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

一、强直性脊柱炎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段亚威,孙永强,陈晓波,李付礼,张伟[1](2021)在《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病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双动臼杯在脊柱僵硬患者中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行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1例(41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例。临床随访根据X线检查、Harris评分系统及手术前后髋关节总活动度进行评价。结果21例(41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8个月,中位数为25个月,平均(25.47±6.59)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0.80±10.35)分增加到术后末次随访的(87.41±10.18)分,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51.87±15.71)°增加到术后的(198.53±18.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显示所有髋关节假体位置良好,2例(3髋)出现异位骨化,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结论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病变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双动臼杯高稳定性的特点,降低了 AS患者髋臼假体安放的手术技术要求,容错率较高,从而最小化脱位的风险。

胡飞[2](2020)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 股直肌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中的应用解剖学观察研究背景和目的:由于髋关节前侧肌肉配置极不规则,而且体位变动和术中牵拉会导致解剖结构之间的毗邻关系发生改变,因此DAA对于初学者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和较长的学习曲线。股直肌是构成DAA深层间隙的主要肌肉,股直肌的毗邻关系影响到整个DAA的显露过程,如何正确地处理股直肌及其毗邻关系是完成DAA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步骤,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与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尸体标本中模拟DAA显露过程,观察股直肌的形态其毗邻关系的变化,为髋关节前路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6具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湿性尸体标本,按照髋关节DAA入路的手术途径进行逐层解剖分离,观察股直肌形态及其毗邻解剖关系的变化。结果:①位于内下方的缝匠肌和外上方的阔筋膜张肌构成DAA第一层,两肌共同发起自髂前上棘,在起始部形成联合肌腱,没有明显肌间隙,在距离髂前上棘约(50±5.6)mm处两肌开始逐渐分开,分别走向大腿内外侧。股直肌肌腹从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分叉处穿出,体积较大,位于大腿前侧正中区域。②股直肌直头起自髂前下棘,位于浅层联合肌腱的下方,起始段腱性部分长约(50.3±6.2)mm,宽度约为(10±3.3)mm,沿股前区中线下行,远端肌腹部分走行于大腿正中皮下。臀中肌发起自髂骨上半部,呈扇形止于股骨近端的大转子背外侧面。臀中肌前上部分位于皮下,其前缘覆盖股直肌。臀中肌前缘与股直肌之间不是并列平行关系,从横断面观察臀中肌前缘覆盖着股直肌的外侧半,两组肌肉构成DAA入路的深层肌间隙。③股直肌以粗大腱性直头起自髂前下棘凸起部,扁阔的返折头起自髋臼内上方,两个起点的交汇点距离髂前上棘约(20±3.5)mm。股直肌近端(26±32)mm部分与髂腰肌相毗邻,髂腰肌从盆腔前方穿出后紧贴髋关节前内侧关节囊走行,髂外动脉和股动脉从髂腰肌与股直肌间隙内移行、穿出。④股动脉沿髂腰肌股直肌间隙内后侧走行,距离股直肌内侧缘的平均距离为(28±6)mm。旋股外侧动脉发起于股深动脉的起始部,升支沿着股直肌外侧缘上行至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分成2~3个细小分支,并组成血管网。⑤髋关节前关节囊起始于髋臼上缘的盂唇,完整包裹整个前侧股骨头颈部,止于转子间线。内侧关节囊被股直肌起始部覆盖,需用锐刀将股直肌返折头向内侧剥离,才能显露关节囊的内侧部分。前侧关节囊的远端被股外侧肌覆盖。⑥切除前关节囊可显露股骨头的面积约占整个股骨头表面积的1/3~1/4,大部分股骨头位于髋臼窝内不能直接显露,锯断股骨颈后从前方取出股骨头较为困难。该入路股骨颈的前面、内侧面能得到充分显露,股骨颈截骨的操作空间也较大。股骨颈的内侧面邻近髂腰肌,股骨颈的外侧面邻近股骨大转子肩部,股骨颈后侧面邻近髋臼后壁,在截断股骨颈时,内外侧面都应当用拉钩妥善保护。结论:股直肌直头、返折头及近端交汇移行部是直接前方入路操作最困难的解剖部位,正确辨识股直肌毗邻关系是完成DAA入路的关键点。第二章 侧卧位直接前路全髋置换术后假体位置的影像学评估研究背景和目的:全髋置换采用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具有保留外展肌群和术后快速康复的优点,但是在平卧位开展DAA对髋臼和股骨的显露有限,由此导致假体对线不良和术中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有学者已经尝试在侧卧位下进行DAA全髋置换,并推测侧卧位可能更有益于术中假体的准确安装,但是目前尚缺乏有关侧卧位DAA全髋置换术后假体位置的对照性研究,本课题将其与临床常用的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THA术后假体的影像资料作比较,目的是评估采用侧卧位DAA方法安放假体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92例终末期髋关节病患者,男109例,女83例,年龄60~81岁,随机分成两组:102例采用DAA入路;90例采用PLA入路。随访时间4.1~5.6年,平均5.1年。所有患者术后摄片和股骨近端CT检查,图片资料应用PAC(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软件处理,分别对两组髋臼杯的前倾角、外展角、旋转中心水平移位距离、旋转中心的垂直移位距离、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例数、臼杯位于“靶向角度”内的例数、股骨柄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中置率、股骨柄的前倾角、柄-髓腔匹配率、股骨偏心距的差异、小转子-泪滴间距、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松动、异位骨化进行评估。结果:DAA组臼杯前倾角为(14.3°±4.2°),PLA组为(8.6°±3.8°),DAA组臼杯前倾角比PLA组大(P=0.001);DAA组臼杯外展角为(41.3°±3.2°),PLA组为(41.5°±3.3°),P=0.454。DAA组有96例(94%)前倾角和外展角都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PLA组为83例(92%),P=0.602。DAA组臼杯前倾角有82例(80.4%)位于靶向前倾角区间,PLA组为59例(65.6%),P=0.020;DAA组臼杯外展角有90例(88.2%)位于靶向外展角区间,PLA组为73例(81.1%),P=0.169;DAA组臼杯有74例(72.5%)前倾角和外展角都位于靶向角度区间,PLA组为48例(53.3%),P=0.006。DAA组髋臼假体旋转中心水平移位距离为(0.80±0.13)mm,PLA组为(0.73±0.11)mm,P=0.122。DAA组髋臼假体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0.85±0.07)mm,PLA 组为(3.96±0.21)mm,P=0.031。DAA组股骨柄在冠状位中置率为93.1%,PLA组为94.4%,P=0.709;DAA组股骨柄在矢状面中置率92.2%,PLA组为95.6%,P=0.332。DAA组股骨柄的前倾角为(11.2°±1.3°),PLA 组为(11.8°±1.1°),P=0.708。DAA 组有 89例(87.2%)髋股骨柄与股骨髓腔匹配良好,PLA组为78例(86.7%),P=0.904。DAA组术后患侧股骨偏心距与健侧的差异平均值为3.1mm,术后重建率为89.8%;PLA组术后患侧股骨偏心距与健侧的差异平均值2.9mm,术后重建率为88.9%,P=0.602。DAA组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平均值为(2.5±0.5)mm,93例肢体长度差异小于5mm,可接受率为91.2%;PLA组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平均值为(2.8±0.3)mm,80例肢体长度差异小于5mm,可接受率为88.9%;两组间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可接受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596)。两种入路影像学可观察到的并发症包括:DAA组有一例术中大转子骨折,予以钢丝缝扎,3个月后完全愈合;另有1例在安装股骨柄时引起股骨距骨折,骨折线位于小转子上方,不影响假体稳定性,没有做特殊处理。PLA组1例骨折大转子尖部撕脱骨折,2例股骨距骨裂纹骨折,一例发生术后脱位。到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没有假体松动、下沉。DAA组有7髋出现异位骨化,PLA组为6髋,两组间异位骨化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957)。结论:(1)从髋臼侧假体位置分析,侧卧位DAA臼杯的前倾角和外展角更接近靶向角度,旋转中心的垂直移位更小,髋臼假体定位的准确度比PLA入路高。(2)从股骨侧假体位置分析,在侧卧位行DAA全髋置换股骨侧操作是安全、便捷的,能够取得与PLA入路相似的股骨柄中置率和髓腔匹配可接受率,不会增加柄的对线不良和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第三章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疗效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全髋置换是治疗强直髋最有效方法,由于强直髋解剖和病理生理的改变给THA的手术显露和假体安装都带来很大困难,与普通置换相比较,强直髋置换的手术难度和风险性都显着增高。因此,对于强直髋置换,选择一种合适的手术入路和体位以改善显露、降低手术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侧卧位DAA-THA具有创伤小、脱位率低的优点,在普通髋置换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对于像强直髋这种活动度丧失、畸形重的髋关节病变,采用侧卧位DAA-THA是否安全有效?是否能让患者获得最大裨益?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侧卧位DAA和PLA全髋置换治疗AS强直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目的是评价侧卧位DAA-THA应用于强直髋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全髋置换治疗的128例AS伴髋关节强直患者,其中男109例,女19例;年龄26~66岁,平均43岁;88例为纤维性强直,34例为骨性强直。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成两组:72例采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年龄(43.6±11.3)岁;56例采用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年龄(42.4±12.5)岁。比较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病例数、肌酸激酶、ΔCRP值、VAS评分、阿片类止痛药用量、髋关节总活动度和屈曲度、Harris评分、外展肌力、BASFI评分、髋臼杯的前倾角和外展角、股骨柄的中置率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DAA 组的切口长度较 PLA 组短[(8.6±1.6)cm 与(12.8±1.8)cm]、手术时间较PLA组短[(82± 15)min与(96±19)min]、手术失血量较PLA组少[(486±40)ml 与(620±50)ml]、输血率较 PLA 组少(20.8%与 60.7%)、术后第一天晨5:00AM肌酸激酶较PLA组低(506u/L 与972u/L)、ΔCRP值较PLA组小[(32±3.7)u与(45±3.8)u],有显着差异。DAA组术后第一天和第五天VAS评分低于PLA组;术后1个月以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DAA组有43例(59.7%)术后不需要额外的杜冷丁止痛,PLA组有21例(37.5%),P=0.013。DAA组阿片类药物使用总剂量为3400 mg,PLA组为4600 mg,P=0.021。随访2~6年,平均4.3 ± 1.4年。DAA组术后2个月总活动度为(120.6°± 16.2°),屈曲度为(74.7°±13.6°);PLA组术后2个月总活动度为(90.5°±13.2°),屈曲度为(60.4°± 11.4°),两组无显着差异。两组的总活动度和屈曲度在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均没有统计学差异。Harris评分:DAA组术后1个月为72.2±5.3,PLA 组为 63.8±4.2;DAA 组术后 2 个月为 81.2±5.2,PLA 组为 78.8±4.5,术后一个月和两个月评分有显着差异;但两组术后1年以后无统计差异。DAA组术后2个月时外展肌肌力优良率为72%,PLA组为31%,P=0.000;DAA组术后6个月时外展肌肌力优良率为86%,PLA组为54%,P=0.01;两组间1年以后的外展肌肌力优良率无显着差异。DAA组和PLA组的BASFI评分在末次随访时都较术前有明显降低,但无显着差异。X片测量DAA组髋臼杯前倾角(18.9°±2.1°)较PLA组(12.6°±1.9°)大,有统计意义。DAA组臼杯外展角(42.6°±2.6°)与PLA组(43.1°±2.1°)比较差异无显着性。DAA组股骨柄柄的中置率为91.7%,PLA组柄的中置率为92.9%,无显着差异。DAA组术中并发症包括3例股骨近端骨折,1例TFL撕裂。PLA组术中并发症包括2例股骨距骨折,3例髋臼侧过度磋磨致骨缺损(2例后壁,1例前上壁)。DAA组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切口红肿,2例LFCN损伤,2例小腿DVT。PLA组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DVT,1例切口感染,2例脱位,。DAA组8髋(11.1%)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 Ⅰ级5髋,Ⅱ级3髋;PLA组15髋(26.8%)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 Ⅰ级8髋,Ⅱ级6髋,Ⅲ级1例。DAA组异位骨化发生率较PLA组低(P=0.022)。结论:对于AS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采用侧卧位DAA-THA,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早期功能好,值得临床推广。

郭立成,徐杰[3](2020)在《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髋关节炎62例(66髋),纳入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脊柱畸形严重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比较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的差异,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在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6、1.272,均为P>0.05)。末次随访平均(25±11)个月,所有患者均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活动功能。直接前入路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61±14)分,术后平均(97.8±2.9)分。后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59.3±14.3)分,术后平均(97.4±3.3)分。两组组内术后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t=14.229、14.729,P <0.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6,P> 0.05)。术后X线片两组均无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等征象,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满意。

谢卫强[4](2020)在《生物翻修柄在初次髋关节置换中应用于Dorr C型股骨髓腔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一组异常粗大Dorr C型股骨髓腔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以及股骨髓腔成因和形态分布特点;Dorr C型髓腔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时选择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研究探讨股骨柄假体与髓腔充填率及匹配性,通过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来分析比较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假体骨长入时间和近期随访期间假体柄松动、下沉等情况;研究探讨Dorr C型髓腔患者初次髋关节置换时选择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的可靠性和临床疗效,为关节外科医师在选择股骨柄假体和治疗方案时提供临床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8.12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原兰州军区总医院)90例94髋Dorr C型股骨“烟囱状”异常粗大髓腔患者,采用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本组患者的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原发病因和股骨髓腔大小以及形态分布特点。通过术前X线片确定股骨近段髓腔形态均为Dorr C型,以及术后影像学分析包括术后即刻X线片检查,通过测量股骨柄假体在髓腔内的位置和充填率来判断假体与异常粗大髓腔的匹配性,近期随访X线片了解骨-假体界面骨长入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股骨柄假体松动、下沉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功能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研究结果:1.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1)本组病例手术时间为60160 min,平均(100.7±8.3)min;术中出血量为50900 ml,平均(239.2±20.6)ml;术后引流量为20500ml,平均(170.9±33.4)ml;显性失血量平均(410.1±23.6)ml;隐性失血量平均(726.1±32.8)ml;下地时间为13d,平均(1.8±0.3)d;住院时间为427d,平均(10.9±1.3)d;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随访期内无假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髋关节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2)本组研究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术时间逐渐递减,可能与老年患者较瘦、手术耐受能力较差,术者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有关,随之术中出血量也呈递减趋势,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住院时间相差无几,而下地时间呈递增趋势,可能与老年患者骨质较差,延缓下地时间有关;绝大多数患者46周后可以弃拐恢复正常行走,23个月后可以基本无障碍行走。2.术后大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本组研究对象术后大腿痛呈明显降低的趋势,由术前平均(7.95±0.46)分降为术后3月平均(3.49±0.32)分,术后大腿痛可能与该柄柄体较长以及柄体直径较为粗大对股骨髓腔内壁骨皮质干扰较重有关。随访术后6个月平均(2.44±0.41)分、术后12个月平均(1.86±0.32)分、末次随访平均(1.55±0.32)分,末次随访2例患者出现轻度大腿隐痛,行走时间过长时出现,休息时消失。3.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估临床评估手术前、后90例患者94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呈显着增高,由术前平均(44.5±4.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1.2±3.4)分,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即刻X线检查(1)本组患者术后下肢肢体长度基本恢复正常,其中72例(74髋)术后双下肢等长,约占80%;13例(15髋)术后患肢出现12cm(平均1.5cm)增长,约占14.5%;5例(5髋)术后出现0.51cm(平均0.76cm)短缩,约占5.5%。(2)本组患者术后股骨柄假体在髓腔内的初始固定效果均为优良,运用Kim三点固定法测量假体柄在髓腔内的充填率,即刻X线正位片上假体柄的髓腔填充率平均为93.4±2.1%,侧位片上充填率平均为82.3±2.5%。(3)术后即刻X线片示90例患者94髋关节股骨柄假体在髓腔内均呈中立位固定,术后6例髋关节出现轻度内翻畸形,α角为2.12.8°(平均2.4±0.2°),但均≤3°,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外翻畸形患者。(4)本组患者术后股骨偏心距均在正常范围内,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为4556mm,(平均52±2.4mm),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为4655mm,(平均51±3.5mm)。5.随访期X线检查(1)本组患者术后12个月X线片上根据Engh骨长入标准,骨长入固定67髋,稳定的纤维固定27髋,假体松动0髋;末次随访骨长入固定71髋,稳定的纤维固定23髋,假体松动0髋。(2)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56髋伴有不同程度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性骨吸收,其中,Ⅰ度(股骨距密度低,且变圆钝)41髋,Ⅱ度(累及小转子)9髋,6髋假体柄和股骨之间出现透亮区,但宽度均<1 mm;末次随访Ⅰ度(股骨距密度低,且变圆钝)63髋,Ⅱ度(累及小转子)15髋。(3)本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21髋股骨柄假体下沉区间为16mm,平均2.8mm,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26髋股骨柄假体下沉28mm,平均4.5mm。(4)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38例髋关节出现异位骨化,其中,I级27例,II级9例,III级2例,髋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末次随访63例髋关节出现异位骨化,其中,I级43例,II级12例,III级8例,2例患者髋关节行走时出现轻度活动受限。(5)运用Kim三点固定法测量假体柄在髓腔内的充填率,正位X片上>80%,侧位X片上>70%,即匹配满意,术后6月随访假体柄在髓腔内正位X片上的填充率平均为96.3±1.5%,侧位X线片上充填率平均为83.3±2.3%;术后12月正位X片上填充率平均为97.6±1.4%,侧位片上充填率平均为84.4±1.6%,末次随访正位X片上填充率平均为98.2±1.2%,侧位片上充填率平均为84.8±1.5%。(6)所有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出现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髋关节感染性松动等并发症。研究结论:1.圆锥形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可良好地匹配异常粗大的Dorr C型“烟囱状”股骨髓腔,术后股骨柄假体在髓腔内具有充填率较高、匹配性良好、并发症较少等优点。2.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2°锥度设计、8条侧棱嵴、金刚砂粗糙面全涂层处理、柄体和颈部的一体化设计可保证有效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并可有效避免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对中老年患者心血管带来的潜在危险,降低相关临床不良因素。3.Dorr C型股骨髓腔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时,初次选择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的近期临床疗效良好,可帮助和指导关节外科医师在选择治疗方案和假体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于国良[5](2019)在《长柄假体翻修结合钢缆环扎等个体化治疗VancouverB2、B3型骨折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VancouverB2、B3型骨折采用长柄假体翻修、钢缆环扎、口服接骨七厘胶囊等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08月至2018年09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对VencouverB2、B3型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采取长柄假体翻修、钢缆环扎及术后口服接骨七厘胶囊等个体化治疗,对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结果:XXXX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86±2.03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达愈合,对位和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及移位。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78.991.7分,平均84.9分,优良率达到80.9%。骨折部位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3分,平均1.95分。结论:长柄假体翻修结合钢缆环扎及术后口服接骨七厘胶囊等个体化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疗效确切,随访时患者骨折均达到愈合,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及内固定断裂及骨折移位,接骨七厘胶囊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降低骨折不愈合率,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Vencouver分型能良好的评估骨折位置、假体周围骨的质量、假体及骨折稳定性,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赵雄[6](2019)在《股骨颈截骨牵引全髋关节置换与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畸形疗效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比较股骨颈截骨牵引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分析股骨颈截骨牵引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至2018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8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采用的手术方式为Ⅰ期股骨颈截骨牵引结合Ⅱ期THA,纳入7例患者,共13髋。B组采用的手术方式为Ⅰ期THA,纳入11例患者,共17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合并症情况等方面均相互匹配。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髋关节屈曲畸形角度、髋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术前、术后6月及术后1年),骨盆参数(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以及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年,(1)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屈曲角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且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及屈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A组(Ⅰ期股骨颈截骨牵引结合Ⅱ期THA)在改善髋关节屈曲畸形角度及髋关节活动度两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Ⅰ期THA)(P<0.05)。(2)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后6月A组Harri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B组(P<0.05),而手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3)B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少许A组(P<0.05),平均减少约100ml。(4)并发症方面,A组患者较易出现异位骨化并发症,而B组易出现股神经牵拉损伤。两组均未发生血栓、感染及假体脱位。(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PI、PT、SS值组内及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Ⅰ期股骨颈截骨牵引结合Ⅱ期THA治疗AS髋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畸形,在改善髋关节畸形、活动度以及减少股神经牵拉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其在出血量、异位骨化等方面明显高于Ⅰ期THA。两种手术方式均不能纠正骨盆矢状位失衡。综上,Ⅰ期股骨颈截骨牵引结合Ⅱ期THA具有良好临床疗效,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畸的较佳手术方案。

洪成智[7](2019)在《RM弹性一体臼在全髋置换术中的近期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弹性一体臼(RM Pressfit cup)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近期临床效果,为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来源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自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我科对96病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侧均采用钛颗粒涂层RM弹性一体臼生物固定。患者手术原因:股骨颈骨折的患者26人(26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58人(66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4人(4髋),共计96髋。术后定期随访患者,收集术后影像学资料,通过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影像学表现、Harris评分、VAS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来评估RM弹性一体臼的固定效果,观察有无骨溶解、松动以及假体周围骨质变化情况,系统评价术后髋关节的功能。结果获得完整随访病例92例,平均的随访时长为(27.0±4.5)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2.9±9.3)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80.7±5.3)分,末次随访时评分为(86.1±6.2)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与术前、术后6个月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6,P<0.05;t=30.10,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4.4±1.7)分,术后6个月降至(1.1±0.8)分,末次随访时评分为(0.7±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82,P<0.05;t=43.41,P<0.05)。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术前(48.7±3.6),术后6个月提高至(86.3±7.6),末次随访时评分为(88.1±9.3);术后6个月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21,P<0.05)。院外随访1例患者出现脱位,未发现髋部异常疼痛等情况;术后随访查体发现术髋活动范围及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患髋的屈伸活动范围为(42.2±12.3)°,内收外展活动范围为(10.1±1.9)°,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为(103.9±9.1)°、(114.6±13.5)°,内收外展活动范围为(31.2±3.3)°、(39.8±4.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24,P<0.05),患者基本满足日常活动及下蹲动作。截至末次随访未出现翻修情况。术后复查骨盆X线显示未发现明显髋臼假体旋转中心改变以及假体的松动移位表现,未发现假体周围存在明显骨质吸收、溶解情况的发生。结论RM弹性一体臼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拥有可靠的初始稳定性,能有效改善患髋功能,近期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结果满意。

彭阳[8](2018)在《骨盆矢状位变异对非脊柱僵直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置换髋臼假体位置的影响》文中提出课题背景决定人工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工关节假体的位置。髋臼假体理想位置(髋臼外展40°+10°,前倾20°+5°)的准确置入,才能保证良好的关节活动范围及摩擦界面的正常磨损,有效减少术后脱位的风险,保证THA的临床疗效。THA患者当合并髋与脊柱-骨盆畸形时,常常因固定的畸形及后期的代偿而无法利用解剖标志及空间定位,难以使髋臼假体位置处于“安全区”位置,进而增加关节脱位及磨损。而“安全区”不易术中确保的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畸形,矢状位畸形对假体位置影响更为常见。研究目的探讨骨盆矢状位变异对非脊柱僵直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置换髋臼假体位置的影响因素。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行THA手术治疗的37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破坏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4例,年龄2066岁,平均33.9岁,髋关节受累时间218年,平均8.4年。所有患者均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至少1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HHS)和髋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髋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采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髋关节疼痛症状缓解情况,选用生活指数评分(SF-36)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别以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与术后1月髋臼假体前倾角(acetabular anteversion,AVA)、外展角(acetabular abduction,ABA)比较相互关系,再比较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1年时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的变化趋势。结果随访至少1年,37例患者一般情况中HHS评分由术前(28.8±13.8)分上升至术后的(82.5±9.9)分,而疼痛VAS评分也由术前(5.6±0.7)分降低至术后的(1.4±0.5)分,生活指数评分(SF-36)由术前(17.5±11.6)分上升至术后的(75.2±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角度依次为(108.9±11.7)°、(8.4±4.6)°、(13.2±3.7)°、(40.5±5.8)°、(11.8±3.7)°、(37.1±5.7)°,均分别明显高于术前的(57.9±27.4)°、(1.1±2.6)°、(5.5±7.6)°、(14.7±13.4)°、(2.9±4.4)°、(12.9±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髋臼前倾与PT正相关,相关系数=0.447,P<0.01;与PI、SS比较无相关性(P值>0.05)。术后1月髋臼外展角与PT、PI、SS比较均无相关性(P值>0.05)。术后髋臼假体AVA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且随骨盆后倾的纠正有所减小(P<0.05)。结论非脊柱僵直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盆矢状位变异PT与髋臼假体前倾角显着相关,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较术前增大,但随着脊柱-骨盆关系的有限平衡而相对减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破坏能显着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崔佳智,张立新,郝明,米博文[9](2018)在《全髋关节置换联合对侧人工关节翻修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关节病变1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双侧髋关节病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以及围术期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收治的1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联合对侧人工关节翻修术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手术时间为7小时,术中总出血800ml,输入自体血130ml。术后随访7个月恢复良好,未发生关节脱位,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关节病变单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需行人工关节翻修术的患者,可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对侧人工关节翻修术治疗,但需严格术前评估并仔细计划手术方案。

谢宗鹏[10](2016)在《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行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治疗。采用Harris功能评分法评价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检测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和髋关节总活动度,并统计假体松动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和髋关节总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假体松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患者假体松动率较低,安全性高。

二、强直性脊柱炎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直性脊柱炎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股直肌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中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侧卧位直接前路全髋置换术后假体位置的影像学评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疗效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术臼杯置入角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录:英文论文1
附录:英文论文Ⅱ

(3)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三、手术方法
        1.直接前入路组的手术方法(图1)。
        2.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方法。
    四、围手术期处理
    五、出院后的康复
    六、疗效评定
    七、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临床评价
    二、Harris髋关节评分(表3)
    三、影像学检查
讨论

(4)生物翻修柄在初次髋关节置换中应用于Dorr C型股骨髓腔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一、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治疗方法
四、疗效评价
五、研究结果
六、研究结论
七、典型病例
八、讨论
九、研究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5)长柄假体翻修结合钢缆环扎等个体化治疗VancouverB2、B3型骨折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病例资料
    1 病例来源
    2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及脱落病例
第二章 临床试验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疗效评定
    3 治疗方案
        3.1 一般资料
        3.2 术前准备
        3.3 手术方法
        3.4 内固定材料及药物
        3.5 术后处理
    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4.1 观察指标
        4.2 疗效评定标准
        4.3 不良反应记录
    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年龄、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析
    2 治疗效果
    3 疗效总结
    4 讨论
    5 体会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6)股骨颈截骨牵引全髋关节置换与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畸形疗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剔除标准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研究分组
    2.术前准备
    3.治疗方式
    4.观察指标
    5.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两组患者指标比较
    2.结果
第四章 典型病例
第五章 讨论
    1.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和治疗
    2.手术时机及围手术期管理
    3.手术顺序的选择
    4.THA手术入路的选择
    5.髋臼假体的精确安置
    6.并发症的防治
    7.骨盆矢状位参数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问题与展望
    1.问题
    2.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发病机制
        1.1 西医发病机制
        1.2 中医病因病机
    2.治疗进展
        2.1 西医治疗进展
        2.2 中医治疗
    3.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RM弹性一体臼在全髋置换术中的近期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采集时间
    1.3 病例选择
        1.3.1 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
        1.3.2 股骨头坏死纳入标准
        1.3.3 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3.4 股骨颈骨折纳入标准
        1.3.5 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标准
        1.3.6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纳入标准
        1.3.7 病例排除标准
        1.3.8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1.3.9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术前准备
        1.4.2 麻醉方法
        1.4.3 手术方式
        1.4.4 主要手术步骤
        1.4.5 术后处理
    1.5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定标准
        1.5.1 临床功能评价
        1.5.2 影像学评估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随访及疗效
    2.2 疗效评价
    2.3 影像学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致谢

(8)骨盆矢状位变异对非脊柱僵直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置换髋臼假体位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前言
2.研究对象及材料
3.结果
4.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放置位置 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全髋关节置换联合对侧人工关节翻修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关节病变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1.2.2 左侧腓骨取骨术
        1.2.3 左侧髋关节翻修术
2 结果
3 讨论
    3.1 术前准备
        3.1.1 手术方案选择
        3.1.2 麻醉选择
        3.1.3 手术体位
        3.1.4 围术期处理
    3.2 手术过程
        3.2.1 假体选择
        3.2.2 手术操作方法
        3.2.2. 1 手术入路
        3.2.2. 2 术中操作

(10)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
    2.2 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和髋关节总活动度
    2.3 假体松动率
3 讨论

四、强直性脊柱炎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病变的疗效观察[J]. 段亚威,孙永强,陈晓波,李付礼,张伟.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21(02)
  • [2]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胡飞. 山东大学, 2020(04)
  • [3]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J]. 郭立成,徐杰.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03)
  • [4]生物翻修柄在初次髋关节置换中应用于Dorr C型股骨髓腔的近期疗效观察[D]. 谢卫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长柄假体翻修结合钢缆环扎等个体化治疗VancouverB2、B3型骨折的回顾性研究[D]. 于国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股骨颈截骨牵引全髋关节置换与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畸形疗效的比较[D]. 赵雄.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RM弹性一体臼在全髋置换术中的近期临床效果分析[D]. 洪成智. 河南大学, 2019(01)
  • [8]骨盆矢状位变异对非脊柱僵直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置换髋臼假体位置的影响[D]. 彭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9]全髋关节置换联合对侧人工关节翻修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关节病变1例[J]. 崔佳智,张立新,郝明,米博文. 中国医刊, 2018(10)
  • [10]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的临床疗效对比[J]. 谢宗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18)

标签:;  ;  ;  ;  ;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