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的学习——从基本依赖到相对独立的平稳过渡

谈初中生的学习——从基本依赖到相对独立的平稳过渡

一、浅谈初中生的学习──从基本依赖顺利过渡到相对独立(论文文献综述)

王乐瑶[1](2021)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一课多篇”阅读教学专题序列设定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课程的文化属性决定语文教材内容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篇占比升高,古诗词“一课多篇”的编排形式相对普遍。但在古诗词实际教学中仍以单篇教学为主流,存在着忽视教材编排体例、忽视诗歌言语形式、缺乏系统性和解读固化等问题,导致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古诗词自主鉴赏意识与能力发展受到制约。本文遵循教材“一课多篇”编排体例,提出以专题阅读方式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设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部编本教材为主要学习材料,改变传统教师独占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在专题教学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的序列化,依据统编本单元组元特点、古诗词选文特点、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审美需求,规划了初中古诗词专题阅读序列,为统编本语文教材古诗词专题的合理运用提供了实施方案与案例呈现。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统编本初中古诗词所选篇目进行整理和完全统计,明确了古诗词一课多篇的编排体例。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指出当前初中古诗词阅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二部分针对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诗词专题阅读的教学方法,并从三个角度提供了专题设定的依据和角度,规划了三个专题序列。第三部分确定了专题序列教学的实施步骤,并以统编本教材为中心,从单个专题和专题序列的两个角度呈现教学案例设计。

田慧芳[2](2021)在《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进入新发展时期,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越来越重视,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即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近年来,大理州一直致力于实现本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2018年底,大理州12县(市)均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接着在2019年启动了祥云、弥渡、鹤庆三县的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县工作,这标志着大理州义务教育发展正在从基本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进行转变。在对大理州义务教育通过国家基本均衡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时,数据样本选取2015年至2018年国家督导组对大理州12县(市)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结果数据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以统计分析法分别对12县(市)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差异、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综合差异、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和公众满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理州在通过基本均衡后仍存在基本办学条件需改善,大班额和重点班(校)现象依旧存在和教师结合不合理,教师交流未落实等问题。在对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发展的差距分析时,选取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体育馆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和高学历教师数等四项基本均衡与优质均衡的共性指标,采用基本均衡的评估结果数据为样本,运用比较分析法,以优质均衡的评估标准对比分析大理州在向优质均衡迈进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差距。结果显示:办学条件学改善、高学历教师缺口大、校际间和县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是阻碍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转变的不利因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摆脱依赖思想,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缩小县域间差距;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共享县域优质教师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大理州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发展。

石迎春[3](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指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吴梦[4](2021)在《农村八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H县某初级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目,通过数学学习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思维逻辑,增强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几何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与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初中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效果及学生在几何方面的推理能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理想。笔者在H县某初级中学任教期间,切身感受到学生几何学习的困难,于是对该校八年级232名学生几何推理能力的现状做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教育测量法、数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四种研究方法,以农村八年级学生为对象,依托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理论,对学生几何推理能力的水平进行测试;然后通过测试结果及教师访谈来分析学生几何推理能力的发展现状,提出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培养的一些想法。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是:(1)有99名学生处于水平0,占测试总人数的42.67%;(2)达到水平1的人数比较少,仅占总人数的13.36%,说明学生对一些基本平面图形的性质掌握得还不够,这是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关系到学生之后更高水平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师应注意提升这一部分学生的几何推理发展水平;(3)往上达到水平2和水平3的人数分别占测试总人数的22.41%和17.67%,说明几何推理能力的水平越高,达到的学生数就越少。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层面提出建议。教师教学层面:(1)注意几何知识教学的直观性;(2)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整体发展;(4)克服学生对几何学习的恐惧心理;(5)加强几何证明题过程的书写。学生学习层面:(1)建立几何学习的自信心;(2)夯实基础;(3)提高数学审题能力;(4)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

刘佩雯[5](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因“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不良生态行为习惯带来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空气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主张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其中就包括对初中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初中生正处于即将接触社会生活的特殊阶段,由于心理尚不成熟,其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易受家庭、社会等周围环境的影响,急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以指导和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肩负着培育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论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文本分析三种研究方法,除了引言还进行了三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是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和支撑研究顺利进行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并从现实需求层面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特点与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实习经历,调研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归因。第三部分是针对调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主要从教育环境、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和课程资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能够提高生态文明教学效果的策略,力求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顺利开展,从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袁虹杰[6](2020)在《基于作业视角下的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学生无法顺利、平稳地渡过小升初语文学习衔接这一现状较为突出。此外,由于教育硬软件条件的差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都无法与城市地区相比较,加之农村小学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的缺乏,加深了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在农村地区的矛盾。因此,围绕农村地区的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尤为必要。本研究以昭通市鲁甸县L中学的初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进行研究。通过对学生语文作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障碍,通过进一步地分析,指出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五大问题:1.教师衔接意识问题;2.语文基本能力衔接问题;3.语文学习习惯衔接问题;4.语文学习方法衔接问题;5.语文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且具备可行性的解决策略:1.在提升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的同时,要依据学段之间的联系进行语文教学衔接,并预防学生在衔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2.落实完成课标中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要求,转变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侧重点;3.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4.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主动理解型的语文学习方法;5.适当调整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内容难度,并对语文教学内容查缺补漏。本论文基于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所提供的一系列解决策略能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衔接工作,改善学生语文学习过渡的现状,并且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种研究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新视角。

魏娟娟[7](2020)在《初中生共情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共情是指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及情感状态进行觉察与理解,并能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识别与接纳,最终能够切身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其身心均处于一个适应的阶段,同时也是对其各方面能力进行塑造的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成为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众多研究表明,在短期的共情干预训练后,个体的共情能力能够得到显着的提升,因此,本研究基于共情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理论以及镜像神经元等理论,从基础与应用两个阶段出发,围绕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层面设计了一套共情课程,以期提升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并帮助其进一步改善其人际交往关系,最终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观察初中生在共情辅导课程后其共情能力的变化情况,并探讨该共情辅导课程的有效性,本研究使用基本共情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石河子某所中学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选取两个班85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42人,对照组43人,对实验组实施8次共情辅导课程,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有关共情的课程辅导。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以及追踪后测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共情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不显着,在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也不显着。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三次测量中,实验组在共情总分、认知以及情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上升得非常显着,对照组在共情总分、认知以及情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虽然也表现出上升趋势,但并未达到显着水平;实验组在共情总分、认知以及情感维度上的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追踪后测之间差异显着,其后测与追踪后测之间差异不显着,对照组在共情总分、认知以及情感维度上的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追踪后测以及后测与追踪后测之间差异均不显着。在三次测量中,实验组在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各维度上的得分呈下降趋势,但并未达到显着水平,而在强迫、焦虑以及学习压力感维度的得分上,前测与追踪后测之间差异显着;对照组在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均有小幅度变化,但并未达到显着水平。文本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共情辅导课程之后,其共情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因此,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该研究设计的共情辅导课程是有效的。2.该共情辅导课程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肖云惠[8](2020)在《初三学生平面几何问题表征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把它和数学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已是国际数学教育的一个趋势。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在学科教学中研究问题表征对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认知心理学研究者通常认为问题表征就是理解问题,是问题解决者构建的关于问题的认知结构,是对觉察到的问题的初始条件、约束条件的解释。几何学习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几何的学习更加重视。同时几何证明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各地中考题的热点,通过对初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的研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以李广洲、石燕飞、刘晓瞳等人对学生进行问题表征的层次的研究为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将学生按照平时成绩划分为成绩较好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三种水平,主要进行三个研究:一,初三学生在平面几何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经历的表征层次;二,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在整体上有何差异,同一水平的学生问题表征的不同表征层次有何相关性;三,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表征能力产生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口语报告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和数据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有关问题表征的概念、研究过程和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数学多元表征等相关理论基础,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依据;在研究学生进行平面几何问题表征时经历的表征层次中采用口语报告法,通过学生的口语报告了解学生的解题思维同时记录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法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起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他们之间的差异;访谈法是在分析不同水平的学生产生差异的原因时,与学生交流访谈,了解学生具体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过程;最后使用SPSS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都会经历文字表征、图形表征和符号、原理表征三个表征层次;2、初三学生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几何问题表征能力要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文字表征层次中,不同水平的学生成绩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在图形表征层次中,成绩较好的学生表征能力要明显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符号、原理表征层次中,成绩较好的学生表征能力要远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并且差异性大于图形表征层次;3、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文字表征层次和图形表征层次的得分在0.05(双侧)级别上呈显着相关性,图形表征层次和符号、原理表征层次的得分在0.01(双侧)级别上呈显着相关性,图形表征层次和符号、原理表征层次的相关性要高于文字表征层次和图形表征层次的相关性;4、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文字表征层次和图形表征层次的得分没有显着相关性,图形表征层次和符号、原理表征层次的得分在0.05(双侧)级别上呈显着相关性;5、不同层次的学生几何问题表征产生差异性的原因有:数学阅读能力较差、数学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几何直观思维能力较差几何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学生在不同表征方式中问题表征能力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力图通过差异的原因寻求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刘宏[9](2020)在《小初衔接视角下初中科学教学的研究 ——基于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分析》文中指出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是前后衔接的有机整体,做好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将有利于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数英等学科的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编写不再是分段进行,而是统筹于九年义务教育进行编写,这从课标的高度有效整合了小学和初中的前后联系。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初中理科教学仅有浙江省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其课标的制定也是分学段实行,不可避免地导致小初衔接困境。鉴于此,怎样在小初衔接角度下完善初中科学的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将小学科学的知识内容转化为构建初中科学知识体系的先前经验。只有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深入教师对九年义务教学衔接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中科学教学的质量。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有关衔接教学的基础上,整理了目前衔接教学的研究范围和成果,从中发现有关小初科学衔接教学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不够系统,无法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实践的衔接建议。结合当下浙江省小初科学教学的衔接现状提出了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概念界定,梳理了本研究主题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初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衔接的研究,力图从中发现衔接的依据,在现有课标和教材的前提下,提出怎样做好衔接工作。其中,对小初课标的研究将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小初科学的衔接现状。接着,根据小初科学课标的比较分析,梳理教材中小初重要衔接主题的编排与呈现,分析总结出现有衔接编排对于教学的启发:促进概念教学、延伸应用教学、深入探究教学和有利于态度教学,同时提出自己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教学疑惑。第二部分是小初科学教学衔接现状的问卷调查研究。本部分分为对小初科学教师的调研和对小学六年级及初中七年级学生的问卷研究。依据课标和教材,编制了相应的问卷。对教师的学历专业背景、教师的教学方法、对科学学科其他学段的了解、对小初衔接主题的重难点界定四个方面了解教师的衔接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化及原因、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馈、学习习惯的变化和已有知识经验的诊断几个方面分析学生的适应情况同时提供给教师改善教学的学情基础。在分析课标、教材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衔接工作的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小初教师的沟通;推广9年一贯制学校,划分出隐形新学段;创造性使用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

郑嘉佳[10](2020)在《基于UbD模式下高中函数单调性单元的逆向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以三条内容主线为主题的单元教学的思想,并强调了需要将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作为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笔者展开了基于“UbD”模式理论指导下以“函数单调性”作为主线的“函数单调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旨在探讨逆向教学的单元教学设计,具体是探讨三个问题:(1)基于“UbD”模式的教学设计程序;(2)基于“UbD”模式的函数单调性教学设计案例;(3)基于“UbD”模式的教学策略.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调查法、案例研究法.首先通过查找文献,基于“UbD”模式对逆向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进行探讨,形成基于“UbD”模式下的单元设计模板以及框架;其次,通过对函数概念教学的现状以及对以“函数单调性”为主线的“函数单调性”单元内容的分析,结合单元设计模板的具体步骤,对“函数单调性”单元教学设计进行研究,于实践为基础形成示范案例;最后,对教学设计进行总结与反思,得到基于“UbD”模式逆向教学的数学教学策略,以望能提供一些教学设计经验.本研究的结论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基于“UbD”模式下的教学设计程序为: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学情分析、教学评估设计、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生成对应的教学设计的程序框架表;第二,通过具体的函数单调性单元的设计案例的得失分析,得到了有利于“UbD”模式逆向教学的数学教学策略为:(1)确定单元主要问题,设定学习预期;(2)教学评估先于教学设计,提升教学针对性;(3)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信息,总结基本方法;(4)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组织信息,明确内容结构;(5)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整合,促进有意义学习;(6)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反思,提升数学素养.

二、浅谈初中生的学习──从基本依赖顺利过渡到相对独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初中生的学习──从基本依赖顺利过渡到相对独立(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古诗词“一课多篇”阅读教学专题序列设定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一课多篇”阅读教学专题序列概述
    (一)初中古诗词“一课多篇”编排体例
    (二)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一课多篇”阅读教学专题设定
    (一)初中古诗词专题阅读的必要性
    (二)初中古诗词阅读专题设定依据
    (三)初中古诗词阅读专题序列设定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专题序列实施
    (一)初中古诗词专题序列实施的程序
    (二)初中古诗词阅读专题序列教学设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4.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育发展方式
        2.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教育公平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第3章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变迁: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3.1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发展脉络
        3.1.1 普及教育阶段:1985 年—2001 年
        3.1.2 促均衡发展阶段:2002 年—2011 年
        3.1.3 基本均衡阶段:2012 年—2016 年
        3.1.4 优质均衡阶段:2017 年—至今
    3.2 基本均衡与优质均衡政策的比较分析
        3.2.1 评估内涵、目的、对象不同
        3.2.2 评估内容不同
        3.2.3 评估标准不同
        3.2.4 实现路径与奖惩标准不同
第4章 基本均衡背景下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4.1 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4.1.1 大理州地理位置情况
        4.1.2 大理州经济发展情况
        4.1.3 大理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情况
    4.2 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况
        4.2.1 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4.2.2 政府保障力度情况
        4.2.3 乡村教师队伍管理情况
        4.2.4 控辍保学情况
    4.3 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基础性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结果分析情况
        4.3.1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结果分析
        4.3.2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差异评估结果分析
        4.3.3 大理州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结果分析
        4.3.4 大理州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公众满意度评估结果分析
    4.4 通过基本均衡后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仍存在的问题
        4.4.1 办学条件需加强
        4.4.2 重点校(班)和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
        4.4.3 教师结构不合理,交流机制未落实
第5章 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发展的差距
    5.1 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差距分析
        5.1.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1.2 均衡水平测算结果与分析
    5.2 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与优质均衡比较分析
        5.2.1 测算差异比较分析
        5.2.2 测算结果比较分析
    5.3 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存在的问题
        5.3.1 办学条件有待提高
        5.3.2 高学历教师严重不足
        5.3.3 县域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第6章 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举措
    6.1 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与优质均衡的问题比较
    6.2 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6.2.1 从依赖政府的被动式发展转向学校自主式发展
        6.2.2 从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转向教育质量均衡
        6.2.3 从注重教师队伍数量均衡转向教师队伍质量均衡
    6.3 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举措
        6.3.1 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缩小县域间差距
        6.3.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6.3.3 加强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共享县域优质教师资源
第7章 研究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四、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三)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的学校
        (二)研究的学科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分析
        (二)视频图像分析
        (三)课堂观察
        (四)访谈
        (五)作品分析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归纳式教学
        (二)过程性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
        (二)过程性
        (三)建构性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五、小结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结构
        (三)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现条件
    四、小结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结论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农村八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H县某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和数学教育需要数学素养
        1.1.2 推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
        1.1.3 图形与几何知识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1.1.4 各国课程标准对推理能力的重视
        1.1.5 当前的几何教育现状
        1.1.6 应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1.2 研究内容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框架
2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推理
        2.1.2 几何推理
        2.1.3 几何推理能力
    2.2 文献综述
        2.2.1 范希尔理论
        2.2.2 推理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相关理论与启示
        2.3.1 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启示
        2.3.2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启示
    2.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3 八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水平测试设计
    3.1 测试目的
    3.2 测试对象
        3.2.1 样本选择
        3.2.2 样本选择背景说明
    3.3 几何推理能力水平测试卷的编制
        3.3.1 几何推理水平的划分
        3.3.2 测试卷设计的依据
        3.3.3 测试卷的结构
        3.3.4 评价方式
    3.4 测试实施过程
4 八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4.1 测试卷的信度分析
    4.2 八年级学生几何推理水平的整体现状分析
    4.3 班级之间答对题数的分析比较
        4.3.1 不同类型班级之间答对题数的分析比较
        4.3.2 同类班之间答对题数的分析比较
    4.4 班级之间几何推能力发展水平的分析比较
        4.4.1 不同类型班级之间几何推理能力发展水平的分析比较
        4.4.2 同类班之间几何推理能力发展水平的分析比较
    4.5 学生各题回答情况分析
    4.6 学生解答题解答情况的深入分析
    4.7 教师访谈与分析
5 八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培养的启示
    5.1 教师教学层面
        5.1.1 注意几何知识教学的直观性
        5.1.2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5.1.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5.1.4 克服学生对几何学习的恐惧心理
        5.1.5 加强几何证明题过程的书写
    5.2 学生学习层面
        5.2.1 建立几何学习的自信心
        5.2.2 夯实基础
        5.2.3 提高数学审题能力
        5.2.4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
6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设计案例
    6.1 案例选择说明
    6.2 教学设计案列
        6.2.1 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
        6.2.2 教学过程设计
        6.2.3 教学设计说明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的不足
    7.2 研究的展望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几何推理能力测试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证研究法
        3、文本分析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1、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教育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
        1、思想性
        2、人文性
        3、实践性
        4 、综合性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1、理论基础
        2、思想资源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
        2、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1、问卷设计
        2、调查实施情况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1、取得的成绩
        2、存在的问题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薄弱
        2、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3、教师自身生态文明素养有限,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4、课本外的生态文明课程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 形成教育合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1、学校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管理制度
        2、家校合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3、政府、社区和媒体携手共造生态文明社会氛围
    (二) 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
        1、加强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
        2、结合初中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 整合教材内容,密切贴近学生生活
        1、根据课标要求规划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性
        2、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增强时效性
    (四) 深挖教材外的课程资源,提高备课质量
        1、充分利用报纸期刊和网络资源
        2、善于开发利用本土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情况调查
致谢

(6)基于作业视角下的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收集的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作业
        二、小升初
        三、语文教学衔接
第二章 农村小学和初中语文之间的差异
    第一节 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变化
        一、心理方面的变化
        二、思维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教材内容之间的差异
        一、教材内容广度的差异
        二、教材内容难度、深度的差异
    第三节 教学的差异
        一、教法的差异
        二、学法的差异
        三、评价标准的差异
第三章 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主要理论依据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节 教育学依据
        一、泰勒的课程组织原则
        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第三节 心理学依据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第四节 作业视角的科学性
        一、巩固与延伸功能
        二、培养与发展功能
        三、反馈与交流功能
第四章 农村小升初语文作业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访谈过程
        一、调查访谈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背景
        四、调查方法
        五、调查访谈过程
    第二节 访谈、调查统计分析
        一、初一学生的语文作业情况统计
        二、初一学生语文作业情况学生访谈
        三、初一学生语文作业情况教师访谈
        四、初一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作业视角下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小学教师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问题及成因
        一、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薄弱
        二、忽视了学段之间必要的联系和沟通
        三、未重视学生在衔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第二节 语文基本能力衔接问题及成因
        一、学生语文基本能力未满足开始初中学习的需求
        二、教师未转变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侧重点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衔接问题及成因
        一、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自主性不强
    第四节 语文学习方法衔接问题及成因
        一、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
        二、学生停留在被动记忆型的语文学习方法上
    第五节 语文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及成因
        一、小学高学段与初一语文教学内容脱节
        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缺失问题
第六章 作业视角下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节 小学教师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升小学教师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意识
        二、依据学段之间的联系进行语文教学衔接
        三、预防学生在衔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第二节 语文基本能力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落实完成课标中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转变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侧重点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引导学生提升语文学习习惯自主性
    第四节 语文学习方法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主动理解型的语文学习方法
    第五节 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适当调整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内容难度
        二、对语文教学内容查缺补漏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农村小学教师应当切实承担起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责任
        二、可以通过作业视角来进行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三、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情况不理想
        四、针对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第二节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初一学生语文作业现状的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7)初中生共情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共情
        1.1.1 共情的概念界定
        1.1.2 共情的理论基础
        1.1.3 共情的结构
        1.1.4 共情的测量
        1.1.5 共情的相关研究
        1.1.6 共情的干预研究
    1.2 初中生
        1.2.1 初中生认知发展特征
        1.2.2 初中生情感发展特征
    1.3 课程
        1.3.1 课程
        1.3.2 课程开发
        1.3.3 共情课程的开发价值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现实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设计与假设
        3.3.1 研究设计
        3.3.2 研究假设
        3.3.3 实验变量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工具
        3.5.1 基本共情量表
        3.5.2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3.5.3 团体单元反馈表
    3.6 研究方法
        3.6.1 问卷调查法
        3.6.2 实验法
    3.7 提升初中生共情能力的课程设计
        3.7.1 共情课程的理论依据
        3.7.2 共情课程的设计思路
        3.7.3 共情课程的实施对象
        3.7.4 共情课程的总体框架及教学内容
        3.7.5 共情课程的教学目标
        3.7.6 共情课程的实施策略
        3.7.7 共情课程的课程评价
4 结果与分析
    4.1 课程实施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共情能力和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共情能力上前测检验结果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心理健康上前测检验结果
    4.2 课程实施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共情能力和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共情能力上得分比较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心理健康上得分比较
    4.3 课程实施效果的文本资料分析结果
        4.3.1 班级成员对课程活动的主观感受
        4.3.2 课程活动中成员的收获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共情辅导课程对初中生共情能力的提升效果
        5.1.2 对研究结果的理论解释
        5.1.3 对共情辅导课程进行文本资料研究分析
    5.2 建议
        5.2.1 完善共情课程设计
        5.2.2 合理开发共情课程教材与课程资源
        5.2.3 有效组织共情课程实施
        5.2.4 完善共情课程评价体系
        5.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 结论
7 创新、不足与展望
    7.1 创新之处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初三学生平面几何问题表征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问题表征的文献综述
        2.1.1 问题表征的概念界定
        2.1.2 问题表征的过程研究
        2.1.3 问题表征层次的研究
        2.1.4 问题表征的影响因素
    2.2 平面几何问题表征概述
    2.3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
    2.4 数学多元表征概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实施的过程
第四章 问题表征层次及能力差异性的研究过程
    4.1 研究一表征层次的研究
        4.1.1 研究过程
        4.1.2 研究结果分析
        4.1.3 结论
    4.2 研究二不同水平的学生表征的差异性研究
        4.2.1 研究目的
        4.2.2 问卷实施
        4.2.3 数据分析
        4.2.4 研究结论分析
第五章 不同水平学生问题表征能力产生差异的成因分析
    5.1 个案分析
        5.1.1 成绩较好的学生几何问题表征的过程
        5.1.2 成绩较差的学生几何问题表征的过程
    5.2 结论
第六章 初三学生平面几何问题表征能力的提升策略
    6.1 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6.2 重视对数学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表征能力的培养
    6.3 加强学生几何直觉和几何抽象能力的培养
    6.4 重视几何表征体系的建立以及表征工具的获得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几何问题表征能力问卷调查
附录二 研究用例题
附录三 问卷调查标准答案
致谢

(9)小初衔接视角下初中科学教学的研究 ——基于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科学教学的概念界定
        二、小初衔接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衔接教育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 螺旋式课程理论
    第三节 建构主义理论
    第四节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五节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第三章 初中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小初科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内容
    第二节 小初科学教材的衔接分析
        一、教材内容上的衔接
        二、教材衔接对教学的启发
        三、衔接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第四章 小初科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小初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及原因
        二、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馈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
        四、衔接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 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比较
        三、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四、对其他学段相关学科的了解程度
        五、对小初衔接主题重难点把握的异同
    第三节 调查结论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第五章 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思考
        一、小初科学教师的结构差异
        二、教育生态环境的差异
        三、学生认知及思维能力的差异
        四、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第二节 建议
        一、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小初教师的沟通
        二、推广9年一贯制学校,划分出隐形新学段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
        四、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I
附录II
附录III
附录IV
附录V

(10)基于UbD模式下高中函数单调性单元的逆向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数学理解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关于数学理解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关于数学理解的研究现状
    2.2 关于函数概念理解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函数概念理解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关于函数概念理解的研究现状
    2.3 UbD模式
        2.3.1 理解的六个侧面
        2.3.2 逆向教学法
    2.4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章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问卷编制与访谈设计
        3.1.1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情况的问卷设计
    3.2 调查过程
        3.2.1 问卷调查过程
        3.2.2 访谈过程
    3.3 信度检验与效度分析
    3.4 调查结果
第四章 函数单调性单元教学分析
    4.1 确定单元教学内容
    4.2 分析教学要素
        4.2.1 数学分析
        4.2.2 课标分析
        4.2.3 学情分析
        4.2.4 教材分析
        4.2.5 重难点分析
        4.2.6 教学方式分析
    4.3 编制单元教学目标
    4.4 设计单元教学流程
    4.5 评价、反思、修改
第五章 基于UbD模式下的函数单调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5.1 教学设计程序
    5.2 单元基本问题
    5.3 教学目标的设计
    5.4 教学评估设计
        5.4.1 教学评估的目的
        5.4.2 教学评估的对象
        5.4.3 教学评估的方式
    5.5 教学内容的设计
        5.5.1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5.5.2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 基于UbD模式下的函数单调性单元教学案例研究
    6.1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案例研究
    6.2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教学案例研究
    6.3 教学案例分析总结
第七章 基于UbD模式逆向教学的教学策略
    7.1 确定单元主要问题,设定学习预期
    7.2 教学评估先于教学设计,提升教学针对性
    7.3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信息,总结基本方法
    7.4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组织信息,明确内容结构
    7.5 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整合,促进有意义学习
    7.6 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反思,提升学科素养
第八章 研究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建议
附录1 关于对学生函数概念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函数概念教学情况对教师的访谈
附录3 “函数单调性”单元教学前的习题
附录4 “函数单调性”单元检测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浅谈初中生的学习──从基本依赖顺利过渡到相对独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古诗词“一课多篇”阅读教学专题序列设定与实施[D]. 王乐瑶.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大理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 田慧芳. 大理大学, 2021(08)
  • [3]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农村八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H县某初级中学为例[D]. 吴梦.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刘佩雯. 苏州大学, 2020(03)
  • [6]基于作业视角下的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研究[D]. 袁虹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初中生共情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 魏娟娟.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初三学生平面几何问题表征能力的研究[D]. 肖云惠.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小初衔接视角下初中科学教学的研究 ——基于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分析[D]. 刘宏.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UbD模式下高中函数单调性单元的逆向教学设计[D]. 郑嘉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谈初中生的学习——从基本依赖到相对独立的平稳过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