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化学灭活病原体输注血小板成分:欧洲 SPRITE 试验

用光化学灭活病原体输注血小板成分:欧洲 SPRITE 试验

一、经光化学处理灭活病原体的血小板成分输注:一项欧洲SPRITE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周伟业,张博,钱开诚[1](2013)在《血液成分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对血液成分中病毒等病原体进行灭活处理,阻断血液筛查中漏检或某些未列入筛查范围的病原体的传播,这是杜绝输血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突发性的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公共卫生事件最迅速有效的办法,如2002年FDA建议在血液筛查中增加检测美洲锥形虫之前亚甲蓝光化学法已被证实可部分

张博[2](2011)在《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液及血制品中淋巴细胞及病毒的灭活效果及其机理》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输血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且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临床上对血液的需求持续增加,输血的重要性愈加彰显。然而,输血亦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可给受血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受血者遭遇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称为输血风险,由于输血治疗涉及临床各科,覆盖范围广、其个案累计绝对数相当可观,因此,如何在确保临床输血疗效的同时防范输血风险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输血风险包括感染性风险及非感染性风险两大类。感染性风险由可通过输血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构成,其中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多种病毒以及细菌和原虫等。非感染性输血风险则主要由免疫因素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所构成。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则是后果最为严重的非感染性风险之一,它是由输注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免疫活性的异体淋巴细胞所引起的致命性输血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一旦罹患,死亡率高达90%以上。血液成分的病原体灭活技术是阻断输血传播病原体,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防线。亚甲蓝光化学法是可用于单袋血浆病毒灭活的病原体灭活技术,已在我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应用于临床,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亚甲蓝是一种带正电荷的小分子化合物,可穿过病毒的包膜与核酸结合,并在吸收可见光提供的能量后发生光化学反应,介导核酸损伤,阻止核酸复制从而导致病原体的灭活。根据这一原理,理论上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淋巴细胞的灭活从而达到预防TA-GVHD的目的。该原理还为利用核酸扩增技术评价亚甲蓝病毒灭活效果奠定理论基础。目的1)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方面的作用,并对淋巴细胞灭活机理进行探讨。2)进一步深入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及其机理,建立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亚甲蓝病毒灭活效果的评价方法,并通过无感染性的可度量核酸破坏程度的质控品建立更为安全、有效的病毒灭活效果评价体系。方法1)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加入终浓度3μM的亚甲蓝,将混匀后的细胞悬液转移至PVC储血袋内并置于4℃病毒灭活箱中,在照射强度为35000lux的荧光光源下照射50min,作为实验组。将淋巴细胞在辐射剂量为25Gy的γ射线下辐照作为辐照组。将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淋巴细胞形态、存活趋势、增殖抑制率、细胞因子分泌以及细胞凋亡等检测,分析亚甲蓝光化学作用对淋巴细胞的灭活效果及其机理。2)亚甲蓝光化学法对Sindbis病毒的灭活处理条件如下:a.将病毒悬液于避光条件下加入亚甲蓝,使其终浓度为1μmol/L,将病毒悬液转移至储血袋内并置于4℃病毒灭活照射箱中,在光照强度为15000 lux的荧光光源下照射,分别于光照0、1、3、5、7、10、20、30min时取样检测;b.将病毒悬液于避光条件下加入亚甲蓝,使其终浓度为1μmol/L,将病毒悬液转移至储血袋内并置于4℃病毒灭活照射箱中,分别于光照强度为0 lux、2000 lux、5000 1ux、10000 lux、20000 lux、30000 lux和40000lux的荧光光源下照射5min后取样检测;c.将病毒悬液于避光条件下加入亚甲蓝,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μmol/L、0.1μmol/L 0.5μmol/L、0.7μmol/L、1.0¨mol/L、2.0¨mol/L、3.0μmol/L,将病毒悬液转移至储血袋内并置于4℃病毒灭活照射箱中,在光照强度为15000lux的荧光光源下照射5min后取样检测。每组实验重复3次。所有样品均平行检测其病毒残余滴度并通过定量PCR检测样品中病毒核酸含量,分析病毒感染性的下降与其核酸损伤之间的相关性。向HCV血浆、热力预灭活的Sindbis病毒悬液及HCV病毒样颗粒中加入终浓度1μM的亚甲蓝并将样品转移至储血袋,于4℃病毒灭活箱中在光照强度为35000lux的荧光光源下光照30min,于不同时间点取样并通过定量PCR检测样品中核酸含量,探讨定量PCR技术评价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效果的可行性,同时分析HCV血浆、热力预灭活的Sindbis病毒及HCV病毒样颗粒作为度量病毒核酸破坏程度质控品的可行性。结果1)亚甲蓝光化学法能够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其细胞因子分泌。荧光染色及细胞存活趋势结果显示实验组活性细胞数显着低于对照组及辐照组。实验组淋巴细胞在PHA刺激下其增殖集落明显小于其他处理组;PHA刺激后3d、4d、5d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9.31%、100%和94.39%,均高于辐照组。经PHA刺激后的实验组细胞IFN-γ、IL-1β、IL-4、IL-6和IL-8的分泌量显着低于PHA刺激后的对照组,TNF-α、IL-2和IL-12的分泌量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经PHA刺激后的实验组细胞除IL-12外,其余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均显着低于PHA刺激后的辐照组细胞;除TNF-α和IL-8外,PHA刺激的实验组细胞细胞因子分泌量与未经PHA刺激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亚甲蓝光化学作用后的淋巴细胞未检测到caspase-3、caspase-6的蛋白活性以及DNA Ladder、未出现明显的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推断亚甲蓝光化学作用导致了淋巴细胞的无序死亡。2)在上述a、b、c三种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Sindbis病毒的条件下,Sindbis病毒的灭活效果最终均达6.0 Log TCID50以上,且病毒核酸含量的下降与病毒感染性的消失均具有线性相关性(R2>0.94),方差分析显示两者间具有极显着的线性相关性(F<0.01)。HCV血浆、热力预灭活的Sindbis病毒均与活性Sindbis病毒具有相似的核酸动力学曲线及扩增抑制曲线;HCV病毒样颗粒与HCV血浆具有相似的核酸动力学曲线及扩增抑制曲线,且两者的核酸下降量呈现极显着的线性相关性(R2>0.99)。结论1)亚甲蓝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淋巴细胞,抑制其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国内首次报道)。2)亚甲蓝光化学作用可导致淋巴细胞的无序死亡(首次发现)。3)亚甲蓝光化学法造成了病毒核酸的损伤,且通过病毒核酸含量下降与病毒感染性消失的平行观察证实核酸是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的主要作用靶点,并为荧光定量PCR技术评价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效果提供依据(国际首次报道,相关论文已发表于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杂志)。4)热力预灭活的Sindbis病毒以及HCV病毒样颗粒有望发展成为可度量病毒核酸破坏程度的质控品而应用于亚甲蓝病毒灭活效果的评价体系(国际首次提出)。

张敬敬[3](2011)在《输血相关病原体灭活及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输血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条件,但输血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受血者遭遇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称为输血风险。输血风险主要由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和感染性输血风险。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病毒引起的输血传染病给受血者带来的病痛尤为严重。如何降低乃至克服病毒性输血风险,一直是输血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血液检测技术的发展,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虽然有了较大幅度地下降,但由于HBV、HCV、HIV等病原体的检测存在“窗口期”漏检且西尼罗河病毒(WNV)、巨细胞病毒(CMV)、人白血病病毒(HTLV)人类疱疹病毒(EB)等多种经血传播病毒未被检测,故仅靠献血者筛选和血液检测并不能完全阻断病毒通过输血感染的途径,杜绝病毒性传染病的根本措施是对血液成分进行病毒灭活。现已研发成功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cal treatment, MBP)、补骨脂衍生物光化学法、核黄素光化学法(Riboflavin photochemical treatment, RPT)等多种血液成分病毒灭活技术,其中亚甲蓝光化学技术已在我国广泛应用于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近年核黄素光化学技术在欧洲被获准用于血浆和血小板病毒灭活。亦有个别报道将亚甲蓝光化学方法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使患者血液中HBV的病毒拷贝数大幅降低,病情得到控制,但这一疗法的机理未明。迄今所进行的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研究多聚焦于病毒灭活技术的灭活机制、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效果及方法学的探讨。尚无经光化学灭活后的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本研究应用亚甲蓝、核黄素体外光化学病毒灭活方法处理HBV病毒颗粒,将灭活处理前后的HBV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共孵育,探讨不同光化学处理对病毒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将纯化的含HBV颗粒的HepG2.2.15细胞上清进行亚甲蓝+可见光、核黄素+可见光进行灭活处理,再分别与6份来自健康献血者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孵育,分别设为MB-HBV组和RB-HBV组。将纯化的含HBV颗粒的HepG2.2.15细胞上清与淋巴细胞共孵育组设为HBV组,未处理的淋巴细胞组设为Untreated组。在0h、24h、72h收集上清液,应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HBeAg的变化:在24h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PBMC中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表面与T细胞活化相关的共刺激分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mRNA水平的变化;在72h应用ELISA方法检测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HBV经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后HBsAg和HBeAg均无显着变化(P>0.05)。与Untreated组相比,MB-HBV可使分泌量上调14±10倍,IFN-γ分泌量上调12±6倍,但IL-2、IL-4、IL.10的分泌量无上调作用。MB-HBV可显着上调APC表面与T细胞活化相关的共刺激分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mRNA水平表达(P<0.05)。而HBV经核黄素光化学灭活处理后HBsAg无显着性变化(P>0.05),HBeAg检测含量显着降低(P<0.05),RB-HBV组PBMCs中与T细胞活化相关的共刺激分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mRNA的表达水平无上调,且RB-HBV组对上述细胞因子的分泌量亦无上调作用。结论HBV经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后可刺激PBMC分泌Th]型细胞因子(TNF-a和IFN-γ),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HBV经核黄素光化学灭活处理后丧失诱导细胞因子分泌的能力,这可能与RB-HBV无法上调APC表面与T细胞活化相关的共刺激分子和细胞粘附分子有关。以上结果也提示这两种病毒灭活方法的机制不尽相同。

许伟[4](2009)在《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悬液中病原体的实验研究及其对血小板活性影响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毒试验方法,探讨核黄素工作浓度与紫外线辐照剂量对灭活效果的影响。(2)探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用于评价病毒灭活效果的可行性,探索病毒灭活评价的新方法。(3)观察PCR和细胞感染实验在评价核黄素光化学法对血小板中病毒灭活效果的一致性。方法:(1)以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 AD169株)作为模型病毒,将病毒悬液和血小板按1:9比例混和,再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50,100,150及200μmol/L核黄素溶液,此时混和在血小板混悬液中HCMV的滴度为7.25±0.15logTCID50。含不同浓度核黄素的血小板病毒混悬液分别以辐照剂量为0,600,900,1200,1500及1800 mJ/cm2紫外光照射,按终点稀释法,在人胚成纤维细胞(HF)细胞长成单层的96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细胞对照、病毒对照、单纯核黄素对照、单纯紫外线对照及处理后样本病毒滴度的滴定,即以病毒细胞感染试验评价灭活效果,观察核黄素浓度以及紫外线辐照剂量对灭活效果的影响,根据正交试验原则选择最佳灭活条件。(2)根据HCMV的UL83保守区域设计2条引物,预期扩增病毒核酸长度分别是547bp和1505bp,提取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处理后血小板中的病毒核酸,以此作为PCR扩增的模板,进行非特异损伤后不同长度核酸片段(1505bp、547bp)的PCR扩增,同时与病毒细胞感染试验相比较,探讨核酸扩增技术对该灭活方法评价的可行性,以及病毒核酸扩增片段长度与病毒细胞感染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按照正交试验原则选择的最佳灭活条件为:工作浓度为150μmol/L的核黄素结合辐照剂量为1500mJ/cm2紫外光照射即可将滴度为7.25±0.15logTCID50的HCMV灭活至<0.50 log TCID50。(2)当核黄素工作浓度为150μmol/L、紫外线辐照剂量<1500mJ/cm2时,2条不同长度的HCMV核酸片段(547bp和1505bp)均能被扩增出来,而平行的细胞感染实验证明,处理后的HCMV仍具有感染性。当核黄素工作浓度为150μmol/L、紫外线辐照剂量≥1500mJ/cm2时,547bp片段在各处理组中扩增仍为阳性,但1505bp片段扩增为阴性,平行的细胞感染实验证明了所试病毒被完全灭活。(3)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后,1505bp的核酸扩增结果与平行的细胞感染试验结果一致,说明用核酸扩增检测技术也可以评价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效果。结论(1)影响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原体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核黄素工作浓度及紫外线辐照剂量;(2)核黄素结合紫外光才可以有效灭活血小板中病毒;(3)PCR和病毒细胞感染试验一样能够反映某些灭活病毒方法的效果,它将有助于解决无细胞感染模型病毒灭活效果评价等问题,也可做为现有病毒灭活评价方法的补充,使其评价结果更加可靠。目的(1)建立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细菌试验方法,探讨核黄素工作浓度与紫外线辐照剂量对灭活效果的影响。(2)研究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对血小板生理和生化学指标的影响。方法(1)以大肠埃希菌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的模型菌,表皮葡萄球菌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模型菌,将浓度为8.0logCFU/ml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菌液按1:100的比例分别加入血小板中,再加入终浓度为0,50,100,150及200μmol/L核黄素溶液至各份含菌的血小板,含不同浓度核黄素的菌悬液分别以强度为0,600,900,1200,1500及1800 mJ/cm2紫外光照射,以菌落计数计算处理后血小板含菌量,以正交试验原则选择最佳灭活条件。(2)以最佳灭活条件,分别处理含高浓度(6logCFU/ml)和低浓度(2logCFU/ml)模型菌的血小板,高浓度试验组处理后进行菌落计数,低浓度试验组处理后在血小板振荡仪放置5d后,用Bact/ALERT 3D系统进行监控,观察该方法灭活高、低细菌浓度的能力。(3)检测以最佳灭活条件处理后的含病毒/细菌的血小板及未处理血小板对照组的生理和生化学指标,观察处理前后的指标变化及各处理因素对上述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1)经工作浓度为150μmol/L核黄素结合紫外光1500 mJ/cm2处理后可对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达到有效灭活。(2)高浓度试验组处理后可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灭活效率分别达99.9993%和100%。低浓度细菌灭活实验组,处理后放置血小板在振荡仪保存5d,然后用BacT/ALERT 3D微生物监测系统继续监控5d均为阴性。(3)经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后的血小板生理和生化学指标略有改变,但和阴性对照比较P>0.05。结论(1)影响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细菌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核黄素工作浓度及紫外光辐照剂量,核黄素光化学法可以有效灭活血小板中细菌,Bact/ALERT 3D系统可以评价细菌灭活效果。(2)以最佳实验条件处理后,血小板的生理和生化指标活性有所下降,但均在不影响输注效果的可接受范围内。

许伟,张循善[5](2008)在《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对献血者和所献血液加强了筛查,与输血(全血和各种血液成分)相关的病原体传播的危险已明显减少。但是这种筛查也有局限性,如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的病原体,有效的检测还不能将其100%检出;新出现的病原体还无法检测出等。所以要为临床提供安全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必须将加强筛查与灭活病原体处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目前对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方法虽然较多,但从既要保证安全、又要较完整地保留血液成分的活性和功能上看,这些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只能依据处理对象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宜的病原体灭活方法。

何子毅,田兆嵩[6](2008)在《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指出

崔振玲[7](2008)在《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及血制品中的淋巴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输血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条件,且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其重要性必然随之进一步突显;但另一方面输血亦和多数临床治疗方法一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受血者遭遇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称为输血风险。虽随着输血相关管理和技术措施的改进,输血风险的发生几率已大幅度降低,但由于输血治疗覆盖面广、使用量大,其个案累计绝对数仍相当大,因此,如何在确保临床输血疗效的同时防范输血风险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输血风险主要由感染性输血风险和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两大类构成。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多种病毒及某些细菌、原虫等诸多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输血途径传播而构成感染性输血风险;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则是后果最为严重的免疫性输血风险,一旦罹病,其死亡率高达90%以上。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是杜绝感染性输血风险的关键技术,核黄素光化学法(Riboflavin photochemical treatment,RPT)是近年来在血液成分病原微生物灭活研究领域中被密切关注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现知核黄素能与核酸结合,在光能作用下所发生的后续反应可导致核酸断裂并阻止核酸复制,由于这一原理在逻辑上亦适用于血液制品中淋巴细胞的灭活,因而引起了有关研究者的兴趣。用RPT方法灭活T淋巴细胞以预防TA-GVHD研究的预期目标是建立一种事半功倍、能同时灭活病原微生物和淋巴细胞的方法,以简化血液安全处理的程序,避免反复处理对血液成分造成的不良影响。核黄素作为一种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具有对人体无害的特点。目的本研究中拟用400nm~500nm波段的可见光替代目前多数研究中使用的紫外光源,减少光源本身对血液成分的不良影响,研究该波段光源所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反应对淋巴细胞,细菌,病毒的灭活作用,并对其灭活病原体的机理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将含有淋巴细胞或者细菌、病毒的培养液输注入血袋中,再加入核黄素溶液,核黄素终浓度为100umol/L,混匀后将血袋放在控温光照仪中,从血袋上下两侧照射,照射剂量为8.0J/ml~32.0J/ml,照射时温度为4℃。照射后标本通过淋巴细胞存活趋势,增殖抑制率,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分泌量,细胞形态变化,细胞凋亡及核酸损伤等检测,分析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淋巴细胞的效果和机理;通过大肠杆菌培养,电镜观察,核酸检测分析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大肠杆菌的效果和机理;通过病毒滴度检测(细胞脖浞?,电镜观察和核酸检测分析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对sindbis病毒的灭活效果和机理。结果可见光激发下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使淋巴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失去增殖特征,导致淋巴细胞死亡。实验组淋巴细胞对PHA和CD3单抗刺激后的增殖抑制率分别达(99.01±1.30)%和(99.14±1.00)%;RPT可阻止淋巴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和细胞因子分泌,经PHA刺激后,实验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1β,IL-2,IL-6,IL-8,TNF-α和IFN-γ分泌量受到抑制分别达95.09%±2.60%,98.20%±1.64%,98.77%±0.97%,92.30%±11.04%,98.82%±1.42%和100%,经CD3单抗和CD28单抗刺激后,实验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IFN-γ分泌量受到抑制达89.13%±14.73%,99.02%±0.72%,94.35%±4.93%,84.41%±19.55%和100%;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后的淋巴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破裂,细胞核聚缩,无DNA ladder出现,未检测到磷脂酰丝氨酸发生外翻,无caspase-3蛋白表达,bax基因转录量未增加,bcl-2基因转录未降低,细胞DNA严重损伤,导致一部分淋巴细胞在灭活过程中死亡,另一部分淋巴细胞灭活后进入无序坏死直至死亡。相同波段内,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大肠杆菌和sindbis病毒分别达6log和5log,使大肠杆菌和sindbis病毒的核酸受到损伤,影响核酸的复制,导致大肠杆菌和sindbis病毒的死亡。结论1.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淋巴细胞,抑制其增殖和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国际首次报道)。2.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大肠杆菌,sindbis病毒两种具有指示意义的病原微生物(国内首次报道)。3.核酸是核黄素光化学产生病原体灭活作用的主要靶点。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有可能发展为一种可以同时预防TA-GVHD和输血相关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有效并且可行的方法。

魏延民[8](2007)在《M-007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应用于血浆病毒灭活的研究》文中认为酚噻嗪染料亚甲基兰(MB),作为一种光敏剂应用在血浆病毒灭活中,已经在欧洲使用多年。M007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自主设计、合成的一种MB衍生物,在红细胞病毒灭活研究中效果良好。本文主要研究它在血浆病毒灭活中的应用。本研究首先挑选了三种光源,分别是红光二极管(Red LED),荧光灯和白光二极管,以初步考察其对病毒灭活效果及血浆中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红光二极管灭活6log病毒所需的时间最短,同时它对血浆凝血因子Ⅷ的损害也最小,是最适合的光源。然后,考察了上述经过优化的M007结合红光二极管照射的血浆病毒灭活处理方法对血浆中主要蛋白质成分含量和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处理后血浆中保留的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凝血因子V促凝活性(FV:C)分别为处理前的85.8±7.9%和87.66±10.78%,纤维蛋白原凝固活性(Fbg:C)为80.29±2.92%,可凝固纤维蛋白原含量为72.98±8.49%。处理后血浆中保留的抗凝蛋白成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和α2-巨球蛋白(α2-M)含量分别为87.07±9.41%和72.89±2.40%。此外,还考察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在血浆处理前后的活性变化,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讨论。同时,以Anti-HBs为代表,考察了上述血浆病毒灭活处理方法对血浆中抗体活性的影响,血浆中Anti-HBs在处理后的活性为处理前86.37±25.12%。经过用处理前后血浆和其抗血清的双向免疫扩散和Native-PAGE实验,证明血浆处理后没有新抗原产生。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M007结合红光二极管照射的方法,在有效灭活病毒的前提下,对考察的血浆中主要蛋白质成分的功能和活性无显着损害,可望用于临床用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处理。

王志勇[9](2006)在《维生素B2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病原体的实验研究及其对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影响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1)建立维生素B2光化学法灭活病毒试验方法,探讨维生素B2工作浓度与紫外线辐照时间对灭活效果的影响。(2)观察维生素B2光化学法对血浆中病毒及细菌的灭活效果。(3)研究维生素B2光化学法处理对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方法:(1)以水泡性口腔炎病毒(Vesiculer Stomatitis Virus,VSV Indiana株)作为模型病毒,将滴度为7.25(1g,TCID50)的病毒悬液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0,100,200及300μmol/L维生素B2溶液,含不同浓度维生素B2的病毒悬液分别以辐照剂量为0,600,1200,2400,3600及7200mJ/cm2(0,5,10,20,30,60分钟)紫外光照射,观察维生素B2浓度以及紫外线强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按终点稀释法,在Hep—2细胞长成单层的96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细胞对照、病毒对照、单纯维生素B2对照、单纯紫外线对照及处理后样本病毒滴度的滴定。 (2)以水泡性口腔炎病毒作为模型病毒,以大肠埃希菌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的模型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模型菌,将病毒浓度为6.251gPFU/ml的病毒悬液按1∶10比例加入血浆中、浓度为108/ml的大肠埃希菌及108/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按1∶100的比例分别加入血浆中,加入终浓度为50,100,200及300μmol/L维生素B2溶液至各份血浆,含不同浓度维生素B2的病毒悬液分别以强度为0,600,1200,2400,3600及7200mJ/cm2紫外光照射(0-60分钟),以病毒蚀斑试验测定处理后及各对照病毒浓度,以细菌计数测定处理后含菌血浆及各对照细菌浓度。 (3)以正交试验原则选择最佳灭活条件,检测最佳灭活条件处理后的血浆及未处理对照、仅用维生素B2处理对照及紫外线照射处理对照血浆Ⅴ、Ⅷ、Ⅹ因子活性,检测PT、APTT、TT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浆PH值,观察处理前后及各处理因素对上述试验结果的影响。 结果:(1)工作浓度为300μmol/L的维生素B2结合辐照剂量为1200mJ/cm2紫外

李烛,侯天文,李振奇,王更银[10](2005)在《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措施》文中提出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生物污染是影响输血安全的 因素之一,它不仅造成临床治疗失败,甚至导致接受输 血患者的死亡及医疗纠纷,因此,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 生物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输血或注射血 制品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很多,有细菌、病毒、真菌、 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其中以病毒为多见。

二、经光化学处理灭活病原体的血小板成分输注:一项欧洲SPRITE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光化学处理灭活病原体的血小板成分输注:一项欧洲SPRITE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2)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液及血制品中淋巴细胞及病毒的灭活效果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灭活效果及其机制
    第一章 综述: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效果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机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作用机理及其效果评价
    第一章 综述:核酸扩增技术评价血液病毒灭活效果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作用机理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的效果评价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3)输血相关病原体灭活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HBV经病毒灭活处理后对免疫调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综述 HBV感染的免疫学特征及抗HBV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HBV经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后对免疫调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HBV经核黄素光化学处理后对免疫调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特异磁性分离法在血小板制品污染菌富集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 综述 微生物富集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非特异磁性分离法在血小板制品污染菌富集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4)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悬液中病原体的实验研究及其对血小板活性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悬液中病毒实验方法的建立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核黄素光化学法对单采血小板悬液中细菌灭活实验方法的建立及灭活后血小板质量的检测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综述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D法
    1.1 灭活方法
    1.2 优点
    1.3 缺点
    1.4 临床应用
2 MBR法
    2.1 灭活方法
    2.2 优点
    2.3 缺点
    2.4 临床应用
3 S-59及光化学处理法
4 巴斯德法
5 核黄素光化学技术
6 压力循环技术
7 去白细胞
8 结语

(7)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及血制品中的淋巴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第一章 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病原体灭活方法及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核黄素光化学法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及血制品中淋巴细胞效果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淋巴细胞机理探讨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大肠杆菌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 Sindbis病毒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附件

(8)M-007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应用于血浆病毒灭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
2.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光源的筛选
    第二部分 M-007结合红光LED处理血浆的研究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9)维生素B2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病原体的实验研究及其对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实验部分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部分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附图

四、经光化学处理灭活病原体的血小板成分输注:一项欧洲SPRITE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液成分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 周伟业,张博,钱开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3(03)
  • [2]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液及血制品中淋巴细胞及病毒的灭活效果及其机理[D]. 张博.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3]输血相关病原体灭活及检测技术的研究[D]. 张敬敬.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4]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悬液中病原体的实验研究及其对血小板活性影响的探讨[D]. 许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09(06)
  • [5]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的研究进展[J]. 许伟,张循善.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08(04)
  • [6]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J]. 何子毅,田兆嵩. 中国输血杂志, 2008(07)
  • [7]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及血制品中的淋巴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D]. 崔振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8]M-007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应用于血浆病毒灭活的研究[D]. 魏延民.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7)
  • [9]维生素B2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病原体的实验研究及其对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影响的探讨[D]. 王志勇. 安徽医科大学, 2006(12)
  • [10]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措施[J]. 李烛,侯天文,李振奇,王更银. 华北国防医药, 2005(01)

标签:;  ;  ;  ;  ;  

用光化学灭活病原体输注血小板成分:欧洲 SPRITE 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