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社区服务的发展与模式

新乡市社区服务的发展与模式

一、新乡市社区服务的发展与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菀蓉[1](2021)在《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设计相关工作积极开展。发展绿色城市,探求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作为人口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城市中居住型街区每天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废弃污染物,因此发展绿色居住型街区具有重大的现实紧迫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探讨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在中部寒冷地区特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严重城市空气污染、外延扩展型新区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的设计策略。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绿色城市设计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界定本文研究的绿色城市设计是基于生物气候条件下的绿色城市设计,继而分析总结中西方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居住型街区设计的经验,并将传统居住型街区设计与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居住型街区设计进行对比,总结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居住型街区设计方法要点;其次,对新乡市的生物气候条件、文脉特征、地域特色进行调查分析,选取当地新城区四个典型居住型街区进行实地调研,对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气候适应性进行实验,根据现状问题利用SD法调研分析,总结归纳设计关注重点和问题;再次,提出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系统和谐为设计原则,以利用自然资源、节能、提高舒适性、控制污染为核心内涵,以布局结构、空间建构、设施配套、流线组织、环境生态、文化融入、技术应对、空气污染问题应对为设计内容的新乡市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对居住型街区内部空间的布局、遮阳、日照、防风、通风、色彩、质地等进行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最后,进行案例设计引证,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从绿色城市设计的角度,对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项目进行设计实践。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印证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结合上述研究理论以及对新乡市居住型街区的初步探索研究,梳理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居住型街区的设计的影响因子及设计要素,找出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在特定地域、气候、人文条件的实际运用的有效路径。

荆双双[2](2021)在《初中生课后服务实施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新乡市S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减负政策的出台,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的难题,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教育部出台了开展课后服务的政策文件[1]。本研究依据文件精神,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S初中课后服务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发放教师、家长和学生调查问卷,以及对学校主管领导的访谈,了解了S初中课后服务的开展现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具体结果如下:S初中课后服务的成效有:(1)课后服务得到认可和支持;(2)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3)解决了家长困扰;(4)提高学生作业完成度;(5)减少了家长的经济压力;(6)提高了教师薪酬。但同时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课后服务模式单一;(2)课后服务时间缺乏弹性;(3)课后服务内容中社会实践类课程少;(4)学生负担加重;(5)学生对课后服务评价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的困境有:(1)家长过于依赖学校教师;(2)教师工作压力大;(3)课后服务补贴低;(4)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针对以上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1)确立正确的课后服务理念,切实履行课后服务职责;(2)丰富课后服务模式,为学校课后服务助力;(3)建立课后服务弹性机制,化解矛盾冲突;(4)完善课后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内培外引,强大课后服务队伍;(6)拓宽资金渠道,为课后服务提供物质保障;(7)健全课后服务管理制度,提高课后服务效果。

刘璐[3](2021)在《中年女性生命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们对卫生保健和预防医学的需求日益增长,涵盖精神关怀、健康素养等内容的生命质量管理逐渐成为管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始终心系广大妇女,中国妇女事业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紧相联,中国妇女地位发生了巨大改变,党和政府把保障妇女权益纳入法律法规,同时将妇女发展写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国女性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不断提高,2019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与《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关注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我国女性人口基数大,中年女性因涉及年龄段长、面广量大、问题多、又缺乏现成经验,目前学者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度及关注度低。这一阶段女性身体由旺盛期向衰老期转变,心理承受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较男性而言易诱发各种健康问题影响生命质量。因此,了解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现状,探讨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深层次原因,并据此提出促进中年女性生命质量提高的策略,帮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明确社会政策制定中需加强改革的领域,需要处理的矛盾和问题,为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制定科学、可行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合理指导卫生资源配置,对促进妇女工作健康发展,保障妇女的相关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查阅生命质量相关文献、充分了解中年女性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河南省新乡市金阳、崇文、启明等社区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态、不同工作职位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基层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收集的资料与数据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通过调查发现,878名被调查中年女性的总体生命质量为53.27±3.10分,与国内常模相比,在生理、心理、社会3个维度的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国内常模。结果表明,中年女性生命质量不高,自我健康状态感受不理想,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分析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发现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职业情况、婚姻状态、家庭摩擦、食欲等情况相关。通过实地走访与访谈发现,基层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研究及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几乎为空白,存在群体关注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健康教育不足等问题,剖析深层次原因发现,中年女性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保障、资金投入不足、考评体系不全面,健康教育相关人才配备匮乏,专业能力不足;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两性职业晋升机会不平等、职业瓶颈及倦怠使得中年女性职业发展受限;实际角色、期待角色的冲突激烈等因素明显制约着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的提高。笔者根据其制约因素从政府、家庭和个人两方面提出提高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策略。就政府层面而言,建议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中年女性健康教育体系,应用健康信念模式组织、指导、管理女性的健康教育;同时加快构建一套比较成熟的喘息服务规范体系,让专业的机构照顾老人,由政府买单,让中年女性得以“喘息”,政府得到社会赞誉的同时也解放了中年女性心理枷锁;最后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构建合理劳动价值评判体系,拓宽中年女性职业渠道,保障妇女权益。就家庭和个人层面而言,建议中年女性合理规划时间,增加角色弹性,多渠道提高自身职业竞争力,提高生命质量。

李淑静[4](2021)在《农村居民常见慢性病基层就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乡市为例》文中认为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我国保基本、强基层的卫生政策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应以提供常见病的治疗为主,但本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的农村居民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其就医选择和流向却仍处于集中于上级医疗机构的状态,这种现象既浪费了基层有限的卫生资源,又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开支,同时加重了上级医疗机构的就诊压力。本研究旨在了解河南省新乡市农村居民常见慢性病基层就医行为现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初步提出改善农村居民常见慢性病基层就医的建议,以期使基层医疗机构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缓解上级医疗机构就诊压力,并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基于以上研究目的,首先,本文选取河南省新乡市符合纳入标准的农村常见慢性疾病患者500人进行问卷调查。详细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表,具体内容包括性别、家庭住址、人均月收入、受教育程度等;(2)基层就医行为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首诊医疗机构、就诊考虑因素和体检频率等内容;(3)基层医疗机构满意度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对基层医疗机构检查设备、药品和医疗费用报销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其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和基层医疗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深入探讨影响农村常见慢性疾病患者基层就医行为的因素并提出建议。最后,采用SPSS 25.0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基于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开展调研得出结果归纳为五个方面。(1)农村常见慢性病基层首诊就医患者181例(37.3%),知晓“分级诊疗政策”者68例(14.0%),知晓“慢性病基层报销比例”者91例(18.8%)。(2)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到基层就诊、恢复期愿意转诊至基层与不愿意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慢性病患者基层就诊意愿较低。(3)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四个因素为农村居民常见慢性病患者基层就医行为主要影响因素。(4)分级诊疗制度影响因素: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四个变量的特征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病基层报销比例影响因素:性别、职业、健康状况三个变量的特征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深入访谈结果:通过访谈内容分析,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提出的主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施不足,医疗水平低;基层医疗管理者提出的主题: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健康认知意识较差,对慢性病重视程度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匮乏,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基于以上分析结论表明:新乡市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基层就诊率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以及分级诊疗制度知晓度,慢性病基层报销比例知晓度;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满意度得分偏低。本文最后分别从加强相关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加大宣传分级诊疗政策力度和完善慢性病管理与运行体系四个方面初步提出了建议。在提高农村居民整体健康认知方面的建议是:改变居民陈旧就医观念、强化居民健康知识教育和加强居民慢性病宣传工作;在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方面的建议是:重视基层人才培养、完善基层设备建设和优化药品保障机制;在加大分级诊疗制度宣传力度、强化政策知晓度方面的建议是:关注分级诊疗覆盖率、拓展分级诊疗宣传模式和加大分级诊疗宣传力度;在完善慢性病管理与运行体系方面的建议是:提高慢病防控重视度、加大慢性病经费投入和建立慢性病信息平台,从而进一步推进预防控制工作。

席长明[5](2021)在《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强则国强,少年强则国强”。在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新时代,中国的学校体育正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和全面胜利的关键时期。中国青少年一代的身体健康成长和身强体壮成为了目前中国实现“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育传承是武术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初中生的成长发育和性格特点,结合中华武术本身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初中开展校园武术正当时,不仅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遵循文化强国要求,而且可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响应体育强国的号召,更是对教育强国的完美诠释。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路径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新乡市武术特色学校的特色总结,为新乡市区初中开展校园武术提供特色路径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新乡市区初中校领导对发展校园武术没有从长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出发,没有站在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支持校园武术的发展;2、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的发展受到中招体育考试的冲击,在武术课堂教学、武术课外活动以及武术课余训练与竞赛的时间和支持力度不够;3、新乡市区初中缺少专业武术教师对校园武术发展的促进;4、学校的体育经费对校园武术支持力度不够,缺少武术场地器材设施;5、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淡薄,对武术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练习武术的兴趣较低。本文针对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校领导要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从顶层设计对校园武术发展进行重视;2、学校在开展校园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把“体教融合”的发展理念进行落实,将学校实际情况与“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3、通过社会资源,筹集发展校园武术所需经费和器材设施,保障校园武术顺利开展;4、新乡市区初中应不断改革创新、灵活多变地运用“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让武术爱好者一起参与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5、河南省体育局和教育局应通力合作,因地制宜,以考促练,加快河南地区校园武术的发展成熟。

张昊[6](2020)在《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当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战。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嵌入养老服务体系,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为迎合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和抓住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时代机遇。为此,本文聚焦如何在智慧养老视域下,运用智慧养老的理念、技术和智慧,提升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旨在从智慧养老角度为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系统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在问题定位上,智慧养老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具有创新模式意义,但是智慧养老并非脱离传统养老模式而单独存在。本文并未简单地将智慧养老视作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加以界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观念能量、技术能量和智慧能量,将之注入传统养老模式之中,藉此借助信息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在智慧养老视域下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不应仅局限于强调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还应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理念以及敬老尊老的伦理哲学和文化意涵,更应在理念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相融合的基础上系统施策。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养老构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必要的条件和要素。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在理论上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其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也即构建出一种科学、理性和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指导中观层面形成稳定和可靠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相关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化运转。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倾向于这一路径,因为其养老人口规模相对有限、地域空间相对较小,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稳定的社会保障和殷实的国民收入等基础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于人口结构上的自然结果,呈现出“有备而老”或“边富边老”的老龄化特征。对此,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更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效能。其二,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型路径,也即从中观实践角度,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自发性转型历程进行经验提炼和推广,从而助推养老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完成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过程。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养老服务供需现状而言,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人口特质、养老传统都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如“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差异等衍生的政策性不利后果、资源配置不均衡、养老成本攀升等挑战,以及“未备而老”和“未富先老”的等结构性困局,缺乏西方国家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具备的物质、体制、人才和技术等基础条件。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更加适合通过中观层面的养老服务模式的整合升级,以自下而上的渐进性方式为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的优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我国既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单要素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深入度也较高。但是,从整体思路出发,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及其优化路径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同时,从研究角度看,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智慧养老问题的探讨,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其实践应用情况的碎片化梳理,较少从内在逻辑、观念、技术、管理等综合角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对其理论基础、优化路径反思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成果、总结已有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部分,出于对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在供给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中的风险把控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愿景等问题的思考,综合利用供给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渐进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得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在充分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统合性的研究架构。其次,基于本文研究框架,对利用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实践变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运行现状及其不足出发,系统地认识和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需升级的现实需求,从而厘清了通过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亦即本文研究的现实关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从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角度看,智慧养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价值嵌入、技术赋能、交互增慧三个层面,在具体作用的发挥上包含“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三重逻辑。再次,在理论逻辑上辨明理想图景的基础上,本文从实践探索角度对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已有进展进行了总结,亦同时对本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检验、呈现和细化。基于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本文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对应我国处在实践前沿的三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模式。通过展示不同的“智慧化”模式的运作过程与特色,对如何通过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理想愿景落地等,进行了实践梳理和系统呈现。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厘清我国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需求、逻辑理路以及实践样态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国外智慧养老及其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做法,对国外智慧养老的“线上社区”“智能居家”以及“合作型科技助老”等三个主要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其制度基础、运作机制等方面出发,提炼了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总体而言,通过对需求与愿景、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探讨,可以发现智慧养老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一个系统性创新路径。通过价值嵌入、技术赋能和人人交互,智慧养老可以在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方面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不过,智慧养老在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功能设计时,需要注意克服客观的温度落差、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等潜在的障碍,走出常见的误区,并在其配套性制度和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完善方面进行新的反思和探索。从长期发展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席卷的浪潮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已来。在此形势下,正确的改革姿态应当是迎难而上,破解智慧养老的现实梗阻,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迭代升级。

钱净净,骆贺敏[7](2020)在《多元协同视角下弱财政城市积极养老问题研究——以新乡市积分制养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积极养老是对人口老龄化的正面回应,它要求老年人自身及政府看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并将其发挥到最大限度。通过对新乡市积分制养老模式的实地调研,发现新乡市形成了由政府牵头、以"12349"呼叫中心为平台、社会各界协同、老年人及家庭成员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积分制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回应了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具有刺激消费、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老年人积极养老等作用,是一种兼顾多方主体利益的成功做法。弱财政背景的城市更应推广多元协同共治的理念,实施积极养老。

黎婷[8](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滨州市智慧养老研究》文中指出根据全国老龄办统计,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占全国总人口17.8%;2050年前后将会达到顶峰4.87亿,占全国总人口34.9%。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然而中国家庭结构及养老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问题凸显,传统养老方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养老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各地纷纷探索实践智慧养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养老领域,使政府、养老机构及社会组织、老年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滨州市自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三高一大”的发展特征,即高基数、高龄化、高增速、老年抚养比大,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滨州市结合实际,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实践智慧养老,构建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新兴产业,智慧养老发展中存在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行业规范不细、社会参与不广、人员素质不齐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对症下药,着力解决短板问题,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智慧养老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梳理国内外关于智慧养老内涵、需求、服务体系研究现状,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说明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通过对“互联网+”及智慧养老的概念阐释及关系分析,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为本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滨州市老龄化社会程度、养老服务机构现状、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养老服务人才现状方面介绍滨州市智慧养老基本状况,并根据实地走访结果,对滨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黄河社区服务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智慧养老的具体做法展开说明。第四部分首先介绍滨州市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智慧养老不平衡、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社会各界参与率低,并就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顶层设计不完善、公共投入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宣传推广不到位。第五部分分析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为发展智慧养老采取制定政策制度、强化人才队伍、优化软硬件智能设备等措施,国内以南京市综合信息平台、河南新乡市积分养老制度和乌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典型,梳理对滨州市智慧养老的启示借鉴。第六部分提出完善滨州市智慧养老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规范管理监督,建立保障措施;二是要多渠道投入,多群体参与,增强市场活力;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整合信息平台,发挥信息化优势;四是加强舆论宣传,推广信息技术使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

田鹏[9](2019)在《社会空间视域下就地城镇化的实践逻辑研究——兼论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基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并完善小城镇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兼具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小城镇战略的理论谱系指出,新时期就地城镇化是小城镇战略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的理论演化与实践创新。同时,以新乡市"人地挂钩"的政策运作和社会资本代建的集聚提升为例,提出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理论模式,从动力机制、空间模式、实现路径等维度指出其与制度投入型、政府主导型、行政驱动型等既有理论模式的差异性特征,如动力机制的科层传导性、空间模式的镇村衔接性以及实现路径的双向互构性等。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在实践中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例如,制度红利消失后基层社区发展资金的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进程中职业转换、技能培训、社区心理等体制机制不完善。因此,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应当在科学有效利用制度红利的同时,积极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进程中的职业体系、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长效保障机制。

马鑫雨[10](2019)在《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分析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乡市黄河滩区位于黄河下游宽河道段,同时承担着黄河行洪滞洪、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等多种职能,是一类特殊的空间地带。与一般的滨水滩地不同,新乡市滩区历来民居点密集分布、水患频发。自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滩区水患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新乡市所辖的黄河滩区迎来发展机遇。在此时机下,该研究引入韧性城市的概念,以期更好地促进滩区发展和洪水防护的平衡,提升地段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首先,该研究在韧性城市相关研究述评的基础上,确立了韧性城市理论对于黄河滩区空间发展的适用性。并以滩区扰动分类、空间职能分类为基础,在韧性城市表征的指导下,提出坚固高效、结构冗余、灵活丰富、多样联结的黄河滩区空间发展理念。其次,在韧性城市规划思路下,针对滩区地段的空间韧性分析评价方式进行探讨。并基于田野调查与资料梳理,应用ArcGIS辅助分析预判,从四类滩区职能空间着手,依据各理念对地段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外部扰动的应对能力展开分析评价:地段水患逐步可控但风险犹存,反映出工程安全空间鲁棒性、高效性的不足;地段生态环境优越但系统脆弱,反映出生态空间的冗余性不足;地段文化丰厚但面临社区涣散,反映出生活空间鲁棒性、多样性、灵活性不足;地段产业薄弱且同质竞争严重,反映出生产空间的多样性、联结性、适应性不足。最后,基于地段韧性不足的方面与具体表现形式的分析,该研究提出包含以巩固工程安全为前提、再造结构冗余的生态空间、营造丰富灵活的生活空间、构造多样联系的生产空间的四条一级策略,下设十一项二级策略的空间优化策略体系,共同提升研究地段的韧性。该研究认为韧性城市规划思路是对传统规划思路的补充,强调实践远期目标的过程中以适应性为导向,制定灵活的短期应对目标与空间优化策略,促进城乡空间系统的动态平衡。因而,研究形成的滩区空间优化策略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

二、新乡市社区服务的发展与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乡市社区服务的发展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1.1.2 缓解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污染之间的矛盾
        1.1.3 地方政府生态政策的推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绿色城市设计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居住型街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2.1 相关理论分析
        2.1.1 城市设计
        2.1.2 绿色城市设计
        2.1.3 绿色住区标准
    2.2 相关案例研究
        2.2.1 国外相关案例研究
        2.2.2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2.2.3 国内外绿色居住型街区设计的经验
    2.3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居住型街区设计方法
        2.3.1 绿色居住型街区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
        2.3.2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在居住型街区设计中的运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新乡市生物气候条件分析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生物气候环境
        3.1.3 城市空气污染
    3.2 新乡市城市文脉特征
        3.2.1 新乡市新老城区承接关系
        3.2.2 新乡市文化习俗的传承
        3.2.3 新乡市居住型街区发展历程
    3.3 新乡市新城区典型居住街区调研分析
        3.3.1 新乡市居住型街区整体调研数据分析
        3.3.2 新乡市向阳新村调研
        3.3.3 新乡市辉龙阳光城调研
        3.3.4 新乡市嘉联橄榄城调研
        3.3.5 新乡市世纪村调研
        3.3.6 新乡市居住型街区调研现状问题分析
    3.4 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气候适应性测试分析
        3.4.1 测试原理、目的、方法
        3.4.2 测试方案设计
        3.4.3 测试内容与结果分析
    3.5 基于调研问题分析
        3.5.1 SD分析法使用背景
        3.5.2 调查评价尺度设定
        3.5.3 调查表确定
        3.5.4 调查结果整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
    4.1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原则及策略构建
        4.1.1 新乡居住型街区绿色城市设计原则
        4.1.2 策略构建过程
    4.2 布局结构策略
        4.2.1 遵循生物气候条件的建筑群排布
        4.2.2 改善风环境、热环境的建筑群布局
    4.3 空间建构策略
        4.3.1 尊重传统地域文化条件的建筑空间
        4.3.2 绿色邻里单位的置入
        4.3.3 传统合院式节能建筑的现代化表达
        4.3.4 利用太阳能蓄热的建筑外围护结构
    4.4 设施配套策略
        4.4.1 配套设施的安全性与开放性组织
    4.5 流线组织策略
        4.5.1 加密的开放性路网格局
        4.5.2 遵循生物气候条件的道路组织
        4.5.3 增加下渗面积的透水路面布置
        4.5.4 人性化的慢行交通模式
        4.5.5 绿色生态的停车场
    4.6 环境生态策略
        4.6.1 抗性强的植物类型选择
        4.6.2 分区域的植物节能控制
        4.6.3 广场空间内部功能的适宜性选择
        4.6.4 遵循热环境的水体构建
    4.7 文化融入策略
        4.7.1 山水地貌的融合
        4.7.2 居民文娱活动空间的置入
    4.8 技术应对策略
        4.8.1 三级生态网络的空间构建
        4.8.2 生物技术的生态网络置入
    4.9 空气污染问题应对策略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方案
    5.1 地块选择
    5.2 地块周边情况分析
        5.2.1 交通情况
        5.2.2 基地周边环境
        5.2.3 基地周边PM10 空气污染物
        5.2.4 基地周边服务设施
    5.3 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方案生成
        5.3.1 总体设计思路
        5.3.2 布局结构设计
        5.3.3 空间建构设计
        5.3.4 设施配套设计
        5.3.5 流线组织设计
        5.3.6 环境生态设计
        5.3.7 文化融入设计
        5.3.8 技术应对设计
        5.3.9 空气污染问题应对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成果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术成果
致谢

(2)初中生课后服务实施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新乡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服务
        1.5.2 课后服务
        1.5.3 课后托管
    1.6 理论基础
        1.6.1 需要层次理论
        1.6.2 全面发展理论
第二章 S中学课后服务现状调查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对象
        2.1.2 调查工具
        2.1.3 调查方法
    2.2 课后服务开展情况
        2.2.1 开展课后服务的由来
        2.2.2 目前开展的课后服务
    2.3 课后服务的成效
        2.3.1 课后服务得到认可和支持
        2.3.2 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
        2.3.3 解决了家长困扰
        2.3.4 提高学生作业完成度
        2.3.5 减少了家长的经济压力
        2.3.6 提高了教师薪酬
    2.4 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2.4.1 课后服务模式单一
        2.4.2 课后服务时间缺乏弹性
        2.4.3 课后服务内容中社会实践类课程少
        2.4.4 学生负担加重
        2.4.5 学生对课后服务评价有待进一步提高
    2.5 课后服务的困境
        2.5.1 家长过于依赖学校教师
        2.5.2 教师工作压力大
        2.5.3 课后服务补贴低
        2.5.4 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
第三章 S中学课后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课后服务政策不完善
    3.2 课后服务认知偏差
    3.3 课后服务资金短缺
    3.4 课后服务师资不足
    3.5 课后服务缺乏评价
第四章 课后服务的优化策略
    4.1 确立正确的课后服务理念,切实履行课后服务职责
    4.2 丰富课后服务模式,为学校课后服务助力
    4.3 建立课后服务弹性机制,化解矛盾冲突
    4.4 完善课后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5 内培外引,强大课后服务队伍
    4.6 拓宽资金渠道,为课后服务提供物质保障
    4.7 健全课后服务管理制度,提高课后服务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生课后服务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B 初中生课后服务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C 初中生课后服务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D 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致谢

(3)中年女性生命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3.1 生命质量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3 质量控制
        2.3.1 资料收集
        2.3.2 数据录入与核查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中年女性生命质量各领域的总体得分情况
    3.3 中年女性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
    3.4 中年女性基本变量对生命质量影响的比较分析
        3.4.1 年龄
        3.4.2 受教育水平
        3.4.3 就业状况
        3.4.4 婚姻状况
        3.4.5 家庭摩擦状况
        3.4.6 食欲状况
        3.4.7 月经情况
        3.4.8 妊娠和分娩情况
    3.5 中年女性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3.6 中年女性职业发展现状
    3.7 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研究及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第4章 中年女性生命质量制约因素分析
    4.1 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保障
        4.1.1 基层支持不够,组织体系不健全
        4.1.2 人才配备匮乏,专业能力不过关
    4.2 职业发展受限
        4.2.1 两性职业晋升机会不平等
        4.2.2 职业瓶颈及倦怠
    4.3 角色冲突明显
        4.3.1 实际角色冲突
        4.3.2 期待角色冲突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中年女性健康教育体系
        5.1.2 推行喘息照料机制,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
        5.1.3 拓宽职业渠道,实现就业全过程男女平等
    5.2 家庭与个人层面
        5.2.1 争取家庭支持,增加角色弹性
        5.2.2 多途径多渠道提高自身竞争力,做好职业规划
        5.2.3 合理规划安排时间,关注身心健康
第6章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农村居民常见慢性病基层就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就医行为研究共现分析
        1.2.2 就医行为研究主题变迁
        1.2.3 就医行为研究现状
        1.2.4 研究述评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2 访谈法
        2.2.3 资料分析法
    2.3 质量控制
        2.3.1 调查团队的培训
        2.3.2 调查现场的质量控制
        2.3.3 整理数据的质量控制
    2.4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基层就医现状
        3.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1.2 患者基层就诊意愿
        3.1.3 患者基层就诊政策知晓度情况
        3.1.4 患者健康认知情况
        3.1.5 患者就诊关注因素
        3.1.6 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满意度评价情况
    3.2 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基层首诊的单因素分析
    3.3 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基层就医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基层就医常见问题
    4.2 促进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基层就医的因素
        4.2.1 随着年龄增长基层就医呈上升趋势
        4.2.2 文化程度、月收入低和知晓分级诊疗制度者更倾向于基层就诊
    4.3 制约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基层就医的因素
        4.3.1 随着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月收入水平的提高基层就医呈下降趋势
        4.3.2 基层医疗机构满意度得分偏低
        4.3.3 分级诊疗制度政策知晓度偏低
        4.3.4 患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低制约其基层就医
5 对策与建议
    5.1 提高农村居民整体健康认知加强健康知识教育
        5.1.1 改变居民陈旧就医观念
        5.1.2 强化居民健康知识教育
        5.1.3 加强居民慢病宣传工作
    5.2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5.2.1 重视基层人才培养
        5.2.2 完善基层设备建设
        5.2.3 优化药品保障机制
    5.3 加大分级诊疗制度宣传力度强化政策知晓度
        5.3.1 关注分级诊疗覆盖率
        5.3.2 拓展分级诊疗宣传模式
        5.3.3 加大分级诊疗宣传力度
    5.4 完善慢性病管理与运行体系推进预防控制工作
        5.4.1 提高慢性病防控重视度
        5.4.2 加大慢性病经费投入
        5.4.3 建立慢性病信息平台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新乡市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 B:新乡市农村常见慢性病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 C: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个案分析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现状分析
        3.1.1 校园武术课堂教学
        3.1.2 校园武术课外活动
        3.1.3 校园武术课余训练与竞赛
        3.1.4 师资力量
        3.1.5 场地器材设施
        3.1.6 校领导对校园武术开展的态度
        3.1.7 学生对校园武术开展的认知
    3.2 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存在的问题
        3.2.1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3.2.2 课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3.2.3 课余训练和竞赛存在的问题
        3.2.4 校园武术师资存在的问题
        3.2.5 场地器材设施存在的问题
        3.2.6 校领导对校园武术开展态度存在的问题
        3.2.7 学生对校园武术开展认知存在的问题
    3.3 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路径分析
        3.3.1 校领导应认识武术的重要性,促进武术发展
        3.3.2 深化武术教学改革,强化武术课余训练
        3.3.3 创新武术课程开发,提高武术学习兴趣
        3.3.4 加强武术师资建设,做好武术经费保障
        3.3.5 制定武术竞赛机制,完善武术场地器材设施
    3.4 新乡市武术特色学校校园武术开展经验启示
        3.4.1 新乡县京华社区中学校园武术个案分析
        3.4.2 新乡县大召营学校校园武术个案分析
        3.4.3 新乡市武术特色学校校园武术特色路径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效度评价表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校领导调查问卷
附录D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E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F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评定办法(试行)
附录G 访谈与问卷发放过程记录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6)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供给理论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三)渐进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现实关照: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与升级需求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变迁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成效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升级需求
        (一)社会多元化需求要求服务模式升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要求服务能力升级
        (三)内在实效性目标要求服务机制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想图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
    一、智慧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嵌入:基于价值引领的养老模式重塑
        (二)赋能: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支撑
        (三)增慧:利用系统功能操作中的人人交互
    二、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三重逻辑
        (一)以“虚拟化”填补供需发展堕距
        (二)以“智能化”补足主体能力短板
        (三)以“一体化”提升整体运行效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探索: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模式
    一、“虚拟化”商业运营模式
        (一)会员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二、“智能化”公益对接模式
        (一)积分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三、“一体化”生态共建模式
        (一)派单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经验:国外智慧养老实践模式参鉴
    一、“线上社区”养老模式
        (一)“线上社区”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线上社区”养老的运作机制
    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一)“智能居家”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智能居家”养老的运作机制
    三、合作型科技助老模式
        (一)合作型科技助老的制度基础
        (二)合作型科技助老的运作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未来进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前景
    一、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可能限度
        (一)客观存在的温度落差
        (二)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三)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
    二、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路径策略
        (一)以“量身定制化”增加服务人情味
        (二)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务可及性
        (三)以顶层驱动和分层整合增强服务协同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多元协同视角下弱财政城市积极养老问题研究——以新乡市积分制养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述评
二、新乡市积分养老模式的实施和影响
    (一)新乡市财政概况
    (二)新乡市积分养老模式发展历程
        1. 发起设立阶段
        2. 发展探索阶段
        3. 新乡市积分养老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
        (1)获取积分与消费积分
        (2)链接资源与反哺平台
三、基于行动者的多元协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积分养老为新乡市民政部门减轻了负担
    (二)积分养老模式给运营平台带来了利润
    (三)积分养老模式激发了社会组织的活力
    (四)积分养老模式让老年群体有了“获得感”
四、弱财政城市多元协同实施积极养老的政策展望
    (一)优化“政府支持+异业联盟”模式
    (二)引入关键主体参与,完善积分养老模式
        1. 打造“互联网+医疗+养老”模式,提供完备医疗保障
        2. 打造“社区+高校”模式,链接老少群体
    (三)发挥政府服务职能,构建有序市场环境
    (四)加强线上线下宣传,营造积极养老氛围

(8)“互联网+”背景下滨州市智慧养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阐释
        2.1.1 “互联网+”
        2.1.2 智慧养老
        2.1.3 “互联网+”与智慧养老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3 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滨州市智慧养老现状
    3.1 滨州市智慧养老基本状况
        3.1.1 滨州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3.1.2 滨州市养老服务机构
        3.1.3 智慧养老的政策支持
        3.1.4 “智慧滨州”的技术支持
        3.1.5 智慧养老服务人才的供给
    3.2 滨州市智慧养老具体做法
        3.2.1 滨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
        3.2.2 黄河社区服务站
        3.2.3 智慧居家养老
第4章 滨州市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
        4.1.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4.1.2 智慧养老发展不平衡
        4.1.3 智慧养老服务人才短缺
        4.1.4 社会各界参与率低
    4.2 滨州市智慧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顶层设计不完善
        4.2.2 公共投入不足
        4.2.3 市场机制不健全
        4.2.4 宣传推广不到位
第5章 国内外智慧养老的经验启示
    5.1 国外智慧养老的经验
        5.1.1 美国的智慧养老
        5.1.2 英国的智慧养老
        5.1.3 日本的智慧养老
    5.2 国内智慧养老的经验
        5.2.1 南京市智慧养老
        5.2.2 河南新乡市智慧养老
        5.2.3 乌镇智慧养老
    5.3 对滨州市智慧养老的启示
        5.3.1 完善智慧养老制度体系,加强行业监管
        5.3.2 优化智能产品和服务,注重适老设计
        5.3.3 整合多方资源,鼓励积极参与
第6章 完善滨州市智慧养老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顶层设计,规范管理监督,建立保障措施
        6.1.1 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6.1.2 完善制度建设
        6.1.3 建立行业标准
    6.2 多渠道投入,多群体参与,增强市场活力
        6.2.1 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6.2.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养老
        6.2.3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6.3 完善基础设施,整合信息平台,发挥信息化优势
        6.3.1 完善智能化硬件建设
        6.3.2 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
    6.4 加强舆论宣传,普及操作技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6.4.1 加大宣传力度
        6.4.2 普及信息技术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引文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社会空间视域下就地城镇化的实践逻辑研究——兼论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人口蓄水池”到就地城镇化:小城镇战略的理论演化与实践创新
三、“人地挂钩”与集聚提升:新乡就地城镇化的创新实践
    (一)以空间换发展:“人地挂钩”政策的基层运作
    (二)社会资本代建模式:村落集聚提升的社会参与
四、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理论意涵及实践特征
    (一)多元推进与“制度投入”:中国城镇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特征
    (二)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空间模式与实现路径
五、结论与讨论

(10)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分析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关于黄河滩区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韧性城市相关研究述评
    2.1 韧性城市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
        2.1.1 韧性理论的三种阶段及其范式
        2.1.2 城市韧性的四个内涵
    2.2 韧性城市的评估研究
        2.2.1 韧性城市的主要表征
        2.2.2 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
    2.3 韧性城市思想引导的规划实践探索
        2.3.1 韧性城市规划思路
        2.3.2 韧性城市规划思路与相关规划思路的关系
        2.3.3 韧性城市规划对当今城乡规划思路的发展
        2.3.4 韧性城市思想下的国内空间规划实践探索
    2.4 本章小结
3 黄河滩区空间韧性发展理念研究
    3.1 韧性城市思想对滩区发展的适用性与必要性
        3.1.1 韧性城市思想对滩区空间的适用性
        3.1.2 韧性城市思想引入滩区空间规划实践的必要性
    3.2 基于城市系统四种压力源的滩区扰动类型
    3.3 基于城市韧性内涵的四种滩区空间职能类型
    3.4 结合韧性城市表征梳理的滩区空间发展理念
        3.4.1 工程安全空间的坚固高效理念
        3.4.2 生态空间的结构冗余理念
        3.4.3 生活空间的灵活丰富理念
        3.4.4 生产空间的多样联结理念
    3.5 本章小结
4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分析评价
    4.1 基于韧性城市规划思路的空间分析评价方式
    4.2 基于韧性城市思想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的研究地段划定
        4.2.1 研究地段空间范围
        4.2.2 研究地段基本情况
    4.3 工程安全空间取得的进展与尚存的冲击
        4.3.1 当前防洪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
        4.3.2 滩区工程安全空间冲击应对能力分析评价
        4.3.3 小结:滩区水患逐步可控但风险犹存
    4.4 生态空间韧性分析与评价
        4.4.1 自然保留地的保护不力
        4.4.2 生态空间结构格局失衡
        4.4.3 小结:滩区生态环境优越但系统脆弱
    4.5 生活空间韧性分析与评价
        4.5.1 滩区居民点布局欠合理
        4.5.2 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4.5.3 社会文化发展滞后
        4.5.4 小结:滩区文化丰厚但面临社区涣散
    4.6 生产空间韧性分析与评价
        4.6.1 产业发展水平低
        4.6.2 群众收入陷入瓶颈
        4.6.3 小结:滩区产业薄弱且同质竞争严重
    4.7 研究地段韧性分析与评价梳理
        4.7.1 新乡市黄河滩区韧性不足因素梳理
        4.7.2 地段特征规律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优化策略
    5.1 以坚固高效的工程安全为前提
        5.1.1 满足高效撤退原则的道路交通布局
        5.1.2 实施灵活高效的道路附属阻洪措施
        5.1.3 小结
    5.2 再造结构冗余的生态空间
        5.2.1 强化滩区生态空间的串联结构
        5.2.2 增加滩区生态空间的并联结构
        5.2.3 扩展局部空间结构的冗余层次
        5.2.4 小结
    5.3 营造丰富灵活的生活空间
        5.3.1 丰富生活空间形态满足多元需求
        5.3.2 以点带面促进生活服务灵活布局
        5.3.3 灵活发挥文化优势促进社区认同
        5.3.4 基于特色文化资源的典型生活空间形态探索
        5.3.5 小结
    5.4 构造多样联结的生产空间
        5.4.1 布局沿黄河流向多样化的产业分工
        5.4.2 结合水患等级的生产空间复合利用
        5.4.3 拓展滩区内外联动的产业辐射路径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1.1 梳理黄河滩区空间韧性发展理念
        6.1.2 新乡市黄河滩区四类职能空间的韧性分析评价
        6.1.3 韧性城市视角下滩区四类空间优化策略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2 本研究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乡市黄河各级洪水传播时间预估表
附录B 新乡段黄河左右两岸滩区宽度对比表
附录C 研究范围内现状道路汇总表
附录D 新乡市黄河沿线文化资源汇总表
附录E 李庄新城居住条件改善情况调查问卷及结果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新乡市社区服务的发展与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研究[D]. 刘菀蓉. 长安大学, 2021
  • [2]初中生课后服务实施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新乡市S中学为例[D]. 荆双双.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3]中年女性生命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D]. 刘璐. 新乡医学院, 2021(02)
  • [4]农村居民常见慢性病基层就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乡市为例[D]. 李淑静. 新乡医学院, 2021(02)
  • [5]新乡市区初中校园武术开展的路径研究[D]. 席长明.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6]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张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7]多元协同视角下弱财政城市积极养老问题研究——以新乡市积分制养老为例[J]. 钱净净,骆贺敏. 老龄科学研究, 2020(07)
  • [8]“互联网+”背景下滨州市智慧养老研究[D]. 黎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社会空间视域下就地城镇化的实践逻辑研究——兼论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J]. 田鹏. 学习论坛, 2019(11)
  • [10]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分析评价与优化研究[D]. 马鑫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新乡市社区服务的发展与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