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情色美学与小说

明清情色美学与小说

一、情欲美学与明清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朱泽清[1](2021)在《程本、脂本尤三姐故事异文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尤三姐是小说《红楼梦》从六十二回到六十九回的红楼二尤故事中篇幅仅占五回的人物。这一人物在各类红楼梦手抄本中都是以淫妇的姿态示人,但在程伟元、高鹗印刷出版的百二十回《红楼梦》却将其改塑成了一个贞烈女子,究竟哪一个版本更好,在学界争执已久。本文从九个不同版本的异文入手,立足于两个版本小说的创作主旨的区别,从小说创作的叙事结构和叙事主题角度研究异文的成因。本文整理了乙卯本、庚辰本、甲辰本、王府本、戚本、列藏本、梦稿本七个手抄本,总结以脂砚斋等评点家《红楼梦》对尤三姐的评价,找出手抄本及程甲本、程乙本两个通行本中尤三姐故事的演变路径以及故事的矛盾。从《红楼梦》对“情”这一叙事主题来看,曹雪芹与程高对于“情”在态度上的区别对于异文走向产生影响。曹雪芹称此书“大旨谈情”,情是小说的叙事中心。而曹雪芹对过去才子佳人故事中错误情描写颇为不满,在《红楼梦》中他有意打破兼情兼淫的美学范式强调礼仪主义,以尤三姐表达作者对从良者的刚强态度以及对浊世之情的悲悯。相较之下,程本尤三姐故事以妇女贞操为叙事主题,展现出作者注重教化的封建道德观念,其思想高度远低于脂本。从叙事方法来看,脂本、程本文学素养和美学观点的区别对尤三姐故事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以自己的小说作为反对传统的才子佳人作品叙事模式的武器,写出了不落窠臼的故事,展现传统才子佳人故事的荒诞与过度理想化。程本对三姐形象改塑后,其故事的相遇、受阻、结局的桥段设计虽然相似,但内在机理却完全不同,三姐在故事中依旧难以摆脱男性凝视,其叙事结构重新落入了“烈女殉节”的窠臼之中。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对《红楼梦》情旨与创作主旨的总结,关注《红楼梦》对前代思潮的反思与批判,以脂砚斋在内的清代评点家的批语为依据,解析曹雪芹与程伟元、高鹗的创作意图,探明创作主旨和创作思路对尤三姐故事异文的影响。

童海旭[2](2021)在《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往往以序跋、评点等形式呈现。前人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已收获可观成果。目前学界越来越关注到序跋对小说研究的重要性,并从序跋所涵盖的小说理论和功能、序跋的文体特征、序跋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以及序跋文本的史料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尤以明清小说序跋为主。经过前代的积累与沉淀,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繁复,其序跋内容也多姿多彩,学者多有研究。但是,关于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的研究尚未有过系统的论述。明末清初,以才子佳人类题材为主的世情小说蜂拥而起,其序跋创作也随之繁盛起来。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作为跨时代的成果,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数序跋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他们在序跋中交代了创作目的以及与小说作者之交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序跋体现了“儒释道三合一”的影响,论述了小说对于社会的教化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思想内涵。同时,序跋沿着世情小说通俗化、大众化的创作倾向来描写明末清初的世俗风尚。序跋不仅从读者和作者两方面入手论述了小说娱情的社会作用与“劝百讽一”的客观效果,而且对于小说的审美批评进行了多方位解读。作为小说评点的形式之一,序跋秉承世情小说“极摩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艺术原则,并从修辞、虚实、奇与常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小说的创作技巧。序跋自身也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在坚持颂体“称美而不称恶”的创作原则的基础上,以骈散相兼的结构形式和雅俗融合的风格构成了序跋文体独特的艺术魅力。毋庸置疑,序跋在迎合时代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文体形式。关于序跋评价失衡以及序跋文字阙失等问题也不容被忽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对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展开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整合小说的理论系统,也有助于研究明末清初的世俗风尚、世情小说的发展情况以及序跋的整体价值,进而发掘序跋所隐藏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等。

云玉杰[3](2021)在《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才子佳人小说,兴起于明末,盛行于清初,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股“异流”。在明清小说发展史的链条上,才子佳人小说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它既受益于前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后者有很大影响。才子佳人小说以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主人公多为年少才高的书生和美貌多才的佳人,双方一见钟情;中途却被小人拨乱或父母阻挠,备尝离合悲欢之苦;终因才子金榜题名,后洞房花烛,皆大欢喜为主要情节特征的章回体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在描写男女主人公追求恋爱婚姻的过程中塑造了大量貌美多才、胆识过人的佳人形象,极富有典型意义。本论文就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为研究对象,从才子佳人小说的起源与演变、佳人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形象特征、文化内涵、佳人形象的传承与超越等角度出发,对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做较为全面的阐释。研究内容涉及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才子佳人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第二章探讨佳人形象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在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变革下,分析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创作心态,从才女崇拜的风气和尚情思潮的影响以及地域因素等角度着手,指出佳人形象的产生,是失意文人的理想与情感寄托的产物。第三章从“才、色、情、识”四个方面解读佳人这一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与传统女性形象作对比,从而传达出作家们比较进步的女性观念。第四章解读佳人形象的文化内涵,从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入手,剖析佳人形象背后所体现的男权社会,进一步叙述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对男权文化的冲击以及女性话语权力的复苏,并了解其形象背后所反映的婚姻理想。受明末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佳人们以“才色情识”作为择偶标准的同时强调真情至性的自主择偶方式,虽是敢于冲破礼教束缚,大胆追求婚姻自主,但在最后对传统礼教的妥协退让中以理节情,回归传统。第五章采用对比的手法,以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为本,分别与唐传奇、《金瓶梅》《红楼梦》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整体观照,探究不同时代作品下佳人形象的嬗变。

李同花[4](2020)在《《闲情偶寄》中的艺术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渔的《闲情偶寄》是对自身大半生文艺实践活动的经验性总结,其中的文艺美学思想历来是学者们的研究重心。随着中国艺术教育思想本土化建构步伐的推进,《闲情偶寄》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教育思想也逐渐受到重视。纵观此前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对戏曲艺术教育的思想研究层面,实际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园林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的阐释也都不同程度的体现出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另外,李渔还在书中特别针对女子艺术教育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本课题通过对《闲情偶寄》的细致梳理,力图对李渔的艺术教育思想做出系统全面的总结与阐述。李渔立足于明清社会现状提出,戏曲艺术应承担起“有裨风教”的社会功能,戏曲艺术的审美娱乐本质以及对个人情感的疏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园林建筑艺术通过自然育化的作用机制可以陶冶性情,达到“涵泳生命”之目的;工艺美术在培养审美情趣,锻炼心思巧智和增强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李渔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见,提出以“才德兼修、变化性情”为目的的女子艺术教育观,虽然在出发点上无法摆脱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关于女子艺术教育方法、原则和功能等方面的论述在今天也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闲情偶寄》中的艺术教育思想既在总体上延续着中国传统诗教乐教以“厚人伦、美教化”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观念,又在具体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上体现出对传统艺术教育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艺术教育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中国艺术教育史的发展、当代艺术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建构以及各门类艺术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李渔的生平,叙述李渔的文艺实践活动以及文学作品创作。第二部分是《闲情偶寄》创作背景及其主要内容概述。第二章专门论述《闲情偶寄》中的各门类艺术教育思想。从艺术教育目的出发,详细叙述《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艺术教育、园林建筑艺术教育以及工艺美术教育的教育内容、原则与方法。第三章论述李渔独特的女子艺术教育理论。其内容包括:“才德兼修,变化性情”的女子艺术教育目的;以诗文书画、丝竹器乐、音乐舞蹈为主的艺术教育内容;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原则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情境创设等艺术教育方法,并对李渔女子艺术教育观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进行简要论述。第四章是对《闲情偶寄》中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影响的总结。李渔的艺术教育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观念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其中有关门各类艺术教育和女子艺术教育的阐释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罗炅[5](2020)在《英语世界的《金瓶梅》研究史论》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以来,英语世界学者便开始了对《金瓶梅》的研究,从最早的作者、版本、故事源流到文体、结构、艺术特色,再到目前的影视曲艺、阅读视角等研究领域,极大的彰显了《金瓶梅》的艺术魅力。因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英语世界对《金瓶梅》的研究多局限于零散的介绍性评论,故本论文以20世纪60年代后,英语世界对《金瓶梅》研究纵深发展的不同方向为线索,梳理不同阶段在文献考证、文本叙事与变革思潮三大部分的研究状况,对其研究的方法、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剖析了英语世界《金瓶梅》学术研究的得与失。第一部分,英语世界对《金瓶梅》文献考证的探索。本部分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英语世界在《金瓶梅》研究文献考证方面的特点。选取了韩南、芮效卫两位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个案,其中包括对作者、小说成书方式的考证,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探究。第二部分,英语世界对《金瓶梅》文本叙事的研究。本部分涉及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英语世界在《金瓶梅》研究文本叙事方面的特点。选取了夏志清与浦安迪两位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个案,夏志清认为《金瓶梅》属于通俗小说,浦安迪认为《金瓶梅》属于文人小说,通过一雅、一俗的对比,剖析了英语世界对《金瓶梅》文本叙事的认识。第三部分,英语世界对《金瓶梅》研究思潮的变革。本部分概括了自20世纪末以来,英语世界对《金瓶梅》的研究由考证、叙事转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九篇文章均为尚未被研究过的新材料,涉及影视曲艺、阅读视角与服饰等级三方面,通过简评其内容与特色,力图对英语世界《金瓶梅》学术研究走向有一个较为明晰认识。

王凡[6](2020)在《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小说的电影改编是我国名着电影改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创作不仅在内地电影的发展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也于香港电影的演变进程中产生了诸多佳作。作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香港影坛占据重要地位的制片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曾投资拍摄了多部依据明清小说改编的影片。本论文以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学界对于明清小说电影改编的研究多关注于内地及香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此类创作现象,而对以邵氏此类影片为代表的二十世纪80年代前的明清小说香港电影改编的研究则关注较少,本论题的探究可较好地弥补这一研究空白。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这一论题的选题意义,并从明清小说的香港电影改编和邵氏电影两个层面对这一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邵氏电影的整体概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改编。影片《貂蝉》将书中王允以计诛董卓的情节搬上银幕,在部分重构片中主人公的貂蝉命运轨迹时,彰显了她“公义为先”的形象,投射出主创者的女性意识与家国情怀。而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在展现《三国演义》中孙策斩于吉的情节时,凸显了浓郁的武侠影像风格,并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两部影片虽类型、风格完全不同,但都折射出导演强烈的个人化印记,并在这一创作主体意识的影响下,彰显出对原着人物富于新意的改易与重塑。第二章主要探究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水浒传》的改编。影片《阎惜姣》《潘金莲》运用戏曲化手段正面重塑了书中阎婆惜、潘金莲这类反面女性人物。而影片《武松》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潘金莲的人性化色调,并突出了武松形象的传统人伦意味。与之相比,张彻导演的“水浒”电影在武侠影像书写中彰显了梁山人物的英雄侠义形象,淡化了他们形象的阴暗面。邵氏“水浒”题材影片浓墨重彩地描摹了原着人物,折射出影片主创者对于这些经典形象的特殊诠释。第三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红楼梦》的改编。影片《红楼梦》《金玉良缘红楼梦》都以“浓缩”与“节选”相融合的改编方式重点呈现了宝黛爱情悲剧,并突出了林黛玉的形象。而影片《红楼春梦》则对《红楼梦》原着的若干情节片段进行了情色化影像诠释。邵氏“红楼”影片对于原着小说的改编既体现了香港电影改编《红楼梦》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所受到的商业性规制。第四章主要论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聊斋志异》的改编。影片《倩女幽魂》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艺术才情,彰显了原着男性的“家国情怀”。而影片《狐鬼嬉春》则在喜剧片的建构中对《聊斋志异》“才艺生情”模式进行了影像戏仿,并将传统劝诫意识灌注其中。邵氏“聊斋”题材影片不仅反映了影片主创者侧重对原着“才艺生情”模式的影像呈现及传统文化意识对于改编者的思想浸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聊斋》喜剧诠释的文化语境。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三侠五义》的改编。影片《七侠五义》《冲霄楼》较为生动地呈现了原着中白玉堂、展昭等侠士的形象,将与他们关涉的情节段落作为节选改编的主要对象,并有意强化了原着的悬念效果。张彻更是在《冲霄楼》中融入了他独有的武侠影像风格及对武侠精神的反思。此外,同为武侠片导演的刘家良在将《三侠五义》改编为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时,既尝试对其进行喜剧武侠片的改编,又表现出过犹不及的改编失当问题。三部影片都对原着进行了节选式改编,并注重对书中侠士形象的影像呈现,同时也在客观上以明清小说为载体,反映出邵氏武侠片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进程。第六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醒世恒言》的改编。邵氏《西游记》电影不仅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负面色彩,还以影像画面含蓄展现了她们形象的官能性意趣。《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在呈现《金瓶梅》的过程中,突出了原着的道德劝诫意识,展现了原着女性的命运悲剧,艺术化呈现了原着的性内容,彰显了原着的世情色调。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将《醒世恒言》同名小说搬上银幕时,重构了原着的情节开端,强化了原着情节的戏剧性,并大量运用戏曲唱段来叙事表意,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第七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人物、情节的改编方式以及电影商业性对于此艺术实践的多重影响。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情节的改编主要采取了节选式、浓缩式及杂糅式这三种方式,明清小说人物在这类影片中呈现出武侠化、喜剧化、戏曲化等特征,同时也在一些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出描摹复杂人性的创作趋向。这与原着小说自身的审美特点、电影商业性、影片主创者的主体意识等因素密不可分。电影的商业属性促使邵氏导演强化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情节戏剧性,突出暴力、情色元素,并将影片加以类型化整合,但同时又令片中人物更显扁平化。这些表现既是香港电影历来注重商业价值的某种映射,也是古典名着在现代传播历程中受到商业性浸染的鲜明注脚。第八章主要探讨了张彻与李翰祥这两位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张彻在将《水浒传》《三国演义》拍摄成武侠片的过程中,将“阳刚电影美学”融注其中,突出了原着人物除暴安良、舍生取义的精神。李翰祥则将劝时警世的意识与对原着女性的现代理性审视灌注于明清小说的改编中。二人的创作主体意识与鲜明影像风格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亦鲜明地映射出他们的电影“作者”意识。第九章以李翰祥与高罗佩为例论述了明清小说的电影再诠释与文学再诠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既在复杂人性的描摹、传统文化的呈现及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等方面体现出共通性,又在再诠释的具体对象、再诠释的媒介、再诠释中的“缩减”与“扩展”及文化增殖效应方面差异显着。艺术形象的固有差异、现代商业性及再诠释者自身因素都是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各类方式、理念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影响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各种因素,也有助于把握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内在基本规律。第十章主要从邵氏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与内地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与此后香港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及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意义阐述了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对其后此类艺术实践的影响。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的此类创作既在情节改编幅度、思想主题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颇为相似,又在创作主体意识的突出与淡化、严肃主题与浮夸风格的对比中折射出差异性。这与创作理念的革新、商业意识的强化、不同的改编取向密切相关。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的此类创作在原着某些主题的彰显、情节戏剧性的强化、视觉奇观的营造也同样十分相似,在原着情节改编、原着思想的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则差异显着,这与电影创作语境、主创者的主体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对其后的此类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明清小说电影改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结语对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进行整体归纳。邵氏电影中有关明清小说的改编实践在商业电影模式与古典名着改编的融合、改编拍摄技法的探索、改编创作中文化思辨的自觉等方面都为此后的明清小说电影改编乃至所有名着的电影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艺术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邵氏电影的明清小说改编在同时期的内地、台湾此类创作相对荒疏之际,填补了当时华语电影此类创作的空白。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邵氏电影改编是明清小说影视改编史上的重要进程,也是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重要阶段。

吴爱丽[7](2020)在《海洋空间的文本建构 ——明清涉海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拥有两万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海洋在中国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明清之际,一系列涉海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颜色。中国涉海小说有着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故事内容上,还体现在空间的独特构造上。从先秦之际,海洋就成为了文学中的常见叙事元素,并随着小说体制的完善,在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和内涵不断地丰富。以往对于涉海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偏向于作品类型分析和母题原型研究,很少从空间叙事的角度解读。有鉴于此,本文的拟从空间叙事角度对明清时期的涉海小说进行分析。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当前涉海文学研究的时代背景、空间叙事理论的发展脉络、当前涉海文学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涉海文学的定义进行了归纳。本文正文共分成四个章节。第一章着重分析明清涉海小说中的空间类型。按照抽象程度将涉海小说中出现的空间划分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种空间彼此交织,共同形成了涉海小说独特的空间叙事特色。第二章则着重探讨了涉海小说空间的叙事化问题。依次从空间与人物塑造,空间与情节,空间与意象,空间与抒情四个维度对涉海小说进行解读,分析海洋空间对推动文本建构的重要意义。第三章着重研究的是涉海文学空间叙事的技巧。首先探讨了涉海小说中空间结构的建构,其次介绍了涉海空间的具体刻画手法,从视角和时间的淡化及空间突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是涉海小说在空间转换上的特色。本文借鉴了《中国古代小说三维论》提出的直接转换和顶真手法,对涉海小说的空间转换特色进行了归纳。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明清涉海小说空间叙事的生成因素。主要分析天人合一和传统时空观对文本建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新兴思想对于明清时期海洋空间建构的促进作用。结语部分论述了中国涉海文学的独特价值,总结了明清涉海小说在空间叙事上的独特艺术魅力,指出了中国涉海文学的不足之处,从而让人们更好地领略中国涉海小说的文学价值,建构属于中国的“涉海文学”。

童敏[8](2020)在《空间嬗变与秩序重建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上海街道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危机是晚清以来中国人所遭遇的一切危机的源头,西方人在中国设立租界是空间危机的重要表征。上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租界的城市,也是最先西化、最国际化的城市。伴随着租界的设立,西人开始实施针对上海的城市空间改造计划。兴修街道、完善街道网是城市空间改造的首要任务。随着现代街道在上海的成型,街道网络格局日益成熟,上海城市空间的传统状态逐渐消失。如此来看,现代街道的修建触发了上海大规模的空间变动,用大卫·哈维的话来说,这便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手段,它显示了上海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决心。上海开始以一种“现代”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上海街道是对西方城市街道的模仿。首先,居住在租界内的西方人将其本国的街道建设经验移植到中国。型态完善的租界街道满足着都市人的日常生活,给予人们良好的感官体验,并成为中国人想象西方物质文明的“刺激源”。在当时旅沪人员的相关记载中,“街道体验”成了他们判断城市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租界街道的对比之下,老城街道成了“负面”的存在。因此为了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老城街道又开始了对租界街道的模仿。空间上的危机会触发社会整体秩序的崩塌。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外部公共空间,街道有多种功能。空间不是简单的物质组合,而是凝聚了深厚文化记忆的场所。上海街道由传统向现代地转型在深层次上意味着空间文化记忆的扭转。在直观层面上,现代街道的出现改变了上海原有的水乡秩序,都市日常生活的节奏由慢走向快,由静走向动。空间上的剧烈变动改变着都市人的感知结构,在其时的文学作品中,街道被反复书写,尤其是四马路、南京路、霞飞路、北四川路等街道。它们表明以满足市民大众日常生活为目的的现代生活方式获得了广泛认同。在上海,街道给予人们以独特的城市美学体验,即异域情调。当人们穿梭于上海的街道,仿佛置身于异国。然而,这异域情调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殖民危机。上海街道是一个西化的空间,更是一个殖民的空间。殖民暴力虽化身为异域情调,却无法掩饰它的殖民野心。因此,走在南京路上的上海人,在感受异域情调的同时,也成了殖民权力直接宰制的对象。尤为独特的是,在现代上海,修建街道并不只是市政事务,它还体现为不同权力体系之间的博弈。正是因为如此,华界当局亦通过修建街道来表达自我的民族主义诉求。街道作为城市的外部空间,从性别角度来说,它还关涉着传统的两性秩序。“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秩序是传统社会秩序的根基,如若发生颠倒、错乱,那么便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但在上海,走在街上的女性改变了传统的性别秩序格局。女性以街道这一公共空间实践着自我的性别诉求和政治诉求。现代上海的街道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暧昧的城市空间,是一个失序的同时又建立新秩序的空间。正是基于此,“空间”与“秩序”可以看作是理解上海街道现代转型的关键词。街道并非是一个稳定的结构,而是一个不断嬗变的空间。这嬗变首先发生在物质空间层面。本论文的第一章,结合现代上海城市史和文学文本,考察了上海街道的现代转型,以及转型后的现代街道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在上海,街道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一些实际的障碍,如河浜、城墙。填浜筑路、拆城筑路是上海街道现代转型的重要措施。然而在上海,河浜、城墙既是街头景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并且关联着传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从清末民初因拆除城墙而引发的争论,便可见一斑。河浜、城墙消失后,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街道,这预示着上海逐渐脱离了乡土中国的秩序,开始适应专属现代都市的新秩序。此外,越界筑路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越界筑路在租界当局主导下进行。然而,“筑路”并不是这一措施的目的,“越界”才是本质。现代上海是一个华洋杂居的城市,空间上的越界正是租界对华界权力的侵犯。所以说,越界筑路是租界进行殖民扩张的手段,由此而形成的街道则是殖民扩张的产物。外部空间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文学的创作。在晚清以来以上海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具备现代型态的上海街道不仅是作品的描述对象,也是文本空间的重要构成之一。在古代城市小说中,城市的街道未能成为文本空间的构成因素,作为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街道往往被忽略。现代街道参与文本空间的建构,并成为文本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街道在空间上的嬗变是直观的,也就是说是可视的、可触的,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把街道所赋予的经验揉进创作之中。这样说来,现代街道同时也为文学文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书写经验和书写技巧。本论文的第二章阐释现代街道如何影响都市日常生活秩序。街道是都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时刻与街道发生联系。上海街道构建了现代都市的新时空。与传统街道的日常时空秩序相比,这一新时空是变形的,是被权力所规训的。街灯、车辆是现代街道最重要的附属品,是街道文明的物质表征。但同时,它们的存在让街道的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形变。街灯延长了人们在街道上停留的时间,它的存在让街道成了昼夜颠倒的时空。车辆以速度为媒介让街道成了压缩的、流动的、叠加的时空。街灯、车辆让都市日常生活获得了现代化的传奇色彩。巡警是现代街道的重要配置,这预示着作为市民空间的街道开始接受权力的规训,都市日常生活被裹挟在一张巨大的权力网中。现代街道改变了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内容。现代都市是物质聚集的场所,人的欲望在物质的刺激下摆脱了日常伦理道德的束缚,开始寻求正常的表达方式。因此,街道成了市民日常生活欲望的表达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上海兴起了一种依托于街道的日常休闲运动,即“荡马路”。所谓“荡马路”也即是散步。“荡马路”是市民大众理解现代上海的重要手段,是人与城市的互动。人既接受了现代城市时空秩序的约束,也在通过行走的方式去改变这一秩序。上海正是在市民大众的脚部下才获得了意义。摩登与革命是理解现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关键词。本论文的第三章从摩登与革命的关系阐释左翼话语中的上海街道。“摩登”一词词义丰富,它在30年代的上海与现代物质消费产生了直接的关联。因此,由物质文化所塑造的现代街道亦可以看作是一个摩登的空间。左翼文人行走在这摩登的空间中,自然会产生愉悦的感官体验。但阶级意识却阻止他们进一步沉迷于其中。左翼话语中的上海街道是一个两极分化的世界,城市贫民、无产者处于殖民者和上层阶级的压迫中,他们被排斥在这个充满摩登情调的空间之外。左翼文人的上海街道叙事具有强烈的对比意识。为了寻求空间正义,上海街道被挪用为革命的实践空间。游行示威、街头演讲、散发传单、呼喊口号,上海街头的革命活动是对既有城市空间秩序的否定,同时也是改写城市空间记忆的手段。本论文的第四章从空间与身体的关系入手,阐释了在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上海女性是如何利用现代街道的空间特质来颠覆传统性别秩序。街道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因而在性别视角下,它亦是男性空间。在传统社会中,街道是拒绝女性的。具体说来,拒绝女性其实是拒绝她们的身体。而现代上海的街道却成为女性身体的展示空间,从晚清的妓女到30年代的摩登女郎和革命女性,上海街头因她们的存在而更加异彩纷呈。走在街上的女性一方面无法避免被男性凝视和被物化的困境,另一方面她们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述女性的城市经验。为了调整自我身体、街道(公共空间)和男性之间的关系,在30年代民族国家利益的宏大诉求之下,女性主动接受革命的编码,将自我的女性气质隐藏起来,试图以一个政治的身体、革命的身体弥合两性之间的裂缝。晚清以来,上海街道的现代转型是一个剧烈的空间嬗变过程,本论文从“空间”与“秩序”入手,结合现代上海城市史、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学,分别从都市日常、左翼和性别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阐释在一个嬗变的空间中,旧有的秩序如何被颠覆,新的秩序又如何被建立的过程。

黄琳[9](2020)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夜间故事叙述研究》文中提出夜,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夜晚是平静安宁的。然而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鬼魅夜生”、“精怪夜行”,各路神鬼妖魅穿行人间,使夜间志怪故事成为文言小说中的“奇葩”,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以兼具实录性与虚幻性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夜间故事文本为研究对象,借以探究当时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审美趣味,及其文学史意义,力求更加全面准确地解读志怪作品。文章主体分为五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同时说明研究对象与取材范围,以及阐述相关概念。第一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夜间故事文本概况。对志怪小说中夜间故事按文本类别与事件设置类别进行分类阐述。按文本类别可依据传统观点,分为地理博物、搜神记怪、杂史杂传三大类。尤以搜神记怪类以叙述鬼魅精怪为主,题材与夜间环境主观联系甚密,故包含众多夜间故事条目。博物与杂史杂传类小说中包含夜间故事较少,因为博物小说内容驳杂、琐碎,许多作品还缺少小说文体要素,而杂史杂传类多系历史传说和“仙话”故事,与夜间环境不相适配。按事件设置分类可分为违逆伦常法律与男女幽情艳遇两大类。此两类事件均与夜间环境存有内在关联。第二章,志怪小说中夜间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透视。主要探究夜间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状态。首先,探讨人物活动的重要空间场所,如行旅暂居的舟船、亭舍;野外开放的行途、山川;平民、帝王日常寝居的宅舍、宫苑,以及宗教色彩浓厚的冢墓、庙、祠等,分析其自然、人文环境特点与所蕴含的生活意蕴。其次,按故事中主要人物身份、地位与阶层,列举其不同夜间活动形态,如庶民耕织、樵猎的劳动生活;文士清谈、抚琴等精神雅趣;帝王会仙、招魂的神仙追求和方术信仰。最后,从社会心理角度探析此类小说中“夜”对社会动乱现实的隐喻与折射。第三章,志怪小说夜间故事叙述的美学烛照。首先,分析了夜间布景的艺术特效:利于人物心理刻画与人格升华;使故事情节生发突转又曲折紧凑;利于艺术场景营构与氛围渲染。其次,从故事叙述语言、时空与视角方面赏析夜间故事的审美意蕴。叙述语言,简笔点染与靡丽夸饰结合;夜梦叙述,开辟神秘幻化时空;夜间背景促进限知视角运用与听觉感官调动;无不增强志怪小说奇异之美。第四章,志怪小说夜间故事叙述的文学史意义。首先,夜间志怪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开辟了新的时间维度,将“夜”纳入小说表现情景,并与人物、事件、思想、文化融合,成为叙事文学中新的审美因子。其次,夜间志怪作品奠定了中国文言小说夜间故事两大叙事传统——浪漫情欲主题叙事与恐怖怪异主题叙事,并成为后世尤其明清传奇小说的滥觞。

张敏[10](2020)在《试析明清世情小说的黑夜叙事》文中研究表明黑夜叙事为我国古代小说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指的是古代小说时间叙事层面中的黑夜叙事。古代小说的时间设置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针对小说的“白天—黑夜”叙事角度,学者多将视野集中于古代小说的白日描写,黑夜叙事则不同程度地被忽略。实际上,在古代小说中,黑夜叙事作为时间叙事层面中常见的叙事领域,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作用、故事描绘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本文拟以明清时期世情小说的黑夜叙事为研究对象,采用横向与纵向的研究向度,以历史脉络为经,在历代小说叙事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的形制与嬗变,以同时期同类型小说的黑夜叙事为纬,分别从叙事母题、叙事意象、叙事形态、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与叙事文化阐释六个方面探讨黑夜叙事在明清世情小说中的重要功用,由此窥探古代小说中的黑夜叙事的发展脉络与叙事模式。以此入手,本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依次介绍本文的研究现状、选题背景与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主要是对前人有关古代小说黑夜叙事倾向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论述,探讨古代小说黑夜叙事研究层面的成果与不足。第一部分为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母题探究,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为“鬼怪”母题,探讨神异鬼怪母题小说中黑夜叙事的叙事模式与审美意蕴,主要从“鬼怪”母题小说黑夜叙事的发展嬗变与恐怖朦胧意蕴切入;第二节为“情爱”母题,探讨以“情爱”为主题小说的黑夜叙事写作手法与叙事作用,主要从叙事人物与黑夜故事对于情节发展作用进行探究;第三节为“梦境”母题,探讨以“梦境”为母题小说中黑夜叙事在全书结构中的位置与梦境的叙事作用,主要关注梦境的构造与黑夜叙事的衔接。第二部分为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意象分析,主要涉及“月”“烛”“火”三个较为典型的黑夜意象,探讨这三个意象在黑夜叙事中的叙事功用与审美意蕴。第一节为“月”意象,主要从“月”意象的审美心境和原型象征解读“月”对小说意境和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第二节为“烛”意象,也可以称之为“灯”意象,是我国古代生活较为典型的照明意象,本节从灯烛的照明作用、象征意义、点明时间、塑造人物等角度切入,以期厘清照明意象在黑夜叙事中的作用;第三节为“火”意象,主要从“火”意象的象征性出发,探讨“火”意象在黑夜叙事中的审美意蕴与情节建构作用。第三部分为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形态分析,黑夜叙事形态举例较为典型的“夜宴”“夜行”“夜异”“夜谈”四种黑夜叙事形态,并分别从建构模式、叙事作用两个维度,探究不同黑夜叙事形态对于黑夜叙事的作用。第四部分为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时间探析,本部分从叙事时间角度出发,共列为三节:第一节为黑夜时间节点,主要关注点明黑夜时间的关键词,以此确立黑夜故事时间;第二节为黑夜叙事频率,从黑夜叙事的快慢与节奏中窥探黑夜叙事频率展现的叙事密度,从而进一步探究小说中黑夜叙事的密度变化;第三节为黑夜叙事时长,从故事时间、叙事时间二者之间的时长变化探求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的发展嬗变。第五部分为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空间探析,主要从空间叙事视角与叙事场景书写两方面切入。第一节黑夜空间叙事视角,从黑夜空间的全知、限制与综合视角详解空间多方面视角是如何呈现黑夜叙事空间的构建的。第二节黑夜空间场景书写,主要从场景的静态描写与不同场景的转换进一步分析黑夜叙事空间场景的布局与跳跃方式,从而有助于厘清空间建构对黑夜叙事的功用。第六部分为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文化阐释,从夜禁制度、视线遮蔽与文人写作倾向三方面论述黑夜叙事的叙事意蕴与文化成因。夜禁制度的施行,给予黑夜活动反常规的特性;而明清时期夜禁制度的废弛,使得明清时期夜间生活公共化成为可能,明清时期夜间居民活动增多,黑夜叙事逐渐成为文学中一个新兴的写作方向。第二节则从黑夜的视线遮蔽作用切入,黑夜的视线遮蔽作用可以为小说黑夜叙事营造私密空间,同时黑夜也可以创建视线盲区,从而产生一系列借助黑夜的视线盲区而产生的黑夜逃亡、暗杀等故事。第三节从文人写作角度探究明清世情小说的黑夜叙事现象,明清时期文人出现“宵灯夜话”趋势,为小说的黑夜叙事奠定了写作基础,服务情节需要也是文人选择黑夜叙事的重要原因,同时,不得不提及的是,读者作为小说的受众群体,多偏好夜间故事的审美期待,也极大地推动了文人黑夜叙事倾向这一现象的形成。最后部分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指出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二、情欲美学与明清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欲美学与明清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程本、脂本尤三姐故事异文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Obs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尤三姐的两个形象
    第一节 脂本中的尤三姐——“淫妇从良”
        一、脂本描写及其故事矛盾
        二、脂批对脂本尤三姐故事的评价
    第二节 程本中的尤三姐——“节女殉情”
        一、程本的改写及其矛盾
        二、评点家的评价
第二章 “情旨”与“贞旨”——异文的思想区别
    第一节 晚明的情理冲突
        一、情存理亡——晚明“情欲观”的危害
        二、“至情”与“情教”——解决情理矛盾的两个方法
    第二节 叙事主题对尤三姐故事的影响
        一、“淫奔不才”的自我惩罚
        二、红拂文君一流人物——离恨天的最终归宿
第三章 才子佳人叙事模式对异文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红楼梦》的反“才子佳人模式”倾向
        一、《红楼梦》对才子佳人作品的理论否定
        二、《红楼梦》对传统才子佳人故事叙事的解构
        三、两个尤三姐故事——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沉沦与涅盘
    第二节 程本、脂本尤三姐故事的结构区别
        一、重复登场——“禁忌乱伦”语境的搭设
        二、不同的受阻过程——对封建贞操观的礼仪主义要求
        三、死亡的意义——清白自证与不为瓦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范围
    二、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序跋与作者
    一、序跋的创作目的
        (一)自序者娱情述怀的创作心理
        (二)他序者多样的创作动机
    二、序跋作者
        (一)作者生平
        (二)创作内容
第二章 序跋中的“教化”思想
    一、儒家思想文化的主导
        (一)教化的目的——劝善惩恶,济世救人
        (二)教化的效果——“文近而旨远”
    二、佛道思想文化的融入
        (一)因果轮回与劝善惩恶的融合
        (二)入世与出世的个性态度
第三章 序跋中的世俗风尚
    一、世态人情的复杂多变
        (一)世风日下的社会
        (二) “情”与“理”的矛盾统一
    二、世风下的人之性情
        (一)娱情的审美体验
        (二)娱情的双向感知
第四章 序跋中的小说艺术理念
    一、 “极摹人情世态之歧”的艺术追求
        (一)文人主观创作意识加强
        (二)对小说人物关怀备至
        (三)认真安排小说的结构布局
    二、创作技法的文笔意趣
        (一)修辞技巧
        (二) “虚实”论
        (三) “奇”与“常”
第五章 序跋的文体特色
    一、序跋文体的艺术特征
        (一)骈散相兼的结构形式
        (二)雅俗融合的语言风格
    二、序跋文本的局限性
        (一)序跋评价的失衡
        (二)序跋文本的阙失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才子佳人小说的概念
        (一)广义的才子佳人小说概念
        (二)狭义的才子佳人小说概念
    二、才子佳人小说的界定标准
        (一)时间段的限定
        (二)题材与情节结构的界定
        (三)主要人物形象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才子佳人小说的起源与演变
    一、才子佳人小说的演变
    二、佳人形象的演变
        (一)由委曲求全的被动接受到积极追求独立自主
        (二)由单一型标准向复合型标准并重
第二章 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成因
    一、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变革
        (一)晚明个性思潮式微
        (二)清初实学思潮兴起
    二、明清易代之际落寞文人的理想寄托
        (一)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生活遭际
        (二)落寞文人的理想寄托
    三、才女崇拜的风气与尚情思潮的影响
        (一)才女崇拜的风气
        (二)尚情思潮的影响
    四、地域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佳人形象的基本特征
    一、才华绝世
    二、容貌姣好
    三、真情至性
    四、胆识过人
第四章 佳人形象的文化内涵
    一、佳人形象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冲击
    二、以“才色情识”作为择偶标准
    三、真情至性的自主择偶方式
    四、情与礼:情即礼也
第五章 佳人形象的文学传承与创新
    一、与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作对比
    二、与《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作对比
    三、与《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作对比
        (一)才女观念的继承
        (二)婚恋模式的改变
        (三)审美理想的超越
    四、与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对比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闲情偶寄》中的艺术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背景
    二、前人研究综述
    三、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李渔与《闲情偶寄》
    第一节 李渔生平及其文艺创作实践
        一、文学创作
        二、艺术实践
    第二节 《闲情偶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概述
        一、社会文化背景
        二、《闲情偶寄》主要内容概述
第二章 《闲情偶寄》中的各门类艺术教育思想
    第一节 戏曲艺术——“有裨风教”
        一、戏曲艺术的教育功能与目的
        二、戏曲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园林艺术——“涵泳生命”
        一、“自然化成,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基础
        二、园林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园林艺术教育的途径
    第三节 工艺美术(器物)——“活泼心境”
        一、以造物人文观为基础
        二、工艺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闲情偶寄》中独特的女子艺术教育观
    第一节 女子艺术教育的目的:“才德兼修,变化性情”
    第二节 女子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艺术教育主要内容:诗文书画、丝竹器乐、音乐舞蹈
        二、艺术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情境创设
    第三节 李渔女子艺术教育观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一、历史进步性
        二、历史局限性
第四章 《闲情偶寄》中艺术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第一节 《闲情偶寄》中艺术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第二节 《闲情偶寄》中艺术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5)英语世界的《金瓶梅》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钩沉索隐:英语世界对《金瓶梅》文献考证的探索
    第一节 版本与素材:韩南的《金瓶梅》研究
        一、《金瓶梅》的版本考证
        二、《金瓶梅》的素材探源
    第二节 文本与传播:芮效卫的汤显祖创作考
        一、汤显祖作品与《金瓶梅》的文本
        二、汤显祖生平与《金瓶梅》的传播
第二章 雅俗争锋:英语世界对《金瓶梅》文本叙事的研究
    第一节 文体与结构:二元文人小说与缀段通俗小说
        一、文体之辩:通俗小说与文人小说
        二、结构之辩:缀段结构与二元结构
    第二节 思想与主旨:宗教意识的统一与欲望论辩的分歧
        一、思想之辩:佛教现象与儒家思想
        二、主旨之辩:欲望书写与劝诫理路
    第三节 修辞与艺术:反讽曲笔与形象迭用
        一、修辞之辩:传统修辞与广义修辞
        二、艺术之辩:主题、情节与人物
第三章 学术走势:英语世界对《金瓶梅》研究思潮的变革
    第一节 曲艺与影视:潘金莲形象的嬗变
        一、英文剧与翻案戏曲
        二、情节剧与影视改编
    第二节 女性与慈悲:阅读视角的解读
        一、丁乃非与女性阅读
        二、田晓菲与慈悲视角
    第三节 权利与地位:服饰等级的新探
        一、巨蟒长袍与权力流通
        二、服装配饰与社会地位
        三、跨学科与新思潮研究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邵氏电影及其文学改编创作述略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国演义》改编
    第一节 影片《貂蝉》对《三国演义》的影像改编
        一、貂蝉“公义为先”形象的影像彰显
        二、貂蝉命运轨迹的影像重绘
    第二节 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对《三国演义》的后现代武侠重写
        一、道、侠互融理念下的人物重塑
        二、法术描写的渲染与夸张
        三、“三国”影像的后现代书写
第二章 邵氏电影中的《水浒传》改编
    第一节 影片《阎惜姣》《潘金莲》对《水浒传》女性的重塑
        一、原着反面女性的正面重塑
        二、人物塑造中的戏曲手段运用
    第二节 《水浒传》《荡寇志》等影片对水浒英雄的彰显
        一、男性重塑中的侠义精神彰显
        二、梁山人物阴暗面的影像淡化
        三、原着反面人物负面色彩的强化
    第三节 影片《武松》对《水浒传》的影像改编
        一、传统人伦视野下的武松形象重塑
        二、潘金莲形象的人性化塑造
        三、影像手法的匠心运用
第三章 邵氏电影中的《红楼梦》改编
    第一节 影片《红楼梦》与《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影像改编实践
        一、情节改编的创新性尝试
        二、宝黛爱情与林黛玉形象的着意彰显
        三、黄梅调唱段审美功效的发挥
    第二节 影片《红楼春梦》对《红楼梦》的异色化改编
        一、情色强化中的原着精神旁置
        二、人物形象由复杂到扁平的易变
        三、“红楼”影像化的后现代文化表征
        四、电影商业性主导下的异色改编
第四章 邵氏电影中的《聊斋志异》改编
    第一节 影片《倩女幽魂》对《聊斋志异》的影像改编
        一、女性才情的融注与强化
        二、男性“家国情怀”的影像呈现
    第二节 影片《狐鬼嬉春》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影像诠释
        一、原着中“才艺生情”模式的诙谐性戏仿
        二、诙谐讽刺中的劝诫功用
        三、《聊斋》喜剧影像诠释的文化语境
第五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侠五义》改编
    第一节 影片《七侠五义》的影像改编实践
        一、原着情节的“逐层微缩”
        二、情节悬念的影像强化
        三、原着人物呈现的不足
    第二节 影片《冲霄楼》对《三侠五义》的改编
        一、悬念手法的巧妙运用
        二、原着诙谐色彩的影像呈现
        三、导演创作意识的鲜明折射
    第三节 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的喜剧改编实践
        一、原着情节的非常规改编
        二、喜剧诠释中的改编失当
第六章 邵氏电影中的《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的改编
    第一节 邵氏《西游记》电影对原着女性的影像呈现
        一、原着女性反面色彩的影像强化
        二、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投射
    第二节 影片《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对《金瓶梅》的改编
        一、原着女性形象的影像塑造
        二、原着劝诫意识的影像彰显
        三、原着性爱情节的艺术化呈现
        四、原着世情色调的影像渲染
    第三节 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对原着的情节改编
        一、原着情节的生发与改易
        二、原着情节戏剧性的影像强化
        三、黄梅调唱段叙事功能的发挥
第七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总体特征与商业性对其的影响
    第一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
        一、原着情节改编的类型区辨
        二、改编方式择取的内在因由
    第二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人物的艺术重塑
        一、类型片整合中的原着人物塑造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独特观照
        三、原着人物重塑的多重原因
    第三节 电影商业性对邵氏电影改编明清小说的影响
        一、电影商业性对原着情节改编的影响
        二、原着改编的类型电影整合
        三、商业运作中的原着人物扁平化
第八章 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第一节 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书写
        一、明清小说的武侠式呈现
        二、原着情节易变中的人物重塑
        三、改编创作中的电影“作者”书写
    第二节 李翰祥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一、改编创作中思想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彰显与审视
        三、改编创作中的影像语言运用
第九章 明清小说电影与文学再诠释之比较——以李翰祥与高罗佩的创作为例
    第一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相似性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彰显
        二、真实复杂人性的细腻描摹
        三、传统文化的丰富呈现
        四、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
    第二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差异性
        一、再诠释具体对象的差异
        二、再诠释媒介、手段的差异
        三、再诠释创作中“缩减”与“扩展”的差异
        四、文化增殖方面的差异
        五、再诠释差异产生的多重原因
第十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影响
    第一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二、影像诠释的不同之处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内地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二、影像诠释的内在差异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一、商业电影模式与明清小说改编的融合
        二、改编拍摄技法的积极探索
        三、改编创作中的文化思辨意识
        四、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历史地位
结语
附录 香港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海洋空间的文本建构 ——明清涉海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缘由及研究现状
    三、涉海小说的界定
第一章 涉海小说的基本空间类型
    一、世俗化的自然空间
        (一)景物
        (二)人物
    二、伦理化的社会空间
        (一)人物关系的伦理化
        (二)叙事内涵的伦理化
    三、理想化的精神空间
        (一)精神内涵的符号化
        (二)精神理想的现实化
第二章 明清涉海小说空间建构与文本生成
    一、空间建构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一)地质空间塑造人物性格
        (二)空间冲突塑造人物形象
    二、空间建构对情节的影响
        (一)空间与情节的固化
        (二)空间与情节推动
    三、空间建构与意象选择
        (一)空间影响意象选择
        (二)空间限制意象内涵
    四、空间建构对情感抒发的影响
第三章 明清涉海小说中空间叙事的形式技巧
    一、空间结构的建构
        (一)圆圈型空间
        (二)长线串珠型空间
        (三)二元并置型空间
    二、空间刻画技巧
        (一)视角的空间性
        (二)压缩时间
        (三)突出空间
    三、空间的转换
        (一)空间的转换形式
        (二)空间的转换技巧
第四章 明清涉海小说空间叙事生成的外在因素
    一、涉海小说中传统哲学的延续
        (一)天人合一
        (二)时空观
    二、涉海小说中新兴思想的出现
        (一)对于情欲的思考
        (二)对于金钱观的考量
        (三)涉海文学中的美学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空间嬗变与秩序重建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上海街道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为什么是街道?
        (二)为什么是上海的街道?
        (三)文学书写的“街道意识”
    二、文献综述
        (一)对“街道”的研究
        (二)对“现代上海街道”的研究
    三、研究价值、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双重嬗变:街道转型与文本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上海旅行与街道书写
        一、引入旅行视角
        二、旅行视角下的上海街道
        三、街道差异体验的书写
    第二节 上海街道的现代转型及其悖论
        一、转型的前奏:街道政治的发生
        二、转型的措施:填浜·拆城·越界
        三、悖论的表征:空间殖民主义
    第三节 街道与现代文本的空间构成
        一、现代文本空间的生成
        二、文本空间生成与更迭的文化机制
        三、文本空间中的人物位移
    第四节 文本叙事中的街道经验
        一、身体在场与感官世界
        二、街道速度与文本节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街道与现代都市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街道秩序与日常的逻辑
        一、时空变形中的都市日常
        二、权力下移与被规训的日常
    第二节 日常之“变”:街道空间的欲望化表达
        一、生活物欲化:街道的消费空间属性
        二、狂欢审美:作为娱乐空间的街道
        三、情感公开:两性关系的“街道叙述”
    第三节 荡马路:街道的日常实践和审美体验
        一、日常实践
        二、审美体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摩登与革命:左翼话语中的上海街道
    第一节 北四川路与左翼文化中心的崛起
        一、东洋风·平民气·“半租界”
        二、北四川路左翼文化空间的形成
        三、改造与同化:左翼文化空间的巩固
    第二节 左翼文人的双重街道体验
        一、摩登街道与左翼“新感觉”
        二、底层书写与街道阶级化
    第三节 街道挪用:左翼文人的街头革命
        一、革命的准备:走向街头
        二、革命的开始:“街上人”的革命启蒙
        三、革命的形式:飞行集会和游行示威
        四、南京路:革命的记忆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与身体:走在街上的女性
    第一节 “见或不见”:女性身体与女性空间
        一、“藏之不见”:传统女性空间的形成机制
        二、看街:女性身体的“视觉突围”
        三、街道:“新”女性空间
    第二节 街道与女性身体的再发现
        一、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身体
        二、女性身体的自我发现
        三、性别共谋:革命化的女性身体
    第三节 街道上消失的身体——对1936年妇女节游行的考察
        一、游行、身体与街道的空间转变
        二、女权还是国族?
        三、“为国献身”:女人还是中国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表论文

(9)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夜间故事叙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夜间故事文本概况
    第一节 志怪小说夜间故事文本分布概观
        一 地理博物类
        二 搜神记怪类
        三 杂史杂传类
    第二节 志怪小说夜间故事事件设置类别
        一 违逆伦常法律类
        二 男女幽情艳遇类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夜间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透视
    第一节 夜间故事的空间地点与场景
        一 舟船、亭舍——漂泊停顿的奇异体验
        二 行途、山川——开放空间的凶险奇崛
        三 宅舍、宫苑——居住空间的日常异事
        四 冢墓、庙祠——宗教空间的玄幻诡谲
    第二节 夜间故事中的人物活动形态
        一 庶民的劳动和生活:耕织、樵猎、婚育、丧病
        二 文士官员的精神雅趣:清谈、抚琴、读书、捉鬼
        三 帝王的神仙追求:会仙、感梦、招魂
    第三节 “夜”的社会心理隐喻
        一 动、植、器物异化的“染缸”
        二 祸、乱现象酝酿的“摇篮”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夜间故事叙述的美学烛照
    第一节 志怪小说中夜色布景的艺术特效
        一 人物心理刻画与人格升华
        二 情节生发突转与曲折紧凑
        三 艺术环境营构与氛围渲染
    第二节 叙述语言、时空和视角的审美意味
        一 夜境描写的简笔点染和靡丽夸饰
        二 夜梦叙述的时空延展与审美功用
        三 限知视角与听觉感官的美学意蕴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夜间故事叙述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展示了小说故事叙述的新维度
        一 夜晚与小说故事叙述
        二 夜晚与鬼魅精怪叙述
    第二节 基本奠定了文言小说夜间故事两大叙事主题
        一 浪漫情欲主题叙事
        二 恐怖怪异主题叙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试析明清世情小说的黑夜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现状及意义
    0.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母题探究
    1.1 母题
        1.1.1 “母题”概念阐释
        1.1.2 母题特点
    1.2 “鬼怪”母题
        1.2.1 黑夜鬼怪母题叙事模式
        1.2.2 黑夜鬼怪母题叙事特征
        1.2.3 黑夜鬼怪母题创作意蕴
    1.3 “情爱”母题
        1.3.1 黑夜情爱母题叙事模式
        1.3.2 黑夜情爱母题叙事特征
        1.3.3 黑夜情爱母题创作意蕴
    1.4 “梦境”母题
        1.4.1 黑夜梦境母题叙事模式
        1.4.2 黑夜梦境母题叙事特征
        1.4.3 黑夜梦境母题创作意蕴
2 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意象分析
    2.1 小说意象
    2.2 “月”意象
        2.2.1 月意象类别
        2.2.2 月象征意蕴
    2.3 “灯”“烛”意象
        2.3.1 灯烛意象类别
        2.3.2 灯烛象征意义
    2.4 “火”意象
        2.4.1 火意象类别
        2.4.2 火意象作用
3 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形态分析
    3.1 叙事形态
    3.2 夜宴
        3.2.1 建构模式
        3.2.2 叙事作用
    3.3 夜行
        3.3.1 建构模式
        3.3.2 叙事作用
    3.4 夜异
        3.4.1 建构模式
        3.4.2 叙事作用
    3.5 夜谈
        3.5.1 建构模式
        3.5.2 叙事作用
4 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时间探析
    4.1 黑夜时间节点
        4.1.1 黑夜时间词语类别
        4.1.2 黑夜时间词语特点
        4.1.3 黑夜时间节点作用
    4.2 黑夜叙事频率
        4.2.1 黑夜叙事频率分类
        4.2.2 黑夜叙事频率特点
        4.2.3 黑夜叙事频率作用
    4.3 黑夜叙事时长
        4.3.1 黑夜叙事时长类别
        4.3.2 黑夜叙事时长特点
5 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空间探析
    5.1 黑夜空间叙事视角
        5.1.1 全知视角
        5.1.2 限知视角
        5.1.3 综合视角
    5.2 黑夜空间场景书写
        5.2.1 黑夜空间场景描写
        5.2.2 黑夜空间场景转换
6 明清世情小说黑夜叙事意蕴探究
    6.1 夜禁制度废弛
        6.1.1 夜禁制度的确立到废弛
        6.1.2 明清时期夜生活的体现
        6.1.3 黑夜活动的反常规特征
    6.2 视线遮蔽作用
        6.2.1 搭建私密空间
        6.2.2 创建视线盲区
        6.2.3 营造审美意蕴
    6.3 文人写作倾向
        6.3.1 文人“宵灯夜话”趋势
        6.3.2 服务情节设置
        6.3.3 受众审美期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情欲美学与明清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 [1]程本、脂本尤三姐故事异文成因研究[D]. 朱泽清.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2]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研究[D]. 童海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研究[D]. 云玉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闲情偶寄》中的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 李同花.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8)
  • [5]英语世界的《金瓶梅》研究史论[D]. 罗炅.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D]. 王凡.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海洋空间的文本建构 ——明清涉海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D]. 吴爱丽. 鲁东大学, 2020(01)
  • [8]空间嬗变与秩序重建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上海街道书写[D]. 童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9]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夜间故事叙述研究[D]. 黄琳. 西南大学, 2020(02)
  • [10]试析明清世情小说的黑夜叙事[D]. 张敏. 辽宁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明清情色美学与小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