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价格“升温”

中国食品价格“升温”

一、中国粮价“升温”(论文文献综述)

舒晓婷[1](2021)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消费、供给、贸易联动推高国际粮价 中国需递进式实现粮食安全》文中认为全球通胀持续升温,粮食价格保持在10年高位。今年以来,粮价持续上涨背后的驱动因素主要为:多国遭遇的极端天气增加市场对相关农作物的减产预期;新冠疫情冲击下供应链断链形成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相互传导;农业主产国实施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加剧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近日?

舒晓婷[2](2021)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消费、供给、贸易联动推高国际粮价 中国需递进式实现粮食安全》文中提出全球通胀持续升温,粮食价格保持在10年高位。今年以来,粮价持续上涨背后的驱动因素主要为:多国遭遇的极端天气增加市场对相关农作物的减产预期;新冠疫情冲击下供应链断链形成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相互传导;农业主产国实施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加剧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近日?

张利静,马爽[3](2021)在《调控预期升温 国际粮价涨势料趋缓》文中提出去年以来,全球主要农作物价格飙升,国际粮价显着上涨。但受调控政策、库存等因素影响,国内粮价涨幅明显落后,同时,农产品资产联动并不十分明显。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粮价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基础。伴随能源价格回落、调控预期升温、供需改善,国际粮价上涨的动力正在弱化?

马国英[4](2020)在《清代粮价研究进展与述评》文中研究说明粮价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历史性问题,也是一个不会过时的现实性问题。随着清代粮价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整理出版,对粮价时际变化特征和空间整合情况的研究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粮价延伸研究不断拓展,在社会、经济问题相关研究中把粮价变化纳入考量,以粮价变化为线索对经济、社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文章对清代粮价研究目前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回顾与述评,认为剖析清代粮价变动情况及其反映的经济社会问题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路径,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清代官方粮价数据存在一定问题,未来需要在不断深化对数据可靠性认识的基础上发掘新的地方资料。对于粮价数据的解读需要慎重,需要更好地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的分析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费丽芳[5](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文中提出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新闻界的抗日救亡呼声愈发高涨。作为西北后方重镇,兰州也在全民族抗战的大势中兴起了办报创刊、服务抗战的热潮,当地党政机关、社会救亡团体、爱国人士和部分院校等各方力量都积极创办报刊,借此在后方宣传动员。得益于全面抗战中甘肃造纸、印刷、文教事业的进步和战时迁兰新闻工作者对报刊的改进与艰苦经营,以及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发展的奠基,故全面抗战期间兰州报刊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前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兰州的报刊以国民党官方报刊数量最多、出版时间较长,占据主导地位,民间社会力量所办的报刊亦在全面抗战初期盛极一时。在内容方面,兰州报刊对抗敌宣传与动员、西北开发建设和兰州的物价、城市建设等,做了大量报道。综观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的发展轨迹,其未能脱离抗战和西北的大环境,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战时性、进步性、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报刊言论也难免因受局势影响而有失公允。但总体上,兰州报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略,它不仅增强了战时甘肃的宣传动员力量,对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推动了甘肃新闻事业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对甘肃及西北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吴盛杰[6](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王泽军[7](2020)在《山东“慰安妇”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慰安妇”研究是目前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山东在战时处于沦陷区,因此本文也属于沦陷区研究的范畴。以往研究更强调“慰安妇”受害的历史,对于她们后来沉默、失语的历史所提甚少,且没有细究其根源。首先,笔者发现日军士兵、沦陷区的民众、根据地的知识分子三类人对此的观感并不相同。在山东沦陷区的伪政府,媒体等宣传造势下,慰安所、军人会馆等已经被打造成一个合理合法的娱乐场所,一个为日军接风洗尘,为救济劳动者各种困苦的场所。在根据地知识分子的视角中,这帮从敌营逃回来的受害女性往往还要遭受身边人的苛责,冷落与鄙夷。这种集体性的压抑感,加剧了受害女性们的“失语”情况。在双方的“负面”与“正面”的舆论造势下,受害者女性的声音就被遮掩和压抑了。其次,无论是晚清政府,国民党政府,共产党政权还是伪政权政府都强调对于女性身体的控制。自晚清民国以来,官方层面对于妇女遇贼(捻军)时主动殉死的态度是非常褒扬的。官方十分鼓励这类贞节烈女故事的书写,以此达到教化的目的。从山东共产党对女性党员、民众被敌人侮辱的态度来看,当时共产党不仅继承了传统贞节烈女的观念,并且将女性身体的清白与政治态度的正确相联系。对于共产党而言,山东沦陷区日军与汉奸组织便是“贼”、“敌人”。对于沦陷区而言,日军和汉奸组织才是他们的“官方”政府和“正统”机构,他们也非常强调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并在很大程度上物化女性。从抗日的角度,死亡就是这些妇女对抗敌人剥夺自己身体控制权的最后的武器。实际上,妇女的身体已经上升到一种政治符号了。受害幸存者及相关知情者失语的背后,其根源在于战时敌我双方对于政治合法性的争夺。最后,不管是检举汉奸,还是对战犯罪行调查取证,亦或是建国后的量刑取证,历届政府无不受挫。原因在于,施害者与受害者,都在犯罪事实的信息上存在严重不对等的情况。对受害民众而言,至多能分辨出对方是日军士兵,想要知道对方地姓名和番号显然是很难办到的。更何况双方语言不通。由于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施害者对象被泛化,因此也很容易成为悬案。而对于这些施害者而言,受害者也最多是“中国妇女”、“朝鲜妇女”等信息。由此,想从对战犯罪行的调查,取证的角度去破除“失语者”的困境也很难实现了。

董婧[8](2019)在《《退想斋日记》所载戏曲演出状况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个世纪,一日一记,太原晋祠乡绅刘大鹏先生的《退想斋日记》,始于他三十四岁时(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直到临终(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连续记了五十一年,今尚存四十二年。他的日记对晋祠及周边地区农村的民间生活风俗、祭祀演剧、地理、历史等进行记录,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史料,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清末民初,戏曲文化处于大繁荣大发展时期,这是我们戏曲学界值得认真研究之处。晋祠是山西省太原市重要的文物古迹,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为国家4A级别景区。古时晋祠神庙众多,所祀之神亦多,一年到头庙会不断,祭祀是庙会的核心,演剧则是庙会必不可少的活动。清末民初,由于政局动荡,多处庙宇、神像遭到破坏,但演剧酬神,赛会抬阁等民俗活动依旧如期进行,可知习俗深入人心。晋祠地区,乃至晋中地区,民俗性常规演出与商业性戏曲演出随经济发展而变化。其中,晋祠庙会的演剧活动最为频繁,以民俗节日抬阁迎神以及诞辰等为因由,呈现演剧酬神、抬阁社火等一系列演出形式。而刘大鹏先生作为本地乡绅,不仅详细记录了本地戏曲演出活动,而且往往亲自参与组织,从而使其记述更详细准确,是珍贵的研究资料。《退想斋日记》以前只有摘抄性出版物,前人对其所作研究,以此为准。本人有幸对其全部日记作出全面考察,梳理其中有关戏曲演出的内容并作初步研究。即以晋祠地区的庙会为中心探讨该地民俗活动的变迁,借以揭示晋祠地区民俗与戏曲演出的发展趋向。

郭姝艳[9](2019)在《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文中指出《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栏目,自1994年开播之日起,就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新时代,受到了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栏目不仅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独树一帜,在重大主题活动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等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二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焦点访谈》也经历多次改版,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节目形态。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焦点访谈》与最开始的节目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现今社会中,它又呈现出怎样的传播特点?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方面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为栏目带来的利弊有哪些?笔者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投入到对《焦点访谈》的分析之中。本文运用新闻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焦点访谈》展开解读,沿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焦点访谈》节目的文本作宏观结构、微观结构等文本分析,然后对《焦点访谈》话语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节目发展中出现的瓶颈问题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论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阐释,并说明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难点创新点;第二部分,对论文的分析主体《焦点访谈》和主要理论做一个综述,包括话语分析、新闻话语分析和本文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方法;第三部分,对《焦点访谈》的节目展开话语文本分析,从语义宏观结构、图式超结构、微观结构到修辞与风格,分析具体的节目样本以得出结论;第四部分,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几方面分析节目话语的传播特点;第五部分,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总结其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笔者的建议。

谢玉龙[10](2018)在《气候变化对我国农民福利效应影响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7中国气候公报》显示,目前我国洪涝灾害比较突出,具有频率高、连续性强和强度大等特点,同时高温日数增多,强度增大。我国从2008年至2016年间对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财政支出平均每年达到2万亿人民币。另外Mc Kinsey的研究报告《From bread basket to dustbowl》表明,气候变化将加剧北方干旱,导致该地区农民遭受重大收入损失,如果不采取行动将有3500万农民损失50%以上的收入。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多因素、全方位和不可逆转的,特别是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农业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粮食产量又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经济福利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农民作为粮食的生产者,产量的变动直接影响不同主体的福利水平,进而影响不同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福利效应影响,对解决区域间粮食供给平衡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出发,以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为例,在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基础上,借鉴Minot提出的居民福利效应模型,针对东北各省的粮食产量构建农村居民生产福利效应模型,测算出农村居民种粮的生产福利。结果表明,极端气温天气以及灾害天气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降水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产生正面影响。提高技术水平,增加资本投入和种粮人口数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东北各省农民生产福利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的增产提高了当地的农民生产福利水平,且存在省级差异。同时,多位学者预测东北地区极端气温将会更加频繁出现,并且降水量减少,若其它非气候因素条件不变,则东北地区粮食产量会减少,农民生产者福利效应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威胁我国粮食自给率。根据以上结论,结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增加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和农户福利的对策建议。

二、中国粮价“升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粮价“升温”(论文提纲范文)

(1)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消费、供给、贸易联动推高国际粮价 中国需递进式实现粮食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消费、供给、贸易联动导致粮价上涨
耕地“非粮化”问题如何破解?

(2)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消费、供给、贸易联动推高国际粮价 中国需递进式实现粮食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消费、供给、贸易联动导致粮价上涨
耕地“非粮化”问题如何破解?

(3)调控预期升温 国际粮价涨势料趋缓(论文提纲范文)

多因素助推国际粮价走高
农产品资产联动受限
利空因素开始出现

(4)清代粮价研究进展与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粮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官方文献
    (二)地方资料
二、粮价的时际变化
    (一)长期变化
    (二)粮价周期及短期变动
三、粮价的空间整合
四、粮价的延伸研究
五、述评

(5)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兰州报刊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全面抗战前后的国内形势
    第二节 全面抗战前西北的抗战宣传活动
    第三节 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兰州报刊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兰州报刊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兰州的办报创刊热潮
    第三节 兰州报刊的发行与阅读
第三章 兰州报刊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第一节 抗战宣传与动员
    第二节 开发和建设西北
    第三节 其他新闻报道
第四章 兰州报刊的特征与影响
    第一节 兰州报刊的发展特征
    第二节 兰州报刊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兰州报刊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末至全面抗战前夕兰州地区出版报刊一览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结语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参考资料
后记

(7)山东“慰安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
第一章 :“慰安妇”制度在山东的实施与运作
    第一节 日军对山东民众日常生活的破坏
        一 山东沦陷区平民的生活体验
        二 日军对女性的强奸
    第二节 “慰安妇”体制的房屋、妇女来源
        一 山东日军对房屋、土地的征占
        二 山东日军对当地妇女的强征
    第三节 山东日军慰安所概览
        一 常设慰安所
        二 临时慰安所
        三 “慰安妇”的调运
第二章 :从历史到“历史”:“慰安妇”问题的问题史
    第一节 战时“慰安妇”问题的三种语境
        一 战时日军眼中的“慰安妇”制度
        二 沦陷区中的“慰安妇”问题
        三 根据地的故事:丁玲笔下的“慰安妇”
    第二节 “慰安妇”问题的生成
        一 建国初期日本战犯审判
        二 霞村故事的讨论
        三 “慰安妇”问题的形成史
第三章 :“她”的沉默:失语者的困境
    第一节 困局:战后山东国民党对日战犯的罪行调查
        一 战后检举汉奸运动——以青岛市为例
        二 对日本战犯的调查取证
    第二节 以死自证清白?
        一 山东旧县志中的烈女书写
        二 身体与气节:山东共产党的女性节烈观
        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民国三十三年五月敌强制征发赴阵前劳军天津妓女名单
    附录2:敌人罪行调查表
    附录3:敌人罪行调查表填表须知
    附录4:山东地区“慰安妇”受害情况一览表
致谢

(8)《退想斋日记》所载戏曲演出状况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刘大鹏先生及其《退想斋日记》
    2.1 刘大鹏先生生平
    2.2 《退想斋日记》主要内容
    2.3 《退想斋日记》的史料价值评价
3 《退想斋日记》中戏曲演出史料概况
    3.1 晋祠地区的戏曲演出概况
    3.2 晋中地区的戏曲演出概况
    3.3 其他地区的戏曲演出概况
4 《退想斋日记》所载戏曲演出之分析
    4.1 民俗节日之常规性演出
    4.2 商业性开市演出
    4.3 其他性质的演出
5 《退想斋日记》所载晋祠庙会戏曲演出之研究
    5.1 晋祠庙会演出的历史
    5.2 《退想斋日记》所载晋祠庙会戏曲演出的状况
    5.3 文献所载晋祠庙会戏曲演出的基本状况研究
    5.4 晋祠民俗与晋祠的戏曲演出
    5.5 晋祠庙会演出的基本评价
6 晋祠地区戏曲演出的现状研究
    6.1 基于庙会为中心的民俗活动之变迁
    6.2 作为非遗保护之下的戏曲演出
    6.3 晋祠地区民俗与戏曲演出之趋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退想斋日记》所记清末民初晋祠地区演戏时间表
附录 2 《退想斋日记》所记晋祠演戏列表
    表1 晋祠开市演戏
    表2 二月初三祀文昌帝君
    表3 二月十九祀白衣大士兼祭关帝
    表4 二月晋祠南门外赛会
    表5 三月祀东岳大帝
    表6 三月祀蔡侯
    表7 三月二十祀苗裔神
    表8 三月初三祀真武
    表9 四月十四祀孚佑帝君
    表10 五月初五祀玉皇上帝和关羽
    表11 五月城隍庙演剧
    表12 五月十八晋祠北门外赛会(祭祀关帝)
    表13 六月祀水母
    表14 七月祀圣母(晋祠庙会)
    表15 九月初三祀龙神
    表16 九月初六末赛,祭祀唐叔虞
    表17 九月秋收毕,送神归山
附录 3 《退想斋日记》演戏记述综合表
    表1 晋祠地区戏曲演出综合表
    表2 晋中地区戏曲演出综合表
    表3 其他地区戏曲演出综合表
    表4 戏班综合表
    表5 戏名综合表
    表6 戏台综合表
    表7 戏价综合表
    表8 赛会费用综合表
    表9 刘大鹏所作与戏曲观演相关的诗文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关于《焦点访谈》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关于话语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设想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研究设想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1.5.1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2 论文预期成果
第2章 论文分析主体及主要理论综述
    2.1 《焦点访谈》栏目综述
    2.2 话语分析理论综述
        2.2.1 话语分析的缘起及发展
        2.2.2 新闻话语分析
        2.2.3 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3章 《焦点访谈》话语文本分析
    3.1 《焦点访谈》的语义宏观结构—呈现层层推导的命题层级
    3.2 《焦点访谈》新闻图式—与故事化图式相契合
        3.2.1 标题和导语—故事图式的总括
        3.2.2 主要事件和背景—故事图式的冲突
        3.2.3 评论—故事图式的结尾
    3.3 《焦点访谈》微观结构—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3.3.1 呈现事实—《焦点访谈》的主要事件、新闻背景、采访调查
        3.3.2 发表评论—《焦点访谈》的标题、主持人口播、记者访谈
        3.3.3 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3.4 《焦点访谈》措辞风格与修辞策略:观点的多样化表达
        3.4.1 措辞风格—大众化口语化风格明显
        3.4.2 修辞策略—善用修辞加强传播效果
第4章 《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
    4.1 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强
        4.1.1 “传播者本位意识”的含义
        4.1.2 《焦点访谈》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的表现
    4.2 话语内容—大量体现政府话语
        4.2.1 宣传解析党和国家在各领域的政策
        4.2.2 积极引导舆论传达官方态度
    4.3 话语表达—“多元化”与“一元化”并存
        4.3.1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多元化”特征
        4.3.2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一元化”特征
第5章 《焦点访谈》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5.1 宏观结构:由“三段式”向“多段式”发展
    5.2 新闻图式:优化《焦点访谈》的故事化图式
    5.3 “传播者本位意识”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5.3.1 “受众本位意识”的含义
        5.3.2 促进《焦点访谈》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5.3.3 “传播者本位”与“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平衡
    5.4 话语表达注重思辨性和多元化
        5.4.1 选题与评论皆要注重思辨性
        5.4.2 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多元化表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Ⅰ
附录Ⅱ

(10)气候变化对我国农民福利效应影响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气候变化
        1.2.2 粮食的概念
        1.2.3 福利效应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关于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研究
        2.1.2 关于福利效应测算的研究
        2.1.3 对国内外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生产理论
        2.2.2 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第3章 我国气候变化、粮食生产与农民福利效应关系分析
    3.1 我国气候变化的表现
        3.1.1 我国气温变化分析
        3.1.2 我国降水变化分析
        3.1.3 我国气象灾害分析
    3.2 我国粮食生产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2.1 我国粮食生产布局时空变化特征
        3.2.2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气候因素及作用机理
        3.2.3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非气候因素及作用机理
    3.3 我国粮食生产与农民福利效应关系的分析
        3.3.1 我国农村居民福利效应概况
        3.3.2 粮食生产对农村居民福利效应影响的作用机理
    3.4 我国气候变化对农民福利效应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4章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
    4.1 对东北地区选址分析
        4.1.1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4.1.2 气候变化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
    4.2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2.1 实证方法
        4.2.2 气候变化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
    4.3 实证研究
    4.4 结果分析
第5章 粮食生产对农民福利效应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
    5.1 东北地区农民福利效应概况
    5.2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2.1 模型构建
        5.2.2 数据来源
    5.3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福利效应测算与结果分析
        5.3.1 PR值计算
        5.3.2 福利效应测度与结果分析
        5.3.3 气候变化对农民福利效应影响测度结果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提高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
        6.2.2 应对气候变化调整生产布局,避免过度投资对资源的浪费
        6.2.3 鼓励科学研究大力开发新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6.2.4 建立差异化的农业政策,保障粮食生产净收益率稳步增长
        6.2.5 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提升农村种粮居民的生产福利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中国粮价“升温”(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消费、供给、贸易联动推高国际粮价 中国需递进式实现粮食安全[N]. 舒晓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
  • [2]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消费、供给、贸易联动推高国际粮价 中国需递进式实现粮食安全[N]. 舒晓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
  • [3]调控预期升温 国际粮价涨势料趋缓[N]. 张利静,马爽. 中国证券报, 2021
  • [4]清代粮价研究进展与述评[J]. 马国英.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20(04)
  • [5]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D]. 费丽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7]山东“慰安妇”问题研究[D]. 王泽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退想斋日记》所载戏曲演出状况及研究[D]. 董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D]. 郭姝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气候变化对我国农民福利效应影响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D]. 谢玉龙.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中国食品价格“升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