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实验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实验设计

一、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实验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胡灵[1](2021)在《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指出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成为体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建国七十年以来人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选编原则、框架结构、教学内容及学习评价进行梳理,找出教材编写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了解现今体育教材使用情况,探明原因,为我国今后体育教材的编写研究及教材的指向性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建议。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并未很好的落实,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理解和场域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却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现了偏差,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2.教材内容编写所制定的选编原则在实际编写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现今的选编原则与师生之间的需要存在着偏差,没得到师生的认同。3.教材所编写的教学内容和所制定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与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且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4.教材所编写学习评价中的评价方法、内容、主体和标准与实际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没有很好的契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未得到教师认同。整个研究发现新时代体育教材编写的展望:1.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2.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3.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4.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5.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6.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彭雪梅[2](2021)在《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其编写范式在科学共同体上呈现出人教社专业编辑、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三结合”队伍特点;编写理念上呈现出“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逐步推进的特点;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专家、教师及学生得出: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面临“两大现状”和“六大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与“学”的需求,编写范式出现危机。“两大现状”为师生使用率低和师生满意度低;“六大问题”为: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时代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操作性不强;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最后依据现存问题并结合以往的编写范式提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为:(1)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应规范编写人员领域,编写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科学共同体应为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研究、教学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同时应优化科学共同体的人员结构,缩小专家教授的比例,加大一线教师的比例,同一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专家教授与一线优秀教师合作完成;此外还需优化科学共同体的地区分布,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应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学校,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各地专家教授、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共同体,有利于更好地把控各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2)理念上,凸显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教科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实现;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关注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实用性;落实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实行制度,注重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的具体实现。(3)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且应详细具体,便于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文字与图表相结合,还应以便捷的方式加入视频教程;在考核评定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学习评价方法上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学练方法上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谭牮牮[3](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屡屡遭遇困境,是在其教育的价值上出现了偏差,违背了培养人的初衷,沦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其课程所追寻的方向,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讨论既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其课程的主体在课程活动之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需要所进行价值选择时的倾向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从学科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也有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还有从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演进与发展规律进行探究的。本研究选题依据有以下四点:一是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立足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二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三是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四是价值取向是课程标准修改应确立的前提与核心。从研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未来走向的目的出发,以建国以来颁布的11部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教学指导文件从颁布的时代背景、文本剖析不同大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走向,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发展,即从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为劳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价值取向,再到实施素质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一直到新世纪的体育课程以“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整个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演变特征是由重视运动技能传授——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发展演变的。从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中看出,体育课程由重视国家发展需求一步步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后到重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分析出现不同阶段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原因有时政主导价值取向的、“传统养生”价值观念、“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功利主义价值观是现实根源;传统养生观念是思想根源;时政格局是社会根源。深入分析现存的价值取向的根源分析有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其导向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价值取向的走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开放融合,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程的理念应与国际接轨;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传统的根源。启示我们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未来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整合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加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结构整体。

章榕[4](2021)在《新中国70年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变化及价值选择研究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当中,我国的课程改革总共经历了九次变革,而每次课程改革都会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进行适时的修正,每一次课程改革带来的体育教材变化都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九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的体育教材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教社作为教育部直属单位,参与并且见证了7个版本的体育教科书编写。所以,对人教社七个版本的体育教材按照内容、授课时数、复核评价与考核标准等分类进行了归纳以及总结,从这些归纳和总结结论当中找到体育教材内容的发展趋势。这样的研究具有广泛性的实践意义和指向性的理论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社7个版本的初中体育教科书。其内容纲要和授课时数的变化是演变历程的基本参照。以体育教科书当中的内容演变历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来探寻中国体育教材的演变规律。本文创新性地选择了体育教科书的价值选择为一个审视角度来评价新中国成立70年的体育教科书变迁。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对比法等,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对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人教社七个版本的体育教材当中的内容变化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新中国70年以来7个版本的人教版体育教材内容变化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科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涵盖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第二,选修课的比例逐渐增加;第三,理论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第四,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和多元;第五,指导思想与时俱进。2.体育教科书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教材内容不断增多,授课时数分配多样化,项目难度逐渐降低,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演变历程。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策的指导对体育教材的价值取向影响最大。教材的价值选择呈现出以下特点:由国家政策引导,反映时代特点;将道德培养贯穿于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4.从价值选择的演变趋势来看,7版教材的价值选择演变呈现出越来越重视体育德育的趋势,从单纯地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到坚持健康水平的提高,直到最新版教材(2012年版)强调“立德树人”原则,都能证明这一价值选择的演变趋势。

王红鑫[5](2021)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发展的基石,肩负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云南义务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期,民国成立后,义务教育有了一定的进展。1916年后,由于先后兴起的护国、护法运动,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停滞。二六政变后,云南政局逐渐稳定,义务教育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云南仅用10余年时期,义务教育便跃居全国前列,成为边疆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典范。不论是学生的数量、学校数,还是经费数、教职员数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引下围绕义务教育的建立与发展制定义务教育推行方针,以期大力推进云南义务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基于云南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形,从三个方面对云南义务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第一部分考证云南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从义务教育产生的背景出发,还原云南义务教育早期的发展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原型。第二部分考证云南推行义务教育的措施,具体可分为经费、行政管理以及师资培养三个方面:就经费而言,云南通过教育经费独立和省、中央补助款建立自上而下的三级经费承担机制与三权分立的教育经费监督机制,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行政管理方面,则是建立教育厅、教育局、街村学董的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推行义务教育,1935年又设置专门义务教育管理机构——省县义务教育委员会以及学区督学(视导员)负责义务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监督、考察,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行政保障;此外,针对师资不足方面,通过省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简易师范学校、师资训练所、改良塾师、强化考核等方式培养师资,保障师资的量与质。第三个部分剖析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从义务教育经费基础、发展不均、多元发展、汉民融合、组织有力等方面,探析义务教育发展在云南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以期为当代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王思源[6](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提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周丽威[7](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李海萍,彭嘉俊[8](2020)在《由“术”达“美”:美术教科书70年之演进、成就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美术教科书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前17年美术教科书的充实与提高、"文化大革命"时期美术教科书的无序与停滞、改革开放初期美术教科书的改革与繁荣、21世纪美术教科书的转型与深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确立了"由‘术’达‘美’"的美术教育理念,形成了分段设计且依次递进的美术教科书体系,建构了文化多元与文化自信融合的美术教科书内容,实现了从"教本"到"学本"的美术教科书价值转向。当下之美术教科书,在功利主义重压下应进一步落实其价值理念,在学科分割传统中应进一步促进其知识融合。

李婷婷[9](2020)在《我国中学生物学科能力的百年建构 ——基于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制定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新世纪成为生物学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准绳。国家颁布一系列文件都对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我国生物课程标准发展已有百余年,对课程标准的历史性研究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的指导作用。剖析生物学科能力百年演变特征,指出中学生物学科能力建构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生物课程标准中学科能力建构。本论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文本挖掘和质性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整理自1902年百年来56版生物课程标准,以此为基本依托,展开研究。文献研究法是对56版课程标准研制历史背景和结构演变进行梳理,归纳其发展线索。1923年之前的课程标准结构和内容不完善,因此本论文对百年课程标准学科能力的研究从1923年开始,为构建百年中学生物学科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对51份课程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利用NLPIR-master工具对课程标准开展特征词权重分析,结合学段,阐明百年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四个阶段学科能力内容的变迁。其次,利用质性文本分析法依据PISA框架,将生物学科能力划分为五个维度来建构生物学科能力,即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认识论和创新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协调多种能力共同完成,下面设实验操作能力、实际应用、合作交流、科学方法和认知思维。认识论包括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人格品质和学科本质。最后,利用统计分析法,对课程标准目标文本、内容文本和建议文本中的学科能力一致性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百年生物课程标准学科能力经历了由单一重视基本能力到多种能力协调发展,由重视双基训练到生物核心素养养成,由“学科本位”逐渐转向“学生本位”。价值取向具有明显时代特色,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各个维度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融入新的内涵。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一级学科能力中综合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比重偏低,问题解决的二级能力合作交流出现较晚,发展缓慢,认识论的二级能力情感态度占比偏低。学科能力在百年演进过程中体现了继承性和纠偏性,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对上一阶段出现的优秀成果继承与发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研究发现学科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纠偏幅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建议后续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加强循证性研究,以科学合理完善课程标准中各学科能力比重。研究发现初高中阶段学科能力结构存在差异,在内涵上有良好的进阶性。目标文本和建议文本学科能力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内容文本偏重基本技能,存在认识论比重严重不足的问题。目标、内容和建议文本中学科能力一致性存在偏差。

陈长洲,王红英,项贤林,赵艳艳,彭国强[10](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反思》文中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作为学校体育的法规性、指导性课程文件,既是学校体育理念的集中反映,也是指引体育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历经8次变革,不断完善,并呈现以下演变特征:①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从"社会中心"到"学科中心"再到"学生中心";②体育课程目标从侧重"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③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从"统一性、碎片化"到"灵活性、结构化";④体育课程实施从"指令"到"创生";⑤体育课程评价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素养本位"。同时,演变过程中出现以下质疑与争鸣:①异域体育教育理论本土化过程中的融合与冲突;②"宏大理论"与"教师实践"间的交接鸿沟;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流变与争鸣;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继承与发展。

二、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实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实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基础教育
        2.1.2 教材
        2.1.3 教科书
        2.1.4 体育教材
    2.2 体育教材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材在体育史专着、专题中的研究
        2.2.2 体育教材编写研究
        2.2.3 体育教材演变历史分期研究
        2.2.4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研究
        2.2.5 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研究
    2.3 相关研究的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德尔菲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人教版初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编写特征分析
        4.1.1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指导思想的特征
        4.1.2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特征
        4.1.3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内容的特征
        4.1.4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特征
        4.1.5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中学习评价的编写特征
    4.2 现阶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调查
        4.2.1 教师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2.2 学生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3 教材编写与师生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4.3.1 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
        4.3.2 教材内容的选编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同
        4.3.3 教材编写框架及其内容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4.3.4 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教师并未采纳
5 教材编写的展望
    5.1 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
    5.2 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
    5.3 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应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
    5.4 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
    5.5 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
    5.6 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问卷
附录2:学生问卷
附录3:专家访谈
附录4:教师访谈
附录5:学生访谈
附件6: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7: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8:开放式编码
附录9:相关支撑材料
致谢

(2)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教科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重视
        1.1.2 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
        1.1.3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1.1.4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研究尚未涉及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与教材
        2.1.2 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
        2.1.3 编写范式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演变研究
        2.2.2 体育教科书内容研究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研究
        2.2.4 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2.2.5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文本分析法
        3.2.5 德尔菲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范式理论概述
        4.1.1 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4.1.2 范式理论内容梳理
        4.1.3 “范式”维度的确立
    4.2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历史考察
        4.2.1 “统编教材”阶段(1949年-1985年)
        4.2.2 “一纲多本”阶段(1986年-1999年)
        4.2.3 “体育与健康”阶段(2000年至今)
    4.3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4.3.1 第一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总结(1997年)
        4.3.2 第二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1年)
        4.3.3 第三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4年)
        4.3.4 第四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19年)
        4.3.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4.4.1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使用率低
        4.4.2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满意度低
        4.4.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
        4.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
        4.4.5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
        4.4.6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时代适应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4.4.7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实际操作性不强
        4.4.8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
    4.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
        4.5.1 科学共同体
        4.5.2 理念
        4.5.3 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5.1.2 师生从不使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原因
        5.1.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5.2 建议
        5.2.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建议
        5.2.2 其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四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五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一轮)
附录七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附录八 问卷效度调查表
附录九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
致谢

(3)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课程标准的缘起及核心概念界定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研究法
        3.2.3 归纳总结法
        3.2.4 比较研究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历史演进分析
        4.1.1 1956 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4.1.2 1961 年《中学体育教材》
        4.1.3 1978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4 1987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5 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1988 大纲、1992 大纲
        4.1.6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7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4.1.8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
        4.1.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9 年级)课程标准(2011 年版)》
        4.1.1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
    4.2 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价值取向分析
        4.2.1 时政主导的价值取向
        4.2.2 “传统养生”的价值观念
        4.2.3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
    4.3 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存在根源分析
        4.3.1 国家意志的体现
        4.3.2 受传统文化影响
        4.3.3 体育课程开放融合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中国70年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变化及价值选择研究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材
        2.1.2 体育教材
        2.1.3 价值选择
    2.2 体育教材内容的研究
    2.3 体育教材阶段划分的研究
    2.4 体育教材价值选择的分析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比较研究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体育教材内容变化的审视
        4.1.1 初中体育教材版本变化研究
        4.1.2 初中体育教材内容研究
        4.1.3 初中体育教材部分项目变化研究
        4.1.4 初中体育教材内容变化特征研究
    4.2 初中体育教材的价值选择研究
        4.2.1 1957 年出版的《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的教材价值选择
        4.2.2 1961 年出版的《中学体育教材》的教材价值选择
        4.2.3 1978 年出版的《中学体育教材》的教材价值选择
        4.2.4 1987 年出版的《中学体育教材》的教材价值选择
        4.2.5 1990 年出版的《体育》的教材价值选择
        4.2.6 2009 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的教材价值选择
        4.2.7 2012 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的教材价值选择
        4.2.8 初中体育教材价值选择的路径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回溯真相: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
        (二)现实诉求:为当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民国义务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民国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核心概念:“义务教育”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背景与基础
    第一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历史背景
        一、云南义务教育发展时代背景
        二、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现实背景
        (一)地理环境
        (二)政局曲折
        (三)经济发展
    第二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基础
        一、现实基础
        二、师资基础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第一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历程
        一、经费独立,初步发展
        二、多元并举,发展兴盛
        三、局势恶化,由盛转衰
    第二节 云南义务教育实施形式
        一、普通小学
        二、简易小学
        三、短期小学
        四、巡回学校
    第三节 云南边地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一、直面问题,政策保障
        二、针对地域,分地设学
    第四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典型性案例
        一、昆明市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二、普洱县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三、腾冲县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经费筹集与管理
    第一节 经费困境:推动教育经费独立
    第二节 县市不均:建立三级承担经费机制
        一、各县市自筹义教经费
        二、中央及省政府拨款
    第三节 强化监督:完善教育经费运行与监督机制
        一、经费运行制度
        二、经费监督方式
    第四节 丧失独立:义务教育发展受挫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行政与督导
    第一节 结束混乱:完善义务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一、分级管理:建立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二、专职负责:义务教育委员会
    第二节 强化监督:恢复义务教育督学制度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师资培养与管理
    第一节 发展束缚:师资不足
    第二节 挣脱束缚:培养师资
        一、以师范学区为中心发展省立师范学校
        二、广设县立师范学校
        三、推广短期师资训练所(班)
        四、改良塾师
    第三节 考奖并举:加强管理
        一、严格考核教师
        二、改善师资待遇
    第四节 初见成效:摆脱困境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特点、作用与启示
    第一节 义务教育发展特点与经验
        一、经费支撑,阶段分明
        二、筹款差异,发展不均
        三、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四、汉民并举,融合共进
        五、完善组织,赏罚分明
    第二节 云南义务教育历史作用
        一、扩大受教育者规模,加快近代化进程
        二、增强公民意识,维系边疆稳定
        三、奠定新中国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启示
        一、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二、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提高义务教育发展质量
        三、改善师生待遇,实施师资流动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史料
    专着
    期刊、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6)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我国中学生物学科能力的百年建构 ——基于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阶段与概念框架
        一、质性文本分析过程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课程标准和学科能力的研究历程与方法
    第一节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回顾
        一、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概况
        二、国际课程标准的研究回顾
        三、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历程
    第二节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的发展规律概述
        一、各版本课程标准及其历史背景
        二、各版本课程标准的结构演变
    第三节 生物学科能力的研究回顾与方法设计
        一、生物学科能力的研究概况
        二、生物学科能力的分类框架
第三章 百年生物课程目标文本的学科能力嬗变
    第一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内容变迁
        一、学科能力启蒙的第一阶段
        二、以苏为师艰辛探索的第二阶段
        三、飞速发展彰显学科特色的第三阶段
        四、整合-创新-突破的第四阶段
    第二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演变规律
        一、基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演变特征
        二、创造性思维和认识论的演变特征
        三、生物学科能力的整体演变特征
第四章 百年生物课程内容文本的学科能力嬗变
    第一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内容变迁
        一、基础知识为核心的第一阶段
        二、双基教育为中心的第二阶段
        三、素质教育为发展的第三阶段
        四、科学素养为导向的第四阶段
    第二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演变规律
        一、基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演变特征
        二、创造性思维和认知论的演变特征
        三、生物学科能力的整体演变特征
第五章 百年生物课程建议文本的学科能力嬗变
    第一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内容变迁
        一、学科能力启蒙的第一阶段
        二、以苏为师艰辛探索的第二阶段
        三、飞速发展彰显学科特色的第三阶段
        四、整合-创新-突破的第四阶段
    第二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演变规律
        一、基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演变特征
        二、创造性思维和认识论的演变特征
        三、生物学科能力的整体演变特征
第六章 百年生物课程文本的学科能力一致性研究
    第一节 课程文本学科能力的一致性表现
        一、初中阶段学科能力一致性表现
        二、高中阶段学科能力一致性表现
    第二节 课程文本学科能力的一致性分析
        一、课程文本之间学科能力结构差异显着
        二、课程文本学科能力不一致的影响
第七章 研究主要结果
    第一节 研究结果
        一、生物学科能力发展具有时代特色
        二、学科能力发展不均衡
        三、初高中学科能力内容进阶性良好,结构参差不齐
        四、生物学科能力的价值取向和内涵不断变革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课程标准中学科能力应具有一致性
        二、加强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学科能力的建构应清晰易于操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内涵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基本属性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结构属性
    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生成属性
2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演变历程
    2.1“学习苏联”借鉴模仿阶段(1949—1957年)
    2.2“独立自主”建设起步阶段(1958—1967年)
    2.3“解放思想”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9年)
    2.4“素质教育”发展提高阶段(2000—2019年)
3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演变特征
    3.1 课程价值取向:从“社会中心”到“学科中心”再到“学生中心”
    3.2 课程目标:从侧重“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3.3 课程内容:从“统一性、碎片化”转向“灵活性、结构化”
    3.4 课程实施:从“指令”到“创生”
    3.5 课程评价: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素养本位”
4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演变中的质疑与争鸣
    4.1 融合与冲突:异域体育教育理论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自卑心理
    4.2 理论与实践:“宏大理论”与“教师实践”间的交接鸿沟
    4.3 集权与赋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流变与争鸣
    4.4 继承与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形成与完善
5 结束语

四、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实验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D]. 杨胡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D]. 彭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谭牮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新中国70年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变化及价值选择研究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D]. 章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发展研究[D]. 王红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8]由“术”达“美”:美术教科书70年之演进、成就与反思[J]. 李海萍,彭嘉俊. 教育学报, 2020(03)
  • [9]我国中学生物学科能力的百年建构 ——基于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D]. 李婷婷. 青岛大学, 2020(02)
  • [10]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反思[J]. 陈长洲,王红英,项贤林,赵艳艳,彭国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06)

标签:;  ;  ;  ;  ;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实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