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天人观非人类中心主义

论荀子的天人观非人类中心主义

一、试论荀子的天人观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秦晓[1](2021)在《论荀子的天人观及其生态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荀子天人观是理解荀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荀子天人观的依据和基础是自然之天,特点是天人之分,归宿是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在遵循天道自然的前提下,主张积极发挥人的主动性,将天人合一落实到礼治中。荀子的天人观通过自然之天、天人之分上升为天人合一,是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贯通天人关系和论述礼制思想乃至性伪之分的关键。荀子天人观具有积极的生态价值,对当今生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马媚[2](2021)在《荀子天人观述评》文中提出学术界对《荀子》天人之含义的看法比较统一,普遍认为其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其人指的是现实之人。以此出发,当代学者从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层面对荀子天人观的主要命题作了细致分析,并将其引申到不同的学科,如伦理学、生态学、政治学等等,体现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张炜炜,张平[3](2017)在《由“分”而“统”——荀子天人观的内在逻辑》文中提出荀子在继承孔子天命观与孟子天道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思想,并通过由"分"而"统"的内在逻辑将天与人的关系统一于一体。一方面,荀子以"职"为主线,在范畴上对"天"和"人"进行了"分",认为"天职"是"天道自然"、"天行有常";"人职"就是"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荀子以"礼"为基础,论证了"礼"是天人之"统",认为"礼"既是天道之用,又是人道之极,是形上关怀与现实关怀的辩证统一。

斯洪桥[4](2014)在《《淮南子》天人观研究》文中提出“天”和“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是历史上中国哲学所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家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其一生学问研究的根本宗旨。《淮南子》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表达了天人关系的思想。作为道家思想在汉代的集大成,其天人观在道家天人关系思想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综述及其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分为六章。第一章:《淮南子》的学术思想背景。《淮南子》处在先秦思想向汉代转型的重要时期,特别是诸子逐渐融合的过渡时期。所以第一节分析了汉初的学术思想状况,即儒、墨、道、法四家在汉初的状况。由于《淮南子》天人观的形成自有其思想渊源,所以第二节论述了《淮南子》以前的天人观,即从殷周到汉初的天人观。本节首先分析了殷周时期的神学性的天人观,其次对先秦时期儒、墨、道、法的天人观及其对《淮南子》的影响进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重点分析了战国末期《易传》融合儒道天人观的路径及其思想对《淮南子》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吕氏春秋》、《黄帝内经》对《淮南子》天人观的影响。第二章:《淮南子》的道论。《淮南子》继承了先秦老庄的道论思想,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根源,天、人亦由“道”化生而来。所以,本章的道论,为后面的天、人阐述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节分析了《淮南子》的“三道”之内涵,即本根之道、形上之道、形下之道。本根之道是从生成论的角度理解的;形上之道是从万物的统一性,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来理解;形下之道则是从万物的具体规律及其日常生活之规则来理解。第二节具体从宇宙论的角度论述了“道”是如何生成宇宙万物的。对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宇宙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对“一与两”的思维模式所形成的“两重世界”宇宙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这种“两重世界”宇宙观显示了道家宇宙论的独特性,对后来的道教宇宙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淮南子》在说明“道”具体衍化宇宙万物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元气”论的思想,即以气释道的路径。《淮南子》认为“道,”之所以能产生宇宙万物,就是因为“道”之内涵的阴阳气化的作用。第三章:《淮南子》的天论。由于“道”产生了宇宙万物,那么,天也是由“道”生成的。在有形的宇宙万物之中,天是形之大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天成为了“道”的代言人。一方面,《淮南子》继承了庄子把天上升为本然之天的思想,认为“天”除了具有物质性,还具有本然性、天然性,这个时候的“天”与“道”是相同意义的。另一方面,《淮南子》吸收了儒家的义理之天,形成了物质之天、自然之天、形上之天、义理之天等等,从而丰富了先秦道家“天”的内涵。由于《淮南子》的“天”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天道观的内涵也具有丰富性。所以第二节从天道之规律论、天道之自然论、天道之价值论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淮南子》天道观的内涵。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的天道观思想,其重心是在天道之自然论和天道之价值论上,为人类提供了意义和价值坐标。第四章:《淮南子》的人论。《淮南子》里的人涵义较多,本文所论述的“人”指与“天”相对应的“人”。第一节主要从理想人格等角度对《淮南子》的“人”进行阐述。《淮南子》在吸收儒家理想人格的同时,也继承了先秦道家的理想人格,主张“圣人”论,认为“圣人”才是最高的理想人格。第二节论述了人道观的思想,特别对《淮南子》的“性命论”进行了深入分析。人道观还体现在具体的人生价值上,《淮南子》认为人生的价值除了个体价值之外,还有社会价值,这是对先秦老庄,特别是庄子只重个体价值人生论的修正。《淮南子》认为,由于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人生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因此,《淮南子》主张超越人的现实生存境域,过人应该过的应然的生活方式,从而完善人生,实现理想的人生价值。第五章:《淮南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对天、人范畴的阐述之后,本章论述了《淮南子》的天人关系。《淮南子》的天人关系具体表现为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方面。第一节论述了天人同构的思想。天人同构是天人关系中的基础性问题,直接关涉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淮南子》认为由于天人都是由“道”化生而来的,天人在根源上是同源的。再者,天人在形体上也具有相应性,因而其结构也是同构的。这种同构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来道教的内丹修炼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节论述了天人感应。正是由于天人同源同构,天与人可以通过气这个媒介进行感应,这是《淮南子》不同于神学性的感应论思想。虽然这种天人感应有其局限之处,但在当时为人主统治社会提供了治理原则。第三节论述了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讲的天人合一,其实质上是天人合德。《淮南子》继承了先秦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天人合德合性。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质是一个价值的问题。《淮南子》也不例外。通过天人合一,表达了人生境界的追求,人的安身立命。第六章:《淮南子》天人观的历史地位及其现代价值。通过对《淮南子》天人观的论述,可以了解《淮南子》天人观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具体表现为对汉代神学性的目的论进行了冲击,凸显了无神论的意义。此外,《淮南子》天人观对早期道教的天人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本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我们发掘古人的思想,不仅仅是幽思古人之情,更重要的是“与古为新”,为今天现实社会提供其文化资源和价值启示,所以第二节论述了《淮南子》天人观的现代价值。《淮南子》天人观具有丰富的生态智慧,尤其是天、地、人一统的宇宙图式具有生态平衡的思想。环境问题,究其实质,是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文化问题。因此,《淮南子》提倡人应该过应然的生活方式,具有丰富的生态智慧。此外,《淮南子》从宇宙的视野来审视人类现实社会,由此产生了宇宙人文观,凸显了《淮南子》具有人文价值的意蕴。总之,由于其宇宙的人文价值视野,《淮南子》提倡重人贵生的价值取向,提倡人除了物质需要外,更要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这些都为当今社会构建新的人文精神提供了文化资源的启示。

薛春霞[5](2014)在《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此做出了强烈的反应,积极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以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海内外有识之士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从中汲取走出生态环境困境的生态智慧。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不仅吸收了孔孟等儒者的思想而且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生态伦理思想,特别值得重视。荀子生态伦理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荀子基于对自然与人本质区别思考,提出了“天行有常”的天道观。同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是自然而然的。人好利恶害的本性驱使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损害生态环境。然而,虽然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能“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人为的教化能使恶向善转化,因此就需要礼义法度来约束和控制人对物质的欲求。在荀子那里,理想的天人关系是一种天人和谐统一的关系。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但是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和利用这种规律为人类造福。荀子还为落实其生态伦理思想,提出了具体措施,即“制天命而用之”与“不与天争职”、“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压于欲”、“万物皆符其宜”、“群生皆符其命”、强本节用,禁绝聚敛等,这些措施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虽然荀子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是在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为当代人们应对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伦理视角和实践参照,特别是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因此,对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对于我们避免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偏颇,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困境,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价值。

孙鑫鑫[6](2012)在《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天”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研究指明“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范畴。自出现以来,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天”的语义;接着分别以《论语》、《孟子》、《荀子》为例分析儒家三位重要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对于“天”的不同解读,旨在分析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主要人物对“天”的理解的发展。通过对包含“天”的语句进行解读,揭示中国古人对“天”的认识与思考。

张宏亮[7](2012)在《荀子的天人观及其生态美学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荀子的天人观思想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即从批判"蔽于天而不知人"到"明于天人之分",进而"制天命而用之",最终归旨于"君子者,天地之参"。荀子对先秦诸子的天人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并融合创新,为中国自然观的主体结构和格局奠定理论基础。荀子天人观的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生态整体观,"礼"事天地的生态伦理观,"以时禁发"、"强本节用"的生态资源利用观。荀子独特而又辩证的生态思想和实践操作理念对于当下的生态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婷婷[8](2011)在《论荀子环保思想对我国环境法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正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存环境,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通过对生态危机的反思,我们看到人为因素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如何缓解乃至克服生态危机,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只有首先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以尊重为基础的和谐关系,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才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本文拟通过对荀子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研究,揭示与发掘其当代价值,并将它融入到现代环境法治建设中,完成从传统到现实的转变,促进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完善,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荀子环保思想的独特性。论文第一部分开宗明义,首先指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环境保护思想,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简要介绍中国的传统生态思想对法治建设的影响,为下文详细论述荀子环境保护思想对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影响做好铺垫。随后,介绍荀子环保思想的独特性,论述之所以选择荀子的环保思想的原因。第二部分:荀子环保思想对环境立法的影响。从“天行有常”的生态自然观到“与天地参”的生态平衡观,再到“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发展观,指导人们在认识把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荀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思想,对于我国的环境立法观念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在进行环境立法时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荀子环保思想对环境执法的影响。荀子通过“制天命而用之”、“圣人之制”、“以时禁发”思想,强调要坚定不移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统治者刻意追求“最高政绩”,并明确管理职责的划分。环境执法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难点之一。各部门应各司其职,维护各自的独立性。第四部分:荀子环保思想对环境司法的影响。当代的“天人合一”,实际是指人类超越自身局限性,通过掌握或领悟宇宙间这一最高智慧、最高实体,通过对自身的反观与体悟,达到与之合一的境界。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表现着对人的关怀,这对我们今天的现代环境司法也有其借鉴意义。第五部分:荀子环保思想对公民环保意识的影响。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已经提出了“天人之分”、“节用御欲”和“谨其时禁”的观点。当今社会,人们同样要节用御欲、谨其时禁,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持久的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环境,建立起适合人类永续发展需要的美好家园。第六部分:结语。在当代学术界百家争鸣、诸种思想激烈交锋之际,重新厘清荀子的环保思想并对之加以新的诠释,对于现代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前文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总结我们在环境法治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吸收荀子环境保护思想中的合理部分,以更好的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此外,指出本文存在的局限不足之处。相信在现代法治文化的支撑下,在民主的政治制度保障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为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张丽[9](2011)在《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跨国性和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东方,期待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灵感求得治病良方。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具有不言而喻的生态学意义。早几年前他就指出,新的对话条件已经出现,儒家伦理能够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资源,而资源发掘工作要依靠公众知识分子的努力,儒家生态学意义需要更仔细的阐明。作为儒家的杰出代表,荀子的远见在敢于在当时“天人合一”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触及到天人的对立统一,使天人和谐相处,明确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把人以外的自然界也纳入到自己关怀的视野,关注的目光突破了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圈子,在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立足文献,采用归纳法对搜集到的有关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详细介绍了荀子生态伦理思想,并把它放在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传统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中,研究、挖掘荀子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荀子“天人之分”的天人观、“天行有常”的生态价值观、“天人相参”的生态伦理目标、“制用天命”的生态实践观、“强本节用”的生态节约观等具体内容的介绍,使人们了解到主张“天人之分”的荀子并不把人与自然完全割裂,他的“天人之分”最终是为了更好的达到“天人合一”,即实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生态理想社会。文章结尾通过对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评析,期望更好的挖掘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更好的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荀子生态伦理思想虽然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却包含有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合理因素和永恒价值,面对中国生态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的建构,在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生态道德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尊重、珍视、发掘、转化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文化资源,使之契合进现代生态文明之中必将有助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荀子生态伦理思想深刻的科学性和卓越的远见,对于影响和指导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站在传统与现实的交汇处,当我们回眸和审视传统科技文化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发现它的博大精深,还要看到它的欠缺和不足,只有结合当代西方各派生态伦理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借鉴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整合其理论优点,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好地构建人类生态文明。

时迎文[10](2010)在《荀子“天人观”和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以探索解决问题之道。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不少学者认为,主张征服、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因为彰显了人的主体性,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甚至有些西方学者指责马克思是主张天人相分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陷入生态困境的西方人开始热衷于我国的天人关系理论,认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思想,可以作为解决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指导性理论。其实,我国的天人关系理论虽然在“合”的思维模式上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但是这种思维模式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感性水平上,具有简单、直观等特点,有极强的时代局限性。与之不同,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在变革传统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站在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象性关系,辩证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本文选取我国天人关系理论体系中的典型代表——荀子的“天人观”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在思维方式、理论内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试图挖掘出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深刻内涵,彰显其优越性及当代价值。

二、试论荀子的天人观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荀子的天人观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论荀子的天人观及其生态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之天:荀子天人观的基础
二、天人之分:荀子天人观的特点
三、天人合一:荀子天人观的归宿
四、生态价值:荀子天人观的一种启示
五、余论

(2)荀子天人观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荀子》天人之内涵
二、荀子天人观研究的两大层面与核心问题
三、荀子天人观的多学科角度阐释
四、荀子天人观的意义

(3)由“分”而“统”——荀子天人观的内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荀子天人观对孔孟的继承与发展
    (一) 荀子对孔子天人观的继承与改造
    (二) 荀子对孟子天人观的继承与改造
二、职分:荀子天人观的“分类”思想
    (一) 天职:自然与有常
    (二) 人职:明分与制用
三、礼统:荀子天人观的“统类”思想
    (一) 礼:天道之用、人道之极
    (二) 礼:统天人之关键

(4)《淮南子》天人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淮南子》的学术思想背景
    第一节 汉初的学术思想现状
    第二节 《淮南子》以前的天人观概述
    小结
第二章 《淮南子》的道论
    第一节 道的内涵
        一 本根之道
        二 形上之道
        三 形下之道
    第二节 道与宇宙生成
        一 道家两重世界宇宙观
        二 道与阴阳气化观
    小结
第三章 《淮南子》的天论
    第一节 天的含义及其构成
        一 天的含义
        二 天的构成
    第二节 天道观
        一 天道之规律论
        二 天道之自然论
        三 天道之价值论
    小结
第四章 《淮南子》的人论
    第一节 人的含义及其构成
        一 人的含义
        二 人的构成
    第二节 人道观
        一 性命论
        二 人生价值论
        三 人之生存境域的超越与应然的生存方式
    小结
第五章 《淮南子》的天人关系论
    第一节 天人同构
        一 天人同源同构
        二 天人同构之功用
    第二节 天人感应
        一 天人同气互感
        二 天人感应之功用
    第三节 天人合一
        一 天人合德合性
        二 天人合一之功用
    小结
第六章 《淮南子》天人观的历史地位及其现代价值
    第一节 历史地位
        一 对汉代儒家神学目的论的冲击
        二 对早期道教天人观的影响
    第二节 现代价值
        一 《淮南子》天人观蕴涵的生态智慧价值
        二 《淮南子》天人观对当代人文精神的启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绪论
    (一)荀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荀子其人其书
        1、荀子其人
        2、《荀子》其书
    (三)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基本理论
        1、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相关概念
        3、生态伦理的基本范畴、原则和道德规范
一、荀子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根源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频繁的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统治者生活奢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和价值目标
    (一)基本范畴
        1、“天”与“人”
        2、“天性”与“人性”
        3、天的职分与人的职分
    (二)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目标
        1、“明于天人之分”
        2、“天人合一”
三、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正确认识天人关系
        1、“不与天争职”
        2、“制天命而用之”
    (二)正确理解物欲关系
        1、“物必不屈于欲”
        2、“欲必不穷乎物”
        3、以礼节欲
    (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2、“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3、“罕兴力役,勿夺农时”
    (四)正确对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省工贾,众农夫”
        2、“节其流,开其源”
        3、“聚敛者 亡国危身之道也”
四、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避免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偏颇
    (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困境
    (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
    (四)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天”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现有研究成果概述
    第二节 本文选题意义、写作思路及词条来源
第一章 “天”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天”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 “天”各义项的关系解说
    第三节 着名学者对“天”观念的解读
第二章 孔子思想中的“天”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孔子思想中的“天”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孟子思想中的“天”
    第一节 时代背景及孟子的政治理想
    第二节 孟子思想中的“天”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荀子思想中的“天”
    第一节 时代背景及荀子的政治理想
    第二节 荀子思想中的“天”观念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附录1:国内有关“天”的主要论着目录
附录2:《尚书》中包含“天”的语句
附录3:《左传》中包含“天”的语句
附录4:《诗经》中包含“天”的语句
附录5:《论语》中包含“天”的语句
附录6:《孟子》中包含“天”的语句
附录7:《荀子》中包含“天”的语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荀子的天人观及其生态美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荀子之天的内涵:自然之天与形上之天
二、荀子天人观的逻辑递进
    1.“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批判。
    2.明于天人之分。
    3.制天命而用之。
    4.“君子者,天地之参”[1]44。
三、荀子天人观的生态美学内涵及价值
    1.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生态整体观。
    2.“礼”事天地的生态伦理观。
    3.“以时禁发”、“强本而节用”的生态资源利用观。

(8)论荀子环保思想对我国环境法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荀子环保思想的独特性
    (一) 荀子天人观的独特性
    (二) 荀子政绩观的独特性
二、荀子环保思想对环境立法的影响
    (一) “天行有常”的生态自然观
    (二) “与天地参”的生态平衡观
    (三) “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发展观
三、荀子环保思想对环境执法的影响
    (一) “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伦理实践观
    (二) “圣人之制”的生态资源爱护观
    (三) “以时禁发”的生态道德责任观
四、荀子环保思想对环境司法的影响
    (一) “天人之分”的无讼价值观
    (二)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本关怀观
五、荀子环保思想对公民环保意识的影响
    (一) “节用御欲”的节约意识
    (二) “谨其时禁”的持续发展思想
    (三) “天人之分”的和谐意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可能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天人之分"与"天人相参"
    第一节 "天人之分"说的具体内涵
        一、天人关系的演化
        二、荀子"天人之分"说的内涵
    第二节 "天行有常"的生态价值观
    第三节 "天人相参"的生态伦理目标
第二章 "制天命而用之"与"欲必不穷乎物"
    第一节 "制天命而用之"的内涵
    第二节 "义节于万物"的生态道德观
    第三节 "强本节用"的生态节用观
第三章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理想目标
    第一节 "天人之分"要求"制天命而用之"
    第二节 "制用天命"达到"天人合"
    第三节 "圣王之制"的生态资源爱护观
    第四节 "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生态理念社会构图
第四章 荀子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荀子生态观评析
        一、与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比较
        二、荀子天人观的生态价值
    第二节 荀子生态观对生态文明的启示
        一、遵循自然规律
        二、珍惜节约资源
        三、兼顾环境和经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荀子“天人观”和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研究进展
        2、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三)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二、荀子的天人观
    (一) 荀子天人观中的"天"和"人"
        1、"天"的涵义
        2、"人"的涵义
    (二) 荀子天人观的主要内容
        1、天有常道、天行有常
        2、明于天人之分
        3、制天命而用之
三、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
    (一) 马克思哲学中的"自然"和"人"
        1、"自然"的涵义
        2、"人"的涵义
    (二) 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主要内容
        1、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2、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
        3、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4、共产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归属
四、荀子"天人观"与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对比
    (一) 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对比
        1、两者的相似之处:整体的思维模式
        (1) 荀子:"天人相分"之下的"天人合一"
        (2) 马克思: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2、两者的不同之处:直观的思维与辩证的思维
        (1) 混沌的主客体关系与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
        (2)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认识不同
    (二) 两者在理论内容上的对比
        1、两者的相似之处
        (1) 都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2) 都强调人在自然面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 都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
        2、两者的不同之处
        (1) 对人的本质理解迥异
        (2) 对劳动实践的看法相左
        (3) 对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同
    (三) 小结
五、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优越性及当代价值
    (一)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
    (二) 关于非人类中心主义
    (三) 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优越性的彰显
        1、马克思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2、马克思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四) 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在我国的当代价值体现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荀子的天人观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荀子的天人观及其生态价值[J]. 秦晓.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1(02)
  • [2]荀子天人观述评[J]. 马媚. 品位·经典, 2021(06)
  • [3]由“分”而“统”——荀子天人观的内在逻辑[J]. 张炜炜,张平. 南方论刊, 2017(06)
  • [4]《淮南子》天人观研究[D]. 斯洪桥. 南京大学, 2014(05)
  • [5]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 薛春霞. 重庆师范大学, 2014(02)
  • [6]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天”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 孙鑫鑫.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4)
  • [7]荀子的天人观及其生态美学价值[J]. 张宏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 [8]论荀子环保思想对我国环境法治的影响[D]. 王婷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9]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 张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10]荀子“天人观”和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对比研究[D]. 时迎文. 内蒙古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论荀子的天人观非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