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下富水多层采空区注浆处理技术研究

高速公路下富水多层采空区注浆处理技术研究

一、高速公路下伏富水多层采空区注浆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清秋[1](2021)在《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下资源开采范围越来越广,资源开采强度越来越大,铁路建设中跨越采空区的情况也越来越多。煤层群采空区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多次重复开采,变形机理复杂,采空区安全稳定评价是铁路建设中较复杂的地质问题之一。不同等级铁路对地基变形的要求不同,因此,在采空区稳定评价中对地表变形的控制标准也不同。目前在铁路跨越的倾斜煤层群采空区综合研究较少,铁路的运营和建设中存在的地质问题较多,其下伏复杂煤层群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研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因此,结合工程实例对倾斜煤层群复杂采空区顶板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评价理论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论文以东平铁路跨越的沈村煤矿4~5层浅埋倾斜煤层群采空区为例,总结了采空区地质条件、煤层开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已查明的变形特点,概化了地质模型;引入了地下水对结构面的综合影响参数η,优化了隐伏采空区顶板岩体质量指标GSI和扰动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构建了优化的工程地质分析模型,补充了煤层群采空区安全稳定综合评价计算新方法;确定了不同等级铁路下采空区评价变形控制标准和煤层群采空区浅层治理原则。结合现场实测资料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是准确的,补充了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稳定评价计算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传统的GSI评分系统中未考虑地下水对结构面条件的量化影响,本文引入了与岩体抗压强度和变形模量有关的地下水综合影响系数η,提出了结构面条件量化新参数KSR;进而以岩体完整性指数Kv、结构面条件量化参数KSR完善了Hoek-Brown破坏准则中GSI评分系统的岩体结构和结构面特征定量分类,从而提高了富水、隐伏裂隙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的准确性、合理性。(2)针对普氏塌落拱坚固系数查表取值和力平衡法综合摩擦角经验取值精度低的问题,优化了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计算常用的普氏塌落拱理论中岩石坚固系数和力平衡法中综合内摩擦角的取值方法,为确定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浅层治理深度提供依据。(3)多层采空区地表变形受顶板厚度、覆岩岩性、重复采动等因素影响。煤层复采加剧上覆岩层的破坏,移动角减小,当复采次数超过3次后,移动角无明显变化。第四系土层厚度较小时,地表附加荷载传递至基岩界面后将不再继续向深部传递,而是作为附加荷载作用于基岩面,对下部煤层顶板沉降变形影响不大。(4)采用采空区顶板岩梁传递理论和开采边界岩体压缩变形机理,构建了优化的铁路下伏倾斜煤层群采空区顶板变形计算模型,补充了采空区顶板和地表总变形、水平变形、地表倾斜等关键评价参数的系列计算新方法。(5)通过对浅部采空区治理地表沉降观测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煤层群采空区稳定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是正确的。

叶丹勇[2](2021)在《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建设行业突飞猛进,高速公路网络越来越密集,公路隧道在修建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穿越一个或多个煤系地层采空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不良地质条件,煤层采空区具有软弱性及空间变异性,不仅对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产生破坏,还会对隧道施工及安全运营带来巨大潜在危害。因此,开展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确保公路隧道安全通过采空区地段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召(夸)泸(西)高速公路项目白兆隧道穿越多个煤层采空区为工程研究背景,在地质勘察报告、采空区物探及隧道现场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力学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隧道穿越多煤层采空区的稳定性及加固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物探方法(瞬变电磁法)对隧址区ZK9+016~ZK9+100、YK9+016~YK9+100段进行大面积勘探,并对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采用地质雷达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综合获取隧道煤层采空区的分布状况,即1#、2#、3#采空区的空间位置、规模大小及破坏范围等基本情况。(2)根据煤层开采过后采空区“三带”理论分析围岩破坏特征和力学特性,同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采空区垮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的破坏高度。结合弹塑性力学理论和隧道开挖力学理论,对采空区隧道围岩及应力场进行力学特征分析,在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隧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和开挖半径之间的关系,总结了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判定依据和判定方法。(3)采用RPFA2D软件分别对高径比H/D=2的50mm×100mm、100mm×200mm、250mm×500mm、500mm×1000mm、1000mm×2000mm岩石试样进行单轴压缩数值试验以及对250mm×500mm试样进行不同围压的三轴加载和卸荷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尺寸、不同加卸载条件下岩石材料的声发射特性、岩石试件强度变化特征以及破坏规律,分析了尺寸效应对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和力学特性的影响关系。(4)通过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的三维实体模型,选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从采空区隧道围岩位移、应力应变、塑性区范围以及支护结构受力情况分析未采取加固措施和采取加固措施两种工况下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状况,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采空区的加固措施对隧道稳定性的改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采取加固措施工况下,围岩水平、纵向变形大幅减小,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改善,隧道围岩塑性区与采空区塑性区没有贯通或贯通程度极大减弱,隧道处于安全稳定状态。(5)总结了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的一般处置方法,针对白兆隧道1#、2#、3#采空区提出了不同加固措施及具体施工方案,结合现场监控量测对处置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围岩总体变形情况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姚裕春,袁碧玉[3](2021)在《复杂采空区高速铁路路基关键技术研究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采空区通常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在采空区上修建高速铁路,采空区的稳定性和变形控制难度极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结合南宁至钦州高速铁路采空区具体工程,开展复杂采空区勘察技术、设计原则、注浆施工工艺、质量检测与验收等系统研究,从而为采空区修建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提供根本保障。研究结论:(1)推荐了适用于不同深度和地下水赋存情况的复杂采空区综合勘探方法,勘察揭示了南宁至钦州高速铁路采空区埋深20~142 m、煤层采空3~5层、采空区高压富水等分布特征;(2)推测计算地表沉陷量为0.8~1.3 m,平面最大处理宽度为264 m,数值模拟表明需要对勘察揭示的三层采空区均进行注浆处理才能满足有砟轨道高速铁路沉降控制要求;(3)为保证高速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变形控制,复杂采空区应采取探灌结合、试验先行、分区分带、浅层与深层注浆相结合的加固处理原则,宜采用群孔交替分序抽水和注浆对高压富水采空区进行加固施工;(4)推荐了复杂采空区在有无地下水工况的注浆加固质量检测方法和质量验收标准;(5)本文研究可为采空区高速铁路路基修建稳定性和变形控制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李志永[4](2020)在《高层建筑下伏采空区注浆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云台山恒大·养生谷工程建设场地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充分收集采矿资料、现场地质调查、岩土工程勘察及分析计算,系统分析老采空区对拟建建筑的影响,研究采空区治理施工阶段的关键技术及其控制措施,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结合收集的采矿资料,采用钻探、钻孔成像、现场调查等技术手段对采空区场地进行研究,得到场地下二1煤采空区局部仍然存在明显空洞,尚未完全垮落密实且二1煤采空区断裂带裂隙发育,场地现状条件下采空区未垮落密实,有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场地内存在地面裂缝、卵石层等影响施工隐患。(2)综合分析场地采空区类型、停止开采时间、煤层开采方法及采用的顶板管理方式、地表变形特征等因素,将分布有埋深50~150m二1煤浅层采空区区域划分为不稳定区;根据“活化”影响因素及采空区特征分析采空区对工程的影响程度,不稳定I1区分布有埋深50~150m的二1煤浅层采空区,对拟建工程影响大;地下水变化导致老采空区“活化”,使浅层采空区对拟建工程影响中等~大;通过附加应力分析法得到建筑层数因素对场地下采空区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对场地下采空区影响程度不同;将场地内分布有埋深50~150m浅层采空区区域评价为适宜性差区。(3)根据采空区及建筑物特征将注浆区域划分为采空区埋深小于100米建设多层建筑区、采空区埋深小于100米建设高层建筑区及采空区埋深小于150m建设高层建筑区3个区域,各区域采用不同的注浆孔设计原则;采空区埋深小于100m采用孔口止浆,采空区埋深小于150m采用止浆塞止浆;根据场地特点提出注浆孔施工次序及注浆材料特点,明确了注浆孔布置及注浆施工工艺等。(4)通过现场注浆试验,从流动性、可注性、析水率等方面综合考虑,水固比1:1.2的水泥浆液施工效果较好;2%比重的速凝剂,初凝时间大约为25~30min,更方便施工;采空区空隙连通性较好,注浆孔孔口压力原则上控制在1~2MPa,并根据0.15MPa/10m的原则进行调整,当地面变形严重或地面有冒浆现象出现时,可终止注浆;针对场地下卵石地层特点,提出跟管钻进措施,解决了钻孔塌孔难题。(5)对注浆治理质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本工程注浆检测的钻芯法、注浆结石体强度测试、孔内成像、波速测试、压浆试验等五种方法;检测结果表明钻芯岩芯基本连续完整,岩芯天然单轴抗压代表值为0.99~1.36MPa间;注浆段孔壁较完整,充填率均大于95%;孔内波速测试注浆段波速在365~384m/s。该论文有图25幅,表28个,参考文献76篇。

胡志鹏[5](2018)在《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西南部大开发战略方案的施行,高速公路与铁路得到空前的发展,隧道成为穿越山岭的主要选择。我国也是一个能源大国,资源被大肆和无序开采,留下大量的富水坑道。在资源丰富的区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隧道不可避免地穿越邻近既有富水坑道地段及其影响区。隧道开挖时极易引起突泥、突水,甚至发生坍塌、冒顶等工程事故,对施工安全、施工进度及施工成本影响巨大,因此深入研究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贵州省毕镇高速公路水箐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前期地勘资料与现场工程补充勘察对富水坑道与水箐隧道空间相对位置进行推断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水箐隧道进行现场测试及现场工况数值模拟,得出水箐隧道受上覆富水坑道的影响范围及大小;继而开展室内模型试验、数值仿真、理论分析工作,进一步探求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一般规律,研究主要内容有:(1)采用现场地质调查、高密度电法及TSP探测三种方法,对水箐隧道进口浅埋段进行现场工程补充勘察,以确定富水坑道大致位置,并有针对性地布置钻孔,准确确定了富水坑道与水箐隧道空间位置与规模。表明对富水坑道进行探测时,“现场地质调查+高密度电法+TSP探测”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在推断富水坑道与水箐隧道空间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水箐隧道现场测试及现场工况数值模拟,得出水箐隧道在ZK15+604.5处开始受到上覆富水坑道的影响,到ZK15+639.5处影响基本结束;ZK15+604.5ZK15+639.5区段拱顶下沉明显,最大沉降量为32.01mm,相对于不受影响区段,此区段拱顶最大累计沉降增长58.3%。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结果差别较小,同时也证明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3)开展室内隧道模型试验对隧道邻近无坑道、上覆富水坑道、斜上方45°富水坑道3类工况进行研究,通过改变富水坑道与隧道的相对距离,探讨了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影响分区表。(4)通过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对隧道邻近无坑道、上覆富水坑道、斜上方45°富水坑道、水平平行富水坑道、斜下方45°富水坑道、下伏富水坑道等6类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各类工况下围岩的相对应力与变形大小,划分了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影响的分区图。将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结果对比,二者结论相似,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5)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通过引入非线性的H-B破坏准则,构建了浅埋隧道掌子面主动二维多块体的破坏机制。通过虚功原理获得各部分功率,建立功率平衡方程得出包含安全厚度C的隐函数,通过matlab的Fmincon函数对C进行优化求解,获取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安全厚度C的最优上限解。进而探究了三角块体的数量n、隧道尺寸D、水压力σw、地质强度指标GSI对安全厚度的影响规律。

娄梦梦[6](2018)在《晋城某住宅小区煤矿采空区地基注浆处治及其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煤矿采空区场地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工程建设,煤矿采空区地基注浆加固处治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晋城某住宅小区煤矿采空区场地为工程背景,研究了煤矿采空区地基注浆处治及其效果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晋城某住宅小区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设计注浆处治工程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稳定性评价分析,得到了1#楼、2#楼和5#楼需考虑3#煤层采空区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2)总结了采空区建筑地基沉降变形S与采空区建筑地基地层压缩沉降变形S1、采空区场地剩余沉降变形S2和采空区地基“活化”沉降变形S3间的关系,即S=S1+S2+S3。设计了该住宅小区注浆处治方案,计算了注浆范围、注浆深度和注浆工作量;确定了钻孔布设数量和位置,选择了合适的成孔工艺、制浆工艺和注浆工艺。(3)通过室内配比试验得到,该住宅小区地基下伏3#煤层采空区的垮落断裂区域采用水泥粉煤灰浆液进行注浆处治,其注浆孔选取水固比1:1.1、固相比3:7;帷幕孔选取水固比1:1.21.3、固相比3:7,添加2%水玻璃效果更好。3#煤层采空区的空化区域采用水泥粉煤灰砂细石浆液进行注浆处治,其水胶比0.5、砂率0.4。(4)利用综合物探、钻探和地表变形监测等方法对注浆效果进行评价,得出了3#煤层采空区的垮落断裂区域和富水区域浆材充填效果好,浆液充填率为98%,结石率为89%,结石体抗压强度为4.02 MPa,注浆效果满足设计要求。注浆处治后地表累积沉降量明显降低,变化趋势随时间增长而趋于稳定。

刘鹏飞[7](2018)在《南官庄煤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巩义市南官庄煤矿采空区对巩义境内(焦铜高速至小訾殿)改建工程的影响为研究背景,经过对沿线扩建高速公路沿线煤矿矿区的区域地质概况以及工程地质概况的背景分析,得出缓倾斜煤矿层围岩移动以及其变形规律,采取经验公式计算方法和GTS数值模拟方法对围岩和地表的移动与变形规律进行对比研究,根据以上相关基础上分析煤矿采空区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影响以以及注浆后路基稳定性问题,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相关结论:根据应力云图模拟结果可以得出煤层采出之后,煤矿采空区两端端部与煤柱两端端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采空区的破坏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高速公路修筑过后,在长久附加荷载作用下,采空区区域临近的煤柱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失稳,产生附加沉降,使剩余变形加速。通过对采空区治理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分析,并对采空区通用的治理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特点进行综合比选,最终确定注浆法为最终治理措施,并采用GTS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浆后围岩的应力和应变特征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云图计算结果显示,注浆前后地表变形量对比产生很大变化,注浆后地表位移量沉降量显着减小,煤层采空区在注浆治理过后。在物理力学性质方面,注浆后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了跨度的提升,煤层采空区应力集中范围显着降低,地表路基变形量明显下降。因此,注浆治理后,较大的增强了煤层采空区的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能够强效预防道路开裂、不均匀沉降等道路病害,确保公路工程的长久安全运营,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理效果。

胡克杨[8](2017)在《郑州市某高速公路下方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焦铜高速至小訾殿穿越南官庄煤矿采空区的稳定性为研究背景,通过对该煤矿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采取经验公式计算评价路基稳定性,并利用GTS数值模拟对煤层采空区及地表的应力与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在以上基础上,分析煤矿采空区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影响以及采空区处理措施问题,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该煤矿开采方式为走向长臂后退式开采,全部陷落法顶板管理,木质支护,回采率较低。该矿自2005年底一直处于停采状态。研究区内煤矿及老煤窑主采区的采煤深度在70m~127m之间,煤层平均厚度为5m。煤层采空区为单层采空区,平均倾角为20°。根据实地调查,地面发现沉降裂缝、以及采空区塌陷坑,采空变形还没有完成。(2)研究区煤层采深采厚比为23~42,采空区地表极易产生突发性的塌陷坑和沉降盆地。通过经验公式就算得出,该采空区最大剩余地表沉降量为0.48m,最大剩余地表水平位移量为0.14m,最大剩余水平变形值为2.7~6.8 mm/m,剩余倾斜值为6.1~10.9mm/m,剩余曲率值为±0.04~±0.38mm/m2,研究区属于路基不稳定区,建议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治理。(3)利用GT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煤层采出后地表最大沉降量达到-1.43~-3.1m,最大水平位移量达到-0.64m~0.77 m。改建高速公路修筑以后,在长期附加荷载作用下,路基下方最大剩余地表沉降量为-0.32~-0.45m,最大剩余地表水平位移量为-0.1~-0.13 m,采空区区域附近煤柱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破坏失稳,剩余水平和沉降变形量严重威胁拟建公路安全。(4)通过采空区治理方案比较,建议采取注浆法对采空区进行治理。利用GTS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浆后采空区的应力和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注浆法对煤层采空区治理加固后,最大剩余地表沉降量和最大水平位移量都大幅度降低,能够达到治理预期的效果。

王新锋[9](2013)在《榆神高速公路路基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煤层采空区不断增多、增大,导致大量的地表塌陷和沉降。煤矿采空区不仅危及到地表建(构)筑物及公共设施的安全,甚至还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在煤炭开采区内,采空塌陷问题常有发生,规模有大有小,为了减少因采空区塌陷引发的灾害,应运而生的各种处治技术得到了不断更新、发展。根据采空区的赋存形态制定对应的处治措施。本文在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探查采空区分布范围及空间展布形态及采空区失稳因素的分析,对采空区的失稳机理进行研究。对不同埋深、不同赋存形式采空区的治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现有煤层采空区的治理手段,并提出了改进与优化的工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以榆神高速公路路基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采矿及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选择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方法相结合的勘察方法,掌握该路段下伏采空区的分布及空间形态,为煤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依据。(2)掌握了采空区围岩移动形式和失稳的影响因素,对榆神高速公路路基下伏采空区进行了稳定性验算,包括开采煤层的采厚比、顶底板安全、煤柱强度以及临界开挖深度等,确定了榆神高速公路线路内存在安全隐患的采空区范围。(3)根据榆神高速公路路基载荷特点,制定了合理、经济的路基下伏采空区处治方案,保证路基下伏采空区的稳定,达到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的目的。(4)根据路基与桥基的不同受力形式,确定路基与桥基下伏采空区的治理范围,提出了计算桥基下伏采空区治理范围的计算公式,缩小了治理范围,提高了经济效益。工后通过对榆神高速公路路基的变形监测及沉降观测,结合路基和桥基允许变形范围,证明榆神高速公路路基下伏采空区处治技术合理、经济,达到了高速公路安全运行的要求。

彭永良[10](2013)在《铁路路基下伏多层大型采空区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铁路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很多铁路项目在新建过程中无法绕避煤矿及其采空区,采空区对铁路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路基下伏采空区在铁路附加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铁路不同建筑物下采空区的整治方法及整治范围及深度、整治过程中的采空区应力应变、残余沉降变化及对铁路安全的影响、大型复杂采空区整治的质量及铁路安全评价都是铁路下伏采空区整治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技术问题。新建东都--平邑线铁路工程在DK1+360~DK3+700经沈村矿区,线路跨越长度达2.16km的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的多层大型采空区。该采空区开采时间早,其特征表现为开采规模大、开采无规律、地质条件复杂、开采资料不完善、多次重复开采、采空区层数多等。由于采空区变形,引起地面沉降乃至塌陷及房屋开裂变形等地质现象。该采空区一般具有大型沉陷盆地及小煤窑式古空区塌陷共同存在的特点,是我国铁路建设迄今为止一次性跨越规模最大的采空区,严重影响着东平线铁路的修建和正常运营,初步设计采用的全部处理方案造价高达1.8亿元之巨,约占全线静态投资的15%。论文以该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准确获取采空区各项地质资料及覆岩物理力学参数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以下三项关键技术研究:1)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采空区顶板围岩稳定性定量分析评价关键技术。根据本采空区上覆地层变形特征,分别对地表突然坍塌和地表移动盆地残余变形进行分析,计算出采空区各开采煤层采空安全临界埋藏深度及新建铁路线下各区段移动盆地残余变形量,并对铁路下伏采空区顶板进行稳定性评价。为减少采空区处理层数,减小采空区处理深度,根据沿线不同地段分布的采空区的工程地质特征,结合试验段建立4个代表性三维地质模型,分析模拟各层采空区注浆前后顶板围岩应力、应变特点及其稳定性,提出大型多层采空区沿线不同地段注浆加固的深度和层位,即以DK2+200为界,往小里程方向只注浆加固到13“煤采空区,往大里程方向则只注浆加固到15#煤采空区。2)采空区注浆材料配比关键参数的确定。为节约工程造价,对注浆材料大掺量粉煤灰水泥浆液配合比进行室内、外试验研究,分别进行水泥、粉煤灰不同固颗比、不同水灰比下的流动度、凝结时间试验及混合浆液凝结后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试验,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掺量水泥粉煤灰浆液的最佳配合比。3)采空区试验段注浆处理效果检测方法关键技术研究。为确保注浆质量,在对采空区注浆前后场地地球物探特征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注浆前后采空区的直流电测深和浅层地震对比、及注浆前后跨孔电磁波CT和弹性波CT试验对比研究,并进行检测孔注浆量和周围注浆孔注浆量对比分析,在试验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型多层采空区注浆质量检测方法应采用点(检查孔)与面(直流电测深)结合、区域(直流电测深)与局部(电磁波CT、弹性波CT)相结合,以及检查孔、注浆孔注浆量对比分析的综合注浆质量检测方法,以确保注浆质量检测的准确可靠。

二、高速公路下伏富水多层采空区注浆处理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下伏富水多层采空区注浆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采空区对铁路运营和工程建设的影响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变形研究方法
        1.2.2 煤层群采空区稳定评价研究
    1.3 煤层群采空区稳定评价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煤层群采空区地质条件及变形破坏特征
    2.1 采空区空间分布
    2.2 采空区地表变形破坏特征
    2.3 煤层群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特点
    2.4 覆岩变形移动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SI顶板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基于H-B破坏准则顶板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
        3.2.1 基于H-B破坏准则岩体力学参数估算
        3.2.2 地质强度指标GSI确定方法改进
        3.2.3 岩体扰动系数取值方法研究
    3.3 岩体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3.3.1 粘聚力变化规律分析
        3.3.2 内摩擦角变化规律分析
    3.4 工程实例应用
        3.4.1 顶板岩体力学参数
        3.4.2 顶板扰动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3.5 小结
第4章 缓倾煤层群采空区稳定评价研究
    4.1 小型采空区稳定评价分析
        4.1.1 普氏塌落拱法
        4.1.2 洞顶坍塌堵塞法
        4.1.3 力学平衡临界深度法
    4.2 煤层群采空区顶板覆岩沉降预测
        4.2.1 倾斜煤层群采空区分析模型的建立
        4.2.2 采空区顶板变形规律分析
        4.2.3 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分析
        4.2.4 地表水平变形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变形评价标准及治理深度分析
    5.1 铁路采空区安全稳定评价标准
        5.1.1 采空区沉降允许值
        5.1.2 采空区倾斜允许值
        5.1.3 采空区水平移动允许值
    5.2 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治理深度分析
    5.3 采空区沉降观测分析
        5.3.1 沉降观测网建立
        5.3.2 沉降观测稳定标准及观测周期
        5.3.3 沉降观测分析
        5.3.4 变形观测与计算结果分析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3 隧道穿越采空区的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兆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2.2 工程概况
    2.3 工程地质特征
        2.3.1 地形地貌
        2.3.2 隧道周边煤矿开采情况
        2.3.3 区域地质构造
        2.3.4 隧址区地层岩性构成
        2.3.5 含煤地层及煤层
        2.3.6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2.3.7 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2.3.8 气象
        2.3.9 隧址区地震效应评价
    2.4 隧址区围岩分级
    2.5 白兆隧道工程设计
        2.5.1 隧道设计概况
        2.5.2 隧道支护设计
        2.5.3 隧道设计施工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空区隧道围岩稳定性力学理论及判定方法分析
    3.1 白兆隧道采空区探测
        3.1.1 技术方法及仪器设备
        3.1.2 采空区分布情况
    3.2 煤层采空区段隧道围岩稳定性力学特性
        3.2.1 煤层采空区覆岩移动及破坏特征
        3.2.2 采空区垮落带、裂隙带破坏高度计算方法
    3.3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力学特征
    3.4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应力场变化特征
    3.5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判定方法
        3.5.1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判定准则
        3.5.2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判定依据
        3.5.3 经验判定法
        3.5.4 强度折减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兆隧道围岩尺寸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4.1 岩体力学特性尺寸效应
    4.2 岩体尺寸效应理论模型
    4.3 白兆隧道围岩尺寸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4.3.1 RFPA软件简介
        4.3.2 试验方案及物理力学参数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层采空区段隧道稳定性及加固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5.1 MIDAS/GTS NX软件简介
    5.2 白兆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2.1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
        5.2.2 模型开挖及支护方式
        5.2.3 模拟结果分析
    5.3 采空区段隧道加固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5.3.1 模型建立
        5.3.2 工况设置及采空区段模拟加固方式
        5.3.3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白兆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段加固措施及处置效果
    6.1 隧道穿越采空区一般处置方法
        6.1.1 隧道穿越采空区处置原则
        6.1.2 隧道穿越采空区一般处置加固措施
        6.1.3 白兆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加固措施
    6.2 隧道上覆采空区加固措施
        6.2.1 超前管棚注浆加固机理
        6.2.2 管棚注浆加固流程
    6.3 横穿隧道采空区加固措施
        6.3.1 浆砌片石加固机理
        6.3.2 浆砌片石加固流程
    6.4 下伏采空区隧道处理措施
        6.4.1 钢管注浆加固机理
        6.4.2 钢管注浆加固流程
    6.5 加固处置效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3)复杂采空区高速铁路路基关键技术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空区地质勘察
    1.1 采空区概况[6]
    1.2 采空区勘察
2 采空区对高速铁路路基影响
    2.1 采空区沉陷变形
    2.2 采空区注浆加固模拟
    2.3 采空区平面影响范围
3 采空区注浆加固设计与施工
    3.1 采空区加固设计原则
    3.2 采空区注浆加固施工
        3.2.1 冒落带钻孔施工
        3.2.2 高压富水群孔驱赶排水注浆施工
4 采空区注浆加固质量检测与验收
    4.1 采空区注浆加固质量检测方法
    4.2 采空区注浆加固质量验收标准
5 结论

(4)高层建筑下伏采空区注浆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依托工程概况
    2.2 采空区分布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场地稳定性分区及适宜性评价
    3.1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3.2 采空区场地适宜性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注浆治理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4.1 采空区治理方法及选择
    4.2 采空区治理范围
    4.3 注浆设计
    4.4 注浆材料及配比
    4.5 现场注浆试验
    4.6 注浆钻孔工艺
    4.7 注浆工艺
    4.8 本章小结
5 注浆治理效果检测及工程分析
    5.1 注浆检测方法
    5.2 注浆检测结果及分析
    5.3 综合检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富水坑道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影响研究现状
        1.2.3 隧道邻近富水坑道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极限分析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富水坑道对水箐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
    2.1 概述
    2.2 工程概况
    2.3 富水坑道与水箐隧道空间位置推断分析
        2.3.1 现场地质调查
        2.3.2 高密度电法
        2.3.3 TSP探测
    2.4 建立数值模型
        2.4.1 模型尺寸的选取及网格划分
        2.4.2 模型参数选取
        2.4.3 开挖步骤
    2.5 现场测试
        2.5.1 现场测试范围及断面布置
    2.6 模拟结果与现场测试对比分析
    2.7 施工建议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相似比确认
        3.2.1 相似理论
        3.2.2 物理力学参数的相似关系
    3.3 试验方案
        3.3.1 试验工况
        3.3.2 隧道衬砌模型设计
        3.3.3 隧道开挖位置及测试元件
        3.3.4 试验材料
        3.3.5 模型箱
    3.4 试验步骤
        3.4.1 隧道邻近无坑道
        3.4.2 上覆富水坑道
        3.4.3 斜上方45°富水坑道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不同位置的富水坑道对隧道拱顶沉降影响分析
        3.5.2 不同位置的富水坑道对隧道拱顶围岩压力影响分析
    3.6 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影响区的划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数值仿真
    4.1 概述
    4.2 FLAC3D软件介绍
        4.2.1 软件优缺点
    4.3 建立数值模型
        4.3.1 模型尺寸的选取及网格划分
        4.3.2 模型参数选取
        4.3.3 模拟工况
    4.4 模拟结果分析
        4.4.1 不同位置的富水坑道对隧道拱顶竖向位移影响分析
        4.4.2 不同位置的富水坑道对隧道拱顶竖向正应力影响分析
    4.5 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影响区的划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水坑道距隧道安全厚度上限分析
    5.1 概述
    5.2 极限分析基本假设
    5.3 屈服准则
        5.3.1 非线性的Hoek-Brown屈服准则
        5.3.2 Hoek-Brown与 Mohr-Coulomb破坏准则间参数转换
    5.4 流动法则与虚功原理
    5.5 基于上限法求解安全厚度
        5.5.1 二维多块体破坏机制模型假定
        5.5.2 多块体几何尺寸推导关系
        5.5.3 绝对速度与相对速度的递推关系
        5.5.4 各部分功率计算
    5.6 安全厚度的参数分析
        5.6.1 三角块体数目对安全厚度的影响
        5.6.2 隧道尺寸对安全厚度的影响
        5.6.3 水压力对安全厚度的影响
        5.6.4 地质强度指标对安全厚度的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晋城某住宅小区煤矿采空区地基注浆处治及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矿采空区地基处治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注浆技术研究现状
        1.2.3 注浆检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2 气象水文特征
    2.3 工程地质特征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
    2.4 采空区分布特征
3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分析
    3.1 地基稳定性计算
    3.2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地基注浆处治方案
    4.1 采空区地基注浆设计
        4.1.1 注浆处治目的
        4.1.2 注浆方案
    4.2 注浆材料室内配比试验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设备
        4.2.3 试验材料
        4.2.4 试验步骤
        4.2.5 试验结果分析
    4.3 注浆范围和深度计算
    4.4 注浆工作量计算
    4.5 钻孔布设
    4.6 注浆结束标准
    4.7 采空区地基注浆施工工艺
        4.7.1 成孔工艺
        4.7.2 制浆工艺
        4.7.3 注浆工艺
    4.8 本章小结
5 采空区地基注浆处治工程检测
    5.1 注浆检测方法
        5.1.1 综合物探检测
        5.1.2 钻探检测
        5.1.3 地表变形监测
    5.2 注浆检测结果分析
        5.2.1 综合物探检测结果分析
        5.2.2 钻探检测结果分析
        5.2.3 地表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5.3 综合检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南官庄煤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南官庄煤矿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南官庄煤矿区区位置
    2.2 自然地理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
        2.2.3 水文
    2.3 区域地质构造
        2.3.1 地层岩性
        2.3.2 煤系地层
        2.3.3 地质构造
    2.4 南官庄煤矿工程地质概况
        2.4.1 水文地质条件
        2.4.2 工程地质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南官庄煤矿区塌陷机理和变形特征
    3.1 采空区路基稳定性分析
        3.1.1 力学模型的建立
        3.1.2 计算范围的确定以及参数的选取
        3.1.3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以及边界条件
        3.1.4 岩体失稳的判断标准
    3.2 煤矿采空区塌陷以及冒落机理分析
    3.3 煤矿采空区区上覆岩层移动破坏的基本形式
    3.4 煤矿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分析
    3.5 研究区的地表破坏形式以及特征
4 南官庄煤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4.1 依据南官庄煤矿采深采厚比进行稳定性评价
    4.2 依据地表剩余移动变形值进行稳定性评价
        4.2.1 采空区最大下沉值
        4.2.2 采空区地表最大倾斜值
        4.2.3 采空区地表最大曲率值
        4.2.4 采空区地表最大水平位移
        4.2.5 采空区地表最大水平变形值
    4.3 研究区路基桥梁的稳定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南官庄煤矿采空区稳定性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5.1 Midas/GTS基本原理
    5.2 模型的建立
        5.2.1 计算模型
        5.2.2 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5.3 煤矿采空区数值模拟开挖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5.3.1 煤矿开采形成采空区过程应力分析
        5.3.2 煤矿开采形成采空区过程位移规律分析
    5.4 公路荷载长期作用下煤矿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
        5.4.1 路基填筑过程采空区应力分析
        5.4.2 采空区域路基充填过程的位移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南官庄采空区对公路工程的影响以及治理方案研究
    6.1 南官庄煤矿采空塌陷区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分析
    6.2 南官庄煤矿采空区治理方案研究
        6.2.1 采空区治理原则以及目的
        6.2.2 煤矿采空区治理方法选取
        6.2.3 煤矿采空区注浆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6.3 质量控制与检测
    6.4 本章小结
7 南官庄煤矿采空区注浆加固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7.1 南官庄煤矿采空区概况
    7.2 该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以及其注浆选择
    7.3 注浆方面的处理技术
        7.3.1 注浆孔钻探工艺
        7.3.2 注浆以及施工工艺
        7.3.3 注浆参数研究
        7.3.4 综合注浆效果分析与评价
    7.4 仍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郑州市某高速公路下方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自然地理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
        2.2.3 水文
    2.3 区域地质构造
        2.3.1 地层岩性
        2.3.2 煤系地层
        2.3.3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2.6 研究区煤矿采空区特征
    2.7 本章小结
3 煤矿采空区塌陷及变形基本特征
    3.1 煤矿采空区覆岩塌陷及冒落特征分析
    3.2 煤矿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分析
    3.3 煤矿采空区的地表破坏表现形式及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1 依据煤矿采深采厚比进行稳定性评价
    4.2 依据地表剩余移动变形值进行稳定性评价
        4.2.1 煤矿采空区最大下沉值
        4.2.2 煤矿采空区地表最大倾斜值
        4.2.3 煤矿采空区地表最大曲率值
        4.2.4 煤矿采空区地表最大水平位移值
        4.2.5 煤矿采空区地表最大水平变形值
    4.3 研究区路基桥梁的稳定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与分析
    5.1 Midas/GTS基本原理
    5.2 模型的建立
        5.2.1 计算模型
        5.2.2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5.3 煤矿采空区数值模拟开挖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5.3.1 煤矿开采形成采空区过程应力分析
        5.3.2 煤矿开采形成采空区过程位移分析
    5.4 公路荷载长期作用下煤矿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5.4.1 采空区对拟建公路应力影响分析
        5.4.2 采空区对拟建公路位移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煤矿采空区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及治理方案研究
    6.1 煤矿采空塌陷区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分析
    6.2 煤矿采空区治理方案研究
        6.2.1 采空区治理原则及目的
        6.2.2 煤矿采空区治理方法选取
        6.2.3 煤矿采空区注浆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榆神高速公路路基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采空区勘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榆神高速公路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沿线自然条件
        2.1.3 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2.1.4 沿线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2.2 煤矿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2.2.1 勘察技术路线
        2.2.2 采空区探测的方法
    2.3 榆神高速公路采空区勘探技术应用
        2.3.1 勘察工作方法
        2.3.2 勘察采空区的基本特征
    2.4 各采空区勘察成果
        2.4.1 采空区分布及特征
        2.4.2 存在采空区煤矿开采资料
    2.5 小结
3 采空区破坏机理及稳定性评价分析
    3.1 采空区围岩移动形式
    3.2 采空区失稳影响因素及破坏机理
        3.2.1 地质因素
        3.2.2 水文因素
        3.2.3 环境因素
        3.2.4 采空区几何参数
    3.3 空洞型采空区稳定性验算
        3.3.1 顶板强度验算
        3.3.2 煤柱和底板强度验算
    3.4 榆神高速公路采空区稳定性验算
        3.4.1 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3.4.2 采空区稳定性验算技术路线
        3.4.3 深厚比初步评估
        3.4.4 顶板安全性检算
        3.4.5 临界开采深度检算
        3.4.6 煤柱强度检算
        3.4.7 采空区自身稳定性综合评价
    3.5 小结
4 采空区处治技术与施工方法
    4.1 公路路基采空区处治技术
        4.1.1 采空区上伏构筑物地基处理措施
        4.1.2 路基路面及构筑物抗变形结构设计措施
        4.1.3 线路绕避方案
        4.1.4 综合处理技术
    4.2 榆神高速公路煤矿采空区存在特征
    4.3 采空区处治设计原则
    4.4 采空区治理方案
        4.4.1 治理范围
        4.4.2 采空区空隙体积与注浆量
    4.5 榆神高速公路采空区处治施工技术
        4.5.1 钻孔施工技术
        4.5.2 注浆工艺及参数
        4.5.3 采空区治理施工情况
        4.5.4 注浆施工技术要求与工艺流程
    4.6 小结
5 采空区治理效果评估
    5.1 采空区路段评估的目的
    5.2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标准
        5.2.1 路基沉降规定
        5.2.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规定
    5.3 榆神高速公路采空区治理效果与检测
        5.3.1 一般路基段采空区检测成果
        5.3.2 桥梁段采空区检测成果
    5.4 榆神采空区治理效果
    附图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铁路路基下伏多层大型采空区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采沉陷研究
        1.2.2 残余变形研究
        1.2.3 治理方法研究
        1.2.4 铁路采空区研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气象
        2.1.3 水文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震特征
        2.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铁路路基下伏采空区分布特点及现状稳定性
    3.1 煤系地层及开采情况
        3.1.1 开采煤层
        3.1.2 沈村矿开采概况
    3.2 新建铁路下伏采空区区分布情况
        3.2.1 DK1+488~DK1+830段
        3.2.2 DK1+830~DK2+025段
        3.2.3 DK2+025~DK2+520段
        3.2.4 DK2+520~DK2+580段
        3.2.5 DK2+580~DK2+985段
        3.2.6 DK2+985~DK3+245段
        3.2.7 DK3+245~DK3+700段
    3.3 线路下伏采空区主要特点
    3.4 地表变形情况及危害
    3.5 采空区顶板围岩岩体结构特点及物理力学性质
        3.5.1 各采空区顶板岩体结构特点
        3.5.2 各采空区顶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3.5.3 采空区顶板围岩稳定性计算参数选取
第4章 采空区顶板变形及稳定性评价
    4.1 采空区地面沉陷的一般规律
        4.1.1 基本概念和评价指标
        4.1.2 采空区地表破坏
    4.2 采空区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价
        4.2.1 采空区塌陷临界深度法
        4.2.2 采空区坍塌高度法
        4.2.3 塌落平衡拱高度法
        4.2.4 小结
    4.3 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评价
        4.3.1 铁路稳定评价参数及标准
        4.3.2 采空区对铁路影响范围的确定
        4.3.3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参数
        4.3.4 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稳定性评价简易方法
    4.4 采空区地表变形的概率积分法
        4.4.1 概率积分的基本原理
        4.4.2 单元计算与基本坐标系
        4.4.3 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原理
        4.4.4 计算参数取值
        4.4.5 地表变形计算
    4.5 小结
第5章 采空区顶板围岩稳定的FLAC-3D数值模拟
    5.1 数值模拟的假定条件
        5.1.1 采空区顶板岩体结构假定
        5.1.2 灌浆过程及效果假定
    5.2 第1试验段(S1)稳定性及注浆效果评价
        5.2.1 模型建立
        5.2.2 采空区注浆前数值模拟分析
        5.2.3 采空区注浆后数值模拟分析
        5.2.4 小结
    5.3 第2试验段(S2)稳定性及注浆效果评价
        5.3.1 模型建立
        5.3.2 采空区注浆前数值模拟分析
        5.3.3 采空区注浆后数值模拟分析
        5.3.4 小结
    5.4 第3试验段(S3)稳定性及注浆效果评价
        5.4.1 模型建立
        5.4.2 采空区注浆前数值模拟分析
        5.4.3 采空区注浆后数值模拟分析
        5.4.4 小结
    5.5 第4试验段(S4)稳定性及注浆效果评价
        5.5.1 模型建立
        5.5.2 采空区注浆前数值模拟分析
        5.5.3 采空区注浆后数值模拟分析
        5.5.4 小结
    5.6 四个试验段不同注浆条件下地表变形对比分析
第6章 采空区注浆材料配比关键参数研究
    6.1 采空区注浆特点
    6.2 大掺量粉煤灰注浆材料室内试验研究
        6.2.1 抗压强度试验
        6.2.2 流动度试验
        6.2.3 凝结时间试验
    6.3 注浆材料施工现场室外试验
        6.3.1 试验设计
        6.3.2 试验结果
    6.4 小结
第7章 采空区注浆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7.1 常规检测方法
    7.2 物探检测方法选择
    7.3 各种物探检测方法基本原理
    7.4 采空区注浆检测方法设计、现场实施及数据分析
        7.4.1 注浆场地介质地球物理特征
        7.4.2 电法
        7.4.3 浅层地震反射
        7.4.4 地震波CT
        7.4.5 电磁波CT
    7.5 各种物探检测手段的有效性对比
    7.6 检查孔及检查孔压浆检测
        7.6.1 检查孔布置
        7.6.2 钻探结果及资料分析
        7.6.3 检查孔压浆试验
    7.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高速公路下伏富水多层采空区注浆处理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下伏煤层群采空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评价研究[D]. 王清秋.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D]. 叶丹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复杂采空区高速铁路路基关键技术研究分析[J]. 姚裕春,袁碧玉. 铁道工程学报, 2021(02)
  • [4]高层建筑下伏采空区注浆治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李志永.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邻近富水坑道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D]. 胡志鹏.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6]晋城某住宅小区煤矿采空区地基注浆处治及其效果评价[D]. 娄梦梦.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7]南官庄煤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D]. 刘鹏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8]郑州市某高速公路下方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 胡克杨.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2)
  • [9]榆神高速公路路基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D]. 王新锋.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3)
  • [10]铁路路基下伏多层大型采空区治理关键技术研究[D]. 彭永良.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高速公路下富水多层采空区注浆处理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