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外贸出口创汇320万美元

临夏州外贸出口创汇320万美元

一、临夏州外贸出口创汇320万美元(论文文献综述)

马瑞鹏[1](2021)在《打造发展热土 书写奋进峥嵘》文中研究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过去五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我州以打造商贸流通高地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商务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流通市场日益繁荣、商贸业态迭代更新、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着,越来越多“临夏制造”和“临夏服?

苏晓红[2](2020)在《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清真产业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性地开拓了多国经济合作发展的机遇,甘肃处于向西开放发展的重要区域节点,在清真产业方面具备自身优势,出口可面向东南亚、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甘肃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广阔前景,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发展障碍,可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抓住历史机遇,促进甘肃清真产业迅速发展。

郭慧霞[3](2019)在《商贸新业态 河州新活力》文中提出商业兴,百业旺。从百废待兴到凭票供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临夏商贸流通业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70年?

王圆明[4](2019)在《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及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地毯是东方手织地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的仿古地毯深受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宗教象征意味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阿拉善仿古地毯继承了新疆地毯和西北地毯的传统,与京式宫廷地毯有彼此影响,以其精湛的工艺,古朴典雅的图案而着称,在中国仿古地毯中独树一帜。阿拉善地区位于中国农耕与游牧交汇处,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由于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历史的缘由形成的阿拉善仿古地毯在图案特色上更加具有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2008年,阿拉善仿古地毯制作技艺正式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也意味着这一传统手工艺走向了衰落与消失,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迫切的对其进行整理、保护、挖掘、创新研究,这也是阿拉善仿古地毯在当下研究、发展的又一次契机。本文对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研究以图案为切入点,以阿拉善仿古地毯目前“称谓模糊”,图案出现“趋同化”的问题出发,主要以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王晓娟家族传承个案为调研对象。研究中主要以费孝通先生晚年理论思想作为指导,研究以田野调查、文献分析为基础,来探讨阿拉善仿古地毯形成、发展之流变,对其发展脉络进行纵向和横向梳理,总结出历史性经验和发展规律,界定阿拉善仿古地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进一步探讨阿拉善仿古地毯及图案在现当今时代的发展走向,提出前瞻性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共四章)、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为本文的导论,在对相关文献的统计、梳理中发现对其有“称谓模糊”问题,从这一问题出发结合论文的选题缘由界定了研究范围。在田野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和不足,确定了研究方向。绪论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背景提出了深入研究该问题的意义,而后提出了此研究在理论与现实方面所具有的研究价值,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创新点。正文部分共分四章,从地区个案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对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及文化价值进行详细研究。第一章阿拉善仿古地毯源流:是对地毯的发展源流进行了梳理,明确阿拉善仿古地毯的承传、流变和相关信息。通过对地毯概况:东方地毯分布概况,中国地毯分布概况,阿拉善仿古地毯概况的梳理,重点对阿拉善仿古地毯产生的历史背景,阿拉善仿古地毯产生的历史演变、现状多角度分析,通过和中国其他地区仿古地毯的发展横向对比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最终界定阿拉善仿古地毯的概念,提出狭义的阿拉善仿古地毯和广义的阿拉善仿古地毯的概念。第二章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审美特征的形成:是通过对阿拉善与清朝历史上互动关系的探讨,从皇权与宗教的结合,贵族向平民的递进,游牧与农耕的碰撞来探讨,分析这三个方面在不同规格的阿拉善仿古地毯在用途、图案上的体现;阿拉善多元文化融合的探讨包括蒙、满、汉、藏、回文化的相互融合,佛教、道教、儒家、伊斯兰文化的相互融合,来分析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审美趋向;最后来总结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的审美特征,提出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在具有多元文化因素审美特征的同时出现了“趋同性”的问题。第三章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分类、配色与文化解析:对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构成规律与分类,对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语义解析,对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中的祈福与颂祝符号的分析,是进一步多方面、具体的对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文化价值的探讨。这一章内容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一方面是对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的归类、整理、记录,另一方面是对这些图案文化、精神价值的探讨。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所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机遇:通过对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的困境,发展,和现代地毯设计的启示三个方面的探讨,是针对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出现“趋同性”这一问题而提出传承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正文中对阿拉善仿古地毯的源流、图案审美特色,图案的文化解析中,发现阿拉善仿古地毯发展的历史性经验和规律来对应目前的困境和发展。最终结论中提出了在保护发展中要保持自身优势与多地区协作,手工毯与机制互补等具体建议,总结出“抢救性保护”是目前工作的重点,也是将来进一步系统性发展的前提。

冉高成[5](2018)在《西北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十几年的西部大开发,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在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灌溉、农业机械、生物育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适用技术和丰富经验。但是,由于西北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其农业发展状况是一方面土地、水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农产品、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缓解当前的这种局面,西北地区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已经开始“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然而,西北地区的农业企业无论是在规模、实力上,还是在跨国经营的经验上,都与大型跨国农业企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选择何种模式“走出去”,战略性地开发东道国的市场,最终造就一批西北地区的大型跨国农业企业已成为摆在西北农业发展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研究背景、相关文献及理论介绍。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对国内外关于农业合作模式和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研究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做评述,为本文的后续写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写作切入点,界定企业“走出去”及相关概念的内涵。第二:西北地区农业“走出去”现状分析。利用可靠的统计资料和调研资料,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背景、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宁夏中航郑飞塞外香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陕西乐达草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案例研究,这为西北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研究。深入研究农业企业“走出去”的三类模式,即贸易式、投资式和契约式,并对这三大类模式所包含的八种具体模式进行详细分析,明确每种模式的优势与劣势。第四:建立模式选择矩阵模型。基于各种模式所具有的内部特征,运用专家打分法和灰色局势决策理论模型对“走出去”模式进行选择倾向排序,结合模式选择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建立选择矩阵模型,选出特定环境下的最优模式。第五:政策建议。根据前述研究,提出了促进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进一步“走出去”的一系列对策建议,确定了以企业自身努力发展为主,以政府相关的“走出去”支持政策为后盾的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时主要受到企业内外部因素和模式内在特征的影响。当企业对外部环境不熟悉时,不论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贸易式进入模式均是首选;当企业对外部环境比较熟悉时,而又具备比较优势时,一般会选择特许经营等契约式进入模式;当企业对外部环境非常熟悉时,通常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市场。随着企业对外部环境的熟悉程度和自身比较优势逐步提高,企业对所采取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要求也在提高,会更倾向于承担更大风险、具备更高控制程度和更高收益可能性的进入模式。但该进入模式并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企业依然可以采取对外部环境有较低熟悉度时所对应的进入模式,即企业对外部环境越熟悉,其可采用的进入模式越多。

刘志民,谢鹏云,李彤,鄢文艳[6](2016)在《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基于甘肃省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段的战略定位,立足全省农产品出口情况,组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西口"调研。通过调研分析全省农产品向西出口的现状、出口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比照沿线国家的农业生产,提出发展特色产业的宏观措施,就是以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来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巴于茜[7](2012)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夏回族自治州商贸流通的发展由来已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市场的变化,该州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具有自己的本地特色。本文通过对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对当地商贸流通业发展进行了优势和劣势方面的阐述。

易莉[8](2012)在《临夏回族商贸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夏具有久远的历史,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有先民生活居住于此,它是远古时期人类生息繁衍之地。远在两千年前的秦汉王朝时期,临夏地区就已经设立了县、置州、建郡,古代时人们都称之为袍罕,后来因为有大河穿过与此,随即改称为导河、河州。自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后,临夏地区就成为了着名的古丝绸之路的南道要塞,唐蕃古道的重镇。临夏地区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枢纽位置,在沟通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具有纽带作用。因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临夏地区相互交错伸展,从而形成了临夏地区当年商贾云集、盛世繁荣的茶马互市的景象,临夏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河湟雄镇”的美誉,“西部旱码头”的盛世,这些头衔也必然使它成为了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的步伐,临夏也与时俱进跨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临夏回族生活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汉藏走廊的过渡地带,也是历史上汉地经贸、文化与青藏高原藏族人民进行多种交流的前沿地带。无论是从历史亦或是现实的角度,临夏地方多元宗教的格局,多元文化的碰撞以及交流与整合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临夏回族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而且也是内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接的会合地,当地回族人民以自己所特有的民族智慧与生存意志,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为边地的开发和建设,共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临夏回族的商业活动最早始于明代延续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临夏回族虽然处于汉藏文化环境中,但他们始终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日常语汇等穆斯林文化传统与精神,成为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最具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形态之一,并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许多深刻而独到的时代特征。时至今日,临夏回商分布范围之广,从业人数之众,经营行业之多均达到史上极盛水平,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但却被学术界长期忽视的商业群体。研究总结临夏回族商业经济的历史与现状,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充分发挥回族人民善经商的传统优势,振兴地方民族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宁[9](2011)在《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文中指出处理好民族关系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一直重视民族问题。创造性地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多种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促进国家的稳定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系统分析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民族经济扶持政策的演变、民族经济扶持政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对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途径展开了探索性分析,以期为我国创新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的主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已有的经济增长基础理论进行概述与阐释。阐释包括古典、新古典、新增长等主流经济学派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以及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与启示。其中,Solow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和经济收敛假说,发展经济学的非均衡发展观点,区域经济学对区位的关注,新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与经济空间集聚分歧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学术价值。2.系统分析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的演变。我国民族政策可分为1979年以前、1979年至1992年、1992年以后3段时期。无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后,如在确立改革开发的基本政策、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地位时,我国均积极实施向少数民族倾斜的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行积极谋划和指导,并与时俱进的增加新的更大力度的少数民族政策,以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新需求。结合历史经验和我国实际,发现制定民族政策需要把握的6项重要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可划分为6个阶段,即建国初期的创立、“二五”时期的反复、文革时期的三线建设、拨乱反正后的恢复创新、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完善、区域协调战略时期的新发展。并且,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的演变与“备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区域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转变密切相关。以历史视角观察可知,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是非常成功的,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稳定、边疆安全发挥重要积极作用,2000年后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的重点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通过对民族八省区(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广西、青海、云南、贵州)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与全国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和人均GDP水平上,如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而西藏和贵州均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以上,在人均GDP方面,除内蒙古远远领先于全国水平外,其他省份均小于全国水平,个别省份甚至不足全国的一半,这也反映民族地区相对贫穷的基本特征。另外,八个民族省份内部在经济增长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三种不同经济增长类型上:内蒙古的经济快速增长,宁夏、新疆、广西的较快增长,西藏、青海、云南、贵州低于全国水平的较慢增长;各省份经济增长速度差异对GDP的累积效果最终也突出表现在人均GDP上,内蒙古人均GDP约为全国的1.6倍,宁夏、新疆、青海紧随其后,约为全国的五分之四,广西、云南、贵州因1979年时的人均GDP起点较低,较大程度上落后于全国,好在广西的增长速度略快于全国,而贵州则较为困难,其较慢的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其人均GDP只是全国的五分之二。以2010年人均GDP水平和1984年后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标准,可将民族地区划分为5组,经济高水平和高增长的内蒙古,中等水平和高增长的宁夏和新疆,中等水平和低增长的青海,低水平和高增长的广西,低水平和低增长的西藏、云南、贵州。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非民族地区,浙江、安徽、吉林、甘肃四省,与民族八省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非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均衡,除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其他地区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十分相似,如安徽、甘肃等;我国经济贫穷地区并非都是民族地区,如甘肃等,同样,民族地区并也非都是我国经济贫穷地区,如内蒙古的人均GDP和经济增长速度均处于全国前列;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我国有些民族地区处于前列,如内蒙古、宁夏等,而有些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新疆、西藏等。这意味着民族因素并非是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发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我国不同时期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力量发展好坏密切相关,如80年代,依靠乡镇企业发展来实现快速低价工业化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90年代,依靠对外开放实现产业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2000年后,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如政府积极推动的城镇化和能源开发,带动钢铁、水泥、煤炭等的巨大需求,进而促进资源富集且与经济中心较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通过比较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1986年以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水平,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与工业化有密切关系,低水平和低增长的民族地区往往是工业化水平低的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地区经济也有一定关联,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往往与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例较高的时期重合,特别是2002年以来,各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例均表现出快速上升势头,成为带动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总体来说,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在工业化和加快城镇化方面还有很大作为空间,工业化和城镇化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缩小与富裕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国内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进行测算,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及其表现,发现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新疆表现最好,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并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比较均衡,经济增长可持续较强。而其他民族省份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贵州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提升,而这与其作为贫穷地区,在投入产出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同期水平情况下不断追赶的特征相一致;若要更好地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贵州需要进一步扩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宁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各方面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均有贡献,主要依赖于实现规模收益递增效应方面,这表明宁夏的投入规模历史基数较小,在一定时期内可通过扩大投入规模,实现规模收益递增效应来提高产出效率,这也意味宁夏未来需要提升其他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比例。广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慢,全要素生产率来源情况与贵州相似,但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明显不适应于经济发展需要,除了需要扩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他来源外,还要重点大力提升纯技术效率变化。青海全要素生产率基本不变,其全要素生产率来源情况与宁夏相似,但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效果较差,需要充分发挥利用市场对各经济要素投入的优化配置功能,建立发达市场经济和高效率政府,提升技术变化。云南和西藏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其全要素生产率来源情况与青海相似,同样需要重点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技术变化。内蒙古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严重,一方面表现出纯技术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一方面在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严重不足,需要加快建立发达市场经济和提高经济投入的规模效率,避免持续增加效率低下的粗放投入。4.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效果——以中央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为实例。利用基本统计指标检验我国各省人均实际GDP收敛情况,标准差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实际人均GDP存在发散现象,而变异系数结果表明我国实际人均GDP在1978年后出现收敛,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均表明我国实际人均GDP速度存在收敛,基尼系数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人均实际GDP不收敛,泰尔指数结果可知各省市实际人均GDP的不平衡程度在1990年后上升,2005年后出现下降趋势,指数分解表明不平衡主要是组内差距引起的,即民族地区内部和非民族地区内部存在较大的差距,但1976年以后组内差距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组间差距保持不断上升,这表明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实际人均GDP差异在扩大。利用截面数据分别检验不同起始时期我国各省绝对β收敛情况,发现我国各省存在绝对β收敛,但β系数随初始年份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利用Islam(1995)提出的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我国各省人均实际GDP的条件β收敛情况,通过加入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指标,对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的作用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我国省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条件β收敛机制,即各省际经济增长收敛到不同的水平,并且因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在1998年后时期效应开始逐年递增,意味着我国总体最终收敛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一致。在利用1994-2009年的样本数据研究中,引入地区财政支出对中央转移支付依存度这一新解释变量后,发现β绝对值变小,新解释变量估计系数为正,这意味着地区财政支出对中央转移支付依存度对各地区经济收敛具有正向影响,即提高中央对不发达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可以起到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缩小省际经济差距、实现省际经济条件β收敛。基于上述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实际与基础经济理论,提出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科学制定经济扶持政策的建议:①加快民族地区资本积累。②加快向民族地区的技术扩散。③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④充分利用现有民族政策。

吴士锋[10](2011)在《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转向,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环境社会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将着眼点放在事关我国整体生态安全和民族稳定的西北地区,重点选择区位相邻的定西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分析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这三个区域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上游,从地形特征看,分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从文化背景看,分属汉族儒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从生活方式来看,分属汉族农耕生活方式,藏族农牧生活方式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回族生活方式。三地无论从文化特点、生活方式、民族构成来看,都在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目前西北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着眼于单一民族区域,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结合时间序列的相关分析和对比研究仍属空白。文章从三个西北民族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入手,整合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应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开展定性研究,采用生态足迹开展定量研究,借助神经网络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开展多视角的环境影响研究,为弘扬各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构建民族和谐和环境友好社会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并填补了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介绍本次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总结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归纳出以往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相关研究的理论不足,以此为基础,引入后续研究。第三章介绍了定西、甘南和临夏三个民族地区的区域概况,对民族地区生活方式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应用生态足迹分别分析三个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开展从微观到宏观的解析,并结合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各自的发展趋势。第七章从多视角对三个民族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神经网络GNN模型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第八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规律,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结论。通过研究发现:①三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通过服饰、饮食、居住、用能等物质要素和禁忌、态度等精神要素对环境产生影响。居民生活方式中,物质要素作用越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大,精神要素作用越强,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越大。在物质要素中,饮食对环境的压力达到80%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中肉类的不断增多,对环境的影响在不断增大。②三地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定西属于黄土高原,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很早就融合到汉族农耕文化之中,农耕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甘南位于青藏高原,草场面积广阔,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较少,很长时间以来,农牧的生活方式没有大的改变,仍然保持着较原始的状态,农牧的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较大。临夏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汉族农耕文化和藏族农牧文化在这里交融,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介于二者之间。③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种植业影响下的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较小,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定西的种植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结构,环境可以承载较多的人口。甘南农牧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因此,甘南的面积最大,承载的人口最少。临夏由于土地面积最小,人口众多,现有的环境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口,加之经商的历史传统,临夏选择通过贸易的形式来缓解本地环境压力。④三地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与其所处阶段有关。1980-1990年为发展阶段,三地进入了工业化时期,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临夏出现了环境赤字。1991年-2000年为平稳阶段,随着相关环境问题的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生活中的环境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进入稳定状态。2001年以后为爆发阶段,20年来人类对于环境影响的滞后作用体现出来,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陡然加大,临夏已经出现大幅度的生态赤字,定西的环境容量已经接近饱和,甘南对环境的影响再次增大。

二、临夏州外贸出口创汇320万美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夏州外贸出口创汇320万美元(论文提纲范文)

(1)打造发展热土 书写奋进峥嵘(论文提纲范文)

优进优出 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
把握“互联网+”趋势 农村电商风生水起
产销对接持续升级 富民增收红利渐旺

(2)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清真产业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清真产业现状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甘肃清真产业发展机遇
    (一)国际市场对清真产业的需求
    (二)甘肃清真产业的区位优势
    (三)甘肃清真产业发展的刚需优势
    (四)政策扶持及平台建设
三、甘肃清真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产业发展基础弱,地区差距明显
    (二)缺乏总体规划和现代管理理念
    (三)职业人员构成较差
四、甘肃清真产业发展途径
    (一)需要顶层设计、政策支持
    (二)技术帮困,规模化经营
    (三)接轨清真认证并学习经验
    (四)产业扶贫和文化扶贫相结合
    (五)基建联通兰州、临夏、张家川

(3)商贸新业态 河州新活力(论文提纲范文)

消费升级见证巨变
外经合作深入推进
网络消费蓬勃发展

(4)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及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对象范围
    三、论文选题的意义
    四、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
    五、研究相关动态
    六、发现的问题及创新点
    七、论文结构
    八、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阿拉善仿古地毯源流
    第一节 地毯概况
        一、东方地毯分布概况
        二、中国地毯分布概况
        三、阿拉善仿古地毯分布概况
    第二节 阿拉善仿古地毯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地理自然
        二、政治经济
        三、文化宗教
    第三节 阿拉善仿古地毯历史演变
        一、清朝康乾至清末—阿拉善地毯形成时期
        二、民国时期—阿拉善仿古地毯再发展时期
        三、1949年至今—阿拉善仿古地毯复古、兴盛、衰落、保护时期
    第四节 阿拉善仿古地毯概念
        一、阿拉善仿古地毯与中国其他仿古地毯的关系
        二、狭义的阿拉善仿古地毯
        三、广义的阿拉善仿古地毯
    小结
第二章 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审美特征的形成
    第一节 清朝与边疆的互动
        一、“龙抱柱”毯:皇权与宗教的结合
        二、礼品毯、三蓝毯:贵族向平民的递进
        三、马鞍毯、炕毯:游牧与农耕的碰撞
    第二节 多元文化融合
        一、蒙、满、藏、汉、回文化的相互融合
        二、佛教、道教、儒家、伊斯兰文化的相互融合
    第三节 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的审美特征
        一、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审美特征
        二、在多民族交融中具有动态的审美特征
        三、商品经济时代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出现了趋同性
    小结
第三章 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构成规律、分类、配色与文化解析
    第一节 阿拉善仿古地毯术语、图案构成规律与分类
        一、阿拉善仿古地毯相关术语及尺寸比例
        二、四方八位的构图规律及主要位置纹样
        三、边饰与大地图案的摆布形式与构成法则
        四、植物类图案
        五、动物类图案
        六、人物类图案
        七、器物类图案
        八、几何类图案
        九、吉祥图案
    第二节 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语义解析
        一、龙抱柱、八吉祥、金刚杵等纹样的宗教观
        二、梅兰菊竹、琴棋书画等纹样的文化观
        三、福禄寿纹样、万字纹样的幸福观
    第三节 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配色
        一、阿拉善仿古地毯配色规律
        二、染色工艺
        三、杏黄毯宗教配色
        四、三蓝毯民间配色
    第四节 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中的祈福、象征与祝颂
        一、阿拉善仿古地毯中的祈福文化
        二、阿拉善仿古地毯中的象征符号
        三、阿拉善仿古地毯中的祝颂精神
    小结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的困境与发展
    第一节 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的困境
        一、社会环境变迁对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的冲击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阿拉善仿古地毯生产与市场空间的不对应
        三、阿拉善仿古地毯传承困境
    第二节 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的发展
        一、文化自觉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图案文化资源挖掘
        二、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当代价值的转化
    第三节 多地区协作对仿古地毯图案的创新与开发
        一、广义的阿拉善仿古地毯概念下图案的创新与开发
        二、手工毯与机制毯图案设计的互补
        三、地毯图案设计创新主动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沟通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西北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企业
        2.1.2 农业“走出去”
        2.1.3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讨价还价理论
第三章 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发展现状
    3.1 农业“走出去”发展现状
        3.1.1 中国农业“走出去”发展现状
        3.1.2 西北地区农业“走出去”发展现状
    3.2 农业企业“走出去”发展现状
        3.2.1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现状
        3.2.2 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发展现状
        3.2.3 农业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3.3 农业企业“走出去”典型案例分析
        3.3.1 宁夏中航郑飞塞外香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3.3.2 陕西乐达草业发展有限公司
第四章 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主要模式
    4.1 贸易模式主要类型及其比较
        4.1.1 贸易式模式定义
        4.1.2 贸易式模式具体类别对比分析
        4.1.3 贸易式模式评价
        4.1.4 贸易式模式典型企业案例
    4.2 投资模式主要类型及其比较
        4.2.1 投资式模式定义
        4.2.2 投资式模式具体类别
        4.2.3 投资式模式的评价
        4.2.4 投资式模式典型企业案例
    4.3 契约式模式主要类型及其比较
        4.3.1 契约式模式定义
        4.3.2 契约式模式具体类别及比较
        4.3.3 契约式模式评价
        4.3.4 契约式模式典型企业案例
第五章 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的“走出去”模式选择
    5.1 灰色局势决策方法
    5.2 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的内在特性分析
        5.2.1 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内在特性解释
        5.2.2 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内在特性比较
    5.3 基于灰色局势决策方法的“走出去”模式选择过程
    5.4 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4.1 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外部影响因素
        5.4.2 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内部影响因素
    5.5 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模型构建
        5.5.1 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路径分析
        5.5.2 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矩阵模型
    5.6 “走出去”模式选择矩阵模型实证检验
        5.6.1 实证案例样本描述
        5.6.2 金苹果公司“走出去”模式选择矩阵模型检验
        5.6.3 样本检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促进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6.1 政府层面的建议
        6.1.1 强化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宏观支持力度
        6.1.2 培育经营主体,增强“走出去”投资能力
        6.1.3 搭建平台,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
    6.2 企业层面的建议
        6.2.1 创新多种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
        6.2.2 重视“走出去”前的风险评估环节,做好尽职调查
        6.2.3 加大国际化人才吸引和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农产品对外贸易情况
    ㈠农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加,出口国家(地区)同步增多
    ㈡民族产品优势明显,清真食品竞争力强
    ㈢形成了农产品出口产业聚集带,产品结构多元化
    ㈣向西发展成为企业共识,合作交流意识增强
二、政策措施和成效
    ㈠研究和确定了自身战略定位
    ㈡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㈢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甘肃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支撑
    ㈣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三、甘肃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势分析
    ㈠区位优势明显
    ㈡特色农产品充沛,优势产业丰富
    ㈢农产品加工储藏体系基本形成
四、农产品出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发展外向型农产品的建议

(7)临夏回族自治州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夏回族自治州商贸流通业现状
    1、两头在外,过境集散的特征明显。
    2、连接内外、沟通城乡的流通网络基本通畅。
    3、民族用品、清真食品拓展了新的市场。
    4、实现商贸流通主体民营化。
    5、现代物流业正在兴起。
二、临夏回族自治州商贸流通业优势分析
    1、传统经商优势
    2、交通区位优势
    3、特色产业优势
二、临夏回族自治州商贸流通业劣势分析
    1、产业基础薄弱,商贸流通规模较小
    2、缺乏合理规划布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3、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发展缓慢,难以适应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4、市场结构和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市场建设培育缺乏统一性
    5、行业监管滞后,自律能力较差

(8)临夏回族商贸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论文研究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临夏回族商贸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第一节 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临夏回族商贸业回顾
        一、临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
        二、明清时期河州地区(“茶马互市”)的回藏贸易
        三、民国时期河州的回族商人及回藏贸易
        四、20世纪初临夏回族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回族商贸业的再度崛起
        一、临夏回商的资本积累阶段
        二、临夏回商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
        三、临夏回族商贸业的繁荣阶段
第二章 临夏回族商贸经济的行业构成及历史变迁
    第一节 早期临夏回商的行业构成
        一、驮队的兴起与驮盐业
        二、牛马贩运业
        三、筏子商运贸易
    第二节 近现代临夏回商的行业构成
        一、民族用品销售业的继承与发展
        二、虫草行业的崛起
        三、新兴行业的拓展
    第三节 临夏回族商贸行业发展案例分析——皮毛业为例
        一、临夏地区皮毛业的兴起
        二、抗战前临夏地区皮毛贸易的发展
        三、抗战爆发后临夏地区的皮毛贸易
        四、改革开放后临夏地区皮毛业的复兴和发展
第三章 临夏回族商贸经济文化价值研究
    第一节 临夏回商商业文化
        一、临夏回商奋斗的内在动力——伊斯兰经济思想
        二、临夏回商价值标准——伊斯兰经商伦理
    第二节 临夏回商的历史价值
        一、为汉藏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商业群体
        二、青藏高原上文化交流的传递者
        三、活跃在“世界屋脊”上的商业群体
        四、汉、回、藏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民族关系的纽带
第四章 重振临夏回族商贸经济的思考
    第一节 临夏回族商贸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商业贸易发展的不足
        二、落后的第二产业
        三、科学技术发展滞后
        四、人才培养缓慢
        五、资金流动受阻
    第二节 重振临夏回族商贸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发展商业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二、以贸促工,发展物流优势产业
        三、借鉴和引入现代商业发展模式
        四、加强基础教育、培育先进人才
        五、培育新兴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基本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基础理论概述与阐释
    2.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2.2 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2.3 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2.4 新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演变
    3.1 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的法律制度
    3.2 我国重要民族政策历史演变
    3.3 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演变
第4章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增长
    4.1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情况
    4.2 我国民族八省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差异
    4.3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分析
第5章 我国民族经济扶持政策效果——以中央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为实例
    5.1 中央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
    5.2 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与检验方法
    5.3 我国省际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
    5.4 计量分析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10)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法和访谈法
        1.2.2 生态足迹
        1.2.3 神经网络
    1.3 数据来源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活与环境影响
    2.2 文化与生活方式
    2.3 西北民族生活方式
第三章 定西、甘南和临夏三地生活方式对比
    3.1 定西市
        3.1.1 定西市概况
        3.1.2 定西市生活方式
    3.2 甘南藏族自治州
        3.2.1 甘南州概况
        3.2.2 甘南州生活方式
    3.3 临夏回族自治州
        3.3.1 临夏州概况
        3.3.2 临夏州生活方式
    3.4 三地对比分析
第四章 定西市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4.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4.1.1 生物资源消费
        4.1.2 生活能源消费
        4.1.3 生态承载力
    4.2 1980-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4.2.1 人均生态足迹构成
        4.2.2 生活消费总生态足迹构成
        4.2.3 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
        4.2.4 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
第五章 甘南州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5.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5.1.1 生物资源消费
        5.1.2 生活能源消费
        5.1.3 生态承载力
    5.2 1980-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5.2.1 人均生态足迹构成
        5.2.2 生活消费总生态足迹构成
        5.2.3 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
        5.2.4 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
第六章 临夏州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6.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6.1.1 生物资源消费
        6.1.2 生活能源消费
        6.1.3 生态承载力
    6.2 1980-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6.2.1 人均生态足迹构成
        6.2.2 生活消费总生态足迹构成
        6.2.3 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
        6.2.4 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
第七章 定西、甘南和临夏三地生态足迹对比和预测
    7.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对比
        7.1.1 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
        7.1.2 2008年总生态足迹
    7.2 1980-2008年生态足迹对比
        7.2.1 1980-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
        7.2.2 1980-2008年总生态足迹
    7.3 三地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特点
    7.4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总生态足迹预测
        7.4.1 网络结构设计
        7.4.2 网络模型拟合度及仿真检验
        7.4.3 总生态足迹预测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临夏州外贸出口创汇320万美元(论文参考文献)

  • [1]打造发展热土 书写奋进峥嵘[N]. 马瑞鹏. 民族日报, 2021
  • [2]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清真产业的机遇与挑战[J]. 苏晓红. 经济研究导刊, 2020(27)
  • [3]商贸新业态 河州新活力[N]. 郭慧霞. 民族日报, 2019
  • [4]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及文化研究[D]. 王圆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5]西北农业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冉高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6]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J]. 刘志民,谢鹏云,李彤,鄢文艳. 甘肃农业, 2016(Z1)
  • [7]临夏回族自治州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分析[J]. 巴于茜. 知识经济, 2012(12)
  • [8]临夏回族商贸经济研究[D]. 易莉.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9]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 李宁. 吉林大学, 2011(05)
  • [10]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 吴士锋. 兰州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临夏州外贸出口创汇320万美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