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土地开发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福清市土地开发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一、福清市土地开发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乐怡[1](2021)在《福兴古道及沿线传统聚落时空演变规律与空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线性文化遗产理论与保护实践的发展,我国对古道、沿线传统聚落的重视度也随之提高,福兴古道作为千百年来移民迁徙的重要产物,沿线孕育了众多移民聚落,并共同催生出灿烂文化,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本论文以福兴古道系统的物质载体福兴古道与其沿线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归纳法、地图语言表达法等,对福兴地区的移民史实和福兴古道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梳理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法、核密度估算法、近邻分析法、最邻近指数法、叠加分析法、高程配置法等6个参数化方法,从数量、聚落和高程对福兴古道沿线传统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福兴古道与其沿线传统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表明:①福兴古道呈现“一主道、多支路”的空间形态结构。②福兴古道及沿线传统聚落萌芽于唐代及以前,发展于宋元代,成熟于明、清两代。③沿线传统聚落历代的空间分布特性为“整体聚集、局部分散”。④沿线传统聚落分布演变规律为“沿古道轴向延伸、圈层扩展,依地形带状分布”。⑤古道与沿线传统聚落关系密切,当高程差、与古道的距离最小时,聚落数量越多;当高程差一定时,与古道的距离越小,聚落数量越多;当与古道的距离一定时,高程差越小,聚落数量越多。进一步对福兴古道系统的特征属性分析,剖析出其具有时空连续性、空间尺度性、功能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等特点。并揭示了福兴古道系统是基础承载机制和诱发干预机制共同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结合福兴古道系统现状保护问题,提出划定福兴古道系统保护范围、建立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全民共同参与等策略。本文建构了分析古道系统时空演变的规律及特征的分析框架,以福兴古道系统作为区域整体,结合Arcgis对古道与聚落的空间关系进行参数化分析,在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有着一定的创新性。本文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将丰富线性文化遗产理论与传统聚落空间研究的成果,有助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规划及为聚落保护发展提供理论、数据上的支持。

朱正涛[2](2019)在《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的地带,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的价值。海岸带系统在外界动力(如波浪、潮汐等)的作用下演变特征复杂,而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与之叠加则会导致海岸带演变更趋复杂。随着海平面上升,河流入海通量减少,风暴频率增多,海岸围垦活动加强,导致海岸侵蚀日益加剧。面对海岸侵蚀,需要针对不同空间尺度海岸侵蚀脆弱性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国内海岸侵蚀研究主要聚焦于侵蚀成因分析与侵蚀强度评估研究,对海岸侵蚀脆弱性没有明确定义,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较少,而且都是单一空间尺度的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忽略了人类活动(人工海岸建设)对海岸侵蚀脆弱性影响,且评估方法存在不足。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以海洋科学、地质学、地理学、灾害学、数理和模糊数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为指导,在已有的海岸侵蚀脆弱性和海岸脆弱性研究基础之上,重点考虑人类活动(人工海岸建设)对海岸侵蚀脆弱性影响,建立地方级和区域级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针对指标数据分级存在的不足,创新性采用启发式高斯云变换分级方法;针对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模糊性),选取模糊集理论模型和多维高斯云模型作为评估模型。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充分获取评估指标数据的基础上,根据评估原则之一(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福建(尤其厦门)海岸高速发展现状(大量人工海岸修建),选择厦门和福建作为研究案例,对厦门(多维高斯云模型)和福建海岸(模糊集理论模型和多维高斯云模型)进行地方级和区域级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以期完善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提高评估的科学合理性,并为不同尺度海岸减灾防灾和海岸带综合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从而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主要得到以下认识:(1)在已有的海岸侵蚀脆弱性和海岸脆弱性研究基础上,本文将海岸侵蚀脆弱性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海岸在侵蚀灾害范畴,系统易于受到损害的程度和从侵蚀影响中的恢复和适应能力。重点考虑了人工海岸建设对海岸侵蚀脆弱性影响,从海岸特征、海岸动力和社会经济三方面建立了区域级和地方级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两个尺度指标体系当中,首次提出海岸缓冲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评估地方级尺度人工海岸和自然海岸抗侵蚀状态,人工岸线比例作为反映区域级人工海岸抗侵蚀状态,弥补了在进行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没有重点考虑人工海岸建设影响这一不足。(2)首次将启发式高斯云变换方法应用于海岸侵蚀脆弱性指标数据分级当中,并首次通过Python程序语言编写启发式高斯云变换程序,提高了数据分级效率。启发式高斯云变换数据分级方法优于标准差分级方法,是一种软分级,反映了数据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脱离了传统(比如标准差分级法)“硬分级”的束缚,更科学合理。(3)首次将多维高斯隶属云函数应用于海岸侵蚀脆弱性指标数据合成当中,很好地解决了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多维高斯云模型理论建模少,计算过程简单,减少了多次合成运算的信息丢失使得评估结果更为科学合理,更适用于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研究。(4)不同尺度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区域级和地方级指标存在完全差异的指标有海岸高程、海岸坡度、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潮差;完全没有差异的指标有平均波高、人均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其他地方级和区域级指标彼此既有相关联系又存在区别。上述差异是由不同尺度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体系、不同尺度数据可获取性和精度以及不同尺度管理需求等原因导致的。(5)根据多维高斯云模型对福建和厦门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结果可知:1)区域级评估结果:福建海岸侵蚀脆弱性高和很高等级主要分布在福州市辖区、福州平潭县、莆田市辖区、莆田仙游县、泉州石狮市和厦门市辖区,这些区域需要引起海岸管理者注意,主要是加强这些岸段对海岸侵蚀适应能力,比如增强海岸防护能力,进行软质护岸和生态护岸。2)地方级评估结果:厦门海岸侵蚀脆弱性高和很高等级主要分布在岛内厦门港到杏林海堤岸段和游艇码头岸段,岛外海沧港岸段和杏林海堤西侧岸段,岛内曾厝垵岸段,白石炮台岸段,黄厝岸段和观音山岸段,这些岸段需要加强海岸警戒线内海岸基础设施保护以增强人工海岸抗侵蚀能力。综上所述,本文所建立的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可运用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案例研究中,且评估结果合理可信,弥补了国内不同尺度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研究中的不足,有助于提升评估结果的科学合理性,并能为不同尺度海岸减灾防灾和海岸带综合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从而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饶志翔[3](2019)在《基于空间可达性的福州新区医疗资源规划公平性评价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经济学方法对福州市新区范围内的乡镇/街道拥有的医疗服务设施进行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价。定量研究当前复杂新区的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空间的聚集程度,从而发现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之处,并结合评价结果采用机器学习提出可操作的优化配置方案,提出适合于福州新区的有关政策建议,为进一步提升福州新区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供新思路和参考。方法本研究以福州新区数字地图为研究基础,以乡镇/街道为研究单位,通过使用ArcGIS10.6软件对新区的医疗服务机构,居民人口点,道路数据,乡镇街道行政区域建立可视化数据库,并基于数据库数据做出两步移动搜索法可达性分析;以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经济学分析与全局和局部空间聚类分析进行公平性评价;最后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新区卫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提出有关建议。结果福州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公平,城乡居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达性空间差异较为显着。新区卫生资源集中于仓山区、马尾区、长乐区和福清市的中心城区,沿海和农村地区的居民获取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达性较差,福州新区当前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分布与居民实际的人口分布不匹配。可达性分数随着搜寻距离的扩大而减小,且随着阻抗系数β值的增大,居民获取医疗服务的可达性地区间差异性逐渐减小。计算基尼系数结果显示,不论是从人口分布层面还是地理分布层面,福州新区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配置公平性较差且人口公平性要低于地理公平性;此外,执业(助理)医师配置的公平性比注册护士方面配置的公平性要好。测算全局莫兰指数,新区范围内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的分布模式都属于随机分布模式,整体没有存在显着的聚类情况,而对于局部莫兰指数,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出现了局部集聚的情况。优化配置结果对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新设立医院增加了较多的人员。结论本文构建了福州新区的综合性医疗资源库,通过可达性评价找寻到卫生资源布局较差的地区,公平性研究显示福州新区卫生资源布局公平性较差。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一套具体的新区卫生资源优化方案,本文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为福州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为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完成提供参考。

葛琳[4](2018)在《福州城市绿地空间及其冷岛强度时空变化与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绿地空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载体,同时具备生态保护、健康休闲、资源利用等多项功能,如同城市的一条条“绿脉”,成为城市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近年来,福州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绿地环境面临着巨大的胁迫。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福州业已成为中国“十大火炉城市”之一,季节性高温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选取1994年和2013年的卫星遥感影像,利用ERDAS2014、ArcGIS10.2、ENVI5.1等工具软件,对福州绿地空间演变及其冷岛强度时空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下垫面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转化特征,划分地类不变区和绿地演变区;其中,绿地演变区包括绿地扩张区、绿地损失区、绿地交换区。在此基础上,对绿地演变格局进行景观分析。构建基于VCX指数的时空演变分析法,定量、矢量化不同绿地空间的生态演变及其冷岛强度变化。最后,结合中高分辨率影像对福州城市中心区进行基于目视解译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划分,分析绿地空间冷岛效应特性,对城市主要绿地空间的冷岛效应强度构建定量化表征模型,进一步探究冷岛效应的驱动影响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1994-2013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明显。未发生变化的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裸地、湿地、水体分别为6387.50 km2、670.81 km2、248.79 km2、19.59 km2、16.94 km2、143.04 km2。林地面积减少了 361.13km2,年均减少 18.05 km2,变化强度为0.23%;草地面积减少了 153.48 km2,年均减少7.67 km2,变化强度为0.38%;湿地面积也有所下降,共减少了9.69 km2,年均减少0.48 km2,变化强度为1.67%;建设用地面积则大幅上升,共增加了 852.63 km2,年均增加42.63 km2,变化强度为1 1.59%,建设用地扩张势头迅猛。(2)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表现为两类:1)以鼓楼区、台江区为中心向仓山区、晋安区南隅、闽侯县东南隅辐射的城市中心区扩张;2)以各县区行政中心向外辐射的城市周边区扩张。新增建设用地的61%是由绿地空间转化而来,其中林地面积达458.58 km2,占新增建设用地的3 8%,草地面积279.23 km2,占新增建设用地的23%。城市范围扩大带来的建设用地迅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对城市绿地空间产生了胁迫。(3)绿地空间扩张面积为351.92 km2,损失面积为846.93 km2,交换面积为1963.59 km2。绿地损失面积远超绿地扩张面积。其中,绿地损失比率达到7.70%,绿地扩张比率仅3.20%。地类不变区的景观复杂性较高,绿地交换区次之,绿地损失区略小于交换区,绿地扩张区的景观复杂性最低。地类不变区、绿地扩张区景观破碎度较低,地类不变区中林地具有面积优势,绿地损失区表现出较多的人为干预,呈现出集约化的扩张模式和较强的方向性。(4)1994年,研究区整体以低温区和次低温区为主。绿地空间主要处于低温区,建设用地主要位于中温区。2013年,次低温区成为主导温度等级。绿地空间多位于次低温区。建设用地处于中温区和次高温区。高温区及次高温区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向外扩张,方向与城市扩张方向吻合。(5)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冷岛效应的贡献不同。1994年,林地、草地、湿地以及水体对研究区具有降温效应,其中,林地降温贡献最高,达到1.82℃,其余分别为1.1℃,0.57℃和0.42℃;建设用地、裸地则有升温作用,贡献分别达到-7.12℃和-5.25℃,远低于绿地空间所产生的降温贡献。2013年,对研究区产生降温效应的则为林地、水体和湿地,分别为1.11℃、0.37℃和0.07℃;草地则表现出了升温作用,说明草地对冷岛效应影响的方向并不固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以及裸地的升温效应均呈现出了增强的态势,绿地空间的冷岛效应出现减弱。(6)不同绿地演化类型具有不同的温度变化响应。其温度变化强度从大到小为,绿地损失>绿地扩张>绿地交换>地类不变区。在VCX时空坐标系中,绿地损失及交换区的原始像点位于VCX指标空间内的右下角,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和较低的相对地表温度,绿地扩张区原始像点则位于左上角处。随着绿地演变,绿地扩张及交换区植被覆盖度每增加0.1,对应像点逐步向右下角推进,分别有1.81℃和1.63℃的降温响应;绿地损失区植被覆盖度每减小0.1,对应像点快速向左上角攀升,造成5.78℃的升温响应。绿地扩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冷岛效应,但绿地扩张带来的温度减小不能抵消绿地损失造成的温度升高。(7)城市中心区的绿地空间具有显着的冷岛效应,其随着离绿地空间几何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最大降温值和最大降温距离分别为10.81℃和450.77m。绿地面积越大,其降温效果越显着。

林小标[5](2017)在《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期背景下,土地整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更新与拓展,已成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制订区域土地整理规划后,如何明确土地整理项目优先次序与地理位置却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方法。针对目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安排仅考虑行政单元指标分配及整理潜力,使得土地整理活动效果不彰、重复建设、无效建设,未能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等问题。本研究以东南沿海地区典型县市——福清市为例,提出了一个统筹考虑多种土地整理决策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能够较好测度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的优先程度,为未来该区域土地整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论文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入手,分析当前国内外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的研究方向与存在问题;结合区域客观实际,通过权威文献引用率分析、专家指标隶属度分析、指标相关性分析、指标鉴别力分析等手段提取并筛选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继而计算并深入分析评价单元田块景观格局、自然地理条件、区位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状况、开发整理潜力等多种评价影响因素,剖析其与研究目的——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优先度的联系与驱动机理;标准化并组合赋权后运用改进TOPSIS综合决策方法求得研究区土地整理优先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排除已整理单元以及统计分析评价时点后2个年度土地整理项目,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与验证;最后得到研究区土地整理优先度的排序及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概括、分级与空间分析,依此为未来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实践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土地整理优先度的因素是一个基于地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的相互交叉,彼此包络的复杂动态过程。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基于全面性、合理性、地域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既能表现土地整理经典影响要素,又能反映研究区实际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2)经过修正与验证,福清市土地整理优先度高值主要分布于江镜、渔溪、镜洋镇等传统农业大镇及土地较为平整、交通便利、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优先度低值主要分布于远离福清市主城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便捷性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外围地带,如东张镇、城头镇、东瀚镇。(3)通过评价结果的空间分析与可视化,福清市土地整理优先度呈现显着的集聚态势。空间局部自相关结果显示福清市土地整理优先度呈一定的集聚特征,主要以高—高集聚、低—低集聚为主,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渔溪镇、上迳镇、江镜镇、龙田镇等镇街及北部镜洋镇中部地区;空间热点探测分析结果显示福清市冷热点区域分布状态与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基本重合,热点区域基本位于渔溪镇、上迳镇至三山镇、高山镇的西北—东南土地整理优势轴带上;冷点区域基本位于研究区靶型结构的最外围。

陈明杰[6](2015)在《滨海港口卫星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在建设用地供应量有限的情况下,各项开发建设占用耕地现象较为严重,耕地面积比例日益下降。与此同时,仍有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处于低效、粗放利用的状态。为保护我国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已是必然趋势。滨海港口卫星城市作为部分省会或大城市的副中心城区,是重要的经济补充区域,其临海港口条件优越,投资环境良好,经济发展往往较为迅速,用地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通过滨海港口卫星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合理评判滨海卫星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现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对其用地由外沿扩张向集约利用方向转变,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滨海港口卫星城市为切入口,选取福清市为研究区域,在调查、收集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以福清市为例的滨海港口卫星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区位环境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2012年福清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文从系统学角度出发,考虑人口、经济、土地、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结合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考虑研究区实际,探索建立利用强度、增长耗地、用地弹性和管理绩效等方面多维多层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研究区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2、考虑运用目标值法、发展趋势法、平均值法、极值法、专家咨询法和类比城市比较法等多种理想值确定方法,并采取多方案比较的方式确定各指标理想值,力求理想值结果合理可行。3、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测算了福清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1)福清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综合指数计算结果为78.91,其中,利用强度指数和绩效管理指数相对较高,分别为88.74和93.84;增长耗地指数和用地弹性指数相对较低,分别为61.76、48.36,建设用地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46%,明显高于规划的年均增长速度1.97%,说明福清市虽然大力盘活存量土地,但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发展仍以土地的粗放扩张利用为代价;(2)从人口增长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看,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分别属于低效扩张型、集约扩张型、粗放扩张型土地利用趋势类型;从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看,福清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的弹性系数为4.48,属于集约扩张型。4、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滨海港口卫星城市特点,从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管理、土地利用水平、土地利用效率、节地模式构建等方面提出推进福清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以供当地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借鉴。5、本研究的特色。(1)在总结以福清市为例的滨海港口卫星城市社会、经济与区位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多种指标理想值确定方法,并采取多方案比较的方式确定指标理想值。

郑晓彬[7](2014)在《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防盗追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目前,计算机防盗追踪系统在社会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因计算机丢失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却是广大计算机用户所难以承受的,因此,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防盗追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福州市公安局“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防盗追踪系统平台建设项目”为背景(该项目已通过了福州市数字福州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通过深入研究本系统开发所运用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提出并解决了计算机上线追踪和数据比对两项关键技术。最后,通过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多级公安部门信息共享、业务互通的计算机防盗追踪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对现有国内外计算机防盗追踪技术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计算机防盗追踪系统所需的相关理论和技术(J2EE体系架结构、MVC体系结构、Active技术、XML、SOA、Web Service、数据仓库)进行分析,为系统的设计、开发、运行提供支持。2.将计算机防格式化技术和程序隐蔽运行技术引入到本系统中,提出了计算机上线追踪技术和在线数据比对技术,并分别从技术原理和实现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客户端追踪程序防格式化、隐蔽运行,服务器端监听客户端追踪请求,实现疑似被盗计算机的特征信息数据比对。3.基于上述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计算机防盗追踪系统总体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分别对系统中的7个子系统(计算机信息标示子系统、二手市场管理子系统、接警平台子系统、定位追踪子系统、短信管理子系统、备份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从系统功能、业务流程和业务数据流3个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并以机主注册模块为例,详细设计该模块涉及的窗口对象控件、窗口事件(函数)、输入项目、输出项目、程序逻辑、类以及接口。4.系统采用B/S架构设计,基于Debian GNU/Linux操作系统平台,采用JAVA、JSP、C开发语言完成系统开发,并对系统的数据量和系统性能进行测试,最后对本系统成果在福州市示范应用,并基于此破获多起计算机盗窃案件,应用效果良好。

翁美娥[8](2013)在《福州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的局限性不断显现,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也应运而生,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尚不统一,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本文鉴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以福州市域为研究单元,选取了决定城市承载力的土地、水资源、交通、环境硬件要素及文化、科技、管理、制度、开放软件要素和软硬结合的产业承要素作为福州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因素,并利用熵值法和状态空间法对福州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揭示福州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部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福州的五区二市的市域综合承载力超出了理想状态,处于超载状态,其余市域的综合承载力低于理想状态值,处于可载状态;综合承载力最大是鼓楼区(2.0184),最小是连江县(0.5762),综合承载力的地区差异大;硬件要素(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是长乐(2.7893),最小是连江县(0.7214);软件承载力最大是鼓楼(2.5269),最小的是闽清县(1.7734);软硬结合要素(产业)承载力最大依然是鼓楼(为2.9805),最小是闽清(0.1714);其中硬件要素中的交通对福州城市综合承载力影响最大,各承载要素的地区差异大,软要素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并且它的发挥程度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唐国祥[9](2013)在《基于开源软件的云端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资源是农业与农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农业资源分布在广阔的地域内,其农业资源数据具有空间分布范围广、时效性强、数据量大等特性。在信息技术变革、"云+端"核心技术和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背景下,如何利于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更好的提供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现阶段我国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已取得长促发展,但由于①现有系统大多为专项系统,数据利用率低下;②过分依赖商用软件,系统基础软件平台需求资金较大,实际部署困难;③软件开发和维护难度高等,农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本研究以云计算和开源软件理论及其关键技术为基础,针对目前我国农业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需求,构建了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架构,进而研究了架构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技术,并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背景,以黔江现代烟草农业资源数据为基础,对架构内容和技术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架构。基于对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用户需求、服务需求、安全保密性需求和农业资源信息特性分析,通过网络为农业用户提供按需、动态、自助的3种服务资源(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应用服务),这些服务资源对应着3种农业资源信息服务模型: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应用即服务(SaaS),并从服务模式和部署模式对其进行分析,构建了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架构体系。(2)基于开源软件的农业资源数据云存储与管理技术。在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架构下,分析了农业资源信息的来源和处理方法,基于CAP理论和农业资源信息与服务的可分解性分析,提出了农业资源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方式,并构建了农业资源数据云存储技术体系和管理框架,解决了农业资源数据云存储问题。(3)基于开源软件的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及案例。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背景,以黔江现代烟草农业资源为数据来源,以云计算和开源软件理论为指导,基于SaaS云服务模式,设计了一个"云+端"的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框架,提出了一种空间数据动态分布存储与访问方法,并从SaaS服务模型的几个关键评价标准出发研究探讨了"云"的设计与实现,完成了基于Web端的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端"的部分功能开发,实现了基于平板电脑的农业资源信息的采集、管理、输出与决策等功能。

徐桂鹏[10](2013)在《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研究 ——基于福州市设施大棚蔬菜的调查数据》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对于现代农业进程的推进具有决定性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农业增长主要遵循依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在世界农业技术格局中,无论是科技地位还是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作为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等发展中家。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高度关注全要素生产率(狭义上视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动力源泉。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增长与农业技术进步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现代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要素约束放松、技术效率趋同、诱致性技术与制度变迁等问题,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决策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但目前这些研究大多是沿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方法,研究农业增长因素的构成,研究对象以国家或地区、国家范围内的不同省份为主,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时序数据的考察、实证,研究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效率及差异分析等,而从微观层面出发,以当期或即期数据为主,除农民技术选择行为的研究外,其他比较系统研究农业技术进步的文献,目前还没有发现。如果我们跳出农业增长、农业技术进步的时间框架,既不去关注农业技术进步的历史路径,也不去过多关注农业技术进步产生的福利增减,仅从如何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快速实现的角度考察政策的诱致力量、诱致机制的形成及作用,就会对农业技术进步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够开辟新的研究视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技术进步并不会无故产生,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农业技术与其他要素一起共同促成了农业的发展。本研究在总结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从诱致创新角度考察政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诱导作用。基本思路是:借鉴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资源禀赋、文化禀赋及技术与制度之间一般均衡关系”范式模型,将文化禀赋变量用政策变量替代,将政策变量作为模型的起始基点构建新的诱导创新模型(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理论模型),着重探讨政策诱致机制的形成、内在机理、农业技术进步变迁方向及直观反映。据此,设计了研究的总体目标:从效率理论和诱致创新理论出发,调查掌握94个设施大棚生产主体的生产规模、投资规模、补助资金收入、利润空间、种植品种、技术引进、设备购置、技术人员聘用、劳动力培训等有关情况及相关重要数据,分别考察了农业技术使用效益的影响因素、政策推动下的设施大棚蔬菜生产规模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规模报酬状态、全要素生产率等,从政策与资本之间的关系着手考察农业技术进步率,立足要素投入变化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变迁方向,以案例为主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及支持机制进行分析说明,进而得出研究结论、后续研究重点及关注领域。研究共含八个部分,主要包含选题依据与文献综述、农业技术进步及设施大棚蔬菜发展、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农业技术使用效益影响因素、农业生产率测度、农业技术进步变迁方向、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及支持机制等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log istic回归模型,考察了影响农业技术使用效益的政策因素、技术因素、资源因素和社会关系因素。研究表明:技术使用效益对政策表现出较大的依赖性;技术使用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人员作用的发挥和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技术使用效益的提高,这种贡献更多体现在提高生产者的筹资能力和帮助获得优质资源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产主体经济能力对于技术使用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生产主体经济能力越强,技术使用效益也会进一步提高。(2)采用DEA分析方法,结合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研究了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可变前提下的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研究表明:①农业规模效率不足。设施大棚蔬菜生产规模效率仅为0.637,规模效率明显不足,对此,研究从生产经营规模适用性(解决组织管理成本)、要素流动性(解决资源要素配置问题)、资产专用性(解决交易成本问题)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论证;②生产要素组合明显优化。技术效率均值、配置效率均值和成本效率均值分别达到了1、0.975和0.975,意味着设施大棚生产过程能够沿着最小的投入组合曲线进行、生产主体对组合投入要素的使用具有强大的支配能力以及要素配置效率损失很少,多要素在生产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③农业规模效率不足与规模报酬递增可以并存。在正外部性的作用下,个体行为自觉诱导了集体行为自觉,产生了兼具要素调整、固定技术变动、新技术新品种自由扩散的社会生产函数的形成,推动了农业生产合理区间边界向外推移,推迟报酬递减点的到来,形成了个体水平上的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递减)与社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并存的局面。(3)采用增长核算法测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采用生产函数分析法对农业技术进步率进行评析。研究表明:①农业科技对设施大棚蔬菜的贡献较大(贡献率超过60%),主要得益于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事实上,好的政策设计并不针对某个产品(品种)或某项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进行补贴,也不针对最终产品进行价格补贴或价格支持,而是对一种概念农业和生产过程产生的费用进行补贴,能给生产经营者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②在政策力量的影响下,农业技术进步率明显提高,从某种意义上也证实了农业技术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属性。(4)采用理论推导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资本替代劳动和土地的技术进步变迁方向及要素替代原理。研究表明:①资本/劳动比率、资本/土地比率的不断提高,主要是由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引致的,这种要素投入偏向推动了蔬菜产业朝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蔬菜产业朝技术密集型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但蔬菜产业升级趋势已非常明显;②在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中,农业机械的使用是主要部分,在资本替代土地的过程中,空间技术和品种技术的应用是主要部分;③资源要素生产力与农业技术进步具有紧密联系,两者互为作用互为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内生性的重要表现。(5)以福州设施大棚蔬菜技术进步路径为例分析了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路径,以福清市发展设施大棚蔬菜为例对政策影响下形成的农业技术进步支持机制进行说明,从生产函数、生产力乘数角度,分析了技术要素的依附形态,设计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持系统。研究表明:①政策在实现农业技术进步上可以有大作为。政策可以促进要素流动组合优化、增强资源与制度兼容性和改进农业规模效率,特别是诱导形成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持系统,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②政策影响下形成的土地流转机制、资本投入机制、培训机制、辐射带动机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对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③政策通过诱导更多的资本投入,实现资本对其他生产要素更高效率替代,并有可能以指数形式加速技术进步过程,缩短技术进步时间,从而进一步突破了农业生产要素无弹性供给的限制,实现了品种技术的快速替代更新、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产业(行业)社会利润的大幅增加。研究还从经济理论、数据描述、文献梳理等方面考察了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政策制度安排、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之间的关系;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后续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并给出了研究设想。

二、福清市土地开发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清市土地开发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福兴古道及沿线传统聚落时空演变规律与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福兴地区
        1.4.2 福兴古道
        1.4.3 福兴古道系统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5.3 小结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学下的福兴地区移民历程解读
    2.1 福兴地区一一福潮地区的北端
        2.1.1 福兴地区的建置概况
        2.1.2 福兴地区的自然概况
    2.2 文献学概念方法诠释及本文的运用
        2.1.1 文献学的概念
        2.1.2 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2.1.3 历史文献及解读方法
    2.3 文献学下的福兴移民历程
        2.3.1 三次大移民
        2.3.2 福建及福兴地区的移民浪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福兴古道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研究
    3.1 福兴地区的地理单元划分
    3.2 福兴驿道的历史钩沉
        3.2.1 闽县地理单元
        3.2.2 福清地理单元
        3.2.3 长乐地理单元
        3.2.4 莆田地理单元
        3.2.5 仙游地理单元
        3.2.6 福兴驿道时空解读
    3.3 福兴非驿道的历史钩沉
        3.3.1 闽县地理单元
        3.3.2 福清地理单元
        3.3.3 长乐地理单元
        3.3.4 莆田地理单元
        3.3.5 仙游地理单元
        3.3.6 福兴非驿道时空解读
    3.4 福兴古道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地理单元划分
        3.4.1 福兴古道的时空演变特征
        3.4.2 福兴古道的地理单元划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古道沿线传统聚落的时空演变(上)
    4.1 福兴古道的研究范围与数据库建立
        4.1.1 研究范围
        4.1.2 数据库建立
    4.2 研究角度及方法
        4.2.1 研究角度的依据
        4.2.2 研究方法
    4.3 闽县段地理单元
        4.3.1 数量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4.3.2 距离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4.3.3 高程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4.3.4 “数量”、“距离”、“高程”叠加分析
        4.3.5 小结
    4.4 福清段地理单元
        4.4.1 数量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4.4.2 距离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4.4.3 高程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4.4.4 “数量”、“距离”、“高程”叠加分析
        4.4.5 小结
第5章 古道沿线传统聚落的时空演变(下)
    5.1 长乐段地理单元
        5.1.1 数量维度下聚落变迁参数化分析
        5.1.2 距离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1.3 高程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1.4 “数量”、“距离”、“高程”叠加分析
        5.1.5 小结
    5.2 莆田段地理单元
        5.2.1 数量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2.2 距离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2.3 高程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2.4 “数量”、“距离”、“高程”叠加分析
        5.2.5 小结
    5.3 仙游段地理单元
        5.3.1 数量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3.2 距离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3.3 高程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3.4 “数量”、“距离”、“高程”叠加分析
        5.3.5 小结
    5.4 福兴古道与沿线传统聚落
        5.4.1 数量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4.2 距离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4.3 高程维度下聚落变迁的参数化分析
        5.4.4 “数量”、“距离”、“高程”叠加分析
        5.4.5 福兴古道及沿线传统聚落的时空演变规律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福兴古道系统的特征属性及保护初探
    6.1 福兴古道系统的特征属性探究
        6.1.1 特征一:时空连续性
        6.1.2 特征二:空间尺度性
        6.1.3 特征三:功能多样性
        6.1.4 特征四:文化多元性
    6.2 福兴古道系统的影响机制
        6.2.1 基础承载机制
        6.2.2 诱发干预机制
    6.4 福兴古道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6.4.1 福兴古道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6.4.2 国内外的保护案例及借鉴
        6.4.3 福兴古道系统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古籍方志
    书籍论文
致谢
附录

(2)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海岸脆弱性的概念与内涵
        1.2.1.1 脆弱性的概念发展
        1.2.1.2 海岸脆弱性的概念与内容
        1.2.1.3 海岸侵蚀脆弱性概念与内涵
        1.2.2 海岸脆弱性的空间多尺度性
        1.2.3 海岸脆弱性评估的数据获取与处理
        1.2.4 海岸脆弱性评估
        1.2.4.1 评估框架
        1.2.4.2 评估方法
        1.2.4.3 评估方法的不确定性
    1.3 存在的不足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2 本文工作量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福建海岸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海岸社会经济概况
    2.2 厦门海岸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海岸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定义评估单元
    3.2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3.2.1 地方级指标体系
        3.2.2 区域级指标体系
    3.3 指标数据量化
        3.3.1 指标数据分级
        3.3.2 指标数据权重
        3.3.2.1 层次分析法
        3.3.2.2 熵权
        3.3.3 指标数据合成
        3.3.3.1 指数模型
        3.3.3.2 模糊集理论模型
        3.3.3.3 云模型
    3.4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1 区域级评价单元指标数据
        3.4.1.1 自然数据
        3.4.1.2 社会经济数据
        3.4.2 地方级评价单元指标数据
        3.4.2.1 自然数据
        3.4.2.2 社会经济数据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尺度不同模型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
    4.1 基于模糊集理论福建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
        4.1.1 评估单元数据分级
        4.1.2 权重确定
        4.1.3 评定脆弱性等级
    4.2 基于多维高斯云模型福建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
        4.2.1 评估单元数据分级
        4.2.2 权重确定
        4.2.3 评定脆弱性等级
    4.3 基于多维高斯云模型厦门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
        4.3.1 评估单元数据分级
        4.3.2 权重确定
        4.3.3 评定脆弱性等级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5.1.2 不同尺度指标体系的差异
        5.1.2.1 随着评估尺度变化的指标
        5.1.2.2 随着评估尺度未变化的指标
        5.1.2.3 不同尺度指标体系中相互关联的指标
        5.1.2.4 不同尺度评估体系评估的适用性
    5.2 评估模型
        5.2.1 两种数据量化(数据分级、数据合成)方法比较
        5.2.1.1 指标数据分级方法比较
        5.2.1.2 数据合成方法比较
        5.2.2 两种数据量化结果比较
        5.2.3 与其他已有的海岸侵蚀脆弱性研究对比
    5.3 关于评估数据的获取
    5.4 福建厦门海岸侵蚀脆弱性相关建议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空间可达性的福州新区医疗资源规划公平性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福州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
        1.3.2 福州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1.3.3 福州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性评价
        1.3.4 福州新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1.3.5 福州新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
    1.4 相关概念
        1.4.1 医疗卫生资源
        1.4.2 获取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达性
        1.4.3 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可达性研究情况
        1.5.2 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的评价
        1.5.3 研究评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地区
        2.1.2 新区居民人口分布
        2.1.3 新区医疗资源空间布局
        2.1.4 新区交通道路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处理
        2.3.1 街道/乡镇人口数据处理
        2.3.2 医疗机构资源点的数据处理
        2.3.3 交通道路的数据处理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可达性评价
        2.4.2 非空间公平性评价
        2.4.3 空间公平性评价
        2.4.4 优化资源配置布局
    2.5 技术路线
3 居民点视角下的医疗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分析
    3.1 基于行进成本法的可达性分析
    3.2 基于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可达性分析
        3.2.1 执业(助理)医师的改进型空间可达性评价
        3.2.2 注册护士的改进型空间可达性评价
4 福州新区公平性现状与评价
    4.1 基尼系数的评价结果
    4.2 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
        4.2.1 全局自相关指标评价结果
        4.2.2 局部自相关指标评价结果
5 福州新区资源优化配置
    5.1 新区资源优化分析
    5.2 新区优化配置结果
6 讨论与建议
    6.1 讨论
    6.2 相关建议
        6.2.1 建设三级医院作为核心支撑
        6.2.2 完善新区道路建设
        6.2.3 政策引导提高基层机构的密度
        6.2.4 提高基层卫技人员数
        6.2.5 推进组建医疗联合体
7 创新与不足
    7.1 创新点
        7.1.1 可操作性强
        7.1.2 研究角度具有创新性
    7.2 不足之处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4)福州城市绿地空间及其冷岛强度时空变化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绿地空间研究
        1.2.2 绿地冷岛效应研究
        1.2.3 冷岛强度影响研究
        1.2.4 当前研究不足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概述
    2.2 自然环境特征
        2.2.1 水文特征
        2.2.2 地貌特征
        2.2.3 气候特征
        2.2.4 植被特征
    2.3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数据源及预处理
    3.1 数据源
        3.1.1 遥感影像
        3.1.2 DEM数据
        3.1.3 其他数据
    3.2 预处理
        3.2.1 几何校正
        3.2.2 辐射校正
        3.2.2.1 辐射定标
        3.2.2.2 大气校正
        3.2.3 波段融合
        3.2.4 影像裁剪
        3.2.5 图像增强
第四章 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4.1 遥感影像分类
        4.1.1 分类体系
        4.1.2 分类原理
        4.1.3 分类方法
        4.1.4 分类后处理
    4.2 分类精度评价
        4.2.1 分类精度评价方法
        4.2.2 分类精度评价指标
        4.2.3 抽样点数确定
        4.2.4 分类精度评价结果
    4.3 动态演变分析
        4.3.1 时空演变情况
        4.3.2 动态强度情况
    4.4 演变格局分析
        4.4.1 绿地演变划分
        4.4.2 景观指数选取
        4.4.3 绿地演变格局
第五章 城市绿地空间冷岛强度分析
    5.1 温度反演方法
        5.1.1 多光谱影像处理
        5.1.2 亮度温度反演
        5.1.3 地表温度反演
    5.2 温度反演结果
        5.2.1 地表温度标准化分级
        5.2.2 标准化地温演变分析
    5.3 绿地温度响应
        5.3.1 绿地空间降温效应
        5.3.2 绿地变化温度响应
        5.3.3 基于VCX指数的时空演变分析
第六章 城市绿地空间冷岛强度影响分析
    6.1 城市绿地空间提取
    6.2 绿地空间冷岛特征
        6.2.1 综合性绿地空间
        6.2.2 专类绿地空间
        6.2.3 社区绿地空间
        6.2.4 带状绿地空间
    6.3 绿地冷岛强度驱动影响分析
        6.3.1 冷岛强度的空间分级
        6.3.2 冷岛强度和距离的耦合关系
        6.3.3 冷岛强度的驱动影响分析
        6.3.4 城市绿地空间规划策略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土地整理综合研究
        1.2.2 国外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
    1.3 国内研究动态
        1.3.1 国内土地整理综合研究
        1.3.2 国内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
    1.4 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相关概念
        2.1.1 土地整理概念
        2.1.2 土地整理优先度概念
    2.2 相关研究方法
        2.2.1 系统工程分析法
        2.2.2 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法
        2.2.3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法
        2.2.4 GIS空间分析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指标的选择与确定
        4.2.1 权威文献引用率筛选法
        4.2.2 专家指标隶属度筛选法
        4.2.3 评价指标相关性筛选法
        4.2.4 评价指标鉴别力筛选法
    4.3 终选指标与指标体系构建
第五章 评价体系指标处理与运算
    5.1 评价体系指标计算与分析
        5.1.1 田块景观格局
        5.1.2 自然地理条件
        5.1.3 区位及基础设施建设
        5.1.4 社会经济状况
        5.1.5 开发整理潜力
    5.2 评价体系指标分类与标准化
    5.3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5.3.1 传统权重确定方法概述
        5.3.2 AHP主观赋权法
        5.3.3 熵值客观赋权法
        5.3.4 组合权重的确定
第六章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分析
    6.1 TOPSIS 法
        6.1.1 TOPSIS法介绍
        6.1.2 TOPSIS法计算步骤
        6.1.3 TOPSIS法局限与改进
    6.2 综合评价结果计算与排序
        6.2.1 改进TOPSIS法实例计算
        6.2.2 TOPSIS排序修正
        6.2.3 TOPSIS排序验证
    6.3 综合评价结果空间分析与可视化
        6.3.1 空间全局自相关分析
        6.3.2 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
        6.3.3 空间热点探测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
    7.3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滨海港口卫星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基本理论
    2.1 理论基础
        2.1.1 地租地价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区位理论
        2.1.4 人地协调理论
    2.2 基本概念
        2.2.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2.2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2.2.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2.2.4 理想值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原则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思路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
    4.1 区位条件
    4.2 自然环境条件
        4.2.1 气候水文
        4.2.2 地质地貌
        4.2.3 土壤植被
    4.3 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
    4.4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4.5 城市类型特征
        4.5.1 主要的优势特征
        4.5.2 存在的问题特征
第五章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5.1 实证研究过程
        5.1.1 数据获取及处理
        5.1.2 现状数据分析
        5.1.3 定性评价
        5.1.4 定量研究
    5.2 研究结果分析
        5.2.1 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5.2.2 土地利用强度分析
        5.2.3 增长耗地及用地弹性分析
        5.2.4 管理绩效分析
        5.2.5 总体分析
第六章 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6.1 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
    6.2 制订项目投资强度标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6.3 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6.4 推广节地模式与技术,制定完善激励政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防盗追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章节安排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1 J2EE体系架构
    2.2 MVC体系结构
    2.3 ACTIVE技术
    2.4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2.5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
    2.6 Web Service
    2.7 数据仓库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解决的关键技术
    3.1 防格式化技术
    3.2 隐蔽运行技术
    3.3 上线追踪技术
        3.3.1 上线追踪原理
        3.3.2 具体实现步骤
        3.3.3 上线追踪性能测试
    3.4 数据比对技术
        3.4.1 数据比对原理
        3.4.2 具体实现步骤
        3.4.3 数据比对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功能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设计原则
        4.1.2 系统界面设计原则
        4.1.3 总体功能结构
        4.1.4 关键业务处理流程
        4.1.5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4.2 计算机信息标识子系统
        4.2.1 机主信息管理模块
        4.2.2 硬件信息管理
        4.2.3 计算机上线信息管理
        4.2.4 片区管理
        4.2.5 报表管理
    4.3 二手市场管理子系统
        4.3.1 商家信息管理
        4.3.2 验证管理
        4.3.3 验证日志
        4.3.4 商家信誉管理
    4.4 接警平台子系统
        4.4.1 案件管理
        4.4.2 案件监控管理
        4.4.3 案件进度管理
        4.4.4 黑名单管理
        4.4.5 报表管理
    4.5 定位追踪子系统
        4.5.1 业务流程
        4.5.2 主要技术点
    4.6 短信管理子系统
        4.6.1 短信猫或短信网关接口的开发
        4.6.2 支持多种业务短信的发送
        4.6.3 自定义短信设置
    4.7 备份管理子系统
        4.7.1 智能数据备份管理
        4.7.2 网络转储备份管理
    4.8 系统管理
        4.8.1 用户管理
        4.8.2 角色权限管理
        4.8.3 菜单管理
        4.8.4 配置管理
        4.8.5 操作日志管理
        4.8.6 字典管理
    4.9 数据库设计
        4.9.1 数据库设计
        4.9.2 基础数据库的标准规范
        4.9.3 运行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
        4.9.4 关键数据表
        4.9.5 E-R图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集成与实现
    5.1 系统运行环境
        5.1.1 软件环境与开发语言
        5.1.2 硬件环境
    5.2 系统实现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系统数据量
        5.3.2 系统运行性能
    5.4 系统示范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及创新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福州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理论支撑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一节 理论支撑
        1.1 城市复合系统理论
        1.2 城市空间体系理论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承载力相关理论研究
        2.2 承载力相关实证研究
        2.3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展望
第二章 福州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
        1.1 综合经济状况
        1.2 产业结构特征
    第二节 社会发展现状
        2.1 城市人口状况
        2.2 基础设施建设
        2.3 科技发展水平
        2.4 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2.5 城市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状况
    第三节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3.1 土地资源
        3.2 森林资源
        3.3 水环境状况
        3.4 空气质量状况
        3.5 固体废弃物排放状况
        3.6 声环境状况
第三章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
    第一节 评价指导思想
    第二节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2.1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2.2 多面性和系统性相统一
        2.3 可靠性与典型性相结合
        2.4 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2.5 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架
        3.1 硬件承载力系统
        3.2 软件承载力系统
        3.3 城市软硬要素结合系统
第四章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
    第一节 状态空间法
        1.1 状态空间法的基本原理
        1.2 城市综合承载状况的定量描述
        1.3 理想值确定
    第二节 数据处理
        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2.2 指标权重确定
    第三节 福州城市承载力计算
        3.1 硬件要素系统承载力状况分析
        3.2 软件要素系统承载力状况分析
        3.3 软硬要素结合系统承载力状况分析
        3.4 福州城市综合承载力状况分析
        3.5 小结
第五章 提高福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对策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2.1 研究局限
        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开源软件的云端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1.1.1 国外研究进展
        1.1.2 国内研究进展
    1.2 云计算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云计算概述
        1.2.2 云端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优势
        1.2.3 云计算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开源软件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开源软件概述
        1.3.2 开源软件的优势
        1.3.3 开源软件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4 构建云计算平台的开源软件
    1.4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1.1 信息技术变革
        2.1.2 "云+端"核心技术
        2.1.3 农业信息化进程
    2.2 研究意义
        2.2.1 农业资源信息服务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2.2.2 云计算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提升提供了新机遇
        2.2.3 开源软件为加入WTO之后的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2.3 研究方案
        2.3.1 研究目标
        2.3.2 研究内容
        2.3.3 技术路线
第3章 农业资源云计算服务架构设计
    3.1 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需求分析
        3.1.1 用户需求
        3.1.2 服务需求
        3.1.3 安全保密需求
    3.2 云端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分析
        3.2.1 农业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分析
        3.2.2 基于"云"的农业资源信息服务模式
        3.2.3 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部署模式
    3.3 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架构设计
        3.3.1 总体技术架构
        3.3.2 逻辑架构
        3.3.3 应用架构
第4章 基于开源软件的农业资源数据云存储与管理研究
    4.1 农业资源信息的来源与处理
        4.1.1 农业资源信息来源
        4.1.2 农业资源信息的特点
        4.1.3 农业资源数据的组织与处理
    4.2 农业资源数据与存储结构
        4.2.1 CAP理论
        4.2.2 结构化数据与存储方式
        4.2.3 非结构化数据与存储方式
        4.2.4 农业资源数据存储技术体系
    4.3 农业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策略
        4.3.1 农业资源数据的可分解性
        4.3.2 栅格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策略
    4.4 农业资源数据云存储与管理框架
第5章 基于开源软件的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研究
    5.1 基于SAAS模式的农业资源信息服务
        5.1.1 SaaS及其应用架构
        5.1.2 应用服务框架
    5.2 空间数据动态分布式存储与访问
        5.2.1 传统瓦片式地图缓存技术
        5.2.2 动态缓存策略
        5.2.3 分布式存储策略
    5.3 农业资源信息服务"云"设计
        5.3.1 开发环境
        5.3.2 用户管理
        5.3.3 配置管理
    5.4 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端"设计
        5.4.1 客户端技术
        5.4.2 Web端
        5.4.3 移动端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10)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研究 ——基于福州市设施大棚蔬菜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农业发展面临要素瓶颈
        1.1.2 农业科技水平仍然偏低
        1.1.3 农业产业与农业技术外部性明显
        1.1.4 现有文献研究启发
        1.1.5 福州发展设施大棚蔬菜提供生动素材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1.2.1.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2.1.3 农户技术需求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1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
        1.2.2.2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
        1.2.2.3 农民技术选择行为
        1.2.2.4 农业政策与农业技术进步
    1.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3.4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1.6 小结
2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与设施蔬菜发展概述
    2.1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总体概况
        2.1.1 基本现状
        2.1.2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演进及主要模式
        2.1.2.1 政府供给主导模式
        2.1.2.2 市场需求主导模式
        2.1.2.3 开放条件下的农业技术进步
        2.1.3 农业技术进步与现代农业增长
    2.2 我国设施大棚蔬菜发展实践
        2.2.1 我国设施大棚蔬菜发展历史沿革
        2.2.2 我国设施大棚蔬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2.3 福州市设施大棚蔬菜发展成效及特点
    2.3 小结
3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3.1 效率理论
        3.1.1 效率的内涵及基本思想
        3.1.2 效率理论发展及评述
        3.1.3 效率的影响因素
        3.1.3.1 政策与效率
        3.1.3.2 资源与效率
        3.1.3.3 技术与效率
        3.1.3.4 制度与效率
    3.2 诱致性创新理论
        3.2.1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3.2.2 诱致性制度创新理论
    3.3 政策诱致农业技术进步理论模型及其变量说明
    3.4 小结
4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使用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4.1 方法应用与数据来源
        4.1.1 方法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4.1.2 数据来源
    4.2 模型变量统计性描述
    4.3 变量处理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1 政策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2 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3 社会关系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4 资源要素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5 小结
5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生产率测度及分析
    5.1 生产率相关概念解释说明
        5.1.1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5.1.2 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的关系及说明
    5.2 基于DEA方法的农业生产率测度及分析
        5.2.1 方法介绍、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5.2.1.1 数据包络分析(DEA)
        5.2.1.2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5.2.2 规模报酬不变的DEA结果及分析
        5.2.3 规模报酬可变的DEA结果及分析
        5.2.4 以成本为导向的DEA结果及分析
    5.3 基于增长核算法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测度及分析
        5.3.1 增长核算法:C-D生产函数的应用
        5.3.2 测定结果及分析
    5.4 基于生产函数分析法的农业技术进步率评估
        5.4.1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率:直观描述
        5.4.2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率:生产函数分析法
    5.5 小结
6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变迁方向
    6.1 资源要素生产力与技术进步
    6.2 政策诱致下的生产要素投入及选择偏向
        6.2.1 政策实践效果:引导现代生产要素投入
        6.2.2 要素生产力及投入偏向
    6.3 资本替代型技术进步变迁方向
        6.3.1 资本替代劳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6.3.2 资本同时替代劳动与土地:劳动、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
    6.4 小结
7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及支持机制:案例分析
    7.1 案例分析:福州市设施大棚蔬菜技术进步路径
        7.1.1 资源要素配置优化
        7.1.2 资源制度实现更好兼容
        7.1.3 农业规模效率改进可能性增强
    7.2 案例分析:福清市设施大棚蔬菜技术进步支持机制
        7.2.1 土地流转机制
        7.2.2 资本投入机制
        7.2.3 知识和技术培训机制
        7.2.4 辐射带动机制
    7.3 小结
8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关于农业技术产品的依附形态
        8.1.2 关于农业技术进步滞后于工业技术进步
        8.1.3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8.1.4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与制度
        8.1.5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
        8.1.6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与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动态
    8.2 主要结论
        8.2.1 农业技术使用效益受多层面因素影响
        8.2.2 政策诱致作用有助于形成集体“择优”自觉
        8.2.3 政策诱致下农业规模效率改进可能性增强
        8.2.4 农业政策应倾向于对生产过程的支持
        8.2.5 农业技术进步对资本要素需求具有强烈偏好
        8.2.6 政策诱致下农业技术进步实现跨越性发展
    8.3 研究展望
        8.3.1 关于农业规模效率改进
        8.3.2 关于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深化
        8.3.3 关于农业技术进步路径
        8.3.4 关于政策诱致机制
    8.4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研究问卷Ⅰ
    附录2 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研究问卷Ⅱ
    附录3 福州市发展设施大棚蔬菜政策Ⅰ
    附录4 福州市发展设施大棚蔬菜政策Ⅱ
致谢

四、福清市土地开发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兴古道及沿线传统聚落时空演变规律与空间特征研究[D]. 张乐怡. 华东理工大学, 2021
  • [2]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朱正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基于空间可达性的福州新区医疗资源规划公平性评价与优化[D]. 饶志翔.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福州城市绿地空间及其冷岛强度时空变化与影响研究[D]. 葛琳. 福州大学, 2018(03)
  • [5]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D]. 林小标.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6]滨海港口卫星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D]. 陈明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7]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防盗追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郑晓彬. 福州大学, 2014(09)
  • [8]福州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D]. 翁美娥.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9]基于开源软件的云端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研究[D]. 唐国祥. 西南大学, 2013(06)
  • [10]政策诱致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研究 ——基于福州市设施大棚蔬菜的调查数据[D]. 徐桂鹏.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福清市土地开发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