案服务观和档案价值观是他档案工作生涯中的精华,体现出了他档案思想中蕴藏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最后对裴桐的档案思想价值进行了评价,其思想集实践性与理论性于一体,促进了中国档案事业体系的建设,为新时期档案工作者树立了科学严谨的研究理念,其基本经验和指导思想仍值得今天的档案事业继承和借鉴。

孙婷婷[3](2017)在《裴桐档案业务管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裴桐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与领导人,是档案界的"三老"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档案业务管理理论,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而他在档案工作和研究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工作方法还有个人作风,对当今的档案工作者也仍具有启示意义。

王启东[4](2016)在《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宗主国和藩属国的清朝和朝鲜之间的交聘持续了近260年,双方在宗藩体制下往来的交聘文书汗牛充栋,是古代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交流、关系体现的重要见证,也是国家之间相互往来的历史记载,表明了双方主从关系的差异和变迁,这种关系集中体现在双方外聘文书的类型、制撰、本文形式、管理、送达等各个方面,对双方交聘文书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对朝鲜和清朝关系的细化研究及整体性把握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在梳理大量朝鲜和清朝交聘文书的基础上,通过对朝鲜和清朝交聘文书的比较研究,为历史文书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给予重要的肯定,探究双方文书在各自历史发展继承中的重要作用乃至对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有益借鉴价值,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共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朝鲜与清朝的交聘文书的概述,主要内容包括交聘文书的概念界定;交聘文书的种类构成,包括外交文书、国书文书、条约文书等;交聘文书在中国、朝鲜历史演变构成等;清朝对朝鲜的交聘文书类型分析;朝鲜对清朝的交聘文书类型分析;朝鲜和清朝交聘文书的类型比较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比较。主要内容包括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用纸要求、本文书写格式分析;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材料要求、本文书写格式分析、抬头书写规范和避讳制度分析;朝鲜和清朝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比较分析;第四部分论述了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比较。主要内容包括朝鲜交聘文书的制撰情况,包括其制撰机构和制撰程序的阐述;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情况,包括其制撰机构和制撰程序的阐述;朝鲜和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人员、制撰机构和制撰程序的比较分析;第五部分论述了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管理比较。主要内容包括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分析: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分析;朝鲜和清朝双方在交聘文书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第六部分论述了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比较。主要内容包括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情况,包括送达使节的类型、送达人员的组成、送达路线的管理和送达程序的管理情况;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送达情况,包括送达使节的类型、送达人员的管理情况和送达程序的管理情况;清朝和朝鲜双方送达情况的比较分析即送达人员、送达程序和送达礼仪的比较分析;论文的最后部分是结语部分。综合论述本论文在朝鲜和清朝的交聘文书比较悠久的价值及其意义。本论文在广泛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基础,运用文体学知识、文书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文献学知识和语言学知识,通过对原始档案、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大量的交聘文书文本分析,从朝鲜和清朝之间交聘文书的比较研究入手,对双方交聘文书的使用类型、文本书写形式、抬头规定和避讳制度、制撰机构和程序、文本管理、交聘文书的送达及其在双方外交和国家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系统梳理双方交聘文书的使用情况,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刘梦莹[5](2014)在《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研究》文中指出馆藏开放档案是档案大家族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高、功能最丰富的类种。开放档案是档案价值实现的物质载体,是重要而可靠的信息源,其中蕴含的业务价值、情报价值、凭证价值,是满足用户多方需求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作为档案价值实现基础的档案鉴定环节,却一直被中外档案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视为巨大挑战,并无形地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提出,源于将广泛应用于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全程管理理念与档案价值鉴定相结合,为当前各级各类档案馆在鉴定方面面临的重重困境提供了新的希望。同时近年来国内外档案鉴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档案鉴定方法和档案鉴定技术的发展为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提供了实现的基础和可靠的支撑。突破传统的档案鉴定理念,对馆藏档案价值进行再鉴定,优化了档案管理流程,有利于推动馆藏开放档案价值的实现进程,促进档案馆内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与全面开发,不仅有利于提高档案价值实现效率,同时为档案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必将成为档案研究领域的新趋势。首先,本文说明了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分析了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这一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和趋势性,阐释了研究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档案鉴定领域的相关研究以及目前研究领域对再鉴定这一概念的认识。其次,本文对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详细阐述。综合档案鉴定的概念和全程管理理念,对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进行定义,并对其依据、与传统档案价值鉴定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再鉴定的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再次,本文提出了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原则与方法。分别从原则、方法和实施流程角度对实施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探讨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开展馆藏档案价值再鉴定工作。最后,本文探讨了如何进行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技术实现和保障,试图将档案价值再鉴定以子系统的方式嵌入到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中。一方面对该子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并对功能模块进行分阶段的设计,另一方面探索该子系统的技术实现,在引入国外自动鉴定思想的基础上,对馆藏开放档案鉴定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半自动档案鉴定系统作为实现该子系统的有效改良路径,并对其保障机制进行构想。

郭欣仪[6](2013)在《中国档案学学科制度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档案学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实践工作中总结、产生的,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档案学,不仅用自身的理论、结构和功能在学术领域中体现自身价值,而且档案学通过指导实践工作,对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和研究中国档案学学科的形成和制度化进程,自觉反思和及时总结其发展规律,对促进中国档案学学科的发展、完善和成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科制度是一种结合知识生产与专门人才培养的整合性制度。本文将学科制度理论引入中国档案学史研究,以学科制度的视角,从知识生产层面和学科制度结构两方面探寻中国档案学发展史,历史地呈现其学术延续的脉势,力求用结构化的方法阐明档案学自身的学科背景、理论体系,及其作为一项社会建制在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价值,并说明学科制度理论对于中国档案学学科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以期对中国档案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提供启发和借鉴。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学科制度理论的内涵,阐明其对于研究中国档案学学科发展历程的积极意义——合理解释档案学体制化的内外因素,使中国档案学发展史的研究迈入立体化进程,并为今后档案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文章第三部分研究了中国档案学学科知识生产制度,并结合中国档案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因素,深入揭示学科建制形成的过程。文章第四部分从职业化研究者、学术团体与学术成果的公开流通和社会评价、权威出版物等方面阐明了中国档案学的学科制度结构。最后,通过总结与反思档案学作为一项社会建制与社会的发展互为烛照、相互渗透的历史进程,提出了促进中国档案学学科完善和成熟的若干建议。

卜丹[7](2012)在《论“文革”前《档案工作》对档案事业的几点重要贡献》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十七年,是中国档案事业从建立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档案工作》创刊于1951年,是中国第一份档案专业期刊,也是“文革”前唯一连续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档案刊物,它亲身参与并记录了“文革”前中国档案事业的建设历程,对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档案界对《档案工作》直接研究的文章数量很少,这与其在中国档案事业史上的地位不符。本文在深入了解“文革”前中国社会背景和档案事业发展情况的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和统计法,对1951-1965年《档案工作》十五年的文本进行研究,旨在探求《档案工作》与“文革”前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关系,科学、客观地评价其历史贡献。论文首先对《档案工作》的出版发行、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等情况进行概述,《档案工作》是国家档案局的官方刊物,体现了“百家争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理念,杂志栏目常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而设置,体现了灵活办刊的特色。档案法制建设是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档案人员是档案事业的主体;档案学理论研究是推动档案事业前进的力量。论文的二、三、四部分从档案法制建设、档案人员培养教育、档案学理论研究三个方面论述“文革”前《档案工作》对档案事业的贡献。“文革”前《档案工作》促进了档案法规文件的制定、宣传与贯彻;培养了档案人员的敬业思想与专业知识技能;促进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对“文革”前《档案工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进行评价,《档案工作》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是新中国档案法制建设的推动者,档案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引导者。尽管“文革”前的《档案工作》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但它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档案学研究史料,其“理论联系实际”、“百家争鸣”等办刊传统和办刊经验仍值得今天的档案类期刊继承和借鉴。

张会民[8](2009)在《加强新时期档案监督指导的思考》文中提出本文从监督指导工作的再认识和新特点的探讨,指出了目前监督指导存在重微观业务,轻宏观管理;重指导检查,轻调查研究;重指导帮助,轻执法检查;重基础业务,轻开发利用;重具体工作,轻体系建设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改进监督指导的方法;突出重点,注重监督指导的实效;依法管理,确立监督指导的权威;抓好源头,体现监督指导的宏观;理顺分工,保证监督指导的到位;形成合力,聚合监督指导的力量。以及转变思想观念、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重点和提高人员素质。统筹业务指导与档案行政监督的关系;统筹宏观指导与微观指导的关系;统筹基础业务建设与业务层次建设的关系;统筹业务指导主体与指导对象的关系;统筹执法检查与业务指导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改进措施及建议。

谢明富[9](2001)在《对《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尝试与再认识》文中提出

谢明富[10](2001)在《对《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尝试与再认识》文中研究表明 国家档案局2000年12月6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对我国机关档案工作,尤其是传统文书立卷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规则》颁布前,笔者就曾在部分单位开展了试点

二、文书立卷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书立卷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裴桐档案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途径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裴桐的档案工作实践与人物评价
    2.1 生平与成就简介
    2.2 档案工作实践
        2.2.1 从做党的档案工作到研究档案工作和党的历史
        2.2.2 从档案收集到提供档案利用
        2.2.3 从协助曾三到研究曾三
    2.3 人物评价
3 裴桐的档案学思想
    3.1 对档案、资料、信息几个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3.1.1 档案与资料
        3.1.2 档案与信息
    3.2 档案工作指导思想
        3.2.1 档案工作要克服保守思想
        3.2.2 档案工作要进行增产节约
        3.2.3 档案工作要为总路线服务
        3.2.4 档案工作要运用群众路线
    3.3 档案业务管理思想
        3.3.1 档案征集与收集
        3.3.2 文书档案管理
        3.3.3 档案整理
        3.3.4 档案宣传
        3.3.5 档案利用
        3.3.6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3.4 档案学术研究思想
        3.4.1 进行历史研究
        3.4.2 开展档案学术研究
    3.5 档案人才培养思想——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3.5.1 树立档案哲学观
        3.5.2 树立主动服务思想
        3.5.3 树立正确思想与工作作风
        3.5.4 加强综合专业素质培养
4 裴桐档案学思想的时代特色与价值启示
    4.1 时代特色
        4.1.1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4.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1.3 既学习苏联又具有中国特色
    4.2 价值启示
        4.2.1 思想意识方面
        4.2.2 工作方法方面
        4.2.3 个人作风方面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裴燕生采访记录提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裴桐档案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文献研究数量统计
        2、文献分析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裴桐生平及档案思想发展历程
    (一) 裴桐生平简述
    (二) 裴桐档案思想的实践基础与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实践出真知
        (1) 在中央材料科与档案结缘
        (2) 承办中共档案三次大转移工作
        2、基本形成阶段:善于汲取先进经验
        (1) 强调资料与档案的划分
        (2) 重视档案宣传与人才的培养
        (3) 参与制定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3、全面发展阶段: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1) 提倡档案学术研究要与实践结合
        (2) 主张开放历史档案
        (3) 提出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三、裴桐档案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档案哲学观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档案工作
    (二) 档案服务观
        1、强调档案的利用与服务意识
        2、开展档案整理与编研工作为利用服务
    (三) 档案价值观
        1、裴桐档案价值观的体现
        2、裴桐档案价值观的意义
四、裴桐档案思想的特点与价值
    (一) 裴桐档案思想的特点
        1、以时代为依托
        2、以实践为基础
        3、以发展为前提
    (二) 裴桐档案思想的价值
        1、促进档案事业体制建设
        2、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并重
        3、树立科学严谨的研究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裴桐档案业务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裴桐档案业务管理思想
    1.1 文书档案管理思想
        1.1.1 文书立卷归档工作的必要性
        1.1.2 文书立卷归档的方法与优点
        1.1.3 文书档案分类原则与方法
    1.2 档案整理思想
    1.3 档案利用与服务思想
    1.4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思想
    1.5 档案学术研究思想
2 价值启示
    2.1 思想意识
    2.2 工作方法
    2.3 个人作风

(4)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朝鲜与清朝的交聘文书类型比较
    2.1 交聘文书的概念界定
    2.2 朝鲜对清朝的交聘文书类型
    2.3 清朝对朝鲜的交聘文书类型
    2.4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类型比较
第三章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比较
    3.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
        3.1.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用纸的要求
        3.1.2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书写格式
        3.1.2.1 表、笺的书写格式
        3.1.2.2 状的书写格式
        3.1.2.3 奏本的书写格式
        3.1.2.4 启本和单本的书写格式
        3.1.2.5 咨文的书写格式
        3.1.2.6 申文的书写格式
        3.1.2.7 呈文的书写格式
        3.1.2.8 单子的书写格式
        3.1.2.9 揭帖和檄文的书写格式
    3.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
        3.2.1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材料的要求
        3.2.2 交聘文书的书写格式
        3.2.2.1 诏书的书写格式
        3.2.2.2 敕谕的书写格式
        3.2.2.3 诰命的书写格式
        3.2.2.4 册文的书写格式
        3.2.2.5 表、笺的书写格式
        3.2.2.6 咨文的书写格式
        3.2.2.7 票文的书写格式
        3.2.2.8 移文的书写格式
        3.2.2.9 单子的书写格式
    3.3 抬头制度和避讳制度的规定
        3.3.1 文书的抬头制度
        3.3.2 文书的避讳制度
    3.4 清朝与朝鲜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比较
第四章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比较
    4.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
        4.1.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机构
        4.1.2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程序
    4.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制撰
        4.2.1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制撰机构
        4.2.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制撰程序
    4.3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制撰的比较
        4.3.1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制撰机构的比较
        4.3.2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制撰人员的比较
        4.3.3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制撰程序的比较
第五章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比较
    5.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
        5.1.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送达的外交使节类型
        5.1.2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人员组成
        5.1.3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路线
        5.1.4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程序
    5.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送达
        5.2.1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送达的外交使节类型
        5.2.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送达人员组成
        5.2.3 清朝交聘文书送达的程序
    5.3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比较
        5.3.1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人员管理比较
        5.3.2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送达程序管理的比较
        5.3.3 双方交聘文书的送达礼仪比较
第六章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保管比较
    6.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保管
        6.1.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保管机构
        6.1.2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保管制度
    6.2 清朝对清朝交聘文书的保管
        6.2.1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保管机构
        6.2.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保管制度
    6.3 双方交聘文书保管的比较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中国档案馆馆藏清朝对朝鲜的交聘文书部分原始档案目录
    附录2.1 宫中朱批
    附录2.2 内务府奏案
    附录2.3 军机处(满文寄信档)
    附录2.4 军机处(乾隆年间)
    附录2.5 军机处(嘉庆年间)
    附录2.6 军机处(道光年间)
    附录2.7 军机处(咸丰年间)
    附录2.8 军机处(同治年间)

(5)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理论
        2.1.1 档案价值理论
        2.1.2 档案鉴定理论
        2.1.3 全程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档案鉴定理论研究进展
        2.2.2 国内档案鉴定理论研究进展
        2.2.3 关于再鉴定思想的探讨
第3章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内涵
    3.1 馆藏开放档案概述
        3.1.1 馆藏开放档案的概念
        3.1.2 馆藏开放档案的特点
    3.2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概述
        3.2.1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概念
        3.2.2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内涵
        3.3.3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依据
    3.3 档案价值再鉴定与传统档案价值鉴定的关系
        3.3.1 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与档案价值鉴定的区别
        3.3.2 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与档案价值鉴定的联系
    3.4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优势分析
        3.4.1 转变鉴定思路,优化鉴定结果
        3.4.2 完善档案管理流程,贯彻全程管理思想
        3.4.3 奠定分期分批开发基础,合理资源配置
第4章 馆藏开放档案的价值再鉴定的原则与方法
    4.1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原则
    4.2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方法
        4.2.1 馆藏开放非数字档案价值再鉴定方法
        4.2.2 馆藏开放数字档案价值再鉴定方法
    4.3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实施流程
        4.3.1 馆藏开放数字档案价值再鉴定的实施流程
        4.3.2 馆藏开放非数字档案价值再鉴定的实施流程
第5章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技术实现与保障
    5.1 档案价值再鉴定系统的需求分析
    5.2 档案价值再鉴定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5.2.1 再鉴定准备阶段功能需求
        5.2.2 再鉴定实施阶段功能需求
        5.2.3 再鉴定结果处理的功能需求
    5.3 档案价值再鉴定系统的技术实现
        5.3.1 档案自动鉴定思想的引入与借鉴
        5.3.2 档案价值再鉴定系统的优化设计——半自动鉴定系统
        5.3.3 半自动档案鉴定系统实施流程
    5.4 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的保障机制
        5.4.1 以制度标准为指南
        5.4.2 以鉴定人员为主导
        5.4.3 以相关技术为支撑
        5.4.4 以经费投入为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档案学学科制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主要内容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
        1.3.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3.2 研究内容的创新
    1.4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4.1 档案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4.2 学科制度在中国的研究成果综述
        1.4.3 学科制度与中国档案学结合的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章 学科制度理论
    2.1 学科制度的概念
    2.2 学科制度的内涵
        2.2.1 知识生产的制度
        2.2.2 学科制度结构
    2.3 学科制度理论研究档案学的重要意义
        2.3.1 迈入档案学发展的立体化进程
        2.3.2 解释档案学体制化的内外因素
        2.3.3 对今后档案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第三章 档案学学科知识生产的制度
    3.1 评判档案学知识的有效性、合法性
        3.1.1 档案学的科学内涵
        3.1.2 档案学学科的建立
    3.2 划清档案学知识的内容、界限
        3.2.1 研究对象的独立性
        3.2.2 学科体系的规范性
        3.2.3 研究方法的成熟性
    3.3 规范协调档案学知识的地位、等级
        3.3.1 档案学性质的演变
        3.3.2 政府主导下档案学的地位
第四章 档案学学科制度结构
    4.1 档案学研究者的职业化
        4.1.1 档案学专门教育的开端
        4.1.2 档案学研究发展的制度因素
        4.1.3 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特点
    4.2 科研成果在学术共同体和社会中的流通和评价
        4.2.1 档案学实践工作会议交流
        4.2.2 档案学学术交流的其他形式
        4.2.3 档案学社会评价体系
    4.3 权威出版物
        4.3.1 档案学教材的初期发展
        4.3.2 档案学学术刊物的初期发展
第五章 小结
    5.1 档案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5.2 对档案学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附件

(7)论“文革”前《档案工作》对档案事业的几点重要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范围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范围
        0.1.2 选题依据
        0.1.3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研究《档案工作》杂志的有关着作
        0.2.2 研究《档案工作》杂志的有关文章
        0.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0.3 研究思路
        0.3.1 资料来源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之处
1 《档案工作》(1951-1965)概述
    1.1 《档案工作》的创刊
    1.2 《档案工作》的出版发行
        1.2.1 发行范围
        1.2.2 发行期数与发文数量
    1.3 《档案工作》的办刊宗旨与办刊理念
        1.3.1 《档案工作》的办刊宗旨
        1.3.2 《档案工作》的办刊理念
    1.4 《档案工作》的栏目设置
        1.4.1 常设性栏目
        1.4.2 机动性栏目
        1.4.3 临时性栏目
2 “文革”前《档案工作》对档案法制建设的贡献
    2.1 为档案法规文件的制定奠定思想基础
        2.1.1 《档案工作》中的研究成果是档案法规文件的思想来源
        2.1.2 为国家制定档案法规广泛征求意见
        2.1.3 为地方和部门制定档案法规提供参考样板
    2.2 为档案法规文件的宣传提供平台
        2.2.1 广泛刊载档案法规文件
        2.2.2 阐释档案法规文件内涵
    2.3 为档案法规文件的贯彻提供指导和监督的空间
        2.3.1 指导档案人员有步骤地贯彻规章制度
        2.3.2 揭露档案工作中不合制度的现象
3 “文革”前《档案工作》对培养教育档案人员的贡献
    3.1 《档案工作》培养了档案人员的敬业思想
        3.1.1 针对文书档案人员的思想问题组织讨论
        3.1.2 报道优秀档案员的事迹
        3.1.3 宣传老革命家关怀档案工作的事件
        3.1.4 交流档案工作的心得体会
    3.2 《档案工作》培训了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
        3.2.1 传播档案专业知识
        3.2.2 推广档案工作经验
        3.2.3 指导档案人员学习
        3.2.4 解决工作中的疑问
4 “文革”前《档案工作》对档案学理论研究的贡献
    4.1 《档案工作》参与档案学科体系的建设
        4.1.1 传播苏联档案学理论
        4.1.2 建立独立的档案学科
        4.1.3 构建档案学科体系
    4.2 《档案工作》深化了档案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
        4.2.1 从档案的基本范畴到档案自然形成规律
        4.2.2 从档案工作的范围到档案工作规律
    4.3 《档案工作》引导档案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建设方向
        4.3.1 学习苏联档案学理论强调理论结合实际
        4.3.2 提倡档案人员参与理论研究强调实际上升到理论
5 “文革”前《档案工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5.1 “文革”前《档案工作》的历史地位
        5.1.1 新中国档案法制建设的推动者
        5.1.2 档案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5.1.3 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组织和引导者
    5.2 “文革”前《档案工作》对今天档案事业的影响与启示
        5.2.1 《档案工作》对今天档案事业的影响
        5.2.2 《档案工作》对今天档案类期刊发展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文书立卷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裴桐档案学思想研究[D]. 孙婷婷. 山东大学, 2018(12)
  • [2]裴桐档案思想研究[D]. 苏诗萌. 湖北大学, 2018(02)
  • [3]裴桐档案业务管理思想研究[J]. 孙婷婷. 档案学研究, 2017(06)
  • [4]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比较研究[D]. 王启东. 延边大学, 2016(11)
  • [5]馆藏开放档案价值再鉴定研究[D]. 刘梦莹. 吉林大学, 2014(09)
  • [6]中国档案学学科制度化研究[D]. 郭欣仪.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7]论“文革”前《档案工作》对档案事业的几点重要贡献[D]. 卜丹. 辽宁大学, 2012(03)
  • [8]加强新时期档案监督指导的思考[A]. 张会民. 2009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 2009
  • [9]对《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尝试与再认识[J]. 谢明富. 贵州档案, 2001(04)
  • [10]对《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尝试与再认识[A]. 谢明富. 贵州省档案学会纪念建党80周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1

标签:;  ;  ;  ;  ;  

重新认识文献和卷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