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武器击中坦克时舱内有害气体检测方法探讨

反坦克武器击中坦克时舱内有害气体检测方法探讨

一、反坦克武器击中坦克时舱室内有害气体测试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闫金海,韩卫敏,考希宾,李广歧,翟少波,夏宝清,万红,李健[1](2020)在《某大口径火炮射击时舱室内一氧化碳的测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某大口径火炮闭舱射击时舱室内一氧化碳的测试,结果参照国军标的限值要求进行分析,并探讨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浓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人体的危害。方法某大口径火炮25连发和7连发闭舱射击时,运用复合气体连续自动测试记录仪分别对舱室内三个位置的一氧化碳进行测试分析,按照GJB5834-2006和GJB967-1990规定限值的计算方法计算其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以及1分钟接触的MAC(最高容许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对某大口径火炮闭舱25连发和7连发射击时一氧化碳测试结果中,参照国军标的限值要求,舱室内车长位、炮长位和炮尾顶部位三个测试点位置的一氧化碳均出现了不符合标准限值的要求。结论通过参照GJB5834-2006和GJB967-1990规定的一氧化碳限值对比,本次所测结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均不符合标准限值的要求。大口径火炮闭舱射击时舱室内一氧化碳浓度的测试结果影响因素主要有连发射击的数量、测试点的位置以及距离通风装置的距离。

聂坤林,诸雪征,顾进,严春晓,胡晓春[2](2019)在《一种多位置多时刻同步采样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某外场试验同步采集某装甲车内不同时刻多个位置气体样品的现实需求,依据电磁阀通电开阀断电关阀的工作原理和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控制原理,运用电磁阀控制一定规格的真空负压采样瓶开始与停止采样、时间继电器控制多条采样线路按预设顺序自动开启采样的方法,采用多点分布式布设方式设计了一款气体采样系统;在预试验过程中,分为分系统测试和系统联调联试两个阶段,对系统工作的稳定性、采样的可靠性进行了全面测试;从测试结果来看,该系统工作稳定、采集的样品可信,样品量能够满足仪器分析需求,采样系统引入的试验误差小,试验结果真实可靠,系统完全能够满足在某行进装甲车内多位置多时刻自动同步采集气体样品的试验需求,为试验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条件,有效解决了密闭空间气体多位置多时刻同步采集难题。

彭澎,狄长安,张永建,陈昊飞,宋炜,尹强[3](2018)在《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的武器发射气体浓度在线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化学气体浓度检测系统检测响应速度慢、动态量程小,不能满足武器系统发射时产生的有害气体成分及浓度测量要求,针对此问题,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武器发射现场的一氧化碳(CO)浓度在线检测方法。分析基于TDLAS技术的武器发射气体浓度在线检测模型,搭建武器发射时CO在线检测系统,并通过CO吸收峰的选择与控制避免了燃气射流与液体罐内的水对CO浓度测量的干扰;利用单兵火箭在有限空间内发射时产生的CO气体不易消散特点,对基于TDLAS技术的CO在线动态检测性能进行了验证,给出一种适用于武器发射的气体浓度测试方法。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基于TDLAS技术的气体浓度检测系统响应速度比电化学气体浓度检测系统快515 s,有效量程上限可至100%(体积比),可进行连发射击的快速测量,克服了武器系统发射过程中冲击振动对检测系统的影响。

祁海林,肖伟宏,陈竺,李晖,张戎,颜云龙,孟仕聪[4](2014)在《装甲武器乘员战伤伤情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装甲武器是指由不同厚度钢板形成的具有密闭舱室的武器,具有密闭、室内空间小、机动性强的特点[1]。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作战行动多样,作战力量多元,战场变化迅速,装甲分队作为地面行动的重要突击力量,使其成为打击重点,乘员伤亡概率大大增加。针对其战伤特点,有重点地抓好装甲分队火线抢救训练,提高战时装甲分队的火线抢救能力,非常重要。1战伤伤情分析1.1弹片(金属射流)伤情复杂:反装甲武器穿甲后

陈彬,张王虎,金立涛,刘左,刘伟,黄骏骏[5](2014)在《59式坦克舱内伤员搬运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各种反坦克武器不断问世,战时易造成大量坦克成员伤亡[1]。如何有效救护伤员,是装甲部队战伤救护的一个重要问题[2]。以下以59式坦克为例,救护方法着重研究坦克作战损毁后伤员搬运急救问题。坦克乘员战伤救护首先要解决寻找发现伤员问题,及时发现伤员,是迅速实施阵地救护的重要前提[3]。步兵卫生人员发现阵地伤员主要靠看、问、听、找4种方法,坦克伤员救护要充分利用电台联络等方式联络。车上乘员利用电台向营抢救组或营指

陈彬,张王虎,金立涛,刘左,刘伟,黄骏骏[6](2014)在《主战坦克内伤员依托安全门搬运器材设计》文中提出坦克作为一种全履带装甲战车,因其具有优良的越野机动性、坚固的装甲防护、强火力和强大的突击能力,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陆战之王"。但随着科技快速进步,各种反坦克导弹、智能地雷、反装甲子母弹、末敏弹等反坦克武器和弹药层出不穷,在现代战争中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2]。如何有效搬运救护坦克战伤乘员,显得尤为关键。在实战情况下,合理搬运对伤病员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3]。因情况紧急,既需动作迅速,又要防止伤员再次损伤(特别是脊柱损伤、骨盆骨折伤员)[4]。因战场环境复杂,敌方火力等各种原因无

曹佳[7](2013)在《陆军军用密闭舱室作业环境危害评估与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兴起和战争样式的深刻变化,如何提高与保障军人在日益信息化的作战环境、数字化的作战模式、高技术化的武器系统中的军事作业能力,已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崭新挑战。军用密闭舱室是未来战争中最主要的作业场所和作战环境。军用密闭舱室内往往存在着多种有害因素的联合污染。

张子焕[8](2011)在《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脑损伤特点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作战人员主要在装甲车辆等战斗舱室内作战,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地雷、简易爆炸装置(IEDs)等反装甲武器造成的爆炸导致受伤人员爆炸伤发生率高,尤其是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发生率高居部位伤首位。据报道,美军60%以上的爆炸伤出现TBI,其中大约80%为轻度TBI(mild-TBI)。由于轻度TBI伤员早期无特异脑损伤体征,出现以认知、记忆障碍为主的精神障碍,常与创伤后应激紊乱综合症(PTSD)混淆,早期救治时易被忽略。因此,为提高舱室爆炸伤的救治水平,有必要探讨舱室爆炸的致伤机理,同时为防治舱室爆炸伤提供新的思路。依照舱室爆炸的类型,舱室爆炸伤可分为舱内爆炸和舱外接触爆炸两种类型。前者见于穿入舱室的弹头爆炸或破甲弹金属射流造成的伤害,后者见于装甲防护能力强时,反装甲武器弹药未能击穿装甲防护层,爆炸所造成的舱室内人员损伤。以往认为,舱外接触爆炸主要造成舱内乘员抛掷、碰撞,出现类似交通事故伤的低加速度、高位移的撞击伤。为了减少舱外接触爆炸伤的发生,目前装甲车辆乘员大多由安全带等固定装置约束在座位上加以保护。但近来的研究发现,舱外接触爆炸造成的舱体高加速度(可达上万g)可造成与舱体紧密接触的人员肢体骨折、韧带撕脱、断裂、关节软骨破碎等,同时舱体的快速变形产生的衍生空气冲击波也会引起脏器组织的损伤。但迄今尚不清楚舱室乘员颅脑是否存在损伤,以及这类损伤与记忆、认知障碍的关系。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研究在建立舱室外接触爆炸伤实验模型的基础上,从以下两部分探讨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脑损伤特点和机理。一、观察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脑损伤特点按正常成人与成年Spraque-Dawley(SD)雄性大鼠体积比,等比例缩小某型装甲运兵车,采用厚度为3.8mm的A级防弹钢板作为材料,建造舱室。将大鼠固定在舱室内座位上,取坐姿,引爆底板下方点爆源(400mg、800mg TNT当量点爆源分别记为E1、E2,对应的致伤组分别为E1组、E2组,正常对照组为N组),观察伤后大鼠一般情况及脑损伤特点,包括病理(镜下组织细胞结构、细胞凋亡、胶质细胞反应增生、脑含水量)、生化(脑损伤标志物NSE、S-100B含量)以及神经行为学(早期空间学习记忆)改变。二、探讨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脑损伤机理将舱内座位悬空(与底板不接触,阻断加速度传导),采用E2作为点爆源,再按上述方法致伤(实验组为J组),观察伤后大鼠脑损伤伤情变化,同时测量E1组、E2组、J组座位加速度、大鼠头颅加速度及大鼠头颅位置空气压力,并分析其与大鼠脑损伤关系,以探讨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脑损伤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伤后大鼠均存活,麻醉清醒后反应迟钝。E2组大鼠伤后立即出现短暂呼吸变缓、平均动脉压下降,其中4只出现短暂呼吸暂停现象,持续时间(30-120)s。肉眼观大鼠颅脑、脊髓及心、肺等内脏器官无明显挫伤、出血。光镜下早期神经元胞体缩小变形、胞核固缩,胞质深染等急性坏死性改变,而后出现细胞核溶解,残留细胞轮廓,见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核团神经元、大脑皮层、海马的锥体细胞及小脑蒲肯野细胞,微血管周围间质疏松、淡染,其中伤后6h各组大鼠海马CA1组织学损伤分级E2组>E1组>N组,正常神经元密度E2组<E1组<N组(P<0.01),伤后24h神经细胞凋亡率E2组>E1组>N组(P<0.01),伤后168 h海马齿状回GFAP阳性细胞胞体肥大,突起增粗,细胞数E2组>E1组>N组(P<0.01)。电镜下E2组神经元胞核水肿、内质网囊腔扩张,核周隙扩张,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破损、不完整,轴索水肿、脱髓鞘、髓鞘排列紊乱等。E1、E2组伤后3h脑含水量增加,多于N组(P<0.05,P<0.01),6h后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168h后降至正常,6h、24h时相点E2组脑含水量多于E1组(P<0.01)。E1、E2组伤后6h血浆NSE、S-100B浓度升高,大于N组(P<0.05、P<0.01),24h后达到峰值,E2组大于E1组(P<0.01),168h降至伤前水平。上述结果提示爆炸能量越大,舱内大鼠脑损伤程度越重。E2组大鼠致伤后进入定位航行训练期,在第1 d~4 d逃避潜伏期较N组延长(P<0.05),晚1 d进入平台期,且在第6 d空间探索实验中,经过平台次数减少(P<0.01),提示早期空间学习障碍。E2组大鼠在定位航行训练期结束后致伤,在随后空间探索实验中,跨越目标象限时间与经过平台次数均明显少于N组(P<0.01),提示早期空间记忆障碍。2.E1、E2爆炸后舱室底板均无明显变形,但座位加速度很高,作用时间很短,即“瞬间高加速度”。E1爆炸时座位加速度峰值、峰值上升时间及持续作用时间分别为(5745±1036)g、(1.41±0.28)ms、(6.87±0.58)ms,E2爆炸时分别为(13109±1167)g、(0.81±0.14)ms、(11.08±1.43)ms。而E1爆炸时大鼠头颅的加速度峰值、峰值上升时间及持续作用时间分别为(701±309)g、(0.78±0.18)ms、(1.00±0.14)ms,E2爆炸时分别为(3383±935)g、(0.40±0.12)ms、(1.35±0.18)ms。以上结果提示座位加速度可传至大鼠头颅,并随爆炸能量增加其加速度峰值增加、峰值上升时间缩短、持续作用时间延长。E1与E2爆炸时舱内大鼠头颅位置最大压力峰值、持续时间分别为(11.051±1.037)kpa、(25.0±1.4)ms与(19.250±2.179)kpa、(28.5±2.6)ms,结果证实衍生空气冲击波存在,且随爆炸能量增加其压力峰值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将舱内座位悬空后,E2爆炸时座位加速度峰值、峰值上升时间及持续作用时间均很小,几乎为零,即阻断加速度对大鼠的作用,而衍生空气冲击波仍存在。此时J组舱内大鼠在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脑含水量增多、血浆NSE、S-100B浓度升高、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等方面较E2组明显减轻(P<0.01),与N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主要致伤因素为座位加速度,衍生空气冲击波参与致伤,但作用很小。结论:1.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存在轻度弥漫性脑损伤,尽管大体形态改变不明显,但镜下病理、生化改变明显,伴有短暂生命体征变化及早期空间学习记忆障碍,且损伤程度与爆炸能量呈正相关。2.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脑损伤主要由座位高加速度所致。本实验中座位高加速度峰值很高(5745g~13109g),峰值上升时间很短(0.81ms~1.41ms),作用时间也很短(6.87ms~11.08ms)。爆炸能量越大,加速度峰值越高,峰值上升时间越短,作用时间越长,舱内大鼠脑损伤程度越重。衍生空气冲击波参与致伤,但作用很小。3.损伤机制考虑为爆炸后由于底板变形小,相当一部分能量转化底板、座位的加速度,经大鼠与舱体接触部位传入体内并向远处传播,而由于躯干组织致密、变形较小,能量衰减少,以致更多能量通过躯干继续传递,作用于远处组织(如脊髓、脑等)并引起损伤。4.从本研究结果得到提示,舱室设计时既要防止乘员抛掷伤,也要注意由此可能带来更严重的瞬间高加速度的致伤作用。

金根洋,张建东,骆宇春,张伟杰,蔡福金[9](2010)在《坦克内伤员搬出难点及对策》文中指出

胡岚,王婧娜,高朗华,张婷[10](2009)在《模拟珠峰环境火种灯炭柱燃烧气体产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低压强风试验舱模拟珠峰环境,对火种灯炭柱的燃烧气体产物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燃烧气味产生的原因和种类,比较了携带筒内外气体产物浓度的差异,推算了人员距火种灯排气口的安全距离。结果表明,难闻气味是炭柱在低压缺氧环境燃烧产生的少量有机挥发性气体、HC l和H2S造成的;火种灯炭柱燃烧对携带人员是安全的。

二、反坦克武器击中坦克时舱室内有害气体测试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坦克武器击中坦克时舱室内有害气体测试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某大口径火炮射击时舱室内一氧化碳的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试验对象
    2.2 测试设备及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2)一种多位置多时刻同步采样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结构设计与原理
2 技术方案
    2.1 总体技术方案
    2.2 采样单元技术方案
    2.3 控制单元技术方案
3 系统测试
    3.1 采样单元测试
    3.2 控制单元测试
    3.3 系统联调联试
4 结束语

(3)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的武器发射气体浓度在线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TDLAS技术的气体在线检测模型
    1.1 气体浓度检测原理
    1.2 模型建立
2 实验系统
3 复杂成分下CO的提取方法
4 实验验证方法
    4.1 验证及现场测试方法设计
    4.2 测试精度验证
    4.3 动态实验
5 实验结果分析
6 结论

(4)装甲武器乘员战伤伤情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战伤伤情分析
    1.1 弹片 (金属射流) 伤情复杂:
    1.2 冲击伤发生率高:
    1.3 有害气体损伤不容忽视:
    1.4 心理创伤严重:
2 对策
    2.1 加强乘员防护, 研发专用急救设备:
    2.2 加强自救互救训练:
    2.3 加强火线抢救技能训练, 提高紧急救治能力:
    2.4加强军事心理训练, 提高心理“免疫”能力:

(5)59式坦克舱内伤员搬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由炮塔门展开救护
    1.1 一炮手负伤时:
    1.2 一炮手下肢负伤时:
    1.3二炮手负伤时:
    1.4 车长负伤时:
2 由驾驶窗展开救护
3 由安全门展开救护
    3.1 驾驶员负伤时:
    3.2 一炮手上半身负伤时:
    3.3 一炮手下肢负伤时:
4 多人负伤
    4.1 2人同时负伤时:
    4.2 3名乘员同时负伤时:
    4.3 4名乘员同时负伤时:

(6)主战坦克内伤员依托安全门搬运器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制作方法:
    1.3 使用方法:
2 设计体会

(7)陆军军用密闭舱室作业环境危害评估与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陆军军用密闭舱室的基本概念及卫生学特点
2 外军研究概况
3 我军研究进展
4 陆军军用密闭舱室现场研究的难点及局限性
5 未来陆军军用密闭舱室作业环境危害评估与防护
    5.1 陆军密闭舱室内环境污染的动态监测
    5.2 陆军密闭舱乘员作业能力和健康损害流行病学研究
    5.3 陆军密闭舱室卫生标准及作业规范的制订
    5.4 陆军密闭舱室环境危害防治措施及防护关键技术研究

(8)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脑损伤特点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观察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脑损伤特点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探讨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脑损伤机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文献综述 装甲车爆炸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9)坦克内伤员搬出难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坦克内伤员搬出难点
    1.1 空间狭小
    1.2 专用器械少
    1.3 二次损伤
2 坦克内伤员搬出对策
    2.1 研制搬出器械
    2.2 避免二次损伤

(10)模拟珠峰环境火种灯炭柱燃烧气体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实 验
    1.1 仪器设备
    1.2 试验条件
        1.2.1 珠峰自然环境的模拟
        1.2.2 试验现场布置
    1.3 试验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燃烧气体的测试结果
    2.2 气体曲线的波动
    2.3 测试位置与气体浓度
    2.4 燃气气味及人员防护
3 结 论

四、反坦克武器击中坦克时舱室内有害气体测试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大口径火炮射击时舱室内一氧化碳的测试分析[J]. 闫金海,韩卫敏,考希宾,李广歧,翟少波,夏宝清,万红,李健. 人类工效学, 2020(06)
  • [2]一种多位置多时刻同步采样系统设计与实现[J]. 聂坤林,诸雪征,顾进,严春晓,胡晓春.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9(03)
  • [3]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的武器发射气体浓度在线检测研究[J]. 彭澎,狄长安,张永建,陈昊飞,宋炜,尹强. 兵工学报, 2018(07)
  • [4]装甲武器乘员战伤伤情分析及对策[J]. 祁海林,肖伟宏,陈竺,李晖,张戎,颜云龙,孟仕聪.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4(04)
  • [5]59式坦克舱内伤员搬运应用研究[J]. 陈彬,张王虎,金立涛,刘左,刘伟,黄骏骏.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4(04)
  • [6]主战坦克内伤员依托安全门搬运器材设计[J]. 陈彬,张王虎,金立涛,刘左,刘伟,黄骏骏.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4(04)
  • [7]陆军军用密闭舱室作业环境危害评估与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J]. 曹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03)
  • [8]舱室外接触爆炸舱内大鼠脑损伤特点及机理研究[D]. 张子焕.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9]坦克内伤员搬出难点及对策[J]. 金根洋,张建东,骆宇春,张伟杰,蔡福金. 人民军医, 2010(01)
  • [10]模拟珠峰环境火种灯炭柱燃烧气体产物研究[J]. 胡岚,王婧娜,高朗华,张婷. 火炸药学报, 2009(02)

标签:;  ;  ;  ;  

反坦克武器击中坦克时舱内有害气体检测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