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三贴近”精神改进和加强编辑工作

贯彻“三贴近”精神改进和加强编辑工作

一、贯彻“三贴近”精神改进和加强采编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马绪援[1](2021)在《习近平新闻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工作是我党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的工作,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新闻工作提出指示要求。在我国的新闻工作中习近平新闻观是理论的基础与来源也是继承。它对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的理论总结和科学指导。目前中国与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激烈,非主流意识思想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都产生了错误引导。新闻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引导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对建设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领导权、管理权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闻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被中国化,最终成为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产物,是党和国家新闻事业的理论是现实指南,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发展的基本纲领。新闻工作在当下的进步与创新离不开习近平新闻观的有力且科学的指导。并为我国在国际社会发表中国声音、传播中国观点提供了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此复杂的背景下,新闻工作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重要部分,能引导主流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传播中国声音。这对于树立新时代中国形象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习近平有关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文件等进行凝萃分析。探寻了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来源。其次,对习近平新闻观的地位、习近平新闻观的职责使命、习近平新闻观的工作方针、习近平新闻观的价值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最后总结出习近平新闻观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真理性。这可以多方位广视角研究习近平新闻观。本文在部分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内涵融入文章中,这是对习近平新闻观的所蕴含的哲学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从习近平新闻观的渊源探寻到内容解读和特征罗列,再到价值陈述,习近平新闻观是当下新时代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指南,将习近平新闻观所蕴含的具体思维、科学方法运用在具体实践中,推动新时代新闻工作向前迈进。

张刚[2](2020)在《传统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与困境 ——以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为例》文中认为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根本。作为社会终端的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社会治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将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及社区志愿服务等都提高到了社会治理与创新的重要高度。社区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要使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通过社区管理机构、社会组织平台,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积极介入社区公共事务,一方面提升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培养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乐趣感和保障感。在积极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因国家提倡各种社会组织的介入,使得社区治理模式进一步重构和完善,社区自治制度进一步得到有力保障。而作为转型期的传统媒体及媒体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积极参与本地社区治理,对社区事务进行有效干预和推动,成为新时代社区治理中的另一显着的时代特征,这也符合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传统媒体依托自身的宣传优势及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积极注册成立社会组织,以合法的主体身份参与到城乡社区治理中。早在2010年,山东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已参与社区治理,经过近十年的基层实践,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媒介融合以及智慧社区的构建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特别是在新闻服务社区、社会服务机构项目化运作、智慧社区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国内媒体的前列,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和示范作用。本论文通过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传统媒体人在参与社区治理中的模式及困境进行了全面研究,并以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为范例进行详细剖析,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进一步分析并探讨传统媒体在未来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行性路径。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研究发现,传统媒体人参与社区治理,在基层社会的运行中发挥了一定的“兜底”作用,值得肯定。尽管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无疑是未来媒体社群化转型的方向,也是打造智慧社区、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举措。社区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在社会治理现代化框架中,实现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显着提升,建立起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运行机制。社区治理中服务的有效性、互动性、及时性、专业性都需要各个社会组织来实现。在这个治理过程中,传统媒体、媒体人、媒体成立的社会组织有其参与的必要性及正当性、及时性,在以技术赋能的路径下可以及时有效畅通居民与政府、政府与各社会组织、居民与政府组织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和加强社区和谐建设。

胡娜[3](2020)在《全媒体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创新研究 ——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的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化,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为了能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环境,提升新闻报道质量,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以及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也开始对新闻活动进行创新。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主要报道形式之一,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传达党和政府主张,宣传主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创新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采访、生成以及报道模式,对于增强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发展活力和促进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实现创新和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为研究案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文本内容、研究具体案例、调查实地情况和与活动人员进行访谈的方法,研究本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新闻采写、新闻生成,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渠道上的创新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所产生的创新价值以及对于今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创新发展和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带来的启示。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为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交代选题原因,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分析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概述,首先是从定义、要素、特点和活动准备四个方面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进行介绍和分析,其次是对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的概述,介绍其活动情况、活动发起原因以及活动报道理念。第三部分为本文的重点部分,从采访活动的采集、生成、传播三个角度出发,分析本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创新之处,并对创新之处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论概括。第四部分是从不同角度对本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所产生的创新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一个部分是在分析本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采编与报道创新,以及价值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针对当前全媒体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展和传统媒体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以小见大,提出笔者对于今后创新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模式和实现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启示和发展策略。研究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不仅仅只是为了研究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发展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改变,尤其是山西本土传统媒体面对全媒体发展环境以及面对新媒体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并没有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随媒介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灵活创新,以保持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这是传统媒体转型所走出的坚实一步,然而这一步对于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敏敏[4](2020)在《《人民日报》“生态”版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生态”版作为“绿媒介”,站在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角度引领生态文明意识并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本文以十九大以来(2017.10.18-2018.12.31)《人民日报》“生态”版的905篇报道样本为研究对象,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与媒体报道相结合。分析其报道主题、报道来源、栏目设置、情感倾向、新闻体裁、版式风格等内容,从高频词微观视角考察新闻文本,探究《人民日报》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情况,分析不足并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生态”版的报道主题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报道议题多元且具有时代特色,栏目设置多样,热点内容聚焦“美丽中国”,更有独树一帜生态评论“说道”,对负面生态敢于“亮剑”。报道的主题既有宏大叙事,也有从人物个体的微观视角折射生态文明建设。但存在消息源分布不均,民间消息来源少,调查报道和反馈渠道缺乏,公共生态舆论空间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在生态文明建设报道中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强化深度调查报道,加强舆论监督报道。建立传播反馈机制,引导受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发动“公民记者”,扩展民间主体消息源。并探讨了生态建设性新闻的报道方向和着眼全球的生态共赢之路。通过本文的分析,可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引导国内主流媒体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进行积极报道、宣传,同时帮助人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郭欣蕊[5](2020)在《社会治理视角下的重庆市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的转型以及媒体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谈话:“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1。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国家战略,如何建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结合当地政府的政务工作进行新闻宣传,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导基层的意识形态领域。坚守基层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从而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型现代化建设。本论文探析了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肩负起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责;以及如何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的思维理念创新。本论文以重庆市各区县的融媒体中心的实践方式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就重庆市区县融媒体中心的整体特征分析及各区县不同的发展进程,如各媒体平台一体化的整合,部分区县综合性服务媒体平台的打造,以及部分区县转换创新型的发展理念,立足于各区县的文化特色,提升区域性经济水平,打造本土化形象的地方名片。从融合机构、运行机制、管理体系等方面探索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创新型结构,并且将重庆市部分区县的实践特征与国内其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出重庆市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本论文以社会治理为视角探析如何建设重庆市各区县融媒体中心,分析各区县融媒体中心是否将全程媒体、全员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为建设的目标,通过各县级融媒体建设过程中显现的不足之处,做出相应的反思,为更好地建设区县融媒体中心提供发展对策。在传媒协同治理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治理已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工作的首要目标,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当在建设过程中应当结合先进的融合技术构建完善的舆论引导机制,在强化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意识的同时为基层主流媒体坚守舆论的重要阵地提供优质的原创新闻内容以及多元化的信息内容,提升县级融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打造综合型便民服务平台,建立政府与基层群众沟通的桥梁,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助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型思维理念的更新。

乔傲龙[6](2019)在《《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战日报》创刊于“晋西事变”结束之后的1940年9月18日,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停刊,前后历时9年。作为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为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在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为中心,分五个部分对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进行了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考察。本文所称的文化动员,既包括一般意义上所指称的以文化为手段所进行的动员,即以文学、艺术、新闻等方式动员民众参与中共领导下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亦包括以文化建设为目的而进行的人才动员,即中共为了发展其领导之下的文化事业,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第一部分追溯了中共的办报传统及其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以及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到“晋西事变”之前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牺盟会、战动总会在晋西北地区的办报活动,论述了这一时期报纸所具有的鲜明的统一战线色彩,并重点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采编队伍的发展。这支采编队伍的人员具有双重角色,他们因动员而加入这支队伍,又通过办报动员了其他广大群众。在文化动员中,他们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从初期以国共对立时期的储备干部及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发展的知识人才为主,到1942年延安知识人才的大量补充,再到抗战胜利之后本土知识分子的崛起,《晋绥日报》(《抗战日报》)办报队伍9年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总体进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动员不同于其他社会动员的渐进性特征、其对人才培养的依赖,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的接续性要求。第二部分论述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通讯队伍的建立和完善。报纸的通讯工作在1942年之前和之后的对比结果表明,在文化落后的根据地,只有党的各级政权把办报视为一种“深入的组织工作”,举全党之力并发动群众参与,报纸才能体现出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党性,并成为党对群众进行文化动员的有力武器,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则必须通过完善的通讯网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事实上,在《晋绥日报》(《抗战日报》)9年的发展过程中,报纸质量与通讯工作始终呈现出极强的正向相关。报纸通讯员队伍的逐渐壮大、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提升了文化动员的覆盖面及有效性。第三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三级报网中的地方油印报纸和基层乡村的黑板报,及其与晋绥农村的冬学运动、识字运动、读报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油印报和黑板报作为大报的二级和三级系统,其成败的关键依然在于群众路线是否得到了有力的执行,而冬学、识字、读报等群众运动的开展,不但本身就是文化动员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报纸的文化动员能否得到预期回应的根本性前置要件。第四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在社会动员中的新闻“客里空”问题及其成因,并对晋绥边区反“客里空”运动中“新闻求实”与“思想土改”两条线索进行了梳理,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证明:工具目的只能通过专业主义途径得以实现,因此工具主义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以保证新闻真实性与政治正确性之间最低限度的平衡,否则将适得其反。第五部分得出全文结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文化建设是“比打倒一个日本帝国主义更难的题目”,文化动员应充分估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特征,而人才能否接续、动员能否持久则是文化动员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战时的教育条件导致了特定门类人才在供给侧的困难,而受众的接受水平则导致了特定文化产品在需求侧的疲软,由供需关系所导致的失衡结构,是文化动员的决策者和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必须理智面对的现实,因时因地制宜是上策,一味求全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动员中成功的群众路线并非线性结构,而是一个棋盘状系统,在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之下,“棋盘效应”使每个运动都与其他所有运动相为支撑,从而形成化合作用;群众路线的本质是群众利益路线,文化动员本质上也是利益动员,其功能是通过“利他”而实现的,只有以此认识为前提去组织动员,才能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切中民众的利益诉求,无助甚至有损于民众利益的实现,则动员的意图终将落空;党报是政党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工具,但工具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尊重新闻自身规律为前提,以牺牲新闻真实为代价的工具追求必将适得其反。

林阳[7](2019)在《省级党报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研究 ——以《江西日报》为例》文中指出习近平的新闻舆论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是基于党中央历代领导人就新闻工作方面的发展理念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而形成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特色的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存在。对于党的新闻媒体而言,学习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进行了研究。习近平所提出的新闻舆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是新时代的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指出了新闻舆论工作在指导中国市场经济将发展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对于我国政治稳定方面具有的深远意义;习近平就新闻舆论的工作性质以及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强调了“48字”发展方针;他认为新闻舆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共中央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着重强调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长期围绕正面宣传基本路线;他十分重视网信工作,明确了互联网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提出要加强内容建设,形成综合治网格局;他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希望和要求,认为新闻工作者要“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在归纳总结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后,本文对2013-2017年《江西日报》的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案例分析,通过柱状图、饼状图等数据图表,报纸版面对比图,语言句式解析等详细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日报》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主要表现,包括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彰显党报“红色基因”;舆论引导“主动出击”;融媒体“赣鄱云”将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在分析了《江西日报》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主要表现后,也找出了其在践行过程中存在的“八股文”现象、内容形式缺乏创新、采编经营交织、“编内编外双轨制”等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了原汁原味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坚持群众路线改进文风、体制改革激发活力的几个优化路径。

厉思璇[8](2019)在《全媒体环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研究》文中提出以“受众为中心”,这是现代传播学的核心理念。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98.6%。从这个方面可以说,如今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时代的主动权。面对“万物皆媒”的复杂舆论生态,社会越是需要主流媒体的判断和声音。而重大主题报道就是党报有效彰显其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社会责任的突破口,这应该成为党报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本文选择中央级、省级、地市级等三级党委机关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杭州日报》和《开封日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以下四方面对“重大主题报道”展开深入研究:第一,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重大主题报道”的概念进行阐述,并作出全新定义。同时,通过对其特征、社会功能的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阐述三级党报实践的具体做法,具体分析了“中央厨房”、“全媒体大改版”、“可视化传播”、“交互式传播”、“报网端微联动”等不同模式的探索,为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研究提供转型方向。第三,通过对党报话语体系、舆论传播新模式、主流价值新版图的分析,强调了有效利用具有鲜明特色的融媒体平台全方位占领主流舆论阵地的创新转型,探讨了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全媒体环境下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路。第四,为三级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保障机制和人才支撑的具体做法,其与时俱进的机制创新和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未来培养全媒体环境下全能型记者提供一定思路。通过对上述四方面的研究得出:党报作为主流媒体,依然可以在全媒体环境下通过自身在重大主题报道内容制作上的强大优势,凸显严肃政经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公众话题的引导力,依然可以在互联网信息革命冲击下做内容传播中的“王者”,实现社会责任的坚守。

韩学敏[9](2018)在《解读提高记者新闻采写能力的策略》文中认为记者是决定新闻媒体报道工作水平的基本因素,提升记者的新闻采访和稿件撰写能力是新闻媒体长期面临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提高记者新闻采访和稿件撰写能力的问题。

王修滋,蔡笑元[10](2017)在《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已实行四年。由于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起到内强管理、外塑形象的作用,受到社会和越来越多媒体的重视,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相对完备、科学的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体系,也成为一件紧迫而重要的工作。本文在这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创新性的探索。

二、贯彻“三贴近”精神改进和加强采编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贯彻“三贴近”精神改进和加强采编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
        (二)列宁的新闻观
        (三)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新闻观
    二、习近平新闻观的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从地方从政经历中积累的新闻工作经验
        (二)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对新闻工作提出新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一、强调新闻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二)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支撑保障
    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一)坚持党性原则
        (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三)党性和人民性相互统一
    三、改革创新党的新闻工作
        (一)推动理念创新
        (二)优化内容创新
        (三)探索手段创新
    四、坚持中国特色和国际传播力建设
        (一)优化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
        (二)打造融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
        (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第三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基本特征
    一、以理论基础与实践过程为内在逻辑
    二、以客观真实与社会价值为基本要求
    三、以批判思维与建设视角为理论底色
    四、以创新思维与发展眼光为时代特质
第四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价值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内涵
    二、习近平新闻观的现实价值
        (一)为新闻工作提供科学指南
        (二)加快了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报刊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传统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与困境 ——以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述评
        1.3.1 传统媒体的“社会服务”研究
        1.3.2 传统媒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研究
        1.3.3 传统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圈层”研究
        1.3.4 数字媒体在治理中作用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重点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重点难点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传统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缘由和形式
    2.1 传统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缘由
        2.1.1 国内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2.1.2 传统媒体转型的常用方式
    2.2 传统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
        2.2.1 社区报模式
        2.2.2 智库模式
        2.2.3 对话协商模式
        2.2.4 帮办模式
        2.2.5 志愿服务模式
第3章 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的发展历程
    3.1 张刚大篷车的缘起
        3.1.1 新闻工作本身的需求
        3.1.2 报社内部改革需要
    3.2 张刚大篷车的发展历程
        3.2.1 下沉服务阶段
        3.2.2 进行公益活动阶段
        3.2.3 成立社会组织阶段
第4章 张刚大篷车的模式和作用
    4.1 资源融合与共享平台的模式
    4.2 张刚大篷车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4.2.1 资源链接与整合
        4.2.2 精准信息服务
        4.2.3 舆情监测与反映
        4.2.4 社区减压阀
第5章 张刚大篷车面临的困境分析
    5.1 内部体制机制制约
        5.1.1 身份困境
        5.1.2 媒体人本身考核困境
        5.1.3 职业荣誉感困境
        5.1.4 媒体人自身成长困境
    5.2 外部环境挑战
        5.2.1 专业社工的挑战
        5.2.2 社区发展本身挑战
        5.2.3 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挑战
    5.3 资金筹措难题
    5.4 互联网技术壁垒
第6章 传统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未来思考
    6.1 三媒联动模式
        6.1.1 构建新型社区文化
        6.1.2 组建社区互助支持小组
    6.2 打造社区社会组织资源共享平台
        6.2.1 激活社区资源
        6.2.2 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竞合
    6.3 融合路径下的智慧社区建设
        6.3.1 信息服务
        6.3.2 构建新型服务功能
结语
附录A 访谈记录表
附录B 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一、专业着述
    二、论文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统计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全媒体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创新研究 ——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研究
        1.3.2 传统媒体转型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1.7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述
    2.1 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概述
        2.1.1 定义
        2.1.2 要素
        2.1.3 特点
        2.1.4 活动准备
    2.2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概述
        2.2.1 活动发展情况介绍
        2.2.2 活动发起原因分析
        2.2.3 活动报道理念诠释
第三章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采编与报道创新研究
    3.1 全媒体“一次采集”
    3.2 全媒体“多种生成”
    3.3 全媒体“多元传播”
        3.3.1 报纸版面报道分析
        3.3.2 微信公众号报道分析
        3.3.3 网络直播报道分析
        3.3.4 其他报道形式
    3.4 对采编与报道创新的深度分析与理论概括
        3.4.1 横向
        3.4.2 纵向
第四章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价值创新研究
    4.1 对于媒体自身发展的价值
        4.1.1 使山西晚报在创新报道形式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1.2 使山西晚报在践行媒体职责上收获了肯定和关注
        4.1.3 使山西晚报在转型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4.2 对于新闻队伍发展的价值
        4.2.1 在脑力上,更新了新闻工作者在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4.2.2 在眼力上,拓宽了新闻工作者报道和思考的视野
        4.2.3 在笔力上,增强了新闻工作者在不同媒介上讲故事的能力
        4.2.4 在脚力上,锻炼了新闻工作者的基层新闻业务能力和吃苦奉献精神
    4.3 对于社会人文发展的价值
        4.3.1 是透视山西沿黄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万花筒
        4.3.2 是宣传普及晋黄河文化的生动课堂
        4.3.3 是密切党和山西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4.4 对于文旅产业发展的价值
        4.4.1 介绍展示重宣传,扩大了山西沿黄文旅景点的知名度
        4.4.2 出谋划策深思考,提升了山西沿黄文旅产业的发展力
    4.5 对于资源保护发展的价值
        4.5.1 开辟了了解和认识黄河资源的有效渠道
        4.5.2 营造了保护和合理开发黄河资源的良好风气
第五章 由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所引发的思考
    5.1 全媒体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展和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全媒体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5.1.2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的启示
        5.2.1 对于在全媒体时代创新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启示
        5.2.2 对于在全媒体时代促进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人民日报》“生态”版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性
第二章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媒体与生态报道
    2.1 生态文明概述
        2.1.1 生态文明建设的缘起
        2.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2.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解读
    2.2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功能
    2.3 生态文明建设报道解析
        2.3.1 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定义和特点
        2.3.2 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内容划分
        2.3.3 生态文明理念下对生态报道的要求
第三章 《人民日报》生态版生态文明建设报道分析
    3.1 研究方案设计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样本
        3.1.3 类目建构
    3.2 数据统计分析及结果研究
        3.2.1 样本规模及分布:量多与均衡
        3.2.2 报道主题:议题多元且紧跟政策趋势
        3.2.3 报道来源:政府权威与媒体原创
        3.2.4 栏目设置:热点内容聚焦“美丽中国”
        3.2.5 情感倾向:正面报道为主兼顾中立
        3.2.6 体裁类型:消息和通讯占主导地位
        3.2.7 标题高频词语:“生态”“环境”“保护”排榜首
    3.3 《人民日报》生态版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特色
        3.3.1 系列报道主题鲜明,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3.3.2 生态议程常态化、多元化
        3.3.3 独树一帜生态评论“说道”
        3.3.4 对负面生态事件敢于“亮剑”
        3.3.5 图文版式美观,体裁多样
    3.4 《人民日报》生态版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不足
        3.4.1 调查性报道少
        3.4.2 消息来源不均衡
        3.4.3 反馈渠道与公共生态舆论空间不足
第四章 《人民日报》生态文明建设报道改进策略与方向
    4.1 强化深度调查报道,加强舆论监督
        4.1.1 强化深度调查报道
        4.1.2 加强舆论监督
    4.2 引导受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4.2.1 培养生态文明中的参与观念
        4.2.2 发动“公民记者”,扩展民间主体消息源
    4.3 建全传播反馈机制
        4.3.1 建全反馈渠道,激活舆论空间
        4.3.2 强化媒体内部沟通
    4.4 《人民日报》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反思与方向
        4.4.1 生态建设性新闻
        4.4.2 塑造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2 :录入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社会治理视角下的重庆市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背景探析
    1.1 国内县级融媒体发展的时代背景
    1.2 国内县级融媒体发展的角色定位
        1.2.1 建设县级融媒体是国家战略
        1.2.2 县级融媒体是基层舆论的重要阵地
        1.2.3 县级融媒体是紧密联系基层群众的平台
    1.3 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1.3.1 媒体融合促进社会治理的理念更新
        1.3.2 社会治理赋予媒体融合的重要责任
        1.3.3 媒体融合推进社会治理的方式创新
第二章 重庆市区县融媒体中心的整体特征
    2.1 重庆市各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发展进程
        2.1.1 各媒体平台一体化的整合
        2.1.2 综合性服务媒体平台的打造
        2.1.3 创新型理念打造地方名片
    2.2 重庆市区县融媒体中心创新结构的探析
        2.2.1 融合机构的创新
        2.2.2 运行机制的创新
        2.2.3 管理体系的创新
第三章 重庆市与国内其他县级融媒体的实践探析
    3.1 重庆市区县融媒体的实践方式
        3.1.1 綦江区围绕“中央厨房”进行各媒体的综合集成
        3.1.2 巫溪县本土化“媒体+”系列产品的革新
        3.1.3 潼南区融媒体“智慧平台”的打造
    3.2 国内其他县级融媒体的实践方式
        3.2.1 浙江“长兴模式”的创新发展
        3.2.2 江西“赣鄱云”平台的“云端共联”
    3.3 重庆市与国内其他融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坚守舆论阵地
        3.3.1 重庆市渝中区防控疫情在行动
        3.3.2 北京市海淀区“融媒+政务”抗“疫”
第四章 重庆市区县融媒体中心发展的问题探究
    4.1 自我循环的重视和对外关联的忽略
        4.1.1 融媒体中心内部机制的革新动力不足
        4.1.2 融媒体中心融合技术的针对性欠缺
        4.1.3 提升融媒体中心对外的关联度
    4.2 发展进程与目标建立的差距显现
        4.2.1 以四全媒体为目标建设区县融媒体
        4.2.2 融媒体新闻优质内容缺失
        4.2.3 融媒体复合型人才队伍欠缺
第五章 社会治理视角下区县融媒体中心发展对策
    5.1 利用融合技术推进融媒体发展
        5.1.1 健全县级融媒体舆论引导机制
        5.1.2 完善传媒协同治理的联动机制
    5.2 提升内容质量是根本遵循
        5.2.1 注重原创新闻内容的生产
        5.2.2 鼓励多元化信息内容的生产
    5.3 强化平台的服务群众意识
    5.4 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6)《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及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及分析方法
    六、本文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从固有人才到本土精英——“意识形态部队”的组建
    第一节 《抗战日报》创刊之前中共在晋绥的社会动员模式
        一、报纸是社会动员的制高点
        二、中共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
        三、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共领导下的晋西北进步报刊
        四、“晋西事变”与《抗战日报》的创刊
    第二节 “固有知识分子”与《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一、“固有知识分子”与国共两党对立时期的中共人才储备
        二、3:3:3——《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第三节 报纸的地方化努力与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一、《抗战日报》的地方化努力
        二、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第四节 文化动员的成果——山药蛋派与七七七文艺奖
        一、山药蛋派与《抗战日报》副刊作者群
        二、七七七文艺奖与晋绥文艺队伍
        三、1949 年干部南下对晋绥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全党办报与通讯网络建设
    第一节 融入中共组织——党报姓党的目标追求
        一、不带编号的党内文件
        二、“聋盲软哑”——言说与倾听之间的疏离
        三、一纸《决定》引领晋绥全党参与办报
        四、全党办报的生动局面
        五、书记县长笔下的新闻稿件
    第二节 链接基层社会——“局域”通讯网络的构建
        一、各级党委对报纸通讯工作的推动
        二、通讯队伍的动员
        三、通讯队伍的组织
        四、通讯员的培养:刊授、函授、面授
        五、从农民到优秀通讯员:一个生动的个案
        六、“逼”和“哄”:一个通讯模范县的成长
        七、通讯队伍规模、来稿数量、报纸发行量的变化
        八、晋绥根据地通讯网络建设的历史借镜
第三章 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黑板报”与读报小组
    第一节 冬学运动与文化翻身
        一、从《抗战日报》看晋绥冬学的起伏
        二、从晋绥冬学看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动
        三、冬学运动与群众办报
    第二节 读报运动与读者的“创造”
        一、通讯网络是读报活动的基本依托
        二、识字运动是读报发展的有力助推
        三、“报纸上山”与“报纸下地”
        四、读报运动与文化觉醒
        五、读报运动的收获
    第三节 油印报、黑板报与晋绥边区三级报网
        一、油印报:在黑板报与大众报之间
        二、民众的舆论机关——黑板报
第四章 《晋绥日报》的“客里空”新闻与反“客里空”运动
    第一节 “客里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第二节 “客里空”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一、“意义”的诱惑——从记者谷曼看“客里空”的心理机制
        二、需求指导下的供给——从“模范村”报道看工具主义生产模式
        三、私欲对“公器”的觊觎——工具主义的次级衍生
    第三节 《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
        一、新闻求实——专业主义视野下的反“客里空”运动
        二、“思想土改”——工具主义层面上的反“客里空”运动
    第四节 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回响
        一、土改纠偏与《晋绥日报》停止反“客里空”
        二、毛泽东“谈话”与此后30年对反“客里空”运动的评价
        三、反“客里空”,一个未了的话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省级党报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研究 ——以《江西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研究
        1.2.2 关于《江西日报》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
    2.1 对新闻舆论工作性质地位的新定位
    2.2 对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新表述
    2.3 对新闻舆论工作方针原则的新论断
        2.3.1 牢牢坚持党性原则
        2.3.2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3.3 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2.3.4 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2.4 对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擘画
    2.5 对网上新闻舆论工作的新部署
    2.6 对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3 党的十八以来《江西日报》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主要表现与做法
    3.1 坚持党性原则,彰显党报“红色基因”
        3.1.1 忠实反映党的声音
        3.1.2 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
    3.2 舆论引导“主动出击”
        3.2.1 以评论引领舆论
        3.2.2 重大主题报道形成“舆论强势”
        3.2.3 热点、突发事件把握“时度效”
        3.2.4 舆论监督“有理有力有节”
    3.3 融媒体“赣鄱云”:从“相加”迈向“相融”
        3.3.1 “赣鄱云”:统一供给助推媒体融合
        3.3.2 “中央厨房”:采编流程的再造与重构
4 《江西日报》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存在一定的“八股文”现象,内容形式缺乏创新
        4.1.2 采编与经营交织,影响党报权威性和公信力
        4.1.3 “编内编外双轨制”影响队伍归属感责任心忠诚度
    4.2 优化路径
        4.2.1 原汁原味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
        4.2.2 坚持群众路线,持续改进文风
        4.2.3 以体制改革激发新闻工作者队伍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全媒体环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和意义
        1.2.1 宏观:全媒体环境下的挑战
        1.2.2 中观:挑战与机遇并存
        1.2.3 微观:彰显党报特色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深度访谈法
第2章 全媒体环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概述
    2.1 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概念
    2.2 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特征
    2.3 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社会功能
    2.4 全媒体环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重视传播规模,忽视受众喜好
        2.4.2 重视传者为中心,忽视内容的质量
        2.4.3 重视宣传理念,忽视报道亲和力
        2.4.4 重视自选动作,忽视规定动作
        2.4.5 话题陈旧乏新,缺乏精品意识
第3章 全媒体环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实践
    3.1 新形势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全媒体转型
        3.1.1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厨房”模式
        3.1.2 以“南方日报”为代表的“全媒体大改版”模式
        3.1.3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可视化传播”模式
        3.1.4 以“杭州日报”为代表的“交互式传播”模式
        3.1.5 以“开封日报”为代表的“报网端微联动”模式
    3.2 新语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多维融合升级
        3.2.1 提升多媒体采集能力,创新报道内容
        3.2.2 丰富多媒体融合产品,创新表达形式
        3.2.3 打通多媒体发布通道,拓宽获取渠道
    3.3 自媒体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移动优先转型
        3.3.1 架起桥梁,联通两个舆论场
        3.3.2 畅达民意,打造监督新模式
    3.4 全媒体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报道链延伸
        3.4.1 全国行走,本土落地
        3.4.2 开门办报,品牌延伸
        3.4.3 守正创新,增量扩展
第4章 全媒体环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实践的功能延伸
    4.1 创新党报话语体系
        4.1.1 进行高端策划,彰显时代特色
        4.1.2 精准报道新闻,弘扬主流思想舆论
        4.1.3 联通两个舆论场,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
    4.2 构建舆论传播新模式
        4.2.1 移动优先,传播更快捷
        4.2.2 精准推送,传播更有效
        4.2.3 用户意识,传播更到位
        4.2.4 媒体融合,传播更广泛
    4.3 绘制主流价值新版图
        4.3.1 深化核心价值引领,正能量更强劲
        4.3.2 高扬党报“立体声”,主旋律更高昂
第5章 全媒体环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保障
    5.1 机制保障
        5.1.1 创建融媒体工作室
        5.1.2 设立重大题材工作室
        5.1.3 成立名编名记工作室
    5.2 人才支撑
        5.2.1 核心骨干制
        5.2.2 项目负责制
        5.2.3 新闻导师制
        5.2.4 项目奖励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解读提高记者新闻采写能力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记者新闻采写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新闻敏感性不足。
    (二) 职业素养欠缺。
    (三) 稿件撰写能力不强。
    (四) 应变能力不够。
二、原因分析
    (一) 专业人才欠缺。
    (二) 经费投入不足。
    (三) 记者自身素养不足。
三、提高记者新闻采写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 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
    (二) 增强新闻采写创新能力。
    (三) 遵循新闻采写原则。
        1. 要认真践行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
        2. 新闻记者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通过
        3. 新闻工作者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束语

四、贯彻“三贴近”精神改进和加强采编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闻观研究[D]. 马绪援. 大理大学, 2021(09)
  • [2]传统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与困境 ——以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为例[D]. 张刚. 山东大学, 2020(10)
  • [3]全媒体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创新研究 ——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为例[D]. 胡娜. 山西大学, 2020(01)
  • [4]《人民日报》“生态”版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研究[D]. 张敏敏. 广西大学, 2020(07)
  • [5]社会治理视角下的重庆市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发展研究[D]. 郭欣蕊.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6]《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D]. 乔傲龙. 山西大学, 2019(02)
  • [7]省级党报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研究 ——以《江西日报》为例[D]. 林阳.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全媒体环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研究[D]. 厉思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解读提高记者新闻采写能力的策略[J]. 韩学敏. 采写编, 2018(03)
  • [10]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构建[J]. 王修滋,蔡笑元. 青年记者, 2017(30)

标签:;  ;  ;  ;  ;  

贯彻“三贴近”精神改进和加强编辑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