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造板产业现状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人造板产业现状与发展

一、内蒙古自治区人造板工业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中[1](2020)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述论》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制订了各项规划,对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到1965年为止,不仅在当地建成了森林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促进了林区城镇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李英洁[2](2019)在《木丝装饰板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在国际范围内对人居环境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绿色建材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导致环保型建筑装饰材料需求量剧增。人造板是重要的建筑装饰材料之一,以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为主,其中木丝板是一种以木丝为基本材料,采用不同胶黏剂、不同组坯方式及不同热压工艺胶合而成的人造板材。该材料具有吸音、隔热保温、防火防潮、阻燃、防蛀虫等特点,在室内家居装修上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是一种良好的建筑装饰材料,因此开发新型木丝装饰板材,同时不断提高板材的性能及装饰效果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论文以环保型装饰木质材料研究和开发为出发点,选用杨木木丝为单体材料,环氧树脂胶黏剂为粘合剂,制备高品质、环保型木丝装饰板材,研究木丝单体制备工艺、木材单体的性能、木丝染色处理工艺以及热压工艺(施胶量、热压时间、热压温度和热压压力)对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和装饰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未经染色处理的木丝单体,含水率为5.4%,密度为0.44 g·cm-3,抗拉强度为50.79 MPa。经直接R、直接耐晒大红4BS、活性艳兰X-3B染色处理后,木丝单体密度为度分别为 0.45g·cm-3、0.45g·cm-3、0.46g·cm-3。2.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施胶量、热压时间、热压温度和热压压力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木丝装饰板制备最佳工艺参数为:施胶量18%,热压温度170℃,热压时间5min,热压压力3MPa。3.研究木丝染色处理对板材各项物理力学性能(MOR、MOE、IB、T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染色处理对木丝装饰板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影响不显着,同时木丝染色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装饰性。4.研究木丝单体的排列方式对木丝装饰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其对板材物理性能影响不显着,对力学性能影响显着。5.研究木丝单体的排列方式对木丝装饰板的吸声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木丝装饰板中木丝的排列方式对板材吸声性能影响显着。吸声效果排序为:排列方式b>排列方式a>排列方式c,且均在频率为500Hz时,吸声系数最小,2000Hz处达到最大值,2000Hz以后吸声系数基本不变,接近1.0。6.对木丝装饰板的耐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为:同一种木丝装饰板在不同位置的磨耗值差异极小,说明木丝装饰板各位置耐磨性基本一致。7.对木丝装饰板的耐候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为:木丝染色处理对木丝装饰板的光照色牢度影响显着,不同染色处理后随光照颜色变化显着。耐光性能排序为:直接耐晒大红4BS>直接黄R>对照组>活性艳兰X-3B。

罗宝华[3](2016)在《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健康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沙区面积辽阔,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滥采、滥伐、滥垦使得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威胁着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袤的可治理沙地上建设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其大量的平茬枝条进行生物质发电,既能治沙、提供清洁能源,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是一条很好的发展沙产业的路子。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以沙生灌木为燃料的几个生物质电厂却屡屡面临亏损和薄利的窘境,与理论上的分析和业界的期望大相径庭。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总结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并厘清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层级关系,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沙生灌木发电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核算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生态补偿标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目前存在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从资源方面来说,经治理后的沙地每年实际可获得的沙生灌木平茬量达2.12~2.83万亿t,资源潜力巨大。从技术方面来说,灌木平茬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技术基本可行,生物质发电技术较成熟。从政策方面来说,我国已有一系列针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利好政策,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2)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为案例从其发展进程、项目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展示了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儿家以沙生灌木为全部或者部分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未能实现盈利的生产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电原料供应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发电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生物质能源政策特别是补贴机制还不完善。(3)通过对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政策相容性”等四个方向上的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结果表明,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效益皆为“良好”等级,政策相容性效益达到“优秀”等级,总的社会效益为“良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是对沙生灌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具备比较优势。和农作物秸秆发电相比,具有土地、资源集约化优势;和沙生灌木造纸、生产人造板产业相比,更环保并且能提供新能源。(4)影响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因素遍及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市场供求等方面,选取了 14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5层,其中资源禀赋和经济激励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人们对该产业综合效益的认知和沙地生态治理需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其它影响因素为中间层因素。(5)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产生了两种外部性。一是资源外部性,主要包括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电厂建设、原料获取、运输、发电四个阶段单位电力的资源消耗节约量;二是环境外部性,既包括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对沙地产生的防风固沙、保育土壤、水文调节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外部性,也包括发电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CO2、NOx、CO、SO2等污染物的减排量。通过外部性的核算数据表明灌木切断耗能较多、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比最高,该产业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6)利用演化博弈论对沙区生态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发现,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必要,而合理确定沙区的生态补偿金额、然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渠道或措施对从事土地沙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是实现沙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公平性和动态性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能源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牧民参与基地建设的机会成本、农牧民和发电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和资源外部性。补偿的过程中应对各年实际的生态价值增量、直接成本投入费用和根据发电产能与实际原料消耗导致的资源消耗节约量和污染物减排量进行动态的操作,合理补偿。

左旭[4](2015)在《我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废弃物数量大、分布广,若不加以合理处置、利用,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又可改善农村环境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对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摸清农业废弃物资源家底与开发潜力,探讨科学利用方式,针对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利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是高效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助解能源发展瓶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主要就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本研究中指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木废弃物)的数量及区域分布、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与资源适宜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就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经济政策等瓶颈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全国农业废弃物总量为174747.78万t,其中农作物秸秆为99292.98万t,占56.82%;畜禽粪便45170.80万t,占25.85%;林木剩余物30284万t,占17.33%。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废弃物总量河南最高,达到14913.42万t;超过10000万t的省有山东、四川和黑龙江;8000-10000万t的省区有广西、河北和云南;2000万t以下的省市区有西藏、海南、青海、宁夏、天津、北京、上海。按照通用矩阵评价法的分类,农业废弃物丰度较高的地区共计9个省(市、自治区)(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湖北、广西、湖南、辽宁),丰度一般的地区共计10个省(市、自治区)(黑龙江、四川、云南、内蒙古、吉林、广东、江西、海南、天津、重庆),丰度较低的地区共计1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上海、福建、浙江、北京、贵州、山西、宁夏、陕西、甘肃、青海、西藏)。2013年全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总量为53836.48万t,其中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为34887.43万t,占64.80%;畜禽粪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10414.80万t,占19.35%;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8534.25万t,占15.85%。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黑龙江最高,达到4715.79万t;3000-4000万t的省区有河南、湖北、广西、安徽、四川、山东;2000-3000万t的省区有湖南、云南、内蒙古、江苏、河北;1000-2000万t的省市区有吉林、辽宁、江西、广东、贵州、重庆、新疆;1000万t以下的省市区有陕西、福建、甘肃、浙江、山西、海南、西藏、青海、天津、宁夏、北京、上海。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丰度较高的省(市、自治区)有10个(江苏、河南、安徽、山东、湖北、广西、湖南、河北、黑龙江和重庆),丰度一般的省(市、自治区)有9个(云南、四川、内蒙古、辽宁、江西、吉林、广东、天津、海南),丰度较低的省(市、自治区)有12个(浙江、福建、北京、上海、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贵州、新疆)。各类农业废弃物的适宜性分为适宜(S0)、较适宜(S1)、条件适宜(S2)、限制性不适宜(N1)、不适宜(N2)五个等级。在“五料化”综合利用方面,适宜用于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秸秆、豆秸、甘薯秧、花生秧、向日葵秆(盘)、甜菜秧、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适宜用于能源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稻壳、马铃薯秧、甘薯秧、花生秧、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麻秆、甘蔗渣、甜菜秧、茄果类蔬菜秸秆、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适宜肥料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秸秆、稻草、麦秸、谷秸、豆秸、马铃薯秧、甘薯秧、花生秧、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甘蔗叶梢、甜菜秧、茄果类蔬菜秸秆、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适宜基料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向日葵秆(盘)、棉秆、甘蔗渣。对畜禽粪便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猪粪、牛粪、羊粪和鸡粪,这几类粪便均适宜于肥料化、沼气能源化和基料化应用。木质林剩物适宜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树枝叶适宜于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在“四化一电”新型能源化利用方面,适宜固化、炭化和气化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稻壳、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麻秆、甘蔗渣、甘蔗叶梢;适宜发电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稻壳、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麻秆、甘蔗渣;适宜沼气的农作物秸秆有马铃薯秧、甘薯秧、花生秧、甜菜秧、茄果类蔬菜秸秆、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猪粪、牛粪、羊粪和鸡粪均适宜于沼气利用。木质林剩物适宜固化、炭化、发电和气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实现新型能源化利用,是当前全球能源危机下的必然选择,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资源分散、生产成本高、产业基础薄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未来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利用的发展战略是:(1)加强政策导向,完善法律体系;(2)拓宽资金渠道,健全补贴机制;(3)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技术研发;(4)制定科学规划,规范技术标准;(5)积极培育市场,加强示范引导;(6)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服务力度;(7)注重宣传引导,确保政策落实。

China National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Association;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SFA;[5](2015)在《中国人造板产业报告(精简版)》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人造板产业2014年的整体发展状况;以详实的数据从生产能力、产量与生产技术、国际贸易三方面阐述了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三板"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中国人造板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赵庆超[6](2014)在《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然而,落后的发展模式阻碍了中国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加快向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转变来提升竞争力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分析,分别建立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方法体系和理论体系,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产业特征、构成要素、评价模型及提升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括资源禀赋、市场基础、融资能力、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结构、支持行业及制度环境等7要素在内的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影响因子概念模型。同时,在模型研究过程中,结合研究对象的行业特征,对钻石模型及相关模型展开了一定的优化与改进。构建的评价模型为开展对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横向与纵向测评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中国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奠定了基础。本研究运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特征、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再根据对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给出了提升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最为重要的4个特征分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特征明显、原材料缺口大、人造板产业集群态势明显、产业关联度大。(2)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资源禀赋、市场基础、融资能力、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结构、支持性行业及制度环境等;其中企业素质、融资能力与产业组织结构组成了是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建立了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参照波特的钻石模型及其产业特点分析,确立了中国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25个评价指标,进而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产业竞争力的二级指标,即显性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层面反映了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特征,为产业竞争力的实证测评提供了指标变量,并为制定提升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支持。(4)对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进行排名,再对排名的结果展开聚类分析。实证测评包括横向、纵向测评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横向测评的结果显示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别,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其划分为5个梯队,即第1梯队的江苏、山东;第2梯队的广东、辽宁、河南、福建和浙江;第3梯队的湖南、上海、吉林、广西、湖北、四川和安徽;第4梯队的内蒙古、河北、江西、天津、黑龙江、北京、重庆和陕西;第5梯队的贵州、海南、山西、云南、新疆和甘肃。(5)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12年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的江苏、山东、广东、辽宁、河南、福建、浙江、湖南、广西和吉林进行了纵向测评,纵向测评的结果显示20082012年间10省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苏鲁两省在20092011年间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广东与河南在2009年以后呈现滑落趋势;辽宁的发展形势比较平稳,其他省份的产业发展速度集中于同一水平。(6)给出了提升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及思路。基于对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提升驱动力和路径的分析,本文从宏观和中观两个方面分别给出对策,宏观上是从国家大局出发制定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在中观领域针对不同梯队的具体特点和战略定位,给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齐英杰,赵越,曲文,王炳宇[7](2013)在《用科学发展观回顾并展望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文中指出回顾了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了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现状,结合"十二五"规划展望了该行业的发展趋势。

王迎[8](2013)在《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林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开发最早,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林区。它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地、以及西南金沙江、西北白龙江流域,同时还包括新疆天山国有林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利用,重点国有林区已成为我国可采成过熟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社会发展滞后、职工生活贫困、社会不稳定的地区。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思想的束缚下,林区开发建设实行先生产、后生活、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致使林区社会负担沉重,各项生活设施欠账严重。尤其是,长期坚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忽视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后备可采森林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林区经济发展后劲不强。其深层次原因是长期忽视森林资源经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这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在总结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上的成功作法和经验,重新设计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新模式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为实现将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林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从中国生态恶化、木材短缺的国情出发,也从重点国有林区以天然林为主的林情出发,在重点国有林区推进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即将重点国有林区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区、兼融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二是在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实施森林的分类经营,即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经营目标和侧重需求实施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不同的森林资源管理办法,不同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三是针对目前我国国有林、地方林范围不清、权属不明的现实,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和民营林的范围,其划定的原则是:将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国有林;将地方政府、县级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地方林;将林权改革后农民自主经营的森林划定为民营林。国有林范围的划定可按照分步走的原则,第一步将原中央管辖的重点国有林区(即136个森林工业企业局)划为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即国有林,以后再逐步扩大。四是在明确中央政府对重点国有林区,即国有林的权属和责任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国有林管理上的先进经验,重新构建了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即在国有林林区建立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国有林管理体系。五是为确保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设计了相应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以及配套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措施。

吕柳[9](2012)在《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合板是高效利用木材和改善木材性能的主要人造板产品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胶合板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胶合板的生产和贸易活动也飞速增长。作为世界第一胶合板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的胶合板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批胶合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以临沂为中心的山东产业集群,以邳州为中心的江苏苏北产业集群,以嘉善为中心的浙江产业集群,以邢台、文安为中心的河北产业集群等成为我国胶合板生产的主流形式,在我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形成历史、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以及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各个胶合板产业集群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集群优势和演化趋势。因此,加大对胶合板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演化机理以及竞争力差异等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把握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明确集群演化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推动我国胶合板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胶合板生产工艺学的视角,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资料和成果,运用系统分析、GEME、DEA等管理学研究方法,借助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对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形成机制、演化机理、集群模式及其竞争力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胶合板产业集群的两端不稳定理论和实现集群模式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论文对世界胶合板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基于产业规模和原料供应的视角,对中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合理划分,并从胶合板产品类别、生产和进出口状况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次,论文对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内涵、结构与特征,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运行机制,以及胶合板产业集群的两端不稳定演化及其条件机理和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期为我国胶合板产业的演化升级和集群竞争力提升提供理论指导。接着,论文结合对中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产业区位熵的调查、核算,识别出山东临沂、江苏邳州、浙江嘉善、河北文安和广西贵港五大胶合板产业集群,并从不同视角对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概况、特征导向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再者,论文基于改进的GEME(Groundings-Enterprises-Markets-Environment)模型,构建了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我国五大胶合板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实证评价与分析,并以邳州产业集群为例,进一步运用DEA(Data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对其行业间的产业规模和技术相对效率等相对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论文根据GEME框架,结合前述分析和评价结果,从基础因素、企业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提出实现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演化路径和具体措施。

姜良[10](2011)在《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规模经济测度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造板工业是林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属于资金、技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又是资源约束型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快速,拥有各类人造板企业6000余家,年生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人造板工业相对欧美国家而言还不算发达,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起步较早,已发展成为吉林林业的支柱型产业,但省内人造板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全国中下游,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竞争力不强。缺乏规模经济效益是吉林省人造板工业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而资源利用率低也是由于人造板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缘故。可见,实现规模经济是提高人造板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学者就人造板工业规模经济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据对比,定性分析了吉林省人造板工业的发展现状及规模状况。在阐述规模经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规模经济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确定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法和基于DEA的规模效率法来研究吉林省人造板工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运用模型对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规模经济效益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得出吉林省人造板工业存在规模经济特征,但规模报酬递增效率不明显的结论。然后本研究分析了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的深层次原因,指出由于原材料市场不稳定,企业管理混乱,科研投入少,技术设备落后,人才缺乏,营销观念差以及生产要素投入不合理等原因,吉林省人造板工业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我国人造板工业利润率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谋求规模经济的主要途径,即科技途径、管理途径和政策途径,力求为改善其规模经济状况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内蒙古自治区人造板工业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人造板工业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大兴安岭林区开发的历史背景
    (一)丰厚的资源基础
    (二)林区建设的构想和规划
二、 大兴安岭林区的建设历程
三、 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影响
四、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建设的历史经验

(2)木丝装饰板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发展概况
    1.2 木丝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创新点
2 木丝单体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2 试验方法
    2.2 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3 木丝装饰板成型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2 试验方法确定
        3.1.3 技术路线图
        3.1.4 试验步骤
        3.1.5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3.2 试验工艺参数对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 施胶量对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2.2 热压时间对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热压温度对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2.4 热压压力对木丝装饰板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2.5 不同染色处理后木丝装饰板的物理力学性能
        3.2.6 不同排列方式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木丝装饰板装饰性能评价
    4.1 吸声性能评价
        4.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4.1.2 试验步骤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耐磨性评价
        4.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4.2.2 试验步骤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耐候性评价
        4.3.1 原理
        4.3.2 试验材料及主要性能指标
        4.3.3 试验步骤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1.3.2 生物质发电产业社会效益评估
        1.3.3 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机制
        1.3.4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发电
        2.1.2 林木生物质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木生物质发电
        2.1.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价值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
    3.1 资源基础
        3.1.1 沙生灌木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3.1.2 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量
    3.2 技术条件
        3.2.1 平茬技术
        3.2.2 生物质发电技术
    3.3 政策环境
        3.3.1 发展规划
        3.3.2 现行相关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
    4.1 企业运营概况
    4.2 典型企业介绍——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4.2.1 企业所在地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
        4.2.2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发展现状
    4.3 本章小结
5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评价及比较优势分析
    5.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
    5.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指标描述与说明
    5.3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
        5.3.1 评价方法简介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沙区发展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比较优势分析
        5.4.1 与沙生灌木造纸、制板比较
        5.4.2 与秸秆生物质发电比较
        5.4.3 与风电、光伏发电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影响因素分析
        6.1.1 波特钻石理论及其模型
        6.1.2 生产要素
        6.1.3 需求条件
        6.1.4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6.1.5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6.1.6 机会
        6.1.7 政府
    6.2 因素选取及其作用分析
    6.3 基于ISM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
        6.3.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简介
        6.3.2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6.4 ISM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沙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7.1 建立沙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7.2 演化博弈论简介
    7.3 沙区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7.4 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外部性核算
    8.1 沙生灌木能源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8.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介绍
        8.1.2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8.1.3 沙生灌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8.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
        8.2.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系统
        8.2.2 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8.2.3 生命周期评价
        8.2.4 沙生灌木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价
    8.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分析
        8.3.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定性分析
        8.3.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测算
    8.4 本章小结
9 沙生灌木发电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9.1 生态补偿的内容及标准
        9.1.1 生态补偿的内容
        9.1.2 生态补偿标准
    9.2 其它相关问题
        9.2.1 生态补偿对象
        9.2.2 确定生态补偿责任主体
        9.2.3 确定生态补偿方式
        9.2.4 建立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之处
    10.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我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废弃物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1 农作物秸秆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1.1 农作物秸秆数量估算方法
        2.1.2 农作物草谷比取值
        2.1.3 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估算结果及数量构成
        2.1.4 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变化
        2.1.5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产量估算结果
        2.1.6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2.2 畜禽粪尿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2.1 畜禽粪尿数量估算方法
        2.2.2 畜禽粪尿排放系数
        2.2.3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便数量估算结果
        2.2.4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尿液数量估算结果
        2.2.5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尿数量估算结果
        2.2.6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尿干重估算结果
        2.2.7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尿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2.3 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3.1 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方法
        2.3.2 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参数考证与取值
        2.3.3 全国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结果、数量构成与变化
        2.3.4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结果
        2.3.5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林木剩余物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2.4 农业废弃物数量及其区域分布
        2.4.1 全国农业废弃物数量估算结果、数量构成与变化
        2.4.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总量排序
        2.4.3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第三章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1 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1.1 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方法
        3.1.2 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估算结果
        3.1.3 农作物秸秆利用构成
        3.1.4 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结果
        3.1.5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3.2 畜禽粪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2.1 畜禽粪尿可收集利用量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
        3.2.2 畜禽粪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
        3.2.3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3.3 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3.1 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
        3.3.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3.4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4.1 全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结果与数量构成
        3.4.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总量排序
        3.4.3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第四章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与资源适宜性评价
    4.1 原料类别划分与适宜性评价方法
        4.1.1 原料类别划分
        4.1.2 适宜性评价方法
    4.2 沼气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2.1 沼气技术成熟度评价
        4.2.2 沼气原料适宜性评价
    4.3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3.1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3.2 生物质热解气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4 生物质固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4.1 生物质固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4.2 生物质固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5 生物质炭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5.1 生物质炭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5.2 生物质炭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6 生物质液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6.1 生物质液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6.2 生物质液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7 生物质发电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7.1 生物质发电技术成熟度评价
        4.7.2 生物质发电原料适宜性评价
    4.8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综合评价
        4.8.1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综合评价与技术改进方向
        4.8.2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原料适宜性综合评价
第五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战略
    5.1 战略需求
        5.1.1 能源危机下的必然选择
        5.1.2 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
        5.1.3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技术问题
        5.2.2 政策问题
        5.2.3 产业发展问题
    5.3 指导思想与原则
        5.3.1 指导思想
        5.3.2 基本原则
    5.4 战略对策
        5.4.1 加强政策导向,完善法律体系
        5.4.2 拓宽资金渠道,健全补贴机制
        5.4.3 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技术研发
        5.4.4 制定科学规划,规范技术标准
        5.4.5 积极培育市场,加强示范引导
        5.4.6 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服务力度
        5.4.7 注重宣传引导,确保政策落实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小结
        6.1.0 农业废弃物资源量估算参数体系的确定
        6.1.1 农业废弃物资源量估算与区域分布
        6.1.2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6.1.3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6.1.4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适宜性评价
        6.1.5 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战略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2.1 产业与产业竞争力的界定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解释
        2.2.1 一般理论
        2.2.2 波特理论
    2.3 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3.1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2.3.2 区域竞争力评价
        2.3.3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
    2.4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研究
        2.4.1 产品竞争力
        2.4.2 产业竞争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概况及其竞争力构成要素
    3.1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3.1.1 产业规模
        3.1.2 产品结构
        3.1.3 进出口情况
    3.2 中国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布局及竞争态势综述
        3.2.1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
        3.2.2 东部地区
        3.2.3 中部地区
        3.2.4 西部地区
        3.2.5 竞争态势综述
    3.3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特征分析
        3.3.1 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
        3.3.2 人造板产业集群态势明显,其他产业的集群态势不明显
        3.3.3 原材料缺口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3.3.4 产业关联度大
    3.4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主要构成要素
        3.4.1 资源禀赋
        3.4.2 市场基础
        3.4.3 融资能力
        3.4.4 企业素质
        3.4.5 产业组织结构
        3.4.6 支持性行业
        3.4.7 制度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4.1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设计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定位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1.3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4.1.4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2.1 评价方法的选取
        4.2.2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步骤
        4.2.3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无量纲化的方法
        4.2.5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实证测评
    5.1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横向测评
        5.1.1 数据来源
        5.1.2 测评对象
        5.1.3 显性竞争力测评
        5.1.4 基础竞争力测评
        5.1.5 核心竞争力测评
        5.1.6 环境竞争力测评
        5.1.7 综合竞争力测评
        5.1.8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5.2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的纵向测评
        5.2.1 显性竞争力测评
        5.2.2 基础竞争力测评
        5.2.3 核心竞争力测评
        5.2.4 环境竞争力测评
        5.2.5 综合竞争力测评
    5.3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地区差异性及成因分析
        5.3.1 最强竞争力地区特征分析(第 1 梯队)
        5.3.2 强竞争力地区特征分析(第 2 梯队)
        5.3.3 弱竞争力地区特征分析(第 3、4 梯队)
        5.3.4 最弱竞争力地区特征分析(第 5 梯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6.1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驱动力分析
    6.2 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协调发展对策
        6.2.1 引导产业转移,加强产业衔接
        6.2.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
        6.2.3 构建融资保障,增强融资能力
    6.3 不同梯队之间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6.3.1 第 1 梯队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6.3.2 第 2 梯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6.3.3 第 3、第 4 梯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6.3.4 第 5 梯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导师简介
致谢

(7)用科学发展观回顾并展望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造板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2 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的起步与形成
    2.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49-1957年)
    2.2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1958-1962年)
    2.3 三年调整时期 (1963-1965年)
    2.4 第3~4个五年计划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5年)
    2.5 第5个五年计划时期 (1976~1980年)
3 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概况
    3.1 第6~7个五年计划时期 (1981-1990年)
        3.1.1 行业逐渐形成及布局
        3.1.2 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引建项目
        3.1.3 教育科研成就
        3.1.4 质量管理及标准化
        3.1.5 技术引进与交流
    3.2 第8~9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1-2000年)
        3.2.1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3.2.2 科研成果
        3.2.3 20世纪90年代的几件大事
    3.3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概况
4 用科学发展观展望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
    4.1 中国人造板机械的国际地位
    4.2 用科学发展观展望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4.2.1 加速集团化重组, 提升核心竞争力
        4.2.2 大力采用高新技术, 使人造板机械设备自动化、数控化程度不断提高
        4.2.3 扩大原材料范围和板种范围, 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品质量
        4.2.4 开发低碳节能环保型产品生产线
5 结束语

(8)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林业的研究
        1.2.2 森林经营的研究
        1.2.3 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3.4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
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的研究基础
    2.1 现代林业
        2.1.1 现代林业的内涵
        2.1.2 现代林业的目标
        2.1.3 现代林业的森林分类经营
        2.1.4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2 森林经理
        2.2.1 森林经理的内涵及作用
        2.2.2 我国森林经理发展历程
        2.2.3 我国森林经理的对策
    2.3 森林经营
        2.3.1 森林经营的内涵
        2.3.2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概况
        2.3.3 新时期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
3 重点国有林区的概况
    3.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概况
        3.1.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范围
        3.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2 重点国有林区的林区开发史
        3.2.1 重点国有林区的开发历程
        3.2.2 重点国有林区的开发模式
        3.2.3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的贡献
    3.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
        3.3.1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初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
        3.3.2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中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7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3.3.3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后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3.4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
        3.4.1 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采伐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3.4.2 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采伐为主兼顾森林经营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3.4.3 重点国有林区以开发建设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3.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3.5.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5.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成因分析
        3.5.3 大石头林业局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典型案例分析
4 国外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及经验借鉴
    4.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4.1.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
        4.1.2 俄罗斯的森林资源管理
    4.2 北美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4.2.1 美国的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
        4.2.2 加拿大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4.3 北欧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4.3.1 芬兰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4.3.2 瑞典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4.4 德国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4.4.1 德国的森林经营研究
        4.4.2 德国的森林资源管理研究
    4.5 日本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4.5.1 日本国有林的森林经营
        4.5.2 日本国有林的森林资源管理
    4.6 研究国外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
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改革
    5.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作用
        5.1.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地位
        5.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经济地位
        5.1.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文化地位
    5.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目标
        5.2.1 把重点国有林区建成我国北方以及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
        5.2.2 把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基地
    5.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改革
        5.3.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功能区划
        5.3.2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5.3.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采伐
        5.3.4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抚育
    5.4 探索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最佳模式
        5.4.1 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
        5.4.2 重点国有林区兼融林的经营
        5.4.3 重点国有林区商品用材林的经营
6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6.1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工作重点转移
        6.1.1 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是适应林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6.1.2 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林业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6.2 以重点国有林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林区工作重点转移
        6.2.1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6.2.2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6.2.3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条件
    6.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设计
        6.3.1 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与集体林的范围、权属和责任
        6.3.2 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
7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与措施
    7.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扶持政策设计的思路
        7.1.1 政策设计以理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权属关系为基础
        7.1.2 政策设计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
        7.1.3 政策设计要确保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7.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7.2.1 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7.2.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7.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保障
        7.3.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措施保障
        7.3.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行政措施保障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致谢

(9)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来源与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研究
        1.2.3 总结与动态分析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线路
第2章 国内外胶合板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2.1 世界胶合板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1 世界胶合板的发展历程
        2.1.2 世界胶合板的生产现状
        2.1.3 世界胶合板的贸易现状
        2.1.4 世界胶合板的消费现状
    2.2 我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历程
        2.2.1 基于产业规模视角的阶段划分
        2.2.2 基于原料供应视角的阶段划分
    2.3 我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现状
        2.3.1 我国胶合板产品的类别划分
        2.3.2 我国胶合板的生产现状
        2.3.3 我国胶合板的进出口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演化机理分析
    3.1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内涵、结构与特征
        3.1.1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
        3.1.2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系统结构
        3.1.3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特征界定
    3.2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运行机制
        3.2.1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3.2.2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运作机制
    3.3 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的两端不稳定特性及其条件
        3.3.1 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的两端不稳定现象
        3.3.2 胶合板产业集群两端不稳定特性的演化条件
    3.4 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的两端不稳定特性的原因分析
        3.4.1 胶合板生产原料不足
        3.4.2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3.4.3 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高
        3.4.4 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
        3.4.5 受市场变化因素的制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分类与总结
    4.1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识别
        4.1.1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
        4.1.2 基于区位熵的胶合板产业集群识别
    4.2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的分类
        4.2.1 一般产业集群模式的分类
        4.2.2 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分类
    4.3 基于演化格局的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总结
        4.3.1 山东临沂模式
        4.3.2 江苏邳州模式
        4.3.3 浙江嘉善模式
        4.3.4 河北文安模式
        4.3.5 广西贵港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的竞争力评价
    5.1 基于 GEME 模型的五大集群模式的行业内竞争力评价
        5.1.1 胶合板产业集群 GEME 评价模型构建
        5.1.2 胶合板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1.3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实证评价与分析
    5.2 基于 DEA 模型的邳州集群模式的跨行业竞争力评价
        5.2.1 CCR、BCC 评价模型原理
        5.2.2 胶合板行业技术与规模效率评价
        5.2.3 胶合板行业技术进步效率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 GEME 模型的胶合板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
    6.1 基于基础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6.1.1 拓展木材原料的供应渠道和方式
        6.1.2 提升装备水平,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6.1.3 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的作用
    6.2 基于企业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6.2.1 优化胶合板企业的规模结构
        6.2.2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6.2.3 提升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6.3 基于市场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6.3.1 注重胶合板产业的市场研究
        6.3.2 制定合适的出口市场策略
        6.3.3 打造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
    6.4 基于环境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6.4.1 加大政府的产业扶持力度
        6.4.2 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消费文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7.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10)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规模经济测度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框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4.3 文章结构框图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1 规模经济内涵的界定
        2.1.1 规模经济的内涵
        2.1.2 规模经济对人造板工业的影响
    2.2 规模经济的主要理论
        2.2.1 古典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
        2.2.2 制度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
        2.2.3 产业聚集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3 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规模经济测度方法的选择
        2.3.1 规模经济测度方法概述
        2.3.2 测度方法的比较及选择
        2.3.3 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
        2.3.4 基于DEA的规模效率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吉林省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人造板行业发展现状
        3.1.1 世界人造板生产消费现状
        3.1.2 国内人造板生产消费现状
    3.2 吉林省人造板工业发展及规模现状
        3.2.1 吉林省自然资源概况
        3.2.2 吉林省人造板工业的国内地位
        3.2.3 吉林省人造板工业的省内地位
        3.2.4 吉林省人造板企业规模现状分析
    3.3 吉林省人造板工业面临的机遇分析
        3.3.1 木材供需矛盾依旧突出
        3.3.2 人造板的需求日益扩大
        3.3.3 国内人造板出口量连年递增
    3.4 本章小结
4 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规模经济测度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4.1 基于Cobb-Dauglas生产函数的规模经济测度与分析
        4.1.1 指标及样本选取
        4.1.2 样本数据的分析及评价
    4.2 基于DEA模型的规模效率评价与分析
        4.2.1 确定分析样本及输入输出指标
        4.2.2 实证分析及评价
    4.3 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规模经济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4.3.1 许多人造板企业的管理混乱
        4.3.2 行业进入的门槛比较低
        4.3.3 生产设备落后,技术人才缺乏
        4.3.4 产品质量差别大、结构单一
        4.3.5 原材料相对不足且利用率不高
        4.3.6 人造板产品营销不合理
        4.3.7 生产要素投入组合不合理
    4.4 本章小结
5 提高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规模效益的途径
    5.1 科技推动途径
        5.1.1 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规模效益的动力
        5.1.2 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策略
        5.1.3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
        5.1.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木综合利用率
        5.1.5 加强行业人才的培养
    5.2 科学管理途径
        5.2.1 调整和完善人造板工业产权结构
        5.2.2 通过联合重组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5.2.3 改善企业管理,优化资源组合
        5.2.4 合理安排营销投入,发挥品牌效益
        5.2.5 建立战略联盟,提高整体规模经济效益
    5.3 政策保障途径
        5.3.1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5.3.2 完善原料林基地建设体系
        5.3.3 完善吉林省人造板工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3.4 实施积极的外贸策略
        5.3.5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措体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内蒙古自治区人造板工业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述论[J]. 王利中.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木丝装饰板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研究[D]. 李英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3]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罗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4]我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研究[D]. 左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5]中国人造板产业报告(精简版)[J]. China National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Association;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SFA;. 林产工业, 2015(11)
  • [6]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研究[D]. 赵庆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7]用科学发展观回顾并展望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行业[J]. 齐英杰,赵越,曲文,王炳宇.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3(04)
  • [8]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迎.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9]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 吕柳. 南京林业大学, 2012(03)
  • [10]吉林省人造板工业规模经济测度与评价研究[D]. 姜良.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内蒙古自治区人造板产业现状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