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常山黄泥塘全球层型剖面中奥陶统疑似来源

浙江常山黄泥塘全球层型剖面中奥陶统疑似来源

一、浙江常山黄泥塘全球层型剖面的中奥陶世疑源类(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动,詹仁斌,袁文伟,唐鹏,李越,王志浩,周志毅,方翔,李文杰,成俊峰[1](2021)在《中国奥陶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指出本文根据当前国际通用的奥陶系"三统七阶"划分标准,对中国华南、华北、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西藏、滇缅马、印支等块体的奥陶纪岩石地层单元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在大量近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厘定它们的岩性特征、地层时代、接触关系和划分对比,以统一的年代地层框架为标尺,建立了94个地层柱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关系。根据近二十年来中国关于奥陶纪的大地构造、沉积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生物古地理学研究成果,将中国奥陶系划分为12个地层区,其中对华南、华北和塔里木地层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

张元动,詹仁斌,甄勇毅,方翔,张俊鹏[2](2020)在《中国奥陶系研究的若干问题》文中指出以统一的时间轴为标尺,本文对我国奥陶纪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进行精确对比,同时对全球海平面、磁极性反转、古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长周期全球变化,以及奥陶纪重大生物和地质事件进行简要总结、讨论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应重点关注和聚焦以下若干科学问题:1)奥陶系底界问题;2)奥陶系"阶"的时限长短不均衡,有必要进行再划分;3)我国奥陶纪地层并不连续和完整,需要重新认识;4)追求更高精度的地层划分对比; 5)奥陶纪长周期变化及快速生物和地质事件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张元动,詹仁斌,甄勇毅,王志浩,袁文伟,方翔,马譞,张俊鹏[3](2019)在《中国奥陶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研究说明简要回顾中国奥陶纪年代地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地质年龄、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学科的角度,详细阐述和讨论了国际和中国奥陶系划分方案、各条界线的定义标准、识别特征和存在问题,初步建立了多学科的地层对比关系.目前,国际奥陶系采用"三统七阶"的标准划分方案,即自下而上: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弗洛阶)、中奥陶统(大坪阶、达瑞威尔阶)和上奥陶统(桑比阶、凯迪阶、赫南特阶).这7个阶的底界金钉子已于1997~2007年全部确立,其中有三个阶的"金钉子"确立在中国.中国的年代地层方案与国际标准方案基本一致(惟部分阶名有别),包括下奥陶统(新厂阶、益阳阶)、中奥陶统(大坪阶、达瑞威尔阶)、上奥陶统(艾家山阶、钱塘江阶、赫南特阶).在多数情况下中国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划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结合使用中国地区性的上奥陶统艾家山阶和钱塘江阶.在详细总结中国各个块体奥陶系发育特征及其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华南、华北(含塔里木、柴达木)和西藏-滇西等主要块体之间的最新奥陶系对比格架,提出特马豆克阶、大坪阶和凯迪阶底界存在的定义、识别和跨相区对比问题,认为特马豆克阶底界主要是牙形刺的分类学问题,而大坪阶和凯迪阶的底界则主要是跨相区对比问题.中国奥陶纪化学地层学研究显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和上奥陶统凯迪阶的无机碳同位素曲线与国际综合曲线存在较明显的不一致现象,值得高度重视.中国奥陶系的同位素年龄值匮乏,且仅有的3个可靠锆石年龄均集中在晚奥陶世凯迪晚期-赫南特期,华南上奥陶统含有丰富斑脱岩层,亟待开展同位素测年进一步研究.中国奥陶纪磁性地层研究非常薄弱,迄今为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华北下奥陶统,结果可与国外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对奥陶系内"阶"的悬殊的时限差异进行了分析,建议对长时限的特马豆克阶、达瑞威尔阶和凯迪阶分别进一步细分为二个亚阶.

钟阳阳[4](2016)在《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中奥陶统旋回地层学》文中认为过去几十年里,旋回地层学发展迅速。在最新的国际地质年代表GTS2012中,新生代已经完成天文年代校正。利用稳定的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大部分中生代得到天文年代校正,古生代有望成为旋回地层学研究的下一个前缘。本文对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全球界线层型与点位(GSSP),即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及剖面附近的常金3井(CJ3)岩芯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共采得剖面样品2253个,岩芯样品1670个。对样品进行磁化率测试,获得高精度的磁化率序列。对剖面和岩芯磁化率序列进行MTM频谱分析和ASM分析,结果显示剖面和岩芯均较好地记录了米兰科维奇信号。依据405 kyr长偏心率调谐结果,分别建立了剖面和岩芯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估计出黄泥塘地区达瑞威尔阶的持续时间为8.7 myr,胡乐组(O2h)的持续时间3.18 myr,宁国组四段(O2n4)和宁国组三段(O2n3)的持续时间分别为5.91 myr和0.87 myr,自下而上完整笔石带的持续时间分别为:Isograptus caduceus imitatus (2.82 myr), Exigraptus clavus (0.36 myr), Arienigraptus zhejiangensis亚带(2.64 myr), Undulograptus sinicus (1.78 myr),Acrograplus ellesae(239 myr),Nicholsograpts fasciculatus(0.94 myr), Pterograptus elegans (0.66 myr), Hustedograptus (0.31 myr)。此外,还估计出中奥陶统底界位于常金3井岩芯65.45 m的位置,在Isograptus caduceus imitatus首现之后~400 kyr。对405 kyr调谐后磁化率序列的405 kyr和30 kyr滤波结果进行条幅分析,结果显示剖面和岩芯记录了明显的~4 myr和1.2 myr超长周期,前者可能受控于时间尺度较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后者来自s4-s3。

张磊[5](2014)在《华南峡东及浙西早寒武世(黔东世)生物群及其与古环境协同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晚前寒武到早寒武世,古海洋的海水地球化学,生物面貌都经历了巨大的转折,并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板块的重新拼合、生物绝灭和后生动物群的发展等。在此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寒武动物群的消失和带矿化骨骼的后生动物群的爆发。后生动物群的爆发不仅包括分异度和丰度的爆发性增长,食物链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复杂,而且其生活环境也从氧化程度良好的滨浅海向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仍然缺氧和硫化的台内盆地和斜坡地区辐射。这一进程必然离不开其海洋水体环境和初级生产力的支持。新一轮的氧化进程如何开始?大洋循环重新开始了吗?半深海和深海地区的缺氧程度到底如何?初级生产力水平如何演化?是否足以支撑生物的大爆发?目前已有的数据仍然不足以完全回答这些问题,特别是关于东南边缘海、斜坡和盆地的数据仍然很少。在本文中,我们在秭归水井沱组黑色岩系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后生动物化石和小壳化石,在浙西荷塘组,我们也在黑色页岩中经处理得到了少量小壳化石和疑源类。我们分析了两地的沉积环境及古氧相,以及该时期的初级生产力特征和水平,具体如下:1、古生物特征:笔者在在秭归邻近的多个剖面中采获大量化石,经过初步研究和结合前人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水井沱生物群的概念:所谓水井沱生物群,是指包括海绵动物、开腔骨类、古杯类、腕足动物、软舌螺、腹足类、单板类、叶足类、节肢动物等10多个门类的化石,部分分类不明化石及微古植物化石的生物类群,早期即水井沱组下部以三叶虫如Zsunyidiscus等、海绵、高肌虫、叶虾等为主,偶见放射虫化石,具有贵州牛蹄塘组底部松林动物群的特点。上部灰岩中的开腔骨类、古杯类、腕足、单板类等化石与鄂西北和陕南的“西蒿坪动物群”面貌相似,海绵、高肌虫、腔肠动物楔叶虫和拜如尼亚虫则具有贵州牛蹄塘组上部遵义动物群的特点,属于非典型的布尔吉斯型动物群(海绵动物因为缺乏足够的挖掘除外)。尽管对该动物群仍需进一步研究,此次水井沱生物群的发现也完善了峡东鄂西地区早中寒武世生物群中缺失的一环。至此,包括岩家河生物群、水井沱生物群、石牌动物群、京山布尔吉斯型页岩动物群在内的鄂西地区早中寒武世生物群系列已经初步建立。在浙西荷塘组黑色页岩中,我们也找到了少量小壳化石,与传统产出于黑色硅质页岩中的碳酸盐岩夹层或者结核当中不同。我们的研究显示:a.小壳化石无疑在深水相区也是存在的;b.传统的弱酸处理方法限制了小壳化石在硅质岩中的报道。c.除此之外,这些小壳化石的组成与特征与水井沱组上部灰岩结核中产出的小壳化石以及鄂北陕南地区Rhombocorniculum cancellatum带生物特征一致,表明了其时代,以及地层之间可以很好的进行相互对比。因此,这些广泛分布于华南的小壳化石类型如有希望取代仅仅只在浅水地区出现的"Rhombocorniculum cancellatum zone"而成为新的小壳带化石分子。2、古氧相演化及特征:在古氧相演化及特征方面,通过对秭归罗家村剖面水井沱组、浙西志棠及新塘坞剖面荷塘组地球化学、草莓状黄铁矿以及TOC的研究,我们发现总体上位于台内盆地、台地边缘或斜坡上部的两套黑色岩系都处于缺氧甚至硫化的环境下,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在处于台内盆地的秭归地区,其古氧相演化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阶段Ⅰ下部比较缺氧,上部缺氧程度下降,而阶段Ⅱ相对比较稳定,缺氧程度没有太大的变化。阶段Ⅰ和阶段Ⅱ都偶尔可能有洋流将富氧的表层水带入水和沉积物界面附近,以支持底栖生物的生活;在水井沱组的上部即阶段Ⅲ时,缺氧突然扩大,导致TOC、微量元素富集、生物稀少。之后,在阶段Ⅳ时水体中氧含量迅速增高,TOC含量下降,底栖生物富集,环境处于贫氧或者富氧的环境中,表明海水氧化时间的扩大和缺氧的结束。总体来说,水井沱组以阶段性的缺氧程度的减弱为特征。而在处于台地边缘至斜坡带的浙西荷塘组,其古氧相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底部的阶段Ⅰ和顶部的阶段Ⅲ都处于缺氧甚至硫化的阶段,化石特征显示仅有偶尔有洋流将氧气带入底层水体并促使生物的发展,而在其中部含灰岩条带、结核或者巨厚层灰岩的阶段Ⅱ则处于有氧的状态。说明该地区直到荷塘组结束时,其总体特征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只有中段有短时间向贫氧至氧化好转。在秭归水井沱组上部,我们还观察到了纹层状的黑色碳酸盐岩/泥页岩韵律以及地球化学指标和草莓状黄铁矿指标的矛盾之处:地球化学指标如V/(V+Ni), U/Th, V/Cr以及Ni/Co等总体上都显示快速降低的特征,与此同时,化石记录开始骤然增多,不仅是生物的丰度还是分异度都有大幅的上涨;而黄铁矿指标显示的结果则正好相反,不止是一个草莓状黄铁矿指标显示其中值和平均值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底层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甚至硫化的环境。高精度的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体氧含量明显的波动情况。这种在有氧和缺氧至硫化之间的波动意味着:a.底层水正常化的开始,也就是说氧化海水的规模和深度正在不断扩大。b.从另一方面说氧化海水并没有永久性的占领这一区域,或者说底层水环境并没有永久性地得到改善,不同类型或者来源的水团也尚未得到充分的流动和混合。c.这种含氧地层海水与缺氧海水在地区上的反复角力同时也控制着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化石的保存条件。在区域上,像秭归水井沱组这种缺氧的减弱和氧含量的扩大进程在华南其他地区可以与之很好的对应,例如云南昆明玉案山组、贵州遵义和湖南三岔一带牛蹄塘组等:无论是生物还是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其古氧相特征在最初的缺氧事件之后一段时间内有一个明显的转折。在转折发生之前,生物稀少,缺氧程度较大;而在转折之后,生物无论是丰度还是分异度都明显增加,地球化学特征也显示缺氧程度有明显的减弱。并且,其转折发生的时间也比较有规律,滨浅海的云南昆明地区的玉案山组氧化事件明显早于台内盆地的秭归水井沱组,表明了含氧海水从浅水向深水地区扩大的趋势。而在皖南到浙西的荷塘组,地球化学证据似乎指向相反的结论:其底层环境处于,或者说至少长时间处于硫化状态,有氧或者富氧只是暂时的,筇竹寺晚期到沧浪铺早期而并无像云南、峡东或贵州那样有明显的由缺氧向氧化底层水体转变的迹象。总而言之,华南早寒武世的海洋历史是一个持续充氧的过程,也是生物辐射和爆发的关键期,云南澄江一带水体进入长期氧化的时间大约在筇竹寺阶中期;贵州底层水由长期缺氧到长期充氧的转折时间可能略晚于云南,在秭归发现的小壳化石同样表明该地区进入长期充氧的时间晚于澄江动物群大规模出现的时间段。而与之相对比的是位于台地边缘或斜坡带的浙西地区,尽管在早期以及中晚期,生物证据表明底层海水曾经处于偶尔充氧的状态,但这种改善毕竟非常短暂,整个荷塘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缺氧甚至硫化的状态之下。直到荷塘组顶部,筇竹寺阶末期至沧浪铺阶,海水环境的转变始终没有到来,上层含氧的海水活动未能大幅度地影响和改善底层环境。受海水含氧量的控制,生物的爆发和辐射也未能到达这一区域,因此在该区域内的化石相当有限。这种截然不同的对比表明了早寒武世早期的缺氧事件发生后海洋环境的恢复状态和进度,以及含氧水团的活动范围和程度。3、初级生产力:宏体和微体藻类(包括疑源类)以及微生物席是前寒武纪—寒武纪海洋有机碳的三大主要生产者。它们的繁盛对于大气氧含量的增加、消费者的食物供应以及黑色岩系及其伴生的能源和矿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峡东秭归地区水井沱组和浙西志棠剖面荷塘组的地球化学和TOC研究表明早寒武世早期海洋长期处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状态,在特定环境下,陆源输入对初级生产力增长具有刺激作用。峡东地区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同样表明该时期初级生产力水平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下。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相关性分析显示初级生产力的几个指标似乎都主要受控于有机质埋藏环境及底层水体的古氧相特征。对黑色岩系中镜质体和惰质体的统计结果发现它们与其他初级生产力指标关系不明显。关于有机质的来源,水井沱组、荷塘组及牛蹄塘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被细菌改造过后的蓝细菌或者藻类残余,其母质主要来源于细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物。这与早寒武世初期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底栖藻类,蓝细菌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的宽川铺组有着明显的区别。

李丽霞[6](2013)在《湖南益阳奥陶纪弗洛期 ——大坪期均分笔石动物群的系统分类、生物地层及多样性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显生宙以来一次具有重大演化意义的海洋生物宏演化事件,也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宏演化进程中的首次大规模辐射事件。作为奥陶纪海洋中的优势门类之一,笔石在奥陶纪得到重大发展,不仅多样性急剧增加、演化迅速,其生态空间也得到极大地扩张。从全球角度来看,弗洛期—大坪期是均分笔石动物群最重要的辐射演化时期,大量均分笔石类群在这一时期起源并迅速分异演化,成为该时期生物类群的主体。在这一全球性辐射事件中,均分笔石动物群不仅是辐射的主力军,更直接关系到奥陶纪三大笔石动物群的演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随着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全球奥陶纪笔石辐射演化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奥陶纪生物辐射事件的基本特征,确立了其辐射演化型式、规模及起始时限,就辐射事件的环境背景和控制因素作了大量针对性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细致的实例研究较少,在进行多样性数据统计过程中,多以前人工作所积累数据为依据,对于基础资料可靠性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其次,虽然我国华南奥陶系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笔石带序列,但是早奥陶世末期至中奥陶世早期的笔石带普遍存在地层跨度大、带化石不具有全球可对比性等问题,大大增加了在笔石多样性对比过程中由于地层对比差异而产生的误差。再次,在进行多样性数据统计时所使用的时间单位精度偏低,笔石辐射演化过程中细节变化往往被掩盖。此外,研究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江南区中部及西南部多样性数据相对较少,严重影响了江南区乃至整个华南笔石多样性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在华南,奥陶系发育良好,分布范围较广,地层序列完整、连续且出露较好;同时具备连续过渡的台地、斜坡、盆地三种沉积环境,其中的斜坡区是笔石辐射演化的关键区域,也是开展奥陶纪笔石多样性演变研究的理想地区。隶属江南区的湖南益阳南坝剖面弗洛阶和大坪阶非常发育,笔石产出丰富、分异度高,且大多因黄铁矿化而呈立体保存。更为重要的是,该剖面从下奥陶统特马道克阶至中奥陶统大坪阶的含笔石地层出露连续、完整,是进行早—中奥陶世笔石系统古生物、生物地层学研究的理想剖面,同时也是奥陶纪笔石辐射演化研究的关键地区。针对上述奥陶纪笔石辐射演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南坝剖面的弗洛期—大坪期均分笔石动物群,并对其多样性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论文鉴定描述了弗洛期—大坪期笔石26属81种,其中反称笔石3属3种,均分笔石23属78种,并对均分笔石动物群中具有生物地层意义的各属种进行了系统描述和详细讨论。以此为基础,同时参考其他地区相关属种的参数,以始端发育特征为主要分类依据,对广义的对笔石属(Didymograptus M’Coy,1851)进行了厘定。认为Acrograptus、Baltograptus、Corymbograptus、Didymograptellus及Expansograptus均应独立成属,不再隶属于对笔石属(Didymograptus M’Coy)的范畴。除去上述各属之外的狭义对笔石(Didymograptus s. str.)也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始端发育型式为artus型,第一个胞管(th11)从亚胎管中部生出、下斜或下曲伸展的类型在本研究中被定名为Norvegiograptus gen. nov.。同时,在巅峰笔石属(Corymbograptus)中建立新亚种Corymbograptus v-deflexus cruciatus subsp. nov.。基于细致的笔石系统古生物研究,在南坝剖面弗洛期—大坪期地层中自下而上确立了7个笔石带,即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带、Pendeograptus fruticosus带、Didymograptellus bijidus带、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Pseudophyllograptus angustifolius elongatus带、Isograptus victoriae lunatus-Isograptus victoriae victoriae?带及Isograptus victoriae divergens带。根据上述笔石带的划分,在研究区建立了较为完整、连续、分辨率较高的弗洛期—大坪期笔石带序列。综合国内外同期笔石地层资料,对该时期笔石地层进行了国际对比。此外,在弗洛阶顶部识别出Pseudophyllograptus angustifolius elongatus带,将其与上覆Isograptus victoriae lunatus-Isograptus victoriae victoriae?带的界线作为弗洛阶的顶界。通过对南坝剖面弗洛期—大坪期笔石动物群简单分异度、新生数、消失数、新生率、消失率的分析,识别出该时期笔石多样性演变的两个阶段,分别是弗洛早、中期(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带-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和弗洛末期—大坪期(Pseudophyllograptus angustifolius elongatus带-Isograptus victoriae divergens带)。总体上看,弗洛期—大坪期笔石总体分异度呈增长趋势,均分笔石动物群占绝对优势,但是大坪末期,动物群内部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均分笔石类(Dichograptids)向舌笔石类(Glossograptids)逐步演替。分别以笔石带和化石产出层位为单位进行多样性统计,二者统计结果基本吻合,但以化石层位为单位的统计结果更多地揭示了多样性演变的细节。无论属级或种级多样性曲线均表现为两个峰值(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和Isograptus victoriae divergens带)和一个低谷(Pseudophyllograptus angustifolius elongatus带),然而种级多样性变化强度明显大于属级。与华南及其他板块主要地区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南坝剖面笔石多样性在弗洛期—大坪期的首次峰值(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在其他主要地区均有表现,南坝剖面的峰值与华南江南区、阿凡隆尼亚板块笔石辐射的首次峰值大致同期,但晚于华南扬子区、澳大利亚以及波罗的等地区。与华南奥陶纪各主要门类的多样性演化趋势的对比发现,南坝剖面笔石动物群多样性的首次峰值较腕足、牙形类的首次峰值晚,但早于疑源类及三叶虫的首次峰值。研究表明,南坝剖面弗洛期—大坪期均分笔石动物群的多样性演变不仅受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受控于内部各类群间的演替。

燕夔,李军,孟凡巍[7](2012)在《华南早–中奥陶世疑源类地层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全球奥陶纪地层框架已经确定,整个奥陶纪划分为三统七阶。奥陶系全球层型剖面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已全部确定,其中三个定在华南地区:中奥陶世及大坪阶底界(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达瑞威尔阶底界(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和赫兰特阶底界(湖北宜昌王家湾剖面)。华南地区奥陶系地层出露广泛,岩相变化较大,从浅水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交互相到较深水的碎屑岩相均有发育。同时华南地区奥陶系地层产出丰富的生物化石,并得到详细研究,许多重要的化石生物门类都可以进行全球地层对比。华南地区丰富的疑

颜铁增,何圣策,尹磊明,秦祥熙,张志芳[8](2011)在《浙江早古生代孢粉型化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浙江西北部早寒武世荷塘组、晚寒武世华严寺组、早奥陶世宁国组、晚奥陶世长坞组和文昌组、早志留世霞乡组、河沥溪组和康山组、中志留世唐家坞组中发现孢粉型化石,孢粉型化石包括疑源类,隐花(陆生)植物孢子类型等,计66属、112种、31未定种。同时讨论了这9个层位孢粉型化石的组合特征、地质时代及其沉积环境。

张元动,陈旭,Dan GOLDMAN,张举,成俊峰,宋妍妍[9](2010)在《华南早-中奥陶世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分布》文中提出根据华南奥陶纪滨岸-内陆棚-外陆棚-斜坡-盆地等6种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统计分析,表明奥陶纪滨岸地带的笔石多样性相对较低,随着海水加深和离岸趋远而逐渐增高,在陆棚边缘-斜坡上部水域达到最高,进入盆地则又有所降低.以笔石带为时间卡尺的分析显示,笔石的多样性演化在不同环境下存在显着差异,在近岸和陆棚环境下,早、中奥陶世的笔石序列是不全的、间断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而在陆棚边缘-斜坡环境下,笔石序列则完全连续分布.综合研究显示,华南奥陶纪笔石多样性呈阶梯状递增的趋势,从早奥陶世至晚奥陶世桑比期存在三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位于早奥陶世弗洛中期、中奥陶世大坪晚期-达瑞威尔初期、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末,这三次高峰与华南的几次海平面上升时期大致对应,表明笔石动物的辐射演化可能与海平面上升事件有密切关联.对Pseudisograptus等4个典型案例开展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华南早、中奥陶世的笔石存在较明显的深度分带现象,多数类群呈与古海岸线或大陆边缘平行的地理分布格局,并受到离岸远近的影响.

景秀春[10](2009)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台地相区牙形石及寒武—奥陶系界线》文中认为对塔里木盆地台地相区奥陶系16条露头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牙形石样品采集,对29口钻井岩心(或岩屑)的重点层段进行了牙形石样品采集,分析了采得的共600余块样品,在奥陶系各个层段都得到数量可观的牙形石。本文系统描述了其中对生物地层划分有重要意义的27属48个牙形石关键种,建立了4个新种。基于所获得的牙形石系统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台地相区已建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进行了清理,确定了1个牙形石组合和20个牙形石带,据新的资料对8个原有的生物地层单元作了厘定。另外,将清理后的这21个牙形石生物地层单元与国内以及全球北大西洋和北美中大陆两大生物地理区的牙形石化石序列进行对比,建立起两大生物地理区牙形石序列的直接对比关系,使塔里木盆地成为这两大生物地理区牙形石生物地层直接对比的桥梁。把奥陶纪塔里木盆地的牙形石生物地理区的演化分为4个演化阶段,①特马豆克期泛球型属种阶段、②弗洛期到大坪期华南型和华北型混生阶段、③达瑞威尔期到桑比期中期华南型阶段以及④桑比期晚期到赫南特期华北型阶段。对这4个阶段的牙形石动物群和华北、华南同期牙形石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经过对奥陶纪全球各板块古地理位置和塔里木板块周边古特提斯洋洋流情况的分析,提出塔里木板块奥陶纪牙形石动物群分区归属期次性变化是由板块运动和洋流共同作用导致的。这一观点深化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牙形石动物群分区及类型演替的成因机理。在已取得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柯坪地区的寒武-奥陶系界线进行了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对乌什鹰山剖面和柯坪水泥厂剖面的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地层进行了连续而密集的碳、氧同位素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条剖面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组成以负δ13C值为主。其中,乌什鹰山剖面碳同位素的演化趋势表现为交替出现的4次负漂移和4次正漂移,柯坪水泥厂剖面表现为交替出现的5次负漂移和5次正漂移。在生物地层框架下,将这两条剖面的碳同位素演化趋势与国际上经典的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①中国大阳岔剖面、②加拿大Green Point剖面(GSSP)、③澳大利亚Black Mountain剖面以及④美国Lawson Cove剖面进行了比对。基于碳同位素演化趋势的对比结果,确定了乌什鹰山剖面和柯坪水泥厂剖面的寒武-奥陶系界线,并对界线附近的地层进行了细分和对比。

二、浙江常山黄泥塘全球层型剖面的中奥陶世疑源类(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常山黄泥塘全球层型剖面的中奥陶世疑源类(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奥陶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奥陶纪年代地层划分
2 中国奥陶纪生物带
3 中国奥陶纪地层区划
    3.1 阿尔泰—兴安地层区
    3.2 准噶尔地层区(I)
    3.3 塔里木—天山地层区(Ⅱ)
        3.3.1 塔里木地层分区(II1)
        3.3.2 中天山—北山地层分区(II2)
    3.4 华北(中朝)地层区(III)
        3.4.1 西部地层分区(III1)
        3.4.2 北部地层分区(III2)
        3.4.3 南部地层分区(III3)
    3.5 柴达木地层区(IV)
    3.6 喜马拉雅地层区(V)
    3.7 冈底斯—察隅地层区(VI)
    3.8 羌塘—昌都地层区(VII)
    3.9 松潘—甘孜地层区
    3.1 0 滇缅马地层区(VIII)
    3.11印支地层区(IX)
    3.12华南地层区(X)
        3.12.1扬子地层分区(X1)
        3.12.2江南地层分区(X2)
        3.12.3珠江地层分区(X3)
4 关于岩石地层单元名称及界线

(2)中国奥陶系研究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奥陶系底界问题
2“阶”的时限长短极不均衡
3 地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1 华南地块
    3.2 华北地块
    3.3 塔里木地块
4 需要更高的地层划分对比精度
5 奥陶纪古气候和海洋化学变化
6 结语

(3)中国奥陶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论
2 简要历史回顾
    2.1 1920~1958
    2.2 1959~1990
    2.3 1991~现在
    2.4 中国建立的主要统、阶
        2.4.1 新厂阶
        2.4.2 道保湾阶
        2.4.3 益阳阶
        2.4.4 玉山阶
        2.4.5 浙江阶
        2.4.6 艾家山阶
        2.4.7 钱塘江阶
3 综合地层与时间框架
    3.1 生物地层
        3.1.1 特马豆克阶底界
        3.1.2 弗洛阶底界
        3.1.3 大坪阶底界
        3.1.4 达瑞威尔阶底界
        3.1.5 桑比阶底界
        3.1.6 凯迪阶底界
        3.1.7 赫南特阶底界
    3.2 地质年龄
    3.3 化学地层
    3.4 磁性地层
    3.5 重大生物和地质事件
4 中国各大区对比格架
5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5.1 不同阶的时限差异和阶的再划分
    5.2 特马豆克阶底界 (即下奥陶统、奥陶系底界)
    5.3 凯迪阶底界的识别问题
6 结论

(4)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中奥陶统旋回地层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科学问题
    2 旋回地层学发展简史和理论基础
        2.1 旋回地层学发展简史
        2.2 旋回地层学理论基础
        2.2.1 地球轨道参数
        2.2.2 基本概念和术语
    3 旋回地层学研究方法
        3.1 古气候替代性指标
        3.2 采样
        3.3 数据预处理与旋回分析
        3.3.1 数据预处理
        3.3.2 频谱分析
        3.3.3 滑动窗口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
        3.3.4 平均频谱误差分析(Average Spectral Misfit)
        3.3.5 滤波
        3.3.6 调谐
    4 研究现状
        4.1 古生代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4.2 中奥陶统年代地层格架
        4.2.1 大坪阶
        4.2.2 达瑞威尔阶
        4.2.3 年代标尺
第2章 地质背景和剖面概况
    1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2 古地理特征
    3 剖面概况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1 样品采集
    2 实验及方法
第4章 结果
    1 黄泥塘剖面旋回分析
        1.1 深度域频谱分析
        1.2 平均频谱误差分析(ASM)
        1.3 滤波和调谐
        1.4 调幅分析
    2 常金3井旋回分析
        2.1 深度域频谱分析
        2.2 平均频谱误差分析(ASM)
        2.3 滤波和调谐
        2.4 调幅分析
第5章 讨论
    1 “浮动”天文年代标尺
    2 黄泥塘剖面中奥陶统底界
    3 米兰科维奇周期及超长天文轨道周期在中奥陶世的地质记录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华南峡东及浙西早寒武世(黔东世)生物群及其与古环境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1.1.1 晚前寒武-早中寒武世生物事件及生物群
        1.1.2 晚前寒武-早中寒武世海洋古氧相历史
        1.1.3 晚前寒武-早中寒武世黑色岩系、古海洋生产力及植物群研究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生物群的时代延限、组成特征和地理分布
        1.2.2 古氧相的演化和对比
        1.2.3 古海洋生产力和初级生产者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主要的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的创新点
    §1.4 工作量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3.1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3.2 震旦系至早古生代区域地质构造及沉积古地理发展史
    §3.3 峡东及浙西震旦至寒武系地层概况
        3.3.1 峡东震旦及寒武系地层
        3.3.2 浙西震旦及寒武系地层
第四章 研究区水井沱组及荷塘组岩石特征,地层划分和对比
    §4.1 宜昌水井沱组及浙西荷塘组简介
        4.1.1 宜昌水井沱组
        4.1.2 浙西荷塘组
    §4.2 剖面描述
    §4.3 岩石分段特征
        4.3.1 岩石特征
        4.3.2 分段特征
    §4.4 生物地层与对比
第五章 早寒武世水井沱生物群研究
    §5.1 水井沱生物群的研究历史和含义
    §5.2 水井沱生物群化石组成及特征
    §5.3 峡东水井沱组化石分段特征及对比
        5.3.1. 分段特征
        5.3.2. 与牛蹄塘生物群和“西蒿坪动物群”的对比
    §5.4 峡东鄂西早中寒武世生物群系列及其意义
第六章 峡东早寒武世水井沱组古氧相特征与对比
    §6.1 简介
    §6.2 水井沱组的缺氧地球化学特征
        6.2.1 地球化学特征
        6.2.2 草莓状黄铁矿
    §6.3 峡东水井沱组生物特征与古氧相
    §6.4 水井沱组上部缺氧和有氧的快速转换
    §6.5 扬子板块古海洋的氧化进程
    §6.6 华南早寒武世生物辐射特征与水团活动
第七章 下寒武统的有机质富集特征及古生产力研究
    §7.1 与下寒武统缺氧环境相关的初级生产力替代指标
        7.1.1 地球化学指标
        7.1.2 惰质体和壳质体
    §7.2 初级生产力指标的有效性评价
    §7.3 华南下寒武统富有机质沉积特征,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来源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湖南益阳奥陶纪弗洛期 ——大坪期均分笔石动物群的系统分类、生物地层及多样性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概况与进展
第二章 地层剖面简介
    第一节 剖面地理及地质概况
    第二节 地层剖面描述
第三章 笔石系统古生物学
    正笔石目Order Graptoloidea Lapworth,1873
        均分笔石科Family Dichograptidae Lapworth,1873
        枝笔石亚科Subfamily Clonograptinae Erdtmann,1982
        枝笔石属Genus Clonograptus Nicholson,1873
        均分笔石亚科Subfamily Dichograptinae Lapworth,1873
        均分笔石属Genus Dichograptus Salter,1863
        假苔藓笔石属Genus Pseudobryograptus Mu,1957
        四笔石亚科Subfamily Tetragraptinae Mu,1950
        四笔石属Genus Tetragraptus Salter,1863
        下垂笔石属Genus Pendeograptus Boucek and Pribyl,1953
        假叶笔石属Genus Pseudophyllograptus Cooper and Fortey,1982
        对笔石亚科Subfamily Didymograptinae Mu,1950
        伸展笔石属Genus Expansograptus Boucek and Pribyl,1953
        巅峰笔石属Genus Corymbograptus Obut and Sobolevskaya,1964
        波罗的笔石属Genus Baltograptus Maletz,1994
        小对笔石属Genus Didymograptellus Cooper and Fortey,1982
        挪威笔石属Genus Norvegiograptus gen.nov.
        “对笔石属”"Didymograptus" M'Coy,1851
        弯笔石亚科Subfamily Sigmagraptinae Cooper and Fortey,1982
        尖顶笔石属Genus Acrograptus Tzaj,1969
        棱笔石属Genus Goniograptus M'Coy,1876
        弯笔石属Genus Sigmagraptus Ruedemann,1904
        中国笔石科Family Sinograptidae Mu,1957
        波浪笔石属Genus Cymatograptus Jaanusson,1965
        等称笔石科Family Isograptidae Harris,1933
        等称笔石属Genus Isograptus Moberg,1892
        叶笔石科Family Phyllograptidae Lapworth,1873
        叶笔石属Genus Phyllograptus J.Hall,1858
第四章 笔石生物地层学
    第一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笔石带序列
    第三节 笔石生物地层对比
第五章 均分笔石动物群的多样性演变
    第一节 均分笔石动物群辐射演化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均分笔石动物群的多样性分布和演变趋势
        1. 参数及研究方法
        2. 多样性分布
        3. 多样性演变趋势
    第三节 均分笔石动物群多样性演变型式对比
        1. 与华南及其他板块主要地区的对比
        2. 与华南各主要门类多样性演变型式的对比
    第四节 均分笔石多动物群多样性演变诱因初探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8)浙江早古生代孢粉型化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地质背景
二、 剖面简述
    1 龙游志棠大麦山寒武系剖面
    2 江山夏坞奥陶系宁国组剖面
    3 江山五家垄奥陶系长坞组剖面叶家塘组:灰色块状砂砾岩
    4 临安堰口汤家志留系文昌组—霞乡组剖面
    5 淳安潭头—王家志留系剖面
    6 富阳新店唐家坞组剖面
三、 方法和材料
四、 疑源类化石组合及其时代
    1 Filisphaeridium minutum-Coccoid algae (荷塘组) 组合及其时代
    2 Cristallinium cambriense-Tasmanites (华严寺组) 组合及其时代
    3 Baltisphaeridium-Micrhystridium-Multiplicisphaeridium (宁国组) 组合及其时代
    4 Acanthodiacrodium-Dactylofusa-Goniosphaeridium (长坞组) 组合及时代
    5 Tetrahedraletes-Dyadospora-Nodospora (文昌组) 组合及其时代
    6 Retisphaeridium-Dyadospora-Tetrahedraletes (霞乡组) 组合及其时代
    7 Nodospora-Tetrahedraletes-Baltisphaeridium (河沥溪组) 疑源类组合及其时代
    8 Tetrahedraletes-Dactylofusa-Leprotolypa (康山组) 疑源类组合及其时代
    9 Dactylofusa-Strophomorpha-Leiofusa (唐家坞组) 组合及其时代
五、 孢粉型化石地层纵向变化特征与沉积环境探讨
六、 疑源类的热变指数
七、 结 论

(9)华南早-中奥陶世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奥陶纪主要古环境的划分
    1.1 近岸砂砾质沉积相带 (禄劝-武定-昆明)
    1.2 近岸砂泥质沉积相带 (广元-宁强-南江-长宁)
    1.3 内陆棚泥质夹碳酸盐沉积相带 (桐梓-遵义-城口)
    1.4 外陆棚碳酸盐夹泥质沉积相带 (宜昌-远安-南漳-京山)
    1.5 陆棚边缘上斜坡泥质夹碳酸盐沉积相带 (黔南-湘中-浙赣三山地区)
    1.6 下斜坡-盆地泥质沉积相带 (永新-崇义-台山)
2 华南奥陶纪近岸-远岸环境的笔石多样性分布
    2.1 笔石多样性的统计原则
    2.2 笔石动物多样性的近岸-远岸分布
3 华南奥陶纪部分笔石类群的地理分布
    3.1 Pseudisograptus
    3.2 Isograptus和Parisograptus
    3.3 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
    3.4 Corymbograptus turgidus及其相关笔石种
4 结论

(10)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台地相区牙形石及寒武—奥陶系界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地层区划与岩石地层序列
    2.1 地层区划
    2.2 岩石地层
3 牙形石生物地层
    3.1 牙形石生物地层单元
    3.2 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
4 牙形石动物群
    4.1 牙形石动物群类型及对比
        4.1.1 特马豆克期(Tremadocian)
        4.1.2 弗洛期到大坪期(Floian to Dapingian)
        4.1.3 达瑞威尔期到桑比期中期(Darriwilian to Middle Sandbian)
        4.1.4 桑比期晚期到赫南特期(Late Sandbian to Hirnantian)
    4.2 生物分区类型演变原因的讨论
        4.2.1 洋流对海洋动物群的影响
        4.2.2 生物分区类型演变的原因和过程
5 柯坪地区寒武-奥陶系界线
    5.1 地质背景与样品数据
        5.1.1 地质背景及采样原则
        5.1.2 分析方法与数据
        5.1.3 成岩蚀变作用分析
    5.2 碳同位素组成特点
        5.2.1 鹰山剖面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组成
        5.2.2 柯坪水泥厂剖面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组成
    5.3 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趋势的对比
        5.3.1 蓬莱坝组
        5.3.2 下丘里塔格组
    5.4 讨论
    5.5 对比意义
6. 属种描述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个人简历

四、浙江常山黄泥塘全球层型剖面的中奥陶世疑源类(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奥陶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张元动,詹仁斌,袁文伟,唐鹏,李越,王志浩,周志毅,方翔,李文杰,成俊峰. 地层学杂志, 2021(03)
  • [2]中国奥陶系研究的若干问题[J]. 张元动,詹仁斌,甄勇毅,方翔,张俊鹏. 地层学杂志, 2020(04)
  • [3]中国奥陶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张元动,詹仁斌,甄勇毅,王志浩,袁文伟,方翔,马譞,张俊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4]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中奥陶统旋回地层学[D]. 钟阳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5]华南峡东及浙西早寒武世(黔东世)生物群及其与古环境协同演化研究[D]. 张磊.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2)
  • [6]湖南益阳奥陶纪弗洛期 ——大坪期均分笔石动物群的系统分类、生物地层及多样性演变[D]. 李丽霞. 南京大学, 2013(02)
  • [7]华南早–中奥陶世疑源类地层学意义[A]. 燕夔,李军,孟凡巍. 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12
  • [8]浙江早古生代孢粉型化石的研究[J]. 颜铁增,何圣策,尹磊明,秦祥熙,张志芳. 地层学杂志, 2011(01)
  • [9]华南早-中奥陶世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分布[J]. 张元动,陈旭,Dan GOLDMAN,张举,成俊峰,宋妍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9)
  • [10]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台地相区牙形石及寒武—奥陶系界线[D]. 景秀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标签:;  ;  ;  ;  ;  

浙江常山黄泥塘全球层型剖面中奥陶统疑似来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