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

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

一、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宇[1](2021)在《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国发展之本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近些年来,教育界不断地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尝试。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依托于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优势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教学方式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新范式。混合式教学因其具备的突破时空束缚、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交互的强大功能,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混合式教学虽然获得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但现阶段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为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但往往忽视了评价模块,难以保证自身质量的提高,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目前混合式教学评价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评价指标仍旧沿用传统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未考虑时代发展的因素,忽视了混合式教学动态交互性、非线性等特点。因此,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提供反馈和保障。本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关联主义与混合式教学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和性质,这无疑为解决当前混合式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关联主义视角研究混合式教学评价,考虑数字时代对混合式学习者的要求,注重提高混合式学习者的能力和素养,提升混合式教学的质量。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在充分论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学习成果导向理论为理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结合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初步拟定出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向从事混合式教学研究的专家和教师征求修改意见,通过对指标体系的修改,最终得出6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74项三级指标。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将指标体系运用于具体的课程中。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可靠性、稳定性较好。分别比较教学模式和评价实施前后的两节课程,比较两次课程评价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实施了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后的教学效果优于实施前的学习效果。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完整的评价,验证了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改进和提升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此外,在对使用者的后续访谈中也验证了评价指标的有效性,表现出了使用者对评价指标的满意度。

刘赟宇[2](2020)在《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人类生活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革命已经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引发教育由内而外的变革。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基础,泛在学习实现了“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也就是4A学习,任何人(Anyon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使用手边任何工具(Anydevice)来进行的学习活动,随之而来的是高等院校师生对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传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我国良好的网络基础,师生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在家中上网获取信息和开展泛在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限制,以其灵活性、便捷性、经济性和人性化的这些优势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形成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构建新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和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转变,剖析学习方式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2)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梳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分析教学环境,总结教学理论,归纳了结绳学习规律和泛在学习变维规律,结合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依据五个构成要素构建教学模式。(3)在分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高职教育通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移动通信基站运行与维护》的教学实验,其中的理论课程主要采用线上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实训课程采用仿真软件、演示视频、虚拟现实等教学手段,遵循知识可视化、内容情境化、动手动脑的教学理念,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验证教学效果。(4)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构建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教学模式提供评价方法和依据。研究具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基于泛在学习在时间、空间、虚实之间维度变化的特点,结合结绳学习规律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梳理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构建了泛在学习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达到学生精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第二是基于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首次采用自然实验法对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验证了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为后续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提供了方法。第三是从理念和方法上,突出融合创新。在研究思路上,力求将教育学与工学有机融合,结合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时代背景,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孟志远[3](2021)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多样化,学习者得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学习样态。泛在学习所带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鲜明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学校、校园和教师的概念,渲染出学校教育将在泛在学习冲击下消亡的可能性。但应当明确,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且至今未变,是因为其教育供给始终依据学习者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而调整。学校的存在对于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作为千百年来始终担负着核心教学任务的场所,很难会在数字时代中被基于网络环境的泛在学习所取代。与泛在学习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前者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极易受到冲击的薄弱之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应当思考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学校,重新审视学校教育,重新规划学校教育供给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在进行了相关文献阅读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并结合调查研究与访谈,围绕学校应在教育供给方面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孕育泛在学习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这一问题,先后梳理了泛在学习的内涵,泛在学习引发的学习者对学校的新需求,以及泛在学习为学校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回溯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历史,描述学校教育供给现状,明确了学校教育不会为技术变革所动摇的价值坚守,以及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导向与变革路径方面提出了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策略,从而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供给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导向与可参照的实践路径。本研究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泛在学习”、“学校教育供给”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并依此选取了理论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二部分描述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新学习样态的泛在学习。首先回溯了泛在学习的概念来源——泛在计算,以及支持泛在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描绘了泛在学习的特征,如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以及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等。泛在学习对学习者多方面的支持催生了学习者对学校教育知识教学质量、人际交往机会、个性化成长服务以及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新需求,各种来自学习者的新需求进一步为学校教育带来知识教学、人际关系、现代学校标准育人模式以及学校存在方式的挑战。研究的第三部分梳理学校教育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将符号与文字的创造使用、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应用、视听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界定为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产生推动作用的四种技术力量。进而梳理学校教育供给面临的四次变革进程中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化:由掌握农耕技术以满足物质生活转向满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后进一步多样化专业化,至今已形成更多元的创新型劳动者需求。同时,学校教育供给由早期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教育供给、工业化时代统一的标准化教育、将视听技术充分应用于学校教学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转向当前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合作、探索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的供给。研究的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的价值。首先结合第三部分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历程的梳理,总结出学校教育之所以传承千年且仍具有核心教育价值的原因,包括学校中“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以及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等亘古不变的内涵。学校教育所传承的珍贵财富与泛在学习相比自然具有诸多优势,体现在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非认知因素培育、现实环境创设以及学校教师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其次,对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了解学校教师与管理者、学生、家长以及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对泛在学习及学校教育的主观认识。研究的第五部分提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策略。在理论导向方面,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应以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掌握,求知精神的生成,合作能力与领导力、科学精神与创造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以及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的生成为目标。在实践方面,学校教育供给应从学校课程资源、校园空间、学习者培养方式、学校教育供给主体和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辅机构教学资源的变革;室内学习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的改造;育人模式的循证化,教师身份的大众化,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学校与社会、家庭、自然的教育供给功能、责任、环境的联结;学习者学习评价内容、手段、方式、主体等方面的变革。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研究问题的总结和结论的梳理,指出本研究所作访谈的代表性不高、个人写作视角局限、教育供给变革策略的可行性未得到验证且普适性较弱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王冬冬[4](2020)在《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A”教师培训平台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帮助教师队伍建立过硬的职业素养与全面的行业素质,将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向。建立健全即符合教师实际需求又具备先进理论支撑的教师培训体系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教育兴国,科技助教,互联网技术以广泛的适用范围与卓越的实际效果,已然渗透至行业的方方面面。网络研修社区作为近期一经兴起便立刻成为讨论焦点的教师研修新思路,如今已在试点城市推行过程中成效显着,具有可观的实际成效。“A”教师培训平台是当前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平台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流平台的代表。与诸多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类似,其立足于远程培训与网络研修两大支柱功能,同时为教师进行集体研学交流,分组教研探讨,交流教学心得,交互经典案例提供平台支撑。再者,伴随多年运营以及使用经验,平台对于各成员自身个人信息以及相关学习行为加以统计,纳入大数据库。借助海量多维数据对其进行综合性归纳整合,进一步勾画出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学习者画像,能够将学习者信息以及特点进行直观表现,对于教师培训平台优化培训效率,优化培训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为最大化地满足求学者以及教学者所需,为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夯实根基。因此,本研究以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为大方向,选择“A”平台为实验平台,通过对“A”平台的改造,将以近期大家关心的重要命题——网络研修社区的学习者画像为目标,以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建构为研究主题。首先,对于平台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进行预处理,立足于业务实际需求,建立更具全面性的数据汇聚表,从而,进一步设计数据资产评估报告;其次,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围绕学员实际情况设计综合评价体系,随后,邀请专家对于该体系精确度与待优化部分进行微调;再次,笔者尝试选择k-means算法,以平台学员为对象进行聚类分析,对于各学员维度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剖析,依据学员平台学习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举措;最后,采用协同过滤算法,进一步做好平台对口教学资源以及教培课程的自动推荐,为用户推荐关联度较高的学习伙伴,并及时推荐研修活动信息,依据其最终数据验证推荐成效。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其一,进一步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平台大数据埋点与收集提供理论指导,构设较为先进科学的数据汇聚表,建立更具针对性与全面性的数据仓库;其二,打造立体化、多元化能够完美契合学习行为逻辑与步骤的评价模型;其三,帮助平台教师以及管理负责人更直观地了解学习者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为学员自动推荐对口学习服务以及学习伙伴,真正确保课程快速推进,捕捉大众需求热点,给予学员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学习体系;其四,借助本研究成果,能够为同类型数据挖掘实证调研以及相近领域优化模式贡献一些思路。

张波[5](2020)在《基于交互式一体机教学系统的高中智慧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是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确定的八项行动之一,明确提出“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作为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智慧学习环境,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践可以优化和革新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学校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聚焦课堂信息化教学,以应用驱动、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从提升高中课堂教学信息化程度与效能的角度,以交互式一体机教学系统的软硬件功能为基础,合理选用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教学云平台,按照智慧课堂教学模型进行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践,在重视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提升的前提下进行智慧课堂实验教学,通过对实践过程中典型课例的剖析和反思,逐步改进、迭代智慧课堂教学模型和智慧课堂的技术支持方案与教学实施方案。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在阐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点和智慧教育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本研究已具备的内外部基本条件、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应对的基本思路。通过文献研究,概括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应用实践情况,并进行了文献综述,明确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及意义。第二部分首先对智慧教育、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教室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界定了“智慧课堂”的核心概念,然后从建构主义理论、交互决定论、联通主义理论中提取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高中智慧课堂的构建,在进行构建基础调研和需求分析后,建立并分析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型,提出切实可行的高中智慧课堂技术支持方案与教学实施方案。第四部分是高中智慧课堂的实践与案例研究,在对三个典型课例进行剖析和反思的基础上概括了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思路。第五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在总结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后,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形势,展望了智慧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的努力方向。

刘静[6](2020)在《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社会各行各业发生巨大变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步入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兴盛发展的时代背景呼唤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职前教师都概莫能外。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储备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问题理当备受重视。教育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支持教学,所以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困难,对教学环境提出要求。在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融合支持教学活动开展的趋势下,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值得关注的课题。而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其独特优势在各高校教学中实施运用,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供较不错的选择。为此,本研究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混合式教学方式,探究如何设计混合式教学高效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本研究在阅读大量国内外关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以及“运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文献并梳理研究现状基础上,界定相关概念,分析理论基础。为保证研究科学性,对师范生当下具有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能力水平较低的层面,为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混合式教学内容选择提供参考。结合信息化教学能力特点,阐述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原则,构建出包含三大阶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设计混合式教学流程。通过对《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分析基础上,结合师范生特征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并将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本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实践效果分析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习者参与课堂的兴趣以及提问问题的次数都有明显增多;信息化教学能力尤其是“技术支持教学能力维度”得到明显提升。整体分析可得,运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较为有效地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达成。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王玺[9](202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规范建设的几十年来,针对其教学主体、内容、方法等维度的微观化、具体化的研究已经成果颇丰,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学本质以及活动开展进行规律性、学理性的认知与把握。但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空间的拓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交往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仅仅是微观层面的研究已不足以满足教学的要求以及应对学科的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更为整体化、社会化的宏观把握。若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研究,空间要素的纳入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新时代从空间化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要把握的空间样态必然更加多元化、多维化,传统空间与新型空间形态的研究都应为题中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但也凸显出其客观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是当前一个全新的命题,需要汲取中西方相关空间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借鉴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传播学等诸学科领域有益的理念与观点,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自身特有的研究体系和空间框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观的树立提供学理支撑。本论文主要从思政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演进历史、现实境遇和优化拓展几方面来进行相关探索与研究,全文除绪论外,主体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来进行阐述: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进行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除了包含基本的自然时空观念之外,对于社会空间的发展及演变,以及空间差异的出现、正义的维护等方面都展示了独有的空间思维与智慧。中国社会的空间思想包括观象授时、立杆测影、律管候气、山川崇拜和敬天文化等对于空间认知,同时将空间思想应用于城邑空间、聚落空间等的布局与规划当中,当代则是以习近平“八个统一”规律性总结为空间构建的指导思想。西方世界对于空间也有不同的认知,囊括了哲学、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以列斐伏尔、哈维、苏贾、福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空间建构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框架及理论观点。其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本质的阐释与基本特征的描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进行基本含义的阐释以及内涵的解析是本研究进行的根本前提,随后将思政课教学空间与教学空间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涵与外延,接着对其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分析是对其概念的进一步明晰与掌握。再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类型划分以及功能赋值的探讨。首先分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囊括了主体、内容、方法、载体四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按照三类不同的标准进行了思政课教学空间类别的划分,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别以及相互交往关系来进行相应的空间功能赋值。随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历史演进、需求动力、基本机制予以分析与总结。通过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演进历史可以发现,前后经历了空间初步形成、深化调整、规范建设以及发展提高四个阶段,对于四大需求动力的分析以及四种基本机制的探索,总结与提取出能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现实境遇作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对全国部分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六大子系统,分别为课堂与学科子空间、现实与虚拟子空间、制度与非制度子空间,解读其优势和分析其困境的基础上,为下一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拓展提供现实参考基础。最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与拓展。系统围绕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空间、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空间、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空间、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空间、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空间以及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制度空间六个领域展开,全方位优化拓展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作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这个全新命题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创新式地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框架,旨在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视域,激发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力与生命力。

单潇彦[10](2020)在《数据驱动视角下中职学校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云计算、移动网、物联网等新一代IT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我们也从早期的IT时代逐渐步入DT时代。在“教育信息化、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号召下,顺应“数据与教育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满足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本文基于数据驱动视角,充分利用教育数据优化个性化学习环境,为教学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学习效果。本文通过整理归纳已有的文献资料,深刻认识数据驱动与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的定义与理论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研究现状,联系本校教学实际,在境脉学习理论的指引下,基于数据驱动视角,研究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及应用。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主要研究超星学习空间的模块设计及图灵机器人辅助答疑系统开发设计,以及利用数据深入完成两者的整合应用,达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学生创建一个动态完整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并将此环境应用于中职《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实践,通过收集分析实际教学中各环节的教育数据,服务于个性化学习。最后,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成绩前后测的对比、学习体验问卷调查以及实验班学习体验访谈记录来进行教学效果实证研究。根据实证数据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据驱动视角,利用超星学习平台,结合图灵机器人辅助教学,为学生构建的个性化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通过本研究能真正地落实因材施教,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为个性化学习相关研究工作提出借鉴。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在数据驱动视角下,利用数据深入进行学情分析及学习过程化分析,优化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合理构建,服务个性化学习,达成学习效果最优化;第二,对图灵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为教学提供个性化辅助答疑系统,让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融入课程;第三,借助中职《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实证研究论证个性化学习环境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显着的优势。

二、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1.1.2 当前混合式教学评价存在不足
        1.1.3 关联主义的时代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联主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混合式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教学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混合式教学
        2.1.2 教学评价
        2.1.3 评价指标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2.2.2 教学评价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学习成果导向理论
3 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前期准备
        3.1.1 关联主义与混合式教学评价结合的可行性
        3.1.2 混合式教学评价现状前期情况调查
    3.2 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流程
        3.2.1 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3.2.2 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
    3.3 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的拟定
        3.3.1 指标维度的确定
        3.3.2 一级指标的拟定
        3.3.3 二、三级指标的拟定
    3.4 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
        3.4.1 指标确定方法
        3.4.2 第一轮专家征询
        3.4.3 第二轮专家征询
        3.4.4 指标的最终确定
    3.5 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5.1 确定权重的方法
        3.5.2 确定指标权重
4 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4.1 混合式教学课程分析——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
    4.2 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过程及评价实施流程
    4.3 课程评价实例
        4.3.1 《计算机系统》
        4.3.2 《多媒体技术基础》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可靠性检验
        4.4.2 评价数据分析
        4.4.3 教学改进建议
    4.5 使用者访谈反馈
        4.5.1 教师访谈反馈
        4.5.2 学生访谈反馈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5.2.1 研究创新点
        5.2.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二次)
    附录三: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四: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专家评测量表
    附录五: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教师测评量表
    附录六:混合式教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学习方式演变及泛在学习产生
    3.1 学习方式的演变及泛在化趋势
    3.2 泛在学习的技术基础
    3.3 泛在学习的课程形式
第4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4.1 教学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4.2 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分析
    4.3 教学环境构建
    4.4 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4.5 教学活动分析
    4.6 教学评价
    4.7 教学模式构建
第5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实践
    5.1 设计原则
    5.2 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5.3 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
    5.4 数据分析及教学效果评价
第6章 教学模式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方法
    6.3 评价指标确定
    6.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着作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泛在学习:万物互联时代的学习样态
    第一节 泛在学习概念与发展溯源
        一、概念溯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泛在计算
        二、发展溯源: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节 泛在学习样态特征
        一、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
        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
        三、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
    第三节 新学习样态催生对学校教育的新需求
        一、对知识教学质量的需求
        二、对人际交往体验的需求
        三、对个性化成长服务的需求
        四、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需求
    第四节 新教育需求为学校教育供给带来的挑战
        一、泛在化知识对学校知识教学的冲击
        二、虚拟化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冲击
        三、个性化需求对标准学校模式的冲击
        四、数字化学习对学校存在方式的冲击
第二章 学校教育供给: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推动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四次浪潮
        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与学校教育变革
        二、变革性技术、社会形态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
    第二节 符号与文字初创使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从口耳相传到符号与文字的产生
        二、以满足物质生活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三、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三节 造纸印刷技术发明应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造纸与印刷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二、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三、工业生产催生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四节 视听技术发展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视听技术发展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二、多样化专业化的劳动者需求
        三、视听教学为新形式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五节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普及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快速迭代与丰富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二、面向信息社会活动的新型劳动者需求
        三、融合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三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供给:传承与优势
    第一节 学校教育传承的珍贵财富
        一、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
        二、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
        三、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
    第二节 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
        一、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的优势
        二、学习者非认知因素培育的优势
        三、学校现实环境创设的优势
        四、学校教师育人功能的优势
    第三节 泛在学习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基于访谈的结论
        一、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二、高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三、高校学生的观点
        四、学生家长的观点
        五、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的观点
第四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上)
    第一节 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价值指向
        一、以学习者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二、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求知精神
        三、培育合作能力与领导力
        四、培养科学精神与创造力
        五、培育全球化时代人文精神
        六、培育数字时代信息素养
    第二节 学校课程资源的变革
        一、重设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二、强化隐性课程育人价值
        三、丰富教辅机构教学资源
    第三节 学校校园空间的变革
        一、调整室内学习空间
        二、丰富室外活动空间
第五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下)
    第一节 学习者培养方式的变革
        一、育人模式的循证化
        二、教师身份的大众化
        三、教学手段的智能化
    第二节 学校教育供给主体的拓展
        一、学校与社会的功能联结
        二、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联结
        三、学校与自然的环境联结
    第三节 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变革
        一、从重知识到重素养:评价内容的变革
        二、从纸笔化到智能化:评价手段的变革
        三、从封闭式到开放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从多元化到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变革
结语
    一、研究问题与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及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四 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访谈提纲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A”教师培训平台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教师网络研修成为教师培训的新型方式
        (二) 以促进学员个性化发展为核心诉求的在线教育进入新阶段
        (三)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开创了新天地
    二、问题提出
        (一) 传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难以实现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与管理
        (二) 研发个性化智能教学系统是解决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缺乏个性化的关键
        (三) 学习者模型建立是个性化智能教学系统研究的核心基础环节
        (四) 基于“A”平台的学习者行为建模实证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 教师专业发展
        (二) 教师网络研修
        (三)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四) 教师工作坊
        (五) 学习者模型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
        (一) 首次在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引入学习者模型
        (二) 利用聚类分析构建网络研修社区的学习者模型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七、研究框架
        (一) 理论研究
        (二) 实践研究
    八、研究方法
        (一) 问卷法
        (二) 个案研究法
        (三) 科学模型法
        (四) 文献研究法
    九、本章小结
第一章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研究说明
    二、问题调研的理论基础
        (一) 技术接受度理论与模型
        (二) 技术接受评价框架
        (三) 网络研修社区接受度评价框架
    三、调研问卷的设计及调研结果
        (一)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与开发
        (二)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研结果
        (三) 教师使用网络研修社区接受度分析
        (四)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网络研修社区的改进发展分析
        (一) 依托数据分析将现有的网络研修社区进行智能化改造
        (二) 具备快速识别学习者需求与偏好的能力
        (三) 支持对学员的个性化教学
    五、构建学习者模型是实现网络研修社区智能化改造的基础
    六、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建模的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一)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起源
        (二) 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三) 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
    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特点及其对学习者的评价
        (一)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特点
        (二) 教师研修社区中的学习者评价
        (三)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及其学习者评价的文献分析与评价
    三、学习者建模
        (一) 学习者模型的分类
        (二) 学习者建模的方法
        (三) 学习者建模研究文献分析与评价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的教育理论研究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一)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 体验式学习理论
    二、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
        (一) 使用背景
        (二) 理论基础
    三、成人学习自我导向理论
        (一) 成人学习理论
        (二) 成人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三) 成人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四、学习分析技术理论
        (一) 学习分析的概念
        (二) 学习分析的应用范围
        (三) 学习分析的构成与模型的理论基础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的技术理论研究
    一、技术理论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方法
    二、关键技术研究
        (一) 建立数据仓库
        (二) 数据汇聚
        (三) 数据资产评估
        (四) 特征与指标计算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的实现与模型应用研究
    一、数据说明
    二、教师研修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明确目标,构建维度
        (二) 特征设计
        (三) 指标体系构建
        (四) 维度聚类
    三、学习者分类
        (一) 学习者分类概述
        (二) 分类方法理解
        (三) 分类类别确定及计算
    四、“A”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结果分析
        (一) 聚类结果分析
        (二) 对应分析不同类别学习者的特征
        (三) 对应分析不同类别学习者的行为特征
    五、成果检验与应用
        (一) 通过真实培训项目验证学习模型的有效性
        (二) 基于学习者模型的个性化推荐功能的实现
        (三) 借助学习者模型提出“A”教师培训平台改善的规划
        (四) 应用学习者模型提升培训质量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研究创新
        (一) 教育理论层面
        (二) 建模方法层面
        (三) 技术算法层面
    二、研究不足
        (一) 学习者模型的精准度不足
        (二) 对学习者类别的识别结果进行实证测量的不足
        (三) 基于多时间阶段、多项目的指标体系试用的不足
        (四) 将学习者画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不足
    三、研究展望
        (一) 结合社交网络分析
        (二) 结合语义分析
        (三) 探究自适应学习
    四、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三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研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基于交互式一体机教学系统的高中智慧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情况
        1.4.2 文献综述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慧教育
        2.1.2 智慧学习环境
        2.1.3 核心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交互决定论
        2.2.3 联通主义理论
3 高中智慧课堂的构建
    3.1 智慧课堂构建调查与需求分析
        3.1.1 前期调研
        3.1.2 需求分析
    3.2 智慧课堂教学模型(基于交互式一体机教学系统)
        3.2.1 智慧课堂教学行为模型
        3.2.2 智慧课堂学习行为模型
        3.2.3 智慧课堂互动行为模型
    3.3 智慧课堂构建与实现方案
        3.3.1 智慧课堂技术支持方案
        3.3.2 智慧课堂教学实现方案
4 高中智慧课堂的实践案例
    4.1 智慧课堂实践案例与分析
        4.1.1 教学课例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1.2 教学课例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问题探究》
        4.1.3 教学课例三:《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
    4.2 智慧课堂实践问题与改进
        4.2.1 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4.2.2 设备的有效管理与使用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5.2.1 研究优点
        5.2.2 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基于交互式一体机教学系统的智慧课堂构建与实践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基于交互式一体机教学系统的智慧课堂构建与实践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6)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对师范生培养提出要求
        1.1.2 信息化教学能力素养被纳入教师职业相关标准
        1.1.3 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现状
        1.2.1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混合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运用混合式教学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师范生
        2.1.2 信息化教学能力
        2.1.3 混合式教学
    2.2 理论基础分析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移动学习理论
        2.2.3 媒体选择理论
        2.2.4 首要教学理论
第3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现状调查分析
    3.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3.1.2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选取
        3.1.3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2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3.2.1 师范生基本信息
        3.2.2 师范生基础技术素养方面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3.2.3 师范生技术支持学习方面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3.2.4 师范生技术支持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3.3 调查结果总结
第4章 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4.1 混合式教学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4.2 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4.2.1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4.2.2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
        4.2.3 协作交流与自主学习相混合的原则
    4.3 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目的与要素分析
        4.3.1 设计意图和基本假设
        4.3.2 模型结构和要素分析
    4.4 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流程构建
        4.4.1 前期分析
        4.4.2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4.4.3 教学目标分析
        4.4.4 混合式教学策略选择
        4.4.5 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
第5章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
    5.1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应用》的前期分析
        5.1.1 学习者分析
        5.1.2 课程内容分析
        5.1.3 教学目标分析
    5.2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应用》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5.2.1 混合式教学环境设计
        5.2.2 混合式教学资源设计
        5.2.3 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5.2.4 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设计
    5.3 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案例
    5.4 师范生对教学效果的主观认识
        5.4.1 师范生对混合式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5.4.2 师范生对自身能力变化认识分析
        5.4.3 调查问卷反馈数据分析
    5.5 师范生课堂表现分析
        5.5.1 师范生自主学习时教学资源观看时长分析
        5.5.2 师范生课堂检测得分情况分析
        5.5.3 师范生课堂表现观察数据分析
    5.6 教学反思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难点与创新
        1.4.1 主要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1.4.2 论文可能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2.1.2 空间发展
        2.1.3 空间变迁
        2.1.4 空间差异
        2.1.5 空间正义
        2.1.6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新发展
    2.2 中国社会的空间思想
        2.2.1 始于敬天文化的空间认知
        2.2.2 城邑聚落布局的空间规划
    2.3 西方世界的空间理念
        2.3.1 多学科的空间观念
        2.3.2 代表性的空间理论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阐释
        3.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含义
        3.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涵解析
        3.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相关概念辨析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特征
        3.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共生性
        3.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实践性
        3.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系统性
        3.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技术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类别与功能
    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
        4.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主体要素
        4.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容要素
        4.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方法要素
        4.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载体要素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类型划分
        4.2.1 按照教学服务的空间功能划分
        4.2.2 按照教学主体的空间参与方式划分
        4.2.3 按照教学系统的空间运行特征划分
    4.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功能赋值
        4.3.1 融合多种学科空间
        4.3.2 联通社会育人空间
        4.3.3 打造全面发展空间
第五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历史演进、需求动力与基本机制
    5.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演进历程
        5.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初步形成
        5.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深化调整
        5.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规范建设
        5.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发展提高
    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需求动力
        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教育者主体需求
        5.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主体需求
        5.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需求
        5.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技术介入需求
    5.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机制
        5.3.1 主体导向机制
        5.3.2 内容挖掘机制
        5.3.3 方法改革机制
        5.3.4 载体拓展机制
第六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现实境遇
    6.1 相关问卷调查
    6.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势解读
        6.2.1 课堂空间主体化
        6.2.2 学科空间规范化
        6.2.3 现实空间多样化
        6.2.4 虚拟空间技术化
        6.2.5 制度空间协同化
        6.2.6 非制度空间开放化
    6.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困境分析
        6.3.1 理论支撑仍需强化
        6.3.2 实践模式尚待创新
        6.3.3 空间资源亟需整合
第七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拓展
    7.1 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空间
        7.1.1 协调运行教学要素
        7.1.2 优化教学拓扑结构
    7.2 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空间
        7.2.1 促进学科规范建设
        7.2.2 延展学科发展路径
    7.3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空间
        7.3.1 调整实践教学思路
        7.3.2 提升教学实践效度
    7.4 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空间
        7.4.1 把脉虚拟空间样态
        7.4.2 融合虚拟空间要素
    7.5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空间
        7.5.1 实现制度合理配比
        7.5.2 增强制度空间效力
    7.6 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制度空间
        7.6.1 维护空间生态平衡
        7.6.2 提供空间发展保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数据驱动视角下中职学校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实验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文献调研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据驱动的理论研究
        2.1.1 数据驱动的定义
        2.1.2 数据驱动的教学应用
        2.1.3 数据驱动应用教学的要素和条件
    2.2 个性化学习理论研究
        2.2.1 个性化学习的定义
        2.2.2 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依据
        2.2.3 个性化学习的理论研究
    2.3 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现状研究
        2.3.1 数字化环境概述
        2.3.2 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的研究
        2.3.2.1 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定义
        2.3.2.2 常用信息化平台比较研究
        2.3.2.3 图灵机器人应用理论研究
    2.4 数据驱动视角下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的理论研究
第三章 数据驱动视角下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研究
    3.1 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总体思路
    3.2 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分析
        3.2.1 构建设计原则
        3.2.2 构建基本要素
    3.3 数据驱动下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具体构建
        3.3.1 超星平台的整合应用
        3.3.1.1 超星网络空间模块应用
        3.3.1.2 超星学习通模块应用
        3.3.2 图灵机器人应用设计
        3.3.2.1 图灵机器人API应用
        3.3.2.2 图灵教学辅助答疑系统的设计
        3.3.3 图灵机器人二次开发研究
        3.3.3.1 图灵易语言接入
        3.3.3.2 图灵递进式问答的实现
        3.3.3.3 图灵二次开发应用于教学实际
        3.3.4 图灵机器人对接信息化平台
第四章 数据驱动视角下个性化学习环境应用研究
    4.1 个性化学习环境应用研究总体思路
    4.2 数据驱动视角下的学生情况分析
        4.2.1 基本学情和研究对象分析
        4.2.2 学生情况个性化分析
    4.3 《网页设计》课程分析
        4.3.1 课程模块的分析
        4.3.2 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4.3.3 个性化教学资源及学习工具的选择
    4.4 《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实施
        4.4.1 教学活动开展
        4.4.2 具体教学课例应用
第五章 数据驱动视角下个性化学习环境应用效果分析
    5.1 测试成绩比对分析
    5.2 学习体验及效果实证分析
        5.2.1 学习体验问卷(实验班中期)
        5.2.2 学习体验问卷(实验班-对照班后期)
        5.2.3 对照班和实验班学习效果对比
    5.3 访谈调查分析
    5.4 个性化学习评估及应用对策
    5.5 数据分析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网页基础知识前测试卷
    附录2 网页设计知识后测试卷
    附录3 学生学习体验调查表(中期实验班适用)
    附录4 学生学习体验调查表(后期实验班和对照班适用)
    附录5 访谈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关联主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 李宏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 刘赟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3]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D]. 孟志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A”教师培训平台为个案[D]. 王冬冬.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交互式一体机教学系统的高中智慧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D]. 张波. 西南大学, 2020(01)
  • [6]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D]. 刘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D]. 王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数据驱动视角下中职学校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及应用研究[D]. 单潇彦.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