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一、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茵琪(Ngyanki)[1](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魏望[2](2019)在《基于网络语言暴力治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拓宽了虚拟社会的交流渠道,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宣泄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情绪,其中不乏对他人进行恶意评价和伤害的暴力语言或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的泛滥、网络欺凌问题的肆虐让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深受其害,极易造成网络文化认同危机、引发心理障碍和精神问题,进而将虚拟暴力延伸到线下诱发现实社会暴力,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网络虚拟社会,调适大学生偏差的网络心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厘析网络语言暴力生成的机理,探究网络语言暴力治理的对策,对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适应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十分迫切与必要。网络语言暴力是指网络行为人缺乏网络行为控制能力,对其他网络行为个体带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评价,或者带有目的性的暴露其基本身份信息,使得被评价人的日常生活受阻、身心健康受损等一系列极易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的行为。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从内生性机制看,根源于施暴者失常的从众心理和迷失的价值认同,助燃于目击者作为局外人的冷眼旁观,加剧于受害者消极被动的鸵鸟心态;从外生性机制看,契合于社会流瀑效应,适用于排气阀原理,失之于网络的有效监管,根本在于自媒体平台经营者的利欲熏心。正是由于网络空间内外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互相联动,从而催生并叠加了网络语言暴力这种非理性的表达冲动,对大学生网民和社会造成了潜在和现实的冲撞和危害。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多途并进、综合施策:从媒介素养、社会责任感、网络文化认同方面形塑大学生网络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形成师生一体、家校联合、思政融入多学科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

罗生红[3](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开启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事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的时代使命和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进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应然,也是必然。目前,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但较为广泛、缺乏个性化,忽视了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对此,笔者将研究对象细化至女大学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加强对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以创新能力、专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四个维度,构成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体系,在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创业信念、创业阻碍因素、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第一,加强女大学生创业心理情感引导;第二,重视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个性化培养;第三,改进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第四,营造女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本研究的时代背景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相关理论阐释。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创业能力、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等进行概念界定。第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之辩证关系。主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之现状调查。以调查为基础,分析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王真真[4](2019)在《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及其调适 ——基于温州高校的调研》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比例持续走高,许多高校的男女生比例呈现失调态势,关注女生群体已成为我国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当代社会,女性群体在社会各界的作用日趋显着,未来女大学生步入社会,不仅是知识女性的主力军,也是社会和国家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会给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导致她们产生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那么,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婚恋观、职业观怎样,如何让她们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调适,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温州高校的调研,通过对温州五所高校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数据分析,从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入手,将与女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人生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作为问卷调查的三个维度,总结分析当代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表现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调适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策略。当代高校女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思想困惑,主要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职业观层面,价值理念模糊、忽视精神契合、个体素质羸弱等思想困惑异常突出,而究其成因,则主要与社会多元思潮、学校重技轻德、父母长辈溺爱、传统择业引导及女大学生个人自我调适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尝试提出了当代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消解调适策略,主要有:一是加强性别教育,强化立德树人;二是优化社会环境,清朗网络空间;三是提升家长素质,更新择业观念;四是保持积极心态,提高综合素质。本文期待通过研究,提升女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引导女大学生成人、成长和成才;同时,为女大学生群体更好地了解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早日成为一名拥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良性婚恋观和科学职业观的现代化女性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周蓓[5](2018)在《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消极行为的表现、成因以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女性的文静、柔弱、被动的性别刻板印象一直是女性从事体育运动存在消极行为的根源所在。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存在消极行为的现象,在学生的各个阶段,体育教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的体育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加强社会适应性。由于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特殊性,体育课堂的消极行为一旦发生,就会有极强的蔓延性,扰乱正常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以无锡市玉祁初中、无锡市堰桥初中、无锡市蠡园中学,无锡市南湖中学、无锡市东亭中学、无锡市安镇中学、无锡东林中学、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无锡市旺庄中学、无锡梅里中学十所学校的600名学生和30名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的消极行为的现象进行调查与研究,并且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研究结论:1无锡市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确实存在消极行为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不容乐观。2消极行为主要表现在:体育常规以及学习动作的积极性、课堂的互动等,常规包括上体育课堂的服装、集合队伍的纪律、出勤等。学习动作的积极性表现为不积极,很少与老师互动。3消极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原因、家庭原因、教师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1)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对体育课堂的认知不足学习动机不端正、女生内敛害羞不自信的心理特点、体育基础薄弱、女生自身的生理特点;(2)学校方面因素包括: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女生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场地器材有限;(3)体育教师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学方法存在单一、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调,体育教师的专项与女生的学习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堂消极的行为处理不合理,师生关系淡漠;(4)家庭方面的因素:家长不注重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对策建议:1运用多元的宣传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转变女生体育学习的观念2积极开发新兴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让女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就感和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3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加强体育课堂管理,倡导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馈构建师生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增进感情的平台。4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是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的方法改进、积极探索选项课教学与男女生分开教学等。5加大学校场地资源的开发与拓展和优秀教师的引进,为女生的学习提供充足的物质和人力资源。6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充分做好家庭与学校体育的衔接工作,争取家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和认同,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工作。

李博[6](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谭华钰[7](2018)在《当代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女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女大学生拥有知识、理想和追求,在众多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与知识男性相比,知识女性在成长成才的人生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难和阻碍。女大学生怎样健康成长成才,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人的精神之“钙”。一个缺“钙”的知识青年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也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缺乏毅力和动力,因为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本文将以湖北省女大学生为切入点,从女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现状,对影响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各种因素做深入的探究和剖析,最后提出引导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具体对策。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同行研究的经验和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也看到了本问题研究的视角和空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有关理想信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观和妇女观进行了阐述。其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对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分析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掌握了女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问题方面的现状、存在的困惑、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女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途径。

林丽真[8](2017)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文中认为由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对新型的的英语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英语教育多为应试教育,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国的大学生在许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口语表达能力仍然没有明显的提高。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始终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有的大学没有开设英语口语课程。针对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问题,如何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切实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越发显得迫切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进行英语课堂观察,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情况,然后对福建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及任课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以及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输出障碍包括语言障碍和非语言障碍,语言障碍包括:词汇量太少、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语法掌握不好,非语言障碍包括:心理障碍、环境影响等。造成障碍的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主性,客观因素包括:缺乏必要的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口语测试较少、英语口语课较少、家长和学校对口语课重视不够等。本研究最后从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等方面对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勇钢,秦娟华[9](2016)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汪立夏等[2]分别在2001,2006,2011年对江西省5所重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分别有23.80%,22.86%,19.4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李娜[3]对某女子学院3 225名2012级学生的心理普查中,发现有15.8%的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困扰。

王海明,邵晶[10](2016)在《当前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贫困女大学生群体受影响尤为显着。文章分析了当前贫困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消极的自卑心理、家庭给自我带来巨大压力的心理、渴望竞争又悲观怯弱的矛盾心理、渴望社会公平的心理等问题,并从家庭、经济、社会、自身四方面剖析了原因,从社会、高校、自身三个角度提出了心理调适方案。

二、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2.4 研究内容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议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
个人学习经历
致谢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2)基于网络语言暴力治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网络语言暴力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网络暴力与网络语言暴力
        2.1.2 虚拟暴力与现实暴力
    2.2 网络语言暴力的结构性特征
    2.3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
        2.3.1 “沉默螺旋效应”——引发心理障碍
        2.3.2 “蝴蝶效应”——诱发现实暴力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证分析
    3.1 样本选择与方法
        3.1.1 问卷设计
        3.1.2 样本情况分析
    3.2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3.2.1 认知分析
        3.2.2 情绪分析
        3.2.3 行为倾向分析
    3.3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归因分析
        3.3.1 大学生不同角色心理的驱动
        3.3.2 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模糊认识
        3.3.3 童年时期的暴力记忆的影响
        3.3.4 社会流瀑效应的加剧
        3.3.5 学校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3.3.6 网络法律监管、平台建设的缺失
        3.3.7 自媒体平台商业利益的驱动
    3.4 案例分析
        3.4.1 受害者案例分析——以“杭州师大女研究生”事件为例
        3.4.2 施暴者案例分析——“洁洁良”事件
第四章 网络语言暴力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应对策略
    4.1 大学生正确网络价值观的形塑
        4.1.1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1.2 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4.1.3 完善大学生网络文化认同教育
    4.2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4.2.1 加强大学生网络情绪管理教育
        4.2.2 提高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教育
        4.2.3 预防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教育
        4.2.4 融合网络心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4.3 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拓展
        4.3.1 形成师生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
        4.3.2 形成家校联合思政教育模式
        4.3.3 形成思政融入多学科的教育模式
        4.3.4 借助新兴媒介创新思政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调查问卷
致谢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研究难点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之相关理论阐释
    2.1 思想政治教育与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2.1.1 思想政治教育
        2.1.2 创业能力
        2.1.3 女大学生创业能力
    2.2 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体系
        2.2.1 创新能力是女大学生创业能力活的灵魂
        2.2.2 专业能力是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牢固根基
        2.2.3 运营管理能力是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营养供给
        2.2.4 心理控制能力是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2.3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2.3.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3.2 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思想
        2.3.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
        2.3.4 女性主义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之辩证关系
    3.1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女大学生素质的内在需要
        3.1.1 性别教育为女大学生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3.1.2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女大学生素质提升供给不竭动力
        3.1.3 马克思主义“三观”为女大学生素质提升提供价值导向
    3.2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3.2.1 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2.2 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巩固女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3.2.3 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增强女大学生的运营管理能力
        3.2.4 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
    3.3 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3.3.1 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3.3.2 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4.1 调查情况介绍
        4.1.1 问卷设计及回收情况
    4.2 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
        4.2.1 女大学生创业兴趣较为浓厚
        4.2.2 女大学生创业动机呈多样化
        4.2.3 部分女大学生创业信念不坚定
        4.2.4 女大学生创业主体意识缺乏
        4.2.5 女大学生心理控制能力较弱
    4.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4.3.1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形式多样
        4.3.2 女大学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对创业能力的培养作用
        4.3.3 缺乏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内容
        4.3.4 对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效果不佳
        4.3.5 指导女大学生创业实践不力
        4.3.6 女大学生创业心理情感引导缺位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之对策
    5.1 加强女大学生创业心理情感引导
        5.1.1 提高女大学生创业主体意识
        5.1.2 坚定女大学生创业信念
        5.1.3 增强女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5.2 重视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个性化培养
        5.2.1 开展个性化创业教育课程
        5.2.2 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导师制
        5.2.3 制定女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
    5.3 改进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
        5.3.1 创新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法
        5.3.2 增强女大学生创业实践体验
        5.3.3 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合力
    5.4 营造女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
        5.4.1 讲好女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故事
        5.4.2 为女大学生建设创业实训基地
        5.4.3 搭建女大学生创业资讯网络共享平台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4)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及其调适 ——基于温州高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一、当代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研
        (一)人生观
        (二)价值观
    二、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研
        (一)恋爱观
        (二)择偶观
        (三)婚姻观
        (四)性爱观
    三、当代女大学生职业观调研
        (一)职业定位
        (二)择业观念
第二章 当代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表现及成因
    一、当代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表现
        (一)个体意识强,但价值理念模糊
        (二)重物质利益,但忽视精神契合
        (三)高职业定位,但素质能力羸弱
    二、当代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性别教育的缺失,重技能轻德育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市场经济、多元文化思潮和社交网络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因素:父母的娇生惯养,长辈传统保守的择业引导
        (四)自身因素:心理较脆弱,自我调节与判断能力较差
第三章 当代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消解调适
    一、加强性别教育,强化立德树人
        (一)设置女性课堂,加强四自教育
        (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立德树人
    二、优化社会环境,清朗网络空间
        (一)优化社会环境,消除负面影响
        (二)清朗网络空间,强化责任意识
    三、提升家长素质,更新择业观念
        (一)提高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
        (二)更新择业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四、保持积极心态提高综合素质
        (一)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心理素质
        (二)积极参加实践,增强应变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5)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消极行为的表现、成因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性别角色意识与女性体育运动的思考
        1.1.2 体育课堂对女生影响的思考
        1.1.3 学生体育课堂上行为表现对体育教学影响的思考
        1.1.4 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现实的思考
        1.1.5 丰富女性体育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的思考
        1.1.6 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人的行为
        2.1.2 消极的行为
        2.1.3 体育课堂的消极行为
    2.2 研究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消极行为的理论支撑
        2.2.1 教育学理论
        2.2.2 心理学理论
        2.2.3 社会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访谈法
        3.3.3 观察法
        3.3.4 问卷调查法
        3.3.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出勤情况
        4.2.2 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着装情况
        4.2.3 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集合时的行为表现调查
        4.2.4 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课堂参与练习的情况调查
        4.2.5 无锡市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情况调查
        4.2.6 无锡市初中女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行为表现调查(?)
        4.2.7 无锡市初中女生对体育课堂选项教学和男女分班教学的期望(?)
        4.2.8 无锡市初中女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调查
        4.2.9 部分学校体育课堂的观摩个案分析
    4.3 无锡市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产生消极行为的原因及分析
        4.3.1 学生自身的原因
        4.3.2 学校方面因素
        4.3.3 体育教师方面的因素
        4.3.4 家庭方面的因素:家长不注重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4.3.5 社会方面的因素
    4.4 无锡市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消极行为表现的对策
        4.4.1 运用多元的宣传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
        4.4.2 积极开发场地器材与新兴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4.4.3 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加强体育课堂管理
        4.4.4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4.4.5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4.4.6 积极探索选项课教学与男女生分开教学
        4.4.7 调整体育课堂练习的强度和密度,并改善教学手段
        4.4.8 充分利用体育中考指挥棒,促进女生体育课堂的积极表现
        4.4.9 丰富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致谢

(6)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体育学科研究
        二、学科交叉研究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一、学科的起源
        二、学科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二、体育教育学
        三、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训练学
        五、体育心理学
        六、体育社会学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学生体质健康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四、运动损伤
        五、老年人体育
        六、运动性疲劳
        七、肥胖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二、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五、农村学校体育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二、体育营销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体育旅游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体育传播
        三、体育媒介事件
        四、体育新闻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六、体育文献计量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奥林匹克文化
        二、体育史
        三、体育文化产业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六、体育与艺术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三、体育赛事管理
        四、体育法学
        五、公共体育服务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7)当代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理想与信念的涵义
        2.1.2 理想与信念的基本类型
        2.1.3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
    2.2 女大学生与理想信念
        2.2.1 女性与女大学生的涵义
        2.2.2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特点
        2.2.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2.3 女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2.3.1 健康身心完善人格
        2.3.2 和谐家庭美满人生
        2.3.3 成就职场圆梦理想
第3章 湖北省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调查对象选取和方法
    3.2 调查问卷分析
        3.2.1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3.2.2 湖北省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3.3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社会理想信念缺失
        3.3.2 道德理想信念知行不一
        3.3.3 职业理想信念功利化
        3.3.4 生活理想信念茫然
第4章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成因
    4.1 社会环境对女性成长成才的不利与制约
        4.1.1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阻碍女性的追求
        4.1.2 市场经济的利益趋动导致女性选择功利化
        4.1.3 社会心理效应影响女性理想信念的确立
    4.2 高校缺乏针对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
        4.2.1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
        4.2.2 高校未设置女大学生成长的专题课程
        4.2.3 校园文化缺少对女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4.3 家庭不重视女孩身心健康教育
        4.3.1 封建思想残余影响女孩理想信念的启蒙
        4.3.2 注重满足物质需求忽略女孩精神世界的启迪
        4.3.3 应试教育引导家长重分数轻素质
    4.4 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4.4.1 女大学生缺乏鉴别各种理想信念的能力
        4.4.2 生理差异导致女性独立性较差
        4.4.3 职业特点减弱女性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坚持
第5章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解决路径
    5.1 完善女性成长的社会环境
        5.1.1 保护妇女的基本权利
        5.1.2 完善有关保护女性在就业和职业中的法律法规
        5.1.3 加强各级妇女组织对青年女性的权益权利维护
    5.2 构建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体系
        5.2.1 提高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5.2.2 开设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专项教育课程
        5.2.3 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女大学生展示自我
    5.3 营造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5.3.1 建设美好和谐家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3.2 培育健康家风家训养成子女良好品德
    5.4 提升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5.4.1 提高自身素养
        5.4.2 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5.4.3 参加社会实践践行理想信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口语障碍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语言学习口语障碍相关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Swain的输出假说
        二、Krashen输入假说
第三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过程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课堂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方法
        三、访谈调查方法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输出障碍成因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三节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表达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表达障碍的主观因素
        二、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输出障碍的客观因素
    第四节 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克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输出障碍的对策
    第一节 针对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对策
        一、加强非英语专业大学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英语口语能力
        二、设置更多的英语活动,创设更好的语言环境
        三、增设英语口语课程
    第二节 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的策略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应遵循口语教学原则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应设置多样课堂活动
        三、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语言环境
        四、非英语专业大学教师应坚持适度纠错
        五、非英语专业大学教师应重视口语输出与输入
    第三节 针对学生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口语观念
        二、重视日常口语训练
结束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 结果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高频关键词分析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3 讨论

(10)当前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二、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案

四、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基于网络语言暴力治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魏望.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D]. 罗生红.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4]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及其调适 ——基于温州高校的调研[D]. 王真真. 温州大学, 2019(01)
  • [5]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消极行为的表现、成因以及对策研究[D]. 周蓓. 苏州大学, 2018(04)
  • [6]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7]当代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谭华钰.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8]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D]. 林丽真.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9]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J]. 陈勇钢,秦娟华. 中国学校卫生, 2016(09)
  • [10]当前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 王海明,邵晶. 教育与职业, 2016(17)

标签:;  ;  ;  ;  ;  

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