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式全循环”未必可行

“补偿式全循环”未必可行

一、“补偿式全流通”未必可行(论文文献综述)

郭洪涛[1](2006)在《股权结构与股权流动性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我国的股权结构与股权流动性变革问题。首先从股份公司的产生发展史和企业理论角度,研究了股权结构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比较了各国股权结构的不同模式,分析了股权结构的影响因素;然后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了我国股权结构的形成与特点,剖析了其存在的弊端;进一步回顾了我国对股权流动性变革所作的努力,分析了遇到的障碍,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般原则;接着,从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变革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自由化对国有股问题的影响,认为金融自由化是国有股的估值变化的根本原因,套利机制给A股带来了压力,造成了股民损失,政府应对国有股的流动性实行金融约束,建立过渡流通制度。随后,运用流动性理论、随机微分方程、VaR技术,从多方位进行数理分析,研究结果均表明非流通股过渡流通制度,能够较好地满足解决国有股流通所应达到的多方面政策目标和要求。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已有研究成果,全文的结构和内容,研究视角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作了概括性描述。第一章回顾了股份制这种企业组织形态的历史起源与演化过程,并认为在我国转轨过程中,存在经济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等情况,解决非流通股问题的制度设计应当体现让大股东承担更大的转轨责任,保护小股东利益的原则。第二章讨论了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股权结构所决定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并分析了我国二元股权结构与股权过度集中于非流通股的特点。指出了非流通股减持对改善股权结构素质的核心作用,并认为应考虑建立相应制度约束,以防止减持后非国有大股东在证券市场上的操纵行为。第三章分析了西方国家股权结构的主要模式与演进趋势。股权结构模式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在股权结构变革设计时,应适当考虑我国的过渡经济性质,增加一些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形成一种适应过渡经济与转轨经济特点,具有过渡作用的股权结构,以促进经济体系与制度的平稳过渡。第四章回顾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股份制发展的历史,分析了中国股权结构存在的弊端,指出流动性变革必须在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与监管下,在统一的大原则与制度框架下,渐进、稳步地推进,而不能放任各个上市公司在强势集团的利益驱使下,做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市场创新”,否则强大的市场套利力量可能会引发股市危机。第五章回顾了我国对股权流动性变革所作的努力,分析了遇到的障碍,记述了这些挫折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与危害,对三个典型的股权流动性分裂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般原则和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第六章从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由抑制到自由化的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国有股问题的影响。认为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是国有股的估值变化的根本原因,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套利机制给A股带来了压力,是造成股民损失的主因,国有股减持只具有信号作用。认为不应该通过对价送股方案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政府应对国有股的流动性实行金融约束,建立过渡流通制度。第七章利用流动性风险理论,分析了流通权受限制类股票的流动性折价的产生原理。认为流动性风险是国有股流通问题的本质,递进流通逐步并轨制度顺应了其原本的非流通性,从而缓解非流通股转流通对A股市场的冲击。第八章利用金融经济学的前沿理论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分析了国有股过渡流通市场所承受的风险,以及该风险下的理论价格;分析了国有股过渡流通市场与现有流通股市场,是如何达到全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匹配的两分市场一般均衡关系的过程,以及两个市场逐步并轨的市场走势。第九章利用VaR技术分析了过渡流通股与现有流通股之间的动态流动性价差,指出解决流通股定价问题,不可能通过当前从静态角度研究的流动性溢价理论人为定价解决,只能是在过渡流通股市场中逐步赋权、动态地实现并轨。

陈治[2](2004)在《公司控制权市场及其法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看来,公司控制权市场最为明显的作用机理在于赋予股东“用脚投票”的自由,使其在日渐远离公司具体经营的客观背景下,得以借助“退出”及由此启动并购市场的连锁效应,更替不能以最大化自身利益方式行事的管理者而最终实际掌控公司的命运与走向。显然,为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实环境中寻求股东利益的实现路径是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及其全部制度设计的根本目标,质言之,公司控制权市场就是一个属于股东的制约机制。然而,伴随着公司法反主流的理论变革与制度实践,内含于这一制约机制中的股东主导、股东利润最大化等基本假设命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尤其是上一世纪80年代美国35个州进行公司法修改,引入“利益相关者条款”的造法运动,更使股东与董事间传统的法权模式发生了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董事不应再视股东的利益指向为决策的唯一考虑因素。在体现公司控制权市场运行机理的并购市场上,这一制度变迁意味着收购不应简单被视为股东与猎获者之间的自由交易,股东对其股权的处置须受制于公司对包括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多元主体进行利益衡量后作出的总体决策;与之相应的,董事不应单纯为谋求股东在交易中最大化的获利而支持任何一项对股东有益的收购,董事须担负考虑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在这场交易中面临的具体处境的职责。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体系究应如何定位与发展,对此,本文在评析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力图进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创新,通过挖掘在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与反主流理论支撑下各项制度安排的法律机理,尝试构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制度创新机制,并为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及其法律机制的完善与变革提供可行的制度设计。全文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缘起与现实困境 以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缘起为起点,概述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产生、作用机理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就本文探讨的内容作了基本限定。 第二部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主流理论体系 主要围绕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逻辑原点与核心观点展开。该部分首先分析了基于应对现代股份制企业下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带来的公司治理难题,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提出了一种实现股东对管理层制约与约束的有效机制,并通过进一步剖析内含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三大逻辑判断,得出公司控制权市场是为股东而存在、是属于股东一的制约机制的基本结论。其次,借助于对 “公司控制权市场”概念的具体解读,在回顾市场一般治理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具体推演过程,及该理论所设计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现实控制机理.最后,概括了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三个代表性观点,即重视外部治理机制,推崇收购并反对任何限制恶意收购的干预和限制措施。 第三部分一一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评析与创新通过质疑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逻辑原点与核心观点,提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创新。该部分首先针对上文所提出的内含于主流理论中的基本逻辑判断,从经济学与法学意义上着重分析了“股东是企业所有权者”这一命题的非确切性,从而为下文的论证创造空间。其次,逐一评析了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指出基于前述非确切性的基本判断而构筑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存在诸多缺陷。最后,借助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应然安排,指出公司控制权市场上行为决策的考量维度应从一元转变为多元,尤其应注重考虑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进而实现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创新。 第四部分一一公司控制权市场法律机制的评析与创新集中展示了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与反主流理论支撑下各自的制度安排,在反思既有的创新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公司控制权市场机制创新的静态与动态机制。该部分首先概要分析了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下的制度安排。其次,对几项已有的、有代表性的反主流制度实践进行了反思与检视。最后,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调适、公司控制权市场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互动尝试分别构筑公司控制权市场制度创新的静态与动态机制。 第五部分一一中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及其法律机制在以上对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及其法律制度进行回顾、检讨并作创新努力的基础上,笔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该部分首先梳理了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运行的规范支撑,在既有的及拟完备的规范方面,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具有有效运行的基本法制保障。其次,围绕本文寻求机制创新的主题,分析了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进行机制创新的可行性及其面临的障碍,指出国家的干预与市场的充分发育二者有机结合是进行创新制度安排的现实途径。最后,围绕创新机制的两个重要内容一一内部治理中多元主体的设立与反收购策略的运用对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机制创新进行了初步设计。

丛容[3](2004)在《“补偿式全流通”未必可行》文中指出

张文魁[4](2003)在《加快“场外转让” 实行“曲线救市”》文中提出□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国有股的场外转让,而不可能是场内要约收购和国有股的场内减持□国有股场外转让的主要形式是符合公开性竞争性程序的协议转让,而不可能是在产权交易所(中心)挂牌交易或者竞拍□重要的不是限制国有股的场外转让,而是应该让流通?

王尧基[5](2003)在《论中国股市思想发展的几次突破及意义》文中指出本论文把中国近代至今的股票市场思想整体作为一个样本进行观察,以一些大讨论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近代以来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股市思想发展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从中归纳中国股市思想的演变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股市思想虽然源于对西方思想的借鉴引进,但无论从发展过程还是从思想本身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股市思想从产生发展到今天,每一阶段都充分显现当时的时代特征。本论文具体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关于创立股市、改革之初关于恢复股市、《基金黑幕》引发的对股市发展的反思及最新的国有股减持之争等讨论热潮所产生的思想突破进行了系统归纳,对这些思想突破在不同的股市发展阶段中发挥的重大推动作用进行了剖析,并对各次突破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中国股市思想演变趋势的决定作用和启示进行了探讨。 本论文共有六章。第一章通过选题背景与论文的创新、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论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结论等部分对论文构思、内容的取舍等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章主要对中国近代早期的建立股份公司、股票市场必要性及其基本规范等论点进行了归纳,指出这一时期对股市的讨论从思想上的突破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国股市思想的启蒙、确立了中国股市思想基础框架,填补了股市思想方面的空白。论文认为近代中国具备较快接受股份制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股市兴起之初的发展势头较好。但由于当时政府重视公债而对股票和股市建设持消极态度,加之外来势力对金融的垄断,使近代早期的一些建设性股市思想没有及时付诸实践,从而使中国股市在兴起之后由于缺乏起码的制度规范而在频繁的股市投机风潮中屡屡受挫,致使当时股市建设没有取得长足的进展。第三章是对改革初期关于恢复股票市场讨论的研究。通过对这一时期讨论的梳理和归纳发现,当时有关股市的论点大多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关于股票市场姓“资”姓“社”争论占了很大比重。论文认为,这场讨论正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巨大催化作用下才确立了社会主义时期资本市场的概念,其从思想上的突破意义是股市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重新定位。这一突破对股票市场在其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四章在简介《基金黑幕》由来的基础上,对其引发股市发展的反思论点进行了梳理和简评,并指出这场讨论将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种种严重问题昭示于天下,使广大投资者为之警醒,其思想突破意义体现在促使人们对股票市场行政化弊端的深刻反思。这一突破对管理层加大监管力度、整顿股票市场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五章是关于国有股减持讨论的研究.在对国有股减持背景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股减持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是,这场讨论的焦点从开始的高价减持国有股转到了后来的股权全流通,思想上的突破是国有股减持的思路实现了从“国为本”到“民为本”的转化,这场集思广益式的讨论不仅对管理层的国有股减持政策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正在对现阶段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和整个证券市场的运作发挥比前者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第六章本着“以史为鉴”的原则,在总结中国股票思想几次突破的逻辑联系及其对股市发展影响的历史经验的同时,着重对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股市思想进行创新和突破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同时,还剖析了股票市场亟需解决的定位问题、过度投机问题、监管不力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政府的金融抑制行为,出路是“市场替代政府”。论文还具体从准确定位股票市场、建立市场化的股票发行和退出机制、大力强化市场监管、非流通股流通市场化和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化等方面对国内股票市场的规范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补偿式全流通”未必可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偿式全流通”未必可行(论文提纲范文)

(1)股权结构与股权流动性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本文主要运用与涉及到的经济理论
    三、研究视角和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企业组织史与企业理论中的股权结构
    第一节 企业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发展史回顾
    第二节 新古典企业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
第二章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公司治理的涵义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
    第三节 股权与股权结构
    第四节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第三章 股权结构的主要模式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各国(地区)股权结构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股权结构问题在股票市场上的反映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股份制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及其特点
    第四节 股权流动性分裂及其弊端
第五章 股权流动性变革的探索
    第一节 政府在非流通股减持与流通中所作的努力
    第二节 非流通股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
    第三节 对非流通股流动性的契约修改应当符合多方位要求.
第六章 股权流动性的金融抑制与宏观契约修改
    第一节 金融抑制理论与我国的金融抑制现象
    第二节 低利率政策下的股权资产与债权资产的一般均衡关系
    第三节 金融自由化的套利机制促使 A 股持续下跌
    第四节 股票流动性的自由化是金融契约的修改
    第五节 国有股过渡流通市场设想
第七章 股权流动性的风险与价值分析
    第一节 流动性风险理论
    第二节 流动性理论对我国非流通股流通问题的理论意义
第八章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对过渡流通制度的研究
    第一节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 倒向微分方程理论对过渡流通股风险与价格的分析
第九章 VaR 技术对过渡流通制度的研究
    第一节 VAR 技原理
    第二节 VAR 技术对非流通股过渡流通方案的分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公司控制权市场及其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缘起与现实困境
二、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主流理论体系
    (一) 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逻辑体系——属于股东的制约机制
    (二) 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围绕“收购”而展开
三、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评析与创新
    (一) 谁是所有权者——质疑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逻辑原点
    (二) 外部治理的有效性——质疑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核心主张
    (三) 一个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应然安排——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创新
四、 公司控制权市场法律机制的评析与创新
    (一) 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下的相关制度安排
    (二) 公司控制权市场反主流理论的制度实践及局限
    (三) 公司控制权市场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调适——公司控制权市场制度创新的静态机制
    (四) 公司控制权市场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互动——公司控制权市场制度创新的动态机制
五、 中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及其法律机制
    (一)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运行的可行性
    (二)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机制创新的可行性及其障碍
    (三)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机制创新的具体设计
结束语
参考书目

(5)论中国股市思想发展的几次突破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论文的创新
    二、 论文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四、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结论
第二章 中国股市思想的启蒙--近代创立股份公司及股市的讨论及意义
    第一节 近代国股票交易的兴起
        一、 先行发起的外商股票交易
        二、 近代中国股票交易机构的创立
    第二节 关于创立股份公司及股市的主要论点
        一、 对股票和股份公司的初步认识
        二、 关于建立股票市场
        三、 关于发展股份公司的外部环境
        四、 关于对股市的干预与监管
        五、 关于股票投资
        六、 关于股市泡沫及其弊端
    第三节 评论与思考
        一、 “合伙”制思想与近代股市思想的启蒙意义
        二、 近代早期股市缘何没有兴旺起来
第三章 中国股市思想的重新定位--改革初期恢复股份制及股市的讨论及意义
    第一节 改革初期股票市场的发育概况
        一、 股票市场的初步试点阶段
        二、 股票市场的进一步试点阶段
        三、 股票市场的形成阶段
    第二节 关于恢复股份制及股市的主要论点
        一、 社会主义经济能否实行股份制
        二、 股份制与两权分离、产权变革的关系
        三、 发行股票对企业性质的影响
        四、 发行股票的必要性和应具备的条件
        五、 对股息、红利和投机的看法
        六、 关于股票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评论与思考
        一、 对上述讨论一些论点的评论
        二、 南方谈话对思想突破的重要催化作用
第四章 中国股市思想的升华--《基金黑幕》引发的反思讨论及意义
    第一节 关于《基金黑幕》的推出
        一、 《财经》杂志刊出《基金黑幕》
        二、 基金管理公司联手反击《基金黑幕》
        三、 《基金黑幕》引发经济学家的争论
    第二节 《基金黑幕》引发争论的主要论点
        一、 关于“庄家”
        二、 关于“投机”和“赌场”
        三、 关于“市盈率”和“泡沫”
        四、 关于“全民炒股”
        五、 关于“打压股市”与“规范股市”
        六、 关于“两种市场经济”
    第三节 评论与思考
        一、 对这场争论一些论点的评论
        二、 这场争论的思想突破意义分析
第五章 中国股市思想的再升华--关于国有股减持的集思广益讨论及意义
    第一节 国有股减持讨论的背景
        一、 国有股减持的起因
        二、 国有股减持政策的推出与叫停
    第二节 关于国有股减持讨论的主要论点
        一、 关于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影响
        二、 关于国有股减持的基本原则
        三、 关于国有股减持的总体设计与具体方案
        四、 关于国有股减持方案推出的时机选择
        五、 对缩股全流通的不同看法
    第三节 评论与思考
        一、 对国有股减持讨论一些论点的评析
        二、 国有股减持讨论的思想突破
        三、 对国有股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第六章 启示和建议
    第一节 几次思想突破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启示
        一、 几次思想突破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思想突破的作用及启示
        三、 对股市思想创新和突破的前瞻性分析
    第二节 关于中国股市亟需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 亟需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二、 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
        三、 “路径依赖”与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三节 关于规范现阶段中国股市的策略建议
        一、 准确定位股票市场
        二、 建立市场化的发行与退市机制
        三、 大力强化股市监管
        四、 实行非流通股流通市场化
        五、 积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补偿式全流通”未必可行(论文参考文献)

  • [1]股权结构与股权流动性变革研究[D]. 郭洪涛. 华南师范大学, 2006(08)
  • [2]公司控制权市场及其法律机制研究[D]. 陈治. 西南政法大学, 2004(04)
  • [3]“补偿式全流通”未必可行[J]. 丛容.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4(01)
  • [4]加快“场外转让” 实行“曲线救市”[N]. 张文魁. 证券日报, 2003
  • [5]论中国股市思想发展的几次突破及意义[D]. 王尧基. 复旦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补偿式全循环”未必可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