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

浅谈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

一、浅议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自中[1](2021)在《H市银保监分局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江忠伟[2](2021)在《二代征信系统接入机构非现场监管的路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征信系统接入机构持续扩大,传统的现场检查方式存在程序固定、事后监督、覆盖面小等缺点,亟需进行监管方式改革,开展非现场监管,实现风险端口前移。从指标体系设计、数据收集、评估方法、结果应用等角度分析征信非现场监管存在的难点,梳理国内外相关部门非现场监管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征信非现场监管的路径:选取内控机制、信息报送、从业人员素质、外部评级等因素,构建指标体系;以某市接入机构为例,收集相关资料;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将非现场监管分析结果与现场检查相结合,发挥合力,提高监管效力。

王欣[3](2020)在《内蒙古银保监局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及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行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金融行业能否正常有序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及稳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成员,其安全运行对国家金融行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产生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但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与演变,银行机构不断增加,银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开拓自己的盈利空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操作行为,出现了多样化的风险,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对银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作为银行业最直接的外部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监管过程中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银行业监管的理论研究,以及对银保监会在银行业监管中的现状分析,重点阐述了内蒙古银保监局在对银行业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结合我国银行业现状,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周茜[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1978-2017)》文中指出本文以金融监管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过程。1978-2017年,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978-1992年“一行”集中监管时期、1992-2003年“三足鼎立”分业监管时期、2003-2017年“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时期。1978-1992年“一行”集中监管时期,监管主体为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客体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方式为现场稽核。1978-1992年集中监管体制的效率体现在:在集中监管基础上,我国金融业获得较好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效率有所下降,金融机构资产增加的速度快于中国人民银行机构数量和职工人数增加的速度,全国各地监管资源配置差异较大。集中监管体制的特征是:初步实现机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权力逐渐扩大;金融监管的协调发生在中国人民银行内设部门之间。1992-2003年“三足鼎立”分业监管时期,监管主体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客体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方式为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1992-2003年分业监管体制的效率体现在:金融业不良贷款问题较为突出;在分业监管基础上,我国金融业获得较好的发展;金融业的监管资源以银行业为主。分业监管体制的特征是:继续实行机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权力逐渐缩小;金融监管的协调从中国人民银行的内部转移至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之间。2003-2017年“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时期,监管主体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客体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监管方式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2003-2017年分业监管体制的效率体现在: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开始下降;在分业监管基础上,我国金融业继续获得较好的发展;金融监管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所提高。分业监管体制的特征是:机构监管保持不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地位有所提升;金融监管协调的对象主要是“一行三会”。根据这些变化,本文将1978-2017年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征总结为如下几点:一是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机构监管;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同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是无论是集中监管体制,还是分业监管体制,始终要面临金融监管协调的问题。由此得到的启示在于:我国应当逐步实现功能监管;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作用继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根据金融业的不同特点,实行有区别的监管,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林彬[5](2020)在《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政府监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我国力图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使之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其业务监管已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方面,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业务发展进行引导,实现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而商业银行执行政府监管政策的情况和效果,也直接反映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目前农村中小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在当前持续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背景下,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执行情况将直接影响国家扶持小微企业政策的成效。本文以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梳理了目前惠州地区监管部门对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的概况,并通过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分析监管存在的几点问题:一是政府对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二是政府内部落实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政府监管资源投入不足,监管政策执行缺乏保障;四是监管政策落实所需的配套体系建设不到位;五是政府监管部门对小微信贷政策论证科学性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监管理念滞后、监管资源紧缺、监管法规缺位、监管体制不畅等。对此,本文借鉴国内和国外小微企业信贷发展及监管的经验启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改进监管思路,实现风险监管与政策发展有机统一;二是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监管法规制度体系;三是加大监管正向激励引导,激发政策执行动能;四是加大监管资源投入,强化监管执行保障;五是加快监管配套体系建设,助力监管政策落地;六是加强监管政策设计,减少监管的负外部效应。

谢华隽[6](2020)在《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银行是中国金融四大支柱行业之一。随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商业银行体系复杂度、开放度越来越高,商业银行领域各种乱象和风险隐患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内部违纪违法案件高发频发。近年来,惠州市商业银行出现了多起大型违法违规事件,反映出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着较多问题。实践证明,良好的商业银行监督管理不仅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有助于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健性。因此,在惠州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下,作为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惠州监管分局如何强化监管之腕,加强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引导惠州市商业银行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作用,切实筑牢安全防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呈现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市场准入监管有效性不足、非现场监管覆盖不全、现场检查针对性不强、风险监管和风险预警不充分、信息披露监管不严格等问题,并从监管法制、监管力量、监管机构、监管科技、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的解决对策:完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横向纵向部门间的监管合作模式;加大科技投入运用,推动实施大数据监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力量;提高商业银行监管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

许铭杰[7](2019)在《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改进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解决银行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够充分问题,2007年3月,全国首家村镇银行于四川仪陇县金城镇挂牌开业。为落实政策要求,2008年至2010年间,营口市设立完成三家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也标志着营口市农村金融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凭借小法人链条短、决策快的优势,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机构“鲶鱼效用”,有效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但在村镇银行发展的同时,其在经营中踏红线、越标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因此如何通过提升村镇银行监管工作,从而整体化解村镇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仍需进一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目的和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论文中涉及的关键词进行解释,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其次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分析等方法从营口市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架构、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方法以及目前的工作现状对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再次结合监管工作实际发现目前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存在交叉监管问题严重、监管制度要求与银行经营存在偏差、非现场监测能力不足、现场检查效果不强四个方面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得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为监管主体地位难以保障、法律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主体能力不足、监管客体风控水平较低。通过分析比较美国对社区银行的监管行动、印度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政策以及国内茂名银保监分局、日照银保监分局对于辖内村镇银行的监管经验为提出提升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改进对策奠定基础。结合国内外先进监管经验,最后从优化监管职能及组织架构、优化村镇银行法制建设、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发挥监管引领作用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高恒阳[8](2017)在《非银行支付机构非现场监管措施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非银行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内容不断扩充,监管边界也不断延伸,自2010年人民银行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监管范围,初步建立了涵盖支付机构市场准入、机构经营、资金安全、业务运行与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法规制度、支付机构监管机制逐步成熟完善。鉴于监管资源的稀缺性,非现场监管是监管工作的重要一环,但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措施由于技术、资源、人员的局限性,仍存在未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数据质量欠佳、主动性不足、与现场检查结合不够等问题。本文尝试设计一个非现场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陈梦华,陈颖[9](2015)在《商业银行国库业务非现场监管框架构建及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商业银行国库业务是保证预算收支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目前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监管主要依赖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较为薄弱。本文从监管原则、监管指标体系、监管评估和判断体系以及监管预警体系四个方面探索建立商业银行国库业务非现场监管框架,并根据监管框架选取两家代理机构进行实证分析,作出监管结论和建议,最后就提高非现场监管框架适用性的路径提出了看法。

范周隆[10](2015)在《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小额贷款公司是一种新兴的小额信贷机构。从2005年首家商业性质的小额贷款公司批准成立到截止2014年6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从最初的7家蓬勃发展至当前的8394家,吸收了民间大量资本。小额贷款公司的迅猛发展,体现了民间资本进入小额信贷行业的需求。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行业的繁荣,作为从事信贷业务的特殊行业,小额贷款公司仍存在着内部治理不完善和外部监管不规范的问题,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无疑是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系统的建设,设定合理的报表体系,按时按期从小额贷款公司处获取监管信息。为全面及时持续地评估总体风险状况,监管机构还需通过现场检查以及外部审计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信息准确性、真实性进行审核,从而实现高效的监管。高效、合理的非现场监管是发展快速的小额贷款公司的重要监管手段之一。本文分析在结合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先进的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体系,分析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的原因以及监管的层面,从而设立一套非现场监管体系。该监管体系包括确定监管部门的职责、颁布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有效地监管指标体系,构建运行有效地非现场监管系统,帮助监管当局实现非现场监管。最后针对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过程中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不完善、监管主体不明确、法律法规不完善、技术支持不够、数据口径不统一以及失真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浅议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2)二代征信系统接入机构非现场监管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接入机构非现场监管存在的难点
    (一)数据收集自动化程度低,征信非现场监管工作效率低下
    (二)收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存疑,难以满足征信非现场监管要求
    (三)指标体系设计、评估分析方法、后续跟踪处理缺少有效标准,非现场监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非现场监管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非现场监管模式
    (二)国内非现场监管模式
    (三)相关启示
四、征信非现场监管路径研究
    (一)征信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设计
    (二)征信非现场监管信息收集
    (三)征信非现场监管信息分析
        1. 聚类分析法
        2. 主成分分析法
        3. 两种方法比较
    (四)分析结果应用
五、政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指标体系,促进非现场监管规范性
    (二)畅通信息采集机制,提高非现场监管效率性
    (三)完善信息分析方法,提升非现场监管科学性
    (四)强化分级结果应用,发挥非现场监管有效性

(3)内蒙古银保监局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研究的相关概念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内蒙古银保监局的监管现状
    2.1 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监管体系架构
    2.2 制定了监管原则
    2.3 确立了监管方式
    2.4 初步取得了监管成效
        2.4.1 推动地区经济取得新发展
        2.4.2 风险防控取得新突破
        2.4.3 包商银行事件的成功处置
3 内蒙古银保监局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监管存在的问题
        3.1.1 监管范围较窄,监管存在漏洞
        3.1.2 监管决策不独立,容易受外界影响
        3.1.3 监管发现的问题揭露不彻底
        3.1.4 监管效率低,浪费监管资源
    3.2 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监管理念落后
        3.2.2 市场约束机制不完善
        3.2.3 各机构之间未形成合力
        3.2.4 监管人员素质及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3.2.5 监管人员配备不足
        3.2.6 非现场监管技术有待提高
4 内蒙古银保监局提高监管效果的对策建议
    4.1 转变监管理念,健全监管法律法规
        4.1.1 转变传统监管理念
        4.1.2 健全、完善监管法律法规
    4.2 完善监管权行使机制,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4.3 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为监管提供保障
        4.3.1 改进监管人员考核机制
        4.3.2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4.3.3 增加人员配备
    4.4 提高非现场监管效率
        4.4.1 完善监管手段与技术
        4.4.2 改进非现场监管方式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金融监管理论
    第一节 金融监管模式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第三节 金融监管协调
    第四节 宏观审慎监管
第二章 “一行”集中监管时期(1978-1992)
    第一节 1978-1992 年集中监管体制的运行方式
        一、监管主体:一行
        二、监管客体: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监管方式:现场稽核
    第二节 1978-1992 年集中监管体制的效率和特征
        一、集中监管体制的效率
        二、集中监管体制的特征
第三章 “三足鼎立”分业监管时期(1992-2003)
    第一节 1992-2003 年分业监管体制的运行方式
        一、监管主体:三足鼎立
        二、监管客体: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监管方式: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
    第二节 1992-2003 年分业监管体制的效率和特征
        一、分业监管体制的效率
        二、分业监管体制的特征
第四章 “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时期(2003-2017)
    第一节 2003-2017 年分业监管体制的运行方式
        一、监管主体:一行三会
        二、监管客体: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三、监管方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
    第二节 2003-2017 年分业监管体制的效率和特征
        一、分业监管体制的效率
        二、分业监管体制的特征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农村中小银行信贷业务监管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政府监管
        2.1.2 农村中小银行
        2.1.3 小微信贷
    2.2 我国小微信贷监管政策体系概述
        2.2.1 监管制度体系
        2.2.2 政策核心内容
        2.2.3 评价体系
    2.3 我国小微信贷监管职能体系概述
        2.3.1 监管职能体系
        2.3.2 监管实施主体
        2.3.3 监管执行方式
    2.4 理论基础
        2.4.1 政府失灵理论
        2.4.2 公共产品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政府监管概况
    3.1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3.1.1 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规模
        3.1.2 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结构分布
    3.2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现状
        3.2.1 监管的内容
        3.2.2 监管实施主体
        3.2.3 监管的主要手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情况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的方式和对象
        4.1.2 监管部门人员的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问卷情况分析
        4.1.3 银行从业者的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问卷情况分析
        4.1.4 金融消费者的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问卷情况分析
    4.2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对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4.2.2 政府内部落实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工作积极性不高
        4.2.3 政府监管资源投入不足,监管政策执行缺乏保障
        4.2.4 监管政策落实所需的配套体系建设不到位
        4.2.5 政府监管部门对小微信贷政策论证科学性不足
    4.3 惠州市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监管理念滞后
        4.3.2 监管资源紧缺
        4.3.3 监管法规缺位
        4.3.4 监管体制不畅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国外小微信贷业务监管经验借鉴
    5.1 国内的监管经验启示
        5.1.1 台州市的监管经验启示
        5.1.2 宁波市的监管经验启示
    5.2 国外的监管经验启示
        5.2.1 美国的监管经验启示
        5.2.2 日本的监管经验启示
        5.2.3 德国的监管经验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6.1 改进监管思路,实现风险监管与政策发展有机统一
        6.1.1 平衡政府监管和市场配置的有机统一
        6.1.2 适度提升监管容忍度
        6.1.3 培育银行自治能力
    6.2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监管法规制度体系
        6.2.1 完善小微信贷监管制度
        6.2.2 理清小微信贷监管体制
        6.2.3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6.3 加大监管正向激励引导,激发政策执行动能
        6.3.1 优化监管部门内部考核导向
        6.3.2 重塑农村中小银行监管考核机制
    6.4 加大监管资源投入,强化监管执行保障
        6.4.1 加快监管人力资源优化
        6.4.2 加强垂直监管部门与地方监管部门的资源优势互补
    6.5 加快监管配套体系建设,助力监管政策落地
        6.5.1 建立小微信贷配套评级体系
        6.5.2 建立小微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6.5.3 培育小微信贷中介服务体系
    6.6 加强监管政策设计,减少监管的负外部效应
        6.6.1 做好监管政策设计论证
        6.6.2 做好监管政策执行监督
        6.6.3 做好监管政策效果评估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关于惠州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监管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 2 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监管情况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商业银行
        2.1.2 银行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
        2.2.2 银行监管治理
第三章 惠州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监管情况
    3.1 惠州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3.1.1 惠州经济发展概况
        3.1.2 惠州市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3.1.3 惠州市商业银行运行特点
        3.1.4 惠州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3.2 惠州市商业银行现行监管情况
        3.2.1 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和体制
        3.2.2 惠州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原则和监管要求
        3.2.3 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的主要手段
第四章 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市场准入监管的有效性不足
        4.1.2 非现场监管的覆盖不全
        4.1.3 现场检查的针对性不强
        4.1.4 风险监管和风险预警不充分
        4.1.5 信息披露监管不严格
    4.2 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商业银行监管法制方面的影响
        4.2.2 商业银行监管力量方面的影响
        4.2.3 地方监管自主权方面的影响
        4.2.4 商业银行监管信息手段运用的影响
        4.2.5 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监管实效的影响
第五章 完善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5.1.1 建立系统完整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5.1.2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监管责任制
        5.1.3 推进地方银行监管实施细则的制定
    5.2 优化横向纵向部门间的商业银行监管合作模式
        5.2.1 加强横向部门监管协同形成合力
        5.2.2 加强纵向监管部门协调增强地方自主权
    5.3 加大科技投入运用,推动实施大数据监管
        5.3.1 建立地方银行大数据监管系统
        5.3.2 强化监管和科技的协同合作
    5.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力量
        5.4.1 拓宽监管人才输入渠道
        5.4.2 提升监管人员专业化水平
        5.4.3 激活监管队伍活力
    5.5 提高商业银行监管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5.1 深化商业银行监管政务公开
        5.5.2 发挥社会各界监督力量
        5.5.3 加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谈话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价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1.3.1 村镇银行
        1.3.2 银行监管
        1.3.3 公共利益理论
        1.3.4 有效银行监管理论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基本情况
    2.1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体系架构及监管理念
        2.1.1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体系架构
        2.1.2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理念
    2.2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方式
        2.2.1 市场准入监管
        2.2.2 非现场监管
        2.2.3 现场检查
    2.3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现状
        2.3.1 资产负债业务监管情况
        2.3.2 市场定位监管情况
        2.3.3 风险防控监管情况
        2.3.4 监管工作满意度评价
3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3.1.1 交叉监管问题严重
        3.1.2 监管制度要求与银行经营存在偏差
        3.1.3 非现场监测能力不足
        3.1.4 现场检查效果不强
    3.2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不足的原因分析
        3.2.1 监管主体地位难以保障
        3.2.2 法律制度不健全
        3.2.3 监管主体能力不足
        3.2.4 监管客体风控水平较低
4 国内外银行监管工作经验借鉴
    4.1 国外中小银行监管实践
        4.1.1 美国社区银行监管经验
        4.1.2 印度小额信贷监管改革经验
    4.2 国内其他省市村镇银行监管实践
        4.2.1 茂名地区监管实践
        4.2.2 日照地区监管实践
    4.3 经验总结及启示
5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问题的对策
    5.1 优化监管职能及组织架构
        5.1.1 建立村镇银行监管协调委员会
        5.1.2 建立风险防控协同机制
        5.1.3 建立“源”监管模式
    5.2 优化村镇银行法制建设
        5.2.1 为差异化监管设立法制保障
        5.2.2 为创新机制提供政策支持
    5.3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5.3.1 提升现场检查工作能力
        5.3.2 强化村镇银行监管队伍建设
    5.4 充分发挥监管引领作用
        5.4.1 引导村镇银行坚守市场定位
        5.4.2 强化村镇银行引导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尽职情况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8)非银行支付机构非现场监管措施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现场监管的内容及目的
     (一) 非银行支付机构非现场监管的内容
     (二) 非银行支付机构非现场监管的目的
二、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体系现状
     (一)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体系的发展
     (二) 目前非现场监管的主要手段
        1. 备付金核对校验机制
        2. 基础数据统计分析
        3. 支付机构重要事项审核、备案
        4. 支付机构分类评级
三、当前非现场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未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
     (二) 非现场监管数据方面存在不足
     (三) 非现场监管主动性不足
     (四) 非现场监管信息覆盖面有限
     (五) 非现场监管信息运用与现场检查未能有机结合
四、非现场监管体系框架设计
五、非现场监管体系改进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完善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
        1. 建立分层次、分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
        2. 合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 建立以风险分析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3. 不断修订完善报表内容和各项监管指标
     (二) 强化非现场监管数据规范性
        1. 敦促非银行支付机构进一步完善支付业务信息系统
        2. 统一各类监管数据的统计口径
        3. 保持非现场监管报表范式、结构、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三) 不断丰富非现场监管系统的预警功能
        1. 深度挖掘支付机构经营数据变动所蕴藏的风险
        2. 确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测指标及风险预警体系
        3. 制定线性的奖惩机制, 避免支付机构打“擦边球”
     (四) 促进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的有机融合
        1. 提升非现场监管对现场检查的指导作用
        2. 强化非现场监管系统的功能和覆盖范围
     (五) 加强信息共享, 理顺风险处置工作流程

(9)商业银行国库业务非现场监管框架构建及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商业银行国库业务非现场监管框架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国库业务非现场监管现状
    (二)构建商业银行国库业务非现场监管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国库业务非现场监管框架的构建
    (一)监管原则
    (二)监管指标体系
    (三)监管评估和判断体系
    (四)监管预警体系
三、商业银行代理机构非现场监管实证分析
    (一)经收机构评级
    (二)集中支付机构评级
四、提高非现场监管框架适用性的路径
    (一)正确认识非现场监管
    (二)持续改进非现场监管制度体系
    (三)循序渐进探索非现场监管手段

(10)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思路与结构框架
    1.5 文章创新点
第二章 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的现状
    2.1 小额贷款公司的角色定位
    2.2 快速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
    2.3 非现场监管理论框架
        2.3.1 非现场监管模型演变
        2.3.2 非现场监管的特点
        2.3.3 非现场监管在风险为本监管框架中的地位
    2.4 非现场监管现状
        2.4.1 监管机构
        2.4.2 政策规范
        2.4.3 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
    2.5 非现场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5.1 非现场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2.5.2 监管主体复杂,职责不清
        2.5.3 分析预警不够深入
        2.5.4 技术手段支持不够
        2.5.5 报表指标体系不合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国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体系的对比与借鉴
    3.1 国外小额信贷模式
    3.2 格莱珉乡村银行
        3.2.1 格莱珉模式
        3.2.2 格莱珉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3.3 BRI小额信贷模式
        3.3.1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非现场监管
    3.4 对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的借鉴
        3.4.1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
        3.4.2 明确各监管主体的职责监管
        3.4.3 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现场监管的原因和监管层面分析
    4.1 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现状和非现场监管原因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4.1.1 抽逃资本金
        4.1.2 业务流程不规范
        4.1.3 资金用途的更改
        4.1.4 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4.1.5 其他普遍存在的风险
    4.2 监管的层面
        4.2.1 资本扩张能力层面的监管
        4.2.2 管理人员层面的监管
        4.2.3 风险的防范与处置措施
        4.2.4 小额贷款公司持续增长和盈利的能力
第五章 完善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的方案设计
    5.1 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明确监管机构
    5.2 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基本程序
    5.3 信息收集与分析
    5.4 非现场监管指标
        5.4.1 利用专家意见法筛选指标和确定权重
        5.4.2 非现场监管权重系数
    5.5 处罚措施
    5.6 非现场监管系统
        5.6.1 非现场监管系统的总体结构
        5.6.2 软件开发
        5.6.3 非现场监管数据库的建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非现场监管体系的监管环境建设
    6.1 出台相关法律文件
    6.2 确定监管主体
    6.3 完善报表指标体系设计
    6.4 推广非现场监管系统的应用
    6.5 加强数据规范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的筛选问卷
附件二 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权重系数调查表
附件

四、浅议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H市银保监分局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研究[D]. 陈自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二代征信系统接入机构非现场监管的路径分析[J]. 江忠伟. 征信, 2021(04)
  • [3]内蒙古银保监局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D]. 王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1978-2017)[D]. 周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惠州地区农村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政府监管研究[D]. 林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谢华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营口市村镇银行监管工作改进对策研究[D]. 许铭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7)
  • [8]非银行支付机构非现场监管措施改进研究[J]. 高恒阳. 浙江金融, 2017(07)
  • [9]商业银行国库业务非现场监管框架构建及实证分析[J]. 陈梦华,陈颖. 海南金融, 2015(07)
  • [10]小额贷款公司非现场监管体系研究[D]. 范周隆.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浅谈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