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琼[1](2020)在《我国《审计法》中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计制度是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我国《审计法》中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落脚点,对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的立法现状和审计实践进行了延伸反思。一方面,从审计立法方面讲,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主要的审计(公告)体制的几种类型,认为“行政型”审计体制对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本文认为应该改“可以”为“应当”,将授权性规范向命令性规范转变,同时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审批程序进行简化和调整,对“行政型”审计体制作出与时俱进的变革。另一方面,从审计实践方面讲,本文介绍了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在立法和实践方面的基本现状,并以甘肃审计系统的审计实践工作为例,认为省审计厅在审计报告中明确要求对审计结果面向社会公告,但除了印发单行本之外,公示的方式非常有限,社会监督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县级审计局在审计报告中只字未提公告审计结果的字样,基层审计单位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依然是改革的重灾区,需要花大气力打通审计公开的最后一公里。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阐述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审计结果公告的基本定义、理论依据、现实意义。第三章介绍了世界主要的审计(公告)体制的概况,分析了“行政型”审计体制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重要影响。第四章介绍了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包括发展历程、立法现状和四大缺陷。第五章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审计实践工作,从甘肃省审计系统的近百份审计报告中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案例,来说明我国省级和县级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工作的现状。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和对策,包括审计立法方面的对策和审计实践方面的建议。

高晓霞[2](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林锋[3](2019)在《公用事业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基于福州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中国经济四十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大量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战略、资源等经济、安全领域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随着十八大以后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要求的不断升级,原先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规范公司治理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成为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企业治理过程中的监督与服务的重要作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水、电、气等公用事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国家建设部分别于2002年、2004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允许委托特许经营的行业准则得以明确,有力推动了城市公用事业的改革,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在此背景下,公用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摆在公用事业企业面前的难题集中在如何防范经营风险、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本文将福州水务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就其成因制定了应对策略。不但能够有利于该企业完善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及优化内部审计结构,同时还能够以侧面视角对公用事业企业内部审计情况及不足进行深入揭示,并加深认知,对其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有效规避运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帅[4](2019)在《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文中认为恢复重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比较科学合理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我国国家审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职责任务和履职特点,创新体制机制,针对不同时期国家与政府工作重心来确定的审计工作对象以及新形势下的审计目标,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为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审计道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逼出改革。早期军队创造的直线命令与科层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早期的公共行政;企业创造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取得了全球化竞争中的生存发展空间,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新公共管理;企业为寻求多元化,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在竞争者、客户以及上下游合作和资本运作中运用更多企业治理,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公共治理。从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公共治理理论,每一个理论阶段性地影响着我国政府从政治统治型发展到经济建设型再到公共服务型,从全能到有限的认识转变。制度变迁理论则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影响着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过程。国家审计既是政府管理的工具,也是管理政府的工具,更是促进政府民主法治的工具。在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审计必将在新时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必将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结构调整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历史是一本没有修饰的教科书,真实的反映出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国家审计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任何改进与完善都需“回顾过去、基于现在、着眼未来”。因此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出发:首先,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基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通过梳理改革中审计标志性事件,对国家审计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与描述;其次,运用比较分析法,结合不同时期的理论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及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研究学习,得出不同时期因何种理论主导了政府行政体制的转变进而影响审计的发展方向;最后,通过国家政策与政府转型的现实环境以及历史分析得出公共治理下的国家审计制度完善应做出的努力。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第一,现如今检索到的国家审计阶段划分主要是以审计方式、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模式来划分的阶段,再扩大范围后,涉及到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时,多出了以审计理念、审计边界以及审计本质认识等的阶段划分。本文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根据审计标志性事件划分阶段。第二,理论分析了在不同理念引导下的政府转型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并揭示了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国家审计职能由扒粪者到管理者进而发展为建设者。第三,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准则,剖析国家审计在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审计的对象。随着法治中国的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下,通过对国家审计职能演进及逻辑的梳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邱为学[5](2019)在《审计结果运用研究 ——以G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例》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水平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这一成绩却建立在牺牲资源的基础上,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尤其是大气、土地、水等资源污染严重,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形势不容乐观。前几年,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度,这一工作的实行就是通过追究领导干部履职期间的责任,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共创和谐社会的目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开展的好坏,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结果运用不够充分,不仅仅会导致经济问题,还会遗留自然资源的问题,影响审计在领导和群众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以充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运用理论,帮助审计机关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的运用,规范运用程序与方式为目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系统化的分析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运用主体及其法律依据,类型化的划分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运用方式和规范化的研究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运用程序问题。在目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陆续开展阶段,本文结合依法行政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行政公开理论,以G市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审计案例,分析了G市审计案例中审计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发现其问题集中体现在审计结果运用主体不明、审计运用方式不清、审计运用程序不健全以及审计运用风险中。将主体系统化的分为分为审计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党委政府及人大、司法机关、环境主管部门和中央与各级审计委员会,把运用方式类型化的按审计机关与非审计机关分类,将其分为公开、提供信息、建议、备案、依据、评价、审议等类别。将程序规范化的分为审计结果的审议、公开、提供信息、问责追责、整改反馈这五个部分,并研究分析了审计运用风险影响因素以及风险防范的对策,最后做出结论与四点建议,一是明确审计结果运用主体、二是熟悉审计结果运用方式、三是规范审计结果运用程序、四是强化审计结果运用风险防范。

李雅昕[6](2019)在《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Z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现实中,国有企业负责人贪污腐败等行为层出不穷,造成了很多不良社会影响。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成为监督国有企业负责人合法合规行使职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必要手段。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在审计领域的一个创新,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规定,给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提供了依据,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实施细则还不够完善,审计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也有很大的自主裁定权,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为题,以对Z企业案例的分析为切入点,分析出这类审计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成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以及文献综述。第二,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厘清。第三,对Z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案例进行分析,简要介绍了Z企业基本情况,Z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概况、审计实施流程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引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审计前期准备不够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审计计划的范围不足够、审计开展时间滞后这两方面,审计方案实施不到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审计评价内容不够准确、审计方法稍显落后、对境外子公司审计不仔细这三方面,审计报告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责任划分不明确、结果公开落实不到位、监督审计整改不够这三方面。进而对每个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审计准备阶段主要存在审计机构本身条件的约束、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够等因素。在审计实施阶段存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审计人员思维受到局限、对境外审计缺乏系统体系等因素。在审计报告阶段存在国有企业内部情况复杂、缺少结果公开和利用的具体规定、审计人员和企业的不重视等因素。第五,结合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充分重视审计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加入更多审计人员,扩大审计计划范围、提高在任期内实施审计的频率;其次,强化审计方案的全面实施,主要是完善审计评价体系、改进审计方法、加强对境外子公司审计;最后,确保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主要是清晰划分责任界限、加强审计结果公告落实、强化结果运用整改。第六,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得出本文对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建议,并对未来这一类型的审计发展进行了展望。

娄小乐[7](2019)在《M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案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党在多次会议中一直把扶贫脱贫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任务,要求2020年实现全部摘帽摆脱贫困的目标。为了实施精准的扶贫方略,加快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引导劳务输出脱贫,实行迁地扶贫。结合生态保护与扶贫,重点加强脱贫教育,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扶贫,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摆脱贫困,探索一系列涉及农业,造福人民的政策措施。在当前阶段,各级政府也采取各种方式,结合本地自身优势,帮助人民走向富裕。但是,财政扶贫资金是否真的全部使用到了贫困人民身上,政府所做的扶贫工作是否对贫困人民提供了有效帮助,我们不能只听优美的赞颂,不能只看华丽的数据,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管,将财政扶贫工作通过客观准确的审计报告展示出来,才能真正辨别出扶贫工作的成就和短板,并进而通过审计部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帮助更好实现扶贫目标。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M县财政扶贫资金的审计案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求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议,丰富扶贫资金审计的内容。首先,本文回顾了贫困与财政扶贫现状、政府审计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现状的相关国内外文献。国外对于政府财政投入财政资金用于扶贫的现象很少,但对于贫困和绩效审计的研究已较为完善。但国内政府审计理论中特别是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的理论中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理论研究支撑也非常匮乏。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现存在诸多问题,学界所提出的对策没有充足的理论支撑,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方法论。这为本文提供了文献基础和研究思路。其次,本文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相关概念做出了概念界定,主要包括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的相关概念、意义及特点,同时以公共财政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三个理论为理论基础。最后,本文以M县精准扶贫资金审计案例为例,对M县贫困情况和扶贫成果进行了初步介绍后,重点从扶贫资金审计实施程序的两个方面详细描述审计过程,分别是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开展审计工作,最后总结M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审计的覆盖面不足、审计结果的内容公开不全面、地方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缺乏有效的审计协同合作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的创新与贡献在于以M县精准扶贫资金审计为案例,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提出有充足理论支撑的对策,为与M县情况相似的县级地区的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工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促进地方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发展。希望能够对M县的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的发展提升做出自己能做的贡献,提高M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水平,丰富M县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使M县早日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跟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叶倩芸[8](2018)在《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廉洁风气建设巩固的支撑力量。由于不同行业企业的特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还有待探索,其中存在一些尚须解决的问题。论文选取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研究案例,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实施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案。论文首先概述了实施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总体流程,涵盖从审计机构接受委托、成立审计小组都实施审计得出结果,针对审计过程中具体采用的审计方法程序进行详细描述,包括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以及管理和社会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然后对整体审计过程及方法等流程进行存在问题分析。研究发现在实施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存有五类主要问题:审计小组力量薄弱、审计重点不明确、方法程序有缺陷、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审计结果反馈环节未建立等。最后,论文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简要描述审计机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方案改进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关于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建议,从审计人员的选择、审计方法程序与审计评价指标优化以及落实审计结果运用反馈出发来进行优化。其中,为了全面评价和界定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是否得到了履行、被审计人员个人行为是否存有违法违纪等问题,设计和选取了定量及定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以确保其符合逻辑,以便于最后得出合理的审计结果。通过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研究,可以为审计机构今后针对建筑类企业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审计质量、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经验参考意义。

徐纯[9](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周文强[10](2014)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审计提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特有的审计类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地设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评价的基础性步骤。但是,目前没有科学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和规范具体的评价,这种情况极易使审计实践中的审计评价流于形式、审计风险提高、不能充分发挥对党政领导干部这一特殊公共管理群体的审计监督作用。因此,无论在审计实践中需要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还是在推进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建设中引导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也有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是:首先对国家审计产生原因、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理论分析;对党政领导干部这一特殊公共管理群体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建设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导向。第二,分析构建统一规范、易于操作的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审计实践中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难点。第三,结合以上内容,运用模型方法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审计实践对评价指标进行选择和设计;最后,阐述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审计法》中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文献综述
    1.5 论文创新
第二章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内涵
    2.1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定义
    2.2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
    2.3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实意义
        2.3.1 推动透明政府的建设
        2.3.2 推进民主法治的进程
        2.3.3 提升国家审计的地位
第三章 世界主要的审计(公告)制度概况
    3.1 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公告)制度
        3.1.1 “立法型”审计机关及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3.1.2 “司法型”审计机关及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3.1.3 “行政型”审计机关及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3.2 中国台湾地区的审计(公告)制度
    3.3 中国大陆解放以后审计(公告)制度的发展
    3.4 “行政型”审计体制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现状
    4.1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历程
    4.2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立法现状
    4.3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四大缺陷
        4.3.1 模糊的授权性规定
        4.3.2 不独立的审批程序
        4.3.3 公告内容范围狭窄
        4.3.4 公告方式存在缺陷
第五章 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四个案例
    5.1 案例一:甘肃省审计厅对A单位2015至2016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
    5.2 案例二:甘肃省审计厅对B县政府2017年扶贫资金分配管理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
    5.3 案例三:C县审计局对该县2018年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
    5.4 案例四:D县审计局对该县财政局2018年度县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5.5 案例分析:省审计厅与县审计局审计结果公告情况分析
第六章 立法与实践层面的结论与对策
    6.1 审计立法方面的对策
        6.1.1 完善相关法律
        6.1.2 修订审批程序
    6.2 审计实践方面的建议
        6.2.1 拓展公告内容
        6.2.2 创新公告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2)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公用事业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基于福州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分析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内部审计在我国发展概述
    第一节 内部审计相关理论发展概述
    第二节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概述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
第三章 福州水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分析
    第一节 福州水务基本情况
    第二节 福州水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
    第三节 福州水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福州水务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思路及措施
    第一节 基本思路与原则
    第二节 具体措施
第五章 加强国有公用事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第一节 公用事业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
    第二节 加强国有公用事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福州水务2017年内部申请实施情况汇总表
附录3 审计流程
致谢

(4)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审计体制
        (二)审计理论结构研究
        (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的阶段划分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创新点与局限性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二、公共治理理论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公共治理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三、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制度变迁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第三章 国家审计的重建与探索:1978-1992年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审计署的恢复重建
        (一)财政压力下进行的国企放权改革
        (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宪法》正式确立审计机关地位
    二、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承包制经营促进的国家审计
        (一)为严肃财经法纪重点进行的国企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前身
    三、松绑放权下的央地关系助推国家审计发展
        (一)审计署的有力发展
        (二)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
        (三)建立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制度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一)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理念转变
        (二)财政压力之下的现实需求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第四章 国家审计的规范发展:1993-2005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审计制度的规范化
        (一)《审计法》的正式出台
        (二)分税制改革与政府预算管理权上收
        (三)由不触动产权制度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
    二、央地财政关系的变化导致的财政审计变革
        (一)预算审计的不断完善
        (二)与分税制改革相适应的税收征管审计
    三、国企改制下的国家审计发展
        (一)为加强宏观调控发展的金融机构审计
        (二)重点企业采取行业审计方式
        (三)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一)管理理念的深入
        (二)职能优化的现实需求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第五章 国家审计的全面深化:2006-2018年
    一、全面改革下国家审计目标的转变
        (一)与审计紧密相连的政府会计改革
        (二)准确定位后的政府转型
        (三)监察委员会的正式确立
        (四)《审计法》加紧重新修订中
    二、服务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
        (一)由真实合法审计向效益审计的转化
        (二)与监察委员会发挥协同作用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式确立
    三、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国家审计发展
        (一)为污染防治攻坚战而努力的资源环境审计
        (二)审计维民的民生审计
        (三)中央审计委员会的设立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一)治理理念的渗透
        (二)“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现实需求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国家审计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家审计改革是一种嵌入式改革
    二、建议
        (一)国家审计宜坚持特殊行政型审计体制
        (二)国家审计要融合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同发挥作用
        (三)国家审计要注重文化发展与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审计结果运用研究 ——以G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1.2.2 国内文献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径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依法行政理论
        2.1.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1.3 行政公开理论
3 案例分析—G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3.1 审计背景和审计目标
        3.1.1 审计背景
        3.1.2 审计目标
        3.1.3 总体工作安排及思路
    3.2 审计实施过程及发现问题
        3.2.1 审计流程
        3.2.2 审计发现的问题及线索
        3.2.3 审计结论
        3.2.4 基于上述案例审计结果运用问题
4 审计结果运用主体分析
    4.1 审计机关运用依据
    4.2 组织人事部门运用依据
    4.3 纪检监察机关运用依据
    4.4 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运用依据
    4.5 党委政府及人大运用依据
    4.6 司法机关运用依据
    4.7 环境主管部门运用依据
    4.8 中央和各级审计委员会运用依据
5 审计结果运用方式
    5.1 审计机关运用方式
        5.1.1 公开
        5.1.2 提供信息
        5.1.3 建议
        5.1.4 依据
        5.1.5 备案
    5.2 非审计机关运用方式
        5.2.1 依据
        5.2.2 参考
        5.2.3 审议
        5.2.4 备案
6 审计结果运用程序
    6.1 审议结果
    6.2 公开结果
    6.3 提供信息
    6.4 问责追责
    6.5 整改反馈
7 审计结果运用风险及风险防范
    7.1 审计运用风险影响因素
        7.1.1 外部因素
        7.1.2 主观因素
    7.2 审计运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7.2.1 外部因素防范对策
        7.2.2 主观因素防范对策
8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建议
        8.2.1 明确审计结果运用主体
        8.2.2 熟悉审计结果运用方式
        8.2.3 规范审计结果运用程序
        8.2.4 强化审计结果运用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致谢

(6)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Z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五)文献综述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Z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一)Z企业及其负责人基本情况介绍
    (二)Z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概况
    (三)Z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流程
    (四)Z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
五、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重视审计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强化审计方案的全面实施
    (三)确保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M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二、财政扶贫资金审计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M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的案例分析
    (一)M县财政扶贫基本情况
    (二)M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实施程序
四、M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二)主要原因
五、M县完善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的建议
    (一)扩大审计覆盖面
    (二)充分利用审计机关新媒体,提高审计信息公开水平
    (三)使用同级互审,提高审计独立性
    (四)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协同作用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
        1.2.2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
        1.2.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经济责任审计及其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2.1 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2.2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
        2.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2.2 人本管理理论
    2.3 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依据
第3章 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概况
    3.1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总体情况
    3.2 计划准备阶段
        3.2.1 成立审计小组
        3.2.2 收集审计资料及确定审计内容
        3.2.3 确立审计计划
    3.3 审计实施阶段
        3.3.1 进驻R集团及实行承诺制度
        3.3.2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3.3.3 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
        3.3.4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查
        3.3.5 管理及社会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核
    3.4 审计报告阶段
        3.4.1 汇总底稿及交换审计意见
        3.4.2 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第4章 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
    4.1 审计小组力量薄弱
        4.1.1 专业知识不充足
        4.1.2 风险意识薄弱
    4.2 审计重点不明确
        4.2.1 审计重点范围过宽
        4.2.2 审计重点不在“人”
    4.3 审计程序存在缺陷
        4.3.1 了解被审计单位不充分
        4.3.2 内控评价程序不完整
        4.3.3 应收账款审计程序流于形式
        4.3.4 比较分析程序未执行
        4.3.5 函证程序控制不严
        4.3.6 国有资产增保值审查程序简单
    4.4 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4.5 审计结果反馈环节未确立
第5章 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改进建议
    5.1 选择合适的审计人员
    5.2 改进审计方法程序
    5.3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5.4 建立审计结果反馈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免疫系统理论
        三、国家良治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五、理论评述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理论评述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二、国家审计功能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一、审计组织方式
        二、审计实施方式
        三、审计评价方式
        四、审计结论作出
        五、审计报告方式
        六、审计成果运用
        七、审计人员管理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词频分析
        二、关键词分析
        三、语义网分析
        四、聚类分析
        五、情感分析
        六、主题分析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
        1. 国家审计产生的理论分析
        2.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类型
        1. 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 经济责任的含义及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性分析
        3. 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 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建设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导向
二、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实践必要性和存在的难点
    (一)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二) 构建统一规范、易于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面临的难点
三、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1. 评价的主要对象及主要内容
        2. 评价的基本原则
        3. 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选择
        1. 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2. 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型
        1.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审计程序中的设置
        2. 指标库
        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模型框架
    (四)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区别
        2. 廉政建设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审计法》中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D]. 杨琼. 兰州大学, 2020(01)
  • [2]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公用事业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基于福州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D]. 林锋. 厦门大学, 2019(02)
  • [4]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D]. 张帅. 河南大学, 2019(01)
  • [5]审计结果运用研究 ——以G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例[D]. 邱为学.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6]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Z企业为例[D]. 李雅昕.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7]M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案例研究[D]. 娄小乐.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8]R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研究[D]. 叶倩芸. 湘潭大学, 2018(03)
  • [9]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周文强. 内蒙古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