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发新产品

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发新产品

一、怎样利用因特网开发新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田安国[1](2011)在《因特网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时代的一个显着特征是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不断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是企业在竞争中不败的法宝。基于对新产品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分公司战略、新产品开发过程、市场环境和组织环境四个维度分析了因特网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何建民[2](2010)在《面向网络社区聆听客户声音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因特网上,网络社区是客户聚集从事社会交往活动的主要平台和场所。网络社区涌现了许多有关品牌、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客户声音,如需求、评价、投诉、抱怨等,这些声音对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活动和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传统的调研方法未考虑网上客户声音数据特点,用于倾听网上的客户声音时,还存在客户声音作用于管理决策过程关系不明确、客户知识表示与表达、客户数据识别与理解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面向网络社区聆听客户声音方法,以便获取来自网上有价值的客户信息。研究工作对提高企业管理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以企业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面向网络社区聆听客户声音的理论方法。首先,分析了网上客户声音数据特点,构建聆听客户声音影响企业管理决策过程模型,探索了网上客户声音对企业产品决策、广告投资和产品研发过程产生的影响;其次,运用社区成长、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理论方法,揭示了网络社区下客户声音的形成产生、相互作用和扩散传播过程及其要素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确定了有价值的客户声音产生条件和聆听的基础,提出了研发聆听客户声音系统软件的构件化设计和集成方法;最后,在网络社区中选择了两种特定类型的客户声音为研究对象:领袖客户声音和客户抱怨声音,提出了在线侦听检测、发现识别、理解应用客户声音过程模型,对领袖客户声音类型分类、特征需求聚类、目标推理与识别等过程进行建模、求解和结果利用,获得了网络社区下来自客户的有价值信息,形成面向网络社区聆听客户声音方法可作为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聆听客户声音后第二阶段的制造商与代理商广告合作投资博弈问题。通过对第一阶段制造商与代理商广告合作投资模型的改进,增加聆听客户声音因素,引入广告学习因子g,提出了两阶段制造商和代理商广告合作投资模型,确定在第二阶段制造商与代理商广告合作投资博弈受到广告学习效用的影响,双方广告合作投资比例随广告学习因子g的数值变动而改变。该变化对供应链中的成员以及整体收益具有重要影响;(2)研究了有价值客户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应用基础。为了提高企业聆听网上客户声音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基于因特网环境下的“自主+协同+创新”学习概念,构建网上协同学习与交互沟通模型,并构建客户系统思考、创意发想和协同学习过程,帮助客户建构自身知识体系,获得与企业和沟通对象平等对话的能力。企业藉此可准确地获得客户的有价值信息,包括需要、欲望和需求等,支持其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管理的决策;(3)研究了客户声音聆听系统研发与企业遗留系统集成中的软件复用和复杂性控制问题。构建了面向聆听客户声音业务复用的软件构件化系统开发模型,提出了基于大粒度业务复用的构件化软件开发方法和基于需求关注点分离的系统集成方法,使企业在开发大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实现聆听客户声音业务的大粒度构件复用和整个系统的复杂性控制过程;(4)研究了网络社区下客户声音数据的侦听、识别和理解方法。系统分析了网上客户声音数据特点,依据信息融合和离群数据检测理论方法,提出了网络社区客户声音数据检测和理解模型,实现网上客户声音数据的侦听检测、信息融合、识别理解过程,提出了过程建模、求解和结果利用的完整步骤,形成了面向网络社区聆听有价值的客户声音方法;(5)研究了网上聆听客户声音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可靠性问题。分析发现网络社区注册客户领袖的个人特征与其需求特征类型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由此提出发现客户隐性需求的聆听客户声音模型。将网上的领袖客户的个人特征与其需求特征数据建立关联矩阵,利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领袖客户的关联特征数据进行聚类,以发现隐性消费需求的客户群体。在此基础上,采用电子邮件精准许可营销策略,对客户隐性需求信息向现实需求信息进行转化,从而获得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客户需求信息;(6)实证研究了聆听客户声音方法在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应用案例。选择国有大型汽车制造企业JAC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调研和实证分析,发现传统的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构建交互式协同沟通平台,能够有效地聆听和应用企业内部员工、外部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各种声音,并藉此实现对企业组织机构、成本结构、管理手段和管理体系的变革和创新,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总体目标与部门目标、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业务协同与客户满意的不协调问题,提高了企业整体的效率、效益和竞争力。

叶乃沂[3](2008)在《消费者感知风险及上网购物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根据2008年6月的统计,中国的因特网用户已上升至2.53亿,居世界第一(www.cnnic.cn)。巨大的因特网用户群为因特网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消费者上网购物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研究不仅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消费者购物决策行为的研究中,感知风险一直是学者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尤其在上网购物的情景下,因为其非面对面交易的特点,对消费者感知风险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已有的研究在上网购物感知风险和对它的度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此外,因特网电子商务的兴起,使消费者在购物渠道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已有的消费者购物决策理论主要关注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的选择行为,而对消费者在购物渠道的选择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从这两个角度而展开对消费者感知风险和上网购物的研究。本文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在经验观察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消费者感知风险和上网购物选择行为进行了清楚的界定,并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其次,在进一步文献总结归纳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围绕感知风险的消费者上网购物选择行为的理论框架,包括理论框架中概念的界定和操作定义,以及对理论框架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第三,在操作定义基础上开发了消费者上网购物感知风险测量量表,并验证了其信度和效度;最后,对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理论框架中的研究假设采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界定研究内容的概念,提出反映实际现象的概念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并将若干研究假设整合后,建立具有描述和解释力、又不失简约原则的理论框架。然后运用行为科学研究中所常用的观测、调查和实验设计的方法,收集经验数据,借助先进的统计分析技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理论框架中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和探其原因,以此判断、探索和解释本文理论框架中的问题,并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和引发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获得了三个方面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首先,建立了围绕感知风险的消费者上网购物选择行为理论框架;界定了消费者感知风险、信任、犹豫、上网购物态度和意向这些消费者心理构念,以及影响消费者感知风险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营销刺激变量,并论证和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假设。第二,完成了对消费者上网购物感知风险的操作定义,开发了包括“商店不可靠风险”、“配送损失风险”、“金钱损失风险”、“产品效果风险”和“个人信息被滥用风险”五个维度,15个问项的消费者上网购物感知风险测量量表,并对验证了该量表的测量信度和效度。第三,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验证了围绕感知风险的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的理论假设;分析和验证了对影响感知风险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营销刺激的作用和效应。本文的学术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围绕感知风险的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理论框架;开发了消费者上网购物感知风险测量量表,并验证了其测量信度和效度;建立了消费者上网购物结构模型并通过参数估计检验研究假设;用营销刺激的方法操作消费者感知风险,并分析营销刺激对上网购物消极行为效应;分析并验证感知风险在营销刺激与上网购物消极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包括感知风险在上网购物消费者风险决策行为领域研究的拓展,开发了新的消费者上网购物感知风险测量工具;建立了上网购物消费者行为理论框架,研究中强调了过去研究中重视不够的感知风险对渠道选择的影响、以及对消费者消极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描述和解释消费者上网购物认知行为提供了新的认识,并对这一领域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通过对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的深入认识,为相关企业和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描述、解释和预测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方面的信息,以便在制定营销策略以及公共政策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王婷睿[4](2008)在《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战略制定再认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战略已成为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许多企业网络营销战略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网络营销认识不足、对网络营销战略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实施网络营销战略的基本战略思想,提出制定网络营销战略时应考察的主要战略要素,以利于企业制定一个全面的网络营销战略规划。

田安国[5](2007)在《因特网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一个概念模型》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时代的一个显着特征是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因此,不断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是企业在竞争中不败的法宝。本文基于Montoya-Wiess和Calantone对新产品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分公司战略、新产品开发过程、市场环境和组织环境四个维度,分析了因特网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刘锦英[6](2007)在《基于知识获取视角的创新决定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管理文献中,知识作为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已经得到了广泛肯定与研究。但无论是在理论文献上还是从实证证据上,知识获取与创新的关系都还没有得到很好揭示。本文基于组织创新理论,总结并分析了知识获取视角创新决定因素的研究内容,并综合运用理论演绎、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提出了知识获取模式分析框架并对不同知识获取模式的优势与缺陷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知识获取的背景特征与创新及知识获取模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287家光电子企业为样本,以提出的研究模型与各种预期假设为出发点,对知识获取模式及其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对内部与非内部知识获取模式之间、知识获取模式与其背景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知识获取背景特征在知识获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验证,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知识获取模式分析表明,企业获取创新知识的模式有很多,并且不同知识获取模式对企业资源及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缺陷。为了提高创新绩效,需要企业对这些不同的知识获取模式进行合理选择,优化组合。(2)证实了采用多指标进行创新绩效测度的必要性。本研究选择了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比例和产品新颖程度三个指标测度企业的创新绩效。实证结果表明,单一指标测度将丢失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相对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比例这两个传统的创新测度指标来说,产品新颖程度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但存在主观性较强的缺陷。因此,为了得到有价值的实证分析结果,把三个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测度是更合乎理性的选择。(3)对于知识获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一方面,并非所有的知识获取模式都有助于显着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内部与非内部知识获取模式的相互补充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4)企业规模除了对企业在知识获取模式的选择上有重要影响,它还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并能显着调节知识获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规模企业偏爱的知识获取模式是不完全相同的,并且企业的规模越大,能利用的知识获取模式越多。就企业规模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而言,研究发现,既不能简单地说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创新,也不能说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状态。对企业规模调节作用的分析显示,对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与其创新绩效显着相关的知识获取模式是不一样的,说明企业规模能通过影响企业对知识获取模式的选择而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绩效。(5)实证分析显示,除了“鼓励参与、积极授权”这个创新文化特征外,“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相信创新是重要的”、“交流思想的意愿”这些创新文化特征不但影响到企业对知识获取模式的选择,它们还与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并能显着调节知识获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这既体现了创新文化的权变性质,也反映出“创新是重要的”、“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愿意交流思想”等创新文化理念的重要性。

王硕[7](2007)在《电子商务概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正成为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手段,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将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电子商务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的规律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实现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电子商务的社会与法律环境要求以及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与对策等。为了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互联网环境下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营销、谈判、交易、支付以及相关技术保障和环境措施等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本文共分三篇十一章。第一篇为基础篇,着重介绍电子商务的产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业务模式;第二篇为实务篇,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的业务过程,包括网络营销、交易谈判、支付、订单处理以及物流配送;第三篇为技术与环境篇,阐述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要求、社会管理机制,主要内容有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系统开发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本文积极吸取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先进性,同时注意形成自身的特色。(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精选多个案例,并对其得失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在案例选择上,以本土案例为主,并尽可能选自不同的领域。(2)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在内容选取时,参阅了大量相关的科技文献,并与自身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教材之中,力争反映电子商务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3)注重学科融合。电子商务是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注重将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知识有机融为一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理解交易过程,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王毅达[8](2006)在《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渠道使用研究》文中认为网络营销的发展对传统的商业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日益改变人类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开启了无限商机。一个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包含产品、促销、渠道和定价四个营销的重要元素。价格除了是市场竞争主要的工具之一,也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当前,对于大多数在互联网从事网络零售的企业而言,如何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创造公司最大绩效应该是众所一致努力的目标。在营销学上,营销渠道也是成功执行营销组合策略的要件。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电子商店成为企业新兴的营销渠道,网络零售市场开放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渠道能否有效的使用而定。网络零售商想在渠道占有一席之地,则必须考虑网络消费者的渠道使用特征,才能够保证营销渠道适时地发挥作用,从而建立友善的网络购物环境。因此,对于网络零售商来说,如何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更好地进行在线、离线渠道的使用,对大量涌现的网络零售商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围绕网络营销当中定价和渠道这两个极其重要而有密切联系的核心问题展开的。有关网络零售商定价和渠道方面的管理研究仍以美国等电子商务发达的国家为主,其概念和理论是否适应我国的国情还待验证。国内关于定价能力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传统的经济领域,对网络环境下的定价能力的科学实证研究还不多见。因此,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背景下进行网络零售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渠道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网络零售商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并保持竞争优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和渠道使用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和渠道使用的潜在影响因素做了全面的理论假设,分别提出了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模型及网络消费者渠道属性与使用模型。通过随机抽样与选择抽样方法对网络零售企业和消费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取得的样本特征进行分析,检验了度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并通过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模型的假设进行检验。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或创新在于:1.对于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分成四个大类,分别是“网络零售商特性(E-tail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市场特性(MarketCharacteristics)”因素、“网络消费者特性(E-Consum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和“环境特性(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因素。在“网络零售商特性(E-tail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本研究结果表明,参考团体、信誉与履约的可靠性、物流服务、交易成本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但与多数前人研究和直观判断不一致的是,购物的便利性、网络零售商的定价策略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的影响并不显着,这表明单纯地强调购物的方便和速度并不能增强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同时,网络零售企业的定价策略对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作用也不明显。因此,对于网络零售商来讲,必须注重参考团体(比如建立网上虚拟社区,网上消费者俱乐部等)的影响,通过增强信誉和履约的可靠性,加大物流交付能力并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市场特性(Market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消费者参与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市场的竞争性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的影响不显着。这说明,在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中,市场竞争程度并不是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并不断提高零售网站的浏览频率和产品的普及率。“网络消费者特性(E-Consum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隐私、安全和时尚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并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此结果表明,中国的网络消费者非常重视数字环境中的隐私和支付的安全性,网络零售商们可以通过增强在线的隐私和安全保护等方式来吸引网络消费者。在设计在线购物环境时,隐私与安全应当成为网络零售商的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必须让用户感受到他们的隐私是被保护的,在该网站交易是安全的。另外,由于网络消费者普遍具有年轻、追求时尚等特点,因此,对于这些时尚的在线消费者来说更容易形成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在提高自身定价能力的过程中,网络零售商们应该致力于目录、杂志以及互联网广告来吸引这一部分群体。一旦他们承认并且接受了某一网络零售商,就会比其他的消费者有更高的价格容忍能力,而对于网络零售商家而言,则可以针对这些时尚的在线消费者制定出相应的高品质、高价格策略。“环境特征(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包括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和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没有解释能力,而内部环境因素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说明,网络零售商对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文化重视程度越高,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越快,内部资金状况及网络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的越好,则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就会越强。2.构建了消费者在线/离线渠道属性感知的模型。本研究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理论应用到研究消费者在线/离线渠道使用当中,调查了消费者对在线/离线渠道属性的感知是如何影响渠道使用的。在线/离线属性包括了购物的便利性、信息、服务、交付、价格感知、安全和支付七个因素。与过去的研究相比,对于服务、安全和支付,本研究增加了几个纬度来进行测量。实证结果显示,信息、服务、价格感知和支付灵活性对消费者从离线购买转移到在线购买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四个因子中,包含了网站产品信息的丰富程度、产品及相关信息的搜寻难易、产品推荐、产品出现问题后的善后服务、沟通难易、投诉处理、价格高低与合理性、价格促销、网上价格折扣和积分奖励、支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手续的方便性等能够吸引并且促使消费者从离线购买转移到在线购买的变量。进一步分析发现,消费者普遍认为在线渠道在便利性、货物交付、网络购物安全方面没有优势,并对这三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即签订订单的便利性、定购方便性、交易速度、获取和执行订单的信心、产品误送的频率、收货时间的长短、交易过程的安全、个人资料的保护、产品及相关信息的出错率等信心不足,说明这些因素不足以吸引消费者从离线购买转移到在线购买。3.对消费者在线消费状况进行了分群研究,本研究把调查对象按照对在线/离线购买渠道使用比例的不同,分成了四个分割,分别是:(1)购物时主要使用离线渠道,而在线渠道使用很少的消费者;(2)购物时使用离线渠道较多,而在线渠道使用占较少比例的消费者;(3)购物时主要使用在线渠道多,而离线渠道较少的消费者;(4)主要使用在线渠道购物,离线渠道使用很少的消费者。本研究对处于这四个分割的消费者对渠道属性的便利性、信息、服务、交付、价格感知、安全和支付的感知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分割4中,信息、服务、价格感知、安全和支付灵活性比割2、分割3和分割1中的都要高。分割4中的信息、服务、价格感知的均值比分割1中的更高,其显着性为0.05。另外,分割4中价格感知的均值比分割3中更高,其显着性为0.05。而且分割4中安全性的均值比分割3中的更高,其显着性为0.05。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把使用在线渠道作为主要购买媒介的消费者而言,其主要动因之一就是在线价格感知。(2)此外,把在线作为主要购买媒介的消费者在信息、服务、安全性和支付灵活性方面比主要采用离线购买的消费者有更正面的感知。与其它六个属性相比,分割4中的交付的均值比分割2和分割1中的低。分割3中的运送均值比分割2和分割1中的低。说明交付和货物运送是在线渠道的弱项,为了使更多的消费者使用在线渠道,经理人们必须帮助他们克服运送方面的负面感知。(3)最有趣的现象是价格感知,在分割1中均值较低,而在其它3个分割中都较高。也就是说,偏好于离线渠道的消费者无法感知网络购物促销和价格折扣为其带来的在线利益。这对于网络零售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网络零售商应该加大自己在信息、服务、支付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强消费者的价格感知,同时要克服在交付、安全方面的劣势。4.本研究测量了每个分割内消费者目前的实际网络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按照这个比例把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分成了四个时期,分别是网络消费初始期、网络消费的成长期、网络购物扩张期和网络购物成熟期。同时对处于四个不同时期的消费者的未来的网络消费趋势进行了测量,本研究发现,处于网络消费初始期的消费者在最近的将来提高他们网络渠道购物使用的比例的程度很小;而处在网络消费成长期的消费者在最近的将来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在线使用的份额;处在网络消费扩张期的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比例在总的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率很大;当消费者发展到网络消费的成熟期,消费者将主要通过网络零售渠道购物。因此,网络零售商的策略应该是通过信息和交互尽量吸引处于网络消费初始期的消费者,对处于网络消费成长期的消费者加大投资,提高服务的质量,加快交付并加强交易安全,对处于网络消费扩张期的消费者提高他们的安全和价格方面的感知,同时提高处于网络扩张期和成熟期的顾客的忠诚度,不断提高网络零售市场份额的质量和数量。

黄澄清[9](2006)在《系统思考应用于协同管理及整合行销传播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二十一新世纪,全世界不管企业个体或政府部门都在进行内部改造,面对国际竞争环境问题,产业环境与营销模式的快速变迁,突破过去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障碍,以往存在的保护政策与限制亦纷纷被打破,使得长期处于弱势的农产业更趋于困境,在新世纪开启的关键时刻,农业部门必须以提升竞争力为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整体性、前瞻性的策略,整合资源并建立创新团队,方能奠定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黄澄清,2002)。台湾与中国大陆已加入WTO,正是两岸发展农业协同组织的最佳契机,目前台湾的农业人口约400万,农家约78万户,平均耕地面积约仅1公顷左右(陈希煌,2000);而中国大陆目前13亿人口中,就有2亿多的农民,应如何让两岸水果产销组织因应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使双方农业得以合作,成为发展协同合作组织来衔接全球性农产品通路以抗衡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另外,对于幅员广阔的中国大陆而言,为面对国外高度侵略性的农产品竞争,中国大陆农业组织必须将组织思维从个别的经营个体,扩展成策略联盟的协同网络,学习台湾农业产销联盟的合作机制,以强化自身竞争力,建立一套能有效发挥群体效益的营销网络,经由策略联盟达成资源互补与整合的目标。 在竞争环境诡谲多变之下,考验着管理者如何整合各种不同的传播工具,让组织与组织间能维持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英国传统学派所发展的系统化修练理论,更能帮助管理者以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实务上的组织问题,在组织协同管理与整合规划上更具效用。本研究目的为:1、探讨协同管理、整合行传播与系统化修练三构面之影响性,并分析台湾与中国大陆水果产销联盟组织在协同管理及整合营销传播上的差异情形;2、了解如何运用系统化修练,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规划协同管理与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时产生的组织问题;3.针对台湾与中国大陆水果产销联盟提出建议,以利两岸农业组织等相关单位,在规划协同方案时,能采取易成功的系统化协同策略。 本研究以台湾与中国大陆农产业之产业联盟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协同管理(Collaborative Management,CM)、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贾丹华[10](2004)在《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面对现实经济系统的变化,以国际因特网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基点,从各国因特网发展相互联系,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角度,在各领域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因特网与网络经济新范式的理论探讨,从而充分证明了国际因特网对各国发展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并以各国公共政策选择与国际因特网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为切入点,运用系统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国际因特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趋势下,国际公共政策选择推动和保障国际因特网平衡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最后以中国因特网发展为案例,以计量模型分析方法,确定了显着影响因特网发展的政策变量,提出了公共政策选择目标的制定应该与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相一致的原则和建议,以促进国际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接入和应用。该研究是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的,也是当今国内外公共经济和政策研究中较少有人涉足的前沿问题。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论,介绍选题背景、主要研究思路以及对相关文献综述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国际因特网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本章以大量的最新数据和资料,详细地介绍了国际因特网在世界各地区的发展速度、成长特点、当今规模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充分展现了国际因特网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崛起到发展壮大,从美国境内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今后十年,因特网将进入网络宽带化、互联区域化、应用商务化的新时期。同时,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区域差距明显可见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因特网互联市场和网络经济发展上的先发优势仍是不可替代的。大量的事实表明,信息技术创新、政府公共政策选择以及市场经济机制的激励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国际因特网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世界各国的经验已证明在这一动力机制中,各国政府的公共政策选择不仅是国际因特网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是因特网发展动力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 第三章因特网技术经济特性与网络经济新范式。充分论证了因特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国际性基础设施的必然性,为全文的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国际因特网具有不同于以往任何科学技术的空前的新技术特征,因此,笔者从因特网的技术特征分析切入,在当代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上,论述了因特网的技术特征与其经济特性的联系。并进一步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等多领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国际因特网营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社会分工,扩大了市场规模,产生递增报酬,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使得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从传统经济转向网络经济新范式。并由此对网络经济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特点及其与传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统经济学的联系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解释.有力地支撑了笔者的立论,即,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选择应该促进本国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也应该制定推动国际因特网在全球平衡发展和应用的国际公共政策。 第四章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问题。本章通过对大量的、最新的国际数据和资料的对比分析,实证研究,概括出以下在因特网发展中越来越突显的“数字鸿沟”、“南北差距”、以及国际互联市场的垄断和现代监管的缺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及其必然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信.息化时代被边缘化的威胁,导致贫困化加深,世界范围内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且进一步对因特网发展中问题产生和激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并指出了解决国际因特网发展中问题的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公共政策选择应该努力方向。 第五章国际社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因特网接入的公共政策选择.本章是从经济全球化分析角度对前一章分析逻辑的承续。首先,以环境变迁推动了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论证了公共政策学是动态发展的,并始终被要求必须保持与经济技术环境的适应性。根据当今全球化经济的特征,基于对公共政策概念的合理延伸,提出了国际公共政策的概念。可以认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经济规则及其基本价值、程序构成了国际公共政策选择的依据。其次,以公共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原理、社会福矛.J的帕累托准则为理论基J出,进行了规范研究。主张国际社会应该保护发展中国家因特网时代的发展权,保证全球因特网的平街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健康的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案例分析:中国因特网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从发展中国家政府发展因特网的系列公共政策选择的效用的角度,以中国因特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对象,以大量国内外最新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中国的实践充分验证了发展中国家因特网发展中公共政策选择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目前发展中国家发展因特网的公共政策选择应以解决本国在国际、国内的“数字鸿沟”和“南北差距”问题为目标。定量评测了中国东西部地区的国内外“数字鸿沟”,验证了因特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制

二、怎样利用因特网开发新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利用因特网开发新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因特网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概念界定
3 公司战略
    3.1 产品战略分析
        3.1.1 产品优势
        3.1.2 技术能力
        3.1.3 公司资源
        3.1.4 产品战略
        3.1.5 市场整合
    3.2 新产品开发过程
        3.2.1 技术活动效率
        3.2.2 开发计划
        3.2.3 高层管理的支持、控制和技能
        3.2.4 财务和商务分析
    3.3 市场潜力
    3.4 组织环境
        3.4.1 内外部关系
        3.4.2 组织特征
4 研究结论与局限

(2)面向网络社区聆听客户声音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收集客户信息的研究
        1.2.2 分析客户信息的研究
        1.2.3 获取客户信息方法的研究
    1.3 研究现状分析及未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工作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客户声音及聆听方法对管理决策的影响
    2.1 聆听客户声音对产品设计决策过程的影响
        2.1.1 客户需求是产品设计决策的重要依据
        2.1.2 聆听客户需求的产品设计与决策模型
        2.1.3 有价值需求对产品设计决策的影响
    2.2 聆听客户声音对广告合作投资决策的影响
        2.2.1 客户声音影响广告投资比例
        2.2.2 动态主从博弈模型
        2.2.3 静态均衡博弈模型
        2.2.4 广告投资和收益对比分析
    2.3 聆听客户声音方法影响企业产品研发效率
        2.3.1 聆听客户声音方法提高产品研发效率
        2.3.2 LCT 模型:获取产品研发需求的工具
        2.3.3 产品研发中收集客户需求的常用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社区下客户声音的形成与传播过程
    3.1 客户聚集网络社区缘于共有价值观
        3.1.1 网络社区概念及特点
        3.1.2 网络社区要素及其作用关系
        3.1.3 网络社区模型以及品牌价值的形成
    3.2 客户声音形成缘于获得和体验价值
        3.2.1 网络社区价值的增值与创造过程
        3.2.2 客户在网络社区体验价值过程
        3.2.3 客户在体验社区价值中释放声音
        3.2.4 网络社区客户声音形成过程
    3.3 客户声音传播缘于放大价值的体验
        3.3.1 网络社区不同类型的客户
        3.3.2 不同状态下客户声音的特征
        3.3.3 价值差异加速客户声音传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社区有价值的客户声音产生与获取
    4.1 客户网上交互沟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1 理论依据及研究假设
        4.1.2 量表设计及样本分析
        4.1.3 信度与效度检验分析
        4.1.4 实证结论及研究分析
    4.2 沟通与协同机制产生有价值客户声音
        4.2.1 网上协同学习与交互沟通机制
        4.2.2 协同学习与交互沟通环境构建
        4.2.3 社区交互沟通中产生有价值客户声音
    4.3 聆听客户声音系统的构件化设计方法
        4.3.1 聆听客户声音的构件化系统设计
        4.3.2 聆听系统的构件化软件开发
        4.3.3 聆听系统集成与构件化软件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侦测与识别网上有价值的客户声音方法
    5.1 问题描述
    5.2 离群数据检测与信息融合理论
        5.2.1 离群数据及其检测原理
        5.2.2 信息融合及其功能模型
    5.3 基于信息融合的有价值客户声音检测与识别
        5.3.1 客户声音检测与识别过程建模
        5.3.2 网上客户声音数据检测过程及流程
        5.3.3 基于检测模型的组合过滤及数据融合
        5.3.4 确定聆听目标客户声音的过程
    5.4 客户声音识别仿真算法及在线聆听算例
        5.4.1 客户声音识别仿真算法
        5.4.2 “中华网论坛”算例实证
        5.4.3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客户领袖声音分类与需求特征识别方法
    6.1 领袖客户声音类别特征及分类
        6.1.1 领袖客户类型特征与识别
        6.1.2 客户声音类别特征识别两层推理模型
        6.1.3 逐层证据推理的目标类型识别过程
        6.1.4 领袖声音类别特征推理识别算例
    6.2 客户特征聚类的需求识别方法
        6.2.1 问题描述
        6.2.2 理论基础与客户特征关联
        6.2.3 基于客户特征类别聚类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6.2.4 仿真算法及客户需求特征识别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网上客户抱怨的发现、识别与反馈方法
    7.1 客户抱怨声音的聆听与响应
        7.1.1 问题描述
        7.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
        7.1.3 客户抱怨类型及反馈对策
    7.2 网上客户抱怨聆听与响应过程建模
        7.2.1 聆听与响应抱怨过程建模
        7.2.2 网上抱怨聆听与响应处理流程
    7.3 网上客户抱怨文本挖掘与识别
        7.3.1 客户抱怨文本分离与分类
        7.3.2 客户抱怨词典构建与应用
        7.3.3 抱怨向量描述以及计算
        7.3.4 基于SVM 的抱怨文本分类
        7.3.5 抱怨文本类型识别方法
    7.4 客户抱怨原因的诊断与反馈处理
        7.4.1 客户抱怨原因及其行动
        7.4.2 客户抱怨诊断的贝叶斯网推理
        7.4.3 客户抱怨原因诊断推理与响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聆听客户声音的企业管理变革实证方法
    8.1 聆听客户声音对企业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8.1.1 客户声音聆听是管理决策支持的基础
        8.1.2 管理控制离不开沟通与聆听客户声音
        8.1.3 网络沟通工具加速管理控制手段创新
    8.2 聆听客户声音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方法
        8.2.1 确定信息收集目标并定义沟通的规范
        8.2.2 建立聆听客户声音与信息沟通的框架
        8.2.3 聆听客户声音与信息沟通的实际应用
    8.3 聆听客户声音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措施
        8.3.1 职责明确下的压力传导
        8.3.2 实时沟通下的业务协同
        8.3.3 在线监督下的绩效考评
        8.3.4 客户满意度的在线评测
    8.4 聆听客户声音变革企业管理体系的效果
        8.4.1 JAC 管理体系实施
        8.4.2 管理体系实施效果
    8.5 研究结论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3)消费者感知风险及上网购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工作的步骤及论文结构
        1.3.1 论文研究工作的步骤
        1.3.2 论文内容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消费者感知风险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2.1.1 消费者感知风险概念及理论模型
        2.1.2 风险与感知风险的理论背景及测量模型
        2.1.3 消费者感知风险的测量模型
        2.1.4 与消费者感知风险相关的变量
        2.1.5 感知风险在国内的研究
    2.2 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
        2.2.1 消费者行为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模型
        2.2.3 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
    2.3 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3章 研究变量、研究假设、与理论框架
    3.1 基于感知风险的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理论介绍
        3.1.1 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现象及解释
        3.1.2 基于感知风险的上网购物行为理论的性质和特点
        3.1.3 基于感知风险的上网购物行为理论的内容和结构
    3.2 研究变量
        3.2.1 概念与变量
        3.2.2 感知风险及五个维度
        3.2.3 个人因素变量
        3.2.4 市场环境和营销刺激变量
        3.2.5 反应变量
    3.3 研究假设
        3.3.1 个人因素对感知风险影响的研究假设
        3.3.2 环境因素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假设
        3.3.3 感知风险与前导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
        3.3.4 营销刺激、感知风险、及上网购物消极行为之间的关系
        3.3.5 研究假设小结
    3.4 理论框架
        3.4.1 理论框架的作用
        3.4.2 研究变量的分类
        3.4.3 研究假设的整合
第4章 研究方法
    4.1 方法论与数据收集
        4.1.1 方法论
        4.1.2 定性访谈
        4.1.3 问卷调查
        4.1.4 实验设计
    4.2 研究变量的测量方法
        4.2.1 测量的概念、方法和问卷设计
        4.2.2 测量的信度
        4.2.3 测量的效度
    4.3 抽样与样本
        4.3.1 抽样说明
        4.3.2 研究样本
    4.4 数据分析方法
        4.4.1 测量指标与构念的关系
        4.4.2 数据处理及分析
        4.4.3 中介变量的检验
第5章 消费者上网购物感知风险量表的开发和信度、效度检验
    5.1 量表问项的开发与五个维度结构的确定
        5.1.1 感知风险量表指标的开发
        5.1.2 数据的整理与量表多维结构的确定
        5.1.3 感知风险结构稳定性分析和竞争模型比较
    5.2 消费者上网购物感知风险量表的信度检验
        5.2.1 测量指标的内部一致性检验
        5.2.2 量表稳定性检验
        5.2.3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指标和结构信度
    5.3 消费者上网购物感知风险量表的效度检验
        5.3.1 内容效度
        5.3.2 结构效度
        5.3.3 效标效度
第6章 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实证分析
    6.1 消费者上网购物结构模型
        6.1.1 消费者上网购物结构模型的建立
        6.1.2 消费者上网购物心理变量的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检验
        6.1.3 多维度感知风险对上网购物犹豫及上网购物意向的影响
    6.2 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对上网购物感知风险的影响
        6.2.1 性别对上网购物感知风险的影响
        6.2.2 上网购物经验对感知风险的影响
        6.2.3 购物渠道对上网购物感知风险的影响
        6.2.4 市场环境对消费者上网购物感知风险的影响
    6.3 营销刺激对上网购物消极行为的影响
        6.3.1 实验操纵的检验
        6.3.2 企业商誉和商店承诺对上网购物犹豫的影响
        6.3.3 企业商誉和商店承诺对上网购物回避的影响
    6.4 感知风险在营销刺激与上网购物消极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6.4.1 作为中介变量的上网购物感知风险
        6.4.2 上网购物感知风险的中介效应检验
结论
    研究结论
    论文研究的贡献
    论文研究对管理的启示
    研究的局限及将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因特网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一个概念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概念模型
    (一) 公司战略
        1、产品优势
        2、技术能力
        3、公司资源
        4、产品战略
        5、市场整合
    (二) 新产品开发过程
        1、技术活动效率
        2、开发计划
        3、高层管理的支持、控制和技能
        4、财务和商务分析
        5、开发成本
    (三) 市场环境
        1、市场潜力
        2、市场竞争
    (三) 组织环境
三、研究结论与局限

(6)基于知识获取视角的创新决定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出路
        1.1.2 创新——全球关注的课题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1.1 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
        1.4.1.2 统计分析
        1.4.1.3 专家咨询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相关文献及理论评述
    2.1 创新研究线索
        2.1.1 创新扩散研究
        2.1.2 组织创新研究
        2.1.3 过程理论研究
        2.1.4 研究线索之间的关系及启示
    2.2 知识获取视角的创新决定因素
        2.2.1 知识获取视角创新决定因素的研究内容
        2.2.2 知识、信息、数据、技术之间的关系
        2.2.3 知识源与创新
        2.2.4 知识交流模式与创新
        2.2.5 知识获取模式与创新
        2.2.6 知识获取方法与创新
        2.2.7 知识获取的背景特征与创新
        2.2.8 以往研究结论和本研究范围的限定
    2.3 本章小结
3 企业创新的知识获取模式研究
    3.1 知识获取模式研究现存问题
    3.2 知识获取模式研究的理论视角
    3.3 知识获取模式分析框架
        3.3.1 信息扫描模式
        3.3.2 市场模式
        3.3.3 接受技术援助模式
        3.3.4 准外部知识获取模式
        3.3.5 内部知识获取模式
    3.4 知识获取模式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知识获取的背景特征与创新
    4.1 作为研究对象的背景特征选择
    4.2 知识获取的背景特征与知识获取模式
    4.3 知识获取背景特征对创新的影响
        4.3.1 企业文化与创新
        4.3.1.1 刺激创新的整体文化
        4.3.1.2 文化和创新的权变理论
        4.3.2 企业规模与创新
        4.3.3 产业部门与创新
    4.4 以往研究结论与本研究范围的限定
        4.4.1 关于创新文化
        4.4.2 关于企业规模
        4.4.3 关于产业部门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设计
    5.1 行业选择
    5.2 研究问题与研究模型
    5.3 研究测度与变量构造
        5.3.1 创新绩效
        5.3.2 企业规模
        5.3.3 创新文化
        5.3.4 知识获取模式
        5.3.4.1 信息扫描
        5.3.4.2 市场
        5.3.4.3 接受技术援助
        5.3.4.4 合作
        5.3.4.5 内部
    5.4 研究假设
    5.5 问卷设计
    5.6 数据收集
    5.7 本章小结
6 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6.1 研究结果
        6.1.1 信度检验与效度分析
        6.1.2 描述性分析
        6.1.3 相关分析
        6.1.4 回归分析
        6.1.4.1 三大基本问题检验
        6.1.4.2 回归分析结果
    6.2 讨论与分析
        6.2.1 知识获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
        6.2.2 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
        6.2.3 创新文化与企业创新绩效
        6.2.4 内部与非内部知识获取模式
        6.2.5 知识获取模式与企业规模
        6.2.6 知识获取模式与创新文化
        6.2.7 知识获取背景特征对知识获取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意义
    7.3 研究的主要局限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电子商务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基础篇
    1 绪论
        1.1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1.2 电子商务模型与机理
        1.3 电子商务引发的经济学问题思考
        1.4 电子商务的起源与发展
    第2章 电子商务模式与应用
        2.1 商务模式及电子商务模式
        2.2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与应用
        2.3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2.4 基于易趣网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第二篇 实务篇
    第3章 网络营销
        3.1 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
        3.2 网络消费者
        3.3 网络市场调研
        3.4 网络营销策略
        3.5 网络营销管理
    第4章 电子交易与支付
        4.1 贸易与电子贸易
        4.2 电子合同
        4.3 电子交易
        4.4 电子支付
    第5章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5.1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变革
        5.2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5.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
        5.4 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第三篇 技术与环境篇
    第6章 电子商务基础技术
        6.1 网络技术
        6.2 EDI技术
        6.3 安全技术
        6.4 数据库技术
    第7章 电子商务实用开发技术
        7.1 前台(客户端)开发技术
        7.2 后台(服务器端)技术
        7.3 Web Service技术
    第8章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
        8.1 电子商务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
        8.2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
        8.3 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及推广
    第9章 电子商务营运社会管理机制
        9.1 管理制度的建立
        9.2 法律法规的建设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致谢

(8)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渠道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互联网现状
    1.1.2 中国互联网现状
    1.1.3 中国网络营销现状
    1.1.4 当前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问题与障碍
1.2 研究问题描述
    1.2.1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
    1.2.2 网络消费者对在线/离线两种渠道属性感知与使用
    1.2.3 网络零售消费者的分群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4.1 网络零售商(E-tailers)
    1.4.2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Pricing Ability)
    1.4.3 网络营销渠道(E-Marketing Channel)
1.5 研究的逻辑框架、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1.5.1 研究的逻辑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5.3 本文的章节安排
1.6 论文的主要贡献或创新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营销研究评述
    2.1.1 从传统市场营销到网络营销
    2.1.2 网络营销的内涵与范畴
    2.1.3 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
2.2 网络零售研究评述
    2.2.1 电子商务内涵与分类
    2.2.2 网络购物优势与劣势的比较
    2.2.3 网络商店的内涵与分类
2.3 传统零售商的定价研究评述
    2.3.1 传统定价理论与定价策略
    2.3.2 零售商的定价策略
    2.3.3 定价模型的研究综述
2.4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研究评述
    2.4.1 网络定价策略文献综述
    2.4.2 网络营销定价特点
    2.4.3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内涵
    2.4.4 网络市场价格离散及动因综述
2.5 网络零售渠道研究评述
    2.5.1 营销渠道的内涵
    2.5.2 营销渠道的功能
    2.5.3 营销渠道的结构
    2.5.4 营销渠道的类型
    2.5.5 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
    2.5.6 网络营销渠道
2.6 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评述
    2.6.1 消费者行为的内涵
    2.6.2 消费者特性的研究
    2.6.3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2.6.4 网络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
    2.6.5 消费者在线/离线的渠道使用
2.7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的基本内容
    3.1.2 问卷设计过程
    3.1.3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
3.2 数据收集程序
    3.2.1 样本选择
    3.2.2 被调查对象选择
    3.2.3 小规模发放与前测
    3.2.4 问卷发放及回收
3.3 变量度量与指标选择
    3.3.1 网络零售商绩效
    3.3.2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
    3.3.3 网络零售商的特征
    3.3.4 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
    3.3.5 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3.3.6 网络零售的环境特性
    3.3.7 在线/离线渠道属性
3.4 主要分析方法
    3.4.1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3.4.2 SPSS13.0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3.4.3 结构方程模型(SEM)介绍
3.5 本章小结 4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4.1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组成结构
4.2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模型
    4.2.1 企业绩效的衡量标准
    4.2.2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4.3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假设
    4.3.1 网络零售商特性与定价能力
    4.3.2 网络零售市场特性因素与定价能力
    4.3.3 网络消费者特性与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
    4.3.4 网络零售市场环境与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
4.4 本章小结 5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5.1.1 数据获取
    5.1.2 样本描述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 数据处理的逻辑路径
5.4 因子分析—影响因素的分类
    5.4.1 网络零售商特性子量表因子分析
    5.4.2 市场特性因素的因子分析
    5.4.3 消费者特性因素的因子分析
    5.4.4 环境因素因子分析
    5.4.5 定价能力因子分析
    5.4.6 公司绩效的因子分析
    5.4.7 因子分析结果小结
5.5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5.5.1 公司绩效对定价能力的回归分析
    5.5.2 定价能力对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6 本章结论 6 在线零售渠道与离线零售渠道的使用—模型与理论假设
6.1 理论基础与模型
    6.1.1 Nicosia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6.1.2 Howard-Sheth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6.1.3 网络购物消费者行为模式
    6.1.4 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6.2 研究的理论假设
    6.2.1 在线和离线渠道属性
    6.2.2 消费者在线和离线渠道使用态度
6.3 本章小结 7 在线零售渠道与离线零售渠道使用的实证研究
7.1 问卷内容与数据收集
    7.1.1 最终问卷内容
    7.1.2 数据收集情况
7.2 实证分析结果
    7.2.1 样本特征描述
    7.2.2 信度与效度分析
    7.2.3 因子分析
    7.2.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7.2.5 均值比较与方差分析—跨分割区间的比较
    7.2.6 消费者目前网络消费的现状与未来网络消费的预测
7.3 本章小结 8 网络零售商的典型案例—分析与比较
8.1 C2C的典型案例—淘宝网
    8.1.1 淘宝网的建立与发展
    8.1.2 淘宝网上的网络零售商特性
    8.1.3 淘宝网与eBay易趣的竞争比较——对网络零售商的启示
    8.1.4 在线/离线同时出击——淘宝城的建立
8.2 B2C典型案例——携程网案例分析
    8.2.1 携程旅游网介绍
    8.2.2 “物流供应链系统”能力是携程成功的关键
    8.2.3 携程网提供的服务
    8.2.4 携程网为消费者提供的价格感知
8.3 从B2C到两栖(B2C+C2C)——当当网案例分析
    8.3.1 打造网上家乐福
    8.3.2 低成本打造C2C平台
    8.3.3 当当的物流服务
    8.3.4 当当的内部环境—团队与基础设施建设
    8.3.5 两栖公司与融合商城
8.4 在线与离线渠道的结合—义乌小商品城网络零售案例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贡献与未来研究展望
9.1 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
    9.1.1 构建并实证了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集合模型
    9.1.2 探讨并实证了网络消费者的在线/离线渠道属性感知和使用
9.2 对网络零售商的实践建议
    9.2.1 构建氛围良好、高效率的虚拟社区
    9.2.2 增强信誉和履约的可靠性
    9.2.3 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9.2.4 提高消费者参与程度
    9.2.5 完善企业的内部影响因素
    9.2.6 掌握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9.2.7 降低网络交易成本
    9.2.8 重点吸引处于网络消费成长期的消费者
    9.2.9 网络零售商采用在线/离线双渠道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9.3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系统思考应用于协同管理及整合行销传播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形目录 表格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范围与流程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流程
1.4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水果产业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1 水果产业分析
    2.1.1 台湾水果产业现况分析
    2.1.2 中国大陆水果产业现况分析
    2.1.3 产业分析小结
2.2 协同商务
    2.2.1 协同商务的兴起
    2.2.2 协同商务的定义
    2.2.3 协同商务之分类
    2.2.4 协同商务之架构
    2.2.5 协同商务的策略规划
    2.2.6 协同商务相关应用研究
    2.2.7 协同商务小结
2.3 整合营销传播
    2.3.1 整合营销传播形成背景
    2.3.2 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
    2.3.3 传统营销与整合营销传播模式之比较
    2.3.4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
    2.3.5 整合营销传播之架构
    2.3.6 整合营销传播相关研究
    2.3.7 整合营销传播小结
2.4 系统思考
    2.4.1 系统思考的背景与发展
    2.4.2 系统思考的定义
    2.4.3 系统思考的相关理论
    2.4.4 系统思考的工具
    2.4.5 系统思考的特性
    2.4.6 系统思考相关应用研究
    2.4.7 系统化修练
    2.4.8 系统思考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案
3.1 研究架构
    3.1.1 研究架构之理论推导
    3.1.2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2.2 变量操作性定义
    3.2.3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各构面的叙述性统计资料分析
    4.1.1 协同管理
    4.1.2 整合营销传播
    4.1.3 系统化修练
4.2 信度与效度检定
    4.2.1 信度检定
    4.2.2 效度检定
4.3 台湾与中国大陆水果产销联盟在各构面之T检定
4.4 各重要构面间之回归分析
    4.4.1 系统化修练对协同管理之回归分析
    4.4.2 系统化修练对整合营销传播之回归分析
    4.4.3 协同管理对整合营销传播之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结论
5.2 管理与实务之涵义
    5.2.1 管理面
    5.2.2 实务面
5.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和录用论文目录 致谢 研究问卷

(10)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动机
    第二节 相关文献及理论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框架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论文中的不足
第二章 国际因特网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
    第一节 国际因特网发展现状
    第二节 因特网崛起于美国政府资助下的技术创新
    第三节 因特网发展得益于各国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推进
    第四节 因特网对经济的渗透源于各国政府的市场化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因特网技术经济特性与网络经济新范式
    第一节 因特网的互联互通特性与网络价值的决定
    第二节 因特网的跨时空特性与交易成本降低
    第三节 因特网的虚拟特性与互联网产业的兴起
    第四节 因特网发展与经济范式转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节 因特网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
    第二节 “数字鸿沟”产生的深层因素分析
    第三节 因特网发展中的国际互联环境问题
    第四节 因特网发展中的“南北差距”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社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因特网接入的公共政策选择
    第一节 因特网时代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与国际公共政策的缘起
    第二节 国际社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因特网接入的公共政策目标
    第三节 国际社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因特网接入的公共政策选择
    第四节 为发展中国家因特网发展创造公平有效的国际市场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中国因特网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第一节 中国政府发展因特网的公共政策选择及其成效
    第二节 中国因特网发展的国内外比较及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的定量分析
    第四节 数字鸿沟与地区经济发展及公共政策选择关系的计量分析
    第五节 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因特网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建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怎样利用因特网开发新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因特网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 田安国. 现代商贸工业, 2011(05)
  • [2]面向网络社区聆听客户声音方法研究[D]. 何建民.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6)
  • [3]消费者感知风险及上网购物行为研究[D]. 叶乃沂.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6)
  • [4]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战略制定再认识[J]. 王婷睿. 江苏商论, 2008(04)
  • [5]因特网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一个概念模型[J]. 田安国.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 [6]基于知识获取视角的创新决定因素研究[D]. 刘锦英.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7]电子商务概论[D]. 王硕.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8]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渠道使用研究[D]. 王毅达. 浙江大学, 2006(03)
  • [9]系统思考应用于协同管理及整合行销传播之研究[D]. 黄澄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04)
  • [10]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D]. 贾丹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发新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