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有线电视特色——论有线电视自办节目的发展方向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有线电视特色——论有线电视自办节目的发展方向

一、适应市场经济 办出有线特色——论有线电视自办节目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夏墨[1](2020)在《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完善和5G商用的推广,年轻人对电视等PC终端已逐渐失去兴趣,广电行业的优势愈加微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巨头和腾讯、爱奇艺等互联网企业几乎涉足广电行业的各个业务。为增强竞争力,包括山东在内的各地成立广电网络公司,随即山东逐步将全省各地区广播电视局的数字电视业务剥离出来成立广电网络分公司,逐渐进入市场竞争,但各地分公司却始终难以杀出重围,公司生存和竞争雪上加霜。基于此,本文将以山东广电网络公司乐陵分公司当前现状为切入点,通过竞争战略相关理论理论依据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实施保障措施的思路,分析山东广电网络公司乐陵分公司当下所在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资源、能力,来明确公司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以此确定适合公司的竞争战略。目前,公司面临着移动等竞争对手的同行业竞争压力,也承受着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不断侵入。自身较为落后的管理、技术和相较而言贫乏的资金等,都给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但随着广电网络公司获批5G商用牌照、同国家电网等国企的合作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等因素,都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明确公司应实施差异化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赢得竞争位次。为此,本文将着眼于市场、营销、服务、产品、宣传及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本文还将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的创新在于基于县级公司提出五年内采取的竞争战略,尤其是本文将关注农村地域,将有效地丰富和发展省内县级公司竞争战略内容,对于省内其他县级广电网络公司更好地应对5G时代的市场竞争,具有思想启发和管理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张学霞[2](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王珺[3](2019)在《TY广播电视台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家省会城市级别的广播电视台,TY广播电视台传播覆盖面积69.99平方公里,受众429.89万人。目前,TY广播电视台开办有5个电视频道和有5个广播频率。打造出了以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为主要宣传窗口,辅以TY广播电视网、公交移动电视、TY手机台APP收视客户端的全媒体覆盖格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传媒行业竞争的内部来看,城市广播电视台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TY广播电视台也不例外,面临着收视率与营收双重下降的困境。从传媒行业竞争的外部来看,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越来越威胁到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可以说,TY广播电视台在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正确分析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出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才会让TY广播电视台在激烈的新旧媒体竞争中冲出“红海”。在市场竞争之中,TY广播电视台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无形资产层面,TY广播电视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有着垄断的传播渠道资源,多年的运营也已使TY广播电视台的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本土性质的信息传递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受众有着更强的亲和力。在制度层面,TY广播电视台正在逐步打破旧的窠臼,大力发展绩效管理体系,并尝试摆脱原有频道、频率管理制度的束缚,建立在资源管理更具合理性的中心管理制。不过,TY广播电视台所具有的竞争劣势同样明显,其具有的体制内的身份与体制外的运营方式所带来的红利已难以为继,节目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台内资源浪费,岗位职责不明晰,企业内部结构框架需要进一步优化,缺乏懂得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性人才,节目创新乏善可陈。通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世界上任何一家优秀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战略管理。基于以上现状,TY广播电视台究竟应该怎样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一个如何制定适合TY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战略,并在实施中将其贯彻和完善的管理过程,以达到在未来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赢取更多利润的目标,最终实现TY广播电视台发展亦或是存在的愿景和使命。本文将努力探索,在如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以TY广播电视台为例的城市级别广播电视台的持续发展之路,为业界同仁以及更高层面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意见。

吴圆圆[4](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何胤强[5](2019)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对苍溪、江油、青川、剑阁的调研》文中研究说明新兴媒介技术与形态的演变,正在重构甚至颠覆整个信息社会的产业逻辑、认知渠道、消费场景和价值维度。媒介生态正从移动化向着智能化演进,在传媒行业的大变局中,传统媒体进行融合转型已经成为在信息市场中求生的主要路径。县级广电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系统的基层环节,长期积贫积弱,在媒体融合转型中动力不足。2018年,中央作出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重大部署,县级广电媒体终于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进程中,由于广电行业长期处于“东强西弱”的区域失衡状态,西部地区的融合改革进程稍显落后。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省,经济总量大,人口多,多民族聚居,舆论形势复杂,如何通过本轮改革把握机遇,传递四川声音,讲好四川故事,探索四川模式,顺利完成转型,是本研究关注的重心。本文梳理了县级广电4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广电媒体的发展现状,探索四川县级广电媒体的融合转型策略。通过对四个县区的实地调研与个案研究,结合媒介管理学、媒介营销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四川县级广电媒体有必要在体制上放权与赋权,激发内生性源动力;重构生产流程,建设移动化的平台型媒体;做好基层行政体系的配套改革,让市政工程与媒体协同发展;打破行业壁垒,加强渠道合作;革除线性传播思维,构建互联网产品意识;在技术上要促进云端互联与资源共享。本文还从竞争、市场、组织、内容、传播和技术七个层面展望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未来进路。

阎安[6](2017)在《空间视域下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台为例》文中提出城市广电媒体是城市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是地方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城市形象传播需要的窗口。本文从空间视域出发,在空间动力作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着眼长三角城市广电媒体的现实问题,从第一空间规模对渠道的影响、第二空间需求对内容的影响、网络信息空间对媒体平台功能和架构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典型案例、实践经验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予以研究。从空间视域考察,大众传媒发展的现实过程是由多层次动力交互作用推动的,并存在多个维度的空间动力机制。在物质的第一空间,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进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传媒相关产业发展,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渠道资源。在精神与文化的第二空间,大众传媒进行精神生产,通过塑造“公共空间”和重建“想象的共同体”,在第二空间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城市精神文化空间建设的现实需求,也直接牵引大众传媒内容的生产方向。在由信息网络构成的“新的空间”,互联网实现了城市另一个界面的“可沟通性”,并重塑人类多个面向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空间连接、人与城市的空间连接被技术重构,也进而导致大众传媒的功能转换与平台迁移。从第一空间维度看,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源、产业在特定空间的集聚产生了规模效应,驱动媒体渠道的空间扩张。高密度社区降低了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位成本,使更加先进的通讯网络在城市化区域率先普及;受益于城市化区域旺盛的人口流动,广播电视无线传输渠道的移动优势得以发挥,以城市“动众”为服务对象的交通广播和移动电视成为城市广电新的增长点。对于城市广电而言,渠道的扩张和日益开放意味着“溢出效应”,但同时也意味着来自行业内强势媒体和行业外互联网巨头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单纯的“规模驱动”将进入增速回落、直至增长乏力的阶段,而“创新驱动”将成为渠道拓展的新动力。对于城市广电来说,渠道资源将从垄断转向开放,从稀缺转向过剩。从第二空间维度看,当前中国城市呼唤理性、建设性的公共舆论空间,和具有包容度、亲近感的社会认同空间。正是上述需求,牵引着广电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创新。城市广电在电波和屏幕中,建构起一个虚拟的城市交流场域,在反映社会舆论的基础上设置议题、提供意见,并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由此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城市广电发挥监测本土环境、沟通本地人群、传播地域文化、延续城市记忆、弘扬城市精神的功能,成为促成城市文明外化与具象化的重要媒介。城市台自办节目一直是城市民意表达与政治参与的窗口,在荧幕上呈现的家庭生活、日常礼节与习俗,为重建社会认同提供了帮助。对于城市广电来说,这是内容生产应该坚持的方向。从“一个新的空间”这一全新维度看,在城市空间被互联网深刻改造的背景下,城市广电的业务形态、组织架构和媒介功能也随之变革调整,作为内容产制者和渠道运营商的角色定位相应改变。城市广电转型发展而来的视听新媒体业务,尤其是带有网络社区特点的视音频网站,成为新技术条件下连接人与人的重要平台。这一转型延续并放大了广播电视自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促进社会沟通的功能,并融入了互联网社交化传播、生产主体民主化等特性优势。城市广电向城市综合信息平台的转型,不仅扩宽了传统节目类内容的传播渠道,更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信息整合的优势。通过对城市资讯、城市服务、城市消费等要素的整合,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支撑,城市广电将转型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综合对“三个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判断,本文认为,第一空间的扩张驱动力将从“规模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媒体渠道将从垄断变为“过剩”。在新的渠道生态下,城市广电应提高“善用渠道”的能力,着力降低渠道成本。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媒体协作、线上和线下渠道融合,实现渠道共享和内容价值最大化。在第二空间,由城市社会建设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牵引的内容生产仍将维系,城市广电仍是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认同的重要力量。通过深耕城市,捕捉城市化带来的新需求,可以推动城市广电不同类型的新节目研发;通过下沉到社区,实行“超级本地化”策略,可以以多样化的“小而美”生产赢得市场青睐。在网络信息空间,互联网越来越强的媒体属性和空间连接能力,将“倒逼”城市广电的融合与调整。通过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节目、技术、平台、人才等生产要素逐步共享融通;通过探索平台经营的多元化战略,推动城市广电实现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经营。

田忠卿[7](2017)在《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电视对外传播自1990年前后开始迅速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期间对外传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更加适应国际舆论的基本规则,另一方面也还保留着一些中国固有观念的印记。在当下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的环境下,对外传播中话语权的建构也被提上日程,中国的对外传播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历史,尤其是对外传播观念的演变,进行一个梳理。由于中央电视台正是中国电视对外传播最重要的媒介,以央视对外传播为例的考察能够揭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嬗变的全过程。本文从冷战史的视野出发,首先对新中国对外宣传史进行了鸟瞰式的梳理,将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历程以1990年前后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外宣实践中形成较为强劲的“斗争”观念,且形成的话语体系与主流世界的舆论体系也是完全不同的,这是1990年代中国电视外宣开始迅速发展时所面临的局面。20世纪80、90年代之交是对外传播的重心转移到电视媒体上的时段,这一过程到1992年基本完成。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开办和海外节目中心建立为标志,中国的电视对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以后的电视对外传播在不同层面存在不同的观念演进线索,但在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要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2002年,对外传播观念变化的主线是从“以我为主”到“受众为重”。从1992年到1997年前后,中国的电视外宣基本是针对国外关于中国报道的“回击”,以一种斗争的姿态进行对外宣传,这种传播方式是基于中国方面自身需求的,在节目的制作、编排上以中方能够迅速有力地回应西方有关报道为目的,而非为了吸引受众;1997年前后,由于认识到中国对外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技术水准相较于西方主流电视媒体的严重不足,开始逐渐淡化“回击”式的对外传播,而是开始关注自身“专业化”程度,注重节目内容质量和制播水平的提高,虽然开始重视受众的感受,但追求“专业化”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到与西方主流电视媒体的差距,这在客观上也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到2001、2002年,中国的外部舆论压力稍有缓和,对外宣传开始注重“说明中国”,抛开了对西方媒体的单纯回击或竞争,逐步成体系地对国外受众介绍和说明真实的中国,这是有意识地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2003年-2012年,对外传播观念变化的主线是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说明中国”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对传播体系进行自主规划的意识,但仍然建立在颠覆西方建构中国形象的基本思路上,仍然是一种回应,属于“被动宣传”。从2003年开始,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开始成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关注点,提高国际新闻直播能力、搭建海外电视播出平台、建立海外记者站、提高海外家庭和酒店的频道入户率、开设多语种对外频道等,都在有计划、成体系地开展并取得巨大成果。在具有了一定的海外传播能力后,开始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中国文化吸引海外受众、主动拓展海外市场,这已经变成“主动传播”。2013年以后,对外传播观念发展的主线是全面建构话语权。在中国国力增强的情况下,必然寻求与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舆论话语权。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央电视台在本土化和国际深度合作方面有了诸多有益的尝试,海外认可度大大提升。全面建构话语权的进程方兴未艾,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在未来进一步建构话语权的时代,最关键的一点是处理好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让西方受众感到疏离,也不能完全融入西方的话语体系之中。中国在国际舆论平台上建构自己的话语权时面临着三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对内传播规则束缚对外传播规则、海外受众心中的“中国形象”早已定形、中国民间异化的民族主义思潮大行其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外宣工作者要在具体工作中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之外,还要吸取国外媒体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经验。在外宣决策层面应当确立建立起内外有别的对外宣传机制,中央电视台应该进一步明确在对外传播格局中的定位、以非常手段打开局面、疏导对外传播领域内的民族主义情绪。

张娣[8](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于凤静[9](2014)在《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散居区。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边疆地带,民族成分复杂,是我国跨境民族人数最多的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跨境民族不同,东北跨境民族受发达国家影响较大,多种舆论交汇,其新闻传播尤其是跨境传播所处的严峻形势不容忽视。国家东北亚地区战略的实施把东北推到了东北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必须努力同东北地区的转型、东北亚大区域的发展协调一致,力争在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潮流中与时俱进,这也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自身发展和提升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发展研究为核心,全面梳理和研究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和达斡尔族等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能更好地促进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升东北地区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力,增强各少数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的认同。目前学界和业界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空白点较多,对建国以来东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对东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发展的对策性研究更是鲜见。为了完整、深入地评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属性和特征,进一步把握其“两极格局”的发展态势,为学界和业界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启发,本文进行了下述主要研究。首先,论文以时间为序,参照中国社会变革及媒介发展等因素,把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1949年—1966年、1966年—1976年、1976年—1999年和2000年—2010年四个时期。对每个时期,按照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的媒体门类分别予以分析和阐述,重点对其2000年—2010年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予以整体观照,并兼顾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学术研究等。其次,论文总结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所形成的独有特色,即由跨境传播和县域乡村传播共同构成的外向和内向“两极格局”传播。同时深入研究了“两极格局”的成因,提出了县域乡村、跨境民族和语言特色是影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的论断,并从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东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的合力影响与促进上,寻找形成“两极格局”的动因,分析“两极格局”在60年历程中显示的孕育、萌动到确立的发展态势。重点探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确立和成效,对“两极”确立时期新闻传播的民族特色即共通的民族精神追求,予以了阐述和论证。再次,对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进行了全面观照和系统分析。论文提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总体及其内部存在的五大问题是:“两极格局”总体失衡、发展缓慢乏力、“两极格局”中新闻传播民族特色的表现不足、跨境传播的表面化与单向性、县域乡村传播的尴尬处境等。“两极格局”存在问题的症结则是由于县域传播、跨境民族和语言特色这媒介生态三要素对新闻传播的根本影响,具体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与“外宣”思维的不利影响、新媒体开发及媒体融合滞后、对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偏颇、跨境传播的规划和执行力薄弱、县域乡村传播的认识误区等。最后,针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两极格局”的对策和建议,从优化媒介生态、新媒体的开发及媒体融合的拓展、民族特色的把握和开掘、跨境传播的特色定位和多渠道开拓、县域乡村传播的准确定位等方面展开全面的探讨。

熊波[10](2013)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虽然中国电视事业起步较早,但作为一个产业的电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出现。1983年全国广电系统第11次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均可以办广播电视的政策。中国电视行业迎来第一次突破性发展机遇。在此后的近二十年里,电视台数量以每年平均134.7%的速度增长,电视内容获得重大进展,电视覆盖人口显着增加,电视逐渐成为国内主流媒体。中国迅速成为一个电视大国。到2011年,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7.82%,2607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电视节目1329套,全国电视节目制作量比2001年增长86.7%,付费电视140套。全年共制作电视节目264.19万小时,播出公共电视节目1495.34万小时;电视剧产量由2001年不到1万集增加到14942集,位列全球第一;影视动画产量由2001年不到1万分钟增加到26万分钟,跃居世界首位。目前,全社会电视机的拥有规模超过4亿台,电视机的千人平均拥有量居全球首位;有线电视用户达1.64亿户;数字电视用户4527.86万户。然而,就在电视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进入新世纪之后,以WEB2.0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新媒体开始迅速崛起。网络视频、网络点播、社交网站、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电视观众和电视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我国上线的视频网站已超过300个,并且种类多样,有以酷6网为代表的视频门户,以土豆网和优酷网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有以PPS为代表的直播流媒体等。辉煌的数字背后,我国电视产业却潜藏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在3G移动通讯网络开通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快速普及,又带来了移动互联的新一轮高潮。这些新媒体业态的出现,给传统电视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电视产业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体,传达党和政府的意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肩负舆论监督引导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文化传播功能,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同时电视产业在我国又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广告经营获取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它既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又要提供个性化的市场服务,将部分政治属性、经济属性以及社会属性集合于一体。因此,我国的各级电视台既不能说是行政单位,也不完全是事业单位,更不是企业单位。我国电视体制是一个混合体,行政、事业和产业的特征各具有一部分,这种非市场化的模糊体制严重束缚了电视产业化的进程。我国的电视媒介作为主流新闻媒体,它的基本性质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好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是电视台的首要目标。基本性质决定了电视台的管理模式,由于以宣传导向为核心任务,各级电视台在市场化改革前都是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办台宗旨、发展规模乃至节目制作等等都是上级部门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长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使国内大多数电视台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节目,没有完全发挥出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电视传媒向产业化目标发展。应该看到,中国电视产业从零开始,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电视台最多,电视观众最多,节目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都十分强大的电视大国,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但从全球电视产业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十分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特殊的国情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与电视行业重看得见的业绩,忽视制度建设有关。尤其当新媒体时代来临的时候,即使像美国、英国、日本等法律规章制度已经十分完善的国家都面临产业制度环境的全新变革,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环境向哪个方向去改革和调整确实是关系电视媒体能否做大做强,产业竞争力能否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否充分显现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在系统回顾了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界定了新媒体、新媒体产业和电视产业的定义之后,系统对比了新媒体产业和电视产业的特征,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产业承担的战略任务,着重分析了电视产业经营目标定位、经营模式和当前电视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电视产业战略目标的工作重心和优化电视产业结构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探讨电视产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三网融合”这个重要的背景。三网融合是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的一个战略构想。它通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带动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互联网业的技术融合及产业融合,符合信息化发展趋势,符合电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三网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文化产业实现“创新、融合、服务”核心理念的重要途径,代表了信息文化产业包括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深入探讨了“三网融合”对电视产业的影响,深度剖析三网融合的技术思路,寻找与电视产业发展的契合点,从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三网融合”下的电视产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虽然三网融合对电视产业向新媒体融合创造了历史机遇,但新媒体产业给媒体市场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和服务上的,更重要的是对电视产业的传统发展逻辑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和质疑。这是因为新媒体打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把竞争带到了已经面临重重发展矛盾的电视产业面前。过去一直依靠行政力量维护垄断地位的电视媒体,已经无法回避市场化的压力。在新的竞争时代到来之时,电视产业必须放弃长期倚靠的旧有业务形态,真正把市场和受众作为业务开发的前提,摆脱双重属性带来的体制束缚和路径依赖。同时,结合自身在内容生产上的优势和传播渠道上的特点,对产业链各环节做出重新定位和调整。本文进一步结合与电视业务结合较紧密的有线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媒体、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对电视产业新业务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电视产业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点。深入分析中国电视产业在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会发现制约当前电视产业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上的一系列缺陷。这些缺陷的形成可能是历史造成的,但现实是它们已经构成了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阻碍。随着媒体环境的嬗变,一些结构性问题和矛盾甚至变得比以前更为复杂。而现实的经营困境,如节目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导致恶性竞争,广告收入增速下滑,高品质用户大量分流,都在逼迫电视产业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最后,本文在分析电视产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并对电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从行业监管、政府规制、技术和产业融合、改变盈利模式、资本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培育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对策,主要是减少对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干预,增强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通过高效、完善、规范的管理办法,把握科学的产业发展方向,达到产业发展目的;主动打破传统产业的界限,积极寻求内容产品与新媒体经营的契合点,大力推进与其他相关产业跨领域合作、融合,实现跨媒体发展;积极学习和利用世界先进文化机构和媒体集团的管理经验、创作手法、传播观念和发展模式,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国际高端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打造创意产业的支撑体系,进而推动电视产业在全球文化市场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在强化媒体内部管理、改变生产方式、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基础上,使电视媒体迅速走向资本市场,利用播出资源优势,发挥市场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让经营性资本得以迅速增值和壮大。此外,在创新盈利模式、生产方式、服务方式上电视产业还需要做出努力。论文的创新点是:1、对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了新媒体和电视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目标,“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新业务发展,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对策。2、在全面剖析了我国电视产业的产业困境与矛盾,系统梳理了电视产业与新媒体产业融合背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电视业务的产业特征构筑了未来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目标定位。认为中国电视产业与新媒体的融合既需要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需要实现产业链的全方位融合。电视产业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从内容研发生产到播出网络建设,都必须根据三网融合的战略目标作出结构性调整。在改革与创新中,借助产业融合的历史契机,突破束缚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实现跨越式发展。3、系统分析我国电视产业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提出以有线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媒体、网络视频业务和手机电视业务为核心,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电视产业内部各环节的产业联动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电视产业的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推动我国电视产业摆脱发展困境,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适应市场经济 办出有线特色——论有线电视自办节目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市场经济 办出有线特色——论有线电视自办节目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竞争战略理论
        2.2.1 集中化战略
        2.2.2 总成本领先战略
        2.2.3 差异化战略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2.4 简要评述
第3章 乐陵广电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行业环境分析
        3.1.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公司简介及架构
        3.2.2 公司资源分析
        3.2.3 公司能力分析
        3.2.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4 机遇分析
        3.3.5 威胁分析
第4章 乐陵广电公司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4.1 公司使命与愿景
        4.1.1 公司使命
        4.1.2 公司愿景
    4.2 公司发展目标
        4.2.1 公司发展总目标
        4.2.2 公司发展分目标
    4.3 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4.3.1 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4.3.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选择
        4.3.3 QSPM矩阵分析
    4.4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
        4.4.1 发挥政治特色推进市场差异化
        4.4.2 建立优质高效的营销、服务体系实现用户差异化
        4.4.3 深化产品差异化程度
        4.4.4 打造全覆盖、高标准的宣传网络
        4.4.5 构建开放共赢、合作共享的业务运营模式
第5章 推进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筑牢财务管理体系,夯实公司经济基础
    5.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提供发展不竭动力
    5.3 改革创新管理制度,提供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5.4 严格做好技术保障,打牢业务发展基础
    5.5 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推广产品拓宽市场
    5.6 建立完善企业文化,持续提升公司软实力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优势
        6.1.2 5G商用赋予公司新的竞争力
        6.1.3 确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6.1.4 提出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6.2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展望
附录一 乐陵广电公司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乐陵广电公司管理层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当代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TY广播电视台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战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媒体战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线路技术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线路技术框架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的概念与发展
    2.2 城市电视台战略管理体系与发展路径
        2.2.1 战略管理体系
        2.2.2 城市电视台发展型战略的路径
    2.3 价值链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2.3.1 价值链理论与传媒产业价值链
        2.3.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4 分析方法
        2.4.1 PEST分析法
        2.4.2 SWOT分析法
        2.4.3 IFE矩阵和EFE矩阵
第三章 TY广播电视台外部环境分析
    3.1 TY广播电视台基本概况及业务说明
        3.1.1 TY广播电视台基本情况
        3.1.2 TY广播电视台体制改革
        3.1.3 TY广播电视台主营业务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
        3.2.1 政治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社会文化及人口因素影响
        3.2.4 技术因素
        3.2.5 地理因素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行业特点
        3.3.2 广电行业现状
    3.4 外部环境因素(EFE)分析
第四章 TY广播电视台内部环境分析
    4.1 TY广播电视台价值链分析
        4.1.1 TY广播电视台价值链基本活动分析
        4.1.2 TY广播电视台价值链支持性活动分析
    4.2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IFE)
第五章 TY广播电视台发展战略选择
    5.1 TY广播电视台的使命与愿景
    5.2 TY广播电视台的SWOT分析
    5.3 TY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战略分析
        5.3.1 核心竞争力分析
        5.3.2 发展方向分析
        5.3.3 对于其它媒体的借鉴
        5.3.4 TY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战略选择
        5.3.5 TY广播电视台的具体战略目标
第六章 TY广播电视台发展战略的实施
    6.1 围绕“内容生产”提升综合竞争力
        6.1.1 找准发展定位形成竞争合力
        6.1.2 创新营销思路提升影响力
        6.1.3 尝试制播分离实现效益最大化
    6.2 在全台实施纵向一体化实现价值链延伸
        6.2.1 对节目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开发
        6.2.2 积极开展频道频率线下活动
        6.2.3 加大对外输出技术服务的力度
        6.2.4 积极寻求合作加入影视制作产业
    6.3 在全台实施横向一体化实现媒体融合布局
        6.3.1 媒体融合布局
        6.3.2 依托城市电视台联盟打造开放性媒体
第七章 TY广播电视台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7.1 体制保障
        7.1.1 理顺TY广播电视台与TY文广集团的关系
        7.1.2 调整频率、频道与台之间的关系
    7.2 人事管理保障
        7.2.1 完善人才管理
        7.2.2 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体系
    7.3 财务管理保障
        7.3.1 以成本管理入手整合财务流程
        7.3.2 探索资本运作拓展投资领域
    7.4 技术保障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5)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对苍溪、江油、青川、剑阁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县级融媒体中心
        1.2.2 县级广电媒体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县级广电媒体
        1.3.2 关于县级融媒体
        1.3.3 综述小结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县级广电媒体的历史沿革与生存现状
    2.1 县级广电媒体的历史沿革
        2.1.1 前期铺垫时期(1978——1982 年)
        2.1.2 诞生发展时期(1983 年——1996 年)
        2.1.3 转型调整时期(1997 年——2013 年)
        2.1.4 融合创新时期(2014 至今)
    2.2 县级广电媒体的生存现状
        2.2.1 基本特征
        2.2.2 主要问题
第三章 县级广电媒体的历史发展新机遇:县级融媒体中心
    3.1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概念
        3.1.1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定义
        3.1.2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县级广电媒体的关系
    3.2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义
        3.2.1 党和国家:文化供给侧改革渗透到基层环节
        3.2.2 地方政府:加强基层舆论引导力,提升县域治理能力
        3.2.3 基层媒体:革除积弊的历史机遇,融合改革有了政策引擎
    3.3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全国总体进展
    3.4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本模式
        3.4.1 合作共建模式
        3.4.2 独立扩散模式
        3.4.3 平台共享模式
第四章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情况
    4.1 四川省县域发展情况
        4.1.1 四川省简述
        4.1.2 四川省县域发展的重要性
        4.1.3 四川省县域地区的划分
        4.1.4 四川省县域发展的问题
        4.1.5 四川省县域发展与县级广电媒体的关系
    4.2 四川省媒体融合发展概况
        4.2.1 全省总体情况
        4.2.2 四川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总体进展
    4.3 四川省县级融媒体改革现状——以苍溪、江油、青川、剑阁为例
        4.3.1 苍溪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4.3.2 江油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4.3.3 青川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4.3.4 剑阁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第五章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在融合转型中的主要问题
    5.1 行政力量主导:市场操作能力薄弱
    5.2 体制机制固化:沉疴难破,经营效益决定制度效力
    5.3 区域发展失衡:川西北民族县边缘化生存
    5.4 媒体人才稀缺:新媒体人力资源配比不足
    5.5 产品逻辑落后:重视技术架构,忽略用户体验
    5.6 行政配套改革欠缺:融媒体平台功能难以实现
    5.7 网络行业壁垒:封闭化竞争导致基层媒体利益损伤
    5.8 建设格局分化:传媒集团抢滩圈地,多元云端体系初步形成
第六章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融合转型策略
    6.1 转型概述
    6.2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融合转型策略
        6.2.1 体制策略:放权与赋权,激发内生性源动力
        6.2.2 生产策略:重构生产流程,建设移动化的平台型媒体
        6.2.3 行政策略:基层行政体系配套改革,市政工程与媒体协同发展..
        6.2.4 行业策略:打破行业壁垒,加强渠道合作
        6.2.5 产品策略:革除线性传播思维,构建互联网产品意识
        6.2.6 技术策略:促进云端互联与资源共享
第七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未来进路
    7.1 竞争层面:伞型竞争与长尾化生存
    7.2 市场层面:选择性专业化布局,差异化营销
    7.3 组织层面:打破科层制,建立泛合伙人生态
    7.4 内容层面:挖掘在地化IP资源,从PGC到 UGC
    7.5 传播层面:打通节点与关系链
    7.6 技术层面:应用5G网络,嵌套智慧城市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空间视域下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三、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总体设计
第一章 城市广电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
    第一节 第一空间演进及其发展驱动力
        一、第一空间特征
        二、城市第一空间的历史演变
        三、第一空间动力机制——规模驱动
    第二节 第二空间建构及其发展驱动力
        一、第二空间特征
        二、大众传媒与第二空间的建构
        三、第二空间动力机制——需求牵引
    第三节 “一个新的空间”的诞生及其发展驱动力
        一、“一个新的空间”及其特征
        二、“新的空间”对城市第一、第二空间的改造
        三、一种新的动力机制——功能拓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第一空间维度:规模驱动与城市广电的渠道扩张
    第一节 空间集聚效应下的渠道扩张
        一、渠道扩张的人口动力来源
        二、城市规模与广电媒体渠道扩张之关系探讨
        三、长三角广电网络整合及对城市台的影响
        四、网台关系新格局下的城市广电发展
    第二节 空间流动机遇下的渠道扩张
        一、渠道扩张的交通动力来源
        二、城市交通与广电媒体渠道扩张之关系探讨
        三、长三角交通广电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四、移动终端挑战与渠道发展的新机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二空间维度:需求牵引与城市广电的内容优化
    第一节 空间治理需求牵引下的内容优化
        一、长三角城市媒体公共空间建设需求分析
        二、城市广电参与社会公共空间建设的机制与作为
        三、公民社会建设中的城市广电内容生产
        四、个案分析:城市民意表达与政治参与的窗口——《民声》
    第二节 空间认同需求牵引下的内容优化
        一、长三角城市居民社会认同建构需求分析
        二、广电媒体参与城市认同空间重构的机制与作为
        三、“家园城市”建设中的广电媒体内容生产
        四、个案分析:城市认同建构的真人秀样本——《新老娘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的空间维度:功能拓展与城市广电的平台再造
    第一节 适配城市社交空间的平台再造
        一、重构人与人的空间连接
        二、实践一:从广播电视台到视音频社区
        三、服务于社交城市的平台运营方式及空间属性
        四、个案分析:独具特色的城市视频社区——“葫芦网”
    第二节 融合城市智慧空间的平台再造
        一、重构人与城市的空间连接
        二、实践二:从内容媒体到城市综合信息平台
        三、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平台运营方式及空间属性
        四、个案分析:活跃于掌端的智慧城市——“无线苏州”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三角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的策略与构想
    第一节 整合与开发:城市广电渠道延伸的新命题
        一、对第一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基本判断
        二、整合:区域一体化趋势卞的城市台联盟合作
        三、开发:打通“线上+线下”的新媒体渠道
    第二节 深耕与下沉:城市广电内容创新的新理念
        一、对第二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基本判断
        二、深耕:深度满足城市化需求的节目研发
        三、下沉:紧贴社区生活的“小而美”内容生产
    第三节 融合与跨界:城市广电平台升级的新思路
        一、对“新的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基本判断
        二、融合:推动城市广电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三、跨界:积极探索平台经营的多元化战略
    本章小结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与衍生讨论
    二、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1.1 学术价值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研究状况的不足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2 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历史与背景
    2.1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基本状况
        2.1.1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定义
        2.1.2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发展脉络
    2.2 新中国对外宣传历史概述
        2.2.1 新中国对外宣传史的阶段划分
        2.2.2 新中国前四十年对外宣传的主线与媒介
        2.2.3 1949年-1989年中国外宣史概览
3 电视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战场(1989-1992)
    3.1 1989 年以后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
    3.2 中国对外宣传反思与调整
        3.2.1 中国对外宣传暴露出的问题
        3.2.2 1990年前后中西电视传播能力对比
        3.2.3 1989年后中国对外宣传观念的进步
    3.3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创办
    3.4 小结
4 从“以我为主”到“受众为重”(1992-2002)
    4.1 1992 年-2002年国际形势的变化
        4.1.1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
        4.1.2 1992年之后中国的国际环境
    4.2 变化的形势下外宣观念的不断调整
        4.2.1 1992-1997:“回击”——针对国外媒体舆论攻势进行反击
        4.2.2 1998-2000:“专业化”——节目制作精良化
        4.2.3 2000-2002:“说明”——介绍真实的中国
    4.3 小结
5 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2003-2012)
    5.1 2003-2012 年对外宣传的背景
        5.1.1 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
        5.1.2 中国的民族文化自觉
    5.3 新形势下的对外传播方式转变
        5.3.1 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
        5.3.2 “主动传播”的两条线索
    5.4 中央电视台对外传播的实践
        5.4.1 “传播力”:建设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对外媒体
        5.4.2 “软实力”:重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5.5 小结
6 建构全新话语体系的尝试(2013年至今)
    6.1 政治形势与政治需求的变化
        6.1.1 当下国际政治环境
        6.1.2 中国全球经济地位的变化
        6.1.3 中国对旧体系的“突围”
    6.2 对外传播新需求
        6.2.1 西方话语体系下中国对外传播的窘境
        6.2.2 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改善
        6.2.3 建立与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话语体系
    6.3 建构全新话语体系的尝试
        6.3.1 建构话语体系的理论规划
        6.3.2 话语权建构在对外传播实践中的体现
    6.4 小结
7 对外传播观念与实践的展望
    7.1 何为话语权建构
    7.2 如何进行话语权建构—我者与他者之间
        7.2.1 “我者”—融入抑或同化?
        7.2.2 “他者”—妖魔抑或彼岸
        7.2.3 “我者”与“他者”之间
    7.3 当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问题
        7.3.1 对内传播规则约束对外传播
        7.3.2 海外受众心中的“中国形象”早已定形
        7.3.3 最大的障碍:异化的民族主义思潮
    7.4 “今日俄罗斯”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7.5 未来电视对外传播的展望
8 结语
附录: 当事人口述资料七则
参考文献
后记

(8)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创新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基本观点
        1.3.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田野调查法
        1.4.3 比较研究法
2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沿革
    2.1 20世纪下半叶(1949.10-1999.12)的新闻传播
        2.1.1 “文革”前17年(1949.10-1966.5)
        2.1.2 “文革”10年(1966.6-1976.10)
        2.1.3 改革开放20年(1976.11-1999.12)
    2.2 21世纪以来(2000.1-2010.12)的新闻传播
        2.2.1 朝鲜族地区的新闻传播
        2.2.2 蒙古族地区的新闻传播
        2.2.3 满族地区的新闻传播
        2.2.4 达斡尔族地区的新闻传播
        2.2.5 非民族地区的民族语文新闻传播
3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成因与现状
    3.1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3.1.1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基本生态要素
        3.1.2 20世纪下半叶全国与东北少数民族媒介生态的相互影响
        3.1.3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东北少数民族媒介生态的合力促进
    3.2 “两极格局”的由来
        3.2.1 “两极格局”的孕育期
        3.2.2 “两极格局”的萌动期
    3.3 “两极格局”的现状
        3.3.1 “两极格局”的确立及成效
        3.3.2 “两极格局”的新媒体特征
        3.3.3 “两极格局”传播的民族特色
        3.3.4 对“两极格局”及其传播特色的评价
4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
    4.1 传者和受众对“两极格局”的认知和评价
        4.1.1 传者和受众对县域传播的认知和评价
        4.1.2 中国朝鲜族人和韩国人、朝鲜人对跨境传播的认知和评价
    4.2 “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
        4.2.1 “两极格局”总体失衡
        4.2.2 “两极格局”总体发展缓慢乏力
        4.2.3 “两极格局”中新闻传播的民族特色表现不足
        4.2.4 跨境传播的表面化与单向性
        4.2.5 县域乡村传播的尴尬处境
    4.3 “两极格局”存在问题的症结
        4.3.1 城乡“二元结构”与传统“外宣”思维的不利影响
        4.3.2 新媒体开发及媒体融合滞后
        4.3.3 对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偏颇
        4.3.4 跨境传播的规划和执行力薄弱
        4.3.5 县域乡村传播的认识误区
5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优化对策
    5.1 媒介生态的优化
        5.1.1 生态要素的调整和重构
        5.1.2 挖掘各种政策、政治效应的关联度
    5.2 外向一极:跨境传播的特色定位和多渠道开拓
        5.2.1 统筹规划,形成合力
        5.2.2 以特色立台,以个性感人
        5.2.3 打造民族品牌栏目
        5.2.4 提升朝鲜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5.2.5 建立沟通渠道,增强互动机会
    5.3 内向一极:县域乡村传播的准确定位
        5.3.1 县域乡村的惠农传播
        5.3.2 培养少数民族的市民意识
    5.4 民族特色的把握和开掘
        5.4.1 民族语言要由实用性的记录转向文化性的表达
        5.4.2 依托风土人情的表现,多领域打造民族特色
        5.4.3 提炼多民族共通的文化精神
    5.5 新媒体的开发及媒体融合的拓展
        5.5.1 建立网络战略联盟
        5.5.2 开发手机等新媒体
        5.5.3 开展多层次的媒体融合活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新媒体和电视产业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产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产业的定义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电视产业的特征
        一、政治特征
        二、经济特征
        三、社会文化特征
        四、技术特征
第三章 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沿革
        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产业化”:电视产业的制度困惑
    第二节 电视产业链发展
        一、电视产业链的组成
        二、中国电视双重产业链属性
        三、基于受众资源开发的产业链
    第三节 电视内容产业链
        一、电视内容的变化
        二、电视内容产品的生产
        三、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特点
第四章 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节 中国电视产业经营目标
        一、电视产业经营目标定位
        二、中国电视产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 电视产业战略发展目标设定和结构优化
        一、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心
        二、优化电视产业结构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五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产业发展
    第一节 三网融合概述
        一、三网融合的战略意义
        二、三网融合试点工作进展
        三、实施三网融合的技术思路
        四、三网融合的国际经验
        五、“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原则
    第二节 三网融合对电视产业的影响
        一、对思想观念、机制体制和运行模式的影响
        二、对电视产业链的影响
    第三节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发展方向
        一、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内容创新
        二、在数字化建设中推进技术创新
        三、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
        四、探索三网融合的有效模式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新业务发展
    第一节 有线数字电视
        一、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现状
        二、当前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存在的问题
        三、有线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节 移动电视媒体
        一、移动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二、移动电视媒体的产业特征
        三、移动电视媒体面临的问题
        四、移动电视媒体发展趋势
    第三节 网络视频业务
        一、中国网络视频的发展和产业构成
        二、网络视频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网络视频业务的盈利模式
    第四节 手机电视业务
        一、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
        二、手机电视遇到的困惑
        三、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电视产业发展中的矛盾
        一、属性定位不清
        二、资金投入不足
        三、产业结构散乱横向整合困难
        四、产业核心竞争力薄弱
        五、部门之争导致产业融合不畅
        六、广告经营压力增大
        七、电视产业向新媒体转型还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第二节 电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一、未来电视产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平台
        二、核心产业和重点产业在新格局下的变化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电视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行业监管和规划
        二、内容创新和产业融合
        三、拓展市场范围和领域
        四、融资资本化与规模集团化
        五、把握多元化经营模式
        六、产业链建设与服务链发展
        七、培育电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适应市场经济 办出有线特色——论有线电视自办节目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 夏墨. 山东大学, 2020(05)
  • [2]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TY广播电视台发展战略研究[D]. 王珺. 山西大学, 2019(01)
  • [4]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5]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对苍溪、江油、青川、剑阁的调研[D]. 何胤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空间视域下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台为例[D]. 阎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7]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D]. 田忠卿. 武汉大学, 2017(06)
  • [8]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9]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研究[D]. 于凤静. 武汉大学, 2014(06)
  • [10]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 熊波. 武汉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有线电视特色——论有线电视自办节目的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