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旅程,神圣的使命——看完电视剧《壮志凌云》

光荣的旅程,神圣的使命——看完电视剧《壮志凌云》

一、光辉的历程 神圣的使命——《壮志凌云》电视连续剧观后感(论文文献综述)

黄勇军[1](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指出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孙艳[2](2017)在《以文字介入影像 ——《中国电视》期刊研究》文中提出自从电视作为传播媒介进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之后,势不可挡地引发了一系列天翻地覆的变化,愈来愈成为当今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但在电视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电视理论研究与电视文化评论还显得滞后,尚不能适应和满足电视实践对电视理论的需要。而电视理论的逐步完善,离不开创作者与文本批评理论、专业评论者和观众之间的交互对话,随之电视期刊就成为了这样一个可供交流的场域,成为了普通观众、非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电视理论、认知电视艺术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了专业人士拓展和深化电视理论的重要阵地。本文将1982年到2015年的《中国电视》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的眼光进行整体观照和具体阐释,尝试在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的框架内展开论述,以史的梳理为要旨,考察其文本和侧重点上的演变轨迹,并结合该刊的刊名更迭、编创者队伍、定位理念、栏目设置以及文本内容上的发展变化进行相对客观、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试图从《中国电视》这一具体案例中探讨电视学术期刊的办刊价值,并探究电视学术期刊在中国电视艺术创作实践和电视理论的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对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概述,解读电视期刊与电视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肯定《中国电视》作为研究电视艺术发展进程基础性资料的价值属性。第一章重点进行《中国电视》期刊的定位研究,对其34年(1982-2015)来的生态环境与流变进行纵向的梳理,并对期刊的形象定位进行分析,思想上坚持政治方向的正确导向,内容上以多项栏目板块实现对电视文艺的多形式兼顾,并始终给予电视剧发展密切的关注,成为了研究电视剧的载体。第二章主要从栏目设置研究、电视事件关注、电视作品研究三个层面上横向、全面的概括《中国电视》期刊的内容构成要素,试图通过对《中国电视》内部结构的探究直观地映射出当代电视艺术的发展动向。第三章重点研究《中国电视》期刊对于电视史的书写、电视文本理论的架构、电视批评研究范式的展现等方面的贡献,在文字、语汇的表层下透视出期刊对电视艺术学科建构的价值意义。最后结语部分对以上三方面做出总结,再次肯定了电视期刊本身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与文化价值以及期待《中国电视》继续充分发挥自己的媒介作用,为电视艺术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认为,《中国电视》作为电视学术理论刊物,将电视艺术内部发展风貌诉诸于铅字,以文字的形式介入电视影像呈现,成为了真实还原历史现场的文本资料,给予历史叙述以新的补充。《中国电视》从不同角度捕捉中国电视艺术的演变,从而推动了中国电视艺术理论知识谱系的建构与更新,更对中国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史利洋[3](2016)在《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军队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队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军队形象是人们认识军队的桥梁,也是军队获得支持的纽带。当今国际背景下,军队“软实力”在现代战争和军事力量的运用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军队形象的较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现实意义和军事价值。提升军队形象,打造军队软实力成为各国军队都为之努力的方向;媒介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媒介所塑造的“虚拟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军队的形象之争又演变为媒介塑造的力量之争。因此,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媒介时代,借助大众媒介塑造并传播军队形象,提升与展示军事软实力,已成为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课题。文化传播中,影视剧作为最有活力的意识形态手段,对军队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以和平年代为背景,以当代军队建设和军营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建构我军形象的重要载体。新世纪以来,当代军旅剧在题材、内容等方面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为塑造我军良好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军旅剧军队形象建构的解构性分析以及效果的研究,是对新形势下我军形象塑造的有益探索。本文从影视剧的军队形象塑造视角出发,选取了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这一承载军队形象的重要艺术样式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及发展脉络上的梳理,并论证了当代军旅剧作为受众感知军队形象的重要途径及塑造军队形象的重要手段对建构我军形象的重要意义;其次,本文重点基于军队形象建构的视角,从主题表现、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视听语言的运用等当代军旅剧艺术文本的主要构成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剖析;再次,对新世纪以来当代军旅剧建构的我军形象进行效果的评估;最后,本文就新世纪以来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些许问题进行探讨,对其未来的创作和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为当代军旅剧在未来更为全面、有效地建构我军形象提供些许依据。

陶纯[4](2015)在《一座营盘》文中提出第一章一傍晚时分,空中飘起了雪花。天气寒冷,路上几乎没有行人,道路坑坑洼洼,布花骑一辆破自行车,艰难地向前行进。她脖子上围一条红围巾,如果不是因为天色已晚,她应该是很醒目的。途中,不知谁家的一只狗,追着她跑了一阵,狂吠了几声,然后无趣地掉头跑进了荒野。到达县城西边的粮食局招待所门口时,雪花已经把布花的头发染白了。布花下车,拍打干净头上和身上的积雪,找个地方把自行车放

栾雪莲[5](2010)在《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军事题材电视剧开创了自己的崭新时代,电视屏幕舞台上呈现出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画面。本文结合大众传播和受众分析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审美学的角度针对目前为我国电视观众所追捧和喜爱的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类型,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全面分析。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一方面从学术界和自身研究两个方面对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做了概念的界定,通过回顾并理清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史,对目前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情况作了几点论述。此外,另一方面以对受众的分析作为结合点,对当前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并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今后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展望。通过本文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军事剧创作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美学特点、理念创新、制作技术新颖、内容选材独特等方面,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传统价值观念上的因素,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呈现出了以传播主体意识形态为载体的特性,因为出于市场经济化的阶段,使得它多多少少也扮演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娱乐的基本途径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待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这个问题,同时兼顾看待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好坏,从人民生活的各个角度去审视它、分析它。所以,无论军事题材电视剧所展现出来的形态如何的千变万化,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的命题,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未来,我们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各个问题,多角度思维,努力使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蓬勃发展,并向更高更远更深的层次迈进。

孙斐娟[6](2010)在《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 ——论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革命历史叙事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文中指出本论文题为《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论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革命历史叙事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以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革命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以经典革命历史文本为参照,借助于文本细读和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着重分析“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再叙事文本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整体透视中国当代文学中革命历史叙事的发展脉络,并由此为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线索。论文由“绪论”、“续写”、“补写”、“改写”和“戏写”和“结语”等六个部分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其次,说明论文的考察方法和论文框架;最后对论文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如后革命氛围、革命历史叙事与革命历史再叙事分别加以界定和阐释,奠定立论的根基。“后革命氛围”是本论文一个支撑性的核心概念范畴,用它来描述革命结束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其可取之处。在“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叙事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多样的景观,是在不同精神层面上展开的对经典革命历史文本的重写,众语喧哗较难分清主次。但我们大致可以从不同文本中归纳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即续写、补写、改写和戏写。论文试图打破不同时期革命历史叙事的时间界限,主要依据这四种方式横向展开讨论,把论述重点落脚在当下的革命历史叙事对既往的吸纳和改造上,以显现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革命历史再叙事的多重特征和丰富内涵。第一章主要探讨续写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文本特征。1990年代以来某些表现革命历史的作品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对革命意义和价值的重新倡导,延续了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精神表达。虽然它们作为革命历史经典文本的续写文本而出现,但并不是对革命话语的原版复制,而是受现实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我是太阳》、《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小说中,阶级对立的观念被淡化,英雄人物的刻画也变得灵活多样,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作品中呈现出某些世俗化和大众化的特征,已明显打破了既往革命历史书写的政治纯粹性。这些作品的出现很大一部分缘于作家对现实的失望,他们转而在历史中寻找慰藉,正好应合了革命后的庸常年代中大众的怀旧心理,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历史合法性作出了证明。第二章集中分析补写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文本特征。补写是一种重构革命历史的折中方式。它无意于简单肯定或者否定革命的意义,而是寻求平等民主的交流平台,鼓励不同思想的对话,消除历史的疑惑。作家在对历史的重审中补充叙述了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有意或无意省略的地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既往单纯表现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抗日扩展成全民抗日,并在一定限度内重新评价了国民党的抗日行为,更为强调民族精神而相应淡化了阶级立场;二是正视人道主义精神与革命的关系,认识到人性和革命共有的美好之处,并对革命进行了一些反思。另外,作家还结合中西方的文化思想对革命的目的和意义作了一些新的诠释。论文主要以《遍地鬼子》、《五月乡战》、《圣天门口》、《人面桃花》等小说为例来阐释补写的种种表现形态。第三章重点论述改写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文本特征。改写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采取了一种断然否定的态度。它以颠覆的方式激烈地反抗过去“虚假”意识形态的欺瞒和愚化,与经典革命历史叙事形成一种反证的写作关系。在莫言、刘震云、苏童等作家的笔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革命不再是农民革命意识觉醒后积极主动参与的结果,而是乡村群氓卑琐的欲望和非理性因素搅动的产物,阶级压迫被排除在乡村自在自为的社会文化秩序之外。而且,那些积极投身革命的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反而与革命的价值理念显得格格不入,他们受到排挤、打击和扼杀,要么沦为革命的多余人,要么遭遇死亡的悲剧命运。铁凝、项小米等一些女作家则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指出,女性在革命历史当中承受的是革命权力和男性霸权的双重压迫,进一步瓦解了革命预设的美好图景。第四章着重考察戏写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文本特征。戏写是作家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和追逐市场利益,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进行有意的曲解或者趣味化的编排。娱乐是作家书写革命历史的根本目的,游戏则是其基本的写作心态。娱乐的方式则多种多样:要么是戏仿经典革命历史文本,添加新的时代内容将其变得好笑好玩;要么是编织英雄人物的风流情史,涂上欲望的色彩,满足人们的感官欲望;要么是将革命故事写得惊险刺激,曲折离奇,增加各种思想上的亮点,吸引人们的眼球。诸如此类的方式不一而足,手段策略有高有低,但相同之处都是作家对革命历史的消费性利用和娱乐性表现。他们通过帮助大众获得种种快感体验,从而在文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论文主要以《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暗算》、《潜伏》等小说为个案分析戏写的种种叙述策略。结语部分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革命,进一步思考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叙事存在的价值和问题,指出大众文化对革命历史叙事的影响,并对革命历史叙事的走向提出个人的见解。

闻静[7](2009)在《铸和平年代的军魂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旅题材电视剧因其表现对象和题材内容的特殊性、传奇性,一直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观众,受到观众的喜爱。新世纪以来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更成为中国电视一道独特的风景,无论是视角的切入、内容的表现,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观念的表达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突破和进步。军旅题材电视剧从表现内容和时间跨度来说包括两大类,一类以回溯革命战争为表现题材,一类反映共时型和平时期的军队生活。本文所要研究的为新世纪以来创作的后一类军旅题材电视剧。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结合电视剧个案,从叙事文化语境、叙事策略、叙事风格、艺术形象、创作困境及对策等五个方面,对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进行考察,以期对其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总结,使军旅题材电视剧朝着更健康、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贺昱[8](2006)在《疏离·交叉·相融 ——中国现代作家与早期电影》文中提出“中国现代作家与早期电影”是作家研究、电影研究,也是一种传媒研究、文化研究和历史研究。本文的撰写将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学、文化学、历史学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采取综合的、实证的研究策略,运用史料整理、归纳、比较等方法,以时间上的电影发展历程为纵轴,以不同时期作家的电影活动为研究主体,对现代作家与早期电影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和论述,指出:现代作家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早期电影理论、电影品格、电影剧本创作、电影导演、电影批评等诸多方面对电影的文化品位进行了有力提升;在电影的艺术手法方面,带入了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手法及文学成果的吸收、借鉴,现代作家的使命感和传统文人的济世精神也在由纸质书写向影像书写的转换中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中国早期电影重社会功能、强于叙事以及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的特征的形成,与现代作家的参与不无关系。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作家‘触电’及其它”,就作家与电影的关系的历史、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做了介绍,对论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阐明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和总论点。第二章:“疏离:现代作家与创始期中国电影”。通过对电影发展初期概貌的勾勒,将“通俗文学作家进入电影”放在社会文化和电影发展的总体架构中,考察以鸳鸯蝴蝶派文人为主的通俗文学作家与早期电影的关联,认为在新文学作家与电影疏离的总体态势下,通俗文学作家在长片拍摄、电影类型开拓、重视电影娱乐功能和商业特性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其介入使创始期电影在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影戏观”和民族化特征。第三章:“交叉:作家关注与影响下的三十年代电影”。以左翼作家的电影活动为主,对重要作家的电影活动和影响较大的“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论争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左翼文艺运动对作家进入电影领域所起的作用。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现代作家在三十年代大规模地进入电影,在电影功能界定、电影反映主题方面对电影的发展有所匡正,强化了早期电影现实主义的主流创作倾向。第四章:“相融:作家在四十年代电影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作家在小说、戏剧的电影改编方面所做的努力,由知识分子忧患意识而产生的“家”、“国”诉说,使创作中体现出人文电影的突出特征,“影戏”传统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五章是结语,分析现代作家在早期电影三个阶段中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源,指出:作家与电影的关系之所以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疏离”、“交叉”、“相融”这样一种关系特征,是因为作家在传统“士”文化心理的影响下产生的使命意识与忧患情怀,使作家的电影观念、对电影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电影从“杂耍”到“艺术”的发展演变中所体现出的艺术魅力,电影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都强烈地吸引着作家的视线。研究现代作家与早期电影的关系,可以为当代作家参与电影创作、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闫景辉[9](2000)在《光辉的历程 神圣的使命——《壮志凌云》电视连续剧观后感》文中研究表明 《壮志凌云》这部纪实性电视作品,史诗般地展现了人民空军在战斗中成长,在改革中前进的光辉历程。在人民空军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电视剧《壮志凌云》的问世,对我们这些身在人民空军工作,心系人民空军发展的军人,无疑是件特别值得庆贺的事。

二、光辉的历程 神圣的使命——《壮志凌云》电视连续剧观后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辉的历程 神圣的使命——《壮志凌云》电视连续剧观后感(论文提纲范文)

(1)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以文字介入影像 ——《中国电视》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电视期刊”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二) 《中国电视》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中国电视》期刊的定位研究
    (一) 《中国电视》期刊的生态环境与流变
        1. 1982-1990:西学思潮下的剧本探讨
        2. 1991-1999:文化自觉下的视野拓展
        3. 2000-2015:新媒体语境下的理性思考
    (二) 《中国电视》期刊的形象定位:电视艺术与学术的双重载体
        1. 编辑编者:文艺政策的隐性表达
        2. 主体作者:理性色彩的学术导向
        3. 期刊走向:电视剧艺术研究的应变坚守
二、《中国电视》期刊的构成研究
    (一) 栏目设置研究
        1. 栏目设置的演进趋势
        2. 品牌栏目分析
    (二) 电视事件关注
        1. 探究政策动向
        2. 聚焦电视奖项
        3. 破译海外案例
    (三) 电视作品研究
        1. 与时俱进的作品关注
        2. 意图深入的导演阐述
        3. 集思解析的专家座谈
三、《中国电视》期刊的价值研究
    (一) 参与电视史的书写
        1. 与“中国电视史”对应发展
        2. 多角度开辟“电视史论”重现历史原貌
    (二) 对电视文本理论的建构
        1. 早期对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引入
        2. 介入与多向度的电视理论研究
    (三) 批评研究范式的展现
        1. 焦点问题讨论
        2. 批评范式的历史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电视》(1991-2015)重点评介电视剧作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军队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2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概述
    2.1 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及分类
    2.2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界定及发展历程
        2.2.1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界定
        2.2.2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2.3 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与军队形象建构之关系
        2.3.1 当代军旅剧是受众感知军队形象的重要途径
        2.3.2 当代军旅剧是建构军队形象的重要手段
3 我军形象在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建构
    3.1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剧的主题表达
        3.1.1 军队改革理念的凸显
        3.1.2 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展现
        3.1.3 主旋律的弘扬
        3.1.4 和平时期军人价值的开掘
    3.2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剧的军人形象塑造
        3.2.1 时代军人形象的展现
        3.2.2 年轻军人的成长蜕变
        3.2.3 群像式英雄人物的塑造
    3.3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剧的情节设置
        3.3.1 模拟实战的军事演习
        3.3.2 实战的正邪对抗
        3.3.3 日常化严酷的训练
    3.4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剧的视听语言
        3.4.1 影像的助推
        3.4.2 音乐的烘托
4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我军形象建构效果分析
    4.1 “威武之师”的强军形象展现
    4.2 “忠诚之师”与“文明之师”的形象延续
    4.3 “和平之师”“正义之师”及“开放之师”的国际形象缺失
    4.4 “人民子弟兵”的本色形象塑造有待加强
5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军队形象建构的思考
    5.1 警惕创作的类型化和模式化
    5.2 处理好主旋律与娱乐性的关系
    5.3 把握好艺术与真实的关系
    5.4 当代军旅剧要“走出去”
6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作品
附录B:国产军旅题材电视剧与军队形象建构受众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一座营盘(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第二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三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四章
    一
    二
    三
    四
第五章
    一
    二
    三
    四
第六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尾声

(5)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三、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发展概况
    一、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二、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新世纪:走向繁荣的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
    一、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何以持续走红
        (一) 文化的图像转向:作为图像文化主力军的电视
        (二) 精品迭出:新世纪军事剧创作上的突破与成熟
        (三) “使用与满足”:观众对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接受
        (四) 审查制度整体宽松
    二、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文本分析:以几部热播军事剧为例
        (一) 悲剧结局撼人心灵
        (二) 史诗性中的人性
        (三) “正气”、“骨气”尽现荧屏
    三、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影响
        (一) 引领电视剧制作技术高科技化、数字化
        (二) 营造和平年代军事新环境
        (三) 转变军事剧传播发行模式
第三章 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特征分析
    一、多元化的创作趋势
    二、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创作指导思想
        (一) 对观众价值观的影响作用
        (二) 军事剧对受众信息的把关
        (三) 促进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创作动力
        (一) 新世纪军事剧对受众需求的直接反应
        (二) 军事剧对观众的效用分析
        (三) 以观众为传播的出发点
    四、以融合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为创作目标
        (一) 军事剧的娱乐化倾向
        (二)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军事剧的时空衔接
        (三) 拉近英雄形象与普通人的距离:军事剧传播的亲民化倾向
    五、凸显民族主义美感
        (一) 军事演习剧中的民族主义精神
        (二) 历史传奇剧中的民粹思想
        (三) 崇尚现实利益的民族主义
    六、强调形象塑造的美学意义
        (一) 创作中追求饱满而又贴近现实的人物形象
        (二) 中国精神和阳刚气质在军人形象中的绽放
    七、以军人形象的嬗变为创作特点
        (一) 新式“知识精英型”军人形象的构建
        (二) “士兵个体”的形象鲜明突出
        (三) 更加丰满的新式军人形象
        (四) 政工干部形象的缺失
    八、以树立新型的话语模式为创作转型
        (一) 社会文化的变迁
        (二) 人性的回归
        (三) 娱乐性的反思
        (四) 叙事的个性化
第四章 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问题分析
    一、电视剧内容传播的重复性
        (一) 大众文化的重复传播性
        (二) 军事剧题材模式化
        (三) 人物塑造类型化
    二、传播的失真性
        (一) 制约电视剧传播效果的因素
        (二) 缺乏足够的军事常识导致失真
        (三) 电视剧创作心态浮躁
    三、消费主义取向对历史集体记忆的扭曲
    四、泛人性化对传统英雄形象的销蚀
    五、市场经济下的红色经典改编潮
第五章 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展望
    一、军事剧市场关系与秩序的重构
    二、力求军事剧传播意义实现多元化
    三、积极探索女性角色的演进
    四、最大限度地挖掘军事剧传播的商业价值
    五、建立合理的电视剧审查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 ——论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革命历史叙事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研究现状与论文思路
        1、问题缘起
        2、研究现状与论文思路
    二、革命话语的演变与"后革命氛围"释义
        1、革命话语的时代变迁
        2、何谓"后革命"与"后革命氛围"
    三、革命历史叙事与革命历史再叙事
        1、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建构
        2、革命历史再叙事的文化取向与书写方式
第一章 续写:文化怀旧中的英雄归来与神话再造
    一、怀旧中的续写:革命精神的深情拓摹
        1、政治延续与合法性证明
        2、大众怀旧与精神救赎
    二、英雄主义情怀的回归
        1、英雄的复出与改装
        2、暴力美学与身体诠释
    三、理想家庭秩序的再建
        1、皈依父亲
        2、夫唱妇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补写:历史疑惑中的思想偏转与话语突围
    一、疑惑中的补写:革命内涵的平缓位移
    二、聚焦抗日:民族主义话语的出场
        1、民族情感主导下的全民抗日描绘
        2、对国民党道德评判的弱化
    三、反观传统:多元思想文化的对话
        1、人道主义对革命道德的穿越
        2、民族创世追求与现代革命镜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写:批判视域中的理想解构与神圣祛魅
    一、解构中的改写:革命意义的轰然瓦解
        1、裂变思维与重写冲动
        2、现实反思与历史批判
    二、乡村革命的幻象
        1、农民革命图景的瓦解
        2、乡村文化逻辑的重启
    三、以个体的名义虚化革命
        1、个体价值的追寻与革命魅惑
        2、从边缘介入革命历史的性别诉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戏写:娱乐消费中的狂欢谐谑与传奇重构
    一、娱乐中的戏写:革命外壳下的快感释放
        1、大众文化与快感追求
        2、红色资源与消费革命
    二、革命故事的戏说与笑看
        1、革命场景中的狂欢化书写
        2、故事新编中的风流余味
    三、谍战传奇与大众趣味
        1、复杂惊险的情节结构
        2、推陈出新的叙述方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铸和平年代的军魂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文化语境及叙事策略
    1.1 叙事文化语境
        1.1.1 主流话语:力图构建文化共识
        1.1.2 大众话语:全民共享的文化资源
        1.1.3 精英话语:在世俗社会处境尴尬
        1.1.4 三元共存:矛盾与融合
    1.2 叙事策略
        1.2.1 叙事结构的模式化
        1.2.2 情节设置的悬念化
        1.2.3 矛盾冲突的戏剧化
第2章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叙事风格和艺术形象
    2.1 叙事风格
        2.1.1 纪实:用真实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2.1.2 写意:营造精致浪漫的诗化空间
    2.2 艺术形象
        2.2.1 英雄无悔:精英闪亮展雄姿
        2.2.2 士兵突击:钢铁熔炉炼意志
        2.2.3 反衬人物:解构中立体拓展
        2.2.4 红梅花开:巾帼英雄显风采
第3章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困境及对策
    3.1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困境
        3.1.1 创新问题
        3.1.2 人物塑造
    3.2 走出困境的对策
        3.2.1 保持强烈的时代感
        3.2.2 多元文化下的联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影像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疏离·交叉·相融 ——中国现代作家与早期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作家“触电”及其它
    第一节 从“作家与电影的关系”说起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开拓性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范围和思路
第二章 疏离:现代作家与创始期中国电影
    第一节 创始期中国影坛概述
        一、主流文化边缘的娱乐空间
        二、欢笑背后的危机
    第二节 介入电影:作家身份的扩展
        一、作家电影观念的形成及转变
        二、作家的电影主张和表现
        三、通俗文学作家与二十年代电影的关系及贡献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交叉:作家关注与影响下的三十年代电影
    第一节 三十年代作家进入电影领域概况
        一、阵地之争
        二、跨越疆界
        三、形式变革
    第二节 “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之争
        一、思想的交锋
        二、时代的选择
        三、左翼作家的努力
        四、“沙发椅”与“冰淇淋”
    第三节 电影理论话语的出现与完善
        一、“一剧之本”的剧本
        二、团体及刊物的作用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相融:作家在四十年代电影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作家的电影活动概况
        一、纪录性与通俗化的追求
        二、源自现实的多维空间
    第二节 当电影与戏剧相遇
        一、讽刺中的笑与泪
        二、从舞台到银幕
    第三节 作家在四十年代人文电影形成中的作用
        一、以“家”喻“国”的山河残梦
        二、浓妆淡抹总相宜
    第四节 “电影宫”里的影像书写
        一、小儿女的喜与悲
        二、开麦拉是一支笔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现代作家的电影情结
    第一节 从“文人”到“作家”
        一、现代作家的地位和角色
        二、现代作家的电影表达
    第二节 从文学到电影
    第三节 “现代作家与早期电影”的当代意义
附录一 中国现代作家编剧或导演的影片以及创作的主要电影剧本目录
附录二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目录
参考文献
中国早期电影资料
后记

四、光辉的历程 神圣的使命——《壮志凌云》电视连续剧观后感(论文参考文献)

  • [1]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2]以文字介入影像 ——《中国电视》期刊研究[D]. 孙艳.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3]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军队形象建构研究[D]. 史利洋.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4]一座营盘[J]. 陶纯.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03)
  • [5]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研究[D]. 栾雪莲. 吉林大学, 2010(05)
  • [6]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 ——论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革命历史叙事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D]. 孙斐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7]铸和平年代的军魂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D]. 闻静. 南昌大学, 2009(S1)
  • [8]疏离·交叉·相融 ——中国现代作家与早期电影[D]. 贺昱. 复旦大学, 2006(02)
  • [9]光辉的历程 神圣的使命——《壮志凌云》电视连续剧观后感[J]. 闫景辉. 当代电视, 2000(S5)

标签:;  ;  ;  ;  ;  

光荣的旅程,神圣的使命——看完电视剧《壮志凌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