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相关术语及其解释

循证医学相关术语及其解释

一、与循证医学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论文文献综述)

万艳[1](2020)在《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目的通过应用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设计一套以市场经济体制运作方式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医师制度,以期通过适宜的制度规则激励健康管理医师投身于基层,为我国庞大的亚健康、亚临床人群,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提供一步到位的防治管结合服务,为落实二级预防与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考。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理论支撑体系;(2)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3)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4)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5)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6)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首先,通过广泛地阅读文献,了解研究背景,收集对本研究有参考价值或借鉴意义的文献。其次,通过系统地学习理论文献,确立本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最后,根据文献阅读和理论学习的结果,设计健康管理医师制度。(二)规范研究法首先,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卫生工作的薄弱之处,确立研究目标。其次,根据研究目标,在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进而确立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完成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三)头脑风暴法定期与研究团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吸收他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弥补自身研究漏洞与薄弱点,不断修改与完善研究。四、研究结果(一)理论支撑体系主要由社会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制度定义、交易成本理论、劳动交易价值论、社会合作竞争理论、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理论;管理学的能级匹配原理、系统论、剃刀原则;哲学的罗尔斯正义论等学科理论构成。(二)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能级匹配原理,将健康管理医师定义为以二级预防为工作重点,以亚健康、亚临床个体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与中医、临床、口腔、公共卫生并列的第五类执业医师;并从其职业定位、职业区别、职业功能等几个方面予以进一步的阐述和拓展。(三)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劳动交易价值论,分析了健康管理医师、居民和政府市场主体地位,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统一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分配公平和生产效率的市场运作方式,提出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根据社会合作竞争论、罗尔斯正义论,提出政府应当组织社会合作,帮助贫困居民,应当发挥经济作用,扶持健康管理医师发展。(四)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根据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从健康管理医师的执业方式、服务对象、服务产品、服务内容、签约服务、服务流程、服务运作方式等7个方面回答了健康管理医师的生产服务内容,描述了健康管理医师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服务于居民,如何与临床医师、服务对象展开分工协作。(五)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根据系统理论,按照健康管理医师进入市场、在市场中运行、退出市场的先后顺序,搭建了职业管理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准入管理、市场管理、执业管理和退出管理制度。根据剃刀原则和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结合市场经济运行特色,分析了政府、市场、社会在不同管理环节中的边界与作用,继而确立了职业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六)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主要体现在:(1)防治管结合的服务产品;(2)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市场运作方式;(3)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供给模式;(4)使交易更加便利的管理制度。五、创新与不足系统综述显示,健康管理医师制度属于原创性研究,是一个国内外都未曾涉足过的研究方向。但是,作为探索性的理论研究,本课题有待实践验证。

李璐[2](2020)在《面向中医诊疗知识库的医案元数据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中医医案作为中医知识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中医理论,记载着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是中医学的宝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与日俱增,快速准确的获取中医医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目前存于中医医案元数据不统一、精度不足、网络中医医案内容结构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不利于中医医案知识库的信息检索、知识共享和挖掘。为解决中医医案在知识库中的数据格式问题,本文以构建元数据模型的方法,梳理目前结构较为分散的中医医案,形成一套规范的元数据方案,以期提高医案信息的检索效率和利用率,为中医医案实现共享与中医诊疗知识库的建立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面向中医诊疗知识库的医案元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主体与功能不同将中医医案元数据分为描述元数据和管理元数据两方面,在此基础上划分五个元数据模块:基本信息元数据模块、诊疗过程元数据模块、数字影像元数据模块、医案管理元数据模块及流转记录元数据模块。文章主体分别对描述元数据和管理元数据两方面的元数据元素进行设计:对于描述元数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法收集中医相关标准规范和元数据标准,初步确定核心元素,并对其进行纵向扩展;其次通过网络调查法收集中医医案实例,结合内容分析法对医案内容进行分析,参照扩展的核心元素设计分析类目与编码表,得到部分扩展的元素,再通过实地调查法,在中医诊疗现场对中医诊疗过程进行观察和访问,对记录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使上一步产生的扩展元素得到优化,最终得到描述元数据元素集。管理元数据与描述元数据的理论研究步骤相似,通过对标准规范的调研确定核心元素,并对得到的元素进行扩展,最后得到管理元数据元素集。最后设计元数据模型,并给出元数据的语义结构,为有统一的格式录入中医诊疗知识库提供参考。

汪政宇[3](2019)在《叙事医学的意义与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中国,医患矛盾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然而要及时、有效的解决医患矛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首先要正确认识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反思暴力伤医案例,分析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发现,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医疗体系当中的不合理因素,同时也和现代医疗本身密切关联。本文将分析的视角聚焦在现代医疗,研究得出医患问题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在发展循证医学中,没有兼顾医学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循证医学崇尚技术主义,把人当作手段,疾病与身体被认为是二分的。运用技术治疗疾病时,忽略病人对医疗技术的接受程度,临床决策以医生为主导,这无疑造成了病人在临床语境中的失语。被忽视和被压抑造成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可能造成不良预后;二是医生与患者的认知结构存在不可通约性。医生、患者具有不同教育经历、生活背景、知识结构、价值观等,二者对于疾病本体论有不同的认知,因而对于是否采取治疗措施和采取何种治疗措施等问题,存在一定分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授丽塔·卡伦受到美国医学人文运动的影响,开始致力于研究医学人文精神回归问题,并于2001年提出“叙事医学”概念,旨在培养医生能够倾听、解释患者所叙述的关于疾病的故事,并与患者产生共情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使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形成优势互补的现代医学格局。但研究发现,叙事医学在弥合医患认知差异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共情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尚存疑问,原因是对于共情理论缺乏统一的认识,且其理论可行性尚不完备。但叙事医学作为一种呼唤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文章对于叙事医学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反思,是完善叙事医学事业的着眼点。

林振邦[4](2019)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作为研究对象,从身体观的视野梳理出资料并加以分析和比较,以达到本研究的目的:理解古代医家如何理解患病的身体和疾病本身、分析其认识框架的思维和当代哲学的定位,最终阐明中国古代疾病观及其改变的价值。把临床技术分析提炼成医学哲学史的研究,探索理论体系的变迁,判断其方法学和认识论。利用简帛医书中的医疗记述作为入口,说明古代医学转化期的医学哲学思想。研究方法本研究按临床体系,从现象到本质作分析,用语言、技术、思维、方法学、认识论、本体论的内在逻辑来指导研究。从疾病的定义、疾病的语言、病因学、诊断进路和治疗五个方面作出探索,从而总结出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研究内容首先,总结了简帛医书中的病症,分析疾病的基本定义内容及其转变。简帛医书展现了疾病定义转化的不同阶段,最早由解剖问题作为主要疾病的定义,及后可以见到痛感和身心的功能失常的加入,然后健康的失落和自然秩序的偏离而成为疾病最广的定义。证明简帛医书中展现的疾病定义是从解剖模式逐步转化向功能模式和失调模式。透过身体空间的拓展,新加入的医疗生理系统与不同的身体感应结连,令身体的议题成为医疗议题。同时,简帛医书中内景的认识亦从仅有内外之分,到经脉简帛中可以发现经络通道和脏腑内外关系的建构。身体感应的发现和确认逐步把疾病场域拓展,把不同内在空间和精神的不适与外部的符号联系起来,渐渐建构出身体与不适感关系的典型例子,并成为一种感知与定义疾病的文化与技能。第三章透过研究病症中的语言和病痛经验,分析简帛医书中的对患病经验的表达和分类方法。发现一些本来作为描述解剖词语和病症的意义都逐步转移为气的失调。或与自然性质的用语搭配,继而与相应的身体感受结连。说明身体感受的表述是从日常语言转向阴阳五行学说为本的感知文化和认识方法,寒热虚实成为描述疾病和身体状况的基本符号系统。反观,后世比较少继承使用解剖用语作为解剖疾病的分类(例:心疝),说明了古代医家的取舍。第四章从简帛医书中病因学的内容分析古人对疾病的归因。发现跟鬼神崇拜的病因逐步被风所取代,风又再演变成气论下的风。反映鬼神论逐步被自然能量的病因论所取代,再进一步自然能量转变为气论下的自然哲学病因所取替。从信念式的鬼神因,至自然哲学因,再转化至可以被身体感连结和论证的阴阳五行体系。世界观从存在论自然主义,转向为本体论自然主义,鬼神之说从存而不论,转至部分医家对鬼神作出直接否定。第五章考察简帛医书的诊断方法,分析其资料收集及疾病本质推理的方法。发现简帛医书中从视觉资料拓展至收集触觉和气感等身体感受资料,医者在诊断过程中是感知主体而非单纯的思考主体,从积累的普遍感受去判断触诊中的感受及其意义。而在运用诊断资料时,简帛医书从捷思式的单一资料对应转变为疾病本质的探求,疾病的独立本体消解,转成附属于人体气论生理病理的本体之中。第六章从简帛医书中的防治方法以分析古人对疾病的态度、处置及其临床决策。发现了简帛医书中移除了疾病的社会标签和惩罚,从单纯的医疗角度探讨疾病。并且展现了临床结果的积累,和重视临床效果的思想,从治疗与疾病间的因果关系决定方案。同时,在治疗时,对于鬼神和时间崇拜有所脱离,并以临床理性对治禁作出判断,摒弃了相关性关系为主的方术体系对临床行为的控制。研究结论最终总结临床体系的考察,我们归纳出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有五种流行的疾病观。分别是鬼神疾病观;自然能量疾病观;气-解剖身体疾病观;经脉疾病观;气-阴阳-脏腑疾病观念。本研究发现这些疾病观曾经在社会中并存,并且在医家的圈子中转化。这些疾病观的转化,透视了社会公共资源如何渗透进医学中建构出体系,改变了医者和人们对疾病的观察、理解和思考模式,也改变了疾病的隐喻和社会意义。透过新观念关系的诞生,概念层阶的调整和排除,让方技成为较纯粹的方技,让临床行为不受社会思潮的宰制。其具体的方式是,疾病的定义改变为身心全人的失调模式,身体的感受逐步受到重视,并加以阴阳五行的框架理解和记录,人与自然以气作为沟通中介而成为相关而区隔的系统。继而使身体感受与阴阳五行化的身体建构成生理病理网络,最终让知识得以积累,治疗与阴阳五行的病理生理学建立因果关系,让体系可检证和容易传播。走出中医文化的框架,我们以《临床医学的诞生》作为中外医学体系塑造期的比较对照点。考察中西临床医学的蜕变方法,如何排拒空想和幻想的内容,并成为可以有客观论证和可重复。简帛医书中可见,中医以身体感应连结临床现实与理论体系,使之可以修正和积累,让医学不受其他社会权力和思想的干扰。从当代科学哲学的方法中,可以认为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转化,具有建构实在论的特征。配合气论的文化体系下,从实践所得建构框架,以语言的外推把身体和病痛经验转化成阴阳五行式的身体感语言;并以实践性的外推,把阴阳五行的身体建构推展到其他社会脉络中。这两种外推最终联系上不同医者建构的微世界(医疗体会)和社会脉络,使知识可以整合,使医疗知识普遍化且具有真理价值。总结而言,以疾病观为核心内容,从实质的临床技术中找出理论和思想的脉络。本文完成研究预期,并且从普世的医学哲学中说明中医医疗文化不独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更在普世的医学哲学和科学哲学上具有充份的合法性和价值。资料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仍可再加强,有待更多简帛的解读和公开,让我们可以以更丰富的临床资料分析思想和方法的流变。

方赛男[5](2019)在《中医药临床专家共识制订及报告规范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标准化文件的出台促进了中医药行业标准的制订,其中就包括了临床实践指南(后文中简称“指南”)和临床专家共识(后文中简称“共识”)。但由于目前在中医药领域“证据不足”或“质量极低”的问题普遍存在,使得临床实践指南的制作面临困境,并且受研究周期影响,这种缺少高质量临床证据的情况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为了不影响临床决策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制订科学规范的可帮助指导临床决策的文件,而根据国际经验,临床专家共识正适合在这种缺乏临床研究证据或证据等级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帮助。然而,与临床实践指南在国内广受关注不同,国内的研究者们对临床专家共识的研制方法尚了解不足。为了加深国内研究者对临床专家共识的认识,促进国内临床专家共识的发展,解决当前共识研制的现状,本研究对临床专家共识的研制流程和报告规范进行了探索。目的1系统梳理国际已发表的共识声明文件,总结归纳国际共识制订的流程,并结合国内情况、中医药特色,对其进行补充或改编,形成符合国情的中成药临床专家共识制订流程。2系统梳理国际已发表的共识声明文件,提炼其报告条目,总结归纳,并结合国内情况、中医药特色,对其进行补充或完善,形成适用的中医药临床专家共识报告规范。方法本研究分为检索、筛选、提取、以及评价修改几个环节:①首先进行文献检索,通过检索CNKI及PubMed获取共识相关的文献,检索词包括“共识”“consensus statement”“expert panel”“consensus document”“consensus reports”“consensus guidelines”等。②初步筛选出共识制订较多的机构,以及共识的相关方法学报告;然后通过查找共识制订机构的官网,收集各机构的共识制订手册以获取相关方法学内容;通过查看其发布的共识文件,筛选出描述了制订过程的共识文件。③提取共识制订手册、共识方法学报告中的条目和重要主题来形成初始清单;建立初始清单表格,提取原始文件的数据,核对初始清单的条目并记录初始清单中未包括的新条目,形成清单条目池。④工作小组讨论清单条目池中条目之间及条目与主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清单初稿;邀请有共识制订经验的方法学专家对清单初稿进行几轮反馈,根据修改意见,形成研制流程和报告规范的终稿及说明文件。结果通过检索历年来发表的共识,本研究总结出国际上一批高水平的共识制订机构/学会,包括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AAO-HNS)、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以及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CHEST),归纳出了它们的共识制作流程及报告条目。借鉴这些国际高水平共识制订机构的制订流程及报告条目,结合其他优秀的共识文件,再综合考虑中医药临床专家共识制订及报告可能面临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中成药临床专家共识制订流程——“十步法”,和中医药临床专家共识报告规范。流程分为组建项目组、问卷调研、确定临床问题、文献检索筛选与分析、证据评价、形成共识推荐意见/共识建议、撰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同行评议、送审及发布等十个步骤;报告规范共30条,包括基本信息(1-5)、背景(6-10)、方法(11-14)、共识建议(15-17)、讨论(18-20)、评审与反馈修订(21-23)、资金资助与利益冲突(24-25)、附件(26-30)等八个方面。本流程及报告规范也已被纳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专家共识制订的编制说明中。结论1对于目前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一味追求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不现实,可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制订符合国情的临床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帮助。2参考国际较为科学的共识制订流程及报告方式,结合中医药自身特点,考虑国内现实环境因素,可初步形成适合中成药的临床专家共识研制流程和中医药临床专家共识报告规范。

李霞[6](2019)在《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疼痛可带来一系列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但住院患儿却不可避免遭受各种疼痛刺激。课题组前期调查发现,儿科护士循证式疼痛管理能力在理论和实践水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提高儿科医护工作者循证式疼痛管理能力,本研究拟构建循证式儿童管理疼痛培训方案,对医护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医护工作者的循证式疼痛管理能力,从而减轻疼痛给患儿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缓解患儿住院期间疼痛。目的:(1)调查儿科医护人员疼痛与循证实践知识态度,为针对性制定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提供参考;(2)构建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3)使用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进行培训,评价培训效果,验证方案的有效性。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症患儿)、骨科(急性疼痛为主)、新生儿科(儿童特殊时期)、血液肿瘤科(慢性疼痛为主)四个具有疼痛代表性科室的医生和护士的疼痛与循证实践知识态度。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一般资料问卷、汉化版循证实践知信行问卷(EBPQ)和儿科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PNKAS);(2)基于课题组前期儿童疼痛管理指南内容分析结果,形成循证式儿童管理疼痛培训方案框架,全面检索并分析儿童疼痛相关文献,补充完善该框架,再通过焦点团体访谈形成循证式儿童管理疼痛培训方案;依据考卷编制的标准流程,构建考卷A、B卷用于培训效果评价。(3)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骨科、新生儿科、血液肿瘤科的医护人员,对照组为该医院肝胆外科、普外新生儿外科、心内科、胸心外科的医护人员。研究组采用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案进行培训。培训前向两组发放A卷,培训后向两组发放B卷。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培训前研究组和对照组考卷得分和研究组与对照组培训前后得分差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培训前后考卷得分变化,不同特征医护人员培训前后测考卷得分差值单因素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医护人员循证问卷条目均分4.18±1.27分,循证行为维度条目均分4.09±1.37分,循证态度维度条目均分4.54±1.26分,循证知识技能维度条目均分4.09±1.19分;医护人员疼痛知识态度问卷得分17.78±3.53分,正确率为42%,疼痛概念、疼痛评估、镇痛药物及镇痛措施维度正确率分别为50%、18%、43%及37%;(2)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的培训对象为医生和护士;培训内容包括儿童疼痛概述、儿童疼痛评估、儿童疼痛非药物干预、儿童疼痛药物干预和循证基础知识五个模块;培训方式选择多媒体授课与案例讨论分析相结合、教师面授培训与视频资料学习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视频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设置五次课程,分别讲授培训内容中的五个模块;培训效果评价使用自制儿童疼痛与循证知识考卷和培训课程满意度评价问卷;(3)前测考卷研究组均分为60.87±10.56分,对照组均分为60.49±8.82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4,p=0.679);后测考卷研究组均分为83.73±14.97分,对照组均分为63.27±9.89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16,p=0.000)。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培训前后考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35,p=0.000),对照组培训前后考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p=0.016)。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培训前后考卷得分的差值,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1,p=0.000),研究组培训前后考卷得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培训前后考卷得分差值,说明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优于传统培训方案。研究组医生和护士培训前后考卷得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5,p=0.013)。研究组医护人员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培训整体评价五个方面对培训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80.047)。结论:(1)医护人员疼痛与循证实践知识态度不足,需要加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循证式疼痛管理能力;(2)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可用作医护人员的疼痛培训;(3)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疼痛及循证知识水平,优于传统培训方案。

刘英[7](2019)在《高职院校护生患者安全课程构建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高职院校护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现状及教育需求。2.构建高职院校护生的患者安全课程。3.探讨患者安全课程对于高职院校护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的干预效果。方法:1.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高职院校护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和对患者安全知识的需求,为患者安全的教学内容提供基础。2.利用专家函询法,完善高职院校护生的患者安全课程。3.采用方便抽样法,将重庆市2所高职院校共计821名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学校502名护生实施患者安全课程教育,对照组学校319名护生未参加患者安全课程。利用高职院校护生患者安全知识、态度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护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得分情况。4.利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Mann-White U检验来比较两组护生在患者安全知识各维度的得分及知识、态度总得分的差异,检验标准为P<0.05。结果:1.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二年级护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有待提高;患者安全教育需求迫切。2.通过专家函询后,最终形成一级条目6项,二级条目29项,三级条目44项。两轮专家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分别有59.1%、22.7%的专家对问卷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一级条目、二级条目和三级条目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73、0.214、0.129,两轮函询中协调系数的统计学检验P<0.05,函询结果有较好的科学性。3.将该课程进行应用,课程结束后干预组护生在患者安全的知识、态度得分为9(8,10)、81(74,82),对照组护生的知识、态度得分7(6,8)、80(7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研制了高职院校护生的患者安全课程,为我国开展在校护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接受系统的患者安全课程培训后,能提高高职在校护生的患者安全知识和态度。

杨红[8](2018)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初步构建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标准内容,初步构建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积极探索以医院为主体、以患者为核心、以疾病为目的的快速康复流程,旨在改进医疗工作水平、优化围术期护理方案,充分利用和开拓有限的医疗资源,使手术应激反应最小化,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达到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医患满意度的目的。该临床路径的初步构建最终为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和循证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阅读大量文献,参考2016年国家卫生部制定的骨科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临床路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听取和借鉴临床资深医务工作者针对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模块构建及应用。2.根据工作年龄、学历、工作科室及职称职务等主要方面建立结构合理的被函询专家小组,根据相关理论及循证依据的支撑,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Delphi法),征求专家意见,对入路径标准、出院标准、变异情况、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评价指标、护理路径实施方面等得出一致性意见,最终确定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核心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3.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研究对该临床路径进行效果评价,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前期2017年5月至2017年9月为对照组(传统康复护理路径组),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住院患者为实验组(快速康复护理路径组),将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术后3d、10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和处理,患者基本情况使用描述性分析,对效果评价指标采用t检验,若不服从正态分布者,采取非参数秩和检验法。对率和构成比采用X2检验。本研究显着性检验α均取0.05。结果:1.在实验单位所在科室成立专家小组,针对THA患者快速康复护理内容发表建设性意见,起草THA患者围术期快速康复CNP,对此路径中涉及到的护理内容精心筛选、判断,最终形成初步的快速康复CNP。专家函询结果:(1)专家积极系数:两轮专家函询回收率分别为94.74%和100%;(2)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Cr=0.965;(3)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用专家同意率表示,结果显示各咨询条目同意率在56%-100%之间,函询问卷三级指标条目数234项,同意率90%以上条目共190项,占总条目数的81.1%,快速康复护理方案24项条目,同意率100%;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各条目重要性赋值,最小值2分,最大值5分,平均4.62分;(4)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条目的变异系数介于00.23之间,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的显着水平P<0.05;(5)本研究中两轮专家咨询表信度进行Cronbach’s Alpha分析,结果第一轮共234项条目,α系数为0.769,第二轮共242项条目,α系数为0.817。2.临床应用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手术相关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1)两组患者引流管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2)围术期并发症,实验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显着减少(P<0.05);(3)Harri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d、术后10d、术后1月、术后3月进行Harris评分比较,总评估四次,实验组在术后第3天关节活动评价约在50分,而术后3月即能达到90分,可达到优等,而对照组在术后第3天评分约42分,术后3月达到80分,关节等级评价良好,P均<0.001;(4)住院医疗费用(除检查费和治疗费)均有显着差异(P<0.001)。3.对该临床路径中变异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变异因素主要由疾病本身、患者受个人、家庭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突发事件(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等影响患者未能按照正常康复护理流程进行。结论: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库,以相关理论及循证医学证据为支撑初步构建单侧THA患者围术期快速康复CNP,采用Delphi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院内专家4名,院外专家15名,剔除1份无效专家函询表,最终函询18名专家,对本护理路径进行筛选、判断,并进一步完善内容,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的临床护理流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实验对本护理路径进行评价。最终得出拔管时间平均减少0.84天,下床活动时间平均提前2.28天,住院时间平均缩短约5.47天,住院费用平均减少4418.92元,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实践,不仅减少患者患病过程中的身心负担,而且极大提高了医疗质量及临床效果,最终为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和循证依据。

沙广慧[9](2018)在《认证类文本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the First 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Acupuncture and/or Oriental Medicine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之一,对世界的医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以针灸的影响最为广泛。在西方很多国家也纷纷开设针灸的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开设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也制定了学位认证标准。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The First 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Acupuncture and/or Oriental Medicine(《首个针灸与东方医学专业博士认证标准》)是美国针灸及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The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 for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以下简称ACAOM)官方网站于2013年公布的关于首个针灸与东方医学/中医专业博士学位的资格认证标准。该标准保证了高等院校的高等专业教育培养成果。本报告通过对该认证标准的翻译实践,结合具体的案例,重点探究了专业背景下词义的确定,情态动词的翻译以及如何进行增词。从翻译实践可知专业文本翻译,要尽力确保专业人士和非专业读者均能读懂译文。如此才可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此外将更多西方中医针灸相关内容介绍到国内是译者的责任,本次翻译实践更为相关文本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意义。

马明越[10](2013)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伤寒杂病论》小柴胡类方方证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伤寒杂病论》小柴胡类方的方证运用规律,研究对象包括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研究者在探讨《伤寒杂病论》原文涵义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有关小柴胡类方的医案,并分别制订了适合本研究的古代医案和现代医案的纳入标准。其中对于现代医案,还引入了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拟定了医案证据分级的标准,进一步筛选出证据级别相对较高的现代医案,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经过对所选医案的证候、病名及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之后,分别建立古代和现代医案数据库。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及数据挖掘的手段,如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子、关联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两个数据库中医案的症状、药物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分析和探讨小柴胡类方剂的证候和用药规律,最后尝试通过各个方证的研究结果推导少阳病的实质。结果显示:1.古今医案中应用小柴胡类方时常会进行药物加味,其目的可以归纳为增强疗效和扩大主治范围两个方面。2.小柴胡类方应用范围较广,可以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疾病:小柴胡汤主治外感病、咳嗽、胃脘痛、头晕、头痛、妇科等疾病;大柴胡汤在急腹症、黄疸、胆胀等疾病应用机会较多;柴胡桂枝汤较多地用于治疗身体疼痛、自汗、肩背痛及癫痫、小儿抽搐等疾病;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上更多地用于治疗慢性肠炎、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多用于治疗癫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3.小柴胡汤的主证大体包括三项: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胸满、胁痛。只要具备一项或一项以上主证者,就可以应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的主证是在小柴胡汤主证的基础上加上便干、舌红等症状;柴胡桂枝汤主证是在小柴胡汤主证基础上加上体痛、自汗等症状;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证是在小柴胡汤主证基础上加上腹泻、腹胀等症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证是在小柴胡汤主证基础上加上心悸、失眠、烦躁、抑郁、焦虑等症状。4.少阳病乃至六经的实质很宽泛,是一个包含脏腑、经络、气化、病机、病位、八纲、症候群等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认识的综合概念。

二、与循证医学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循证医学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设想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支撑体系
    一、社会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管理学能级匹配原理
    三、经济学社会分工理论
    四、经济学制度定义
    五、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
    六、经济学劳动交易价值论
    七、哲学罗尔斯正义论
    八、经济学社会合作竞争理论
    九、管理学系统论
    十、管理学剃刀原则
    十一、经济学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理论
第三章 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
    一、概念表述
    二、职业定位
    三、职业区别
        (一)与公共卫生医师的职业区别
        (二)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区别
        (三)与临床医师的职业区别
    四、职业功能
        (一)疾病预防
        (二)疾病治疗
        (三)健康管理
    五、职业特征
        (一)融合性
        (二)主动性
        (三)长期性
第四章 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
    一、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一)健康管理医师的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二)居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三)政府的职责与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二、市场运作方式
        (一)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供需双方自由买卖
        (二)政府组织社会合作,照顾贫困居民
        (三)政府发挥经济作用,扶持健康管理医师发展
第五章 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
    一、自由执业
        (一)自由执业的必要性
        (二)自由执业的可行性
        (三)自由执业的原则
    二、服务对象
    三、服务产品
    四、服务内容
        (一)问询观察
        (二)健康体检与监测
        (三)评估诊断
        (四)干预治疗
        (五)健康档案
    五、签约服务
        (一)合同主体
        (二)主体适格标准
        (三)合同客体及内容
        (四)合同基本框架
    六、服务流程
    七、服务运作方式
        (一)基于医学规则提供医学服务
        (二)组织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管理
        (三)与临床医师的分工合作
第六章 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
    一、准入制度
        (一)准入能力要求
        (二)医师资格考试
        (三)初次考试注册
        (四)初期过渡办法
    二、执业管理制度
        (一)执业规范
        (二)执业考核
        (三)执业激励
        (四)行业自律
    三、市场管理制度
        (一)市场规则管理
        (二)市场结构-行为管理
        (三)财政支出管理
    四、退出管理制度
        (一)退出类型
        (二)退出条件
        (三)退出预警与监管
        (四)退出程序
        (五)退出结果及管理办法
第七章 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
    一、防治管结合的服务产品
    二、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市场运作机制
    三、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供给模式
    四、使交易更加便利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A 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系统综述
    一、资料来源
        (一)中国知网
        (二)万方数据
        (三)维普网
        (四)Pub Med
        (五)Science Direct
        (六)Web of Science
    二、检索策略
        (一)检索词
        (二)扩展词
        (三)逻辑运算关系
        (四)检索范围
        (五)检索时间
        (六)检索式
    三、检索结果
        (一)初检结果
        (二)查重结果
    四、纳入剔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剔除标准
    五、筛选结果
        (一)筛选过程
        (二)筛出文献
    六、系统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面向中医诊疗知识库的医案元数据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中医元数据研究现状
        1.2.2 国外医学元数据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医诊疗知识库
        2.1.2 医案
        2.1.3 元数据
    2.2 理论基础
        2.2.1 元数据标准
        2.2.2 元数据模型设计原则
        2.2.3 元数据类型
        2.2.4 中医医案元数据模型框架设计思路
        2.2.5 元数据扩展原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中医诊疗知识库的医案描述元数据内容
    3.1 描述元数据总体设计流程
    3.2 描述元数据核心元素
        3.2.1 中医医案元数据标准相关文献调研
        3.2.2 核心元素初步确定
    3.3 描述元数据核心元素的扩展
    3.4 描述元数据核心元素扩展的优化
        3.4.1 医案实例调研
        3.4.2 设计分析类目
        3.4.3 设计编码表
        3.4.4 信度分析
        3.4.5 优化扩展的元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中医诊疗知识库的医案描述元数据验证与优化
    4.1 描述元数据验证与优化过程
    4.2 描述元数据的优化结果
    4.3 描述元数据元素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中医诊疗知识库的医案管理元数据内容
    5.1 医案管理元数据元素设计
    5.2 管理元数据核心元素
        5.2.1 文献调研
        5.2.2 核心元素确定
    5.3 元素的扩展
    5.4 形成管理元数据元素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中医诊疗知识库的医案元数据模型内容与结构
    6.1 元数据模型建立
    6.2 元数据的语义结构
        6.2.1 语义结构定义方法
        6.2.2 元数据元素的语义结构示例
    6.3 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叙事医学的意义与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结构安排
第2章 叙事医学的内涵及发展
    2.1 叙事医学的内涵
    2.2 叙事医学发展史简述
第3章 发展叙事医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循证医学在实践中的困境
    3.2 循证医学在理论上的困境
        3.2.1 生物还原论的局限
        3.2.2 身心二元论的局限
    3.3 发展叙事医学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3.4 发展叙事医学在理论上的可行性
第4章 叙事医学的困境
    4.1 对医患共情的反思
        4.1.1 共情论缺乏生理基础
        4.1.2 平行病历中的反例
    4.2 对医患认知的反思
    4.3 对实践可行性的反思
        4.3.1 预后的不确定性
        4.3.2 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4.3.3 媒体的放大镜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简帛文献中的病症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二、黄帝内经病症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三、中国古代疾病观及相关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四、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疾病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进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材料与方法
        1.3.1 研究材料
        1.3.2 研究内容:疾病观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创新点及价值
    1.4 研究预期
第二章 疾病的定义:简帛医书中病症的内容与发生空间
    2.1 第一节简帛医书的疾病用语
        2.1.1 简帛医书病症名称的整理、分类与分析
        2.1.2 简帛医书的地域与疾病议题探讨
        2.1.3 简帛医书与传世先秦两汉病症用语比较
    2.2 第二节简帛医书中“疾病”定义的扩张
        2.2.1 医方类简帛医书中疾病定义的扩张
        2.2.2 经脉简帛医书中的医疗拓展
        2.2.3 简帛医书中考察养生与性功能的医疗化
        2.2.4 简帛医书的情志与身心病症的医疗化
        2.2.5 小结:疾病定义拓展的方法分析
    2.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身体与疾病的关系
        2.3.1 解剖身体的突破:疾病发生空间的转变
第三章 疾病的语言:简帛医书的病痛经验与疾病性质
    3.1 第一节简帛医书中病症的用语构成分析
        3.1.1 《五十二病方》病症用语分析
        3.1.2 《居延汉简》及《居延新简》病症用语分析
        3.1.3 《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及《脉书》中病症用语分析
        3.1.4 《武威汉代医简》病症用语分析
        3.1.5 老官山《六十病方》及《诸病》
        3.1.6 小结:病症的性质和疾病空间的配搭
    3.2 第二节特定病症用语的考察与分析
        3.2.1 百病之长——风的病症用语分析
        3.2.2 形下病症的用语的配搭与转化
    3.3 第三节简帛医书中的病痛经验
        3.3.1 疾病描述和分类中的病痛经验
        3.3.2 身体感受的用语研究
    3.4 第四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疾病的语言与思维
        3.4.1 简帛医书中的疾病叙事:病痛事实下的不同叙述基点
        3.4.2 气与身体感成为认识疾病的思维工具
        3.4.3 语义的转化与隐喻的应用
        3.4.4 病症语言改变中的医学理性拓展
        3.4.5 简帛医书中整全身心的医学身体建构方式:身体感
第四章 疾病的成因:简帛医书的病因学考察
    4.1 第一节一般病因学内容
        4.1.1 外感六淫
        4.1.2 内因及不内外因
        4.1.3 其他
        4.1.4 小结:混杂的临床病因观念
    4.2 第二节简帛医书与《黄帝内经》的特定疾病病因比较
        4.2.1 大风
        4.2.2 疟
        4.2.3 异梦
        4.2.4 龋齿
        4.2.5 痉
        4.2.6 疼痛的病因
    4.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的世界观
        4.3.1 自然哲学与巫术混杂的病因观念
        4.3.2 鬼神文化淡出医学的方式
        4.3.3 疾病“事物因”展现的世界观:形上学自然主义
        4.3.4 病因的逆向建构
第五章 疾病的诊断:简帛医书的诊断方法分析
    5.1 第一节诊断资料的收集
        5.1.1 诊断资料的类型
        5.1.2 诊断过程中感官运用形式分析
    5.2 第二节从证候到疾病本质的思考方法
        5.2.1 直接按形态或症状作捷思式的判断
        5.2.2 按形态作鉴别诊断
        5.2.3 按症状鉴别诊断
        5.2.4 按身体感作鉴别诊断
        5.2.5 综合鉴别诊断
        5.2.6 小结:简帛医书中诊断方法和基本思维
    5.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对疾病本质的探求方法
        5.3.1 从现象开始的溯因进路
        5.3.2 老官山医简与《黄帝内经》的鉴别诊断法比较
        5.3.3 从捷思到“病因病机”模式的转化
        5.3.4 疾病的本体论转变
第六章 疾病的防治:简帛医书中对疾病的应对方法分析
    6.1 第一节疾病治疗的思想
        6.1.1 药物治疗:从药病相对到辨证思想的萌芽
        6.1.2 经脉相关的诊疗思想分析
        6.1.3 时间节律与治疗的思想分析
        6.1.4 祝由术治疗的思想分析
    6.2 第二节预防疾病的思想
        6.2.1 与天地合参作为生命的目的
        6.2.2 与时相应的生活方式
        6.2.3 修炼得道的养生工夫
        6.2.4 方术身体观的残留:埋胞术
    6.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的临床决策
        6.3.1 “脱巫入医”的医疗行为转化
        6.3.2 临床证据的检验与应用
        6.3.3 临床决策的范式转变
第七章 总结:简帛医书疾病观的综合分析
    7.1 主要章节的核心医学哲学结论总结
    7.2 疾病定义的转化
        7.2.1 “从解剖到气论”的疾病命名
        7.2.2 身心一体的“情绪”和“神志”
        7.2.3 失调模式统括病痛与疾病
        7.2.4 疾病空间:病理生理学的“内”化
    7.3 简帛医书中疾病核心意义的转化
        7.3.1 疾病与正常的连贯:生命状态离常或适应力失却
        7.3.2 疾病的本体:从致病原的存有到依附于人体的存有
    7.4 简帛医书的疾病观分类
        7.4.1 神灵疾病观
        7.4.2 自然能量疾病观
        7.4.3 气-解剖身体疾病观
        7.4.4 经脉疾病观
        7.4.5 气-阴阳-脏腑/五行疾病观
    7.5 疾病观脱巫入医的转化核心:因果关系
第八章 简帛医书疾病观的溯源与比较
    8.1 简帛医书疾病观转化的文化思想来源
        8.1.1 孔子和老庄的自然主义让医疗不离人自身
        8.1.2 身心体验成为理论与实务的桥梁
        8.1.3 气论、阴阳五行成为医学“内向超越”的因果关系方法论
    8.2 从老官山简帛的疾病观探讨《扁鹊仓公列传》
        8.2.1 简帛医书与扁鹊仓公的病症比较
        8.2.2 从简帛医书反观扁鹊仓公的医术
    8.3 简帛医书疾病观与18 世纪欧洲“临床医学”诞生的医学哲学比较
        8.3.1 基于《临床医学的诞生》的比较方法
        8.3.2 疾病本质的建构与意义
        8.3.3 临床策略: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方法
        8.3.4 东西方医学与虚幻空想的距离
        8.3.5 小结:“气-阴阳-五行”疾病观与解剖病理学突破的医学哲学比较
    8.4 简帛医书中疾病观转化的科学哲学意义
        8.4.1 “气-阴阳-五行”系统发展史具备建构实在论特征
        8.4.2 建构实在论所回应的问题
        8.4.3 建构实在论与早期中医发展史
    8.5 总结:东方“轴心突破”的医学文化建构
第九章 结语
    9.1 本研究创新点的当代意义
        9.1.1 当代学术意义:疾病观的现代及原典意义
        9.1.2 当代社会意义:回应中医质疑
        9.1.3 当代中医临床及教育意义:身体感作为体系的重要特点
    9.2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9.2.1 本研究的不足
        9.2.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资料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简帛医书中疾病内容分类辑录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医药临床专家共识制订及报告规范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临床专家共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临床专家共识的定义与发展
    2. 临床专家共识与临床实践指南的区别
    3. 临床专家共识的国外研究现况
    4. 中医药临床专家共识的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成药临床专家共识的制订流程研究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中成药临床专家共识制订流程
    4. 关键技术环节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专家共识的报告规范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研究方法
    3. 报告规范内容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首轮临床问题调研框架
    附录2 首轮临床问题调查问卷模板
    附录3 首轮问卷分析报告模板
    附录4 二轮问卷模板
    附录5 二轮问卷分析模板
    附录6 临床问题优选投票单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研究概况
    1 研究背景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3 理论基础
    4 研究方案
第二部分 儿科医护人员疼痛与循证实践知识态度调查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培训方案构建原则
    3 培训方案的基本要素
    4 培训方案的初拟
    5 培训方案的最终确立
    6 培训效果评估工具构建
    7 讨论
第四部分 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7)高职院校护生患者安全课程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相关理论及研究
    1 相关概念界定
    2 相关理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高职院校护生患者安全教育现状及需求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高职院校护生的患者安全课程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患者安全课程的初步应用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护理专业患者安全课程教育现状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初步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快速康复理念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国外髋关节置换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髋关节置换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3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CNP国外研究现状
        3.2 CNP国内研究现状
    4 相关概念的界定
        4.1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
        4.2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
        4.3 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FTS)
        4.4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4.5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
        4.6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
第2章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初步拟定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回顾
        2.1.2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
    2.2 临床护理路径文本制定
        2.2.1 临床护理路径文本内容
        2.2.2 FTS应用下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标准住院时间
    2.3 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及该路径中所需要的八项护理评估单(见附录表1 ~11)
    2.4 讨论
        2.4.1 临床护理路径构建的内容选择
        2.4.2 临床护理路径构建的护理意义
第3章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修订并构建
    3.1 研究方法
        3.1.1 成立研究小组
        3.1.2 Delphi法专家函询
    3.2 函询专家选择
        3.2.1 函询专家人数确定
        3.2.2 函询专家具体标准
    3.3 专家函询问卷的设计
        3.3.1 问卷的编制
        3.3.2 问卷中条目的筛选
    3.4 统计学分析
        3.4.1 专家的积极系数
        3.4.2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3.4.3 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
        3.4.4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3.4.5 专家函询表信度
    3.5 研究结果
        3.5.1 专家的可靠程度
        3.5.2 专家的积极系数
        3.5.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3.5.4 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
        3.5.5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3.5.6 专家函询表的信度
    3.6 CNP函询结果
        3.6.1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3.6.2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3.6.3 两轮专家函询结果
    3.7 讨论
        3.7.1 专家函询的可靠性
        3.7.2 在该临床护理路径中专家函询的意义
第4章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4.1 研究内容
        4.1.1 研究对象
        4.1.2 纳入标准
        4.1.3 排除标准
        4.1.4 出院标准[48]
    4.2 研究方法
    4.3 观测指标
        4.3.1 一般资料的收集
        4.3.2 临床效果指标
        4.3.3 经济指标,主要有医疗费用
    4.4 研究结果
        4.4.1 患者一般资料
        4.4.2 拔管时间
        4.4.3 下床活动时间
        4.4.4 住院时间
        4.4.5 并发症
        4.4.6 髋关节Harris评分
        4.4.7 医疗费用
    4.5 结果讨论
        4.5.1 下床活动时间
        4.5.2 围术期并发症
        4.5.3 拔管时间
        4.5.4 住院费用
        4.5.5 住院时间
        4.5.6 变异情况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认证类文本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the First 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Acupuncture and/or Oriental Medicine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及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与翻译理论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的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各类专业术语的翻译
        一、按专业特点确定最终译文
        二、情态动词的翻译
    第二节 长句及复杂句的翻译
        一、语序调整法
        二、增词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对日后的工作和学习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及译文
附录二 平行文本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10)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伤寒杂病论》小柴胡类方方证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综述一:国内方证相应研究进展综述
    综述二:循证中医学及其在中医文献整理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1 研究思路
        1.2 技术路线
    2. 研究样本采集与数据准备
        2.1 样本数据来源
        2.2 医案纳入标准
        2.3 数据准备
        2.4 数据库的建立
        2.5 数据库质量控制
    3. 研究方法
        3.1 传统文献研究方法
        3.2 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
第二部分 小柴胡类方原文研究
    1. 《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分类整理
        1.1 小柴胡汤
        1.2 柴胡桂枝汤
        1.3 柴胡桂枝干姜汤
        1.4 大柴胡汤
        1.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6 柴胡加芒硝汤
    2. 小柴胡汤方证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3. 《伤寒杂病论》小柴胡类方方证数据挖掘研究
        3.1 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3.2 《伤寒杂病论》小柴胡类方症状因子分析
第三部分 古代医案中小柴胡类方方证数据挖掘研究
    1. 数据统计结果
        1.1 古代医案中小柴胡类方主治病证统计
        1.2 古代医案小柴胡类方症状统计
        1.3 古代医案小柴胡类方常用药物统计
    2. 古代医案小柴胡类方因子分析结果
        2.1 古代医案小柴胡类方症状因子分析结果
        2.2 古代医案小柴胡类方用药因子分析
    3. 古代医案小柴胡类方聚类分析结果
        3.1 古代医案小柴胡类方主要症状聚类分析结果
        3.2 古代医案小柴胡类方常用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4 古代医案小柴胡类方的关联规则分析
        4.1 古代医案小柴胡类方中症状之间的关联分析
第四部分 现代医案中小柴胡类方方证数据挖掘研究
    1. 现代医案中小柴胡汤方证数据挖掘研究
        1.1 现代医案中小柴胡汤方证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1.2 现代医案中小柴胡汤方证相关数据挖掘结果
    2. 现代医案中大柴胡汤方证数据挖掘研究
        2.1 现代医案中大柴胡汤方证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2.2 现代医案中大柴胡汤方证相关数据挖掘结果
    3 现代医案中柴胡桂枝汤方证数据挖掘研究
        3.1 现代医案中柴胡桂枝汤方证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3.2 现代医案中柴胡桂枝汤方证相关数据挖掘结果
    4. 现代医案中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数据挖掘研究
        4.1 现代医案中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4.2 现代医案中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相关数据挖掘结果
    5. 现代医案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数据挖掘研究
        5.1 现代医案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5.2 现代医案中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相关数据挖掘结果
第五部分 讨论
    1. 小柴胡类方方药规律研究
        1.1 小柴胡类方组方常用药物研究
        1.2 《伤寒杂病论》小柴胡类方方义研究
        1.3 古今医案中小柴胡类方常用加味药物研究
    2. 小柴胡类方对应病证规律研究
        2.1 小柴胡类方证常见症状研究
        2.2 小柴胡类方治疗常见疾病种类的研究
        2.3 小柴胡类方主证及病机分析
    3. 少阳病的实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与循证医学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D]. 万艳. 河南大学, 2020(02)
  • [2]面向中医诊疗知识库的医案元数据模型构建研究[D]. 李璐. 吉林大学, 2020(08)
  • [3]叙事医学的意义与困境研究[D]. 汪政宇. 湘潭大学, 2019(02)
  • [4]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D]. 林振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5)
  • [5]中医药临床专家共识制订及报告规范的方法研究[D]. 方赛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循证式儿童疼痛管理培训方案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李霞.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7]高职院校护生患者安全课程构建及应用[D]. 刘英.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初步构建及应用[D]. 杨红. 南昌大学, 2018(07)
  • [9]认证类文本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the First 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Acupuncture and/or Oriental Medicine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沙广慧.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10]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伤寒杂病论》小柴胡类方方证规律的研究[D]. 马明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循证医学相关术语及其解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