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村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位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的思考

实施农村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位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的思考

一、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个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邓桃[1](2021)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生成机制研究 ——基于贵州Q县两位乡村教师生活史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孙雪[2](2021)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L市6所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是教育发展的短板所在,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要求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发展农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如何发展农村人才等成为新时代的热点议题。但农村小学教师缺编缺岗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学科结构被破坏,无法做到“一课一师”,教师必须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却又缺少专业化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培训,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近些年来,国家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随着“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及“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各地纷纷设置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以缓解农村师资短缺,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质量,但却忽视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在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面向全科教师的职后培训相对欠缺。教师职后培训跟不上职前培养的发展速度,这就需要开展符合需求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通过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小学全科教师的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L市6所小学的全科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以乡镇及以下村级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为主,采取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发放,并编写访谈提纲,主要了解研究农村小全科教师职后培训现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主要存在全科教师培训与教师需求不一致、全科教师培训条件不完备、培训实效性不佳教师满意度不高等几方面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全科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缺位、学校制度与规划不健全缺乏相关引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等。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出建议:第一,强化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保障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训权利,主要从给予政策倾斜、建立省级统筹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全科教师专业地位、健全全科教师激励管理机制四个方面展开;第二,建构系统、开放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训体系,主要从重视前期调研和后期跟踪、明确培训目标、精选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协调培训时间、优化培训师资等几个方面入手;第三,发挥学校在职后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主要包括科学合理安排全科教师任教科目、制定明确培训规划、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校本培训为立足点、利用“互联网+教育”培训模式五个方面;第四,提升全科教师专业自主性和职业成就感,从转变全科教育观念、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加强自我反思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展开。

梁楚颖[3](2021)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不断向前推进,对于教育者学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城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小学生源逐渐减少,学校规模不断萎缩。要适应这一现状并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农村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本区教育实际,自2013年开始全面启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总体要求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但自实施以来,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成效如何?培养过程存在哪些问题?这成为亟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以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总结诸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义的基础上,界定了农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等相关概念。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调查法及访谈法对广西区内三所开展小学全科教育专业的高校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首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文件,整理和归纳不同年度的培养计划,大致掌握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施的基本情况;其次对这三所高校进行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并对全科师范生的基本信息、报考意愿及对全科教师的内涵理解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最后对已经毕业在职的全科教师进行实地跟踪,了解他们的职业适应情况,调查用人单位对于全科教师培养的评价和建议。笔者通过对不同对象的调查与分析,根据农村小学对全科教师的需求情况,发现了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报考动机功利化、招生标准差距较大、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课程设置较冗杂、本土化培养欠特色、学生农村服务意识较薄弱、全科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退出制度不完善、全科师范生教材难以统一。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如明确个人责任,拔高招生标准;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本土化特色培养,增强学生农村服务意识;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全科师范生退出机制;统一区内教材教参,提升一线师资比例等对策。

刘芳[4](2021)在《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式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追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主题。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长期处于“改而不进”的现状,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之际,如何从内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促进乡村教育的内生发展来助力乡村振兴是亟需探索的时代课题。在这一课题中,需要转变以往乡村学校“等、靠、要”的外源式发展方式,激发乡村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走上内源式发展道路。基于此,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研究中兴起的内生发展理论,本研究从文化认同、主体参与、地方资源、课堂创新四个方面来深入探索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内涵、特征、机制、实践策略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探讨。具体而言,其一,在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本质追寻方面,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关注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乡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注重激发教学主体动力形成教学内驱力以及强调激活现有教学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随、主体性与计划性共进、整体性与动态性并生、内生性与乡土性共存、复杂性和持续性同行的特征。同时,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还有着激励、凝聚、服务、反馈等功能;其二,对B镇三所乡村小学的教学改进现状进行考察,以充分了解当前乡村学校教学改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探索,理清其结构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了内在机理及其保障条件;其四,探讨了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相关实践策略,即从文化着力、主体先行、资源保障、课堂创新等方面出发探讨相关的实践策略,以期实现乡村学校的内生发展,培育乡村学生的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智博[5](2021)在《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中”。长期以来,我国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提升乡村教师待遇、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文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始终存在,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乡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R县为例,对R县的202名特岗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10名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领导以及4名已经离岗的特岗教师进行了集中访谈与个别访谈。整个研究过程以调查问卷中的数据为基础,以开放性访谈为主要调查方式,了解目前R县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队伍的基本构成情况,结合问卷及实际调研了解目前特岗教师的生活及工作状态,并根据调研数据了解2017-2020年R县中小学特岗教师的流失情况以及特岗教师产生流动意愿的因素,从而为降低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流动意愿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借助问卷数据以及访谈内容分别从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的生活方面、经济方面、教师自身发展方面三个视角对影响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产生流动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从生活方面来看,特岗教师脱离了本土环境,家庭归属感存在缺失、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父母角色缺位是目前影响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产生流动意愿的因素。从经济方面来看,特岗教师目前的薪资构成不明确、物质保障设施配备不齐全是促使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产生流动意愿的主要因素。从教师自身发展来看,特岗教师的非教学工作繁多而杂乱、针对性培训开展不到位、自身专业发展受瓶颈以及学校晋升考核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产生流动意愿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合实际问题与特岗教师的工作及生活现状,从三个视角出发提出应对农村特岗教师流动意愿的八点对策建议。一是要关注特岗教师作为社会人的生活需要,倡导以人为本,按需分配教师岗位、扩大帮扶范围,促使教师安心从教。二是满足特岗教师作为经济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明确薪资结构,提升薪资待遇、重视情感关注,增强人文关怀。三是重视特岗教师作为专业人的未来发展,精准发力,提升职业培训质量、建立工作小组,合理分配任务、以学促教,增进自身教学能力、完善制度,明晰晋升评价体系。

武艳东[6](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如今新时代我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规划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根据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内容,在乡村战略规划体系中,乡村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对于广大乡村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具有决定作用。而青年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其地位在乡村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日益凸显,并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此外,我国广大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与其自身发展、教育质量和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都密切相关。因此,乡村小学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焦点。首先,本研究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梳理并研读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且对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及方法等都进行了大致介绍。其次,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了延安市8个区县26所乡村小学的310名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做了全面调研,从职业待遇、职业环境、职业压力、专业发展和职业情怀五个维度来了解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存现状。总体来看,发现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生存状态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职业待遇—捉襟见肘、职业环境—不尽人意、职业压力—不容乐观、专业发展—差强人意,但是职业情怀—较为理想。再次,为了全面准确地分析总结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访谈所取得的一手资料,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财政投入与保障不足和小学教师编制紧缺;二是乡村振兴对乡村青年教师提出挑战、乡村小学青年教师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及社会期望不合理;三是学校管理僵化不科学和继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四是家校合作阻碍和家庭教育缺失;五是教师职业发展动机与规划的缺失和教师专业自主性的丧失与消匿。最后,笔者在梳理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状态改进策略。第一,政府应实施政策驱动,保障青年教师的权益;第二,社会应加大支持,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第三,学校应彰显人文关怀,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四,家庭应建立家校合作共同体,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第五,个人应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我效能感。

王晨阳[7](2021)在《基于霍尔解码理论的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内容分析》文中认为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已经执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仍存在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招聘困难、教学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只是因为相关政策在执行中发生了偏差,与政策内容本身也存在莫大的联系,比如政策文本中的政策目标与教师真实意愿是否匹配,如果政策目标无法贴合教师需求,政策即使顺利执行,也无法彻底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大多从政策执行角度探究政策对乡村师资配置的作用,很少从政策文本角度探究政策内容对乡村师资配置的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城乡师资均衡,解决乡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对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进行内容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选取1949-2020年间国家面向全国各个地区针对乡村师资配置问题制定的政策,以及1949-2020年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局等区级权利机关制定的政策为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文本进行筛选与梳理。其次,制定分析标准对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具有三方面特征,政策意图以问题为导向,整体政策措施具有一定联动性,教师培训类政策乡土性不足。整个分析标准由两部分构成,一级分析标准的制定主要借助霍尔解码理论,包含政策编码分析、政策成品分析、政策意图分析三个步骤;二级分析标准主要依据教育政策分析理论制定,判断政策文本的全面性与创新性。一级分析中政策编码分析是第一步,主要分析政策想要传达的整体意图,也就是政策文本想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编码分析过程主要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6分析工具完成;政策解码分析是一级分析的第二步,探究政策文本包括哪些具体措施,通过对这些措施进行提炼总结,划分出政策类型,并通过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过程主要使用Nvivo11作为分析工具;政策表达分析是一级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对梳理分类过的政策措施进行分析,判断相关政策措施属于对抗、协商、主导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二级分析建立在一级分析中的编码分析与成品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政策文本是否具有全面性,该阶段将政策意图分析与政策措施分析结合在一起,依据政策措施是否与政策制定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应,以是否有配套政策提供支持为标准,来标准判断全面性;其次,在一级分析基础上分析文本中包含的措施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不同政策文本的解读差异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预测。判断创新性的标准是,该政策是否对政策实施后可能导致的问题做了预判,并制定了预防措施以预防政策实施后可能发生的隐性问题。最后,为新一阶段乡村师资配置政策的制定,提出整合乡村师资配置政策意图与乡村教师现实需求,促进“保数量”类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联动合力,增加乡村师资配置政策针对性三方面建议。

罗晓艳[8](2021)在《XY市S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农村教师作为农村地区重要的教育资源,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均衡的推广,合理的教师流动可以促进区域内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然而,在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的框架中,教师单向流失严重,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流动更为频繁,这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对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冲击。如何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如何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要因素。本文以美国管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理论为基础,以XY市S区6所农村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手段,运用统计分析,探究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与成因,得出现在农村教师流失存在单向性、无序性、优秀青年教师流失问题突出等特点,并在双因素理论基础上,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和工作现状,激励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此来稳定教师队伍,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本文在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基础上,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影响双因素理论模型,并基于此理论研究分析农村教师流失的驱动机制,提出有关教师流失问题的相关解决策略。这有助于丰富双因素理论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探索,同时也促进了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从而完善我国教师资源的管理体系;也可以为政府或者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合理的引导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

邓君[9](2021)在《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及其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内容。可以说,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专业化的实现程度,因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教师”1。但近年来,乡村教师职业招聘却频频遇冷,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高,迫切需要一批优秀的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生活。乡村教师职业尊严作为教师必需的内在品质,能使教师看到自身职业活动的积极意义,认识到“教书育人”的社会价值,这是一种自我肯定性质的评价,它能增强教师追求更大社会价值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促使教师寻求更高水平的专业发展。因此,乡村教师职业尊严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向上的内驱力,对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化、促进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乡村教师职业尊严为切入点,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H镇四百多名乡村教师的实证调查,探讨了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的现状及其困境,并为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尊严提出了针对性的决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绪论)中,主要是论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有关于乡村教师、教师尊严、教师职业尊严的文献综述,在了解教师尊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具体方向;第二部分是相关内涵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了更能区分教师尊严和教师职业尊严的区别,对乡村教师、教师尊严、教师职业尊严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教师尊严与教师职业尊严的内涵进行详细梳理并加以区分,得出教师职业尊严是教师在职业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获得自身内在感知与所处社会关系中的价值承认与尊重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确定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内涵的同时,也明确了研究过程中将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个人认同理论以及社会认同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是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本研究基于教师职业尊严的内涵,将调研过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教师职业尊严的外在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生存尊严、工作尊严与社会尊严;另一部分是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及自述分析教师的内在感知,即教师职业内在尊严。必须将二者相结合看待,才能对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的发展现状有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本研究通过对贺州市H乡镇的乡村教师的性别、年龄和教龄的差异,是否师范教育专业毕业,教师学历水平情况,乡村教师是否有编制这五个方面作为自变量,将教师的生存尊严、工作尊严与社会尊严作为因变量,从而分析教师的生存尊严、工作尊严与社会尊严的发展水平。通过对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理想与教师自我效能感分析教师职业内在尊严水平;第四部分是在调查基础上的分析,对乡村教师职业尊严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笔者将乡村教师职业尊严面临的困境归纳总结为教师生存环境、教师管理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价值认同这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乡村教师生存环境相对落后,乡村教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乡村教师专业自信程度不不足以及乡村教师价值认同尚待提高。随后,笔者分析了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困境所引发的教育影响,具体有教师待遇水平偏低直接削减教师教学热情、教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削弱教师教学效能、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受限降低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师职业价值认同薄弱引发教师的向城流动;第五部分是基于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试图提出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的针对性决策。通过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综合待遇,进一步优化教师管理体制,厚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以此来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弘扬乡土文化,塑造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

温仓金[10](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及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偏远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城市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差距,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已然成为了社会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全面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建设关乎乡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教育公平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扎实推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云南省寻甸县D乡学校作为田野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探讨个案学校的变革历史,彰显了D乡学校变革的成就,揭示与凝练了D乡学校发展的困境和经验,明晰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理路。D乡学校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困窘期”、“缘起期”、“开拓期”和“蜕变期”。此外,在学生、教师、学校文化三方面上有了巨大转变:阅读和少年宫活动使乡村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一名骨干教师参与变革时的心路历程及D乡教师在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努力彰显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实践表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在逐步丰富与扭转。本研究认为,D乡学校变革所遭遇的困境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缺位、不良民族习俗的影响以及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人本思想、加强交流合作是其主要的变革经验。最后,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学校“三维发展”变革路径图,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要在“三维发展”的联动下推进变革:一是要立足乡土,实现“乡土性发展”;二是要多方整合,实现“外源性发展”;三是要内增实力,实现“内生性发展”。

二、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个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个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L市6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研究匮乏
        3.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1.全科教师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3.教师职后培训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的必要性
    (一)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农村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三)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工具
        1.调查对象
        2.调查工具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基本情况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学情况
        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现状
三、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全科教师培训与教师需求不一致
        1.培训内容泛化,忽视现实需求
        2.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操作
        3.培训时间紧张,“工学矛盾”突出
    (二)全科教师培训条件不完备
        1.培训师资不均衡,多为专家学者
        2.培训机会不均等,培训名额有限
    (三)培训实效性不佳,教师满意度不高
四、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1.全科教师职后培训政策尚未形成体系
        2.教师培训奖励与激励措施力度不够
        3.培训管理与保障机制未得到较好落实
    (二)全科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缺位
        1.培训前期调研和后期跟踪不到位
        2.“全科教师”培训未体现其“全科性”
    (三)学校制度与规划不健全,缺乏相关引领
        1.职后培训制度与规划不够明确具体
        2.全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片面化
    (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1.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成就感较低
        2.教师尚未形成“主动全科”的意识
        3.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
五、改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的策略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保障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训权利
        1.加强全科教师培训顶层设计,给予政策倾斜
        2.建立省级统筹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
        3.提高全科教师专业地位,倡导“尊师重道”
        4.健全全科教师激励与管理机制,满足成就需要
    (二)建构系统、开放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1.重视前期调研和后期跟踪,提升需求分析针对性
        2.明确培训目标,关注培训的“全科性”
        3.精选培训内容,进行“按需施教”
        4.改进培训形式,体现“以师为本”
        5.协调培训时间,缓解“工学矛盾”
        6.优化培训师资结构,提升培训质量
    (三)发挥学校在教师职后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1.科学合理分配全科教师任教科目,优化任教学科结构
        2.制定明确的全科教师培训规划,重视教师成长
        3.完善全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密切培训与考核的衔接
        4.职后培训以校本培训为立足点,发掘本校特色
        5.利用“互联网+教育”培训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四)提升全科教师专业自主性和职业成就感
        1.转变全科教育观念,树立全科教育思维
        2.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引领自我发展
        3.加强自我反思意识,调整与改进教学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促进自我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1.对乡村教育的关注
        2.对国家政策的思考
        3.全科教师的发展趋势
        (二)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内涵研究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价值研究
        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特质与能力标准研究
        4.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5.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介
    四、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三)陶行知的师范教育课程思想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三)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
    六、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文本分析法
        3.访谈法
        4.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定位、职业特质与培养状况
    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定位
        (一)解决农村师资问题
        (二)回应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诉求
        (三)培养卓越小学教师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特质
        (一)全面的专业知识
        (二)综合的专业技能
        (三)浓厚的专业情意
        (四)健康的人格心理
    三、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状况
        (一)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由来
        (二)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探索
第二章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概貌与现状
    一、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概貌
        (一)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提出的背景
        1.广西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2.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渠道不够完善
        3.农村小学师资不足与结构不合理
        4.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二)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1.正式启动
        2.不断完善
    二、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
        (一)全科教师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
        3.实践教学
        4.师资力量
        (二)全科教师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调查
        1.报考动机
        2.对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理解
        3.对培养目标的认识
        4.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5.对实践环节的反馈
        (三)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反馈
        1.盼望成长的文怡老师
        2.在反思中成长的范奇老师
        3.不定义自己的杨瑜老师
        4.用人单位对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评价
        (四)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成效与经验
        1.录取机制的多元化
        2.培养机制的有效性
        3.三年制、四年制和五年制的有效结合
第三章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报考动机与招生标准方面
        (一)学生报考动机功利化
        (二)招生标准差距较大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二)课程设置较冗杂
    三、本土化培养与学生服务意识方面
        (一)本土化培养欠特色
        (二)学生农村服务意识较薄弱
    四、教师质量与退出机制方面
        (一)全科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
        (二)退出制度不完善
    五、教材教参与师资力量方面
        (一)全科师范生教材难以统一
        (二)一线师资比例偏低
第四章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个人责任,拔高招生标准
    二、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三、加强本土化特色培养,增强学生农村服务意识
    四、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全科师范生退出机制
    五、统一区内教材教参,提升一线师资比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的调查
附录2 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研究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本体追寻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内涵
        1.关注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内生发展
        2.激发教学主体内生动力,形塑多元协同育人合力
        3.激活现有优质地方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品质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随
        2.主体性与计划性共进
        3.整体性与动态性并生
        4.内生性与乡土性共存
        5.复杂性和持续性同行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功能
        1.激励功能
        2.凝聚功能
        3.服务功能
        4.反馈功能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现实考察
    (一)确立考察对象
    (二)设计考察方法
    (三)分析考察结果
        1.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现实困境
        2.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困境的原因分析
    (四)形成考察结论
        1.建构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必要性
        2.实施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可行性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理论建构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关键要素
        1.主体参与: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关联纽带
        2.文化认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精神动力
        3.地方资源: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础条件
        4.课堂创新: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重要利器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内在逻辑
        1.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运行机理
        2.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运行过程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保障条件
        1.制度保障
        2.人力保障
        3.物质保障
四、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实践策略
    (一)文化着力:培育乡土文化认同,形塑文化精神共同体
        1.强化集体乡土文化记忆,培育多方社会责任意识
        2.加强相关主体利益保障,实现乡土文化共建共享
        3.营造乡土文化建设氛围,重塑乡土情感共生联结
    (二)主体先行:建立内部激励制度,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1.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增强组织激励
        2.以实践反思为导向,促进自主发展
    (三)资源保障:提升优质资源内生能力,增强课程特色与品质
        1.合理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开展乡土特色活动课程
        2.深度融合乡村人力资源,建立乡土课程开发团队
        3.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乡土特色校本课程
    (四)课堂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优质特色课堂
        1.注重课堂情境体验,创造生命课堂
        2.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创生和谐课堂
        3.融合教育信息技术,创建智慧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政策背景
        2.教育背景
        3.导师课题以及个人经历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相关理论基础
    (五)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
        4.数据处理
一、R县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流动意愿调查
    (一)R县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流动意愿高
    (二)R县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流动意愿的特点
        1.年轻特岗教师流动意愿偏高
        2.高学历特岗教师流动意愿偏高
        3.女性特岗教师流动意愿高于男性特岗教师
        4.未婚特岗教师流动意愿偏高
    (三)农村特岗教师流动意愿去向调查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产生流动意愿的因素分析
    (一)生活因素的影响
        1.脱离本土环境,家庭归属感缺失
        2.外在因素制约,父母角色缺位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1.薪资构成不明确
        2.物质保障设施配备不齐全
    (三)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
        1.非教学工作繁多而杂乱
        2.针对性培训开展不到位
        3.自身专业发展受瓶颈
        4.学校晋升考核制度不完善
三、降低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流动意愿的建议
    (一)关注特岗教师作为社会人的生活需要
        1.倡导以人为本,按需分配教师岗位
        2.扩大帮扶范围,促使教师安心从教
    (二)满足特岗教师作为经济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1.明确薪资结构,提升薪资待遇
        2.重视情感关注,增强人文关怀
    (三)重视特岗教师作为专业人的未来发展
        1.精准发力,提升职业培训质量
        2.建立工作小组,合理分配任务
        3.以学促教,增进自身教学能力
        4.完善制度,明晰晋升评价体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队伍流动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育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三 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件四 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五 离岗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6)乡村振兴战略下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有关研究
        2.国内有关研究
        3.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1.乡村小学
        2.青年教师
        3.教师职业生存状态
    (六)研究的政策与理论基础
        1.政策基础
        2.理论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现状调研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1.调研目的
        2.调查设计
        3.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
        2.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生存状态总体状况的分析
        3.衡量教师生存状态的各维度分析
三、 乡村振兴战略下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影响乡村青年教师权益
        1.地方财政投入与保障不足
        2.乡村教师编制紧缺
    (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乡村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
        1.乡村振兴对乡村青年教师提出挑战
        2.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3.社会期望不合理
    (三)学校组织因素影响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1.学校管理僵化不科学
        2.继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四)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1.家校合作阻碍
        2.家庭教育缺失
    (五)个体因素影响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职业发展动机与规划的缺失
        2.教师专业自主性的丧失和消匿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改善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之维:实施政策驱动,保障青年教师的权益
        1.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2.通过健全政策体系统筹分配乡村教师编制
    (二)社会之维:加大社会支持,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
        1.通过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
        2.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乡村教师
        3.通过改变观念形塑教师职业的合理期望
    (三)学校之维:彰显人文关怀,增进教师专业发展
        1.通过改变学校管理理念落实科学化管理
        2.通过完善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四)家庭之维:建立家校合作共同体,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
        1.通过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夯实家校合作基础
        2.通过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认知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五)个人之维: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我效能感
        1.通过做好职业规划增强发展动机
        2.通过教育实践反思培养专业自主性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创新
        1.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2.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三)研究反思
        1.研究局限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状态问卷调查
    附录二: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四:教育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致谢
硕士期间学习与科研成果

(7)基于霍尔解码理论的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基于政策背景指引
        2.基于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现状
        3.基于导师课题以及个人兴趣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政策分析法
        3.内容分析法
一、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文本及其主要内容
    (一)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文本的选取
        1.政策文本的选取原则
        2.政策文本的选取步骤
    (二)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文本梳理
    (三)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文本的主要内容
        1.国家层面的标签云
        2.广西地方层面的标签云
二、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内容分析的标准构建
    (一)一级分析标准构建——基于霍尔解码理论的标准构建
        1.霍尔解码理论的适用性
        2.霍尔解码理论在一级分析中的应用
    (二)二级分析标准构建——基于教育政策分析理论的标准构建
        1.教育政策分析理论的适用性
        2.教育政策分析理论在二级分析中的应用
    (三)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内容分析标准具体阐述
        1.一级分析
        2.二级分析
三、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一级分析
        1.编码分析-政策意图分析
        2.成品分析-政策措施分析
        3.解码分析-政策表达分析
    (二)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二级分析
        1.全面性分析
        2.创新性分析
四、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的特征与优化
    (一)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特征
        1.整体政策意图以问题为导向
        2.整体政策措施具有一定联动性
        3.教师培训类政策乡土性不足
    (二)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优化建议
        1.整合乡村师资配置政策意图与乡村教师现实需求
        2.促进“保数量”类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联动合力
        3.提升乡村师资配置政策精准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XY市S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农村中小学
        二、中小学教师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情况概述
        二、国外研究情况概述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XY市S区6所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流失现状及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现状
        一、XY市基本情况
        二、XY市教育发展现状
        三、XY市S区的基本情况
        四、XY市S区教育的概况
        五、XY市S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现状
    第二节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样本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XY 市 S 区六所样本学校,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样本学校教师流失的调查报告及分析
    第四节 其他受访人员的基本情况
    第五节 信阳S区6 所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第三章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特点、影响及原因
    第一节 XY市S区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特点
        一、教师流失具有无序性
        二、教师流失趋于年轻化
        三、教师流失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四、教师流失呈现隐性化
    第二节 XY 市 S 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降低
        二、农村地区学校生源减少
        三、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
    第三节 XY市S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保健因素层面
        二、激励因素层面
第四章 稳定XY市S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策略
    第一节 夯实保健因素的基础
        一、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管理制度
        二、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
        三、逐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四、努力打造学习型校园
    第二节 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
        一、 建全教师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
        三、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教师晋升的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 2:访谈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访谈提纲
致谢

(9)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及其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高
        (二)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三)教师职业尊严是教师必需的内在品质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乡村教师相关研究
        (二)教师尊严相关研究
        (三)教师职业尊严相关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过程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一、乡村教师的概念界定
        (一)乡村
        (二)乡村教师
    二、教师尊严的概念界定
        (一)尊严
        (二)教师尊严
    三、教师职业尊严的内涵与价值
        (一)教师与教师职业
        (二)关于教师职业尊严
        (三)教师职业尊严的价值
    四、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三)自我认同理论
        (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3章 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
    二、调研过程
    三、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呈现
        (一)乡村教师职业生存尊严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乡村教师职业工作尊严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三)乡村教师职业社会尊严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四)乡村教师内在职业尊严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4章 乡村教师职业尊严面临的困境及教育影响
    一、乡村教师职业尊严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教师生存环境相对落后
        (二)乡村教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三)乡村教师专业自信程度不足
        (四)乡村教师价值认同尚待提高
    二、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困境引发的教育问题
        (一)乡村教师待遇水平偏低直接消磨教师教学热情
        (二)乡村教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削弱教师教学效能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受限降低教师教学质量
        (四)乡村教师职业价值认同薄弱引发教师向城流动
第5章 乡村教师职业尊严提升的对策
    一、提升乡村教师工作待遇,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
        (一)实施岗位特殊津贴制度,提高收入水平
        (二)探索工资总额包干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
        (三)落实教师住房保障政策,实现安居乐教
        (四)保障乡村教师子女教育,解决后顾之忧
    二、优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增强教师效能感
        (一)完善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稳定教师队伍
        (二)均衡城乡职称评审制度,拓展晋升空间
        (三)变革单一学校管理体制,转变管理理念
    三、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加强职业自豪感
        (一)建立定向生培养体系,培养乡村情怀
        (二)塑造教师新乡贤角色,引领乡土文化
    四、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提升职业幸福感
        (一)弘扬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和谐社会氛围
        (二)依法保障教师社会地位,实现有法可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尊严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二 H 镇乡村教师职业尊严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二、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研究
        三、关于乡村学校变革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农村
        二、乡村学校
        三、学校变革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分析模式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山谷相间之寻甸
    第一节 寻甸县——滇东北之要冲
        一、寻甸概况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高原明珠——清水海畔之D乡
        一、D乡概况
        二、民族与文化
第二章 走进学校:变革历程之回眸
    第一节 “困窘期”——无奈无望
        一、 “处于下游”与“四年光头”
        二、 “打架”“抽烟”“杀马特”
    第二节 “缘起期”——一丝曙光
        一、 “开展读书活动”
        二、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第三节 “开拓期”——熹微旭日
        一、 “乡村少年宫”
        二、 “机构合并潮”
    第四节 “蜕变期”——灿烂阳光
        一、 “国检中的高评价”
        二、 “云南省文明校园”
第三章 学生全面发展:回归乡村学校变革之主旨
    第一节 阅读——收获知识与能力
        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个人见识的增长
        三、写作才能的跃升
        四、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二节 少年宫——唤醒自信与希望
        一、自信心的拾取
        二、文明素养的养成
        三、合作意识的提高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乡村学校变革之基石
    第一节 成长——一名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从“哭着来”到“舍不得走”
        二、从“教语文”到“教英语”
        三、从“忐忑迷茫”到“有了点方向”
        四、从“摸索前行”到“获得各方认可”
    第二节 超越——教师专业素养之跃增
        一、教师培训活动
        二、民族文化传承
        三、教育科学研究
第五章 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乡村学校变革之土壤
    第一节 构筑苗圃——物质文化的创设
        一、简约而融洽的办公室
        二、创意十足的楼道、走廊
        三、书香四溢的图书室、书吧
    第二节 培植土壤——制度文化的建构
        一、学校组织结构
        二、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含苞待放——精神文化的生成
        一、校风:以素质教育为先
        二、教风:严谨与尊重相融
        三、学风:朴实与拼搏并行
第六章 实践反思:D乡学校变革中的困境与经验
    第一节 问题聚焦——乡村学校变革之窘境
        一、缺位的家庭教育阻滞变革
        二、不良的民族习俗制约变革
        三、薄弱的基础知识妨碍变革
    第二节 经验凝练——乡村学校变革之借鉴
        一、在转变教师观念中孕育变革
        二、在坚持人本思想中推动变革
        三、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实现变革
第七章 理路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之图景
    第一节 “乡土性发展”——深化乡村学校特色建设
        一、坚决避免盲目从众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三、找寻本土文化之根
    第二节 “外源性发展”——构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
        一、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资源
        三、汲取社会各界的力量
    第三节 “内生性发展”——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动力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强化校长变革领导力
        三、营造“文化价值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个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生成机制研究 ——基于贵州Q县两位乡村教师生活史的比较分析[D]. 邓桃. 西南大学, 2021
  •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L市6所小学的调查[D]. 孙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 ——以广西为例[D]. 梁楚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D]. 刘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高智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6]乡村振兴战略下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武艳东. 延安大学, 2021(11)
  • [7]基于霍尔解码理论的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内容分析[D]. 王晨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8]XY市S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D]. 罗晓艳.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9]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及其提升路径研究[D]. 邓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10]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D]. 温仓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实施农村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位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