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产业省担心税收计划不会通过

日本经济产业省担心税收计划不会通过

一、日经济产业省担心税收计划通不过(论文文献综述)

吴敬琏[1](2017)在《我国的产业政策:不是存废,而是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政策有不同的类型,如选择性的产业政策(硬性产业政策)、功能性的产业政策(软性产业政策)等,我们当前需要研究和面对的问题,不是肯定或否定产业政策,而是需要实施什么样的产业政策,这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1987年引进产业政策时以选择性的产业政策为主,后续对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做了详细规定,通过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办法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这种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在追赶阶段、在技术路线既定的条件下取得了成效,但并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也很难实现我们在创新驱动阶段所要追求的改善产业结构、提高效率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快产业政策转型。首先,要认真总结30年来执行产业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处理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的关系,从以产业政策为中心转向以竞争政策为基础,从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要充分吸取中外关于产业政策研究的重要成果,制定更好的产业政策,解决好市场失灵情况下的诸多问题;再次,政府要改变行为方式,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增强市场功能、强化竞争方面多下功夫。

郑成忠[2](2018)在《精益生产在金胶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益生产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制造业管理方法,它能帮助企业解决成本,交货,库存,质量等诸多问题,然而,有很多工厂还没有意识到精益生产的好处,直到遇到经营困难,才想通过精益生产的应用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浪费,提升产品质量。本文综述了精益生产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金胶公司为研究对象,对金胶公司的生产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文分析了金胶公司当前运作现状,对当前运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金胶公司推广精益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给出了精益生产实施的目标,制定出金胶公司精益生产的应用计划及实施精益生产的人力资源配置,设计了精益生产蓝图,探讨了精益生产蓝图的实施并对蓝图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金胶公司有效实施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参考,亦可为同类企业开展精益生产提供借鉴。

李晓丽[3](2015)在《甘南藏族游牧民定居研究 ——基于碌曲城南新区牧民新村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众的普遍关注。面对日益严重的西部草原生态问题,“游牧民定居”日益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游牧民定居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开始逐步实施,甘肃甘南也不例外。作为我国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甘南是由内地过渡到西藏的重要中间地带,而游牧民人口在甘南占有相当比例,所以任何关于其境内游牧民的举措都至关重要,不容有些许差错,因为这关系着甘南地域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我国的边疆安全。然而这一承载国家美好初衷的游牧民定居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却引来诸多质疑,这使我们颇感意外,于是希望通过对于极具典型性的碌曲城南新区牧民新村的调查,找出其中的缘由,并以人类学的深描来还原牧民新村藏族游牧民的定居实践。游牧民定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庞杂工程。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观以及文化多元化理论为思考维度,客观理性地审视牧民新村的游牧民定居问题,能够使我们逐渐剥离迷雾,对于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其在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拥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定居对于传统藏族游牧民来说,是有着切实的益处的,这尤其体现在牧民新村学校教育和医疗体系的相对完善上。藏族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他们尊敬老师,尊敬任何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便充分体现在了藏族游牧民定居之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藏族游牧民个体,对于孩童教育的全力支持。而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藏族游牧民通常患有诸如心脏病、风湿病等一些疾患,如果说此类病症不好避免,那么因为突发性疾病不能够得到及时治疗而不幸失去生命的藏族游牧民,会让人们更加关注藏族牧区医疗卫生水平整体的改善与提高。游牧民定居对于牧区医疗体系的实质性改善,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体现。然而游牧民定居,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与思考,尤其是对于传统游牧文化的担忧以及一些定居政策所呈现出来的消极效应。游牧民定居解构了藏族游牧民原有社会的正常秩序,游牧民的生活与文化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常常要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维护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平衡便成为我们努力想要给出完美诠释的命题。究竟该如何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使之不至于戛然断裂,也使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在社会的剧烈变迁中获得一定喘息的机会,便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我国西部草原的游牧民定居政策,已经动摇了藏族传统游牧文化的根基,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而一些游牧民定居政策的相继出台,也并没有给草原和藏族游牧民带来想象中的美好,反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在牧民新村就出现了譬如“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水资源大量消耗等一些新问题。在藏族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实践过程中,诸多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与我们缺乏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理论的准确把握,没有对原有注重经济利益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反思以及人们对于游牧文化的误读有重要关联。文化是平等的,多元文化的存在应该是一种常态,然而人们对于游牧文化的偏见,使源于农学的思维和逻辑被运用到草原游牧业的改革,那么其中的偏误似乎难免。面对生态系统脆弱、严寒、干旱的西部大草原,面对世代以游牧为主、各种现代化标识落后、城镇欠发达的高原牧区,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使草原生态得到恢复,使广大游牧民生活得到改善,使草原牧区和谐、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要建设的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亦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多元文化各美其美,因此以游牧业本身的思维方式,以游牧业的理论与方法来认知、管理草原与游牧民,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我们当然没有试图为了保护与守持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而使这些文化的承载者固守在边缘区域里。我们只是想对于游牧生活、生产方式给予一份必要的尊重,希望可以在平等对话的语境中,给予生活其中的藏族游牧民以尊重。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应当认同他们最后的选择与决定,虽然我们真心憧憬着他们走向现代化,也能够拥有我们所认同的生活方式。

夏能礼[4](2014)在《府际目标治理、权力配置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了地方政府“强干预、高增长、低质量”的绩效特征,这种绩效特征给理论界带来了不少的困惑,基于对这种困惑的质疑和思考,本文在预调研所了解的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解释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文献进行梳理,认为嵌套于央地制度关系情境中的纵向府际治理因素对地方政府行为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影响,而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极有可能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绩效造成影响。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提出了3个研究问题:即分别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府际治理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机制影响地区经济的增长?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经济增长?为回答上述三个问题,本文以府际目标治理作为解释变量、府际权力配置结构作为调节变量、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行为模式作为中介变量、地区经济增长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性研究方法,先通过对三个县市的地区经济增长案例深入比较研究得出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再通过对208位由在任县委书记、县长、乡镇书记和乡镇长组成的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做定量实证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经由目标责任制所演化而来的府际目标治理形式直接决定影响地方政府具体所采取的地区经济发展行为模式,并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着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深受府际权力配置结构安排的调节。同时,府际权力配置结构安排本身也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绩效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与府际目标治理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作用相比,府际权力配置结构更多的是通过发挥其在府际目标治理形式与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地区经济发展行为模式之间的调节性作用来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绩效。这一研究结论的发现,清楚地界定了府际权力配置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机制。另外,本研究中的府际目标治理这个解释变量包括了府际目标任务因子和府际目标激励因子两个维度,它弥补了仅以政治集权、官员职业治理或官员晋升激励作为单一维度解释变量来解释中国地方经济所带来的解释力不足的缺陷,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府际目标治理压力下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政府过程,同时更能揭示出地方政府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行为发生机制和约束强化机制。

刘轩[5](2011)在《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开发新能源、培育新的能源资源、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目前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从能源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上,还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考虑,积极开发包括生物质在内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木本油料能源是一种清洁、环保、高效、完全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可以对化石燃料进行部分替代,对于减缓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促进能源高效清洁化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近年来,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虽然对于木本油料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木本油料资源丰富,适合规模化发展的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较多,且有大规模适宜发展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林的待开发土地。同时,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具有以下优点:(1)木本油料能源树种再生能力强,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可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燃料。(2)木本油料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有毒物质比石化燃料少,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3)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林的种植还能绿化荒山,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4)木本油料能源没有危险性和局限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不与农业争地,能达到能源、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的指引下,一些小规模的木本油料能源示范性开发项目在我国陆续开展起来,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于木本油料能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数量与类型调查、能源树种的筛选、良种繁育及生产技术的研发方面,无法为项目开发与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因此建立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木本油料产业开发理论体系,对我国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利用进行理论指导,促进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所涉及的经济研究理论和相关研究背景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对木本油料能源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炼总结出目前研究的趋势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研究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在油料植物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从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结合当前我国相关示范性项目案例成果与经验,以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及其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原料供应能力与供应模式、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论证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可行性:从一系列示范性项目案例来分析论证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与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工艺可行性;最后从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设计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方案框架,引导和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可持续化协调发展。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油料树种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133种主要油料树种中油桐、黄连木、乌桕、漆树、文冠果、山桐子、油棕、小桐子、光皮树、绿玉树已在人工种植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和开发生物柴油价值;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经粗略计算,可利用的宜林荒山荒地以及其它可利用土地面积为4452.78万公顷;我国野生油料林缺乏管护,产量低下且不稳定,木本油料能源林基地尚处于建设阶段,相应的培育管理技术目前应用不多,但随着野生低产低效林丰产改造以及人工林的规模化建设完成,产出水平仍有很大提升潜力。综合来看,现阶段木本油料资源产出量低下,但是具备很好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潜力提升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其资源产出量会不断快速增加,为生物柴油制备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2)现阶段,我国木本油料能源化利用项目刚刚兴起,原料资源以现有野生资源为主,自然堆积密度低,资源收集和处理机械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可利用规模较小,采取多路径的供应模式可以优势互补,减少原料供应风险。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化趋势来看,采取以油料能源林为主的供应模式,积极培育油料能源树种,建立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规模相匹配的油料能源林基地产业是实现原料供应经济化、规模化、可持续化的唯一途径。(3)传统能源市场面临各种挑战,改变现行以石化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补偿世界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生物柴油产业投资额度和产业规模也明显增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我国生物柴油市场开发较晚,但随着我国柴油市场的供需紧张,近些年来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生物柴油原料目前仍将以废弃油脂为主,但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深入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林的大规模建立,木本生物柴油将在我国未来生物柴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短期来看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未来潜力巨大。木本油料资源分布密集、可利用宜林荒山荒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数量大、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和当地柴油市场供不应求的地区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最大,为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优先开发区域。(4)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方向、技术条件、经济实力、资源基础来看我国具备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木本油料能源产业以优选树种培育与木本生物柴油开发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以提高经济产出为突破口,以生态治理、社会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林业建设要求,也符合项目实施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5)在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多阻碍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我国当前的生物质能发展政策存在诸多不足,对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案框架的设计,应该遵循产业发展的动态性以及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关联性这种纵横交织的思路。在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目的是构建可以推动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其之后步入产业化做好政策辅助,这一阶段产业发展以政府支持导向为主;规模经营开始出现,产业体系开始形成,该阶段主要是对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政策重心是推动木本生物柴油进入市场,增强其竞争能力以及时加大研发环节的资金投入,实现关键性技术的突破,该阶段的政策仍以政府主导,市场自主调节为辅;随着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化的实现,行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拥有持续稳健的发展前景,木本生物柴油竞争实力的大幅增强,相关优惠政策与补贴逐渐取消,此阶段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主要依赖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作用及政府行为只起辅助作用。

张雷[6](2012)在《资源环境技术约束下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总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技术水平较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后续经济发展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原有主导产业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对于资源、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通过产业之间的对比研究,寻找到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主导产业。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包括所存在问题和面临的约束,通过研究发现:原有的主导产业体系已经带来很多问题,如能源不足、环境破坏、产业空心化、技术进步不足等问题。进而明确了未来主导产业应具备的条件和要素,确定了本文主导产业选择的八个基准。其次,本文对日本和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它们的发展历史证明:主导产业的优化选择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美、日主导产业选择的可借鉴之处有:(1)主导产业选择需要依据国家的具体资源状况、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工业化所处的阶段而定;(2)把握时代潮流,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占据技术制高点,选准主导产业至关重要;(3)要善于借助外力,引进和吸收海外技术、资金和经验,形成自主创新能力;(4)要有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必须有机结合,要创造条件构建产业集群;(5)必须处理好主导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6)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应当选择电子信息、通讯等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行业作为主导产业。再次,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各行业所处生命周期密不可分。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理论,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后期的交替阶段,在这个阶段后,应该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增长,因此应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根据市场需求增长率的变化、厂商竞争结构的变化、技术更新速度、毛利率等指标条件,分析并描述了我国各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一个角度。同时,运用传统投入产出模型对我们目前产业关联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各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而对传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改进,加入生态资源约束和技术扩散因素,重新验证产业的互相影响和关联;并运用多期数据进行动态研究,该分析结果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另外一个重要角度。随后,根据上述提出的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运用因子分析法实证新形势下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结果显示:42个行业的因子总得分中,通信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卫生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排名靠前。这些行业一方面能耗低,另一方面污染小,而且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仍然存在提升空间,因此可以选择通信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卫生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几大行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最后,本文从产业经济学角度,以通讯及软件产业作为案例,验证上述选择出的主导产业的合理性,发现所选择出的主导产业门类符合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演进等理论框架。另外,对于上述产业自2007年至2011年的行业绩效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所选出的主导产业绩效都好于社会平均水平,并对所选择出的主导产业在资本市场表现进行了分析,多角度验证了这种选择结果的有效性。同时,对如何促进新主导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建议,对三大约束下的主导产业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樱井秀成[7](2011)在《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研究》文中认为鉴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对日本外交政策本身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冷战后在日本外交决策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的重要意义,对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以冷战后至今的日本外交决策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的模式化与其案例分析,阐明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论。在绪论部分,笔者主要是界定研究对象,阐述研究意义,评估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思路,交代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介绍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重难点。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探讨。笔者先对研究日本外交决策过程所需要的概念和术语进行定义;然后,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外交决策的论述做出概括,并指出论述的主要成就和不足;接着探讨适合研究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的理论框架,提出本课题建立三种模式来进行研究;最后阐述模式的基本形象、相关变量及重要概念。第二章至第四章详细论述了三种决策模式的理论概念及其案例分析。在第二章中笔者详细陈述了“官僚先例决策模式”的理论概念及其历史渊源,并进行其具体的案例分析。本章试图阐明官僚在日本外交决策过程中占中心位置,依照先例进行的决策过程。此章案例分析包括对海湾战争的经济援助、中国与印度的核试验问题。在第三章中,,笔者详细陈述了“政治收拢决策模式”的理论概念及其历史渊源,并进行其具体的案例分析。本章试图阐明多个行为体的不同意见,通过政治过程收拢到平衡点的外交决策过程。此章案例分析包括联合国和平协力法案与PKO法案、发动暂时进口限制措施的决策过程。在第四章中,详细陈述了“首相官邸支配模式”的理论概念及其历史渊源,并进行其具体的案例分析。本章试图阐明首相官邸有效控制决策过程,基本按照首相官邸的意向进行的决策过程。此章案例包括反恐特措法、伊拉克特措法的决策过程。在第五章中,笔者讨论各个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探讨了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会出现各个模式,其次讨论了可能出现的混合模式、子类模式,最后阐述了三种模式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首先将各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并对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的变化趋势阐述一引起笔者的意见,其次提出一些政策启示,最后指出本课题后续研究的方向与意义。

陈敏[8](2011)在《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日益上升。日本政府更是把环境保护作为其拓展大国外交的重要领域,对华环境外交成为日本环境外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加之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跨国界性和影响的持久性决定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两国的通力合作。为此,日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民间组织都积极展开了对华环境外交,在解决两国的跨界环境问题、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来,中日两国的环境关系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而且在双边关系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然而,由于一些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相互交织,中日两国在环境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日本对华环境外交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际关系的角度,选取日本环境外交战略中极为关键的对华环境外交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从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背景入手,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探寻日本推行环境外交特别是日本推行对华环境外交的现实原因和内在动力。随着中日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日两国的地缘现实,中日两国在环境问题上呈现出很多的关联性,一方面日本担忧中国的环境问题对日本本土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产生威胁,另一方面,日本试图借助环境外交提升本国在区域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以期利用环境外交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日本政治大国梦想的实现开拓道路。另外,日本还希望通过环境外交为其国内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增长因素,开辟良好的外部条件。正是基于这样的国家利益需求的考虑,日本积极开展了对华环境外交。本文通过梳理总结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实践过程,分析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参与主体及其特点,探寻日本对华环境外交过程中的运作机制,并对日本对华环境外交战略做出客观评价。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中日两国跨国界环境问题的解决,维护了两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加深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互助合作,使两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利益。同时,日本对华环境外交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政治化倾向明显,以自身利益优先,在技术合作上态度保守,再加上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实践、观念和政治上的分歧,致使日本对华环境外交在落实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矛盾,影响了中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过,中日两国在环境问题上有着相对较高的依存度,有着利益一致性,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些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和合作经验,这些积极因素将会推动中日两国在环境问题上走上良性的交流和合作道路,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日本对华环境外交以及中日两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合作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田林珠[9](2010)在《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新时期,世界局势也处在一个新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家间的合作在国际社会显得愈加重要,但是国际局势仍很复杂,中日两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尤其应加强沟通和合作。中日两国开展互利互惠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的需求,也是两国发展的现实需要。能否正确处理和推动中日关系向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发展、向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向发展,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的难题。我们必须有伟大的胸怀容纳,日方也应正确审视历史,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构建符合时代潮流和两国切身利益的能够持久发展的中日关系。随着冷战结束,潜藏在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开始凸现,特别是自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出任日本首相以来连续六次参拜靖国神社,成了阻碍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障碍。因而对中日关系的研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围绕对日外交新思维展开了一场学术大讨论。对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成因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涌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中日关系的内涵入手,阐明中日关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总结中日关系的主要症结和矛盾,分析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国对日外交战略选择。为了真正有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具体方法上,将采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和平-交恶-和平”一波三折的漫长发展的历程,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反复的证明,中日两大邻邦“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新时期,中日之间存在许多症结与矛盾,造成这些症结与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在新时期,中日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对话与交流、互惠与合作、调整与振荡是新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面对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处理中日关系。本文一共分为引言等七部分。引言,说明本文的选题依据、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曲折中前进:新时期的中日关系。主要阐述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内涵与层次、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对中日关系发展的评析等内容。第二章症结与矛盾:新时期中日关系面临的四大问题。分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与能源问题、经济往来与对华援助问题。第三章困境与干扰:影响新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包括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调整成为左右中日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中日两国民族主义思潮持续升温成为损害中日发展的文化因素、美日战略同盟是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两面性因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客观因素。第四章新格局的形成: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阐明对话与交流是中日关系的基本方式、合作与互惠是中日关系的基本趋势、振荡与调整是中日关系的基本形态。第五章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新时期中国对日外交战略选择。主要说明新时期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的基本原则,包括:必须坚持对日新思维,保证对日外交战略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必须坚持以“互惠”促进“合作”,保证对日外交战略的实效性;必须坚持“全方位外交”,保证对日外交战略的主动性;必须坚持辩证看待日本,保持对日外交战略的两重性。新时期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的路径选择,包括:加强政治互信,促进相互理解;加强安全合作,消除安全困境;强化经济往来,增强政治合作;发挥媒体作用,提升相互形象;加强民间外交,增进两国交流。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

陈建[10](2010)在《证券利益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在南方发表关于资本市场的重要讲话之后,我国开启了金融改革的大幕,金融市场持续快速地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然而,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对这些业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演化和变革的结果缺乏理性认识,只是停留在舆论层面,或者说局限于表面现象来指导决策,很可能会导致政府决策的误判。因此,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解决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通过对复杂而多元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衍生的利益冲突的分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观察证券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行为以及各自的利益诉求,从而认识证券市场问题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证券利益研究,或者说从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市场,是一项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本文从“新兴+转轨”的中国资本市场这两个历史和现实前提出发,从多视角对我国证券利益关系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构建分析框架,提出并有效界定了证券利益的核心范畴。证券业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对此进行分析很难找到有效切入点,从利益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业的问题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因为证券领域的行为人的目标是利益极大化。利益的本质是追求现实与未来好处及其机会,这种好处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既有具体的利益,也有抽象的利益,既有短期的利益,也有长期的利益。证券公司所追求的利益范畴相当广泛、多元,利益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证券公司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不仅仅就利益研究利益,而是理清证券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与利益关联方之间所形成的利益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形成的机理。第二、通过多种标准的分类,提出并论证了证券利益的本质属性。我们提出证券利益具有虚拟性、信用性、分利性、风险性、垄断性、多元性、增益性等基本属性。第三、提出并论证了防止拥有不同资源和力量的证券利益群体发展成为证券利益集团的思路与建议,杜绝中间过程利益的发生,提高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同时,提出并论证了共享利益是可持续证券市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证券市场,是当前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证券市场在完善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促进企业改制、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存在的上述问题若不能从根本上得以很好解决,证券市场也难以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并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于决定证券利益关系的因素纷繁复杂,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的、伦理的等种种因素都可能对证券利益关系产生影响。这些为本文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据此所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总体上,本文的不足之处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占有的数据有限,我们无法收集到有关方面的数据与资料,无法去检验证券行业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协调关系;二是由于研究手段不足,工具匮乏,无法穷尽所有与证券业存在利益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如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与租赁公司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理论基础方面不尽完善,我们在分析探讨中尝试性地放宽了一些研究假设,导致我们无法通过具体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多方交叉利益博弈。所有这些有待在以后的研究探讨中进一步完善。

二、日经济产业省担心税收计划通不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经济产业省担心税收计划通不过(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的产业政策:不是存废,而是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政策有不同的类型
二、对日本与我国产业政策的反思
三、我国如何加快产业政策转型

(2)精益生产在金胶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精益生产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精益生产起源
    2.2 精益生产核心思想与目标
    2.3 精益生产原则
    2.4 精益生产特征
第3章 金胶公司生产运作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金胶公简介
    3.2 金胶公司生产运作现状
    3.3 金胶公司生产运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生产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3.3.2 原材料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信息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3.3.4 5S和八大浪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4章 金胶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的前期准备
    4.1 金胶公司精益生产的目标及计划
    4.2 金胶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的人力资源配置
第5章 金胶公司精益生产蓝图设计与实施
    5.1 金胶公司精益生产蓝图的设计
    5.2 金胶公司精益生产蓝图的实施
    5.3 金胶公司精益生产实施效果的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3)甘南藏族游牧民定居研究 ——基于碌曲城南新区牧民新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定居是游牧民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甘南特殊的战略地位
        三、城南新区牧民新村的典型性
    第二节 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外学者关于游牧民定居的研究及述评
        二、国内学者关于游牧民定居的研究及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客化法
        三、深度访谈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四节 田野点境况
        一、自然地理
        二、牧民新村之形成
        三、现实生存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相关理论与概念
        一、生态文明
        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多元化
        四、生态移民
        五、自然保护区
    第二节 游牧民定居背景
        一、传统游牧生产的局限性
        二、碌曲草原生态危情
        三、藏族游牧民向往现代生活的意愿
    第三节 相关文件政策和实践历程
        一、相关文件与政策
        二、我国草原牧区的改革历程
        三、甘南藏族游牧民定居历程
    第四节 藏族游牧民定居的意义
        一、生态意义
        二、社会效益
    三、经济效能
第三章 传统的游牧生活
    第一节 游牧文化的产生
        一、草原的自然选择
        二、群养动物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 碌曲藏族游牧民的传统生活
        一、高度分散的游牧生产要素
        二、相对“原始”的生活
        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第三节 游牧文化的特征
        一、靠天养畜
        二、明显的季节性
        三、逐水草而居
        四、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重合
    第四节 游牧文化的虔诚践行
        一、游牧生活的实质:游牧民、牛羊和草原的有机统一
        二、草原的组合意义
第四章 牧民新村的现代生活
    第一节 定居藏族游牧民的生活情态
        一、居住
        二、饮食
        三、不同的生存状态
        四、精神领域
    第二节 相对完备的教育、医疗、交流体系
        一、放眼外界的可能——现代文化教育
        二、对于医疗卫生的高度重视——碌曲医疗体系
        三、时空的自由转换
    第三节 藏族游牧民的分化
        一、基本适应新生活的定居游牧民
        二、无法安定下来的定居游牧民
        三、传统的藏族游牧民
    第四节 政策实施
        一、生态恢复措施
        二、多维度发展经济
        三、政策效应
    第五节 藏族游牧民定居成本分析
        一、入住牧民新村的经济支出
        二、定居之后的成本代价
        三、被忽略的心理创伤
        四、定居状态
第五章 文化变迁
    第一节 生产方式之变迁
        一、人工舍饲
        二、划区轮牧
        三、牛羊的艰难“定居”
        四、产业发展之悖论
    第二节 生活方式之变迁
        一、日常生活
        二、人际社交
        三、信息通道
        四、婚姻家庭
    第三节 精神文化之变迁
        一、语言
        二、教育
        三、信仰
        四、娱乐
    第四节 社会重构
        一、社会调适
        二、社会身份
        三、再社会化
第六章 发展中的困惑——定居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第一节 生态环境恶化
        一、牧民新村出现生态恶化问题
        二、公共卫生隐患
    第二节 发展之殇
        一、现代化企业
        二、耕种之害
        三、人工牧草带来的噩梦
        四、网围栏的潜在危害
        五、围封禁牧——草原生态系统之失衡
    第三节 就业困境
        一、贫困
        二、交际障碍
        三、不安与不适
    第四节 频发的社会新问题
        一、“留守老人”“留守儿童”
        二、身份歧视
        三、自筹困难
        四、水能消耗
        五、政府政策与实践执行中的偏差
第七章 以人为本——藏族游牧民定居发展完善之路
    第一节 对游牧民定居科学内涵的统一认知
        一、现存的粗浅认知
        二、科学内涵
    第二节 草原的真正主人——藏族游牧民身份的确认
        一、藏族游牧民的失语
        二、藏族游牧民基本权利的弱化
        三、个体的不满
        四、游牧民是保护草原的主体
    第三节 社会生存之本
        一、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二、产业结构调整
        三、发展劳务经济
        四、相关培训
        五、草原休闲经济——生态旅游的兴起
        六、绿色食品加工
        七、民族特需用品加工
        八、其他第三产业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
        一、完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
        二、建设综合能源体系
        三、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
        四、加强科技支撑
        五、提升市场机制
        六、拓展社会保障事业
        七、防疫监控
        八、环境保护
    第五节 文化科学教育的全力开拓
        一、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二、构建社区文化
        三、学校教育
        四、社会再教育
第八章 反思与讨论——草原游牧业的改革与文明追求
    第一节 草原——传统游牧文化的承载地
        一、对草原生态的理性认知
        二、草原土着居民——传统游牧民存在的意义
        三、不同利益主体进驻草原
    第二节 农学思维逻辑下的藏族游牧民定居政策实践
        一、单线进化论的延续影响
        二、“游牧”“农耕”——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
    第三节 多重话语权的引入
        一、3 种不同的声音:政府、藏族游牧民、研究者
        二、藏族学者的担忧与建议
        三、监管机构的缺失
    第四节 当代社会的文明追求
        一、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二、文化多元化视角下的藏族传统游牧文化
        三、游牧传统文化的重构——聚焦游牧民定居政策实践的另一种维度
        四、规划现代化的反思
        五、个体生活的意义与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4)府际目标治理、权力配置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现象与困惑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范式选择
        1.3.2 研究视角选择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技术线路图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重要概念界定
        1.4.3 研究理论分析框架
        1.4.4 篇章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评价
    2.1 文献综述
        2.1.1 经济理性性的研究视角
        2.1.2 官员治理的研究视角
        2.1.3 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视角
        2.1.4 制度性的研究视角
        2.1.5 结构性的研究视角
        2.1.6 理性规划性的研究视角
    2.2 文献评价
第3章 放权体制与府际权力配置结构
    3.1 我国放权性的央地关系与西方国家分权性的央地关系差异
    3.2 我国央地关系的放权实践
        3.2.1 1949年至1978年央地关系的放权实践
        3.2.2 1979年以来我国央地关系的放权实践
    3.3 1978年以来地方纵向府际权力运行关系变化
        3.3.1 权力的层层选择性下放与地方纵向府际关系的节节控制
        3.3.2 地方纵向府际关系的节节控制与地方性集权
    3.4 地方府际权力运行关系与地方纵向府际权力配置结构
        3.4.1 地方整体性集权与府际秩序导向型权力配置结构
        3.4.2 地方整体性放权与府际增长导向型权力配置结构
        3.4.3 地方选择性放权与治理导向型权力配置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府际政治和发展权集权与府际目标治理
    4.1 府际的政治集权和发展权集权
        4.1.1 府际政治权集权
        4.1.2 府际发展权集权
    4.2 府际发展权与政治权集权的绞合权力形态:府际目标治理
    4.3 府际目标治理:体系构成、表现形式与治理机制
        4.3.1 府际目标治理体系构成
        4.3.2 府际目标治理的表现形式
        4.3.3 府际目标治理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府际目标治理中的地区经济增长绩效生成
    5.1 府际目标治理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5.2 府际目标治理关系中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行为模式
        5.2.1 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行为模式与地方政府市场干预行为
        5.2.2 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行为模式选择的直接决定影响因素
    5.3 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行为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绩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简述
        6.1.1 本章导言
        6.1.2 案例研究的资料来源
    6.2 A县案例:秩序导向型权力配置结构+科层式目标治理
        6.2.1 A县简介
        6.2.2 A县的府际权力配置结构:秩序导向型配置结构
        6.2.3 A县府际目标治理形式:科层式目标治理形式
        6.2.4 A县经济发展行为模式
        6.2.5 A县总体实际的经济增长绩效
        6.2.6 A县案例总结
    6.3 B县案例:治理导向型权力配置结构+动员式目标治理形式
        6.3.1 B县简介
        6.3.2 府际权力配置结构:治理导向型权力配置结构
        6.3.3 B县目标治理形式:动员式目标治理
        6.3.4 B县经济发展行为模式
        6.3.5 B县总体实际的经济增长绩效
        6.3.6 B县案例总结
    6.4 C市案例:增长导向型权力配置结构+契约式目标治理
        6.4.1 C市简介
        6.4.2 C市府际权力配置结构
        6.4.3 C市府际目标治理形式:契约式目标治理形式
        6.4.4 C市经济发展行为模式
        6.4.5 C市总体实际的经济增长绩效
        6.4.6 C市案例小结
    6.5 案例间比较分析
        6.5.1 府际目标治理形式对地方政府地区经济发展行为选择的影响
        6.5.2 府际权力配置结构对地方政府地区经济发展行为选择的影响
        6.5.3 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行为模式对地区经济增长绩效生成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定量实证分析
    7.1 研究假设提出
    7.2 实证研究方法
        7.2.1 问卷设计
        7.2.2 问卷发放、回收与筛选
        7.2.3 研究变量的测量
        7.2.4 定量分析方法
    7.3 定量实证研究分析过程与研究结果
        7.3.1 研究变量测量的信度检验
        7.3.2 效度检验和因子分析
        7.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和贡献
        8.2.1 研究视角创新
        8.2.2 研究方法创新
        8.2.3 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
    8.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访谈问卷
附录B 调查问卷

(5)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研究
        1.2.2 木本油料能源开发经济性研究
        1.2.3 木本油料能源开发相关法规政策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总结
    1.3 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概述与选择
    2.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内涵
    2.2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特点
    2.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外延
    2.4 中国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
        2.4.1 进行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重点选择的意义
        2.4.2 中国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标准
        2.4.3 中国重点发展的几种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
    2.5 小结
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研究
    3.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定义
        3.1.1 潜力的定义
        3.1.2 资源潜力的定义
        3.1.3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定义
    3.2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计算方法
    3.3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分析
        3.3.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定义
        3.3.2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理论上限”
        3.3.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考虑自然条件后的上限”
        3.3.4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结合原有野生林分布的上限”
    3.4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产量水平分析
    3.5 小结
4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测算—以四川省小桐子为例
    4.1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分析
        4.1.1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理论上限”
        4.1.2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考虑自然条件后的上限”
        4.1.3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结合原有野生林分布的上限”
    4.2 四川小桐子产出水平分析
        4.2.1 四川省小桐子野生林产出水平分析
        4.2.2 四川省小桐子人工林产出水平分析
    4.3 四川省小桐了资源潜力测算
        4.3.1 理想条件下的最大资源供给量
        4.3.2 产业准备阶段的资源潜力(2006-2010)
        4.3.3 产业起步阶段的资源潜力(2011-2015)
        4.3.4 产业发展阶段的资源潜力(2016-2020)
        4.3.5 产业繁荣阶段的资源潜力(2021-2050)
    4.4 小结
5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系统研究
    5.1 研究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系统的重要性
    5.2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技术路线
        5.2.1 育苗和造林
        5.2.2 果实采收
        5.2.3 处理与储藏
        5.2.4 运输
    5.3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模式
        5.3.1 直接收购供应模式
        5.3.2 设置收购点供应模式
        5.3.3 油料能源林供应模式
        5.3.4 原料供应模式比较
    5.4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成本分析
        5.4.1 作业成本法概念
        5.4.2 木本油料生产作业确认
        5.4.3 木本油料生产作业环节
        5.4.4 木本油料生产成本要素构成
        5.4.5 作业成本测算
    5.5 成本约束下的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量(收集半径)测算
        5.5.1 相关假设条件设定
        5.5.2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量与收集半径的关系
        5.5.3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成本与收集半径的关系
        5.5.4 成本约束下的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收集半径测算
    5.6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
        5.6.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种植现状
        5.6.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经营模式
        5.6.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区域选择分析
        5.6.4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阶段分析
    5.7 小结
6 木本油料液体燃料—生物柴油市场分析
    6.1 生物柴油概述
        6.1.1 生物柴油定义
        6.1.2 生物柴油产品特性
        6.1.3 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
        6.1.4 生物柴油原料来源
    6.2 国际生物柴油市场现状分析
        6.2.1 传统能源市场面临挑战
        6.2.2 国际生物柴油市场现状
    6.3 我国生物柴油市场现状分析
        6.3.1 我国柴油市场供需紧张
        6.3.2 我国生物柴油市场供应能力
        6.3.3 我国生物柴油价格分析
    6.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分析
        6.4.1 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的定义
        6.4.2 木本生物柴油在我国未来生物柴油市场的主导地位
        6.4.3 基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的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需求量预测
        6.4.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的供给潜力分析
        6.4.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的市场潜力分析
    6.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
        6.5.1 进行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的意义
        6.5.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指标的选取
        6.5.3 BODRA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6.5.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的实证研究
    6.6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
        6.6.1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优势分析
        6.6.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劣势分析
        6.6.3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机遇分析
        6.6.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威胁分析
    6.7 推进木本油料生物柴油市场的发展对策
        6.7.1 建立木本生物柴油产品市场推广模式
        6.7.2 建立生物柴油国家标准和产业规范
        6.7.3 优势与威胁结合,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6.7.4 确定合理的生物柴油定价机制
    6.8 小结
7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经济分析
    7.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7.1.1 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符合国家的利益及产业发展需求
        7.1.2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技术条件成熟
        7.1.3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经济实力雄厚
        7.1.4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资源潜力巨大
    7.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分析
    7.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7.3.1 零星生产阶段
        7.3.2 项目推广阶段
        7.3.3 产业化阶段
    7.4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的经济性分析
        7.4.1 木本油料能源林项目经济性评价中用到的评价方法
        7.4.2 木本油料能源林项目经济性评价中不确定性经济分析
        7.4.3 小桐子油料能源林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7.4.4 文冠果油料能源林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7.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经济性分析
        7.5.1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工艺可行性分析
        7.5.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经济可行性分析
    7.6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分析
        7.6.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
        7.6.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量化方法
        7.6.3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分析
    7.7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总效益分析
    7.8 小结
8 案例研究—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案例
    8.1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概述
        8.1.1 天镇县基本情况
        8.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1.3 项目建设目标
        8.1.4 项目产品
        8.1.5 项目建设期
    8.2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适宜性土地分析
        8.2.1 天镇县自然条件介绍
        8.2.2 天镇县文冠果适生性分析
        8.2.3 天镇县文冠果适宜性土地分析
    8.3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选址
        8.3.1 能源林基地选择
        8.3.2 植物油粗加工站选择
        8.3.3 生物柴油加工厂地址选择
    8.4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技术路线
        8.4.1 文冠果资源培育
        8.4.2 原料收集与处理
        8.4.3 原料供给
        8.4.4 植物油榨取、生物柴油加工和副产品开发
    8.5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组织管理
        8.5.1 组织机构
        8.5.2 运行管理
    8.6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8.6.1 育苗工程投资及单位成本
        8.6.2 优良种源基地建设投资
        8.6.3 文冠果造林单位投资构成
        8.6.4 项目建设期能源林基地造林投资估算
        8.6.5 项目建设期总投资估算
    8.7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
        8.7.1 项目基础财务数据分析
        8.7.2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8.7.3 项目不确定性经济分析
    8.8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8.8.1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8.8.2 项目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8.9 小结
9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政策方案研究
    9.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9.1.1 原料供应环节存在的问题
        9.1.2 生产投资环节存在的问题
        9.1.3 消费环节存在的问题
        9.1.4 研发环节存在的问题
    9.2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9.2.1 行业政策法规和发展纲要
        9.2.2 财政补贴政策
        9.2.3 税收政策
        9.2.4 配额政策
        9.2.5 信贷扶持政策
    9.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案研究
        9.3.1 政策方案制定思路
        9.3.2 政策方案框架
        9.3.3 政策方案框架内容分析
    9.4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表
        附表1:中国主要油料树种分布
        附表2: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发展区域可利用十地面积上限
        附表3:总成本费用估算
        附表4:产品销售收入及利润估算
        附表5:项目投资财务现金流量估算
    2 附图
        附图1:四川小桐子能源林发展区域布局
        附图2:天镇县年平均降雨量
        附图3:天镇县气候区划
        附图4:天镇县30万亩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布局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资源环境技术约束下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主导产业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的理论价值
        三、 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思路
    第四节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已有研究综述
    第一节 海外研究综述与总体评价
        一、 海外研究现状总体评价
        二、 海外主导产业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与总体评价
        一、 国内研究现状总体评价
        二、 国内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第三章 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约束和解决路径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约束
        一、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 生态环境约束
        三、 资源节能约束
        四、 技术赶超约束
    第二节 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约束的解决路径
        一、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采取的措施
        二、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
    第三节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新主导产业的引领
        一、 我国原有主导产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 未来经济发展目标要求主导产业能耗低、污染少、技术密集度高
第四章 资源环境技术约束下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第一节 主导产业选择的通用标准
    第二节 我国资源环境技术约束下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确定
第五章 美国和日本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演变
    第一节 美国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演变
        一、 美国主导产业的形成机制
        二、 不同时期美国主导产业的演变
        三、 美国主导产业演变的考量因素
    第二节 日本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演变
        一、 日本主导产业的形成机制
        二、 不同时期日本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演变
        三、 日本主导产业选择和演变的考量因素
    第三节 美国和日本主导产业选择和演变对我国的借鉴
第六章 三重约束下我国各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一节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一般模式
        二、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化
    第二节 我国目前各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界定
        二、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
        三、 在三重约束下我国各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第三节 从我国各产业生命周期出发看我国未来主导产业选择
第七章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模型的改进
    第一节 产业关联分析、投入产出模型与改进
        一、 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二、 产业关联方式和途径
        三、 传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模型
        四、 考虑资源部门和环境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改进
    第二节 基于我国投入产出表进行产业关联情况实证
        一、 我国产业链情况分析
        二、 利用最近的传统投入产出表分析产业的相互影响程度
        三、 利用改进后的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产业间相互影响程度
第八章 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因子分析模型和实证结果
    第一节 实证方法
    第二节 基准指标数据测度
    第三节 基于以上选择基准实证得到的主导产业
    第四节 得到的主导产业在三重约束下的合理性分析
第九章 三重约束下我国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节 成熟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各自的特征
        一、 成熟主导产业的特征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第二节 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矛盾与统一
        一、 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别
        二、 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一
    第三节 如何将新兴产业培育成未来的主导产业
第十章 主导产业的产业政策
    第一节 主导产业政策的关注重点
    第二节 产业结构升级和主导产业发展政策回顾
    第三节 主导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7)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中文概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价值
    二、研究成果概述
    三、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逻辑思路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注释
第一章 研究外交决策过程的理论
    第一节 概念与定义
    第二节 研究外交决策的理论
    第三节 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的理论构建
    注释
第二章 官僚先例决策模式
    第一节 官僚先例决策模式的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官僚先例决策模式的范式
        一、官僚先例决策模式的基本决策程序
        二、官僚先例决策模式的范式
    第三节 官僚先例决策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对海湾战争的经济援助
        二、中国核试验问题
        三、印度核试验问题
    注释
第三章 政治收拢决策模式
    第一节 政治收拢决策模式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政治收拢决策模式的范式
        一、政治收拢决策模式的基本决策程序
        二、政治收拢决策模式的范式
    第三节 政治收拢决策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联合国和平协力法案与PKO法案的政治过程
        二、发动暂时进口限制措施的决策过程
    注释
第四章 首相官邸支配模式
    第一节 首先官邸支配模式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首相官邸支配模式的范式
        一、首相官邸支配模式的基本决策程序
        二、首相官邸支配模式的范式
    第三节 首相官邸支配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反恐特措法》的决策过程
        二、《伊拉克特措法》的决策过成
    注释
第五章 模式间关系
    第一节 模式的条件
        一、官僚先例决策模式的条件
        二、政治收拢决策模式的条件
        三、首相官邸支配模式的条件
    第二节 子类模式与混合模式
        一、特定政治家支配模式
        二、非首相官邸支配模式
        三、政治收拢决策模式的各种分类
    第三节 决策过程的发展趋势
    注释
结论
    一、各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二、本文的政策启示
    三、本文后续研究的意义
    注释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兴起的背景
    1.1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国际背景
    1.2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国内背景
        1.2.1 谋求政治与外交的目的
        1.2.2 帮助本国环保产业拓展市场
        1.2.3 维护日本的环境安全
    1.3 中日两国间的跨界环境问题
第二章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参与主体与特点
    2.1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参与主体
        2.1.1 中央政府间的环境外交
        2.1.2 地方政府间的环境外交
        2.1.3 民间的环境外交
    2.2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特点
        2.2.1 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蓬勃发展
        2.2.2 在区域和多边的框架下进行坏境外交
        2.2.3 经济外交与环境外交相结合
第三章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评析
    3.1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积极效应
        3.1.1 推动了中日两国间跨界环境问题的解决
        3.1.2 维护中日两国的环境安全
        3.1.3 中日两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利益
        3.1.4 为中日两国开展环境外交赢得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2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中存在的问题
        3.2.1 ODA政治化
        3.2.2 自身环保利益优先
        3.2.3 技术转让态度保守
        3.2.4 存在南北分歧
第四章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未来走向与中日关系
    4.1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4.2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曲折中前进:新时期的中日关系
    一、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内涵与层次
    二、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
    三、对中日关系发展的评析
第二章 症结与矛盾:新时期中日关系面临的四大问题
    一、历史认识问题:中日关系"难解的结"
    二、台湾问题:左右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
    三、领土与能源问题:中日两国的主权与利益之争
    四、经济往来与对华援助问题:中日关系的可变因素
第三章 困境与干扰:影响新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
    一、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调整成为左右中日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
    二、中日两国民族主义思潮持续升温成为损害中日发展的文化因素
    三、美日战略同盟是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两面性因素
    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客观因素
第四章 新格局的形成: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
    一、对话与交流是中日关系的基本方式
    二、合作与互惠是中日关系的基本趋势
    三、振荡与调整是中日关系的基本形态
第五章 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新时期中国对日外交战略选择
    一、新时期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的基本原则
    二、新时期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的路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证券利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本文的研究框架
    0.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证券、证券利益与证券利益关系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证券利益的观点
    1.3 利益相关者理论沿革及相关的法律关系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1.3.2 证券利益相关者分析
    1.4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相关论述
        1.4.1 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与概念
        1.4.2 公共选择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证券利益的基本属性分析
    2.1 虚拟性
    2.2 信用性
    2.3 分利性
    2.4 风险性
    2.5 垄断性
    2.6 多元性
    2.7 增益性
第三章 我国证券利益关系的演进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证券市场(1870-1949)
    3.2 改革开放前的证券市场(1950-1978)
    3.3 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1979-至今)
        3.3.1 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1990年)
        3.3.2 迅速发展阶段(1991年-1998年)
        3.3.3 规范发展阶段(1999年-2010年)
    3.4 当前证券利益关系的格局
第四章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博弈
    4.1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
        4.1.1 上市公司的利益动机
        4.1.2 证券公司的利益动机
    4.2 一级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4.2.1 利益博弈主体的目标分析
        4.2.2 股票发行前利益博弈主体的行为分析
        4.2.3 股票一级市场博弈模型分析
    4.3 二级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4.3.1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目标分析
        4.3.2 博弈分析
第五章 证券行业内部的利益关系
    5.1 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利益关系
        5.1.1 现代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
        5.1.2 证券公司的特殊性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5.1.3 证券公司内部治理的利益机制
    5.2 证券公司内部横向利益关系
        5.2.1 卖方业务
        5.2.2 买方业务
    5.3 证券公司内部纵向利益关系
        5.3.1 证券公司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制衡关系
        5.3.2 证券公司管理层与中层的利益关系
        5.3.3 证券公司中层与员工的利益关系
    5.4 证券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
        5.4.1 证券公司利益来源模式的主要观点
        5.4.2 证券公司竞争对效率的影响
        5.4.3 证券公司并购对各方利益的影响
第六章 证券公司与其它金融机构间的利益关系
    6.1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利益关系
        6.1.1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互相依存
        6.1.2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争夺利益主导
        6.1.3 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走向联盟
    6.2 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的利益关系
        6.2.1 证券公司获得基金公司的佣金
        6.2.2 基金公司获得证券公司的交换利益
    6.3 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关系
        6.3.1 保险公司涉足投行业务
        6.3.2 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共同发展
    6.4 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利益博弈
        6.4.1 国外投资银行进入的影响
        6.4.2 证券公司应对国外投资银行进入的策略
第七章 证券业与实体产业的利益关系
    7.1 证券业的虚拟本质及其发展
        7.1.1 证券业的虚拟性:起源的视角
        7.1.2 证券业的虚拟性:历史的视角
        7.1.3 证券业的市场结构
    7.2 证券业对实体产业的利益促进作用
        7.2.1 证券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体经济利益
        7.2.2 证券业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7.2.3 证券业促进了GDP增长,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7.2.4 证券业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7.3 证券业对实体产业的利益损害作用
        7.3.1 证券业的发展增加了实体产业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
        7.3.2 衍生证券扩张引发泡沫经济,导致宏观经济的衰退
        7.3.3 证券市场过度膨胀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了资金利用率
        7.3.4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促使国际经济陷于动荡与危机之中
第八章 证券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
    8.1 证券业与政府财税部门的利益关系
        8.1.1 我国现行证券税收制度:税种与税率
        8.1.2 证券业与政府税收部门的利益失衡
        8.1.3 证券税收利益失衡的影响
    8.2 证券业与央行的利益关系
    8.3 证券业与监管部门的利益博弈
        8.3.1 我国证券业监管的演变
        8.3.2 发达国家政府监管与证券业利益博弈
        8.3.3 构建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
第九章 协调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对策
    9.1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主要问题
        9.1.1 证券市场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利益失衡
        9.1.2 证券业与实体产业之间利益差距扩大
        9.1.3 证券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利益不协调
        9.1.4 证券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
        9.1.5 证券市场非法利益畸形膨胀
    9.2 协调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对策建议
        9.2.1 通过立法、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证券业的垄断性利益
        9.2.2 多管齐下保护和提高中小投资者利益
        9.2.3 规范和限制不合理的证券公司以及金融机构高管利益
        9.2.4 渐进、稳步发展衍生产品交易,严格限制中间过程利益
        9.2.5 保护正当合法的投资利益,打击非法投机暴利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日经济产业省担心税收计划通不过(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的产业政策:不是存废,而是转型[J]. 吴敬琏. 中国流通经济, 2017(11)
  • [2]精益生产在金胶公司的应用研究[D]. 郑成忠.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3]甘南藏族游牧民定居研究 ——基于碌曲城南新区牧民新村的调查[D]. 李晓丽. 兰州大学, 2015(03)
  • [4]府际目标治理、权力配置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D]. 夏能礼. 清华大学, 2014(05)
  • [5]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D]. 刘轩.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6]资源环境技术约束下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 张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03)
  • [7]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研究[D]. 樱井秀成. 复旦大学, 2011(08)
  • [8]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研究[D]. 陈敏. 山西大学, 2011(06)
  • [9]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 田林珠.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10]证券利益关系研究[D]. 陈建. 复旦大学, 2010(11)

标签:;  ;  ;  ;  

日本经济产业省担心税收计划不会通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