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芳,陈静静,陈霞[1](2021)在《老年患者冠心病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根据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冠心病主要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两大类。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二级预防、改善症状,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主要应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抗心肌缺血等药物,外科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年来,冠心病一级预防、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凝以及溶栓治疗的规范性不断更新,冠心病患者经系统性治疗后病情均得到良好控制。未来外科与内科联合治疗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趋势。

汪杰[2](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筛选瓜蒌薤白半夏汤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活性成分,预测其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建立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药物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利Uniprot数据库筛除药物的非人类靶点并校正为官方名称。通过TTD数据、Gene Cards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获取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的Cyto NCA插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活性成分。在String数据库获取交集靶点蛋白的高置信度交互作用关系,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 NCA插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靶点。从PDB数据库获取靶点蛋白的结构,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验证,并将结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Up_Tissue组织分布的富集分析,并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结果1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TCMSP平台共筛选到满足OB>30%、DL>0.18同时有预测靶点的活性成分33种。瓜蒌含有10种活性成分,薤白含有11种活性成分,半夏含有13种活性成分,其中β-谷甾醇(MOL000358)在薤白和半夏中均有分布。在TCMSP平台上共收集到活性成分的预测靶点137个,瓜蒌的活性成分有30个作用靶点,薤白的活性成分有119个作用靶点,半夏的活性成分有83个作用靶点。2 冠心病相关靶点和交集靶点:基于TTD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和Dis Ge NET数据库筛选冠心病的相关靶点共1221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共有68个。3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基于Cytoscape软件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网络共含有105个节点和390条边,包括了1个疾病节点,3个药物节点,33个活性成分节点,68个靶点节点。Cyto NCA插件的拓扑学分析结果显示,度值Degree中位数为6,介度中心数BC中位数为24.706522,紧密中心数CC中位数为0.37313432,共有6个活性成分满足核心活性成分的筛选条件,分别为槲皮素(MOL000098)、β-谷甾醇(MOL000358)、胞嘧啶核苷(MOL002670)、豆甾醇(MOL000449)、柚皮素(MOL004328)、黄芩苷(MOL002714)。4 靶点蛋白PPI网络:基于String数据库反馈的交集靶点蛋白的高置信度交互作用信息,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靶点蛋白PPI网络。去除与其他靶点蛋白没有相互作用的靶点后,网络共有67个节点、244条边。节点的直径越大、颜色越深代表节点Degree值越高、与之相互作用的靶点蛋白越多,边越粗、颜色越深代表两靶点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越强。Cyto NCA插件的拓扑学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度值Degree中位数为5,介度中心数BC中位数为17.139444,紧密中心数CC中位数为0.15456675,共有16个靶点满足核心靶点的筛选条件,IL6、MAPK1、VEGFA、TP53、IL1B、PTGS2、CCL2、EGF、EGFR、HMOX1、NOS3、MAPK14、ESR1、MMP2、CAT、AR。5 分子对接模拟验证:从PDB数据库获取靶点蛋白的信息。利用Autodock_vina软件计算的靶点蛋白与活性成分间的最低结合能,所有的最低结合能结果均小于-5k J?mol-1,说明受体蛋白与活性成分具有结合活性,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构象。核心活性成分与受体蛋白的最低结合能大部分大于阿司匹林分子与受体蛋白的最低结合能,验证了靶点蛋白受体及配体选择的合理性。分子对接模拟验证显示,活性成分分子与周围分子通过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形成较为稳定的构象。6 富集分析结果:通过David数据库获取部分富集分析结果。GO生物学富集分析共富集到307个GO条目,包括219个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es,BP)条目、36个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条目和52个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条目,涉及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nitric oxide biosynthetic process)、对缺氧的反应(response to hypoxia)、MAPK活性的激活(activation of MAPK activity)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30条通路,涉及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组织分布富集分析共富集到10个条目,主要涉及纤维母细胞、肝、血小板、心、外周血、白细胞、血等部位。7 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共有122个节点和437条边,涉及3种药物、33种活性成分、56个潜在靶点、30条KEGG通路,体现了瓜蒌薤白半夏汤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有着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结论:(1)通过数据库检索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具有多种化合物成分,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是多种活性成分共同发挥作用,其中槲皮素、柚皮素、黄芩素、黄芩苷等可能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成分(2)通过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筛选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活性成分可作用于多个靶点,瓜蒌薤白半夏汤主要通过IL6(白细胞介素-6)、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TP53(细胞肿瘤抗原p53)、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L-1β(白细胞介素-1β)、PTGS2(前列腺素G/H合酶2)、CCL2(C-C基序趋化因子2)、EGF(表皮生长因子)、HMOX1(血红素加氧酶1)、NOS3(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等靶点作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靶点(3)通过GO分析和KEGG分析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主要通过调节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positive regulation of nitric oxide biosynthetic process)、抗缺氧(response to hypoxia)、血红素结合(heme binding)、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血管舒张阳性调节(positive regulation of vasodilation)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了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钙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

金晓[3](2020)在《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广东地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益气活血化痰法为切入点,评估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临床研究以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参术冠心方,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安慰剂,连续治疗6个月后评估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为: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脂四项(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医证候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研究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60例,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临床用药及两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人数分布等基线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LDLC水平有所降低,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 LDLC:2.84±0.93mmmol/LVS 治疗后 2.39±0.65 mmol/L,P=0.006);在治疗 6个月后,试验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LDLC:2.39±0.65mmol/LVS对照组2.77±0.74,P=0.040)。两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患者T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治疗前4.42±0.96mmol/LVS治疗后 3.73±0.52mmol/L,P<0.001,对照组 TC:治疗前 4.70±1.24 mmol/LVS 治疗后4.21±0.73 mmol/L,P=0.042)。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的TC水平,发现试验组TC水平较对照组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 3.73 ± 0.52 VS对照组TC 4.21±0.73,P=0.006),说明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参术冠心方能更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TC水平。而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sCRP水平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在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在治疗6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判断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6.37%。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更具有优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方面,将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评分(PL、AS、AF、TS、DP)进行比较,二组患者的SAQ各项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分别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比较治疗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肝功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肾功能(尿素氮、肌酐)的指标变化,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参术冠心方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本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参术冠心方可以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提高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的有效率,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并且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第二部分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目的:(1)整理和统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2)梳理中医药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情况。方法:本文献研究采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检索词,主要检索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确定基因芯片、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转录组、lncRNA、miRNA、mRNA作为检索词,主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维普网(Chinese VIP information,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 Pubmed 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提取基本资料,并通过EXCEL表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及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基因组学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文章有864篇,下载阅读全文,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16篇。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冠心病的文章有8篇,心肌梗死的文章有22篇,心肌缺血的文章有16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高血压的文章有36篇,心房颤动的文章有14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心肌病的文章有2篇,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文章有3篇,肺动脉高压的文章有9篇。在纳入的文献中,有59项研究探索疾病的差异基因表达谱(mRNA),32项研究探讨疾病的差异miRNA,8项研究探讨疾病的lncRNA表达,6项研究探讨疾病的circRNA表达,1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miRNA进行联合分析,4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联合分析,3项研究选择miRNA+m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circRNA+mi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lncRNA+circRNA进行关联分析,1项研究以DNA为研究指标。纳入符合条件的116项研究中,有41项研究涉及中医。纳入的心肌缺血相关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有8项,其中4项为针刺干预心肌缺血的基因组学研究,4项为中药复方干预心肌梗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高血压相关组学研究涉及中医的研究有23项,其中8项研究涉及针刺治疗,11项研究涉及中药干预高血压治疗效果,4项研究涉及中医证型,其中肝阳上亢相关证型1例,3项研究涉及血瘀相关证型。心力衰竭相关研究中有1项涉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相关组学分析。在纳入的中医文献中,其中21项研究补充了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了 RT-PCR验证,其中只有一项研究提供验证的样本数量,余下研究均未提供验证的样本量。有22项研究对差异基因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通路分析,从通路角度以及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成分等多个方面对中医药干预心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论:通过整理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分析目前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医药干预机制方面的基因组学相关探讨,中医证型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从纳入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得出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仍有待提升。第三部分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目的:从基因组学层面探索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脂质代谢的机制,为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并提供基因水平层面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临床研究,按照性别、年龄、药物使用情况等匹配原则,最终选出参术冠心方组4例,安慰剂组7例,抽取干预时间6个月后的患者全血进行基因芯片相关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分别检测参术冠心方组和安慰剂组全血中的lncRNA、circRNA和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两组之间比较的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对获得的差异基因通过DAVID网站对核心基因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基因本体论)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过StarBase数据库用于筛选差异lncRNA和差异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与mmiRNA-mRNA相互作用集成,使用Cytoscape软件建立lncRNA-mRNA-miRNA ceRNA网络。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探索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的相关功能。通过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及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进一步筛选出lncRNA-mRNA关系对,探索差异lncRNA的功能。结果:1.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最终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有35个差异lncRNA(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5个),85个差异mRNA(上调基因55个,下调基因30个),20个差异circRNA(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个)。通过对差异mRNA的功能分别进行检索分析,通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以下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对差异 circRNA 进行相关功能检索,发现ARHGAP1、TCF12、CEMIP及COLGALT1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2.根据芯片实验结果,将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最后得出10个核心基因:CACNA2D2,CACNA2D3,DNAJC6,FGF12,SGSM2,CACNA1G,LRP6,KIF25,OXTR,UPB1。检索核心基因功能最终发现其中LRP6、SGSM2、OXTR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3.总差异mRNA的GO项目富集包含113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107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367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其中与冠脉临界病变密切相关的GO条目主要包括:如胆固醇代谢,收缩过程中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Wnt通路、动脉血压调节等。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信号通路、Rapl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4.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的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中主要包括: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miRNA(miR-24,miR-27,miR-363,miR-125),mRNA(CNNM3,PEG10,MCOLN2,ULK3)。其中miR-24、miR-27已被证实在机体的脂肪生成、炎症、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等方面作为重要的靶向标志物。miR-363可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氧诱导的凋亡和miR-125与心肌细胞调节密切相关,PEG10与心肌肥厚密切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24,miR-27,miR-363,miR-125 及 PEG10。5.本次研究筛选出的差异circRNA主要有21个,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富集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生物学过程。最终得出circRNA的host基因的GO富集项目包含64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84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123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通过GO分析发现总circRNA 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DNA修复,嗜脂性正调控,蛋白激酶C活性的正调控,组蛋白H3-K9乙酰化的调节,CTD磷酸酶活性,L-天冬氨酸跨膜转运活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对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进行KEGG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通路。从KEGG结果发现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O-聚糖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细胞衰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6.LncRNA共表达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分析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p53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TGF-beta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DNA修复等。根据lncRNA与gene表达相关性,其中lncRNA顺式调控的基因主要包括:lncRNA ITFG1-AS1与ITFG1的关系对。对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主要发现有4个mRNA(RAD54L2,CNNM3,KIF18B,GPANK1)和 3 个 lncRNA(NR134460.1,NR145490.1,XR001753092.2)形成 lncRNA-mRNA靶标互作网络图。7.本研究确定对 mRNA(ALDH1A2、CD300A、CEP72、DDAH2、HDAC5、SYTL4)及lncRNA(LOC105374150,DNAJC9-AS1、LOC105372209)在 11 例样本中进行 q-PCR 验证实验。其中基因ALDH1A2、SYTL4及LOC105372209共设计3次引物均CT值高或溶解曲线非单一峰,预实验失败,通过q-PCR实验结果展示其中q-PCR验证结果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的差异基因CEP72、HDAC5上调及差异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上调,差异基因DDAH2下调,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q-PCR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结论:在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组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存在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的脂质代谢与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NA(miR24,miR27)及mRNA(SLC22A1、ABCB1、SGSM2、LRP6、OXTR,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及 circRNA(ARHGAP1、CEMIP、COLGALT1)和 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通过 q-PCR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通过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参术冠心方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胆固醇代谢,心肌收缩,内皮细胞增殖的调控,及mTO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代谢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其中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相关的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 通路、Rap1信号通路。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4](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余江平[5](2018)在《某地区8家医疗机构冠心病患者用药现状研究及控制医药费用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回顾性方法研究某地区8家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冠心病患者用药情况,了解临床上对冠心病的治疗用药现状,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用药培训教育。2、按照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关于控制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意见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文件精神,调查质子泵抑制剂、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等重点监控药品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合理使用情况,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3、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国家卫计委等相关部门相继发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医院药品收入(不含中药饮片)占总收入的比例总体应降到30%左右,医药控费已被提上议事日程,通过本研究了解控制医药费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医药控费的措施和方法。方法:通过医保信息系统提取绵阳地区8家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三年时间的第一诊断为冠心病病例,排除死亡及住院不满两天的病例,每家医院符合条件病例随机排序,病例总数除以200的商取整数部分作为间隔,总计各抽取200份病例并提取明细数据,作为分析样本。按药理作用对治疗药物进行分类,采用EXCEL 2007、ACCESS2007、SPSS 19.0软件对样本明细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得到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日、金额、药品明细、药品联用数据、各类药物的使用数据,参照国内外冠心病治疗用药指南、专家共识以及高质量的循证研究文献分析评价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药品费用构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本研究显示纳入人群男性患者占55.8%,平均年龄73.0±10.6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4.9±9.5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3.2天,人均住院费用为12052.2元,平均药占比为35.2%,冠心病治疗药物金额占总药费的72.4%。调脂药物使用率是80.9%,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是46.9%,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是76.1%。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联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数量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数量的66.2%;中成药以及改善循环的中药提取成分的化学药物总金额占冠心病治疗用药药费的37.8%,总药费的27.3%,该类药品无指征使用品种数占该类药品总品种数的17.6%,该类药物2至4个药物联用、几个中成药注射剂轮换使用现象比较普遍;14个改善心肌能量及代谢的药物有6个药物超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药;扩血管药物前列地尔注射剂金额占冠心病治疗药物总金额的13.8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使用220人次,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使用530人次;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剂使用人次是该药口服剂使用人次的四分之一;单用血脂康、非诺贝特调脂各1例,2例选用了普萘洛尔,15例选用了短效的硝苯地平普通片,2例选用了双嘧达莫片。有42例将氯吡格雷与奥美拉唑联用。结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平均住院日高于文献报道。8家医疗机构的冠心病治疗药物都存在不合理使用,在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等主要治疗药物上使用还显不足,需在冠心病患者中扩大使用。辅助用药存在较多问题:质子泵抑制剂、改善心肌能量及代谢的药物、中成药及改善循环的中药提取成分的化学药物存在无指征使用;中成药及改善循环的中药提取成分的化学药物不合理联用、轮换使用严重,存在滥用、误用的现象;扩血管药物前列地尔金额占比较高;这些药物需要重点监控使用。药物选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未作为首选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提倡选用口服剂型,尽量不用静脉剂型;单用非诺贝特、选用硝苯地平普通片、双嘧达莫、普萘洛尔等欠合理。个别药物联用如氯吡格雷与奥美拉唑联用存在安全隐患。在药物治疗新进展上体现不足,除本地经济状况因素外,也与医师参与培训不足、诊疗新进展传播不及时不到位有关;临床药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到合理用药培训、指导和监督、临床路径药物治疗方案的拟定、病区医嘱点评、以及以药物经济学为基础的药品价格谈判中去,积极协助医保控费、对重点药品使用进行监控,避免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降低药占比,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6](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7](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研究指明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赵文霞[8](2016)在《乌灵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心肾阴虚型)临床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乌灵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心肾阴虚型)临床疗效的影响,揭示双心治疗优于单心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来我院我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稳定型心绞痛(心肾阴虚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 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乌灵胶囊(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疗程28天。分别观察中医证候、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硝酸甘油使用量、平板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记录试验过程中的不良事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43.4%,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平板运动负荷试验(ETT):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ETT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硝酸甘油使用量:试验组停药率为73.4%,对照组停药率分为43.3%,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每项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两组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稳定型心绞痛通过乌灵胶囊调节情志,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增加患者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2.乌灵胶囊临床应用安全。3.本试验揭示了“双心”治疗优于“单心”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黄任佳,杨宏杰[9](2015)在《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状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重视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的治疗,有益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和冠心病已经显示了一些特色和优势,开展对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伴冠心病证候病机的研究,加强有效中成药的科学评价,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研究水平。

薛燕[10](2015)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3例为观察组,并以前一年度收治的39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依那普利治疗,持续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一定的缓解,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治疗总有效率以95.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55%,对比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率上,观察组以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64%,对比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满意度上,观察组也以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对比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为冠心病患者施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其治疗效果更好,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升了其生活质量,具有很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二、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患者冠心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1.2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2 治疗策略
    2.1 内科治疗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
        2.1.3抗血小板类药物
        2.1.4 抗凝药物
        2.1.5 扩冠状动脉治疗
        2.1.6 静脉溶栓治疗
        2.1.7 抗血小板、抗缺血、抗凝药物治疗NSTEMI
        2.1.8多药联合治疗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2.2 外科治疗
3 小结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理论研究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1.1 疾病的命名和历史沿革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疗
        1.1.4 小结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病因
        1.2.2 病理生理
        1.2.3 发病机制
        1.2.4 诊断标准
        1.2.5 治疗
        1.2.6 小结
    1.3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1 单味药研究
        1.3.2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复方研究
        1.3.3 小结
第二章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研究一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小结
    2.2 研究二冠心病靶点的筛选和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2.1 冠心病靶点
        2.2.2.2 Venn 图及潜在作用靶点
        2.2.2.3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
        2.2.3 小结
    2.3 研究三潜在作用靶点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小结
    2.4 研究四潜在作用靶点的分子对接模拟验证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
        2.4.3 小结
    2.5 研究五潜在作用靶点的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2.5.1 数据库和软件
        2.5.2 方法
        2.5.3 结果
        2.5.4 小结
    2.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PI3K/AKT 信号通路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1.1 西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1.1.1 冠脉临界病变的流行病学
        1.1.2 冠脉临界病变及冠脉临界病变诱发心绞痛的机制
        1.1.3 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1.2 中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1.2.1 胸痹的命名
        1.2.2 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认识
        1.2.3 胸痹气虚痰瘀证证候研究
        1.2.4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1.2.5 参术冠心方的理论基础及前期研究
第二章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随机方法
        2.4.2 样本量
    2.5 研究方法
        2.5.1 干预措施
        2.5.2 合并疾病相关治疗事项
        2.5.3 一般资料统计
        2.5.4 疗效评价指标
        2.5.5 疗效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点
        2.5.6 安全性观察指标
        2.5.7 观察记录方法
        2.5.8 疗效评定标准
        2.5.9 相关仪器设备
        2.5.10 左心室前间壁跨壁灌注梯度测量方法
        2.5.11 统计学处理
        2.5.12 伦理监管
    2.6 研究结果
        2.6.1 研究完成概况
        2.6.2 患者一般资料
        2.6.3 两组患者西药使用情况比较
        2.6.4 治疗前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2.6.5 疗效指标
        2.6.6 安全性指标比较
    2.7 讨论
        2.7.1 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思路及理论源流
        2.7.2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2.7.3 参术冠心方可用于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7.4 结论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获取及检索方法
    3.3 研究纳入标准
        3.3.1 研究疾病
        3.3.2 文献类型
        3.3.3 研究技术
        3.3.4 研究指标
        3.3.5 研究内容
    3.4 文献筛选
    3.5 资料提取与分析
    3.6 结果
        3.6.1 文献检索结果
        3.6.2 纳入研究基本资料分析
    3.7 讨论
        3.7.1 基因组学研究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3.7.2 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3.7.3 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有待提升
第四章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基因组学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2.1 病例来源及一般临床资料
    4.3 材料与方法
        4.3.1 主要仪器、药品和试剂
        4.3.2 实验操作
    4.4 结果
        4.4.1 样本RNA质检结果
        4.4.2 箱线图
        4.4.3 样本相关性分析
        4.4.4 参术冠心方组与安慰剂组差异表达筛选
        4.4.5 聚类分析
        4.4.6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4.4.7 GO分析
        4.4.8 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4.5 circRNA host基因富集分析
        4.5.1 GO分析
        4.5.2 KEGG pathway分析
    4.6 构建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
    4.7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差异LNCRNA高级分析
        4.7.1 LncRNA与差异基因共表达分析
        4.7.2 LncRNA功能预测
        4.7.3 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4.7.4 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4.7.5 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
    4.8 Q-PCR验证分析
        4.8.1 挑选验证的差异lncRNA及差异mRNA
        4.8.2 引物设计
        4.8.3 扩增曲线及熔解曲线
        4.8.4 全血中差异mRNA的q-PCR检测
        4.8.5 全血中差异lncRNA的q-PCR检测
    4.9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9.1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差异lncRNA、circRNA、mRNA表达谱分析
        4.9.2 GO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
        4.9.3 LncRNA-mRNA-miRNA构成ceRNA调控网络分析
        4.9.4 LncRNA的高级分析
        4.9.5 q-PCR验证结果分析
    4.10 总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5)某地区8家医疗机构冠心病患者用药现状研究及控制医药费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冠心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6)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1.2.1. 1 总体用药:
        1.2.1. 2 单一用药:
        1.2.1. 3 联合用药:
        1.2.1. 4 复方制剂: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2.2 药物分类
        2.2.1 利尿剂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2.2.3钙通道阻滞剂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2.2.7. 1 硝酸酯类[34]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3.1 利尿剂
        3.1.1 概述
        3.1.2 分类
        3.1.3 用药原则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2 钙通道阻滞剂
        3.2.1 概述
        3.2.2 CCB的分类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3.2.3 用药原则
        3.2.3. 1 适应证:
        3.2.3. 2 禁忌证: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3.3.1 概述
        3.3.2 分类
        3.3.3 用药原则
        3.3.3. 1 适应证:
        3.3.3. 2 禁忌证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3.4.1 概述
        3.4.2 分类
        3.4.3 用药原则
        3.4.3. 1 适应证:
        3.4.3. 2 禁忌证: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5 β受体阻滞剂
        3.5.1 概述
        3.5.2 分类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3.5.3 用药原则
        3.5.3. 1 适应证:
        3.5.3. 2 禁忌证: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 α受体阻滞剂
        3.6.1 概述
        3.6.2 分类
        3.6.3 用药原则
        3.6.3. 1 适应证:
        3.6.3. 2 禁忌证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 固定复方制剂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3.7.1. 1 概述:
        3.7.1. 2 分类:
        3.7.1. 3 用药原则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3.7.2. 1 分类:
        3.7.2. 2 应用证据:
        3.7.2. 3 应用原则:
        3.7.2. 4 方案推荐
    3.8 中枢性降压药
        3.8.1 概述
        3.8.2 分类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3.8.3 用药原则
        3.8.3. 1 适应证
        3.8.3. 2 不良反应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3.8.4 方案推荐
4 国产创新药物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4.1.1 药理学
        4.1.2 创新点
        4.1.3 药物作用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4.1.5 规格和用法
    4.2 尼群洛尔片
        4.2.1 药理作用
        4.2.2 降压特点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4.2.4 药物规格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4.3 阿利沙坦酯
        4.3.1 临床药理学
        4.3.2 创新点
        4.3.3 临床效果
        4.3.4 安全性
        4.3.5 禁忌证
        4.3.6 药物相互作用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4.4.1药理学
        4.4.2适应证
        4.4.3 原创点
        4.4.4 开发背景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4.4.6 循证证据
        4.4.7 药物规格
    4.5 左旋氨氯地平
        4.5.1 药学部分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4.5.4 临床推荐
        4.5.5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5.1.1 概述
        5.1.2 降压药物选择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1.2. 2 药物推荐: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5.2.1 概述
        5.2.2 降压药物选择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5.3.1 概述
        5.3.2 降压药物选择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3.2. 2 目标管理:
        5.3.2. 3 药物推荐: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5.4.1 概述
        5.4.2 降压药物选择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5.5.1 概述
        5.5.2 降压药物选择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5.2. 2 指南推荐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5.6.1 概述
        5.6.2 降压药物选择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6.2. 2 指南推荐: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5.7.1 概述
        5.7.2 降压药物选择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5.7.2. 2 指南推荐: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5.7.3. 5 监测血钾:
    5.8 高血压急症
        5.8.1 概述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5.8.3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6.1.1 概述
        6.1.2 降压药物选择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6.1.2. 2 指南推荐: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1.3. 1 降压目标: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6.2.2 诊断和评估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6.2.2. 2 诊断和评估:
        6.2.3 综合干预
        6.2.3. 1 非药物治疗:
        6.2.3. 2 药物治疗
        6.2.3. 3 其他治疗: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6.3.1 概述
        6.3.2 降压药物选择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6.3.2. 5 联合用药:
        6.3.3 注意事项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6.4.1 概述
        6.4.2 降压药物选择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5 老年高血压
        6.5.1 概述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6.5.5 药物选择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6.6.1 概述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6.6.3. 2 术前准备:
        6.6.3. 3 预后: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6.6.4. 2 药物治疗:
    6.7 难治性高血压
        6.7.1 概述
        6.7.2 降压药物选择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6.8.1 概述
        6.8.2 降压药物选择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6.9.1 定义与病因
        6.9.2 诊断
        6.9.3 药物治疗
        6.9.4 其他治疗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6.1 0. 1 概述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8 小结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1.1 定义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1.3 临床分型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CCB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替格瑞洛
        2.2.4 β受体阻滞剂
        2.2.5 他汀类药物
        2.2.6 ACEI或ARB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3.1 定义
    3.2 危险分层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 诊断
        3.3.2 鉴别诊断
    3.4 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EMI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2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4.2. 4 抗心肌缺血
        3.4.2. 5 调脂治疗
        3.4.2. 6 其他治疗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3.4.3. 1 一般治疗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3.4.3. 4 抗凝治疗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病情评估
        4.2.1 临床评估
        4.2.2 负荷试验
        4.2.3 左心室功能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4.2.5 冠状动脉CTA
        4.2.6 冠状动脉造影
    4.3 治疗原则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循证药物治疗
        4.3.3 血运重建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定义
    5.2 病因与机制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5.2.2 炎性反应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临床表现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CCB
        5.5.3 硝酸酯类药物
        5.5.4 ACEI
        5.5.5 他汀类药物
        5.5.6 其他药物
    5.6 非药物治疗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定义及分型
        6.1.1 完全SMI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6.1.3 心绞痛伴SMI
    6.2 可能机制
    6.3 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药物选择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2. 2 目标管理
        7.1.2. 3 药物推荐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概述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7.3.4 NOAC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7.3.5 注意事项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4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流行病学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7.5.4 一般治疗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7.5.4.2降压治疗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7.5.4.4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3长期抗凝治疗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7.3. 3 他汀类药物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PPI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2 药物治疗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7.1 0.1.1 CKD的定义
        7.1 0.1.2 CKD的分期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7.1 0.2.1 抗栓治疗
        7.1 0.2.2 他汀类药物
        7.1 0.2.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7.1 1. 3 临床特点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1 2.2.1 流行病学
        7.1 2.2.2 一般治疗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7.1 2.3.1 流行病学
        7.1 2.3.2 一般治疗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3.2药物治疗推荐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ACEI或ARB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CCB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ACEI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8.1.3 药物治疗
        8.1.3. 2 大剂量IVIG
        8.1.3. 3 CAA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诊断
        8.2.3 调脂药物治疗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8.3.1.1疾病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疾病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疾病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8)乌灵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心肾阴虚型)临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认识与治疗
    2. 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资料与方法
    1. 选取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及中止标准
    6. 剔除标准
    7. 治疗方案
    8. 观察指标
    9. 疗效评定标准
    10. 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
    3. 病情资料
    4. 疗效分析
    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从西医角度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与情绪的关系
    2. 从中医角度探讨胸痹心痛与七情(情志)的关系
    3. 从心肝肾探讨胸痹神志异常的发生机制
    4. 平板运动负荷试验的优势
    5. 乌灵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的影响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和冠心病的关系
2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和冠心病的研究
3结语

(1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断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四、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患者冠心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 郭晓芳,陈静静,陈霞. 医学综述, 2021(11)
  •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D]. 汪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D]. 金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5]某地区8家医疗机构冠心病患者用药现状研究及控制医药费用的探讨[D]. 余江平. 西南医科大学, 2018(09)
  • [6]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8]乌灵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心肾阴虚型)临床疗效的影响[D]. 赵文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研究进展[J]. 黄任佳,杨宏杰. 医学综述, 2015(23)
  • [1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 薛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25)

标签:;  ;  ;  ;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