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战略——常熟市民营企业调查分析

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战略——常熟市民营企业调查分析

一、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的策略——对常熟市私营企业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楼凌辰[1](2020)在《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纺织服装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型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东部发展的核心地区,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发源地,在产业出口、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多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近年来以越南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的环节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国内外企业纷纷转移工厂至海外,而欧美发达国家在设计、研发、品牌、高端制造等方面也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出口的依赖度较高,不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也使未来产业的发展蕴藏着许多不确定性,此次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到来就相继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近年的发展情况如何,具有怎样的竞争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又呈现出怎样的表现,这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个技术发展、创新融合、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崭新的经济发展形式也扑面而来,长三角地区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抓住众多的发展机会,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本文对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分析。本文首先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发展概况、江浙沪皖产业发展概况和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对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了解;然后构建了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2018年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再者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从四大关键要素和两大辅助因素的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竞争优势和发展机会;最后以长三角地区代表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常熟服装城为案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竞争力情况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为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众多、产业规模优势明显,品牌建设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地区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明显,比较优势位于世界前列,出口增长处于中段水准,且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表现仍高于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土耳其这四个亚洲主要竞争对手;进一步分析发现近十年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的市场直观表现优秀,但发展质量表现起伏明显,2011年后持续下滑,整体国际竞争表现虽一度发生下滑,但于2018年达到最高水平;完善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丰富的科教资源、成熟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体系是目前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国内日益增长的庞大消费需求和国家正大力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则是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此外,分析得出常熟服装城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本地的产业支撑、优秀的区位条件及当地政府的发展支持,应重视相关协会、平台的资源配置作用,积极对接上海时尚资源,并发展直播带货这一新兴平台经济,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水平。

王海荣[2](2020)在《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建设策略》文中指出江苏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我国水稻生产大省之一,稻米产业地位突出。由于长期注重高产育种,忽视稻米品质改善,造成江苏大米普遍口感不佳,一直处于市场低端水平。2019年4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千亿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2年)》,明确将稻米产业打造为江苏八大“千亿级”特色产业之一,这为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本研究归纳分析了影响江苏稻米产业发展的六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江苏优质米品牌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具体结果及建议如下:1、江苏水稻种植面积及区域分布 江苏水稻面积能维持在3300万亩左右,其中粳稻占85%以上,但最近两年面积有所下降,籼稻面积有所上升;粳稻以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为主,分布分布在苏中和苏北各市县;籼稻主要在淮安、宿迁和徐州种植,总面积在不同年度间变幅较大,2018年面积最大,为438万亩。江苏主要企事业单位水稻育种现状:2018-2019年全省参加水稻新品种审定试验的单位至少有85家;常规粳稻育种实力较强,近10多年的常规粳稻品种基本是省内单位育成的,但从事杂交籼稻育种的单位较少。近年优质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情况:2008-2019年间审定的优质一级、二级品种比例较低,尤其是优质一级,总计只有6个,占比不足3%,籼稻品种中更是没有到达优质一级的,表明全省优质稻育种能力有待提高;2013年后优质稻品种推广面积呈现连续下滑态势,取而代之的是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推广面积大幅上升,甚至出现稻米加工企业加价收购现象,表明稻米市场更加追求优良食味大米。2、江苏稻米加工企业情况 截止2017年,全省登记在册的主要从事稻米加工销售的企业至少有1118家,另结合2019年江苏农业龙头企业网信息,认为全省中大型稻米企业有105家,其中多数位于苏中和苏北,尤以淮安、宿迁和盐城最多;各龙头企业均具有较强的稻米加工和仓储能力。主要稻米品牌建设情况:全省现有大米品牌总体可归纳为3大类型,即基于地理标志保护的地方区域大米品牌、企业品牌、基于品种名和栽培技术等标志信息的大米品牌;总体而言,品牌数目繁多,大品牌或知名品牌少;淮安拥有的大米品牌数最多。在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相关的软实力上,江苏优势明显,拥有在国内从事水稻生产加工相关的高水平院校3所,可以为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原动力,是国内其他省市难以媲美的。此外,江苏地理区位好,周边消费市场及物流优势明显,适宜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3、根据以上结果,讨论认为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仍存在3个问题,即:优质籼稻的规划种植区偏小,建议在苏北中熟中粳区增加优质籼稻区规划;外观和食味俱佳的优质稻品种育种及相关理论研究未得到较好重视,建议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加大该领域的科技研发力度;稻米企业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缺乏政策引导,建议从地方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在优质名牌打造上,建议从“政府引导,制定产业规划布局和市场推广目标;科技引领,加快多性状优质品种及特色品种的研发;加快规模经营和加强品牌创建;强化多领域融合发展”这五个方面打造和提升苏米品牌,促进江苏优质米产业发展。

杜绍婷[3](2018)在《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私营经济经历了从消弭到蓬勃,是源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随着改革开放国经济快速发展,私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私营企业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私营企业主积极寻求参政议政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渐进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在政治生活中表达自己的诉求。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有两方面益处:一方面,私营企业主对于国家政权不是否定者而是支持者;另一方面,当前的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并不具有破坏力量,反而是国家政权巩固的积极力量。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逐渐成为实现现代民主之路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私营企业主参政议政仍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私营企业主阶层自身素质不高、参政水平不高、参政目的不明确等等,这都需要国家政策对其加以规范引导,政府通过制度规范与法律保障私营企业政治参与的同时,也对私营企业主阶层进行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私营企业主阶层为国家服务,政府通过制定科学的政治参与策略、构建高效的政治参与渠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从而促进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国内外已有众多专家学者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问题展开研究,学者们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动机、参与渠道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参与意识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意义的探讨。本文针对的是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研究。通过研究梳理能够及早发现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从而寻找恰当的方式化解,正确引导、规范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让其有效表达政治、经济方面诉求。通过深入浅出研究梳理得出的结论,能够对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进程、政府执政策略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孙新新[4](2017)在《苏州市村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战略,从而导致乡村凋敝、城乡差距日益显着。当前为解决传统的低水平、不完全的异地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村域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式被提上议程,也成为现阶段广大农村转型的合理选择。村域城镇化是以行政村为空间载体,推动农村产业非农化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市民化的过程,其更加注重村域经济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文本从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影响因素、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扩充村域城镇化的理论体系,其意义在于提升乡村本体地位与价值。根据苏州村域经济转型特点,通过分析村域产业结构、城乡人口变动之间的规律,将苏州村域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村域城镇化起步阶段,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农民就地实现职业非农化转变;20世纪90年代,市场型经济主导的村域城镇化探索发展阶段,以企业进工业小区、职工进城镇为特征,为苏州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为村域城镇化质量提升阶段,凸显村域第三产业的引擎作用,及生态保护、乡村治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特征。苏州村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村庄撤并、村域工业化、制度创新、乡村精英带动作用及地理区位优势等。本文依据主导产业视角,将苏州村域城镇化分为工业主导型、农旅融合型、电商带动型三种发展模式,分别总结每种模式的发展基础、内涵与特征、运行模式、发展成效,并选取代表性案例加以说明,进而提出每种模式的优化策略。随着乡村工业化的主导作用逐渐减弱,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农村农旅融合与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将成为村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重要引擎。因此,依据不同的视角总结得出多元化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为后发地区村域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并说明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

陶树果[5](2017)在《中国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市民化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消费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背景下,不仅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继续向城市转移,而且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也将更加活跃。因此,研究两亿多流动人口的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消费的研究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只重视研究流入地的消费行为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忽视了在流出地的消费问题、老一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所使用数据多局限在某一城市或地区,权威性有待提高。本研究利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专项调查的权威数据,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消费行为分别进行研究,与城镇居民比较后发现,流动人口陷入了两栖性消费困境。主要体现在,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消费倾向远低于城镇居民,即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差距不大,但是消费水平严重偏低;而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寄钱回家,维持流出地的家庭消费支出,甚至为在家乡建房购房、养老做准备。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流动人口陷入了消费困境?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Tobit模型和CLAD模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不同类型城市有何差异,二是流出地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三是流动人口跨地区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四是流动人口的消费困境及原因。本研究共分七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和思路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创新点。第二章是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章分别研究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消费现状和特征,并与流入地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了本文的核心问题。第四章主要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分城市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运用Tobit、CLAD模型分析流出地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五章主要研究市民化对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作用。建构了流动人口市民化指标体系,测量出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分析了市民化对流入地和流出地消费行为的双重影响,探讨了市民化与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关系。第六章以市民化为视角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排斥与歧视等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消费困境,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收入是决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消费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收入越高,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越高。新生代、非农业户口、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等个体性特征,省内跨市流动、定居性等流动特征以及家庭迁移特征对流入地的家庭消费水平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就业身份、单位行业、职业类别、社会保险的影响则存在差异。流出地的拉力越大,寄往家乡的汇款越多,就越会制约流入地的消费行为。(2)不同类型城市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差异明显,影响因素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家庭收入、夫妻共同流动、子女随迁对不同类型城市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代际、户口、受教育程度、流动范围和单位行业等因素的作用则不尽相同。(3)流出地的消费行为主要受流出地家庭收入的影响,但来自流入地的汇款在维持日常消费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老一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子女还在老家的流动人口,其在流出地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参加新农合能有助于增加流出地消费水平的提升,但新农保的影响则并不显着。(4)市民化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消费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对流出地的消费行为有显着负向影响。正是由于目前低水平的市民化,导致他们不得不把部分家庭成员留在家乡,并用汇款来维持流出地的部分消费。市民化对不同类型城市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同,对中西部省会城市的影响最大,对东南沿海城市的影响最小。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研究视角的创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既有研究主要讨论了流动人口身份认同与消费的关系,或者把消费水平仅作为市民化的体现形式,而本研究则建立了包含身份认同在内的市民化水平指标体系,把研究领域拓展到流出地的消费行为,再以市民化为视角研究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两栖性问题。(2)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确实存在两栖性消费困境问题。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消费倾向偏低,而在流出地又必须维持一定的消费,揭示了市民化对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市民化水平越高,越会把较多地收入用于流入地的消费。本研究还揭示了,虽然老一代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相对较低,但是提高其市民化水平,对流入地消费行为的促进作用要大于新生代,且会显着降低其在流出地的消费水平,而新生代流动人口市民化程度的提升则对降低流出地的消费行为几乎没有影响。

金志霞[6](2015)在《提升常熟农行个人高价值客户忠诚度研究》文中指出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帕累托定律”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随着社会财富和金融需求的愈发集中,传统“二八”定律的偏离度进一步扩大,10%的个人高价值客户创造90%的零售利润正逐步成为现实。目前,个人高价值客户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如何加强对个人高价值客户的关系营销和有效管理,成为零售银行业务持续、健康、有效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常熟分行为研究对象,进行客户忠诚度的相关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147位年日均金融资产100万元(含)以上的农行存量客户、已流失客户、他行客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通过分析得出客户忠诚度的影响因素,便捷性、专业性、服务价格、金融产品种类。最后,根据对数据的分析进行总结,联系客户的忠诚度对其的作用,提出了提升常熟农行个人高价值客户忠诚度的6条途径:分别是创新、完善支付结算方式,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创新服务内容,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团队服务能力,提供更具特色的增值服务,提高业务转移成本,加大信贷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常熟农行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四项政策支持:分别是产品创新权限,产品定价权限,匹配的费用额度和相对独立的用人制度。

单建华[7](2014)在《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道路旅客运输是与公众利益、社会和谐关系密切的行业。传统道路客运企业作为行业的中间力量,肩负着为社会公众提供空间位移服务和振兴民族现代化道路客运事业的重大责任。在经历了“有路大家走车,有水大家行船,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开放政策20年的冲击进入21世纪之后,传统道路客运企业面临着严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出路在哪里?采用什么改革措施和发展战略才能走上做大做强的腾飞之路?它是所有客运企业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江苏苏州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汽集团或苏汽)是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笔者作为企业的一名职工和这场改革大潮的弄潮儿,在实践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问题作为研究题目,将研究心得与业内同行交流,期冀对民族道路客运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了发展战略的概念;研究了道路运输服务的定性和定位问题,利用经济学公共产品理论,并通过构建公共影响程度的数学模型进行的定量研究,给各类运输服务在纯公共产品与私有产品之间排序,确定不同客运服务在定性定位方面的差别;给出了“传统道路运输企业”的定义,这个名词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概念;还阐述了本论文研究依托的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及其在论文中的应用等。第二,研究苏汽集团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制问题。研究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包括现代道路运输企业的特征和结构组织等;研究了苏汽集团2001年的企业改制,包括改制背景、改制方案选择、改制过程和组织构建的重点内容等,结论是:苏汽集团企业制度的改革是成功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三,研究苏汽集团改制以来成功采用的3个主要发展战略: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多元化大客运发展战略和公司化经营改革战略。笔者通过研究认为,三大战略对企业做大做强起了关键性作用,是传统道路客运企业发展的“三大法宝”。资产重组和合作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苏汽集团在实践中两个战略结合一起同时实施。论文以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企业间的合作机理,通过分析合作共赢、联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深入研究“苏锡常通”(苏汽集团、无锡客运集团、常州客运集团和南通客运集团)四强实施的战略联盟;组建“江苏大运”,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实现快速发展。笔者给出了多元化大客运的定义,研究多元化大客运组合力量1+1>2的原理。认为现阶段实施多元化大客运有三个途径,即客运主业的延伸服务、客运一体化、与高铁、航空等先进客运方式的非零和博弈,并对三个途径用理论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步骤。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改革研究。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个体车主的短期经营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车主短期经营行为是现阶段运输服务质量低下和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源;指出公司化经营是解决道路客运短期行为的主要途径;论文从高速直达班线、普通公路客运班线和农村客运班线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实施公司化经营改革的措施和途径。第四,总结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及主要观点;归纳了本文研究的创新;提出了道路客运今后的研究方向。

唐志军[8](2013)在《常熟市城投公司市场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影响力显着提升。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位次也不断提升,从2002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二位。在拉动经济的投资、消费、外贸这三驾马车中,投资驱动的地位举足轻重。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不断加大,作为政府融资平台的地方城投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8年以后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基础设施投入又成为拉动内需、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城投类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然而,投资拉动经济带来城投类企业融资规模快速膨胀,隐含巨大的债务风险,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2010年,国家逐步开展了一系列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和防控融资风险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众多地方城投类企业由于发展定位的瑕疵及在长期非理性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风险隐患,出现了资不抵债、资金链断裂等生存与发展困境,从根本上改变运作模式,走市场化发展道路迫在眉睫。常熟市城市经营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熟城投)作为一家地方性城投类企业,在促进常熟市经济建设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司同样面临着与其他城投类企业类似的困境,长期计划经济式的经营管理已经积累了巨大风险隐患,需要理性剖析,深入研究。首先,由于公司具有政府背景,企业缺乏决策自主权。公司承担的建设项目均由政府决策,公司主要负责项目的组织建设、过程管理及竣工后的移交。常熟城投公司“投融资、建设、经营”等重点工作的全过程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管理与监督,尽管降低了经营者的责任与风险,但并非市场主体所为,明显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其次,由于公司具有上述的特殊性质,公司目前融资渠道主要以包装项目进行银行贷款为主,融资的动因是帮助政府完成建设任务,不是企业自发行为,同时,公司融资渠道没有得到充分拓展,筹资计划政府主导,造成资金使用率极低。常熟城投被赋予了诸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由于这些项目本身资金需求巨大,常会造成公司资金压力偏大,公司资金运筹捉襟见肘,同时也造成了还债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常熟城投未来如何开展市场化经营探索,在立足投融资、经营、建设等主要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改善资产结构质量,推动转型发展打造公司市场化运作机制是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文中将通过以下几部分的论述,对常熟城投市场化发展课题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城投公司现状及市场化成功经验。在这个部分笔者对城投公司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分别归纳了一般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市场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并通过对比分析,推出市场化发展是一条破解当前城投公司发展困局的可行道路。第二部分,常熟城投市场化发展必要性分析。笔者首先在简要介绍常熟城投公司各项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内部存在的各类风险,同时,从公司背景、发展定位出发,分析公司面临的困境。常熟城投公司要规避各类风险,实现发展定位,走出一条具有常熟特色的健康发展之路就必须探索实施市场化发展路线。第三部分,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市场化,通过对常熟城投公司进行SWOT分析,按照自身优势、劣势情况,初步制定了常熟城投市场化发展规划。同时,根据国内外成功运作经验,按照市场化竞争规律,从运作模式、融资方式、投资经营、内控机制四方面提出市场化发展策略,逐步实现公司市场化模式运作。

陶少锋[9](2013)在《常熟市国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末,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初期高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自主创新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立足点,由此而带来了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高潮,但是由于处于创业期的高科技企业长期受到融资瓶颈的制约,需要新的融资制度为其发展提供支持。我国政府除了在政策上进行鼓励外,最主要的扶持方式是出资设立国有创投。但国资管理机制与创业投资市场机制的矛盾给国有创投机构的发展造成了种种限制。常熟市国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创投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本文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在PEST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常熟国发创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通过“钻石五要素”模型对国发创投的未来发展作出了战略定位,并提出了融资渠道的联合战略、投资目标的集聚战略、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战略、管理机制的设计和完善以及提升竞争力的品牌战略,为国有创投机构的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左丽丽[10](2011)在《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失现象也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国的许多企业陷入了人才流失的困境,面临着人才匮乏和流失的发展瓶颈,甚至导致了企业人才危机,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对处于中小城市的那些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额低,且不具有复杂管理系统的独资或合伙的私营企业来说,其生存与发展面临人才流失的困扰更为严重。如何有效控制和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是我国中小城市私营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从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建立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经济学分析模型,对影响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变量和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找出目前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流向特征及导致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并为预防和控制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提出可行对策,使企业留住人才。本文的创新点是通过对中小城市政府与人才、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与人才之间的经济学分析,建立了利益关系模型,定量地研究三者之间的行为策略关系,从而找出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影响因素,并从中小城市政府、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应对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二、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的策略——对常熟市私营企业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的策略——对常熟市私营企业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论文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纺织服装产业
        2.1.2 区域产业竞争力
    2.2 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2.3 波特钻石模型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发展现状
        3.1.1 纺织服装工业产量概况
        3.1.2 纺织服装进出口概况
        3.1.3 纺织产业集群概况
        3.1.4 品牌发展概况
    3.2 江浙沪皖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概况
        3.2.1 上海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2 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3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4 安徽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
        3.3.1 比较优势指标
        3.3.2 竞争优势指标
        3.3.3 竞争潜在优势指标
        3.3.4 其他国际竞争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因子分析法介绍
        4.1.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评价指标选取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4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4.4.1 实证过程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
    5.1 四大关键要素分析
        5.1.1 生产要素
        5.1.2 需求条件
        5.1.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5.1.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5.2 两大辅助因素分析
        5.2.1 政府
        5.2.2 机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以常熟服装城为例
    6.1 常熟服装城发展现状
        6.1.1 常熟服装城概况
        6.1.2 代表性专业市场介绍
    6.2 基于钻石模型的常熟服装城竞争力分析
        6.2.1 四大关键要素分析
        6.2.2 两大辅助因素分析
    6.3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
        6.3.1 重视协会、平台的资源配置作用
        6.3.2 积极对接上海时尚资源
        6.3.3 发展直播带货的新兴平台经济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09-2018 年长三角地区和世界主要纺织大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相关原始数据(亿美元)
    附录2 常熟服装城相关负责人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研究背景
    1.1 江苏稻米产业中稻强米弱现象严重
    1.2 粳米消费比例逐年增加
    1.3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稻米产业发展的影响
    1.4 国内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状况
        1.4.1 优质稻品种选育
        1.4.2 优质米品牌建设
    1.5 国外知名优质米品牌
        1.5.1 日本越光大米
        1.5.2 泰国茉莉香米
        1.5.3 巴斯马蹄(Basmati)香米
    1.6 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优势和意义
        1.6.1 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优势
        1.6.2 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意义
    1.7 本研究的提出与意义
二 研究方法
    2.1 数据资料获取
    2.2 企业走访
    2.3 市场调查
三 结果分析
    3.1 江苏水稻面积及区域分布情况
    3.2 江苏主要企事业单位水稻育种现状分析
    3.3 江苏近年优质水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情况
    3.4 江苏稻米加工企业现状分析
    3.5 江苏主要稻米品牌建设现状
        3.5.1 基于地理区域的大米品牌
        3.5.2 基于企业商标或自创的大米品牌
        3.5.3 基于品种名、特殊技术模式等其他宣传方式的大米品牌
    3.6 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相关的软实力分析
四 讨论
    4.1 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问题讨论
    4.2 江苏发展优质米品牌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论文附表
致谢

(3)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学者研究观点
        1.3.1 国外学者研究观点
        1.3.2 国内学者研究观点
    1.4 研究视域、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视域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当代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基本理论
    2.1 “政治参与”与“私营企业主”概念
        2.1.1 “政治参与”概念及特征
        2.1.2 “私营企业主”概念及特征
    2.2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方式
        2.2.1 私营企业主制度化政治参与
        2.2.2 私营企业主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2.3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特征及功能
        2.3.1 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特征
        2.3.2 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功能
    2.4 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发展壮大的原因
        2.4.1 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发展的动力
        2.4.2 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发展的空间
        2.4.3 我国社会体制与政策法规为其提供基础
        2.4.4 党的“政治安排”体系政治吸纳机制与方式
第三章 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现状及原因
    3.1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
        3.1.1 通过加入各种政党、社团组织来实现政治参与
        3.1.2 通过当选各级政协委员及人大代表从而实现政治参与
        3.1.3 通过加入我国共产党或在企业中成立党组织来实现政治参与
        3.1.4 通过支持公益事业实现政治参与
        3.1.5 通过参加基层民主自治实现政治参与
        3.1.6 通过互联网或新闻传播媒体实现政治参与
    3.2 私营企业主参政的主要原因
        3.2.1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
        3.2.2 私营企业主经济地位的提高
        3.2.3 私营企业主保护经济利益的需要
        3.2.4 宪法与法律赋予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更多权利
        3.2.5 政府制度创新及扩大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
    3.3 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有利因素
        3.3.1 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3.3.2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3.3 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3.3.4 有利于中间阶层的发展壮大
        3.3.5 有助于规范政府官员行为
        3.3.6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
    3.4 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不利因素
        3.4.1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水平不高
        3.4.2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具有多种层次渠道
        3.4.3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出现政治冷漠现象
第四章 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有效性思考
    4.1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四种转变
        4.1.1 在形式上由个人参与向团体参与转变
        4.1.2 在动机上由身份代表向利益代表转变
        4.1.3 在意识上由功利性向公益性转变
        4.1.4 在文化上由依附性向参与性转变
    4.2 进一步完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机制
        4.2.1 制定适宜的政治参与策略
        4.2.2 完善政治参与的法制保障
        4.2.3 加强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培养
        4.2.4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逐步实现制度化法制化
    4.3 健全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渠道
        4.3.1 巩固和拓宽私营企业主加入各种组织政治参与的途径
        4.3.2 相近行业间组成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
        4.3.3 加强私营企业中的党建工作
        4.3.4 鼓励私营企业主积极参与各种组织
        4.3.5 对基层政治的积极介入
    4.4 对私营企业主非正式制度参政进行引导
        4.4.1 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的建设
        4.4.2 政务公开
        4.4.3 行政程序透明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4)苏州市村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下农村转型的新方向
        1.1.2“三农”问题的政策指引
        1.1.3 乡村振兴成为现代化新契机
        1.1.4 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4.2 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
        1.4.3 案例研究法
        1.4.4 归纳总结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村域
        2.1.2 村域经济
        2.1.3 村域城镇化
        2.1.4 城镇化发展模式
    2.2 国内外农村城镇化研究综述
        2.2.1 区域经济理论
        2.2.2 城乡关系演进理论
        2.2.3 农村城镇化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农村城镇化实践经验
        2.3.1 美国、英国及日韩的实践
        2.3.2 苏南、温州及珠三角的实践
第三章 村域城镇化的理论研究
    3.1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3.1.1 恢复与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 年)
        3.1.2 调整与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7 年)
        3.1.3 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1978-至今)
    3.2 村域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3.3 村域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3.3.1 村庄地域性
        3.3.2 产业非农化
        3.3.3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3.4 村域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3.4.1 产业等经济发展水平
        3.4.2 政策推动与制度保障
        3.4.3 村庄撤并与社区集聚
        3.4.4 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
        3.4.5 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3.4.6 农民素质与迁移意愿
    3.5 村域城镇化的判定标准
        3.5.1 评价指标
        3.5.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第四章 苏州村域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研究
    4.1 苏州村域城镇化发展概况
    4.2 苏州村域城镇化阶段划分
        4.2.1 初期阶段:内生型就地城镇化
        4.2.2 发展阶段:市场型异地城镇化
        4.2.3 提升阶段:均衡型村域城镇化
    4.3 苏州村域城镇化发展成效
        4.3.1 苏州村域城镇化发展成就
        4.3.2 苏州村域城镇化存在问题
        4.3.3 苏州村域城镇化初步判定
    4.4 苏州村域城镇化动力机制
        4.4.1 村庄撤并促进规模扩大
        4.4.2 乡村工业化为经济基础
        4.4.3 城乡一体化推进与制度创新
        4.4.4 乡村精英带动作用
        4.4.5 地理区位优势
    4.5 苏州村域城镇化的模式划分
        4.5.1 划分依据
        4.5.2 划分类型
第五章 工业主导型村域城镇化模式
    5.1 发展基础
        5.1.1 城市工业的辐射带动
        5.1.2 人多地少的现实基础
        5.1.3 集体经济的不断积累
    5.2 模式内涵
        5.2.1 模式的内涵
        5.2.2 模式的特征
    5.3 运行模式
        5.3.1 参与主体:企业、村委会(村集体)
        5.3.2 模式由“村企合一”走向“村企合作”
        5.3.3 发展机制
    5.4 发展成效
        5.4.1 工业化成为村域经济增长主要方式
        5.4.2 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5.4.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5.4.4 存在的问题
    5.5 案例分析—以永联村为例
        5.5.1 基本概况
        5.5.2 发展过程
        5.5.3 发展成效
    5.6 优化策略
        5.6.1 推动乡村工业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5.6.2 整合土地资源,建设合理的功能分区
第六章 农旅融合型村域城镇化模式
    6.1 发展基础
        6.1.1 政策支持
        6.1.2 农旅融合的产业基础
        6.1.3 区位交通的可达性
        6.1.4 旅游市场需求新趋势
    6.2 模式内涵
        6.2.1 发展的背景
        6.2.2 模式的内涵
        6.2.3 发展的特征
    6.3 运行模式
        6.3.1 参与主体:政府+企业+村民
        6.3.2 主导力量不同的运行模式
    6.4 发展效果
        6.4.1 促进村域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6.4.2 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空间布局优化
        6.4.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地域认同感
        6.4.4 存在的问题
    6.5 案例分析—以陆巷村为例
        6.5.1 总体概况
        6.5.2 发展过程
        6.5.3 发展现状
    6.6 优化策略
        6.6.1 注入农耕文化,加强农旅融合度
        6.6.2 完善配套设施,形成全域旅游与区域联动
        6.6.3 加强社区参与,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第七章 电商带动型村域城镇化模式
    7.1 发展基础
        7.1.1 政策引导
        7.1.2 网络配套设施建设
    7.2 模式内涵
        7.2.1 发展的背景
        7.2.2 模式的内涵
        7.2.3 模式的特征
    7.3 运行模式
        7.3.1 运行主体
    7.4 发展成效
        7.4.1 推动村域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7.4.2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设施及平台建设,打造电商集聚
        7.4.3 培育新型网民,促进人口城镇化
        7.4.4 存在的问题
    7.5 案例分析—以消泾村为例
        7.5.1 总体概况
        7.5.2 发展过程
        7.5.3 发展成效
    7.6 模式优化
        7.6.1 加快电商服务平台、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7.6.2 加强电商与乡村旅游融合,实现多元发展
        7.6.3 建立农村电商治理体系,加强人才培训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主要结论
        8.1.2 创新点
    8.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国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市民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介绍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基本情况介绍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流动人口
        1.5.2 消费行为
        1.5.3 市民化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回顾
        2.1.1 西方主流消费理论
        2.1.2 劳动力流动理论
        2.1.3 市民化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对移民消费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对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
        2.2.3 国内对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相关研究
        2.2.4 国内流动人口市民化与消费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3 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现状与特征
    3.1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消费支出现状和特征
        3.1.1 流入地消费支出现状
        3.1.2 职业特征与消费支出
        3.1.3 家庭特征与消费支出
        3.1.4 流动特征与消费支出
    3.2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消费结构
        3.2.1 食品消费支出
        3.2.2 住房消费支出
        3.2.3 交通通讯支出
        3.2.4 学习培训支出
        3.2.5 子女教育支出
        3.2.6 请客送礼支出
        3.2.7 医疗相关支出
        3.2.8 汇款
    3.3 流动人口在流出地的消费支出特征
        3.3.1 流出地消费支出现状
        3.3.2 流出地消费行为的特征
    3.4 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比较分析
        3.4.1 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差距不大
        3.4.2 流动人口的消费支出远低于城镇居民
        3.4.3 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远低于城镇居民
    3.5 本章小结
4 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流入地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研究设计
        4.1.2 模型结果分析
        4.1.3 流入地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城市类型比较
    4.2 流出地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研究设计
        4.2.2 模型结果分析
        4.2.3 流出地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地区比较
    4.3 本章小结
5 市民化对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作用研究
    5.1 流动人口市民化程度的指标建构与测量
        5.1.1 流动人口市民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流动人口市民化程度的测量
        5.1.3 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和特征
    5.2 市民化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5.2.1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2.2 市民化对流入地消费行为影响的代际比较
        5.2.3 市民化对流入地消费行为影响的城市类型比较
    5.3 市民化对流动人口在流出地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5.3.1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3.2 市民化对流出地消费行为影响的代际比较
    5.4 市民化与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关系探讨
        5.4.1 市民化与流入地的消费行为
        5.4.2 市民化与流动人口的消费决策
    5.5 本章小结
6 市民化视角下流动人口的消费困境及对策建议
    6.1 市民化视角下流动人口消费困境及原因
        6.1.1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流动人口市民化程度的提升
        6.1.2 流入地社会歧视与排斥,阻碍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6.1.3 处于半家庭化迁移阶段,导致了流动人口的两栖性消费
        6.1.4 职业技能培训不足,限制了流动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
        6.1.5 消费观念相对落后,不利于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改变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程度
        6.2.2 增加公立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6.2.3 完善住房保障,推进流动人口的举家迁移
        6.2.4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
        6.2.5 改善消费环境,培养现代消费观念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提升常熟农行个人高价值客户忠诚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个人高价值客户对银行业务经营的意义
        1.2.1 个人高价值客户研究对金融经济的意义
        1.2.2 个人高价值客户研究对银行业价值提升的意义
        1.2.3 个人高价值客户研究对常熟农行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客户忠诚度的价值效应
    2.2 银行客户忠诚度的影响因素
    2.3 客户忠诚度的价值提升策略
    2.4 综合评述
第三章 常熟农行个人高价值客户忠诚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3.1 常熟农行高价值客户忠诚度的现状
        3.1.1 近年全市金融机构个人存款数据
        3.1.2 近年常熟农行高价值客户状况
    3.2 常熟农行在高价值客户维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维护人员配备不到位
        3.2.2 客户经理业务素质不高
        3.2.3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3.2.4 运行决策效率低下
        3.2.5 增值服务不到位
        3.2.6 信贷投放不到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熟农行个人高价值客户的鉴定和分析
    4.1 个人高价值客户的定义及界定
        4.1.1 高价值客户的定义
        4.1.2 高价值客户认定标准
    4.2 常熟农行个人高价值客户的识别指标
    4.3 常熟农行个人高价值客户的特殊性
        4.3.1 民营企业家群特征
        4.3.2 个体私营企业主群特征
        4.3.3 转制企业管理人员群特征
        4.3.4 富裕女士群特征
        4.3.5 职业经理人群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熟农行高价值客户的需求结构分析
    5.1 调查问卷的基本原则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4 问卷调查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常熟农行提升个人高价值客户忠诚度的对策分析
    6.1 常熟农行面临的金融市场同业的竞争态势
    6.2 提升常熟农行个人高价值客户忠诚度的途径
        6.2.1 创新、完善支付结算方式
        6.2.2 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创新服务内容
        6.2.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团队服务能力
        6.2.4 提供更具特色的增值服务
        6.2.5 提高业务转移成本
        6.2.6 加大信贷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6.3 常熟农行上级主管部门需要提供的政策支持
        6.3.1 产品创新权限
        6.3.2 产品定价权限
        6.3.3 匹配的费用额度
        6.3.4 相对独立的用人制度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问卷调查统计表(一)
附录B:问卷调查统计表(二)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选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关于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企业发展战略
    2.2 道路运输服务社会公共影响程度的排序研究
        2.2.1 道路运输服务类别
        2.2.2 道路运输服务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2.2.3 道路运输服务公共影响程度的判定因素
        2.2.4 道路运输服务公共影响程度定位
    2.3 传统道路运输企业的内涵与特点
    2.4 本文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2.4.1 规模经济理论
        2.4.2 范围经济理论
        2.4.3 网络经济理论
        2.4.4 其它理论的应用概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苏汽集团发展沿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1 苏汽发展沿革
    3.2 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3.2.1 现代企业制度概念
        3.2.2 研究综述
    3.3 苏汽现代企业制度构建
        3.3.1 现代企业制度相关问题选择
        3.3.2 苏汽企业改制实施
    3.4 苏汽内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
        3.4.1 用工制度改革
        3.4.2 分配制度改革
        3.4.3 经济责任制度改革
    3.5 苏汽改制成果与经验
        3.5.1 改制成果
        3.5.2 改制经验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
    4.1 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概述
        4.1.1 实践简介
        4.1.2 资产重组与战略合作内涵研究
        4.1.3 研究综述
    4.2 苏汽在苏州地区的资产重组与战略合作
        4.2.1 实施概况
        4.2.2 资产重组、战略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4.2.3 资产重组中的组织结构创新:组建集团型二级企业
        4.2.4 中巴车收购:对个体车主的资产组合
    4.3 “江苏大运”的组建:在苏南地区的战略合作
        4.3.1 “江苏大运”的组建背景
        4.3.2 历史性探索,苏南四强联手创业
    4.4 江苏省长途客运的重组整合:接驳运输创新
        4.4.1 接驳运输概述
        4.4.2 前期开展接驳客运的探索与实践
        4.4.3 江苏大运对江苏省长途班线客运的重组整合
        4.4.4 江苏长运组建后的运作与成效
        4.4.5 评述
    4.5 走向省外,构建全国性道路客运大网络
        4.5.1 江苏大运向省外拓展
        4.5.2 江苏大运与南阳宛运集团合作
        4.5.3 评述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元化大客运发展战略
    5.1 多元化大客运含义和理论解析
    5.2 研究综述、理论分析和实施状况
        5.2.1 研究综述
        5.2.2 多元化大客运理论分析
        5.2.3 国内外实施多元化大客运战略介绍
    5.3 多元化大客运的资源组合
        5.3.1 企业人才、资金、信息、经营资源的优化组合
        5.3.2 站场资源的有效组合
        5.3.3 企业文化资源的组合
    5.4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一:客运主业的延伸服务
        5.4.1 班线客运主业与其它道路客运服务相结合
        5.4.2 向物流产业延伸
        5.4.3 向机动车维修及配套服务延伸
        5.4.4 三产多元化
    5.5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二:客运一体化
        5.5.1 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
        5.5.2 智能化与客运一体化相结合
        5.5.3 苏汽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体化
    5.6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三:与现代化客运方式的竞争与合作
        5.6.1 与铁路客运的非零和博弈
        5.6.2 与民航的非零和博弈
        5.6.3 与水运的非零和博弈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司化经营战略
    6.1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概述
        6.1.1 公司化经营背景:道路运输两次大改革
        6.1.2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概念研究
        6.1.3 实施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的作用分析
    6.2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的理论研究
        6.2.1 研究综述
        6.2.2 经营行为理论
        6.2.3 道路旅客运输的短期经营行为分析
        6.2.4 短期性目标是短期行为产生的原因
        6.2.5 解决道路客运短期行为的主要途径
    6.3 实施公司化经营的前期基础工作
        6.3.1 企业内部前期基础工作
        6.3.2 外部前期基础工作
    6.4 公司化经营的实施
        6.4.1 实施途径
        6.4.2 实施案例
    6.5 成效和经验
        6.5.1 公司化经营成效
        6.5.2 公司化经营经验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常熟市城投公司市场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对象——常熟城投简介
        1.1.2 城投公司发展现状及转型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企业市场化发展理论综述
    2.1 市场经济理论
        2.1.1 治理结构内涵
        2.1.2 治理结构的类型
    2.2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
        2.2.1 公司的竞争力
    2.3 本章小结
3. 城投公司现状及市场化成功经验
    3.1 城投公司发展现状
        3.1.1 发展情况
        3.1.2 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3.2 城投公司发展模式比较
        3.2.1 城投公司传统发展模式特点
        3.2.2 云南城投简介及发展特点
        3.2.3 传统模式与云南城投模式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常熟城投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常熟城投的产生与发展
        4.1.1 常熟城投的融资渠道
        4.1.2 常熟城投的资金投向和还款来源
        4.1.3 常熟城投的基本运营模式
        4.1.4 常熟城投的运行现状总结
    4.2 常熟城投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4.2.1 债务风险
        4.2.2 管理风险
        4.2.3 监管风险
    4.3 常熟城投发展分析
        4.3.1 常熟城投性分析
        4.3.2 常熟城投的发展定位分析
        4.3.3 常熟城投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常熟城投市场化发展战略
    5.1 常熟城投的SWOT分析
    5.2 常熟城投的发展思路
    5.3 常熟城投的战略定位
        5.3.1 总体定位
        5.3.2 常熟城投市场化发展总体思路
        5.3.3 相关市场化发展业务布局
        5.3.4 第—阶段:打基础
        5.3.5 第二阶段:上规模
        5.3.6 第三阶段:跨领域
        5.3.7 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原则
    5.4 本章小结
6. 常熟城投市场化发展相关策略
    6.1 改革运行基础,推进公司运作模式市场化
        6.1.1 调整政府角色定位
        6.1.2 企业内在提升,适应市场化
    6.2 拓展融资渠道,加快公司融资方式市场化
        6.2.1 直接融资
        6.2.2 间接融资
        6.2.3 融资渠道多元化
    6.3 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公司投资发展市场化
        6.3.1 现有投资项目梳理
        6.3.2 实施适度的多元化经营
    6.4 夯实发展基础,落实公司内部管控规范化
        6.4.1 市场化发展实施的重点领域
        6.4.2 规范公司管理框架
        6.4.3 全面完善制度建设
        6.4.4 团队建设是企业的万世基石
7.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本文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常熟市国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 常熟市国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历史及面临的挑战
    2.1 国发创投发展历程
    2.2 国发创投组织结构
    2.3 国发创投运作机制
    2.4 国发创投经营绩效及面临的挑战
3 常熟国发创投发展的环境分析(PEST分析)
    3.1 常熟国发创投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3.2 常熟国发创投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3.3 常熟国发创投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3.4 常熟国发创投发展的技术环境分析
4 常熟国发创投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4.1 SWOT理论及其分析模型
    4.2 常熟国发创投的优势分析
    4.3 常熟国发创投的劣势分析
    4.4 常熟国发创投发展的机遇
    4.5 常熟国发创投发展的威胁
5 常熟国发创投的战略定位
    5.1 “钻石五要素”战略分析模型
    5.2 常熟国发创投的战略五要素定位
        5.2.1 常熟国发创投的发展领域选择
        5.2.2 常熟国发创投的发展路径选择
        5.2.3 常熟国发创投的差异化选择
        5.2.4 常熟国发创投的发展轨迹选择
        5.2.5 常熟国发创投发展的经济逻辑
6 常熟国发创投发展战略的实施
    6.1 融资渠道的联合
    6.2 投资目标的集聚
    6.3 投资方式的多样化
    6.4 管理机制的设计和完善
    6.5 提升竞争力的品牌战略
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关于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状况概述
        1.1.2 国内关于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状况概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2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经济学分析
    2.1 理论假设
        2.1.1 人性假设
        2.1.2 行为假设
    2.2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2.2.1 中小城市与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之间利益关系模型
        2.2.2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与企业内部人才之间利益关系模型
    2.3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经济学分析结论
3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分析
    3.1 中小城市发展与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3.1.1 中小城市发展现状
        3.1.2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3.2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方向及特征
        3.2.1 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3.2.2 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3.2.3 从人才竞争力弱的城市流向人才竞争力强的城市
        3.2.4 从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向知识密集型企业
        3.2.5 从私营企业流向外资、合资企业
        3.2.6 从国内流向国外
4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影响
    4.1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4.1.1 社会原因
        4.1.2 中小城市的原因
        4.1.3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的原因
        4.1.4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自身的原因
    4.2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影响
        4.2.1 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4.2.2 对中小城市的影响
        4.2.3 对中小城市私营企业的影响
        4.2.4 对中小城市私营企业流失人才的影响
5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5.1 构筑正确的人才管理观念
        5.1.1 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观
        5.1.2 人本管理
        5.1.3 任人唯贤
        5.1.4 不能求全责备
    5.2 提高人才流失的危机意识
        5.2.1 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
        5.2.2 制定人才储备计划
        5.2.3 完善人才流失应急机制
    5.3 改善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分析
        5.3.1 中小城市的对策
        5.3.2 中小城市私营企业的对策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的策略——对常熟市私营企业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D]. 楼凌辰. 东华大学, 2020(09)
  • [2]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建设策略[D]. 王海荣. 扬州大学, 2020(06)
  • [3]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 杜绍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18(10)
  • [4]苏州市村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 孙新新.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6)
  • [5]中国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市民化视角[D]. 陶树果.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6)
  • [6]提升常熟农行个人高价值客户忠诚度研究[D]. 金志霞. 苏州大学, 2015(02)
  • [7]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 单建华. 长安大学, 2014(04)
  • [8]常熟市城投公司市场化发展研究[D]. 唐志军. 复旦大学, 2013(03)
  • [9]常熟市国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陶少锋. 复旦大学, 2013(03)
  • [10]中小城市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左丽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战略——常熟市民营企业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