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43例SARS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广州市43例SARS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一、广州市43例SARS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1](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魏佳特[2](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时空尺度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和全球化贸易日益增多,人类跨生态地理边界的频繁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加剧了多种新发传染病的产生、暴发和流行,对人类健康已产生巨大威胁。开展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和传播风险研究,对完善疾病防控策略和措施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2019年12月,中国武汉首次报告了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这种新发传染病传播力强,在短期内迅速波及至世界范围并造成了大流行。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新冠肺炎的流行趋势、临床症状、病原学、免疫学、诊疗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但关于其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同,缺乏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新冠肺炎流行特征比较和流行模式划分。研究显示人口密集场所新冠肺炎暴发风险较高,其中医院因其特殊职能,若稍有疏忽便会成为病毒传播的枢纽,因此需重点关注医务人员(Healthcareworker,HCW)的新冠肺炎感染特征和影响因素,但这方面的调查多为单中心研究,难以整体认知疾病感染特征和因素,缺乏多中心、代表性好、可比性强的比较研究。明确新发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因素是实现其预警和防控的前提,以往研究显示交通和气象可显着影响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但不同的交通方式如公路、铁路和航空的量化效应仍有待研究;以往关于气象效应的结论不一致,且缺乏气象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探讨。目前对于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预测多基于时间框架,较少基于空间框架,且研究尺度粗糙,缺少精度高、范围广、实用性强的预测预警技术。本研究以新冠肺炎作为结局变量,结合时空信息技术,基于中国大陆范围多时空尺度,描述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新冠肺炎的流行特征;揭示HCW新冠肺炎多中心感染特点和因素;探讨影响新冠肺炎广域传播和局域扩散的交通、气象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建立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高分辨率预测模型及其简化模式;以期在我国新冠肺炎防控的新常态阶段,为公共卫生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案。研究目的1.描述新冠肺炎在我国大陆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的三间分布、时空聚集性、流行模式分区和阶段性政策措施带来的影响。2.比较武汉市HCW与非医务人员(non-HCW)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本特征、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和时空分布差异,探究HCW发病和恶化的影响因素。3.探究交通因素对于新冠肺炎广域传播的影响、气象因素对于新冠肺炎局域扩散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4.利用以上研究识别的影响因素,纳入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或夜间灯光数据,建立中国大陆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模型。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1)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病例数据: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2月27日的病例数据由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提供,2020年2月28日至4月14日的病例数据收集于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网站(简称:卫健委官网)。2020年6月北京市新冠肺炎暴发数据收集于北京市卫健委官网,2021年1月河北省新冠肺炎暴发数据收集于河北省卫健委官网。(2)人口数据:全国县区级常住人口数据来自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县区级人口密度数据由常住人口数除以县区面积计算得出。(3)武汉市医疗卫生数据:武汉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名单来自湖北省卫健委官网。武汉市主要医院医务人员、护士、病床总数,医院级别和类型数据摘自《武汉市卫生统计年鉴》。(4)社会经济数据: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的地理信息数据来自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机场位置数据下载自OurAirports网站。全国超市和商场兴趣点地理定位数据提取自百度地图拾取坐标系统。(5)气象数据:疫情期间日均气温、温差、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和累积降水量数据来自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6)夜间灯光数据: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提取自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具体研究目标对以上数据进行核对、整理和清洗后,融合形成相应建模数据集。2.统计学分析(1)应用百度地理编码服务将新冠肺炎病例现居地地址定位至乡镇级,并依据人口数据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街道、镇和乡三种城市化水平。比较新冠肺炎在不同省份和城市化水平地区的罹患率、重症率、病死率和三间分布。在县区水平进行时空分析,使用Space-time permutation model识别时空聚集区。计算每个省的新型冠状病毒有效再生数(Effectivereproductionnumber,Rt)以识别新冠肺炎流行模式,进而对Rt进行Q型分层聚类,进行省级流行模式分区。(2)比较武汉市HCW和non-HCW的新冠肺炎疾病特征,比较二者发病的时空聚集性和传播动力学特点。分别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logistic回归探讨HCW发病和重症的影响因素。(3)使用逐步logistic回归在县区尺度探索交通因素对新冠肺炎广域传播的作用。构建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在县区尺度测量气象因素对新冠肺炎局域扩散的非线性效应,根据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自下而上”策略与赤池信息准则进行模型选择,采用惩罚样条函数用于平滑和评价气象因素间两两交互作用,构造二元反应曲面进行交互作用可视化。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LMM)根据GAM获得节点进行分段建模,量化气象因素影响。(4)使用最大熵生态位机器学习算法,纳入多社会经济因素(包含交通因素)与气象因素构建原始模型,对2019年末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数据进行训练和内外验证。使用2020年6月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和2021年1月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模拟重点季节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进行全国范围0.1°×0.1°高分辨率传播风险预测。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代替多社会经济因素构建简化模型,重复训练、验证、实证和模拟过程,评价简化模型的实用性。本研究应用的软件主要有:Microsofto ffice2016、ArcGIS 10.2、R 3.6.1、SaTScanv9.6、Maxent 3.3.3k、Adobe Illustrator CC 2015 等。研究结果1.从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2月27日,全国共报告了 78831名新冠肺炎病例,总体罹患率为59.2/百万人,罹患率从高到低为街道、镇和乡。全国新冠肺炎总体重症率为18.0%,重症率从高到低为街道、镇和乡。全国新冠肺炎总体病死率为4.0%,病死率从高到低为街道、乡和镇。湖北省报告的发病数、重症数和病死数均占全国总体的大部分。全国新冠肺炎总体罹患率男女性别比为0.94,但有18个省份性别比大于1,街道、镇和乡的罹患率男女性别比递增,分别为0.90、1.12和1.20。全国新冠肺炎患者中位年龄为52(四分位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 39,64),街道患者中位年龄显着高于镇和乡。全国总体新冠肺炎患者职业占比前三位为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和农民,街道患者的职业分布与全国总体相似,但镇和乡的农民约占半数。HCW街道病例数远远高于镇和乡。发病时间流行曲线结果显示,镇和乡的病例快速增长期晚于街道,但三者流行高峰出现时间基本一致。时空聚集分析结果显示,全国有24个省会城市存在聚集区。我国新冠肺炎流行模式按Rt的特点可分为五类。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两周内控制了其暴发趋势,而复工复产等放宽措施并未引起疫情反弹。2.武汉市HCW的新冠肺炎罹患率比non-HCW高约4倍,HCW罹患率最高的医院其值高达11.9%,但HCW病例的重症率和病死率显着低于non-HCW。HCW和non-HCW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没有显着差异,中位数(IQR)为10(5,16),但从2020年1月中旬开始,HCW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中位时间明显短于non-HCW。在non-HCW 病例较多地区的区级医院工作的 HCW 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与在感染科工作的HCW病例相比,在一般科室、眼科和呼吸科工作的HCW病例更易发展为重症。3.在调整人口密度和到武汉的距离后,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穿过或有机场的县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显着高于其他县区,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ratio,OR)分别为1.40(95%CI 1.14-1.72),2.07(95%CI 1.61-2.67),1.31(95%CI 1.02-1.68),和 1.70(95%CI 1.31-2.22)。GAM和LMM的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的发病与气象因素呈非线性关系,高罹患率与较低平均温度、中等累积降水和较高风速显着相关。上述三个气象因子之间存在显着两两交互作用,低温和中等降水的地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较高;温暖地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与风速呈正相关。4.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原始和简化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在 0.8 左右,模型表现佳。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对较高以上风险地区预测准确率较高,达到了 70%以上,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分别对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地区预测有优势。各种因素对于预测的贡献度差异显着,原始模型中贡献度高的因素为人口密度、到流行中心的距离、超市和商场总数,简化模型中贡献度高的因素为到流行中心的距离和夜间灯光指数。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对新冠肺炎冬季疫情的外推性较好。模拟冬季重点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现两种模型对较高以上风险地区预测范围大体一致。研究结论1.2019年末至2020年初的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街道地区中老年、女性和离退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较高;镇和乡中年、男性和农民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较高。HCW在街道的感染人数远远高于镇和乡。新冠肺炎可能从城市传播至农村。时空分析将全国省份分为了五种流行模式,并提示新冠肺炎可通过全国广域传播和局域扩散迅速造成大范围影响。2.武汉市HCW新冠肺炎罹患率高于non-HCW,高危地区的低级别医院应更注意新冠肺炎的院内传播防控。尽管综合医院配备了感染科和呼吸科,但普通科室(尤其是眼科)的HCW也应警惕新冠肺炎并做好防护。3.公共交通是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广域传播的危险因素,气温、降水和风速可以显着影响新冠肺炎的本地扩散。交通发达、低温和中等降水的地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较高,风速较高的温暖地区发病风险也较高。因此,具备上述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应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新冠肺炎的传播。4.本研究建立的最大熵生态位模型在预测中国大陆重点城市和季节新冠肺炎暴发初期的传播风险方面具备高精确性的独特优势。夜间灯光数据的应用可使模型的构建更加简便,方便一线公共卫生工作者使用,为其它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创新性1.本研究发现2019年末至2020年初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街道的中老年、女性和离退人员新冠肺炎感染风险较高;镇和乡的中年、男性和农民新冠肺炎感染风险较高。此外,本研究对新冠肺炎的流行模式进行了省级划分,以上结果目前未见报道。2.本研究在县区尺度探讨了中国大陆交通和气象因素对于新冠肺炎传播的影响,并报道了温度、降水和风速对于新冠肺炎传播的两两交互作用。3.本研究建立了中国大陆范围高分辨率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并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代替传统多社会经济因素进行模型简化研究,为其它传染性疾病的预警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尹超男[3](2021)在《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于2019年12月份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其后疫情在全国蔓延,并在全球形成大流行。疫情发生后,国家及时采取了封城等多项防控措施,疫情于2020年2月底得到初步控制,但我国仍面临疫情局部暴发的可能和境外输入病例的威胁,这提示我们新冠肺炎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新冠肺炎对人类健康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截至2021年3月10日,全球累计报告超过1亿名确诊病例,260万名患者死亡。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新冠肺炎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目前关于新冠肺炎疾病负担的研究多使用发病率等传统指标,使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of life years,DALYs)进行全面分析疾病负担的研究有限。DALYs通过比较实际和理想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来估计健康寿命年的损失,是目前认为最为完善的疾病负担研究指标。此外可使用DALYs结合人力资本法,估计因疾病导致的劳动力工作能力的减少而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监测数据,旨在对中国大陆新冠肺炎早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确定疫情的高危人群和发病热点地区,了解疾病负担的分布,为卫生部门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制定防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收集到的截至2020年2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新冠肺炎监测数据,对中国大陆新冠肺炎早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描述性分析,使用有效再生数分析疾病传播动力学的变化,应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进行疾病聚集区域的探测,使用logistic回归对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使用DALYs指标估计疾病负担,同时使用DALYs结合人力资本法估计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研究结果1.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人群分布:本研究共纳入60046例确诊病例和3203例无症状感染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新冠肺炎发病率为45.05/百万,病死率为4.19%。其中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性别比:0.99),但死亡率高于女性(性别比:1.73)。无症状感染者相比确诊病例年龄较小,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30-69岁年龄段,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集中在20-59岁年龄段。确诊病例的职业主要为离退人员(24.83%),家务及待业(20.90%)和农民(18.61%)。与之相比,无症状感染者中学生人群也较多(16.87%)。(2)时间分布:自2020年1月初以来,中国大陆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连续增长,在2020年1月24-28日达到流行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发病-确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8天(IQR:4-12),随时间变化呈明显下降,直到2020年1月24日趋于稳定。有效再生数初始为最高值2.79,在2020年2月初降至1以下。(2)空间分布:研究期间内,中国大陆共有90.29%的城市受疫情影响,其中湖北省疫情最为严重。疫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发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湖北省以及相邻的河南省和湖南省。时空扫描结果显示疫情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3个聚集区,涉及湖北省和黑龙江省。(3)死亡危险因素:男性、年龄增加、报告地区为湖北省、重型及危重型临床分型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2.早期疾病负担分析新冠肺炎疾病负担总计为30773.172 DALYs,其中YLLs占比高达99.24%。疾病负担在男性、重症和危重型临床病例、70-79岁人群中较高。湖北省疾病负担高于其它省份。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为62622.15万元,每位患者平均的间接经济负担为10429元。研究结论1.在疫情防控中,应重点关注男性、老年人,以及职业为农民、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等人群的感染风险,应考虑年轻人、学生群体为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性。2.疫情早期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迅速控制提示我们早期干预疫情对控制流行的重要性,同时证明了我国防控措施的成效,可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参考。3.疫情早期高危区域主要为湖北省和其相邻省份以及黑龙江省,表明人口流动和人群聚集在疫情扩散中的作用,提示我们在疾病早期暴发时,应控制人口流动,加强疫情知识教育宣传,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4.新冠肺炎的早期疾病负担主要由死亡造成,老年人、男性、重型和危重型临床病例和湖北省中疾病负担较重,此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中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一致,更加验证了死亡是导致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提示我们在分配卫生资源时,应重点关注上述高危人群,加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从而减轻新冠肺炎带来的疾病负担。

黄瑶[4](2021)在《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文中认为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中医病因学里重要组成部分。疠气作为中医温病病因的提出最早源自晋代葛洪(283-363)《肘后备急方》,后代医家也有所发挥,直至到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吴又可在《瘟疫论》里真正指出了疠气是脱离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外感病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眼所观测不到的细小致病性物质,它的存在和气候、地域、时节都密切相关,正是它的传播导致了疾病的流行,这比十九世纪西方提出的传染病学说早了足足200多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得,古人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及重要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疠气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流行本质是什么,相关研究少。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cut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疫气不同,其导致的疫病也不相同,一气一病,每一种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其他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搞清楚每一种疫疠之气的发病特点,分析其致病相关因素,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中医药在疫病的辨证治疗及“未病先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次将中医疫病疠气研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主动监测相结合,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从传染特点、发病时间、发病地域、病因属性、症状体征、体质因素与传变规律、康复与复发特点、病毒微观定量与西医辨病等8个方面探讨中医疫疠之邪,以期丰富、完善呼吸道病毒感染疫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防未病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流感疠气的流行特点,本实验室依托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平台,开展流感样病例主动监测,随机抽检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5059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开展荧光PCR病原学检测、MDCK细胞病毒分离、分离毒株的H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分析,得出本地区甲型流感HA基因进化特点、氨基酸分子变异特点,结果显示本地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每年优势毒株不尽相同;进化与变异分析显示,近几年分离到的新甲H1N1毒株以6B为主,只有两株为6C;H3N2以3C为主,2014年以后以3C.2a为主,同年分离的毒株序列并不完全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部分与疫苗株相隔较远;无论是新甲H1N1还是H3N2,在HA的抗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均出现了变异,提示病毒抗原性及毒性出现潜在变化。收集病例监测基本信息及同期气候、环境等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发现流感疠气流行特点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性,与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PM10呈正相关,O3指数呈负相关。7-17岁学生为流感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头痛为主,流感疠气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7-17岁学生,所处封闭教室环境,疠气易于聚集传播,是其易感原因。流感疠气流行受环境时节影响巨大,其主要病因为气温低,温差大,人体正气下降,寒邪入侵是主要诱因(H3N2兼有湿邪),此时疠气本身受环境的“寒”“风”“燥”及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PM10增多,造成疠气的活跃及传播范围变广,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为研究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本实验室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开展常见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共随机抽检1109例住院肺炎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副流感III型病毒、人肠道病毒。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全年都有检出,女性比男性占比高,年龄为0-6岁孩童高发,流行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为以鼻塞、咳嗽、恶寒、乏力、憋喘为主,其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此类病毒正常情况下感染机体只会诱发普通上呼吸道症状,甚至不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不足,外感疠气而发病,与疠气流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主要原因。0-6岁幼儿为主要易感人群,正因为幼儿免疫力较低,体内正气不足,在幼托机构等聚集场所疠气聚集,容易交叉感染呼吸道病毒,易进展为肺炎。病毒性肺炎流行与PM2.5指数相关,病毒可以吸附在PM2.5颗粒,从而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飘散距离远,而易于传播。为探讨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我们于2020年1月21日-3月3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主动监测筛查,共筛查8433份病例,发现3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23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名为无症状感染者,横断面研究群体调查方法收集这37名感染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出院时间、流行病史、血液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数字QuantStudioTM3D数字PCR芯片,建立一种更高灵敏度、准确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动追踪监测,与实时荧光PCR同步检测感染者的咽、肛、血液、尿液标本共计1190份,定位不同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藏身之处,及其排毒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15日-2月11日,季节为冬季,节气为小寒、大寒、立春,六气为终之气与初之气,平均温度5.15±2.60℃,平均湿度80.7±8.59%,确诊病例中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仅为一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咳嗽,占比均为91.3%,确诊病例湿邪症状身重肢倦,乏力胸闷的症状最多,占43.48%,37位感染者有7位在出院或隔离解除后又出现“复阳”乃至反复“复阳”特征,比例为18.92%,距发病99天,仍有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复阳反复次数最多达5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长期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初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发病中后期及恢复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及肛拭子标本双份标本。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不适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采样标本类型。建立的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均优于现时使用的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可以与现时荧光PCR方法相结合,提高病毒检出率,明确荧光PCR结果不明确标本的判定,减少样本的采样次数。流感病毒与病毒性肺炎,都具有流行季节性,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易感人群为幼童、学生,二者的发病均与正气有关,但流感的发病与疠气流行程度相关更大,而病毒性肺炎发病受正气影响更大。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于冬季,寒冷高湿节气暴发,全民易感,病机特点为湿性疠气,初络即入肺,湿性泛滥致疫毒郁肺,其发病与正气相关不大。但病毒间歇性排毒造成的“复阳”,从中医角度,可归属于“差后病复”,“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三大原则可以有效防止该现象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与温度、湿度、地域关系密切,病因属性以“湿、寒”为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湿邪主要伤脾胃,这是已有理论的共识,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寒湿为主,主要病位却在肺,疠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提出“湿疫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确诊患者治愈后多次复阳,为疫情防范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隐匿反复特点提高检测能力,时刻关注疠气之变化,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入手,开展主动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能有效防控疫情。

蔡文锋,袁俊,黄丽芬,陈纯,马钰,汪慧,张春焕,张周斌,李铁钢,王鸣[5](2020)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两种传染病流行期间确诊病例的一般情况、流行病学及临床等相关资料,广州市SARS的资料来源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档案,包括疫情统计报表、疫情简报等(纳入分析病例的时间为2003年1月2日至5月11日);武汉市新冠肺炎来源于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官网公布的疫情资料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纳入分析病例的时间为2019年12月9日至2020年3月11日)。对两种传染病流行的时间特征、年龄特征以及发病例数、基本再生指数、医护人员感染比例、粗病死率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广州市SARS疫情纳入研究病例1 072例,男女发病比为1∶1.26,年龄中位数为35岁;报告死亡43例,病死率为4.01%,年龄中位数为56岁;早期医务人员感染比例为29.04%(88例)。武汉市新冠肺炎纳入研究病例为49 978例,男女发病比为1.04∶1,年龄中位数为56岁;报告死亡2 423例,病死率为4.85%;早期医务人员感染比例为30.43%(42例)。结论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发病强度高、罹患人群广等特征,但疫情回落迅速,防控策略需适时调整。新发呼吸道传染病需重视院感防控。

王华庆[6](2020)在《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甲型H1N1大流行性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特征比较及启示》文中指出本文对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2009—2010年的甲型H1N1(2009年)大流行性流感(简称甲型H1N1大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了比较。与另外两种疾病相比,COVID-19传染性更强、传播更隐蔽、传染强度更大、临床表现更严重。如果COVID-19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对人类健康乃至社会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认识三种疾病尤其是COVID-19的特征,提高对COVID-19的危害性认识,对贯彻"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指导方针,做好COVID-19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意义。

梁翘楚[7](2020)在《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2002年末至2003年8月,“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肆虐中国。“非典”疫情在广州流行期间,中医医务人员共同抗击“非典”,成绩斐然。广州中医的口述史料是了解和研究中医抗击“非典”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抗击“非典”时期广州中医界典型人物有关抗击“非典”的口述史料,梳理广州中医界抗击“非典”的历程,进一步了解广州中医专家赴港抗非的情况,解读中医医务人员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内涵。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对于中医医务人员个人的影响,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彰显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为未来传承与发扬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经验提供借鉴。方法:1.口述史研究法依据口述史研究规范,对中医医生(含赴港专家)、护士、医院管理人员、“非典”患者、普通民众等多个群体开展口述访谈,同时向他们征集工作记录、手稿、照片等资料。采访完成后根据访谈录音听写出逐字稿,然后对逐字稿进行整理、归纳,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理论对逐字稿进行分析。2.文献调研法借助现有的广州抗击“非典”相关史料,全面查阅、搜集、整理各类年鉴,相关档案资料,检索CNKI、万方、读秀等数据库及互联网中“非典”相关论文、报道,收集相关专着、采访报道等文献史料。3.多学科综合研究综合利用口述史学、医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广州抗击“非典”史的相关资料,凝练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基本轨迹,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经验,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成果:结合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将中医医务人员的抗非历程分为“初发阶段”、“高发阶段”、“控制阶段”、“援外阶段”、“基本胜利”五个时间段进行回顾。通过医务人员的口述史料,分析医务人员建构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挖掘出作为集体记忆模式的“抗击‘非典’精神”具有“无畏”、“团结”、“奉献”“中医药自信”的内涵,而个体记忆的精神内涵呈现则分为“机遇”、“温暖”、“伤痛”、“幕后英雄”及“警觉”五种类型,分别解读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建构的原因。结论:广州中医抗击“非典”成功,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促使其敬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工作能力等;对于中医界而言,推动中医药进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广东省走上“中医药强省”之路、中医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系统和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对于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言,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中医抗击疫情殷鉴不远。

Li Xueqiu,Cai Wenfeng,Huang Lifen,Chen Chun,Liu Yufei,Zhang Zhoubin,Yuan Jun,Li Tiegang,Wang Ming[8](2020)在《Comparison of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ARS in2003 and COVID-19 in 2020 in Guangzhou》文中研究指明Objective By analyzing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indicators of SARS (2003) and COVID-19(2020),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epidemic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tho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ctivity history, contact history, family members’ contact and incidence of the two infectious diseases in Guangzhou were collected and used to analyze the time characteristics,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ge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key indicators of the two diseases,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cases, composition ratio (%), mean, median, crude mortality, etc.Results A total of 1 072 cases of SARS (2003)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353 of which were severe cases with the incidence of 30.13%. 43 cases of death were reported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4.01%. The average age was 46 years old, and 26.31% of the cases were medical staff. The interval time between first report to continuous zero reports was 129 days. As to COVID-19 (2020), a total of 346 cases were included. 58 of which were severe cases with the incidence of 16.67%. One case of death was reported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0.29%. The average age was 38 years old, and no hospital infection among medical staff was reported. The interval time between first report to continuous zero reports was 35 days.Conclusion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COVID-19 (2010) are more effective compared to that of SARS (2003), and the emergency response procedures are worth to be evaluated and summarized.

戴启雪[9](2019)在《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不断涌现。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频发性、阶段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如果处置不当,对社会的危害及经济的影响甚重。近年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起,如何更好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及监测平台成为现实急需破解难题。本文基于应急管理理论、协调理论,选择我国国际商贸中心广州市为案例地,梳理广州市近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特点,并通过广州SARS事件应急处置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分析广州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美国、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验,论文提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优化对策,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广州市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卫生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和管理不健全、资金处置和物质保障机制跟不上、信息处置与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公众和社会群体认知不够以及相关应急部门协调处置能力跟不上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建立了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优化框架入手,首先提出了针对广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优化,通过大数据的支撑建立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加强了应急组织架构、队伍建设以及应急物品储备能力的等保障措施的优化建设,并针对应急突发事件进行线上线下的信息化监测,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能力,完善突应急处置协同优化,从而实现从制度到监测,从能力到策略等多方面的措施,有效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体系,为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并将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体系推广应用到我国其他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过程中,期本研究能够对政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制度和体系建设提供实践参考,促进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

张素粉[10](2016)在《2010-2015年广州地区HCoV流行病学特征及OC43亚型变异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呼吸道感染(RTI)是引起人类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同时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URTI)和下呼吸道感染(LRTI),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等,随着抗生素的发现和不断应用,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基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目前仍缺乏特效药物。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包括流感病毒(IFV)、人鼻病毒(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PIV)、人冠状病毒(HCo V)、腺病毒(ADV)、人偏肺病毒(HMPV)和人博卡病毒(HBo V)等。人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症状严重程度差别很大,可以是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咳嗽、发热等,也可以是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如肺炎、支气管炎、毛细血管炎等,甚至可以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已发现可致病的人冠状病毒有六种:HCo V-NL63、HCo V-229E、HCo V-OC43、HCo V-HKU1、SARS-CoV和MERS-Co V。HCoV-NL63、HCo V-229E、HCo V-OC43、HCo V-HKU1主要引起轻度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其感染情况依地域、季节、患者年龄、免疫功能和基础疾病等不同而有差异。2003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在广州地区爆发并迅速蔓延世界多个国家,造成8000多人感染,900多人死亡,死亡率达10%以上,2012年在中东地区出现的另一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截止目前全球mers-cov感染人数约1599人,死亡约574人,死亡率近40%。sars-cov和mers-cov的出现揭示了cov作为潜在且危害性极高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体,具有在人群中产生爆发流行的重大可能,因此对人与动物宿主体内cov的流行分布情况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对上呼吸道感染人群中hcov的流行分布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可为hco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而对hcov的进化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为传染病防治策略的制定和传染病的预警提供重要的参考。本课题组近年来对广州地区hcov的流行现状和主要亚型的分布进行了持续监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收集了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广州地区14家哨点医院的13048份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鼻咽拭子标本,采用real-timepcr方法对其进行总冠状病毒及亚型的核酸检测,并对2013年至2014年部分hcov-oc43阳性标本的易突变基因s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和变异分析,了解广州市hcov及其主要亚型的流行状况和hcov-oc43亚型近两年进化变异特征。研究目的1、了解2010-2015年广州地区发热呼吸道感染人群中hcov及其亚型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2、分析2013-2014年广州地区hcov-oc43亚型s基因的进化变异特点,为hcov-oc43的变异规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荔湾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呼吸病研究所、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共14家哨点医院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发热呼吸道感染患者鼻咽拭子标本,置于病毒转运液中低温转运至传染病技术监测平台华南地区实验室,处理分装后-80℃保存。2、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样本中hcov及各亚型感染情况,对hcov阳性标本同时检测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鼻病毒(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hbov)和腺病毒(adv)等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以了解混合感染情况。3、结合患者病历信息,分析hcov及各亚型的人群、季节、年龄等分布特点。4、取2013-2014年15例hcov-oc43阳性标本,采用rt-pcr方法扩增标本部分s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利用mega5.0、clustalx、seqman等软件对s基因序列进行拼接,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各地不同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绘制系统进化树,了解近两年广州地区hcov-oc43亚型进化变异特征。研究结果1、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共收集鼻咽拭子标本13048份,其中男性病例7974份,女性病例5074份,男女比例1.57;住院病例8518份,门急诊病例4530份;住院病例中男性5453份,女性3065份,男女比例1.78;门急诊病例中男性2521份,女性2009份,男女比例1.25。2、13048份标本中hcov检测为阳性的标本294份,阳性检出率2.25%。阳性标本中男性192例,检出率为2.41%,女性102例,检出率为2.01%;住院病例251例,检出率为2.95%,门急诊病例43份,检出率为0.95%。3、hcov阳性标本中共检出hcov-oc43、hcov-229e、hcov-nl63、hcov-hku1四种亚型,其中hcov-oc43177例、hcov-229e49例、hcov-nl6344例、hcov-hku123例,检出率分别为1.36%(60.20%)、0.38%(16.67%)、0.34%(14.97%)、0.18%(7.82%),此外检出1例hcov-hku1、hcov-oc43共感染病例,所有标本中均未检出sars-hcov、mers-cov亚型。4、从年份分布上来看,2010-2015年期间总hcov检出率分别为0.21%、3.47%、2.91%、4.16%、2.07%,hcov及各亚型在2010年检出率均较低,之后检出率较大程度增高并在各年份间呈现交替流行趋势。hcov-oc43和hcov-229e在2010年检出率最低,2011年升高,2012年再次降低,2013年出现流行高峰,2014年再次降低,呈现明显的交替流行现象;hcov-nl63检出率在2010-2012年逐年升高,2012年后检出率又逐年降低,在2012年出现检出率最高峰;hcov-hku1在2010-2012年检出率逐年升高,流行高峰在2012年,2013年检出率减低,2014年又有上升趋势。从各亚型的季节分布来看,hcov-oc43各季节发病率差异不大;hcov-229e各季节发病率差异明显,春季最高(0.67%),秋季最低(0.11%);hcov-nl63主要在秋冬季高发;hcov-hku1在春季发病率最高(0.46%),冬季无阳性标本检出。5、从各亚型的年龄分布来看,亚型hcov-oc43检出率最高年龄组为0-3岁婴幼儿(2.03%);hcov-229e在各年龄组的的分布呈不集中趋势,但是最低发年龄组为50-65岁的中老年人(0.13%);50-65岁的中老年人是亚型hcov-hku1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0.67%);hcov-nl63在较大年龄组发病率明显高于低年龄组,其中在35-50岁中年人中发病率最高。101例标本混合感染了至少一种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率为34.35%,最常混合感染的病毒为流感病毒。6、对2013-2014年hcov-oc43亚型s基因的分子变异情况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2013-2014年期间,广州地区hcov-oc43主要流行株分为两群,其中一群与北京(gi:744516692)、法国(gi:721684917)、比利时(gi:62528991)来源株亲缘关系较近;另外一群与法国地区(gi:721684923)来源株亲缘关系较近,进一步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广州地区2013-2014年流行有两群oc43病毒株,一群属于b基因型,另外一群不属于已鉴定出的任何一种基因型,可能为新的基因型,命名为e型。研究结论1、2010-2015年期间广州地区hcov的检出率为2.25%,男女比例1.88,2013年为流行高峰年,四季检出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主要感染0-3岁婴幼儿和50-6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混合感染以流感病毒最常见,混合感染患者临床症状与单独感染患者无明显差异。2、广州地区hcov-oc43、hcov-229e、hcov-nl63、hcov-huk1四种亚型检出率依次为1.36%、0.38%、0.34%和0.18%。hcov-oc43为最常见亚型,检出率无明显季节差异,主要感染0-3岁婴幼儿;hcov-229e多见于春季,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HCo V-NL63主要流行于秋冬季和35-50岁年龄组;HKU1在2012年出现了一个小的流行高峰,主要在春季流行,50-65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3、2013-2014年广州地区HCo V-OC43流行株与北京和法国地区发现的某些株亲缘关系相近,基于S基因分型系统进化树来看主要分为两支,一支归属于OC43基因型B型,另外一支不属于已存在的基因型,可能为新亚型。

二、广州市43例SARS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43例SARS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时空尺度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征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新冠肺炎疫情人群分布特征及街道、镇、乡比较
        3.2 我国大陆新冠肺炎流行曲线及街道、镇、乡比较
        3.3 我国大陆新冠肺炎县区级罹患率地图及时空聚集分析
        3.4 我国新冠肺炎流行模式分区
        3.5 我国新冠肺炎防控和放宽措施及其对疫情的影响
    四、讨论
第二部分 武汉市医务人员新冠肺炎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多中心比较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武汉HCW和non-HCW病例的基本特征比较
        3.2 武汉市HCW和non-HCW病例发病到诊断的时间
        3.3 武汉市HCW和non-HCW病例的时空分布比较
        3.4 HCW感染新冠肺炎和恶化的危险因素
    四、讨论
第三部分 交通和气象因素对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3.2 交通因素对新冠肺炎广域传播的影响
        3.3 气象因素对新冠肺炎本地扩散的影响
    四、讨论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3.2 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的建模研究
        3.3 各影响因素对于新冠肺炎风险概率预测的贡献度
        3.4 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的实证研究
        3.5 重点城市和季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模拟情景的传播风险预测
    四、讨论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件

(3)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
前言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 空间流行病学在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3 疾病负担
    4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地区
    3 研究方法
        3.1 流行病学特征描述
        3.2 有效再生数(R_t)分析
        3.3 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时空聚类分析
        3.5 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3.6 疾病负担分析
        3.7 统计分析
结果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
        1.1 疾病概况
        1.2 人群分布
        1.3 时间分布
        1.4 空间分布
        1.5 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疾病负担分析
        2.1 疾病负担概况
        2.2 不同年龄段疾病负担
        2.3 不同性别疾病负担
        2.4 不同临床分型疾病负担
        2.5 不同地区疾病负担
        2.6 间接经济负担分析
讨论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疾病负担
结论
优势与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流感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1.3 实验室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学监测
        2.3 流感病例症状及病因属性
        2.4 流感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分析与讨论
        3.1 流感流行人群分布
        3.2 流感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流感疠气流行型别及进化变异
        3.4 流感疠气四季分布
        3.5 流感疠气节气分布
        3.6 流感疠气六气分布
        3.7 流感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8 流感疠气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
        1.3 咽拭子采样
        1.4 实验室检测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检测结果
        2.3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2.4 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统计及病因属性
        2.5 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讨论
        3.1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3.2 病毒性肺炎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病毒性肺炎疠气四季分布
        3.4 病毒性肺炎疠气节气的分布
        3.5 病毒性肺炎疠气六气分布
        3.6 病毒性肺炎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7 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新型冠状肺炎主动监测及3D数字PCR方法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一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查
        1.2 标本采集
        1.3 实验室检测
        1.4 资料收集
        2. 结果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情况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
        2.3 实验室检测及治疗
        3. 讨论
        4. 小结
    二 基于3D数字PCR技术探讨新型冠状肺炎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本来源
        1.3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追踪监测
        2. 结果
        2.1 3D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2.2 3D数字PCR准确性及灵敏度试验
        2.3 3D数字PCR重复性试验
        2.4 3D数字PCR特异性试验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追踪监测结果
        2.6 不同病程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同样本类型核酸阳性检出率
        2.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比例
        3. 讨论
        3.1 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建立
        3.2 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类型生物标本中的分布特点
        3.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现象之探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7)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历程
    第一节 初发阶段(2003年1月31日前)
    第二节 高发阶段(2003年2月1日~3月31日)
    第三节 控制阶段(2003年4月1日~30日)
    第四节 援外阶段(2003年5月1日~31日)
    第五节 基本胜利(2003年6月1日后)
第二章 广州中医的集体记忆
    第一节 “无畏”的记忆内涵
    第二节 “团结”的记忆内涵
    第三节 “奉献”的记忆内涵
    第四节 “中医药自信”的记忆内涵
第三章 广州中医的个体记忆
    第一节 “机遇”的记忆内涵
    第二节 “温暖”的记忆内涵
    第三节 “伤痛”的记忆内涵
    第四节 “幕后英雄”的记忆内涵
    第五节 “警觉”的记忆内涵
第四章 中医抗击“非典”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中医抗击“非典”对个人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附件

(9)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数据来源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应急管理理论
        二、协同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情况分析
    第一节 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
        一、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趋势
    第二节 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典型案例
        一、事件出现及扩散
        二、事件应对与处置
        三、事件处置机制推广
    第三节 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问题分析
        一、卫生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及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资金处置和物资保障机制待完善
        三、信息处置与信息化水平机制亟待提高
        四、公众群体和社会整体认识还需提高
        五、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协调处置能力不够
第四章 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一、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二、公共卫生事件防护控制系统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与组织保障
    第二节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一、国家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组织体系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第三节 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启示
        一、建立统一协调高效运转的应急指挥机制
        二、建立预警及时监控全面的监测系统
        三、建立沟通有效功能齐备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优化
    第一节 应急机制优化框架设计
    第二节 应急处置机制优化
        一、构建大数据支撑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二、健全应急反应机制
    第三节 应急保障机制优化
        一、完善突发应急组织架构
        二、加强突发应急队伍建设
        三、增强应急物品储备能力
    第四节 信息化双线应急监测机制优化
        一、线下监测拓展监测深度
        二、线上监测提高监测覆盖面
    第五节 公众应急能力提升机制优化
        一、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培训
        二、切实强化应急演练效果
    第六节 突发应急处置协同机制优化
        一、落实应急协同职能
        二、提高应急现场协同处置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2010-2015年广州地区HCoV流行病学特征及OC43亚型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已发表文章

四、广州市43例SARS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2)
  •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时空尺度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D]. 魏佳特. 山东大学, 2021(12)
  • [3]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D]. 尹超男. 山东大学, 2021(12)
  • [4]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D]. 黄瑶. 扬州大学, 2021(02)
  • [5]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对比分析[J]. 蔡文锋,袁俊,黄丽芬,陈纯,马钰,汪慧,张春焕,张周斌,李铁钢,王鸣.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07)
  • [6]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甲型H1N1大流行性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特征比较及启示[J]. 王华庆.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07)
  • [7]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D]. 梁翘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Comparison of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ARS in2003 and COVID-19 in 2020 in Guangzhou[J]. Li Xueqiu,Cai Wenfeng,Huang Lifen,Chen Chun,Liu Yufei,Zhang Zhoubin,Yuan Jun,Li Tiegang,Wang Ming.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0(05)
  • [9]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其优化研究[D]. 戴启雪.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10]2010-2015年广州地区HCoV流行病学特征及OC43亚型变异分析[D]. 张素粉. 中山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广州市43例SARS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