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特殊部位蛛网膜囊肿

一组特殊部位蛛网膜囊肿

一、一组特殊部位蛛网膜囊肿(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丽[1](2021)在《散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斑秃、白癜风1例临床分析及基因突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1例临床拟诊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1,NF1)、斑秃(alopecia areata,AA)、白癜风(vitiligo)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致病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望发现新的突变,从而丰富中国人群NF1基因突变谱;观察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NF1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间的关系;为临床的精准治疗及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就诊于我科门诊1例NF1合并斑秃、白癜风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家系基因突变检测。收集患者及其家属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对患者基因组中约2万个基因的外显子区进行trio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筛选出可疑致病基因突变后,应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1.患者男性,8岁,因躯干、四肢咖啡斑8年,头皮反复脱发1年半,头皮白斑1年就诊。临床表现:躯干和四肢见散在咖啡斑,腋窝区雀斑样色素沉着,颈部结节伴头皮不规则脱发斑、白斑。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童年孤独症病史1年余。2.血免疫球蛋白Ig A减少;腹部超声显示:肝实质回声稍增粗;头颅CT显示:枕大池区类圆形低密度影,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可能性大。3.发现NF1基因17号外显子上存在一错义突变c.1885G>A,最有可能为此家系致病突变。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家系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结果证实符合基因型与表型共分离。结论:1.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家系基因突变检测,诊断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斑秃、白癜风、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童年孤独症。2.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为NF1基因上新发现的错义突变c.1885G>A。3.本研究未发现NF1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系。

丁旭亮[2](2019)在《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采取不同外科手术方式治疗策略及其临床疗效,得出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方法选取从2011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蛛网膜囊肿(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治年龄为12岁下的2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儿术前均行16排颅脑CT和1.5T颅脑磁共振成像(M RI)、心电图、脑电图及腰椎穿刺等辅助检查,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两组情况:囊肿-腹腔分流术组14例,囊肿造瘘术组8例(含内镜下囊肿造瘘术1例,显微镜下囊肿造瘘术7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24月。对患儿术后手术方式有效率、手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以及囊肿体积缩小变化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囊肿-腹腔分流术组手术有效率为85.71%(12/14例);囊肿-腹腔分流术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2/14例),其中颅内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各1例;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2/14例),其中分流皮肤通道感染伴分流管脱出1例,术后5年取出分流管但头痛再次发作需再次放置分流管即分流管依赖1例。造瘘术组(含显微镜下囊肿造瘘术与内镜下囊肿造瘘术)有效率为87.50%(7/8例);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2/8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例,颅内感染1例;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1/8例):术后2年出现癫痫小发作1例。两组手术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术后都有出现近期并发症的可能。两种手术远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手术前后囊肿体积变化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采取哪种手术方法均能够使囊肿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囊肿最终缩小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流术最终囊肿缩小速度及体积均优于造瘘术。比较两种手术的平均住院日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腹腔分流术的平均住院日低于囊肿造瘘术的平均住院日。结论分流术及造瘘术的手术有效率未见明显差异,对小儿蛛网膜囊肿的治疗均有效

戚其超[3](2018)在《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并发症分析及脑室外脉络丛肿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脉络丛是由上皮组织、间质组织和供养血管共同组成的复杂组织结构,其中间质组织包含有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以及丰富的细胞外基质等。人体中共有4个脉络丛,分别位于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和两个侧脑室。脉络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脑脊液,由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可表达Ⅰ类和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也被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有关。如同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组织一样,脉络丛也可发生良性或恶性肿瘤。脉络丛肿瘤多为偶发,一般不显示有遗传易感性,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以往研究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和染色体异常有关。脉络丛肿瘤较为少见,同样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能。典型病变生长于侧脑室及四脑室,少见于桥小脑角、三脑室及其他部位等,约占成人全部颅内肿瘤的0.3%-0.6%,却可达儿童全部颅内肿瘤的2%-5%。脉络丛肿瘤的发病率不仅有年龄差异,其临床特点在不同年龄段也存在不同之处。研究发现,肿瘤部位与患者年龄有显着相关性,超过80%的幕上脉络丛肿瘤发现于小于20岁的患者,而幕下脉络丛肿瘤在各年龄段呈均匀分布。儿童患者中,肿瘤多见于侧脑室,且左侧稍多于右侧,而成人患者肿瘤更常见于第四脑室。肿瘤位于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及桥小脑角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1.5岁、1.5岁、22.5岁和35.5岁。脉络丛肿瘤患者通常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包括头痛、视乳头水肿、恶心、呕吐、颅神经功能障碍、步态障碍及癫痫发作等。脉络丛肿瘤最突出的特征是常合并脑积水,这与肿瘤生长直接梗阻脑脊液循环通路及肿瘤导致脑脊液生成、吸收功能紊乱有关。并且,手术切除肿瘤后脑积水有时不能有效缓解,其可能原因有:时间较长的脑积水可导致脑皮质菲薄、萎缩,手术后这部分脑组织的复张程度较低,容易引起常压性脑积水。另外,肿瘤术前伴有出血、手术引起的脑室系统内出血以及肿瘤分泌物会刺激脉络丛,也可以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颅脑CT及MRI是诊断脉络丛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在CT平扫中,脉络丛肿瘤多呈等或稍高密度肿块,部分可呈混合密度,少数伴有钙化或囊性变。在MRI平扫上,肿瘤边界比较清楚,信号常不均匀,形态一般不规则,呈分叶状或类圆形占位性肿块。T1加权像上呈等于或稍低于脑灰质的信号;T2加权像上多数呈高信号,少数也可是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像表现为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较不均匀的显着强化。因肿瘤由脉络丛乳头状突起构成,故MRI上可见颗粒状混杂信号,是其影像学特征。肿瘤常伴随脑室明显扩张积水,病灶可致周围脑组织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明显。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根据其病理特征将脉络丛肿瘤分为脉络丛乳头状瘤、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及脉络丛癌,其中良性病变占大多数,脉络丛癌仅占10%-20%。脉络丛乳头状瘤生长缓慢,手术全部切除可达治愈效果,5年生存率约为100%,未达到全切者长期随访观察发现仅有少数复发,因此不推荐行放化疗等其他辅助治疗。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细胞增殖程度高于脉络丛乳头状瘤,手术全切肿瘤者仅需要随访观察,部分切除、发生转移播散及肿瘤复发的患者建议给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放疗仅适用于年龄大于3岁的患者。脉络丛癌易发生转移、播散及复发,且具有侵袭性及血运丰富的特点,手术全切肿瘤较为困难。即使手术得以全切肿瘤,患者仍需接受其他方式的综合治疗。放疗及化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延长脉络丛癌患者的生存期。尽管手术全切肿瘤不是最终目的,但是研究表明,手术全切肿瘤能够显着改善脉络丛癌患者的预后;因此,手术方式力求肿瘤全切是治疗脉络丛肿瘤的关键。脉络丛肿瘤虽然多为良性,但是肿瘤血供丰富、临近后组颅神经以及位置深在于脑室内等特点给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带来困难。手术治疗有时难以达到全切,与脑室系统相关的并发症如术后发热、无菌性或细菌性脑膜炎、室管膜炎、脑脊液漏和硬膜下积液等的发生率也较高。探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脉络丛肿瘤一般有蒂与脉络丛组织相连,在脑室内呈半游离状态。蒂中通常含有供血血管,多来自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内侧或后外侧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等。在手术入路设计时,除了考虑尽可能靠近肿瘤、减少对正常脑功能区的损伤之外,还需考虑对肿瘤蒂部的充分暴露。此外,脉络丛肿瘤偶尔会出现在脑室外部位,表现为脑实质内的占位性肿块。已经有少数病例报告报道了脉络丛肿瘤可生长于脑室外的一些部位,如松果体、鞍区和鞍上区、小脑、脑干及大脑半球等。普遍认为,这些发生于非典型部位的脉络丛肿瘤起源于脑室内脉络丛组织的脑室外延伸,或者胚胎发育及转移过程中残余脉络丛组织的异位发育。我们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也发现了几例特殊类型的大脑半球实质内脉络丛肿瘤,其临床表现与典型病变差异较大,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脑积水征象,给神经外科医师术前诊断带来极大困难;并且,这类脉络丛肿瘤与典型病变在临床、影像、病理及治疗上的异同目前尚无系统研究,我们认为有必要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以往发表的相关文献,讨论并总结这类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等特征。基于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本单位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34例脉络丛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切除范围、肿瘤大小、脑积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信息,系统研究儿童组和成人组脉络丛肿瘤在临床特点上的异同、分析肿瘤合并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常见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预防方法及治疗原则。此外,我们在国内外首次详细阐述了大脑半球实质内脑室外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征。本研究旨在帮助神经外科医师进一步理解脉络丛肿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同时认识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以降低脉络丛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并且有助于全面认识脑室外大脑半球实质内脉络丛肿瘤这一特殊类型的临床特征,以期为神经外科医师建立正确的疾病诊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最终使患者获益。第一部分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点目的总结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征,比较儿童组与成人组脉络丛肿瘤临床特点的异同,分析肿瘤合并脑积水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单位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34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脉络丛肿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相关统计学方法比较儿童组与成人组脉络丛肿瘤临床特点的异同,分析肿瘤合并脑积水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包括25例脉络丛乳头状瘤,5例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脉络丛癌及1例未分级。肿瘤位于侧脑室的有8例(23.5%),四脑室的有15例(44.1%),三脑室的有1例(2.9%),桥小脑角的有4例(11.8%)以及额颞顶叶6例(17.6%)。本组病例有男性21例(61.8%),女性13例(38.2%);年龄7个月至63岁,平均31.2岁。12例(35.3%)患者小于18岁,22例(64.7%)为成人。儿童组患者和成人组患者在肿瘤部位上没有明显差异(P = 0.186),但是儿童脉络丛肿瘤多发生于侧脑室(41.7%),成人脉络丛肿瘤多生长在四脑室(50.0%),该趋势与以往文献一致。儿童组的肿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成人组(4.52 cm vs 3.39 cm,P = 0.046),然而两组患者肿瘤体积并未发现显着不同(P=0.076)。患者年龄与肿瘤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提示两者并无直接联系。另外,儿童组患者伴发脑积水的比例为75.0%,显着高于成人组3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30)。本组病例中,肿瘤合并脑积水的患者有16例,占全部病例的47.1%。脑积水组患者以儿童为主(56.3%),而非脑积水组患者以成人为主(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脑积水发生与患者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肿瘤合并脑积水与脉络丛肿瘤的生长部位密切相关(P = 0.039);并且,脑积水组的平均肿瘤最大直径和肿瘤体积明显大于非脑积水组(4.48 cm vs 3.00 cm,P =0.005;74.17 cm3 vs 28.41 cm3,P= 0.032)。结论相比于成人组脉络丛肿瘤,儿童组患者的肿瘤平均最大直径更长,且更易合并脑积水。脉络丛肿瘤合并脑积水的相关因素有年龄、肿瘤部位及肿瘤大小。第二部分脉络丛肿瘤的治疗及手术并发症分析目的总结脉络丛肿瘤的治疗方式,并分析手术治疗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单位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34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脉络丛肿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脉络丛肿瘤手术治疗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全部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肿瘤全部切除有29例(85.3%),次全切为3例(8.8%),大部切除为2例(5.9%)。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27例(79.4%),脑膜炎13例(38.3%)及硬膜下积液4例(11.8%)。脉络丛肿瘤手术后是否出现发热与患者的年龄(P = 0.192)和性别(P=0.555)无明显相关性。术后发热与肿瘤部位密切相关(P=0.039),无发热组中57.1%的患者肿瘤位于脑室系统以外。肿瘤的最大直径(P = 0.189)以及肿瘤体积(P=0.232)均不影响术后发热的发生;同样,肿瘤的病理类型也与是否出现术后发热无相关性(P=1.000)。此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有效预防术后发热的发生(P = 0.518)。术前合并脑积水的患者似乎术后更易出现发热情况,并且术后发热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要长于无发热组(259.1 min vs 170.0 min),不过上述两种差异均不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脉络丛肿瘤手术后是否出现脑膜炎与患者的年龄(P = 0.297)和性别(P=0.487)无明显相关性。术后脑膜炎发生与肿瘤部位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肿瘤的最大直径(P=0.155)以及肿瘤体积(P= 0.118)均不影响术后脑膜炎的发生;同样,肿瘤的病理类型也与是否出现术后脑膜炎无相关性(P=1.000)。术前是否合并脑积水也不是术后脑膜炎的相关因素(P = 0.533)。此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有效预防术后脑膜炎的发生(P = 0.318)。术后脑膜炎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与无脑膜炎组无明显差异(275.0 min vs 219.5 min,P= 0.533)。排除3例失访患者和围手术期死亡1例,成功电话随访30例患者,包括24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均未发生复发,4例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及2例脉络丛癌术后给予放射治疗,未行化学治疗。其中1例脉络丛癌患者因肿瘤复发于术后1年死亡,余患者未见明显肿瘤复发。结论脉络丛肿瘤总体预后良好,手术全切肿瘤是治疗脉络丛肿瘤的关键,其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术后发热与肿瘤部位存在相关性。第三部分 脑实质内脑室外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点目的大脑半球实质内脑室外脉络丛肿瘤极为罕见。本研究旨在认识并总结这一特殊类型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我们收集了本单位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的6例大脑半球实质内脑室外脉络丛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并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我们复习了 2015年1月前发表在PubMed数据库的相关病例文献。结果本研究包括5例(83.3%)男性患者及1例(16.7%)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46.5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与颅内压增高和肿瘤侵犯脑功能区相关。磁共振成像显示肿瘤多表现为一个对比增强的含囊性成分的大脑半球实质内肿块,所有患者均不伴发脑积水。肿瘤次全切除1例(16.7%),全切5例(83.3%)。其中3例(50.0%)患者为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33.3%)为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16.7%)未分级。大脑半球实质内脑室外脉络丛肿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不同于典型病变,大脑半球实质内脑室外脉络丛肿瘤伴发脑积水罕见。磁共振成像在术前诊断该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将此类特殊类型的脉络丛肿瘤与其他颅内病变相区分仍然较为困难。手术治疗此类肿瘤安全有效。

宋佳泉[4](2018)在《开颅囊肿切除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蛛网膜囊肿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开颅囊肿切除术及囊肿-腹腔分流术对蛛网膜囊肿治疗效果分析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盛京医院2012年1月-2017年8月55例诊断为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s,IA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人,女性19人。其中37例(开颅组)给予开颅囊肿切除术,18例(分流组)行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比较两组的术后近期恢复情况和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对其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其中开颅组有37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14人,年龄7(59)岁,位于侧裂16例,非侧裂21例;分流组有18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5人,年龄6(2.858.75),侧裂9例,非侧裂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囊肿位置等相关数据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颅组中有4例患者术后近期无明显改善;分流组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颅组中术后3例患者出现术后近期并发症,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分流组中术后2例患者出现术后近期并发症: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6个月的随访,开颅组有1例患者术前症状再次发作,再次行手术治疗后好转;分流组中有2例患者术前症状再次发作。两组远期疗效随访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颅组未出现远期并发症;分流组中4例患者出现术后远期并发症。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开颅囊肿切除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均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2两种术式在近期疗效、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远期疗效上无明显差异。3开颅囊肿切除术在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囊肿腹腔分流术低。

胡雪姣[5](2017)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对2006年1月2016年12月以来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岁以下且影像学诊断为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颅内不同部位蛛网膜囊肿(中颅窝、外侧裂、后颅窝、鞍上、四叠体)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后的疗效,以期寻找颅内不同部位蛛网膜囊肿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6年12月以来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岁以下的颅内蛛网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CT或者MRI诊断为单纯颅内蛛网膜囊肿14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部位分为中颅窝组59例、外侧裂组41例、后颅窝组28例、鞍上组11例、四叠体组5例;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造瘘组、囊肿-腹腔分流组、开颅囊肿切除组。结果:颅内蛛网膜囊肿患儿共144例,其中中颅窝59例(造瘘39例其中显微镜16例和神经内镜23例,囊肿-腹腔分流17例,3例囊肿切除);外侧裂41例(神经内镜造瘘11例,囊肿-腹腔分流23例,显微镜下囊肿切除7例);后颅窝28例(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6例,囊肿-腹腔分流18例,囊肿切除4例);鞍上11例(神经内镜造瘘11例,其中单纯囊肿造瘘6例,囊肿造瘘+第三脑室底造瘘5例);四叠体5例(神经内镜造瘘2例,囊肿-腹腔分流3例)。所有的病例手术过程均顺利,且没有发生术中并发症。中颅窝组中造瘘组体积减小89%,临床症状改善率85%,近期并发症率51%,远期并发症10%,再手术率12%;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体积减小70%,临床症状改善率75%,近期并发症率5%,远期并发症47%,再手术率47%;囊肿切除仅3例,囊肿体积及临床症状均改善。外侧裂组中(神经内镜下)造瘘组体积减小81%,临床症状改善率77%,近期并发症率63%,无远期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体积减小91%,临床症状改善率88%,无近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52%,再手术率52%;囊肿切除(显微镜下)近期并发症为14%,无远期并发症,囊肿体积均减小,临床症状均改善75%。后颅窝组中造瘘组体积减小83%,临床症状均改善,近期并发症率16%,无远期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体积减小94%,临床症状改善率94%,近期无并发症,远期并发症22%,再手术率22%;囊肿切除体积减小75%,临床症状均改善。鞍上组体积减小90%,临床症状可控制。四叠体组,神经内镜造瘘术2例,体积均减小。囊肿-腹腔分流3例,1例体积减小,1例体积较前增大,1例无明显变化,3例均出现并发症。结论:1.中颅窝蛛网膜囊肿、外侧裂蛛网膜囊肿、后颅窝蛛网膜囊肿、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及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均以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术为首选手术方式;2.中颅窝蛛网膜囊肿以显微镜下囊肿造瘘术作为次选,而外侧裂蛛网膜囊肿以显微镜下囊肿切除术为次选;3.后颅窝蛛网膜囊肿可选用囊肿-腹腔分流术为次选,一般不使用开颅囊肿切除术;4.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可以选择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造瘘联合脑池造瘘作为首选术式;5.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可以选择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联合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徐志宏[6](2017)在《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RI在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疑诊为后颅窝囊性畸形的孕2136 w胎儿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出生或引产后测量值比较,产前MRI测量小脑延髓池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疑诊病例中25例经产后随访或引产证实存在后颅窝囊性畸形;MRI准确诊断20例,其中典型Dandy-Walker综合征3例,变异型Dandy-Walker畸形2例,大枕大池9例,后颅窝蛛网膜囊肿6例,诊断准确度为88.00%(43/50),灵敏度为80.00%(20/25),特异度为92.00%(23/25)。结论 MRI能较好地显示妊娠中晚期胎儿后颅窝结构,有利于对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的定性诊断,为临床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韦树长[7](2017)在《MRI在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MRI在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超声疑诊为后颅窝囊性畸形的孕2136周胎儿颅脑MRI资料。比较产前产后小脑延髓池宽度测量差异,分析胎儿MRI对后颅窝囊性畸形的诊断符合率及比较产前产后MRI的诊断结果。结果:产前MRI测量小脑延髓池宽度与出生或引产后的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超声显示后颅凹囊肿或枕大池增宽病例中,经产后随访或引产证实25例存在后颅窝囊性畸形,其中胎儿产前MRI共诊断准确20例,包括典型Dandy-Walker综合征3例,变异型Dandy-Walker畸形2例,大枕大池9例,后颅窝蛛网膜囊肿6例;MRI诊断结果符合随访结果共44例,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8%。结论:MRI能较好地显示妊娠中、晚期胎儿后颅窝结构,为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的定性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周玮林[8](2016)在《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分型及其神经内镜造瘘手术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①总结脑池内脑脊液循环途径,为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Sylvian arachnoid cysts,SACs)的神经内镜造瘘手术建立理论基础;②提出SACs的新型临床分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复习相关文献并选取自2008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并经手术治疗的210例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s, IA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尤其重要的为术后第一张CT片),初步总结出脑池内脑脊液循环途径;(2)单独选出该时间范围内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患者125例;根据囊肿与外侧裂池关系提出新型分型:Ⅰ型.SACs内侧囊壁位于外侧裂的外1\3;Ⅱ型.SACs内侧囊壁位于外侧裂的中1/3; Ⅲ型.SACs内侧囊壁位于外侧裂的内1/3或毗邻脚间池。以脑脊液循环路径为依据,根据不同类型SACs特点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SACs。其中除25例患者选择保守观察外,其余100例患者中Ⅰ、Ⅱ型接受神经内镜囊肿一外侧裂造瘘术,Ⅲ型接受神经内镜囊肿—脚间池造瘘术。结果: (1)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初步总结出脑脊液从四脑室流出后在各脑池内的两条循环途径:①正中孔—枕大池—小脑上池—四叠体池-环池-脚池-脚间池-外侧裂池-半球池;②侧孔-小脑脑桥角下池-小脑脑桥角上池-桥前池-脚间池-视交叉池-嗅池-颈动脉池-外侧裂池-半球池。并通过临床210接受手术的IA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回顾分析初步证实了该循环途径。 (2)12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9.8个月,25例保守观察者定期复查MRI显示囊肿无明显变化,选择继续观察。100例手术患者的SACs体积缩小率、症状缓解率及术后硬膜下积液或血肿发生率分别为70%、56%和10%,Ⅲ型SACs的手术效果(体积缩小率和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Ⅰ型和Ⅱ型(p<0.05),并且Ⅲ型的硬膜下积液或血肿发生率亦显着低于I型和II型(p<0.05)。结论:(1)脑脊液从四脑室流出后有两条循环途径:①正中孔—枕大池—小脑上池—四叠体池-环池-脚池-脚间池一外侧裂池-半球池;②侧孔-小脑脑桥角下池-小脑脑桥角上池-桥前池-脚间池-视交叉池-嗅池-颈动脉池-外侧裂池-半球池。(2)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的新型分型能够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Ⅲ型SACs首选神经内镜囊肿—脚间池造瘘术;Ⅰ型和Ⅱ型SACs的最佳术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囊肿—外侧裂造瘘术效果不佳可能与患侧颞叶发育不良有关。

李婕[9](2014)在《1例右侧颞极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的手术配合》文中指出脑室-腹腔(V-P)分流术是现在最常用的分流手术,是将一组带单向阀门的分流装置置入体内,将脑脊液从脑室分流到腹腔中被吸收,从而达到疏通脑积水的目的[1]。我院于2013年3月收治1例蛛网膜囊肿患儿,成功实施了脑室腹腔分流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1.1一般资料患儿,男,4岁,因"摔倒后检查发现蛛网膜囊肿3d"于2013年3月31日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102/min,呼吸20/min,血压115/75 mmHg(1 mmHg=0.133

肖波,易芳[10](2012)在《症状性癫痫病因明确,是成人癫痫的主要类型》文中认为癫痫在祖国医学中称"痫证",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最早发现于古巴比伦,公元前500年的石板书上已有记载。虽然癫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扰神经科医生的问题,癫痫病不仅危害患者本人,而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二、一组特殊部位蛛网膜囊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组特殊部位蛛网膜囊肿(论文提纲范文)

(1)散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斑秃、白癜风1例临床分析及基因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型神经纤维瘤病NF1 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并发症分析及脑室外脉络丛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点
    背景介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及附图
第二部分 脉络丛肿瘤的治疗及手术并发症分析
    背景介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及附图
第三部分 脑实质内脑室外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点
    背景介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及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一
英文文章二

(4)开颅囊肿切除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蛛网膜囊肿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2.4 评定标准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5)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MRI检查方法
    1.4 图像分析与研究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胎儿小脑延髓池宽度测量结果
    2.2 产前MRI对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的诊断效力分析
    2.3 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的MRI产前诊断、表现及随访结果
        2.3.1 典型Dandy-Walker综合征3例
        2.3.2 变异型Dandy-Walker畸形2例
        2.3.3 大枕大池9例
        2.3.4 后颅窝蛛网膜囊肿6例
3 讨论
    3.1 Dandy-Walker综合征
    3.2 大枕大池
    3.3 蛛网膜囊肿

(7)MRI在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检查方法
    1.4 图像分析与测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胎儿小脑延髓池宽度测量结果
    2.2 MRI对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的诊断效力分析
    2.3 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的MRI表现及随访结果
        2.3.1典型DWS 3例
        2.3.2 变异型Dandy-Walker畸形4例
        2.3.3大枕大池12例
        2.3.4 后颅窝蛛网膜囊肿6例
3 讨论
    3.1 DWS
    3.2 大枕大池
    3.3 蛛网膜囊肿

(8)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分型及其神经内镜造瘘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1例右侧颞极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的手术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手术结果
2 术前准备
    2.1 术前访视
    2.2 用物准备
3 护理配合
    3.1 巡回护士配合
    3.2 器械护士配合
4 术后回访
5 体会

四、一组特殊部位蛛网膜囊肿(论文参考文献)

  • [1]散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斑秃、白癜风1例临床分析及基因突变研究[D]. 张玉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探讨[D]. 丁旭亮.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3]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并发症分析及脑室外脉络丛肿瘤研究[D]. 戚其超. 山东大学, 2018(12)
  • [4]开颅囊肿切除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蛛网膜囊肿的疗效分析[D]. 宋佳泉.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5]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研究[D]. 胡雪姣.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1)
  • [6]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 徐志宏. 西南国防医药, 2017(04)
  • [7]MRI在胎儿后颅窝囊性畸形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 韦树长.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03)
  • [8]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分型及其神经内镜造瘘手术疗效分析[D]. 周玮林.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9]1例右侧颞极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的手术配合[J]. 李婕. 全科护理, 2014(01)
  • [10]症状性癫痫病因明确,是成人癫痫的主要类型[J]. 肖波,易芳. 中国社区医师, 2012(34)

标签:;  ;  ;  ;  ;  

一组特殊部位蛛网膜囊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