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某些原虫病、细菌和病毒病引起的消化道特点及防治方法

家禽某些原虫病、细菌和病毒病引起的消化道特点及防治方法

一、禽部分原虫病、细菌和病毒病引起消化道特征和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1)在《青海省藏羊五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藏羊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其皮毛、奶和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当地牧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在青海地区,藏羊通常为舍饲与半放养式结合的养殖模式,当天然草场可以为牲畜提供充足的牧草时,当地牧民会把牲畜赶到高山草场放牧,但因草场上的粪便通常未能及时集中处理,增加了藏羊之间肠道寄生原虫相互感染的机率。肠道寄生原虫可定殖于人类和多种动物的肠道中,被感染的动物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厌食、贫血、腹泻和渐进性消瘦,严重影响动物的身体健康,是造成动物生长发育不全和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青海省藏羊体内多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和种群结构对预防和控制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具有重大意义。采用普通PCR及套式PCR技术,对青海省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共7个地区(以下分别简称为西宁、海北、海南、海西、黄南、果洛和玉树)所采集的761份藏羊粪便样品中5种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5种原虫分别进行种群结构发育关系分析,结果如下:1.青海省藏羊Blastocystis的总感染率为10.12%(77/761),有4个地区(黄南、海西、玉树和海北)检出了阳性,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海西(62.75%),最低的为海北(2.36%),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在四个季节中,只在夏季和秋季检出阳性,感染率分别为31.13%和4.20%,不同季节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共检出3种Blastocystis亚型,分别为ST14(33/77)、ST10(15/77)和ST12(9/77),有20份阳性样品在与现存亚型比较后显示相似度在82%~90%之间,未能确定亚型。其中,ST14为青海藏羊感染Blasiocystis的优势亚型。2.青海省藏羊Cryptosporidium的总感染率为3.68%(28/761),有4个地区(西宁、海北、海南和黄南)检出了阳性,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海北(6.13%),最低的为黄南(2.80%),不同地区之间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的季节之间,夏季感染率最高(7.56%),秋季最低(1.53%),不同季节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共检出4个不同的虫种,分别是C.xiaoi(13/28)、C.ubiquitum(8/28)、C.bovis(6/28)和C.ryanae(1/28)。其中,C.xiaoi为青海藏羊感染Cryptosporidium的优势虫种。3.青海省藏羊G.duodenalis总感染率为1.58%(12/761),仅在西宁、海北及海南3个地区检出阳性,其中,西宁检出率最高(3.05%),海南检出率最低(1.61%),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在四个季节中,感染率最高的为春季(4.92%),最低为冬季(0),不同季节之间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检出集聚体E(10/12)和集聚体A(2/12),其中,集聚体E为青海省藏羊感染G.duodenalis的优势基因型。4.青海省藏羊E.bieneusi的总感染率为6.44%(49/761),除果洛未检出阳性外,其他地区均检出有阳性,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西宁(13.41%),最低的为玉树(1.92%),不同地区间的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在四个季节均检测到E.bieneusi阳性,感染率在13.21%~0.96%之间,且不同季节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共检出5个不同的基因型,分别为BEB6(21/46)、COS-Ⅰ(14/46)、CHS3(11/46)、CGS1(2/46)和PIG EBITS5(1/46)。其中,BEB6为青海藏羊感染E.bieneusi的优势亚型。5.青海省藏羊Entamoeba的总感染率为26.28%(200/761),7地区均检出有阳性,其中,果洛的感染率最高(58.82%),海南的最低(16.94%),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在四个季节均检测到Entamoeba阳性,其中夏季感染率最高(37.74%),冬季最低(10.58%),不同季节间藏羊Entamoeba的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共检出4个不同的虫种,分别为E.bovis(135/200)、Entamoaba sp.MG107/BEL(54/200)、Entamoaba sp.RL1(6/200)和Entamoaba sp.RL2(5/200)。其中,E.bovis为青海省藏羊感染Entamoaba的优势虫种。综上所述,该研究阐明了青海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藏羊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内阿米巴原虫的种类和基因型(亚型)的分布,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郑玲[2](2019)在《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文中认为隐孢子虫(CVyptosporidium)、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p.)、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三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肠道原虫,常经粪口途径传播,流行范围广。羊球虫病(Coccidiosis)是由艾美尔属(Eimeria)的多种球虫寄生于山羊或绵羊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引发的一种肠道原虫病。主要易引起羊的生长代谢缓慢及繁殖能力下降,在羊的任何生长阶段都有可能感染该病,其中羔羊最易感染,并且死亡率极高。肠道原虫病不仅给我国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人兽共患的原虫还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为了明确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原虫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及球虫的流行情况及其病原的基因型分布,采集自新疆、内蒙古、辽宁等六省区共935份羊粪便样品,显微镜检测结合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探索我国上述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分布,评估采样地区肠道原虫的人兽共患风险。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离心沉淀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我国河南、贵州、陕西、辽宁,内蒙、新疆六个地区的935份羊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查。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3.9%(784/935),其中,166份样品混合感染有2-4种肠道寄生虫。显微镜检测共发现7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艾美耳球虫81.1%(758/935)、阿米巴原虫1 1.2%(105/935)、鞭虫3.2%(30/935)、圆线虫9.2%(86/935)、细颈线虫0.4%(4/935)、莫尼茨绦虫2.1%(20/935)、双腔吸虫0.1%(1/935)。其中艾美尔球虫为优势虫种。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分别为河南 92.1(269/292)%、贵州 79.6(86/108)%、陕西100%(68/68)、辽宁100%(35/35)、内蒙古 87%(20/23)、新疆 75.5%(306/409)。分别扩增隐孢子虫、芽囊原虫SSU r RNA、毕氏肠微孢子虫ITS基因并测序,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隐孢子虫阳性样品52份,总感染率为5.6%(52/935)。经测序比对分析,共发现三种隐孢子虫种,分别为肖氏隐孢子虫(C.xiaoi,n=20)、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n=28)和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n=4)。其中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为优势虫种。6省区中,河南羊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为16.8%(49/292),陕西和辽宁感染率分别为1.5%(1/68)和5.7%(2/35),而贵州、内蒙古、新疆均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其中人兽共患的隐孢 种类为C.ubiquitum,C parvum。基于SSU r RNA基因,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芽囊原虫阳性样品1 12份。总感染率为12.0%(112/935)。共检测出6种芽囊原虫基因亚型,分别为ST 10、ST 1、ST 4、ST 5、ST 6、ST 14。其中河南鉴定出5种芽囊原虫业型,分别为ST 10、ST 1、ST 4、ST 5和ST 14,总感染率为31.5%(92/292)。贵州鉴定出2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6,总感染率为4.6%(5/108)。陕西鉴定出两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14,总感染率为7.4%(5/68)。内蒙鉴定出2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5,总感染率为39.1%(9/23)。辽宁仅鉴定出ST 10一种芽囊原虫亚型,感染率为2.9%(1/35)。新疆则没有检测到芽囊原虫阳性样品。检测到的芽囊原虫具有人兽共患基因亚型的为:ST 1、ST 4、ST 5、ST 6。基于ITS基因,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微孢子阳性样品324份,总感染率为34.7%(324/935)。各地微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河南71.9%(210/292)、辽宁5.7%(2/35)、贵州26.9%(29/108)、陕西 44.1%(30/68)、内蒙 13.0%(3/23)、新疆 12.2%(50/409)。共检测出 11 种基因型,分别为 BEB6、CDE13、CHC8、CHD3、CHG1、CHG3、CHG5、COS-I、EbpC、I、OEBI、其中BEB6和CHC8为优势基因型。其中具有人兽共患风险的基因型为:Ebpc、EBE6、CHD3、CHG1、CHG3、CHG5、COS-1、I、OEB1。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进行调查,明确部分地区羊球虫、隐孢子虫、芽囊原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以及三种人兽共患原虫的基因型分布。发现的隐孢子虫中有2种具有人兽共患性(C.ubiqutitum、C.parvum),芽囊原虫中有4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基因亚型(ST1、ST4、ST 5、ST 6),微孢子虫中有9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基因型(Ebpc、EBE6、CHD3、CHG1、CHG3、CHG5、COS-1、I、OEB1)。研究结果为羊肠道寄生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王俊[3](2018)在《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腹泻症和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鄂托克旗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腹泻症较严重,山羊肠道寄生虫病也越来越严重,给当地牧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旨在调查和分析患腹泻症山羊的发病原因以及当地白绒山羊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通过采集鄂托克旗地区健康山羊和患腹泻症山羊的粪便、血样,进行粪便卵囊(虫卵)检查和血液生化测定,并且对病羊进行临床剖检;对小反刍兽疫疑似病例进行血液采集,检测山羊血清中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调查和分析鄂托克旗各苏木、镇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白绒山羊粪便中检测出的卵囊(虫卵)主要是球虫卵囊和线虫虫卵,并且患腹泻症白绒山羊粪便中的卵囊(虫卵)的阳性率和平均感染强度高于健康山羊;患腹泻症的山羊血清中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均高于健康山羊,且差异显着(P<0.05),腹泻山羊肌酸激酶(CK)高于健康山羊,但差异不显着(P>0.05),山羊血清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检测的结果为部分阳性,除了PPR疑似病例外,该地区白绒山羊腹泻症的主要病因是肠道寄生虫病,并且腹泻症可引起白绒山羊血清生化指标发生改变;鄂托克旗各苏木、镇白绒山羊主要感染球虫病和肠道线虫病。所以本次试验为白绒山羊腹泻症及寄生虫病的合理防治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威[4](2018)在《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鉴定及虫种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属于珍稀易危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是大熊猫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为止,寄生于大熊猫肠道的寄生虫至少包括9种,其中含4种原虫(大熊猫隐孢子虫、安氏隐孢子虫、刚地弓形虫、毕氏肠微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属于专性细胞内寄生性真核生物,能够感染人、野生动物、家养动物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造成宿主的腹泻及消耗性综合征。为了解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本试验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n=75)、都江堰大熊猫基地(n=30)、卧龙耿达大熊猫基地(n=37)、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n=17)、卧龙核桃坪大熊猫基地(n=10)、15个动物园(n=31)共采集了200份圈养大熊猫粪便样品,提取DNA后,经巢式PCR扩增ITS基因位点,PCR产物通过测序后进行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共有69只大熊猫感染了毕氏肠微孢子虫,总感染率为34.5%。不同基地与动物园的大熊猫、不同性别的大熊猫、不同年龄的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ITS位点,共鉴定到12种基因型,包括7种已报道的基因型(SC02、EpbC、CHB1、SC01、D、F、Peru 6)和5种新基因型(SC04、SC05、SC06、SC07、SC08)。种系发育分析显示,除了CHB1,其余11种基因型均属于人兽共患遗传组1(group 1),揭示了其人兽共患性。为鉴定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分离株的多位点基因型,本试验通过巢式PCR法扩增了阳性样品的微卫星(MS1、MS3、MS7)位点和小卫星(MS4)位点。结果表明,在MS1、MS3、MS4和MS7位点分别成功扩增48、45、50、47个样本,产生了10、8、9、5个基因型(type)。有36个样本在5个位点均成功扩增,形成了24个多位点基因型(MLGs)。毕氏肠微孢子虫在微卫星和小卫星位点的序列多态性包括了单核苷酸多样性(SNP)和片段长度多态性。基于小卫星位点和微卫星位点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毕氏肠微孢子虫存在两个系统进化组:包含人兽共患基因型的系统进化组(具有人兽共患潜能)、包含具有宿主特异性基因型的系统进化组。为获得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群体遗传结构,对69份阳性样品基于ITS、MS1、MS3、MS4、MS7五个遗传位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强烈的基因内连锁不平衡(LD)和有限的遗传重组表明该群体可能为克隆性群体。基于等位基因型分布的配对基因间LD分析和标准群丛指数(IAS)值再次表明该群体为克隆性群体,并且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STUCTURE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形成了3个亚群体,Wright’s固定指数(FST)也证实了形成的亚群体是可靠的、存在的。其中,亚群体1与亚群体2为流行性结构,而亚群体3为克隆性结构。综上所述,我国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较高(34.5%),主要感染SC02基因型,具有人兽共患潜能,且大熊猫源毕氏肠微孢子虫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首次鉴定了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群体遗传结构,总群体为克隆性群体结构。本研究结果为大熊猫微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吕琳[5](2017)在《弓形虫PRU株感染致小鼠脑损伤互作蛋白的初步筛选》文中研究指明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机会致病性原虫,可以引起世界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弓形虫病主要有三种感染途径:经口感染,血液感染和胎盘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可以广泛入侵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且偏嗜神经细胞,可导致宿主弓形虫脑炎。据调查,约30%的世界人口有潜在的弓形虫感染,其中90%发生弓形虫脑炎的病人死亡,继发性瘫痪的比例更高。近年来,弓形虫慢性感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越发受到广泛关注,这类病患表现为局部或弥散性的神经损伤,常伴随精神症状和行为失常,如产生类似阿兹海默症的症状表现。全球范围内,I、II、III型弓形虫均有感染病患报道,但基因型II型引起的人类弓形虫病占主导地位。弓形虫Prugniaud(PRU)株为人源分离所得的II型弱毒株,其具有亲神经细胞特性,可通过血脑屏障入侵CNS,感染各类神经细胞,对宿主的辨识、学习、记忆等能力造成损伤,这些病变可能是速殖子的嗜神经性和脑组织中包囊分布共同导致的。关于弓形虫的致病性及症状已有大量研究,然而关于弓形虫和宿主CNS具体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报道有限。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与传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相比,其在定性和定量方面有更好的重复性,更加适用于低峰度蛋白研究。本研究建立弓形虫PRU株慢性感染小鼠模型,运用iTRAQ技术,结合LC-MS/MS分析比较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与健康小鼠的脑组织,筛选差异表达的鼠脑蛋白,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iTRAQ主要差异表达蛋白。共鉴定出4983个蛋白,差异表达蛋白461个,其中215个蛋白上调表达,246个蛋白下调表达,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代谢和神经过程等通路。后期以显着差异表达的小鼠大脑发育调节蛋白(Drebrin)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验证了弓形虫感染小鼠神经瘤母细胞(N2a细胞)导致Drebr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和GST Pull-down技术初步筛选出6个与Drebrin蛋白相互作用的弓形虫蛋白,如弓形虫热休克蛋白HSP60、微管蛋白TUBA1、小GTP酶Rab2等。iTRAQ结合LC-MS/MS技术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学研究,为我们研究弓形虫慢性感染致宿主CNS损伤机制及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参考依据。

孔秀娟[6](2016)在《2014年广州登革热的分子流行病学与中药对其患者炎症因子的调节》文中指出目的:登革热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波及范围广。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可根据发病的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类,前者属于轻症,后两者病情较重、致死率较高。登革热病毒感染的范围广,危害大等特点使其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出现登革热流行,进入21世纪以来暴发了四次较大规模的登革热流行,2014年疫情尤为严重,感染病例数接近4万,并有5例死亡,广州已成为全国登革热的重点防控区域,人们越来越关注广州地区登革热病毒的传播来源以及登革热病毒在全球的传播情况。另外,在登革热的治疗方面目前仍然没有十分有效的方法,由于西医治疗手段、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缺乏,登革热病毒感染后出现的危害难以得到根除。而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登革热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发挥了明显的治疗优势,人们对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给予的希望越来越高,辛凉解表化湿方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小虹教授前期进行抗病毒药物研究,筛选出抗病毒疗效确切的中药结合药性药味和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组合而成的中药复方,尚未考察其对登革热的治疗效果。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探讨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热传播来源,并结合前期已公布的研究调查结果和系统发生地理学知识,寻找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热病毒株的祖先位置,并模拟此病毒株随时间变化在全球传播的概况。另外,本课题还将从炎症因子调节的角度探讨辛凉解表化湿方对登革热的治疗效果。并希望通过以上研究,为我国后期登革热的防控策略与治疗提供依据,进而提高疫情防控效率、节省社会资源、保护人群健康。方法:1.在2014年广州登革热大流行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医院收集登革热病人血清样本,收集的样本进行IgM和IgG抗体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血清用于后续实验研究。2.将阳性患者血清接种到长满单层的C6/36白纹伊蚊传代细胞,吸附1小时后弃去,培养5天后收集培养液上清,提取病毒RNA并逆转录成cDNA,用RT-PCR和real-time SYBR green RT-PCR的方法进行病毒的鉴定与分型。3.参考DENV-1 Hawaii株(GenBank登陆号:KM204119)的基因序列,结合Premier Primer 5.0软件设计合成DENV-1型登革热病毒的E基因引物,并进行PCR,跑胶,回收,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病毒株进行对比,用MEGA6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2014年登革热病毒株的可能传播来源。4.结合贝叶斯系统发生地理学方法,追溯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热的传播源头,迁移过程,分析其种群多样性。5.从炎症因子调节角度评价辛凉解表化湿方对登革热的治疗效果。结果:1.在广州登革热大流行期间,收集年龄为18-75岁之间,72小时内体温高于37.5℃患者的血清,并用ELISA试剂盒检测IgM和IgG抗体,二者显示阳性的血清确定为登革热病毒感染,期间共收集168例阳性血清。男性70例,女性98例数,男性占总数的41.7%,女性占58.3%;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下的仅有1例,占病例总数的0.8%,10-20岁之间的5例,占总数4%,20-70岁为高发病年龄段,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9.2%、12%、16.8%、28%、12%,70岁以上占7.2%;白云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患者居多,分别占患者总数的35.6%、23.7%、16.9%、11.0%,南沙区和花都区病例数为0。2.鉴定与分型结果显示:共17株登革热病毒可见电泳条带,条带大小在350bp左右,相对应的Tm值为82.5℃。3.对17例阳性样本和各血清型登革热病毒的E基因构建基因进化树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基因Ⅰ型8株,基因Ⅴ型9株,无基因Ⅱ、Ⅲ、Ⅳ型。基因Ⅰ型的传播来源分为两支,其中6株病毒(KT037100、KT037101、KT037103、KT037105、KT037106、 KT037109)与2006年、2009年、2013年、2015年广东地区发现的病毒株聚类在一起,同时与2007年、2008年、2009年泰国病毒株和2013年新加坡病毒株聚类在同一分支。基因Ⅰ型的另2株病毒(KT037107与KT037108)与2004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广州病毒株,2005年、2008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的马来西亚病毒株和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4年新加坡病毒株以及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印度尼西亚病毒株,2014年台湾病毒株聚类在一起。基因Ⅴ型的9株病毒(KT037099、KT037102、KT037104、KT037110、 KT037111、KT037112、KT037113、KT037114、KT037115)与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广东病毒株,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4年新加坡病毒株和2013年马来西亚,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印度和2013年不丹病毒株聚类在一起。4.基因Ⅰ型MCC树显示的祖先节点位于泰国,后验概率为0.8679,地理扩散时空图和显着路线图显示病毒扩散的主要区域为东南亚地区,群体动力学结果显示2007年种群多样性最高,其后缓慢下降;基因Ⅴ型MCC树显示的祖先节点位于印度,后验概率为0.7429,地理扩散时空图和显着路线图显示病毒扩散的主要区域为亚洲和美洲地区,种群多样性在1970-1975迅速上升,其后多样性居高不下。5.患者治疗前血液中IL-1、IL-6、IL-10、IL-17、TNF-α、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O.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液中IL-1、IL-6、IL-10、IL-17、TNF-α、 IFN-γ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患者治疗前血液中IL-1β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有升高的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液中IL-1β含量无明显变化(P>O.05),但有降低的趋势;结论:1.对168例患者性别进行统计,发现女性患者多余男性;儿童发病率最低,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白云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等老城区患者居多,其它区病例数较低,南沙区和花都区未统计到病例,可能受医院所在地理区域的影响。2.对扩增的168例登革热临床样本进行鉴定与分型,鉴定与分型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17株病毒,17株登革热病毒均属于血清1型登革热病毒。3.结合大样本量构建的基因进化树分析基因Ⅰ型与基因V型的传播来源可知,基因Ⅰ型的传播来源分为两支,其中6株病毒极有可能在2009年或更早由泰国传入,并在广州形成垂直传播,在2013、2014年大流行的过程中广泛的流行,并持续传播到2015年。另外2株病毒的祖先一直在马来半岛地区或印度尼西亚流行,而广州2014年病毒株最可能由马来西亚传入,此株病毒在2004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4年多次传入广州,2014年台湾病毒株也由该地区传入。基因V型的9株病毒的祖先一直在马来半岛和印度地区传播,而广州2014年病毒株最可能由新加坡传入,此株病毒在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传播到广东地区。4.血清1型基因Ⅰ型登革热病毒的祖先位于泰国,目前主要在东南亚国家及周边流行,血清1型基因V型登革热病毒的祖先位于印度,目前在亚洲和美洲流行。5.登革热病毒感染可以促使炎症因子的释放,辛凉解表方可有效调节IL-1/IL-1β, IL-6, IL-10, IL-17, TNF-α,IFN-γ等炎症因子水平,对登革热具有较好治疗作用。

肖海鹏,刘宏社,赵稳刚,赵亚军,孟立,张恒,高维维[7](2014)在《基层兽医在猪病诊疗中的用药常识》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各地"死猪漂流事件"的频繁发生,从侧面折射出养猪行业兽药滥用确实令人担忧。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一些猪病诊治一线从业人员缺少兽药科学知识与技术,不当使用兽药现象存在许多误区,造成了疗效差、耗费资金、损失惨重等不良后果。兽药的滥用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资金,还使生猪养殖遭受打击,更令人担心的是耐药性几乎达到了无药可用的地步,严重危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构成潜在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和环境隐患。笔者结

闫迎光[8](2014)在《人兽共患病的研究进展及其防控》文中指出人兽共患病是指由共同病原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人类和脊椎动物的疾病。目前世界上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至少有250种以上,包括病毒病、细菌病、衣原体病、立克次体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和其它种类的疾病,其中对人有严重危害的约有90种。其中大多数由家畜、驯养动物、宠物和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其中还包括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频发的人兽共患病卫生安全事件,不仅对动物自身健康和生存产生了极大的挑战,而且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危害社会稳定,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王阿荣[9](2011)在《天蚕素抗菌肽对断奶仔猪和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包括两个试验部分:试验一,研究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天蚕素抗菌肽添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用28d、体重相近、健康的北京原种黑猪断奶仔猪192头,采用单因子设计,按体重相近、遗传基础相似的原则,完全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天蚕素抗菌肽(试验Ⅰ组:180 g/t,试验Ⅱ组:250 g/t,试验Ⅲ组:320 g/t)。预饲期7d,试验期为32d。试验结果如下:适量的天蚕素抗菌肽能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但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能显着降低料肉比(P<0.05);显着降低腹泻率(P<0.05);各试验组能够提高仔猪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对仔猪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试验Ⅲ组干物质、粗灰分、粗纤维、钙、磷等成分的消化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上没有显着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天蚕素抗菌肽添加量为320 g/t的试验Ⅲ组的上述指标对断奶仔猪的应用效果最好。试验二,研究在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天蚕素抗菌肽对母猪繁殖力和初乳成分的影响。选取预产期、胎次、体况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北京原种黑猪妊娠后期母猪24头,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天蚕素抗菌肽(试验Ⅰ组:20 g/t,试验Ⅱ组:40 g/t,试验Ⅲ组:60 g/t)。试验期从母猪分娩前15d到产后30d仔猪断奶时结束。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天蚕素抗菌肽对母猪的繁殖力和仔猪的生长性能等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是试验Ⅲ组在这两项指标上较对照组都有提高的趋势;各试验组母猪初乳中的水分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母猪初乳中乳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只有试验Ⅱ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其它试验组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母猪初乳中氨基酸水平和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从本试验整体结果看,在母猪日粮中添加60g/t天蚕素抗菌肽的试验Ⅲ组效果最佳。

吕惠序[10](2010)在《养猪场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抗菌药物浩如烟海,品种繁多且更新换代很快。养猪人对合理用药知识的缺乏与漠视令人吃惊,抗菌药物的滥用更是触目惊心,不仅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影响疗效,而且浪费大量药品资源和钱财,害死了不计其数的猪,也严重危及食品安全,应引起广泛关注。笔者积四十余年临床实践体会,结合查阅兽药典等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从十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禽部分原虫病、细菌和病毒病引起消化道特征和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禽部分原虫病、细菌和病毒病引起消化道特征和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省藏羊五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几种主要肠道原虫的研究进展
        1.1 芽囊原虫
        1.1.1 芽囊原虫的概述
        1.1.2 芽囊原虫的基因型
        1.1.3 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
        1.1.4 芽囊原虫的检测方法
        1.2 隐孢子虫
        1.2.1 隐孢子虫的概述
        1.2.2 隐孢子虫的虫种/基因型
        1.2.3 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1.2.4 隐孢子虫的检测方法
        1.3 十二指肠贾第虫
        1.3.1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概述
        1.3.2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集聚体/基因型
        1.3.3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情况
        1.3.4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检测方法
        1.4 毕氏肠微孢子虫
        1.4.1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概述
        1.4.2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基因型
        1.4.3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1.4.4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检测方法
        1.5 内阿米巴原虫
        1.5.1 内阿米巴原虫的概述
        1.5.2 内阿米巴原虫的虫种
        1.5.3 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情况
        1.5.4 内阿米巴原虫的检测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藏羊芽囊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2.2.2 芽囊原虫SSU rRNA基因扩增
        2.2.3 PCR扩增结果检测及序列测定
        2.2.4 序列校正与比对
        2.2.5 统计学分析
        2.2.6 种系发育分析
        2.3 结果
        2.3.1 芽囊原虫SSU rRNA位点PCR扩增结果
        2.3.2 藏羊芽囊原虫的感染率及分布情况
        2.3.3 藏羊芽囊原虫的种群结构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藏羊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
        3.1 材料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溶液配制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3.2.2 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扩增
        3.2.3 PCR扩增结果检测及序列测定
        3.2.4 序列校正与比对
        3.2.5 统计学分析
        3.2.6 种系发育分析
        3.3 结果
        3.3.1 隐孢子虫18S rRNA位点PCR扩增结果
        3.3.2 藏羊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及分布情况
        3.3.3 藏羊隐孢子虫的种群结构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藏羊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
        4.1 材料
        4.1.1 样品来源
        4.1.2 主要试剂
        4.1.3 溶液配制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4.2.2 十二指肠贾第虫TPI基因扩增
        4.2.3 PCR扩增结果检测及序列测定
        4.2.4 序列校正与比对
        4.2.5 统计学分析
        4.2.6 种系发育分析
        4.3 结果
        4.3.1 十二指肠贾第虫TPI位点PCR扩增结果
        4.3.2 藏羊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率及分布情况
        4.3.3 藏羊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种群结构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藏羊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
        5.1 材料
        5.1.1 样品来源
        5.1.2 主要试剂
        5.1.3 溶液配制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方法
        5.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5.2.2 毕氏肠微孢子虫ITS基因扩增
        5.2.3 PCR扩增结果检测及序列测定
        5.2.4 序列校正与比对
        5.2.5 统计学分析
        5.2.6 种系发育分析
        5.3 结果
        5.3.1 毕氏肠微孢子虫ITS位点PCR扩增结果
        5.3.2 藏羊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及分布情况
        5.3.3 藏羊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种群结构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藏羊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
        6.1 材料
        6.1.1 样品来源
        6.1.2 主要试剂
        6.1.3 溶液配制
        6.1.4 主要仪器设备
        6.2 方法
        6.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6.2.2 内阿米巴原虫18S rRNA基因扩增
        6.2.3 PCR扩增结果检测及序列测定
        6.2.4 序列校正与比对
        6.2.5 统计学分析
        6.2.6 种系发育分析
        6.2.7 藏羊肠道原虫总感染情况及混合感染情况分析
        6.3 结果
        6.3.1 内阿米巴原虫18S rRNA位点PCR扩增结果
        6.3.2 藏羊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率及分布情况
        6.3.3 藏羊内阿米巴原虫的种群结构分析
        6.3.4 藏羊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6.3.5 藏羊肠道原虫混合感染情况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 隐孢子虫
        1.1 隐孢子虫概述
        1.2 隐孢子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1.3 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特征
        1.4 隐孢子虫的诊断与防治
    2 芽囊原虫
        2.1 芽囊原虫概述
        2.2 芽囊原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2.3 芽囊原虫流行病学特征
        2.4 芽囊原虫的诊断与防治
    3 微孢子虫
        3.1 微孢子虫概述
        3.2 微孢子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3.3 微孢子虫流行病学特征
        3.4 微孢子虫的诊断与防治
    4 球虫
        4.1 羊球虫概述
        4.2 羊艾美耳球虫形态学分类
        4.3 羊球虫流行病学特征
        4.4 羊球虫的诊断与防治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2.2 样本的处理
        2.3 材料
        2.4 光学显微镜检测
        2.5 种类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羊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3.2 羊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3.3 不同地域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4 不同气候条件下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5 羊球虫感染情况
    4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我国部分地区羊三种肠道原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试剂与设备
        2.3 DNA的提取
        2.4 PCR扩增的相关条件
        2.5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6 巢氏PCR产物测序
        2.7 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隐孢子虫
        3.2 芽囊原虫
        3.3 微孢子虫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3)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腹泻症和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鄂托克旗简介
        1.1.1 地理位置和气候
        1.1.2 农牧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2 山羊常见疾病
        1.2.1 山羊疾病的分类
        1.2.2 鄂托克旗白绒山羊常见疾病的概况
    1.3 目的和意义
2 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腹泻症的病因分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试剂的配置
        2.1.5 试验方法与步骤
        2.1.6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1.7 细菌培养
        2.1.8 PPRAbELISA试剂盒检测
        2.1.9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临床检查
        2.2.2 剖检结果
        2.2.3 虫卵检测结果
        2.2.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2.2.5 细菌培养及镜检结果
        2.2.6 生化鉴定
        2.2.7 PPRAbELISA检测结果
    2.3 讨论
        2.3.1 寄生虫虫卵
        2.3.2 血清生化指标
        2.3.3 细菌培养和染色结果
        2.3.4 PPRAbELISA结果
        2.3.5 鄂托克旗白绒山羊腹泻症的防治探究
    2.4 小结
3 鄂托克旗白绒山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粪便采集
        3.1.3 试验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阿尔巴斯苏木和苏米图苏木山羊消化道寄生虫的检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主要器材和检测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鉴定及虫种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熊猫及其肠道寄生虫感染研究概况
        1.1 大熊猫概况
        1.2 大熊猫肠道寄生虫
    2 毕氏肠微孢子虫及其在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中的感染情况
        2.1 毕氏肠微孢子虫简介
        2.2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检测与基因分型
        2.3 毕氏肠微孢子虫在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中的流行概况
    3 毕氏肠微孢子虫群体遗传结构
        3.1 连锁不平衡
        3.2 毕氏肠微孢子虫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4 本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1.2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粪样处理及DNA提取
        2.3 巢式PCR扩增
        2.4 PCR产物检测
        2.5 测序结果分析
        2.5.1 序列拼接及矫正
        2.5.2 种系发育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感染率
        3.2 基因序列分析
        3.3 基因分布情况
        3.4 种系发育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序列分型
    1 试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样本
    2 试验方法
        2.1 巢式PCR扩增
        2.2 PCR产物检测
        2.3 测序结果分析
        2.3.1 序列拼接及矫正
        2.3.2 序列多态性分析
        2.3.3 种系发育分析
    3 结果
        3.1 微卫星和小卫星位点扩增结果
        3.2 序列多态性分析
        3.3 多位点基因型
        3.4 微卫星和小卫星位点系统进化分析
        3.5 种系发育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大熊猫源毕氏肠微孢子虫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2.1.1 基于核苷酸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2 基于等位基因型分布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 群体结构研究
        2.3 亚群体结构分析
    3 结果
        3.1 遗传多样性与连锁不平衡
        3.1.1 各遗传标记位点基因频率与基因差异
        3.1.2 各遗传标记位点基因内连锁不平衡
        3.1.3 多位点基因序列遗传多样性
        3.1.4 多位点基因序列基因内连锁不平衡
        3.1.5 基于等位基因型分布的多位点分析
        3.2 亚群体结构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弓形虫PRU株感染致小鼠脑损伤互作蛋白的初步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1 弓形虫慢性感染对CNS损伤研究进展
        1.1.1 弓形虫慢性感染导致的神经症状
        1.1.2 弓形虫慢性感染对宿主神经系统的损伤
    1.2 iTRAQ技术进展及其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2.1 iTRAQ技术原理及操作流程
        1.2.2 iTRAQ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部分 iTRAQ技术鉴定慢性感染弓形虫小鼠脑差异表达蛋白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及虫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溶液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2.2.2 鼠脑样品准备
        2.2.3 鼠脑蛋白质的提取、纯化及定量
        2.2.4 蛋白酶解及iTRAQ试剂标记
        2.2.5 第一维高pH-RP液相分离
        2.2.6 第二维反相液质联用RPLC-MS
        2.2.7 蛋白质检索
    2.3 结果
        2.3.1 弓形虫PRU株慢性感染小鼠症状表现
        2.3.2 样本蛋白质定量
        2.3.3 肽段匹配误差分布
        2.3.4 蛋白质鉴定信息
        2.3.5 差异表达蛋白统计
    2.4 讨论
第三部分 鼠脑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验证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虫株与细胞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1.4 引物
        3.1.5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差异蛋白GO功能分析及富集分析
        3.2.2 差异蛋白KEGG通路分析
        3.2.3 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2.4 荧光定量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蛋白mRNA水平
        3.2.5 Western blot与细胞免疫荧光验证Drebrin表达水平
    3.3 结果
        3.3.1 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3.3.2 部分差异表达蛋白的qRT-PCR分析验证
        3.3.3 Western blot验证Drebrin蛋白表达水平
        3.3.4 细胞免疫荧光验证Drebrin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3.4 讨论
        3.4.1 弓形虫慢性感染致线粒体功能障碍
        3.4.2 弓形虫慢性感染致CNS损伤
第四部分 与小鼠Drebrin蛋白互作的弓形虫蛋白筛选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虫株、菌株与细胞
        4.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4.1.3 载体和引物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GST Pull-down
        4.2.2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
        4.2.3 质谱鉴定
    4.3 结果
        4.3.1 GST Pull-down筛选与小鼠Drebrin互作弓形虫蛋白
        4.3.2 免疫共沉淀筛选与小鼠Drebrin互作弓形虫蛋白
        4.3.3 GST Pull-down和免疫共沉淀共有互作蛋白
    4.4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pMD18-Drebrin测序结果
附录B GST Pull-down获得与Drebrin互作的弓形虫蛋白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6)2014年广州登革热的分子流行病学与中药对其患者炎症因子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登革热病毒的概述
        1.1 登革热病毒的结构
        1.2 登革热病毒的传播
        1.3 登革病毒的分型
    第二章 登革热病毒的流行概况
        2.1 登革热病毒在全球的流行概况
        2.2 登革热病毒世界流行史
        2.3 登革热病毒中国流行史
    第三章 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与防控
        3.1 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
        3.2 登革热的防控
    第四章 登革热的治疗研究进展
        4.1 西医治疗登革热
        4.2 中医治疗登革热
        4.3 登革热病毒抑制剂
        4.4 单克隆抗体
    第五章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热病毒株血清分型与进化树构建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广州血清1型中基Ⅰ型与基因Ⅴ型登革热病毒系统发生地理学研究
        2.1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辛凉解表方对登革热患者炎症因子调节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基层兽医在猪病诊疗中的用药常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刻苦学习, 掌握基础知识, 加强兽医从业人员自身修养
    1.1 兽医人员应具备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
    1.2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其所引起的传染病
    1.3 熟悉抗菌药物的分类及抗菌谱
    1.4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掌握最基本选药知识
    1.5 提前预见疗效和不良反应
2 正确诊断, 对症下药
    2.1 正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先决条件
    2.2 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
    2.3 用药要对症
    2.4 根据抗菌活性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2.5 根据抗菌谱和适应症选用抗菌药物
    2.6 根据药物动力学选药
3 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
4 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给药时间和次数
    4.1 药物剂量
    4.2 要换算成千克体重用量
    4.3 剂量必须准确
    4.4 去伪存真, 查看药物有效成分
    4.5 严格用药时间间隔和给药次数
5 按疗程给药
6 正确联合使用抗菌药
    6.1 要了解药效学相互作用
    6.2 牢记配伍禁忌
    6.3 避免3种以上药物联用
    6.4 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和机理进行选择和组合
7 正确处理对因、对症治疗
    7.1 对因治疗
    7.2 对症治疗
    7.3 标本兼治
8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
9 掌握好妊娠母猪禁用的药物
1 0 不使用违禁药物, 严格执行农业部规定的休药期

(8)人兽共患病的研究进展及其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兽共患病的概念及分类
    1.1 人兽共患病的概念
    1.2 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1.2.1 按病原体的生物属性分类
        1.2.2 按传染病源分类
        1.2.3 按传播特点分类
2 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人兽共患病发病周期逐步缩短, 流行区域分布发生变化
    2.2 人兽共患病多病原因子混合感染增多, 使病情更加复杂化
    2.3 细菌性人兽共患病危害明显加剧
    2.4 人兽共患病传统病种不断出现新症状, 病原体不断出现新变异
3 人兽共患病的危害
4 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措施
    4.1 坚持预防为主的措施, 各部门通力协作
    4.2 加强人兽共患病快速诊断技术研发, 提高动物防疫监督人员素质
    4.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4 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4.5 控制人兽共患病传播链,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9)天蚕素抗菌肽对断奶仔猪和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现状
    1.2 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现状
    1.3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1.3.1 抗菌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抗菌肽的来源及分类
        1.3.3 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
        1.3.4 抗菌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3.5 抗菌肽的抗菌机制
        1.3.6 抗菌肽的应用
        1.3.7 天蚕素抗菌肽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研究的内容总体思路
2 试验研究
    2.1 天蚕素抗菌肽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天蚕素抗菌肽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2.2.1 材料及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2.4 小结
3 论文总体讨论
    3.1 天蚕素抗菌肽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天蚕素抗菌肽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4 论文总体结论
5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养猪场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刻苦学习, 努力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2 要了解细菌的分类及其引起的传染病, 正确诊断, 早期用药
    2.1 革兰氏阳性菌 (G+菌)
    2.2 革兰氏阴性菌 (G-菌)
3 要了解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谱及首选药物
    3.1 要了解抗菌药物的分类
    3.2 要了解抗菌谱
    3.3 要了解常见病原菌感染首选药物
4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5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早期选用抗菌药物
6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安全性、经济性等特点选择用药
    6.1 要根据抗菌活性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6.2 要根据抗菌谱和适应证选用抗菌药物
    6.3 要根据药代动力学特性选择抗菌药物
    6.4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
7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结合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7.1 品种选择
    7.2 准确掌握剂量
    7.3 剂量务必准确
    7.4 严格按规定的间隔时间和次数给药
    7.5 要按疗程给药
    7.6 掌握换药原则
    7.7 选择最适宜的给药方法
    7.8 避免重复使用有效成分相同而商品名各异的药物
    7.9 掌握人畜之间的剂量关系
8 正确联合使用抗菌药
    8.1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8.2 要了解药效学相互作用
    8.3 避免3种以上的抗菌药联用
    8.4 必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特征和机理进行选择和组合
    8.5 作用环节或作用机理不同的抗生素可以联用
    8.6 同类抗生素或是具有相同毒副作用的药物不宜联用
    8.7 作用机理相同的抗生素不宜联用
    8.8 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联合用药
9 牢记配伍禁忌
1 0 不使用违禁药物,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兽药休药期

四、禽部分原虫病、细菌和病毒病引起消化道特征和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藏羊五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D]. 杨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D]. 郑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3]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腹泻症和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D]. 王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4]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鉴定及虫种群体遗传结构分析[D]. 李威.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5]弓形虫PRU株感染致小鼠脑损伤互作蛋白的初步筛选[D]. 吕琳.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2014年广州登革热的分子流行病学与中药对其患者炎症因子的调节[D]. 孔秀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基层兽医在猪病诊疗中的用药常识[J]. 肖海鹏,刘宏社,赵稳刚,赵亚军,孟立,张恒,高维维. 畜牧兽医杂志, 2014(06)
  • [8]人兽共患病的研究进展及其防控[J]. 闫迎光.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4(03)
  • [9]天蚕素抗菌肽对断奶仔猪和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D]. 王阿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10]养猪场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J]. 吕惠序. 养猪, 2010(01)

标签:;  ;  ;  ;  ;  

家禽某些原虫病、细菌和病毒病引起的消化道特点及防治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