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尿路上皮肿瘤的单克隆起源

多发性尿路上皮肿瘤的单克隆起源

一、多发性尿路上皮肿瘤的单克隆起源(论文文献综述)

任冬[1](2021)在《多次与单次膀胱灌注化疗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膀胱内复发的影响 ——一项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后容易发生膀胱内复发(IVR)。术后预防性单次膀胱灌注化疗(SIC)与多次膀胱灌注化疗(MIC)都被证实可减少UTUC术后IVR的发生。尽管有指南推荐术后进行预防性SIC,但也有研究证明MIC较SIC预防UTUC患者术后IVR效果更好。目前对于MIC与SIC的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MIC与SIC对UTUC患者RNU术后IVR的预防效果。方法:对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gov、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9月。由两名作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分别完成文献筛选、纳入文章质量评价、提取数据过程,统计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总共纳入UTUC患者917例,其中MIC组432例,SIC组485例。纳入病例跨越时间从2000年1月到2019年1月。RNU术后IVR 183例,占19.96%,其中MIC组68例,SIC组115例。Meta分析结果示MIC组发生IVR风险较SIC组低(OR:0.58,95%CI:0.30-1.00,P=0.05,I2=50%)。采用去除单项研究法确认并排除异质性来源文献后,合并结果提示MIC组较SIC组发生IVR风险低且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OR:0.51,95%CI:0.33-0.78,P=0.002,I2=21%)。在膀胱灌注化疗不良反应方面,MIC组较SIC组发生膀胱灌注不良反应的风险高,但并无统计学差异(OR:3.32,95%CI:0.76-14.42,P=0.11,I2=0%)。生存资料因缺少信息不能进行Meta分析,仅描述性分析。结论:相较于术后单次膀胱灌注化疗,多次膀胱灌注化疗预防UTUC患者RNU术后IVR效果更佳,且不增加发生膀胱灌注化疗不良反应的风险。鉴于目前相关研究质量较低,有待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

倪永梁,许艳,王海新[2](2016)在《右输尿管晚期腺癌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输尿管原发性腺癌较为罕见。本院于2012年9月收治1例右侧输尿管晚期腺癌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5岁,因"右下腹肿物伴持续性疼痛2月余"就诊。患者于2012年9月来我院门诊行彩超示:右肾不规则增大,集合系统受压变形。入院后行

孙屏,张熔熔,徐新宇[3](2015)在《输尿管肾盂肉瘤样型尿路上皮多发癌1例》文中指出患者,男,49岁,因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1周,加重2 d于2013年1月31日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无明显消瘦。尿常规示红细胞403·μL-1、白细胞35.8·μL-1。B超提示右肾细小结石、左肾积水、左侧输尿管全程扩张。CT见左侧肾盂、输尿管中上段扩张积水,输尿管下段管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轻度强化,膀胱充盈良好。CTU:左侧肾盂、输尿管未见造影剂影。

方晨[4](2015)在《尿路上皮癌治疗中保留器官预后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输尿管部分切除术(SU)与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RNU)对于治疗Ta、T1、T2期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差异。评估肿瘤位于输尿管口是否为影响不同手术方式预后结果的因素。材料与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14年6月我中心共有81例罹患局部非进展性(p Ta、p T1、p T2)输尿管上皮癌的患者接受SU或RNU手术治疗。我们随访并回顾了这些病例,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评估两种手术的肿瘤学预后差异是否显着。我们利用Cox回归分析评估了肿瘤分期、分级、病灶位置、术前肾积水及膀胱癌史是否为影响肿瘤预后的因素。结果RNU组与SU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别为55.3个月和50.9个月。两组的总体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为72.7%,其中RNU组5年CSS为72.3%,SU组为73.8%,两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763)。SU组11名患者出现同侧上尿路复发,局部复发率为32.4%,RNU组未发现同侧局部复发。两种术后的膀胱无复发生存率(b RFS)、无转移生存率(MF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以及总生存率(OS)均无统计学差异(p=0.596,p=0.740,p=0.809,p=0.553)。远端输尿管肿瘤具有更好的预后结果。按病灶位置分组后(输尿管中段肿瘤、输尿管远端肿瘤),两种术式的肿瘤学预后同样未见显着差异(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T2及以下分期的上尿路上皮癌,SU与RNU在肿瘤学预后方面并无显着差异。输尿管远端肿瘤具有更好的手术预后,但差异并非由不同手术方式造成。目的评估膀胱部分切除术(PC)与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RC)对于治疗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预后差异。材料与方法自2004年11月至2014年8月我中心共252例罹患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患者接受PC或RC手术治疗。其中PC组共178例(T2期130例,T3期39例,T4期9例);RC组共54例(T2期11例,T3期31例,T4期12例)。我们利用SPSS软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分析评估两种手术的预后差异是否显着。同时我们建立Cox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肿瘤预后的因素。结果随访时间7-97个月(54.3±13.2)个月。总体5年特异性生存率为67.3%。PC组与RC组的5年CSS分别为69.2%与57.7%,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7)。但由于组间差异较大,结果存在选择性偏倚。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PC或RC)不是影响MIBC术后生存及PC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肿瘤分期晚、膀胱癌史、肿瘤浸润性生长及脉管侵犯是MIBC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分期晚、膀胱癌史、肿瘤浸润性生长及肿瘤数量>3个是PC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采用何种手术方式(PC或RC)并不是影响MIBC手术预后的独立因素。

王官峰,李泉林[5](2012)在《多中心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尿路上皮癌临床常见,具有较高的多中心发生率和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愈后和生活质量。目前对多中心尿路上皮癌的发生机制和克隆起源尚不清楚。通过对多中心尿路上皮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可能阐明多中心瘤灶的克隆关系。本文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多中心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乔新[6](2012)在《多中心性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X染色体失活类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尿路上皮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中心性肿瘤具有高复发率、高进展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目前尿路上皮肿瘤多中心发生的克隆机制尚未阐明。女性患者中x染色体失活类型具有高度的遗传稳定性,是目前分析肿瘤细胞克隆起源状态的最佳手段。本实验通过X-染色体的非随机性失活(X-chromosomenonrandom inactivity)分析,研究尿路上皮癌多中心发生的克隆起源。方法:收集10名女性尿路上皮癌以及对应的正常尿路上皮组织标本,共33例标本,分别提取DNA,经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ha I消化后,对人类雄激素受体(HUMARA)基因片段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并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银染显示单股DNA片段长度,观察电泳条带判断其克隆状态。结果:10例女性多中心灶尿路上皮癌共33个组织标本进行了X染色体失活类型的检测分析,其中8例来自新鲜组织,2例来自石蜡切片组织。HUMARA基因的杂合率(%)=信息性病例/全部病例得出90.9%(30/33)。多中心性尿路上皮肿瘤标本中,肿瘤标本之间失活类型相同,即单克隆起源为77.8%(7/9);二者之间失活类型不同,即多克隆起源占22.2%(2/9)。结论:多中心性尿路上皮癌中,多数各瘤灶间具有相同的X染色体失活类型(即共同克隆起源),提示其它病灶为原发灶的转移、扩散所致。少数具有与原发灶不同的X染色体失活类型(即多克隆起源),各瘤灶均为独立发生,此结论可扩大病例数量,为实验提供可靠依据。

王官峰[7](2012)在《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克隆起源的FISH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多中心尿路上皮癌临床常见,具有高复发率,高进展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目前对其克隆起源尚无确切定论,对尿路上皮癌多中心发生的克隆机制主要有以多克隆起源为基础的场效应学说和以单克隆起源为基础的腔内种植或上皮内迁移学说。研究表明,通过对P53基因突变类型检测、对多中心瘤灶染色体特定位点的杂合子缺失(LOH)分析以及对X-染色体失活类型检测,多数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显示有克隆关系,为单克隆起源,也有研究表明多中心瘤灶来自独立的克隆起源,为多克隆起源。所以阐明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的克隆发生机制及克隆起源对于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判断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及术后监测均有重要意义。尿路上皮癌常存在染色体变异,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一项可用于检测染色体畸变的技术,目前已有成功将FISH技术用于膀胱透明细胞腺癌、肾多中心性乳头状肾癌等多项肿瘤克隆起源研究的报道。本研究通过FISH技术对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染色体变异类型的检测,阐明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的克隆起源。方法:17例多中心尿路上皮癌患者,共计44枚肿瘤。其中同时性尿路上皮癌10例,异时性尿路上皮癌9例。2例患者既有同时性肿瘤,又有异时性肿瘤。根据目前研究结果,选取尿路上皮癌频繁出现染色体变异的3、7、9、17号染色体,采用CSP3/CSP7DNA探针组合及GLP p16/CSP17DNA探针组合对其染色体变异类型进行检测,判断多中心灶间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是否一致。结果:本组17例病例中,7例(同时性6例,异时性1例)多中心灶各瘤灶间CSP3、CSP7、CSP17及GLP p16变异类型完全一致;10例(同时性2例,异时性6例,既有同时性又有异时性肿瘤2例)多中心灶各瘤灶间CSP3、CSP7、CSP17及GLP p16变异类型不完全一致,其中8例GLP p16变异类型相同(p16基因缺失6例,非缺失2例),而CSP3、CSP7、CSP17变异不完全相同,在这8例GLP p16变异类型相同的病例中异时性肿瘤病例的后发肿瘤比先发肿瘤有更多的染色体改变。2例GLP p16变异类型不同的均为异时性肿瘤,且其CSP3、CSP7、CSP17变异类型亦不完全相同,在这两例病例中初发肿瘤比随后发生的肿瘤有更多的染色体改变。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这17例病例中,15例(88.2%)来自相同的克隆起源,2例来自不同的克隆起源。其中2例独立克隆起源的病例均为异时性肿瘤,且原发肿瘤与随后发生的肿瘤间隔时间较久,分别约为5年和11年。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检测染色体变异的有效方法,可用于肿瘤克隆起源的研究。大多数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有相同的克隆起源,为单克隆起源可能,且多为同时性肿瘤。多克隆起源多见于异时性肿瘤,时间间隔越久,独立克隆起源的可能性越大。

崔向宇[8](2012)在《多中心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杂合子缺失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尿路上皮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高多中心发生率的特性。目前关于尿路上皮癌多中心病灶的生物学行为、潜在恶性及发生机制等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多发性尿路上皮癌多个瘤灶4个微卫星位点D9S171、IFNA、D9S177、TP53的LOH类型检测,阐明多中心尿路上皮癌的克隆起源。从而进一步了解尿路上皮癌的病因、发生发展机制及其生物学特性和进程,为其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判断以及术后的监测乃至基因治疗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提取来自20例多中心灶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共计43枚癌灶(均经本院病理科诊断为尿路上皮癌)及对应的正常组织的DNA后,选取9、17号染色体上4个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物D9S171、IFNA、D9S177、TP53,分别对20例多中心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尿路上皮组织DNA进行PCR扩增。在完成对PCR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之后,在紫外透射光下观察照相并用Labworks3.0凝胶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杂合性缺失的发生率,进而判断其克隆起源。结果:12例(12/20)检测到原发癌灶组织基因DNA与相应的多中心癌灶组织基因DNA在1个位点有着相同的LOH类型;有2例(2/20)原发癌灶组织基因NDA与相应的多中心癌灶组织基因DNA在1个相同微卫星位点有着相同的LOH类型,同时多中心灶在其它新的微卫星位点检测到发生LOH;1例(1/20)(为复发病例)原发癌灶组织基因DNA与相应的多中心癌灶组织基因DNA在不同的微卫星位点发生LOH;有1例(为复发病例)(1/20)检测到原发癌灶与相应的并发癌灶有不同的LOH类型;1例(1/20)仅多中心灶检测出发生LOH;20例病例中有3例(3/20)在上述4个微卫星多态性标志位点中未检测到LOH。结论:多中心尿路上皮癌的克隆起源以单克隆起源为主,多次复发的尿路上皮癌存在多克隆起源,即独立发生的可能。

张金刚,孙光,刘晓强,王一,冯涛[9](201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癌的电切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并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肿瘤经尿道电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组17例术前膀胱镜活检均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合并后尿道移行细胞癌,且为男性,年龄38~79岁,平均57岁。所有患者均行后尿道肿瘤电切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尿道肿瘤切至前列腺组织,膀胱肿瘤切至浅肌层。术后30min内给予膀胱灌注,定期复查。结果随访6~120个月,平均72个月,5例肿瘤复发,其中2例出现肿瘤进展,行全膀胱切除加尿流改道术;另3例单纯膀胱肿瘤复发,其中1例3次复发,均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肿瘤行经尿道电切术手术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恢复快,可重复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王官峰,李泉林[10](2011)在《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克隆起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临床常见,具有高复发率、高进展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有可能阐明多中心肿瘤间的克隆关系。本文复习文献中对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克隆起源的研究并作一综述。

二、多发性尿路上皮肿瘤的单克隆起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尿路上皮肿瘤的单克隆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1)多次与单次膀胱灌注化疗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膀胱内复发的影响 ——一项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结果
    2.1 纳入文献情况
    2.2 纳入患者情况
    2.3 IVR发生情况
    2.4 膀胱灌注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2.5 生存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上尿路上皮癌RNU术后膀胱内复发的研究进展
    1 背景
    2 IVR的发生机制
        2.1 肿瘤细胞种植学说
        2.2 区域癌变学说
    3 IVR的危险因素
        3.1 患者基本信息
        3.2 肿瘤相关因素
        3.3 治疗相关因素
    4 IVR的预测
    5 IVR的治疗
    6 IVR的预防
        6.1 手术相关措施
        6.2 膀胱灌注化疗
    7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右输尿管晚期腺癌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4)尿路上皮癌治疗中保留器官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部分
    第一部分 输尿管部分切除术治疗T2及T2期以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预后评估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膀胱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预后比较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正文
    Comparison of oncology outcomes between segmentalureterectomy and radical nephroureterctomy for ureterurothelial cell carcinomas under stage T2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Conclusion
    ONCOLOGIC OUTCOMES EVALUATION OF PARTIALCYSTECTOMY COMPARED WITH RADICALCYSTECTOMY FOR MUSCLE-INVASIVE BLADDERCARCINOMAS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Conclusion
致谢
学位相关论文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6)多中心性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X染色体失活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克隆起源的FISH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多中心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杂合子缺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癌的电切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多发性尿路上皮肿瘤的单克隆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次与单次膀胱灌注化疗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膀胱内复发的影响 ——一项Meta分析[D]. 任冬.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右输尿管晚期腺癌1例报告[J]. 倪永梁,许艳,王海新.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6(01)
  • [3]输尿管肾盂肉瘤样型尿路上皮多发癌1例[J]. 孙屏,张熔熔,徐新宇. 广东医学, 2015(21)
  • [4]尿路上皮癌治疗中保留器官预后评估[D]. 方晨.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5]多中心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 王官峰,李泉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2(06)
  • [6]多中心性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X染色体失活类型研究[D]. 乔新.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7]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克隆起源的FISH研究[D]. 王官峰.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8]多中心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杂合子缺失研究[D]. 崔向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9]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癌的电切治疗[J]. 张金刚,孙光,刘晓强,王一,冯涛. 中国内镜杂志, 2011(08)
  • [10]多中心尿路上皮肿瘤克隆起源的研究进展[J]. 王官峰,李泉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1(03)

标签:;  ;  ;  ;  ;  

多发性尿路上皮肿瘤的单克隆起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