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激发创新意识的精神机制

论激发创新意识的精神机制

一、论激发创新意识的精神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慧[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玉婷[2](2021)在《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家精神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FS/QCA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引领着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领头雁,其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无形资产,企业家身上累积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是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让企业保持高度活跃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如何激发企业家精神成为了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家精神的成长需要适合的土壤,除了内部公司治理的焦点需要从关注代理成本转到向企业家提供人力资本激励上,外部市场环境以及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无时不刻在考验着企业家精英的变革和创新勇气,企业家精神需要在遵循制度环境的约束下“顺势而为”。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最终会受内外部治理环境的牵制。鉴于此,文章以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从2019年的A股上市企业中挑选出93家企业样本,运用QCA方法从整体视角整合个人潜在因素、激励机制和外部营商环境三个层面的管理层能力、薪酬激励、股权激励、控制权激励、政府干预和市场环境六个关键要素,探讨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多重并发因素及其因果复杂关系。文章研究发现:(1)单个因素并不构成企业家精神的必要条件,对企业家精神的解释力较弱。(2)4条路径可以激发出高企业家精神,分别是薪酬-市场驱动型、市场-政府驱动型、股权-控制权驱动型、内外部制度环境共同驱动型,其中市场竞争环境对高企业家精神的激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导致非高企业家精神的有5条路径,与高企业家精神的组态存在着非对称关系。(5)高管的管理层能力越高,越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6)条件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股权激励和控制权激励成互补关系,高薪酬激励和非高管理层能力成替代关系。文章的研究不仅对现有关于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家精神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企业家精神驱动机制的理论内涵。除此之外,文章还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从微观层面激发高企业家精神以及政府从宏观层面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实践参考价值。

周安娜[3](2021)在《阿伦特“积极生活”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提出

陈娟[4](2020)在《内循环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文中指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应充分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助跑"国内大循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开展市场"双创"教育,厚植创新的土壤,创设创新环境与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内循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崔云朋[5](2020)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标。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未来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构想。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着现实困境,消费主义的影响造成了一些人的物化生存和精神虚无,资本逻辑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和伦理道德的失范,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影响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党一直重视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这一问题都作出了重要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探索,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如何认真反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直面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运用唯物史观,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条主线,系统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治理向度、政治治理向度、文化治理向度、社会治理向度、生态治理向度,在理论上就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对人的现代性的本质进行整体探析和逻辑建构,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共八章内容,全面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与维度。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创新点。第一章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分析了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物化生存、精神虚无、公平失衡、道德失范、环境恶化等时代问题和产生的根源。第二章从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治理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治理等四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论述,以此来分析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治理向度,立足于国家现代化治理的现实语境,探究人的全面发展对经济治理的内在要求、逻辑关系和实现路径,探究经济治理维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章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治理维度,从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政治保证、协商民主是重要内涵和自治制度是政治治理的重要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内涵,并进一步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五个具体视角,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治理内涵,阐明了政治治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职能,并探究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与政治治理的主要内涵和逻辑关系以及实现路径。第四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以及人的物化生存的价值治理、精神虚无的调整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治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等角度,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治理向度,探究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化治理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建构,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五章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人的全面发展智能治理的实现方式三个方面,以及社会公平正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智能治理等视角,深入探析了当下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内涵,并系统探究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系,由此出发,遵循社会治理逻辑理路来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路径。第六章从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的体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治理的价值遵循和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保障三个方面,以及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视角,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治理向度,探究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内在机理,建构人的生态价值尺度的实现路径。第七章从人的现代性本质来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内涵,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整体观思想、人的现代性本质的整体属性与特点以及人的现代性本质的整体建构等三方面给出系统探析,以揭示现代化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性特征及其内在辩证关系。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整体的逻辑展现。经济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需求,政治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民主和自由需求,文化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社会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平正义需求,生态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些多维度治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与技术属性和法治属性相结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现了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力量,实现了治理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一致,推动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也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素质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体论思想;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人的整体性思维智慧,无论从治理理念,还是治理内容、治理方式、治理路径上来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把握,彰显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论创新;国家现代化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充分彰显了国家治理的人民性,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实践,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治理逻辑,展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路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反映了对国家发展规律和治理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当前学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范畴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考察。本论文的特点首先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去看待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宗旨,并作为一个集中的理论主题加以研究,认知二者的关系并由此认识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价值。其次是提出人的现代性本质的整体性建构。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内涵,从整体上对人的现代性本质进行建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围绕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阐述了人的现代性整体建构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再次,在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于一体的国家治理共同体,其蕴含着治理主体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体现了治理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是时代的要求与进步的表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国梦”。

夏晗[6](2020)在《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对企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实现跃升发展。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创新和成长的重要驱动备受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然而企业家精神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人们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还存在分歧。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时代要求,对企业家精神内涵和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企业家精神影响企业成长的内在机理;实践意义在于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家发挥自身优势驱动企业创新成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在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创新理论和开放系统理论等的指导下,遵循制度环境—影响因素—影响路径—经济效果的逻辑框架,在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营商环境为调节变量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企业成长”研究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样本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企业创新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以及营商环境对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调节效应。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从理论上探讨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和企业成长间的逻辑关系。一是从机会识别和资源整合两个角度分析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二是通过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间关系以及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间关系的分析,提出企业创新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间的中介作用。三是基于开放系统理论,从“合法性”策略、资源策略两个视角揭示营商环境对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调节效应。第二,构建企业家精神影响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首先构建以企业创新为中介变量,以营商环境为调节变量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从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和契约精神三个维度界定企业家精神,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维度界定企业创新。其次对各变量细分维度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第三,设计各变量的测量量表,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样本数据。在总结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讨论和企业家访谈结果,设计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和企业成长的量表,并根据量表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样本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和AMOS7.0软件对收集到的一手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和基本统计分析,以检验样本数据的有效性。第四,采用样本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一是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二是采用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法进行假设检验,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企业成长和营商环境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在上述内容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形成了如下主要结论:第一,企业家精神的各个维度对企业成长均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中创新精神对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最强。另外,民营企业的契约精神对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比国有企业更强。第二,企业家精神各个维度对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均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风险承担精神对国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作用比民营企业更强。第三,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成长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第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家精神各维度与企业成长间均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其中,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家精神主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成长。第五,营商环境对企业家精神各维度与企业成长间的直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间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作用,其中对技术创新在企业家精神各维度与企业成长间的中介作用有负向调节作用,对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家精神各维度与企业成长间的中介作用有正向调节作用。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讨论,并从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以及优化营商环境三个角度提出推动企业健康成长的相应对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本研究将契约精神纳入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为企业家精神注入新的内涵,解析出新的维度,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和量表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撑。本文在大量文献分析基础上,认为企业家精神由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倾向构成,其本质是创新,其主要内容构成包括追求创新和卓越、勇于担当和承担风险以及信守契约,基于该定义将企业家精神界定为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和契约精神三个维度,将契约精神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维度纳入研究框架,并结合文献和专家讨论结果开发企业家契约精神量表。第二,本研究在对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企业成长之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企业家精神如何通过企业创新推动企业成长的内在作用机制。现有研究多从企业能力视角揭示企业家精神影响企业成长的中介路径,鲜有关于企业行为中介作用的探讨。本研究基于创造力理论分析企业家精神如何转化企业创新,并形成企业成长的动力,揭开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创新推动企业成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产权性质对比分析。第三,本研究将营商环境纳入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框架,揭示营商环境如何调节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内在作用机制。现有研究多探讨营商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直接影响,少部分学者探讨了营商环境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绩效间直接关系的调节作用,却鲜有学者研究营商环境对二者间中介机制的调节效应。本文将营商环境纳入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框架,揭示营商环境如何调节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间的直接关系,及其对企业创新在二者间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

崔云朋,乔瑞金[7](2020)在《新时代创新主体实践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历史新方位,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创新主体创新的内涵、理念、方式、环境、特征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系统分析了创新主体面临的时代背景,深入阐释了新时代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围绕推进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探寻系统构建符合新时代创新主体创新的实现路径。

王漪[8](2020)在《行政审批改革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01年开始行政审批改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其中建立行政审批中心是行政审批改革重要的制度创新形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讨论营商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这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1997年以来中国326个地级市设立行政审批中心为准自然实验,考察行政审批改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尤其,我们关注进行改革地区的法治水平的作用。我们发现,地区法治水平对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存在显着为正的影响,而设立行政审批中心的改革尽管对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存在正向影响,然而这一影响无论在高法治还是低法治地区都并不显着。进一步,本文以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分成两时段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危机后在高法治地区行政审批改革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促进作用的持续时间大约为三年,并且对非发明类专利具有更显着的影响。在作用机制方面,这一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不是提高研发效率实现的。这一研究表明,法治作为约束政府行为的重要机制,对于行政审批改革促进企业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研发投资回报率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的提高亦是行政审批改革促进企业研发绩效的重要诱因。

魏嘉琪[9](2020)在《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伴随知识经济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当代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影响着世界格局的重要变化。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无声”地渗透进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让原本以经济等硬实力的阵地逐渐转向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较量。立足新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动力观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研究,立足于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文化力量的基本理论,具体阐释了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观点如下:民族精神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深厚力量,时代精神是引领发展的基本理论,理想信念是凝心聚力的文化纽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政治安全、舆论安全、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核动力”,人文素质的提升力,综合国力的内蕴力;文学艺术是激发审美愿望和创造热情、培养高尚情操和净化心灵、传承民族精神和铸造灵魂的力量;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传承的文化基因,是规范社会道德的日常力量,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纽带。当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同向共振,社会秩序才能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文化环境才能更加呈现欣欣向荣的样貌。当前,全球文化日益交融,文化象征着一个社会的智慧。在分析文化动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基础上,通过对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把握,构建了提升文化动力的实践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机制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规制力、感召力,通过改变传统说教的单向传播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教育培训提高传播者素质,以创新传播内容优化表达方式,通过整合媒体资源丰富传播方式,注重受众层次以提高传播针对性,多角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形象,打造优势话语体系,加强对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通过打造新时代科技人才队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科技保障机制提升科学技术的融合创新能力;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与社会主义服务,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以“精品论”为文艺创作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效统一”,提升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银岁红[10](2018)在《协同创新视域下茶道精神与教师团队建设的融合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结合目前我们所处的教学环境来说,教师团队在整个教学创新中的价值日益突出,当然,根据当前复杂多变的教学要求看,融入茶道精神,激发老师的参与意识与团队精神,都是当前我们创新教学机制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协同创新的价值诉求分析入手,结合茶道精神的理念内涵认知,通过分析茶道精神应用于教师团队建设的可行性,从而探究协同创新视域下茶道精神与教师团队建设的融合性。

二、论激发创新意识的精神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激发创新意识的精神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2)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家精神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FS/QCA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信号理论
        2.1.2 高阶理论
        2.1.3 激励理论
        2.1.4 控制权理论
        2.1.5 制度变迁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企业家精神的驱动因素分析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
    3.1 高管控制权与企业家精神
    3.2 股权激励与企业家精神
    3.3 薪酬激励与企业家精神
    3.4 管理层能力与企业家精神
    3.5 营商环境与企业家精神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数据收集
    4.2 变量测量
        4.2.1 结果变量
        4.2.2 原因变量
    4.3 变量校准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必要条件分析
    5.2 组态分析
        5.2.1 产生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高企业家精神的驱动机制分析
        5.2.2 产生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非高企业家精神的驱动机制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6.1 结论
    6.2 启示
        6.2.1 理论启示
        6.2.2 实践启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成果

(4)内循环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基础
二、“双创”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
    (一)实现内循环条件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双创”教育为内循环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有待加强
    (二)“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
    (三)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四)“双创”教育载体建设不完善
四、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思路对策
    (一)在“双创”教育理念指导下,加强顶层设计
    (二)构建适应“双创”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双创”教育载体,搭建服务双平台
    (四)建立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结语

(5)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二、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思路
    四、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消费主义导致消费异化
        1.1.1 消费主义造成人的物化生存
        1.1.2 消费主义导致人的精神虚无
    1.2 资本逻辑对社会的制约
        1.2.1 资本逻辑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1.2.2 资本逻辑影响伦理道德
    1.3 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影响
        1.3.1 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1.3.2 人类中心主义带来人的生存危机
    小结
第二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治理向度
    2.1 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2.1.1 公有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根基
        2.1.2 多种所有制共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2.2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正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
        2.2.1 按劳分配的制度正义
        2.2.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价值正义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治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市场规范
        2.3.1 市场准入的公平治理
        2.3.2 市场监管的公平治理
    2.4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治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2.4.1 创新治理的内涵要义
        2.4.2 创新治理的实践路径
    小结
第三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治理向度
    3.1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政治基础
        3.1.1 人民民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
        3.1.2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政治制度
    3.2 协商民主是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治理的重要内涵
        3.2.1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民主治理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3.2.2 爱国统一战线的民主治理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内涵
    3.3 自治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治理的重要形式
        3.3.1 民族区域自治治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民族性
        3.3.2 基层群众自治治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民众性
    小结
第四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治理向度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
        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物化生存校正
        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虚无的调整规范
    4.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内涵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治理的内在价值
        4.2.2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是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治理的核心体现
    4.3 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规范
        4.3.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价值
        4.3.2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治理目标
    小结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向度
    5.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
        5.1.1 公平正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价值遵循
        5.1.2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主要内涵
    5.2 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
        5.2.1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5.2.2 共建共治共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的运行逻辑
    5.3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智能治理的实现方式
        5.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价值意蕴
        5.3.2 新一代信息技术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手段与维度
        5.3.3 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建构
    小结
第六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治理向度
    6.1 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的体现
        6.1.1 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
        6.1.2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
    6.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治理的价值原则
        6.2.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前提
        6.2.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蕴含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
    6.3 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保障
        6.3.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治理的价值引领
        6.3.2 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治理的制度正义
    小结
第七章 人的现代化与全面发展的整体建构
    7.1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整体观
    7.2 人的现代性本质的主要特征
    7.3 现代性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建构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成长的判断标准与主流理论
        一、企业成长判断标准
        二、企业成长的主流理论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一、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二、企业家精神维度
        三、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 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一、企业创新的内涵与维度
        二、企业创新的测评
        三、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
    第四节 营商环境的维度及其影响相关研究
        一、营商环境的内涵
        二、营商环境的维度与评价
        三、营商环境与企业家精神的关系研究
    第五节 研究述评
第二章 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一、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因素
        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第二节 企业创新是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中介因素
        一、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二、企业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三、企业创新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三节 营商环境是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调节因素
        一、营商环境的构成
        二、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分析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概念模型与变量界定
        一、概念模型
        二、变量维度划分
    第二节 研究假设
        一、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
        二、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
        三、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
        四、企业创新的中介作用
        五、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变量测量
        一、被解释变量:企业成长
        二、解释变量:企业家精神
        三、中介变量:企业创新
        四、调节变量:营商环境
        五、控制变量
    第二节 问卷与数据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收集
    第三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一节 基本统计分析
        一、样本分布特征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同源方法偏差检验
    第二节 假设检验
        一、直接效应检验
        二、中介效应检验
        三、调节效应检验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实证研究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成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创新是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间的重要中介因素
        三、营商环境是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重要调节因素
        四、企业创新是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间的重要中介因素
        五、营商环境是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重要调节因素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弘扬企业家精神
        二、推动企业创新
        三、优化营商环境
结语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7)新时代创新主体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创新国际国内背景分析
    (一)世界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
    (二)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二、新时代创新的基本内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创新的落脚点
    (三)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新时代创新的主要特征
    (一)全面创新和重点创新的统一
    (二)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统一
    (三)多主体协同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统一
四、新时代创新主体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科学设定创新链中各创新主体不同定位
    (二)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保障
        1.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2.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的体制机制。
        3.健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
    (三)完善统一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制度环境
        1.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持续优化适宜创新的营商环境。
        3.积极参与构建开放性创新的国际市场环境。
    (四)全力打造创新的良好社会制度环境
        1.健全和完善全社会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2.健全和完善全社会包容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
        3.健全和完善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

(8)行政审批改革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创新发展现状与技术创新理论文献综述
    2.1 我国创新发展现状
    2.2 创新绩效的概念与特征
        2.2.1 创新绩效的概念
        2.2.2 创新的特征
    2.3 创新主体以利益最大化为行为目标
    2.4 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2.4.1 竞争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4.2 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4.3 内部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政审批改革概述
    3.1 行政审批改革
        3.1.1 行政审批制度的概念及渊源
        3.1.2 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的分类
        3.1.3 行政审批改革的必要性
    3.2 行政审批中心
    3.3 行政审批改革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政审批改革、法治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机制分析
    4.1 行政审批中心促进创新绩效
    4.2 行政审批中心影响创新绩效:法治的作用
    4.3 行政审批中心影响创新绩效:金融危机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构建模型及适用性检验
        5.1.1 构建DID模型及定义变量
        5.1.2 平行趋势分析
    5.2 数据说明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设立行政审批中心和地区法治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5.3.3 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段的回归分析
        5.3.4 对发明和非发明专利的影响差异
        5.3.5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机制分析
    6.1 构建模型
    6.2 回归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文化动力观的含义及特征
        (一)文化动力观的相关理论
        (二)文化动力观的特征
    二、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生成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力量的叙述
        (二)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力量的认识
        (三)文化力量的别样表达
第二章 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基本内容
    一、精神动力观
        (一)民族精神的内蕴力
        (二)时代精神的引领力
        (三)理想信念的凝聚力
    二、意识形态动力观
        (一)维护政治安全的重要力量
        (二)维护舆论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科学技术动力观
        (一)社会发展的“核动力”
        (二)人文素质的提升力
        (三)综合国力的表达力
    四、文学艺术动力观
        (一)激发审美愿望和创造热情的力量
        (二)培养高尚情操和净化心灵的力量
        (三)传承民族精神和铸造灵魂的力量
        (四)关照社会现实和引领风尚的力量
    五、传统文化动力观
        (一)推动社会传承的文化基因
        (二)规范社会道德的日常力量
        (三)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纽带
第三章 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一)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
        (二)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规制力
        (三)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传播者素质
        (二)创新传播内容,优化表达方式
        (三)整合媒体资源,丰富传播方式
        (四)注重受众层次,提高传播针对性
    三、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一)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形象
        (二)抢占舆论阵地,拓宽话语平台
        (三)加强对外传播,促进文化认同
    四、增强科学技术的融合创新能力
        (一)重视人才开发利用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健全科技保障机制
    五、提高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一)坚持为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二)坚持以“精品论”为依托的文艺创作原则
        (三)坚持文艺建设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原则
        (四)坚持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效统一的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协同创新视域下茶道精神与教师团队建设的融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协同创新的价值诉求分析
2 茶道精神的理念内涵认知
3 茶道精神应用于教师团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4 协同创新视域下茶道精神与教师团队建设的融合性
5 结语

四、论激发创新意识的精神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D]. 李慧慧.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家精神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FS/QCA的实证分析[D]. 王玉婷.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阿伦特“积极生活”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周安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内循环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陈娟. 菏泽学院学报, 2020(06)
  • [5]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 崔云朋. 山西大学, 2020(12)
  • [6]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D]. 夏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7]新时代创新主体实践路径研究[J]. 崔云朋,乔瑞金. 经济问题, 2020(02)
  • [8]行政审批改革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 王漪.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研究[D]. 魏嘉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协同创新视域下茶道精神与教师团队建设的融合性分析[J]. 银岁红. 福建茶叶, 2018(12)

标签:;  ;  ;  ;  ;  

论激发创新意识的精神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