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墩岭黄土剖面元素组成变化及第四纪古气候演化

青海省西宁市大墩岭黄土剖面元素组成变化及第四纪古气候演化

一、青海省西宁市大墩岭黄土剖面元素组分变化与第四纪古气候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娜[1](2021)在《色度和粘土矿物记录的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青海湖地区的环境演变》文中指出青藏高原是全球特殊的地理单元之一,青海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介于3169-4649 m,受南亚、东亚、高原季风、西风环流等共同影响,对气候响应灵敏,气候环境较为复杂,加之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湖区内沉积物成为研究古环境演化和高原隆升的良好信息载体。因此,借助色度及粘土矿物指标来记录青海湖地区的沉积环境,探讨色度及粘土矿物的古气候意义,发挥其揭示古环境变化的精确性及可行性,可丰富青海湖周边及类似高寒区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演变代用指标,使土壤色度及粘土矿物能在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文章以厚度10 m的青海湖地区大水溏剖面(QDST)为研究对象,利用CM-5分光测色计及Rigaku D/Max 2500 PC X射线衍射仪测得232个土壤样品的色度参数(a*、b*、L*、C*、h*)及粘土矿物含量,分析了土壤色度及粘土矿物变化特征,并辅以SC/D(粒度敏感指标)、磁化率、Rb/Sr、CO32-、有机质、p H值等指标,结合OSL测年,恢复了末次冰期间冰阶(32 ka)以来青海湖地区的古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a*、b*、C*自剖面底部向上呈波动式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态势,均大致呈下层古土壤高于上层古风成砂,表明,其高值示温湿气候,低值示冷干气候;L*、h*自剖面底部向上先急剧减小后微升,且存在下层古土壤略低于上层古风成砂,表明,其高值示冷干气候;L*可反映不同沉积层形成时期的降水量;h*高值指示冷干气候、低值指示温湿气候。(2)QDST剖面存在8种主要粘土矿物,其含量变化特征明显,能记录一定的古环境信息,揭示不同沉积层形成时期的古气候特征。剖面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I)含量占主导(67.10%),高岭石+绿泥石(K+C)组合(27.13%)及绿泥石(C)(16.95%)次之,高岭石(K)(10.18%)和蒙脱石(S)(0.39%)含量较低。粘土矿物含量高低为:伊利石(I)>高岭石+绿泥石(K+C)>绿泥石(C)>IC/S>高岭石(K)>绿蒙混层(C/S)>伊蒙混层(I/S)>蒙脱石(S)。其中QDST剖面绿泥石(C)和伊利石(I)高值指示冷干气候;蒙脱石(S)高值指示降水量增加;剖面高岭石(K)含量高值指示水热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高岭石+绿泥石(K+C)含量可反映青海湖地区气候的干旱程度;伊/蒙混层(I/S)矿物可用来表示QDST剖面形成以来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3)QDST剖面色度参数与粒度、磁化率、地化学元素、有机质、p H值等典型古气候替代指标对应良好。结果显示:a*、b*与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a*与p H值呈显着负相关,L*与p H值的峰谷区对应较好;a*、b*、C*与磁化率、L*与Rb/Sr均呈显着负相关,L*与碳酸盐呈显着正相关且与SC/D值变化态势一致;碳酸盐对L*贡献较大。(4)末次冰期间冰阶(32 ka)以来青海湖地区气候整体向冷干方向发展,且经历了温湿-冷润-温润-凉干-温润-温湿-凉干-温凉-冷干的环境演变过程,进一步可划分为:a*、C*较高、b*最高、h*低,伊利石(I)、绿泥石(C)含量相对较低,高岭石(K)含量较高、蒙脱石(S)含量最多,气候整体较为温湿的末次冰期间冰阶(32.0-23.3 ka);a*、b*、C*低、L*、h*较高、伊利石(I)含量全剖面最高,高岭石(K)含量低,气候整体偏冷润的末次冰期冰盛期(23.3-15.2 ka);a*、b*较低、L*最低,伊利石(I)和绿泥石(C)含量低,高岭石(K)含量较高,气候整体温凉偏湿的末次冰消期(15.2-10.4 ka),该阶段记录的典型冷暖气侯事件较多;以及色度参数及粘土矿物曲线谷峰变化明显,气候冷暖波动频繁的全新世(10.4ka至今)。色度与粘土矿物反演的青海湖地区末次冰期间冰阶(32 ka)以来的古环境演变结果与典型夏季风指数(EASMI)与利用石笋资料重建的氧同位素EAδ18O指标对应良好,特征吻合度较高,反演的古环境演变结果一致。

马万里[2](2021)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上干柴沟组泥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古气候意义》文中提出新生代时期,全球气候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北特提斯海退深刻地改变着地球气候环境。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上干柴沟组在盆地内广泛出露,该地层的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隆升、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亚洲地区干旱化等意义重大。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在上干柴沟组冷湖四号井中选取泥岩样品共计26件,测试其主量、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REE,同时也有效结合了泥岩岩性特征以及前人对该地层古生物、沉积学等研究成果对上干柴沟组的古盐度、古气候、古环境进行重建,结果如下:(1)古盐度指标Sr/Ba比值除样品LS~4~19为1.18>1外,其余样品Sr/Ba均<1,指示绝大部分样品来源于淡水环境;所有样品的Th/U均>2,与Sr/Ba比值所反映的陆相淡水环境一致。(2)氧化还原指标U/Th比值最大值<0.75;V/Cr比值的最大值<2.0;Ni/Co最大值<5.0;V/Sc比值最大值小于9。四种氧化还原指标均指示上干柴沟组为氧化环境,同泥岩样品的颜色棕褐色反映的氧化还原状态一致。(3)古气候指标Sr/Cu比值指示的温湿气候期大致分别为27.5~24.0 Ma、31.0~29.5 Ma;干旱气候期大致分别为24.0~22.0 Ma、29.5~27.5 Ma。古气候指标Sr、Sr/Cu、Rb/Sr、Fe/Mn曲线大致成镜像对称,共同反映了古气候变化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且气候的温湿状况同盐度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即气候潮湿时盐度为淡水环境,气候干旱时盐度为咸水环境。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同样表明上干柴沟组总体处于相对温湿的气候环境。温湿气候、淡水环境响应了该时段全球升温的气候背景。阶段性干旱气候的出现,前期可能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后期主要与北特提斯海退有关。推测由喜马拉雅中期运动导致冷湖构造带抬升进而致使湖盆下沉、湖岸线北东向迁移、湖水面下降,形成氧化环境。

相江芸[3](2020)在《格尔木市—格尔木河—达布逊湖潜在有毒元素(PTEs)物源甄别、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格尔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察尔汗盐湖资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发源于昆仑山的格尔木河作为连接格尔木市和察尔汗盐湖之间的水文通道,一方面为格尔木市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等提供保障,为察尔汗盐湖提供了70%的淡水补给,另一方面沿途流经区域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及农业活动等反过来也直接影响格尔木河,成为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种潜在有毒元素(PTEs,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的主要迁移通道。因此,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该区域的环境现状以及甄别PTEs的迁移富集规律,本研究选取了格尔木市-格尔木河-达布逊湖为研究区,对获取的格尔木市62个表层土壤样、格尔木河9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样以及格尔木河汇入达布逊湖的河口1个沉积物柱进行了PTEs浓度空间分布、物源识别、沉积速率、磁学特征等分析,并利用富集因子(Enrichment Factor,EF)、地累积指数(Geoaccumulation Index,Igeo)、修正过的污染程度(modified Contamination Degree,m Cd)、污染负荷指数(Pollution Load Index,PL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RI)等方法进行了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主要得到如下认识。1)对比标准化方法和相对累积频率曲线法确定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通过与各背景值以及背景点取样的平均浓度进行对比,发现相对累积频率曲线法确定的基线值作为研究区域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更为适宜。2)利用多种污染评价指标对区域进行污染评价,PLIzone均指示区域污染程度为中等。格尔木城区EF指示土壤中元素Cr强烈富集,Cu、Pb、Sb、Sn显着富集,As、Cd、In、P、Zn中度富集,Co、Ni、Tl和V轻微富集;Igeo指示Cr污染严重,Sb污染重,Cu、Pb、Sn污染偏重,As、Cd、In、Zn污染中度,Co、Ni、P、Tl、V污染程度中等;m Cd及PLI分别指示低-中等、低-较高污染。格尔木河及达布逊湖EF指示河流表层沉积物Cd、Ni、P轻微富集,Pb和Sb富集程度为无-轻微,河口柱状沉积物元素富集程度均为无-轻微;Igeo指示河流表层沉积物Cd、Cr、P污染程度为无-轻度,河口柱状沉积物As和Cd的污染程度为无-轻度,其他元素没有污染;m Cd均指示污染程度为无-很低;PLI均指示污染程度为低-中等。3)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元素As、Co、Ni、V以外,整体随着格尔木市-格尔木河-达布逊湖潜在生态风险值降低。格尔木河及达布逊湖沉积物均具有低的潜在生态风险。格尔木市土壤As、Cu和Pb为低-中等的潜在生态风险,Cd和Cr为低-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区域尺度上生态风险指标RI指示低-较高生态风险,绝大多数区域生态风险低,但仍存在三个生态风险集中区:高生态风险区位于物流园(Ⅰ区),影响元素主要为Cd、Cr、Pb、Cu,以Cd、Cr为主;中等生态风险集中区对应于格尔木火车站区域(Ⅱ区)以及工业园区域(Ⅲ区),影响元素主要为Cd。污染及生态风险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以及工业生产。4)对比格尔木河上、中、下游以及汇入格尔木河的人工湖及溪流的元素含量,除元素P外,格尔木河中游的元素浓度、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均相对较低,指示河道清淤的治理效果较好。农业种植区临近格尔木河,此区间元素P浓度的持续升高可能与施用肥料等农业活动有关。PLIzone指示区域污染程度为格尔木市>达布逊湖>格尔木河,达布逊湖沉积物柱的表层样品浓度相对深部较低,同样证实了格尔木河清淤对PTEs的治理很有成效。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除Co、Ni、Tl、V为自然来源外,其他元素均认为主要为人类活动输入,格尔木河及达布逊湖的人为来源元素为Cd和P。与青藏高原其他区域表层土壤中PTEs元素分布对比,应尤为注意区域的高Cd值以及交通运输所带来的PTEs富集。达布逊湖入湖口与青海湖流域河口对比,达布逊湖同样更多地需要主要考虑元素Cd的输入。6)对达布逊湖柱状沉积物利用210Pb进行测年,通过CIC模型计算出察尔汗达布逊湖百年内沉积速率为0.041cm/a。7)根据磁性大小研究区域明显为格尔木市>格尔木河>达布逊湖,磁性物质主要为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晶粒大小格尔木市主要为假单畴,格尔木河表层沉积物主要为多畴,察尔汗柱状沉积物主要为假单畴-多畴。格尔木市χ及SIRM对城市土壤污染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但不能依赖单一指标来指示污染程度;格尔木河由于河道治理清淤,来自格尔木市的PTEs的富集影响主要考虑在出格尔木市的区段,磁学参数χ、χARM、SIRM、HIRM指示元素浓度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达布逊柱状沉积物磁学参数对PTEs元素变化指示性不强。

王素素[4](2020)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黄土碳氧同位素记录》文中研究说明轨道尺度东亚季风变化的主控周期及其驱动机制仍然有不确定性,高纬度冰量和低纬度岁差变化如何驱动季风气候变化存在分歧。沉积过程连续、堆积速率快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揭示轨道时间尺度季风气候变化的良好材料。为了进一步认识轨道尺度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我们选择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泮子山黄土堆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快速沉积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碳酸盐含量、白云石含量、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等气候代用指标,探讨青藏高原东北部季风气候的变化规律和控制因素。通过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法测量了碳酸盐含量、白云石含量,分析其气候意义。研究表明,西宁泮子山钻孔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碳酸盐和白云石含量与夏季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是敏感反映夏季风降水的指标。碳酸盐含量、白云石含量降低指示降水量增大,气候暖湿,夏季风增强;反之,指示降水量减少,气候干冷,冬季风增强。应用MAT-253质谱仪测量了黄土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分析其气候意义。结果表明,西宁泮子山钻孔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全岩碳同位素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碎屑碳酸盐比例,二是土壤呼吸通量,三是碳酸盐淀积深度,而这三个因素都是受降水控制的。因此,全岩碳同位素反映降水变化,全岩碳同位素偏正,表明降水减少;全岩碳同位素偏负,表明降水增多。对于碳酸盐全岩氧同位素,在MIS5阶段,δ18O受降水与蒸发效应的综合影响,降水多时,氧同位素值较低;蒸发强烈时,氧同位素值较高。利用频谱和小波分析技术对季风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最近280 ka以来,东亚夏季风变化具有轨道尺度变化的周期规律,并与高纬度冰量和北半球温度变化有一定的联系。西宁黄土记录具有显着23 ka的岁差周期。频域的证据显示,岁差调制的低纬太阳辐射变化是驱动青藏高原东北部轨道尺度季风降水变化的主导因素,高纬度冰量和温度变化对轨道尺度的季风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赵廷仪[5](2019)在《囊谦盆地贡觉组含膏盐地层粘土矿物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文中指出青藏高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涉及高原隆升、沉积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在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囊谦盆地发育了一套新生代陆相红色碎屑岩和含膏盐岩层,是研究青藏高原始新世古气候演化和含膏盐沉积环境的良好素材。本人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粘土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角度出发,以6 m的间距采集囊谦盆地贡觉组约257 m含膏盐地层的碎屑沉积物,分析其粘土矿物成分和组合特征,以研究气候与沉积环境变化。结果显示,粘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52.1%)为主,其次为绿泥石(8.1%)和高岭石(3.5%)。根据岩性特征及粘土矿物组合变化,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指示了暖湿-低盐度、冷干-高盐度、较暖湿-低盐度的气候和沉积环境。地球化学常量元素Sr、Ba、V、Ni反映了盆地的沉积环境及物源区,化学元素离子Ca2+、SO42-、Sr2+含量变化反映了泥岩-石膏旋回总二者的沉积关系,Na+和Cl-含量变化趋势和石盐的迁移和赋存规律有关。通过对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探讨了囊谦盆地贡觉组含膏盐剖面的岩性和沉积环境,推测出红色泥岩-石膏沉积层形成时的气候条件。新生代时期,在中纬度干旱区的环境背景下,晚始新世青藏高原北部及东北部盆地多以湖相沉积为主,表明这一时期中亚地区以半湿润气候为主。研究区贡觉组含红色泥岩-石膏沉积层的形成,是对青藏高原及整个中纬度干旱区气候干湿交替大环境的响应。

姚丽洁[6](2019)在《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使得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北近2000千米的区域隆升变形,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内陆构造-地貌格局和气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青藏高原北缘构造变形及地貌演化强烈,发育了多个造山带和菱形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高原扩展机制的理想地区。沉积盆地和造山带是大陆地貌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两者是在统一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框架下不可分割的耦合过程和正负构造单元,沉积盆地中的陆源碎屑沉积物不仅记录了盆地的沉积演化信息,也记录了周围造山带的构造隆升信息。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盆地为研究区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盆-山耦合关系,主要通过对盆地新生代地层进行不同层位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合盆地新生代地层的沉积特征、古水流特征和砾石成分特征,探讨了西宁盆地新生代物源变化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主要有以下认识:1.西宁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发生了五次变化:41Ma以前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以200-300Ma为主要年龄峰,400-550Ma为次要年龄峰;41->31Ma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以400-550Ma为主要年龄峰,200-300Ma和1000-2000Ma为次要年龄峰;31->22Ma碎屑锆石U-Pb年龄在前期基础上,突然出现700-1000Ma组分并成为主要年龄峰;22->12Ma碎屑锆石U-Pb年龄以200-300 Ma和400-550Ma为主要年龄峰,1000-2000Ma为次要年龄峰;12->3.6Ma碎屑锆石U-Pb年龄以1000-2000Ma为主要年龄峰;3.6Ma碎屑锆石U-Pb年龄以400-550Ma为主要年龄峰,200-300Ma为次要年龄峰。2.西宁盆地新生代物源在始新世早中期(52->41Ma)主要为东昆仑造山带,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晚期(41->22Ma)主要物源转变为祁连造山带。中新世早中期(22->12Ma)以中祁连造山带为主要物源,拉脊山开始抬升并成为盆地物源之一;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6Ma)主要物源来自盆地北缘祁连山前寒武系;早上新世以来(3.6Ma)盆地湟水最高阶地沉积物的主要物源为北祁连造山带古生代地层。3.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应力就传递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导致东昆仑造山带隆升剥蚀与西宁盆地凹陷开始接受沉积;始新世晚期(41Ma)阿尔金断裂发生强烈走滑运动使中祁连造山带初始隆升,随后在35-31Ma加速隆升;中新世早期(22Ma)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一次广泛地构造运动,拉脊山开始逐步隆升成为分割西宁盆地与贵德盆地分水岭;中新世晚期以来(<12Ma)青藏高原东北缘阶段性强烈构造活动,使西宁盆地周围山体快速隆升。3.6Ma西宁盆地迅速抬升遭受剥蚀,古湟水河开始长期逐步切割盆地并形成一系列阶地,这与青藏运动A幕发生时间基本一致。

盛美[7](2019)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的环境磁学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亚洲夏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理解其行为、动力学机制以及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至关重要。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地质记录多来自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而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可靠年代约束的地质记录则相对较少。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21°9′N,110°17′E)作为雷琼半岛晚更新世形成的典型玛珥湖,因其沉积分辨率高和古环境信息丰富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古气候学者的持续高度关注。此外,目前在北半球报道的地磁场长期变化和古强度记录绝大多数来自于欧洲、北美和加拿大等高纬度地区,来自东亚和热带地区的可靠记录则较为缺乏。湖光岩沉积具有连续性好、岩性均一、磁性强等特征,是记录区域地磁场行为(包括地磁场方向和强度)和探讨全球地磁场行为机制的理想载体。本论文运用“芯杆活塞钻”在湖光岩水深13 m处钻取2只交叉岩芯,基于标志层、AMS 14C和210Pb/137Cs测年结果,获得了时间跨度为22 kyr的高分辨率拼接岩芯,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古地磁退磁及古气候指标测试分析。磁化率和微量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湖光岩岩芯样品的磁化率与中国黄土高原典型黄土样品相比明显要大很多,而与围岩磁化率较为接近;湖光岩沉积的稀土元素分配型式与围岩几乎一致,而与我国北方黄土呈现的Eu亏损、轻稀土相对富集和重稀土相对平缓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以上证据足以表明湖光岩沉积物源主要为其周缘火山岩,而非北方干旱地区的风成堆积。详细的岩石磁学(包括热磁分析、磁滞回线分析、FORC图解分析和低温磁学分析)并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湖光岩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超顺磁和假单畴(含钛)磁铁矿以及顺磁性菱铁矿(主要出现在新仙女木期和中、晚全新世等磁浓度较高阶段)为主,并可能含有少量的硫铁矿物。详细的环境磁学、孢粉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由岩芯顶部向下磁信号呈阶段性逐步下降趋势,并与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的反相关关系,可能表明沉积后还原条件对磁性矿物的保存/溶解具关键作用。具体来说,在早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11,500-6500 yr BP)和B?lling–Aller?d(BA)暖期,热带和亚热带树种百分含量、总机质及硫含量最高,而Ti元素含量和磁浓度最低,磁性物质在强还原环境下被大量溶解,与该时段降雨量较大、湖面水位高和气候较为适宜的特征相一致;而在新仙女木(YD)冷期和中、晚全新世时期,磁浓度和Ti元素含量较高,有机质和硫含量显着降低,湖面水位较低和气候较为干旱,在弱还原环境下部分磁性矿物得以保存。将湖光岩16 kyr BP以来的古环境记录(孢粉、环境磁学和有机质含量)与我国南方石笋、极地冰芯、北方东亚季风区的古环境记录和北纬30o太阳辐射等对比发现:在亚轨道尺度上,湖光岩的古气候变化总体上与北纬30o夏季太阳辐射呈较一致的变化;在千-百年尺度上,湖光岩记录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主要气候事件,包括BA暖期、YD冷事件和全新世以来的8个冷事件(分别对应于9.2,8.2,6.5,5.3,4.2,2.8,1.4和0.4 kyr BP),而且以上8个干冷事件与Bond et al.(1997)在北大西洋发现的气候冷事件完全可以对应。因此,末次冰消期以来湖光岩沉积的古气候记录总体上反映了由太阳辐射控制并受到高纬度短尺度事件显着影响的亚洲夏季风历史。此外,湖光岩孢粉百分含量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指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从7 kyr BP开始,随着ENSO活动频次和强度的逐渐增加,湖光岩草本植物百分含量高而热带植物树种百分含量低的阶段基本上对应于ENSO活动频繁的时期,可能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夏季风的变化与ENSO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对u-channel古地磁样品系统的交变退磁结果显示,湖光岩沉积记录了稳定可靠的原生剩磁方向,10 kyr BP来磁倾角长期变化曲线(PSV)与GEOMAGIA模型拟合结果可以较好对比,但沉积后还原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对古地磁强度记录的可靠性,导致古强度记录并不理想。湖光岩PSV记录不仅可与东亚考古磁学、火山熔岩、海洋和湖泊沉积记录在磁倾角变化特征和幅度上具有较好一致性,而且总体上可与瑞士、芬兰、英国、大西洋西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部等北半球湖泊记录进行对比,表明了PSV记录在北半球较大区域范围内的一致性。

杨兰[8](2019)在《基于高光谱分析的罗布泊盐壳古气候演化》文中研究指明1972年在美国Landsat-1卫星的影像上发现罗布泊“大耳朵”的奇特地貌,其形成原因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罗布泊湖盆的涨退过程形成的各种沉积矿物是古气候信息的载体,独特的盐壳地貌记录了湖水消长过程。研究沉积矿物与盐壳对解释耳纹成因,揭示干旱区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无人机获取的高光谱数据,利用光谱解混技术,结合野外实地科考与实验室参数测量的结果,通过建立盐壳沉积矿物的光谱反演模型,研究亮暗纹理区的沉积矿物组分和分布规律,可对“大耳朵”形成的根本原因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无人机正射影像图、地表反射率值综合研究了亮暗纹理的盐壳微地貌、化学组分、影像特征等,分析了纹理形成的表观原因和微观原因。最后探讨了其中蕴含的气候环境意义。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促进了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干旱区探测的应用和发展,而且从盐壳的本质属性上研究了“大耳朵”成因,加深了罗布泊地区干旱气候环境演变规律的认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使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技术采集了“大耳朵”典型亮暗纹理区的光谱数据。基于高光谱解混技术,重点研究了线性解混模型—SUnSAL解混方法。建立矿物光谱反演模型,结果表明:SUnSAL解混模型输出结果的原始残差(res-p)精度小于0.008,能较好地反演罗布泊湖盆沉积物组分特征和丰度分布规律,进入到亚像元级别分析地表复杂的沉积物反射机制。(2)沉积物在亮、暗盐壳的化学组分与含量有明显差异,典型纹理区的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冷暖相矿物的相对光谱信息量在水平范围内呈波动性变化。伊蒙混层与绿泥石的光谱信息量波动呈负相关,冷、暖相矿物的光谱信息量呈负相关。影像纹理与其沉积物组分有本质的联系,这为古气候环境的综合探讨提供了客观直接的证据。(3)亮、暗纹理的盐壳微地貌形态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对盐壳反射率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盐壳类型其光谱反射率、沉积物的组分结构均不同。纹理形成的表观原因是盐壳微地貌形态差异,本质原因是沉积物的成分和相对含量的差异。通过多维度气候载体的互证,发现“大耳朵”形成于暖干、冷湿的季节性气候交替或累年的气候变化事件中。

江雨彤[9](2019)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含盐系碎屑层成因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是一个以钾盐为主,固、液体矿并存的大型钾镁盐矿床。液体矿床规模及储量大,富水性较强,易于开采;固体钾镁盐矿分布面积广,层数多,但矿层薄且连续性差,属于低品位固体矿,开采难度大。为了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强对察尔汗盐湖低品位固体矿固/液转化溶矿开采的投入力度。但由于矿体非均质性强,同时含盐系地层中含有较多碎屑层,溶剂很难稳定持续进入矿层,明显降低了大规模溶矿开采的效率。因此,查明含盐系地层中碎屑层的成因对于指导下一步的溶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本文以盐湖浅部发育碎屑层的含盐系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精细的矿物学、蒸发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沉积物粒度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分析,尝试查明含盐系地层的演化过程和碎屑层的成因。岩相学特征表明,实测剖面中四个碎屑层及其下伏盐岩层均遭受溶蚀,而其余盐岩层未见明显溶蚀现象,表明在盐湖蒸发演化过程中先后共发生四次洪泛事件。蒸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四个碎屑层下伏盐岩层处,盐湖已发展至浅水湖阶段。沉积物粒度分析表明,实测剖面四个碎屑层内沉积物为洪水携带至湖相沉积环境中堆积而成,实测剖面上部盐岩层内夹杂的少量碎屑物经历了不同性质地质营力的搬运作用,是由风力作用将周缘早期形成的湖相沉积物搬运至盐湖中参与沉积。初步确定含盐系地层中碎屑层的成因为:原始盐湖蒸发演化至浅水湖阶段时发生洪泛事件,洪水携带沉积物进入盐湖参与沉积,形成石盐层间的薄层碎屑层。而上部石盐层中夹杂的少量碎屑物质,应属风力作用将周缘湖相沉积物带入盐盆的结果。碎屑物质规律的间断出现,很可能是察尔汗地区季节性的气候条件造成的。察尔汗含盐系地层中碎屑层的存在是盐湖演化过程中短暂洪泛事件的记录,同时也是极浅水盐湖存在的标志,探究其成因对认识古气候及钾盐富集具有重要意义。碎屑层的成因决定了其空间展布规律,为低品位固体钾盐矿的开采技术和方案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高琳曼[10](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湟水河流域冲积扇的沉积演化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冲积扇记录了水文过程和环境变化,反映了构造活动、气候条件/变化及系统内部调节作用等信息。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安盆地内发育的河流冲积扇为例,探讨了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河流动力作用为主的冲积扇沉积特征、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野外对沉积剖面进行了详细沉积学(沉积物组成、沉积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和记录,采集了 147个粉样样品和15个光释光年代样品,分别用于沉积物粒度分析和光释光年代测试。本文具体结论如下:(1)平安露头厚~22 m,从底部到顶部可划分为六个沉积单元,构成三个沉积相组合:(a)底部是基质-颗粒支撑的砾石,磨圆度以次圆状-圆状为主,分选较差,发育粗略水平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b)中部是横向延伸大于150 m、以水平层理为主的砂层,上覆互层的红棕色粉砂和浅黄橙色粗粉砂-砂,夹杂穹状沙丘;(c)顶部是黏土含量较高、块状结构的粉砂,含弱发育的古土壤,颗粒偏细。整套沉积序列揭示了从高能量冲积扇、低能量冲积扇到河漫滩相的沉积环境变化过程。(2)光释光测年结果(钾长石pIRIR290)表明平安露头发育于距今~168 ka-124 ka。其中,砾石沉积为主的高能量冲积扇发育于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MIS 6)。在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向5阶段转换期(MIS 6/5)和末次间冰期,发育以砂和粉砂为主的低能量冲积扇和顶部的河漫滩沉积。(3)露头中部发育特殊沉积结构的穹状沙丘:形态对称且向上拱起,对称的穹状层理发育。单个沙丘和沙丘组合的宽度和厚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其比值平均值为7.5;表明沙丘的堆积和形成与植物发育有关。沙丘底部较平坦,没有明显的冲刷槽;各个沙丘之间以及同一沙丘不同部位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曲线相似,峰值分布范围窄(集中在56-79μm),为分选较好的极细砂和粗粉砂。因此叠积发育的穹状沙丘可能是在灌丛植物发育的条件下,风动力搬运冲积沙而堆积、形成的沙丘,揭示了半干旱环境中冲积过程和风积过程的交互作用。(4)平安盆地河流冲积扇的发育,可能是对小峡地区沿断层的构造抬升活动的响应:小峡发生构造抬升,河流在小峡地区快速下切,形成峡谷,而在峡谷的上下游发生堆积作用,在上游形成堆积状阶地,在下游发育冲积扇。但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主要受河流冲积扇系统内部的调节作用,同时,也与半干旱背景下的气候变化有关。

二、青海省西宁市大墩岭黄土剖面元素组分变化与第四纪古气候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省西宁市大墩岭黄土剖面元素组分变化与第四纪古气候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色度和粘土矿物记录的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青海湖地区的环境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土壤色度及粘土矿物研究进展
        1.3.1 土壤色度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1 国外研究进展
        1.3.1.2 国内研究进展
        1.3.2 粘土矿物揭示环境信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1 国外研究进展
        1.3.2.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青海湖地区气候环境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植被土壤
3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测定
        3.2.1 土壤色度
        3.2.2 粘土矿物
        3.2.3 粒度
        3.2.4 磁化率
        3.2.5 地化学元素
        3.2.6 有机质含量
        3.2.7 土壤p H值
        3.2.8 年代
    3.3 研究方法及分析方法
        3.3.1 土壤色度主要研究方法
        3.3.2 粘土矿物主要研究方法
4 QDST剖面气候环境指标特征与古气候意义
    4.1 剖面概况
    4.2 QDST 剖面土壤色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4.2.1 土壤色度参数变化特征
        4.2.2 色度参数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3 QDST 剖面粘土矿物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4.3.1 粘土矿物含量特征
        4.3.2 粘土矿物物源分析
        4.3.3 粘土矿物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4 其它气候环境指标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4.4.1 粒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4.4.2 磁化率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4.4.3 地化学元素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4.4.4 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4.4.5 土壤pH值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4.5 QDST剖面气候环境指标相关性及对比分析
        4.5.1 色度参数与有机质、pH 值相关性及对比分析
        4.5.2 色度参数与 SC/D 值、磁化率及地化学元素相关性及对比分析
5 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青海湖地区环境演变及对比
    5.1 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青海湖地区环境演变过程重建
    5.2 末次冰期冰消期典型特征冷暖事件研究
    5.3 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青海湖地区环境演变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上干柴沟组泥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古气候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古环境古气候指标
        1.2.2 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
        1.2.3 青藏高原隆升
        1.2.4 副特提斯海及其消亡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4 本论文所完成的工作量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柴达木盆地简介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第三章 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测试及年代框架
    3.1 样品的采集处理
    3.2 分析测试
    3.3 年代框架
第四章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结果
    4.2 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古环境与古气候
    5.1 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5.2 古盐度
    5.3 古氧化还原环境
    5.4 古气候
    5.5 古气候、古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地质事件的响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格尔木市—格尔木河—达布逊湖潜在有毒元素(PTEs)物源甄别、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210)Pb_(ex)测年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环境磁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地球化学基线研究现状及进展
        1.2.4 PTEs研究现状及进展
        1.2.5 区域PTEs污染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取样测样方法
    2.1 区域概况
    2.2 区域气象及水文条件
    2.3 数据资料收集及野外工作
        2.3.1 样品采集
        2.3.2 样品处理与测试
第3章 研究方法及原理
    3.1 ~(210)Pb_(ex)测年
    3.2 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指标
        3.2.1 地球化学基线
        3.2.2 污染评价指标及方法
        3.2.3 生态风险评价指标及方法
    3.3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物源识别
    3.4 环境磁学
第4章 格尔木市土壤PTEs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4.1 元素空间分布
    4.2 环境地球化学基线
    4.3 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4.4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物源解析
    4.5 磁学响应
    4.6 小结
第5章 格尔木河表层沉积物PTEs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1 元素空间分布
    5.2 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5.3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物源解析
    5.4 磁学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达布逊湖柱状沉积物PTEs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6.1 沉积速率
    6.2 元素空间分布
    6.3 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6.4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物源甄别
    6.5 磁学特征
    6.6 小结
第7章 对比分析
    7.1 区域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7.2 青藏高原PTEs分布对比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4)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黄土碳氧同位素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青藏高原东北部季风轨道尺度变率研究现状
        1.1.2 黄土代用指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2 剖面描述与采样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年代标尺建立
    3.2 实验方法
        3.1.1 碳酸盐与白云石测定
        3.1.2 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
    3.3 功率谱分析与小波分析
        3.3.1 功率谱分析
        3.3.2 小波分析
第四章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记录与古气候意义
    4.1 碳酸盐含量与白云石含量的变化特征与指示意义
    4.2 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与指示意义
    4.3 氧同位素的变化特征与指示意义
    4.4 小结
第五章 280ka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驱动机制
    5.1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古气候记录的谱分析
    5.2 280ka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季风主控因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囊谦盆地贡觉组含膏盐地层粘土矿物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粘土矿物分类及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2.2 青藏高原东部古近纪含盐系地层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目标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背景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岩石特征
    2.3 囊谦盆地贡觉组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
        2.3.1 沉积岩相特征
        2.3.2 构造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及分析
    3.1 剖面特征和样品采集
    3.2 粘土矿物提取和测试
        3.2.1 粘土矿物的提取
        3.2.2 粘土矿物的制片
        3.2.3 样品X射线衍射测试
        3.2.4 粘土矿物半定量分析方法及结果
    3.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1 化学元素测试
        3.3.2 化学元素与沉积环境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贡觉组含盐地层粘土矿物组合特征
    4.2 元素地球化学结果及沉积环境意义
    4.3 囊谦盆地古近纪粘土矿物的古环境指示意义及区域对比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之处
        5.2.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现状
        1.1.1 青藏高原隆升史
        1.1.2 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机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工作量与创新性成果
        1.4.1 研究工作量
        1.4.2 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青藏高原东北缘造山带地质特征
        2.1.1 祁连造山带
        2.1.2 东昆仑造山带
        2.1.3 西秦岭造山带
    2.2 西宁盆地地质概况
        2.2.1 新生代地层划分与年代
        2.2.2 研究剖面地层特征
第三章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3.1 基本原理及测试方法
    3.2 实验操作步骤
第四章 西宁盆地与周缘造山带锆石U-Pb年龄
    4.1 周缘造山带锆石U-Pb年龄
        4.1.1 祁连造山带锆石U-Pb年龄
        4.1.2 东昆仑造山带锆石U-Pb年龄
        4.1.3 西秦岭造山带锆石U-Pb年龄
    4.2 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龄
第五章 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物源变化及构造演化
    5.1 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物源变化
    5.2 西宁盆地沉积演化与周缘造山带构造隆升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末次冰消期以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的环境磁学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短尺度古气候研究现状
        1.1.1 末次冰期和全新世的气候事件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1.1.2 我国短尺度古气候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地磁场古强度和长期变化研究概况
    1.3 湖光岩玛珥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6 实验方法和基本原理
        1.6.1 岩石磁学实验
        1.6.2 古地磁基本原理
        1.6.3 环境磁学概述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和样品采集
    2.1 雷琼半岛第四纪沉积类型及地层时代划分对比
    2.2 湖光岩地区地质背景
    2.3 湖光岩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2.4 水文概况
    2.5 湖泊钻探与样品采集
第三章 磁学和非磁学实验与结果
    3.1 年代框架的建立
    3.2 岩石磁学实验及结果
        3.2.1 热磁曲线(M-T)
        3.2.2 磁滞回线和Day图
        3.2.3 FORC图
        3.2.4 低温磁学实验
    3.3 地球化学成分特征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2 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EDX)
    3.4 古地磁和环境磁学
        3.4.1 古地磁实验方法及结果
        3.4.2 环境磁学序列的建立
    3.5 孢粉分析
第四章 末次冰消期以来我国南方古气候变化以及亚洲夏季风演化历史
    4.1 湖光岩沉积物物源探讨
    4.2 末次盛冰期以来孢粉记录的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
    4.3 湖泊氧化还原作用主导的环境磁学信号
    4.4 末次冰消期以来主要气候事件及其驱动机制
        4.4.1 8.2kyr和9.2kyr事件
        4.4.2 6.5-5.9kyrBP冷事件
        4.4.3 与厄尔尼诺/南极涛动(ENSO)记录对比
第五章 地磁场长期变化和相对古强度变化
    5.1 评估环境因素对PSV和RPI的影响
    5.2 湖光岩PSV与东亚结果对比
    5.3 湖光岩与北半球其他PSV记录对比
    5.4 湖光岩PSV与地磁场模型对比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高光谱分析的罗布泊盐壳古气候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罗布泊研究进展
        1.2.2 无人机遥感系统应用进展
        1.2.3 高光谱解混技术研究及应用
        1.2.4 盐湖沉积矿物环境指示意义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与数据源介绍
    2.1 罗布泊区域概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区域地质构造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与盐壳
    2.2 罗布泊野外科学考察
    2.3 研究区域数据源介绍
        2.3.1 高光谱数据
        2.3.2 影像数据
        2.3.3 气候数据
        2.3.4 盐含量数据
    本章小结
3 罗布泊盆地沉积矿物的光谱响应机制研究
    3.1 高光谱解混技术研究
        3.1.1 矿物的光谱吸收机理和特征
        3.1.1.1 矿物的光谱吸收机理
        3.1.1.2 矿物的光谱吸收特征
        3.1.2 变量列分增广拉格朗日稀疏解混算法(SUnSAL)
    3.2 基于SUnSAL解混算法的罗布泊盐壳光谱反演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建立端元光谱库
        3.2.3 建立光谱反演模型
    3.3 罗布泊盆地沉积矿物反演结果分析
        3.3.1 粘土矿物反演结果与环境指示意义
        3.3.2 碳酸盐矿物反演结果与环境指示意义
        3.3.3 冷暖相矿物反演结果与环境指示意义
    3.4 验证分析
    本章小结
4 罗布泊“耳纹”与沉积矿物的响应关系
    4.1 罗布泊“耳纹”的物理形态与化学组分特征分析
        4.1.1 “耳纹”盐壳形态分布规律
        4.1.2 “耳纹”光谱反射率与光谱信息量关系
    4.2 罗布泊“耳纹”特征根本原因分析
    4.3 罗布泊“耳纹”特征的古气候信息探讨
    本章小结
5 总结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5.1.1 结论
        5.1.2 创新点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5.2.1 存在问题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含盐系碎屑层成因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蒸发岩及钾盐研究现状
        1.2.2 察尔汗盐湖研究现状
        1.2.3 达布逊盐湖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候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特征
        2.2.2 构造背景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矿物岩石学特征
    3.1 含盐系剖面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2.1 扫描电镜
        3.2.2 薄片鉴定
第四章 蒸发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1 常量元素
    4.2 蒸发岩微量元素
    4.3 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碎屑层沉积物粒度分析
    5.1 粒度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
        5.1.1 粒度分析实验原理
        5.1.2 粒度分析测试方法
    5.2 频率曲线
    5.3 概率累积曲线
    5.4 粒度参数
    5.5 小结
第六章 含盐系碎屑层对溶矿工程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青藏高原东北部湟水河流域冲积扇的沉积演化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冲积扇及分类
        1.2.2 冲积扇发育控制因素
        1.2.3 植物作用下的沉积结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2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第三章 研究露头沉积特征
    3.1 剖面沉积特征
        3.1.1 平安剖面沉积特征描述
        3.1.2 韵家口剖面沉积特征
    3.2 平安露头沉积相分析
        3.2.1 高能量冲积扇(沉积相组合1)
        3.2.2 低能量冲积扇(沉积相组合2)
        3.2.3 河漫滩(沉积相组合3)
    3.3 粒度特征
        3.3.1 粒度实验流程
        3.3.2 粒度结果
        3.3.3 粒度特征分析
    3.4 穹状沙丘
        3.4.1 沙丘形态
        3.4.2 植物作用
        3.4.3 河流与风动力的交互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释光年代
    4.1 光释光原理
    4.2 光释光的采样与前处理
    4.3 光释光测试
    4.4 光释光年代结果
第五章 冲积扇沉积演化及影响因素
    5.1 冲积扇发育模型
    5.2 影响因素
        5.2.1 构造活动
        5.2.2 气候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青海省西宁市大墩岭黄土剖面元素组分变化与第四纪古气候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色度和粘土矿物记录的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青海湖地区的环境演变[D]. 李娜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上干柴沟组泥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古气候意义[D]. 马万里. 兰州大学, 2021(09)
  • [3]格尔木市—格尔木河—达布逊湖潜在有毒元素(PTEs)物源甄别、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D]. 相江芸.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4]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黄土碳氧同位素记录[D]. 王素素. 南京大学, 2020(02)
  • [5]囊谦盆地贡觉组含膏盐地层粘土矿物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D]. 赵廷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02)
  • [6]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D]. 姚丽洁. 兰州大学, 2019(08)
  • [7]末次冰消期以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的环境磁学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D]. 盛美.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 [8]基于高光谱分析的罗布泊盐壳古气候演化[D]. 杨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含盐系碎屑层成因及意义[D]. 江雨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青藏高原东北部湟水河流域冲积扇的沉积演化及影响因素[D]. 高琳曼. 南京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青海省西宁市大墩岭黄土剖面元素组成变化及第四纪古气候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