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农业荒地资源配置模式初探

国有农业荒地资源配置模式初探

一、国有宜农荒地资源配置方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闫盼盼[1](2020)在《我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无居民海岛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和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管制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并由登记机关将相关调查结果和事项在自然资源登记簿标明的过程。该制度构建的目的是明确国土空间上各类自然资源的产权主体及界限范围,为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做准备。虽然,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在试点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同时因为该制度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中尚属于创新性举措,相对缺乏完备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所以试点工作中难免遇到一些亟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研读《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等现有规定、部分试点地区发布的工作报告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等,把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相关的理论制度及相关热点争议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和土地登记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不动产登记、国土调查制度三者的关系如何厘清等。同时,还提出了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第一,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客体不明确不统一,这主要是因为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未对“自然资源”的概念和自然资源分类标准体系进行明确规定;第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登记单元划分方法有待继续完善,特别是需要对以“三个图层”相叠加确定自然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范围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完善;第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登记簿记载的部分内容需要完善,包括对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定标准进行统一明确规定以及在立法上就全民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权利行使主体、权利行使的具体内容等进行规定,真正实现“自然资源所有者和监管者分开”的改革目标;第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与不动产登记、国土调查的关联机制不够完善,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与已有不动产登记成果、国土调查成果产生权属争议时怎么解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完善现行相关立法、统一确权登记相关技术标准、补充完善确权登记内容等方面出发,对我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在构建和实施中面临的相关重难点等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初步构想。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2](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文中提出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3](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文中研究说明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辛娜[4](2014)在《伽师县经营体开荒现象调查与反思》文中指出在新疆南疆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大量非法无序开发利用荒地的行为,由于种种缘由,当时并未对此类行为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得当地非法开荒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以来,尤其是2013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严禁非法开荒文件的出台,新疆南疆非法开荒行为大幅度减少。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所导致的各方矛盾持续加深,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处理,导致信访上访案件不断增加,引起当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伽师县土地开荒遗留问题进行初步的访问了解,收集掌握伽师县土地开荒的基本情况,再深入实地进行问卷的调查,分别针对开荒经营体和周边农民从开荒认知、开荒意愿和开荒实践等方面入手展开细致调查。通过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出土地开荒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矛盾问题: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具体处理办法不健全;开荒管理部门职能混乱,执法力量薄弱;违法开荒案件查处难度大,惩处落实力度不够;开荒相关主体认知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矛盾问题形成的缘由,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出台并完善相关的处理办法;加强执法监察队伍的建设;清查资源现状,加大惩处力度,加强监管和动态监测;加大法律环保认知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等,希望对解决此类问题有所帮助。

马妍[5](2012)在《土地产权和水权制度下承包地和荒地流转对比研究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干旱少雨,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现象严重,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地丰富的荒地资源作为一种增量资源被开发利用。在新疆地区,部分农民手中同时持有承包地和荒地两种不同形式的土地资源,但承包地和荒地无论在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如初始产权的配置方式、相关土地使用证书的办理、土地的使用期限等方面,还是农户对承包地和荒地产权的主观认知程度,均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导致农户对承包地和荒地使用权流转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此外,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农业灌溉水资源的保障程度成为制约土地产出效率和土地流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且灌溉水权是产权在水资源领域的反映。因此,新疆承包地和荒地的灌溉水权,即在用水分配制度和保障程度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会对农民对两种类型的土地的流转决策产生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为研究区域,以农户对承包地和荒地流转行为决策为研究对象,建立Logit二元选择计量经济模型分别研究影响承包地和荒地流转的因素,并在有效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通过建立Multinomial logit多元无序选择模型,重点考察承包地和荒地产权和水权制度的差异对农户流转决策的影响,以期从产权和水权视角,为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模型结果可以发现,承包地和荒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且承包地和荒地产权和水权制度安排的差异对农户参与两种类型的土地流转决策产生了影响。产权方面,土地调整次数会对承包地流转产生显着影响,土地承包年限则对荒地流转产生影响;水权变量未对土地流转产生显着影响。因此,结合本文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土地合理有效流转,要建立健全集体土地产权流转的配套制度,充分发挥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作用,彻底替代行政性的土地调整。规范和完善荒地使用制度,延长荒地使用年限,为荒地使用者颁发有效凭证并提高农户对于土地安全性的认知。

徐慧[6](2012)在《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文中提出农户作为盐碱地土地利用的主体,其行为选择对土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松嫩平原西部、伊犁河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理解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盐碱地产权安排为切入点,从农户决策行为入手,借鉴相关计量经济学模型,讨论了盐碱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户行为响应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盐碱地产权安排与农业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分析。在对土地产权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产权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并根据国内外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研究的前提假设,并进一步分析了盐碱地产权与农业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2)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作行为响应分析。基于Tobit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土地经营行为响应模型。从区域整体分析:①盐碱地产权安排对农户土地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的稳定性、流转安全性以及由产权制度安排所引起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和人地资源协调度等方面。产权稳定性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农户流入耕地面积占家庭经营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写为y1)增加15.8%;流转安全性指标每提高1个单位,y1绝对值将会增加0.156;农户家庭人均责任田耕地面积每增加1%,y1会降低16.8%;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责任田田块数量每降低1%,则会引起y1增加的绝对量为0.198。②影响y1的农户自身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户收入结构>户主年龄>耕种意愿>劳动力数量>教育水平。其中,农户收入结构、劳动力数量、农户对盐碱农用地耕种意愿、户主教育水平等因素与y1正相关,而户主年龄与之负相关。③农业保险与yl正相关,而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农业补贴等因素与y1负相关。从区域差异性分析:①垦利县、镇赉县土地种植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分别为单季棉和单季稻。察布查尔县熟化盐碱地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种植结构相对多样,而新增盐碱地以水田为主,撂荒现象严重。总体看来,以耐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规模种植为主,特种耐盐植物、耐盐饲草等先锋作物比重很低。②垦利县农户盐碱地规模经营最明显,镇赉县次之,察布查尔县最低。维护产权稳定、减少田块数量、增加单个地块面积有利于提高垦利县农户耕作意愿。镇赉县宜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通过货币、政策、实物等多样化的技术补贴,提高农户耕种规模。察布查尔县则宜根据盐碱地改良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步进式补贴方式。(3)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分析。基于有序Probit函数,在田块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模型。分析表明:①从整体样本数据分析,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以下简称为y2)的盐碱地产权因素按照其显着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产权类型>产权的稳定性>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农户盐碱地产权抵押的意愿。盐碱地产权越稳定,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越高,农户土地抵押意愿越强,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与责任田和转包地相比,农户更倾向于在自家开荒地上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投资。除了盐碱地产权因素之外,是否有肥料补贴、农户种地意愿强度、盐碱地改良技术及配套程度、田块土地利用类型等农业政策及服务体系、农户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与y2关系均较为密切。②根据分区县样本分析,盐碱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差异较大。第一,在垦利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按照显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产权安全性>土地调整频率>产权类型>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等;其次,田块面积与y2正相关,而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则与y2负相关。第二,在镇赉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主要有产权类型和产权抵押意愿2个指标。而田块指标和农户自身特征对因变量影响突出,其中,土地盐碱化程度、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等指标与y2负相关,家庭耕种土地总面积与y2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在察布查尔县,农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肥料补贴、土地利用类型、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以及盐碱农用地利用技术及配套完备程度等则是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回归结果,信贷的便利性以及土地产权抵押意愿也是影响y2的重要因素,但与之负相关。(4)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模型。以农户是否采取盐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行为为因变量(以下简称y3),区分农田水利设施是否涉及耕地占用和调整两种情形(如果是,记为情形Ⅰ;如果否,记为情形Ⅱ),分别进行定量模拟。分析表明,①全部样本数据模拟结果中,盐碱地资源利用及产权因素、水资源利用因素、农户特征及政府补贴等外部支持因素对y3均有密切影响。第一,耕地规模与y3正相关,并且在情形Ⅱ下,影响程度显着增强:土地越细碎化,土地调整越频繁,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弱。第二,水资源保证率越低,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强,并且在情形Ⅱ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备度也成为影响y3的因素之一,并与之正向关联。第三,家庭劳动力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农户特征与y3负相关,而政府对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补贴则对农户的行为选择起到了催化作用。②在情形Ⅰ下,分县样本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在垦利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土地产权稳定性≥耕地规模>水资源短缺程度>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政府补贴越多、盐碱地产权越稳定、水资源越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越完备、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镇赉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数量>户主教育水平>水资源短缺程度>政府补贴,水田面积比重越大、地块总数量越少、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水资源越短缺、政府补贴比例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察布查尔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③在情形Ⅱ下,方程拟合优度较好,但各地区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显着性不明显,并且区域间差异较大。(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利用实践,以盐碱地产权制度为切入点,区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新增土地和存量土地,按照盐碱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思路,提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方案。①针对新增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的开发与整治方式,采用市场主导的经营方式;②针对存量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在遵循原经营主体意愿的前提下,采用政府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与经营;③针对新增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村集体主导方式进行开发整治与经营;④针对存量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中低产田改造等国家立项与村集体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取补贴、信贷、保险等措施,促进盐碱地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对垦利县、镇赉县和察布查尔县等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从盐碱地开发、农业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和保障体系。

毛宇轩[7](2010)在《转型荒地水权和产权制度下的农户行为差异实证研究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疆荒地资源丰富,荒地资源成为新的发展手段,其开垦又必须以灌溉条件为基本前提,而新疆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目前已成为制约当地荒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经营、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显然,只有获得荒地及其上的灌溉水权,发展才有保障,产权的清晰界定尤为关键。然而,在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所颁布法律法规的最终执行者,巧妙利用自身特殊身份,有意进行荒地水权和产权制度设计,为相关利益群体创造便利,缺乏真正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激励,资源配置效率大打折扣,如普通农户作为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遭受忽视乃至侵害,日益凸显的资源争夺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为调研区域,以荒地资源及其上的灌溉水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作为测度产权配置中受益群体特征的指针,分别通过建立荒地水权保障Probit模型和荒地数量分配Tobit模型对此加以验证,荒地数量分配Tobit模型还进一步验证了,影响荒地产权配置的正是荒地水权,这也是受益群体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争夺利益空间的关键所在。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明文章的研究背景,并提出研究问题,而且阐明文章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交代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三个研究假说以及本研究所选用的计量分析模型;第三章首先简要介绍调研资料的基本情况,阐述调研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将荒地水权和产权制度与承包地进行对比,界定制度的发育现状,得出现行制度存在缺陷,并从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两个角度对荒地上灌溉水权及其产权的制度安排特征作了简单的描述分析;第四章以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为关键变量,建立Probit荒地水权保障模型和Tobit荒地数量分配模型,分别对荒地上有保障的水权及荒地数量的分布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以更准确、科学地验证资源配置过程中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寻租行为的受益群体,并找出受益群体争夺利益空间的关键所在;第五章针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林鹏生[8](2008)在《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耕地是士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我国以占世界9.4%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0.8%的人口,被认为是中国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我国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而且这一矛盾还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已经成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与此同时,从二十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统计面积不实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鉴于此,本文以各时间段的实有耕地面积和各年度的耕地面积变化为主要依据,结合耕地面积与人口的相关分析,力图对建国以来统计失实年份的耕地面积进行数据重建,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模型分析对我国远景耕地保有数量做出科学的预测,为国家有关决策分析提供参考。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耕地占用数量大于新增耕地数量,导致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更由于耕地质量的不断下降,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造成重大影响。本文以省为单元对我国目前的耕地质量进行数据重建,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的耕地变化及其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持续提高和耕地增减变化,我国高、中、低产田面积及其构成和区域分布发生不少变化,对其进行重新划分和评价,并揭示其区域分布变化规律,对指导新时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采用耕地潜力产出率这一全新的中低产田划分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划分并分区汇总全国的高、中、低产田面积,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我国的农业综合增产潜力。从改造的角度出发,中低产田改造是指人为采取各种可操作性措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调整种植结构,有针对地解决或减轻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使低产田逐步变为中产田,中产田逐步变为高产田。中低产田改造作为一项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它在改善中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国务院做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农业综合开发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实行国家、农民及其他资金配套投入,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科技等措施,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资金预测和所要完善的政策措施,为加大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力度寻求现实可行的途径。本文在对我国中低产田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初步的研究结论,一是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约为65%。通过分县汇总,我国现实高、中、低产田面积分别为67429万亩、81004万亩利44680万亩,分别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4.92%、41.95%和23.14%;中低产田面积合计占全国耕地总而积的65.08%。二是我国中低产田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我国有66.97%低产田和34.02%中产田分布于西部地区,中、低产田面积合计占全国的中低产田总面积的45.73%。三是我国中低产田的理论增产潜力为现实产出能力的2.97倍。我国中产田的理论增产潜力为63505万吨,约占全国的46.61%,相当于其现实产出能力的2.34倍;低产田的理论增产潜力为32787万吨,约占全国的24.06%,但相当于其现实产出能力的6.26倍。由此测算出,中低产耕地上的理论增产潜力为现实产出能力的2.97倍,是我国耕地的挖潜改造中的重点。四是在我国人口峰值出现时,人均耕地约为1.04亩。根据国家计生委预测,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总量达到15.5亿左右。而到2030~2035年间,即我国人口高峰期到来时,我国耕地保有量将下降到16.0~16.1亿亩左右,以此为基数,届时我国人均耕地将下降到1.04亩左右;按照65%的城市化率计算,届时农村人口将减少到54250万人左右,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将增加到2.97亩左右,与日、韩目前的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基本相当。五是农业综合开发是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力量。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成立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围绕不同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心任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利用外资,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支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1988~2002年,农业综合开共投入资金169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911亿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近4亿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6亿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7亿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7亿亩,新增农机总动力1566万千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725亿公斤,棉花14亿公斤,油料36亿公斤,糖料233亿公斤。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约占全国同期新增粮食产量的40%,为我国农产品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对下一阶段中低产田的改造治理提出了以下若干政策建议。1、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按照耕地潜力产出率法为统一标准,对全国范围内的中低产田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借以摸清中低产田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分布状况,整理并发布一份权威的普查结果,作为从事相关工作的单位及研究人员参考。2、确定中低产田改造的重点区域。根据中低产田的区域分布现状及增产潜力,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低产田资源进行汇总、排序,各省也要对其辖区内的各县(区、市)的中低产田资源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出今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重点地区。并制定出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的时间表,力争到2033年我国人口峰值到来之前,对所有中低产田进行一轮治理,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据此测算,每年平均至少对5000万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3、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力度。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是中低产田改造的主要投入来源之一,从1988年农业综合开发成立以来,虽然投入规模在逐年增加,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各地区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需求,为了确保到2033年左右我国人口峰值到来之前能够对所有中低产田改造一轮,中央财政应按照每年约改造5000万亩中低产田的任务量,安排相应的资金,确保中低产田改造任务的顺利完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于琳[9](2006)在《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绿洲是新疆各族人民生存发展的基地,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绿洲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各方重视与关注。本文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绿洲可持续发展问题,希望达到总结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探究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寻求绿洲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目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识别 从绿洲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构成、关联及其运行对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识别,明确其运行的态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绿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不断扩展,绿洲外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在绿洲化的同时,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随着绿洲由天然向人工的转化,系统由天然维系向人工维系发展,经济功能得到强化,生态功能遭到削弱,系统的稳定性相应降低。在绿洲长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只注重经济发展,为了发展经济,不断与荒漠抗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绿洲外围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另一方面只重视人工绿洲,而把天然绿洲界定为荒漠生态系统,由此产生了新疆绿洲生态建设只关注人工绿洲的片面行为,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由于绿洲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不匹配、集约经营技术滞后,投入产出效率低、资源环境损耗大,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不高。 2、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 绿洲作为干旱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基地,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影响下,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有其特殊的机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绿洲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8.22%的绿洲,集中了全疆95%以上的财富。绿洲依水而存在,也随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水资源的供需分配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差,外部环境、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更使绿洲易于退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是绿洲稳定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制度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起支配作用。 3、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均衡、协调的过程。由于绿洲

周学武[10](2006)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制度安排。15年来,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快速推进,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现阶段面临最严重的发展障碍是投资不足。为了寻找破解投资不足难题,本文借鉴演化经济学、公共财政学、新制度经济学、预期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从理论、指导思想、机制、制度和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问题。本文在理清农业综合开发变迁路径的基础上,揭示其被锁定低水平投资和边际投资报酬递减的状态之中,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是破解投资不足的唯一出路。从农业综合开发所处国内国际环境(农业发展新阶段、农业国际化和WTO规则、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财税体制改革)阐述农业综合开发的所负担的历史使命和创新的必要性。在理论创新上主张引用公共财政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农业投资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提出了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框架:目标取向、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投资思路、投资机制、投资制度、管理过程和方法。在思路创新上,主张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用现代农业理念运作、用政府公共工程理念指导农业综合开发。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机制原因,从提高投资各方的投资预期、构建合作型投资博弈和改善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方面健全农业综合开发机制的新思路。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指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基本路径、主要内容、制度环境优化、投资政策调整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管理方法创新上,设计出项目区选化模型和项目设计优化模型。

二、国有宜农荒地资源配置方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宜农荒地资源配置方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对比分析法
        1.3.3 系统分析法
    1.4 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与不足之处
第2章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概述
    2.1 自然资源的概念
        2.1.1 “自然资源”的内涵
        2.1.2 “自然资源”的外延
    2.2 自然资源的属性特征
        2.2.1 稀缺性
        2.2.2 有用性
        2.2.3 整体性
        2.2.4 可控制性
        2.2.5 权属状况明确性
        2.2.6 可转化为自然资源资产性
    2.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概念
    2.4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特点
    2.5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必要性
第3章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内容
    3.1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
        3.1.1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理论
        3.1.2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内容
        3.2.1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的设计目的
        3.2.2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的实施主体
        3.2.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的实施对象
        3.2.4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的实施程序
第4章 我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构建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4.1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构建中的热点问题
        4.1.1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和土地登记的关系
        4.1.2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不动产登记、国土调查制度三者关系
    4.2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构建中的难点问题
        4.2.1 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虚置
        4.2.2 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分散
第5章 我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确权登记的客体不明确、不统一
        5.1.1 确权登记的自然资源类型不明确、不统一
        5.1.2 确权登记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不明确、不统一
    5.2 确权登记单元的划分方法有待完善
    5.3 确权登记的内容有待进一步补充
    5.4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与不动产登记、国土调查的衔接机制不完善
第6章 完善我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的主要建议
    6.1 进一步明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登记客体
        6.1.1 明确、统一自然资源的类型
        6.1.2 统一自然资源的分类标准体系
    6.2 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单元的划分方法
    6.3 进一步补充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登记内容
    6.4 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与不动产登记、国土调查制度的衔接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
    (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范围。
    (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内容。
    (三)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性质。
    (四) 农业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特点。
    (五)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针。
    (六)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政策。
    (七)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制度。
    (八)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规则。
    (九)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任务。
    (十)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要求。
    (十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法。
    (十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由来与发展的历程。
六、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
    (一) 农村土地依法开拓征收、收回、购买途径。
    (二) 农村土地依法疏通收购、储备、供应途径。
    (三) 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途径。
七、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
    (一) 农村土地建设占用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二) 农村土地定级估价的原则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建设使用权转移的两种方式。
    (四) 农村两种所有制土地建设占用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临时使用补助标准。
八、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
    (一) 农村村民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二) 农村村民宅基地使用建设申请审批项目。
    (三) 农村居民宅基地维护和治理途径。
九、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途径
    (一)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二)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
    (三)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任务。
    (四)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准则。
    (六)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落实要求。
十、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
    (一) 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途径。
    (二) 农村土地全方位监督检查途径。
十一、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
    (一) 农村村民失地变化趋势。
    (二)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
    (三)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原因。
    (四) 农村村民失地后就业创业、生存生活途径。
    (五) 农村村民失地后拓宽构建社会保障途径。
十二、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一) 农村土地财政的含义和范围。
    (二) 农村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和成果。
    (三)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作用。
    (四)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失误。
    (五) 农村土地财政调控管制。
    (六) 农村土地财政监督检查。
    (七)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途径。

(3)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管法制规则。
    (二) 农村土地所有、使用权利证明、变更、收回登记发证法制规则。
    (三) 农村土地所有权确认及其所属经管法制规则。
    (四) 农村土地使用权维护、补偿经管法制规则。
    (五) 农村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经管法制规则。
    (六) 农村土地征收、收回、购买依据法制规则。
    (七) 农村土地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实施法制规则。
    (八) 农村土地利用法制规则调整修正落实。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保障途径。
    (二) 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三、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
    (一) 农村耕地要坚定组织开拓全方位永久保护途径。
    (二) 农村耕地要全力组织拓宽科学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三) 农村耕地保护占补平衡的途径。
四、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
    (一)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意义和特点。
    (二)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理念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任务和要求。
    (四)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方式和做法。

(4)伽师县经营体开荒现象调查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调研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调研目的
    1.4 调研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伽师县自然资源状况
    2.2 伽师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3 当地开荒相关政策文件变迁情况
    2.4 伽师县土地利用情况及违法开荒现状
第3章 调研实施及问卷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点选择
    3.2 问卷汇总及分析
第4章 土地开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1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具体处理办法不健全
    4.2 开荒管理部门职能混乱,执法力量薄弱
    4.3 违法开荒案件查处难度大,惩处落实力度不够
    4.4 开荒相关主体认知不足
第5章 相关对策与建议
    5.1 出台并完善相关的处理办法
    5.2 加强执法监察队伍的建设
    5.3 清查资源现状,加大开荒惩处力度,加强监管和动态监测
    5.4 加大法律环保认知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针对开荒经营体发放的问卷
    附件2:针对开荒周边农民发放的问卷
    附件3:问卷具体发放与回收情况
致谢
作者简历及发表文章

(5)土地产权和水权制度下承包地和荒地流转对比研究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设计
    2.1 文献综述
        2.1.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2.1.2 农业灌溉水权制度
        2.1.3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土地产权
        2.1.4 荒地流转与土地产权
        2.1.5 文献述评
    2.2 研究设计
        2.2.1 论基础
        2.2.2 研究假说
        2.2.3 计量分析模型概述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3.1 研究区资料描述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样本选择与资料收集
        3.1.3 样本流转情况概述
    3.2 承包地和荒地流转情况比较
    3.3 承包地和荒地产权比较
    3.4 承包地和荒地水权比较
    3.5 承包地与荒地描述性对比分析总结
第四章 实证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1 承包地流转影响因素模型
        4.1.1 变量选择与定义
        4.1.2 相关因素的预期影响假设
        4.1.3 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
        4.1.4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2 荒地流转影响因素模型
        4.2.1 变量选择与定义
        4.2.2 相关因素的预期影响假设
        4.2.3 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
        4.2.4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2.5 承包地和荒地流转影响因素模型小结
    4.3 承包地和荒地流转差异模型
        4.3.1 变量选择与定义
        4.3.2 相关因素的预期影响假设
        4.3.3 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
        4.3.4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3.5 承包地和荒地流转差异模型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文图名索引
英文图名索引
中文表名索引
英文表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农业利用潜力巨大
        1.1.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1.1.3 现行盐碱地产权制度对盐碱地利用主体采用持续利用行为激励功能减弱
    1.2 研究进展
        1.2.1 农地产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1.2.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农户行为
        1.2.3 盐碱地产权制度改革
        1.2.4 研究方法
        1.2.5 述评
    1.3 研究意义与切入点
        1.3.1 丰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体系
        1.3.2 为盐碱农用地高效持续利用产权制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1.3.3 拓展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章节安排及逻辑关系
第2章 盐碱地产权与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和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1 盐碱地产权理论
        2.1.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理论
        2.1.3 盐碱农用地利用农户行为理论
        2.1.4 研究假设
    2.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行为特征
        2.2.1 集体行动的合作性
        2.2.2 个体行动的外部性
    2.3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农户特征因素
        2.3.2 自然环境因素
        2.3.3 经济社会环境
        2.3.4 盐碱农用地利用制度与政策
    2.4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
        2.4.1 盐碱地产权在农业利用系统中的功能
        2.4.2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耦合机理
        2.4.3 盐碱地产权对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途径
    2.5 分析框架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区域范围
    3.2 盐碱土形成机理
        3.2.1 垦利县
        3.2.2 镇赉县
        3.2.3 察布查尔县
    3.3 盐碱农用地利用
        3.3.1 垦利县
        3.3.2 镇赉县
        3.3.3 察布查尔县
    3.4 盐碱地产权安排
        3.4.1 垦利县
        3.4.2 镇赉县
        3.4.3 察布查尔县
    3.5 研究区域差异分析
第4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经营行为响应及分析
    4.1 农户持续性经营行为界定
    4.2 研究区域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4.2.1 农户基本概况
        4.2.2 农户盐碱农用地利用状况
    4.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种行为响应
        4.3.1 影响农户耕种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4.3.2 建立模型
        4.3.3 数据模拟
    4.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启示
        4.4.1 结果分析
        4.4.2 政策启示
第5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及分析
    5.1 盐碱地农户土壤培肥行为类型
    5.2 研究区域农户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概述
        5.2.1 研究区域现状
        5.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
        5.3.1 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5.3.2 建立模型
        5.3.3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5.4 政策启示
第6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及分析
    6.1 盐碱地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类型
    6.2 研究区域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概述
        6.2.1 研究区域现状
        6.2.2 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统计分析
    6.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
        6.3.1 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6.3.3 建立模型
        6.3.4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6.4 政策启示
第7章 基于产权安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
    7.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路线
        7.1.1 基本原则
        7.1.2 集成路线
    7.2 基于产权视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需求与供给
        7.2.1 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政策需求
        7.2.2 现行产权制度安排下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实践及评价
    7.3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
        7.3.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手段及评价
        7.3.2 管理方式集成
        7.3.3 不同地区管理方式优化
    7.4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运作的保障体系设计
        7.4.1 法律手段
        7.4.2 行政手段
        7.4.3 经济手段
        7.4.4 社会手段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7)转型荒地水权和产权制度下的农户行为差异实证研究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构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设计
2.1 文献综述
    2.1.1 制度缺陷与租金
    2.1.2 我国水权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2.1.3 政治参与与经济地位
    2.1.4 文献评述
2.2 研究设计
    2.2.1 理论与框架
    2.2.2 研究假说
    2.2.3 计量分析模型概述 第三章 荒地水权和产权制度现状
3.1 调研资料描述
    3.1.1 调查区域概况
    3.1.2 样本选择与资料搜集
3.2 荒地与承包地水权对比
3.3 荒地与承包地产权对比
    3.3.1 承包地土地产权
    3.3.2 荒地产权
    3.3.3 小结
3.4 荒地数量分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模型构建及分析
4.1 荒地水权保障模型
    4.1.1 变量选择与定义
    4.1.2 相关因素的预期影响假设
    4.1.3 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
    4.1.4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2 荒地数量分配模型
    4.2.1 变量的选取及定义
    4.2.2 相关因素的预期影响假设
    4.2.3 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
    4.2.4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5.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中低产田土的类型划分研究
        1.2.2 中低产田土低产原因研究
        1.2.3 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1.4.1 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4.2 历史分析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建国以来我国实有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及其保有数量远景预测
    2.1 建国以来分时段实有耕地面积变化分析
        2.1.1 建国初期,统计数据基本能够反映我国当时的实有耕地面积
        2.1.2 从二十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耕地统计面积不实的问题日益突出
        2.1.3 1987年以来,我国实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1.4 我国实有耕地面积的极值可能出现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
    2.2 1961~1995年我国实有耕地面积年度系列数据重建
        2.2.1 1986~1995年我国实有耕地面积年度序列数据的历史反演
        2.2.2 1961~1985年我国实有耕地面积年度序列数据的重建
        2.2.3 数据重建结果分析
    2.3 建国以来我国实有耕地面积增减变化分析
        2.3.1 1982年以前:我国耕地总体增长阶段
        2.3.2 1982年以后:我国耕地不断减少阶段
    2.4 我国各地区实有耕地面积分布及其建国以来增减变化分析
        2.4.1 我国各地区实有耕地面积分布
        2.4.2 建国以来我国各地区耕地面积增减变化
    2.5 1987年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占补平衡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2.5.1 1987年以来我国耕地占用量及其构成
        2.5.2 1987年以来我国新增耕地来源及其开发潜力分析
        2.5.3 1987年以来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2.6 我国耕地保有数量远景预测
        2.6.1 模型的建立
        2.6.2 建国以来我国实有耕地面积变化的数学模拟和分析
        2.6.3 我国耕地保有数量远景预测
        2.6.4 预测结果分析
第三章 我国耕地质量变化及其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3.1 基期数据的校正与折算
    3.2 新增耕地来源及其质量评价
        3.2.1 数量及其分布
        3.2.2 耕地来源及其构成分析
        3.2.3 我国新垦耕地各质量等级面积的计算与评价
        3.2.4 我国复垦整理新增耕地各质量等级面积的计算与评价
        3.2.5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新增耕地各质量等级面积的计算与评价
        3.2.6 我国新增耕地质量构成分析
    3.3 我国耕地减少去向及其质量评价
        3.3.1 我国耕地占用数量及其分布
        3.3.2 我国耕地减少去向及其构成分析
        3.3.3 我国基本建设占用耕地各质量等级面积的计算与评价
        3.3.4 我国灾毁耕地各质量等级面积的计算与评价
        3.3.5 我国生态退耕地各质量等级面积的计算与评价
        3.3.6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各质量等级面积的计算与评价
        3.3.7 我国占用耕地质量构成分析
    3.4 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面积增减变化分析
        3.4.1 我国新增耕地各质量等级的来源分析
        3.4.2 我国减少耕地各质量等级的去向分析
        3.4.3 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面积的净增减状况分析
    3.5 我国耕地数量及其质量的占补差异分析
        3.5.1 我国耕地数量的占补平衡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
        3.5.2 我国占补耕地的质量差异使优质耕地大量减少
    3.6 我国现实各质量等级耕地面积及其区域分布
        3.6.1 我国现实各质量等级耕地面积及其构成变化
        3.6.2 我国各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分析
        3.6.3 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区域分布
    3.7 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面积变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3.7.1 我国耕地资源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7.2 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的粮食单产水平
        3.7.3 我国新增各质量等级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7.4 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占用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3.7.5 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增减变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3.7.6 我国新增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差异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3.7.7 我国新增耕地与占用耕地质量差异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3.7.8 我国新增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差异和质量差异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比较
第四章 我国中低产田增产潜力测度的理论方法及结果研究
    4.1 我国中低产田主要划分方法评价与潜力产出率法
        4.1.1 我国中低产田主要划分方法评价
        4.1.2 本文采用的中低产田划分方法—潜力产出率法
    4.2 数据处理与标准制定
        4.2.1 数据处理
        4.2.2 高、中、低产田划分标准的制定
    4.3 我国中低产田数量及其区域分布
        4.3.1 我国耕地潜力产出率达分析
        4.3.2 我国中低产田面积比重约为65%
        4.3.3 我国各区中低产田面积分布
        4.3.4 警惕“高产漏斗”
    4.4 我国耕地增产潜力及其区域分布
        4.4.1 耕地增产潜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4.2 我国耕地理论增产潜力及其区域分布
        4.4.3 我国耕地远景增产潜力及其区域分布
        4.4.4 我国耕地现实增产潜力及其区域分布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推动中低产田改造对策研究
    5.1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的主要发展历程
    5.2 主要工作内容
    5.3 基本经验
    5.4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5.5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任务
    5.6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需求及筹措
    5.7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1.1 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约为65%
        6.1.2 我国中低产田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
        6.1.3 我国中低产田的理论增产潜力为现实产出能力的2.97倍
        6.1.4 在我国人口峰值出现时,人均耕地约为1.04亩
        6.1.5 农业综合开发是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力量
    6.2 政策建议
        6.2.1 建议对中低产田进行普查
        6.2.2 确定中低产田改造的重点区域
        6.2.3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问题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2 研究的范围、目标、思路
        1.2.1 研究的范围
        1.2.2 研究的目标
        1.2.3 研究的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应用
        1.3.1 研究方法
        1.3.2 资料的选择与应用
    1.4 论文框架设计
第二章 理论借鉴
    2.1 系统理论
        2.1.1 系统要素及关联
        2.1.2 系统结构与功能
        2.1.3 系统环境
        2.1.4 系统运行与演进
    2.2 经济发展理论
        2.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2.2 经济发展的目的
        2.2.3 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2.3 生态经济理论
        2.3.1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3.2 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2.3.3 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建设与协同优化
    2.4 资源经济理论
        2.4.1 资源的稀缺性
        2.4.2 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
        2.4.3 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配置效率
        2.4.4 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2.5.2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善
        2.5.3 经济发展成本的合理分摊与发展利益的公平分享
        2.5.4 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渐进提高
第三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概述
    3.1 新疆绿洲的形成与分类
        3.1.1 绿洲的形成条件
        3.1.2 新疆天然绿洲的形成
        3.1.3 新疆人工绿洲的形成
        3.1.4 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的联系与区别
    3.2 新疆绿洲的分布
        3.2.1 新疆绿洲的地域分布
        3.2.2 新疆绿洲的面积分布
        3.2.3 新疆绿洲的分布特征
    3.3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3.3.1 新疆绿洲的资源系统
        3.3.2 新疆绿洲的生态系统
        3.3.3 新疆绿洲的经济系统
    3.4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外环生态圈
        3.4.1 山地生态系统
        3.4.2 荒漠生态系统
        3.4.3 荒漠--绿洲过渡带
        3.4.4 绿洲与外环生态圈的依存
    3.5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3.5.1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3.5.2 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依存性
        3.5.3 生态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性
        3.5.4 生态经济系统易于退化的不稳定性
第四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态势及存在的问题
    4.1 新疆绿洲的变迁与演进
        4.1.1 新疆绿洲地域分布的变化
        4.1.2 新疆绿洲面积的变动
        4.1.3 新疆绿洲分布及规模变动的特点
        4.1.4 新疆绿洲分布与规模变动的原因
    4.2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的演进
        4.2.1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化
        4.2.2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结构的演变
        4.2.3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化
    4.3 新疆绿洲经济系统的发展
        4.3.1 新疆绿洲经济总量
        4.3.2 新疆绿洲农业的发展
        4.3.3 新疆绿洲农业各产业发展
    4.4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态势
        4.4.1 资源消耗大、运行效率低
        4.4.2 生态环境耗损大,系统不稳定因素累加
        4.4.3 人口增长快,绿洲人口密度大、负荷重
        4.4.4 绿洲外环生态圈发生重大变化
    4.5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5.1 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不协调
        4.5.2 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不匹配
        4.5.3 绿洲经济、资源、生态集约经营技术的滞后
        4.5.4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的缺失
第五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标及思路
    5.1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5.1.1 绿洲资源的保护、节约与可持续利用
        5.1.2 绿洲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维护及改善
        5.1.3 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5.2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2.1 绿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稳定
        5.2.2 绿洲经济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
        5.2.3 绿洲社会系统的全面进步
        5.2.4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整体目标
    5.3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4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5.4.1 控制绿洲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强度
        5.4.2 构造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
        5.4.3 构造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5.4.4 构造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
    5.5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5.5.1 搞好水资源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
        5.5.2 优化绿洲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升经济系统的产出效率和效益
        5.5.3 加强绿洲与外围生态圈的建设
        5.5.4 控制绿洲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第六章 新疆绿洲规模的适度发展
    6.1 绿洲规模及影响因素
        6.1.1 绿洲规模
        6.1.2 绿洲规模的影响因素
    6.2 绿洲规模的确定模式
        6.2.1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的绿洲规模
        6.2.2 资源环境供给约束下的绿洲规模
        6.2.3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共同决定的绿洲规模
    6.3 新疆绿洲规模的确定
        6.3.1 新疆绿洲规模的资源评估
        6.3.2 新疆绿洲规模的资源约束面积评估
        6.3.3 新疆绿洲规模的适度面积选择
    6.4 新疆绿洲规模适度发展的策略
        6.4.1 严格控制荒地资源的开发
        6.4.2 提高水资源的渠系利用系数
        6.4.3 转变水资源的灌溉方式
        6.4.4 提高绿洲经济系统的产出水平
        6.4.5 控制绿洲人口规模的增长
第七章 新疆绿洲经济活动强度控制
    7.1 新疆绿洲经济活动强度
        7.1.1 经济活动强度
        7.1.2 经济活动强度的决定因素
    7.2 新疆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控制
        7.2.1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7.2.2 水资源开发强度的控制
        7.2.3 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7.3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控制
        7.3.1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7.3.2 绿洲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7.3.3 绿洲后备宜耕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控制
    7.4 新疆绿洲外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7.4.1 牧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7.4.2 山地森林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7.4.3 荒漠--绿洲过渡带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7.5 新疆绿洲生态环境的维护
        7.5.1 绿洲经济对生态环境消耗强度的控制
        7.5.2 绿洲生物资源的保护
第八章 新疆绿洲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8.1 新疆绿洲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原则
        8.1.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8.1.2 与资源禀赋相对应
        8.1.3 实现优质、特色、高效
        8.1.4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
    8.2 新疆绿洲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路
        8.2.1 将绿洲农业的发展作为重点
        8.2.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8.2.3 努力发展贸易业
        8.2.4 搞好旅游业发展
        8.2.5 有选择地发展制造业
    8.3 新疆绿洲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8.3.1 新疆绿洲农林牧渔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8.3.2 新疆绿洲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8.3.3 新疆绿洲畜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8.3.4 新疆绿洲果蔬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8.4 新疆绿洲农业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8.4.1 大宗农产品加工业
        8.4.2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8.4.3 畜产品加工业
        8.4.4 农用资料生产工业
        8.4.5 绿洲农业服务业
    8.5 新疆绿洲旅游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第九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9.1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
        9.1.1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9.1.2 绿洲生态环境维护与改善技术
        9.1.3 绿洲经济系统产出与效率提高技术
    9.2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9.2.1 输水、节水技术
        9.2.2 盐渍化防止与治理技术
        9.2.3 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保育及恢复重建技术
        9.2.4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9.3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究开发
        9.3.1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开发机构的建立
        9.3.2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开发机构的高效运作
        9.3.3 绿洲科技合作与交流
        9.3.4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开发资金的多渠道筹集和有效投入
    9.4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推广应用
        9.4.1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技术推广机构的完善
        9.4.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下的技术推广
        9.4.3 新疆自治区体制下的地方技术推广
        9.4.4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技术推广及运用主体能力的提高
第十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10.1 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10.1.1 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建立
        10.1.2 水权交易制度
        10.1.3 水价制度
    10.2 土地资源开发使用制度
        10.2.1 审批制度
        10.2.2 规划制度
        10.2.3 开发制度
        10.2.4 使用制度
    10.3 绿洲生态建设维护制度
        10.3.1 绿洲内生态建设制度
        10.3.2 绿洲外环生态维护制度
    10.4 绿洲产业发展政策
        10.4.1 绿洲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10.4.2 绿洲农业产业优化发展政策
第十一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监控
    11.1 监控的目的
        11.1.1 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做出正确判断
        11.1.2 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11.1.3 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确定目标与方向
        11.1.4 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1.2 监控的准则
        11.2.1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非平衡稳态运转
        11.2.2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转化效率高
        11.2.3 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11.2.4 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
        11.2.5 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演进
    11.3 监控指标的设置
        11.3.1 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11.3.2 指标体系的具体设置
    11.4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
        11.4.1 绿洲经济系统的产出水平与效益评价
        11.4.2 绿洲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评价
        11.4.3 绿洲生态环境质量及改善的评价
        11.4.4 绿洲人口数量与素质评价
        11.4.5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评价
    11.5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
        11.5.1 调控决策
        11.5.2 调控措施
        11.5.3 调控实施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12.1 研究结论
    12.2 政策运用
        12.2.1 强化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12.2.2 加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
        12.2.3 构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监控体系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10)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目标和对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发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二) 世界银行开发银行
        (三) 国内研究成果
    三、研究基本思路和框架
    四、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历史变迁
    一、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与发展
        (一) 农业综合开发启动的动因分析
        (二) 农业综合开发启动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历程
    二、农业综合开发效果
        (一)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 扶持区域性特色优势农业
        (四) 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五) 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低水平低效益锁定状态分析
        (二) 锁定成因分析
        (三) 摆脱锁定:创新
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创新环境
    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一) 农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二) 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三) 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 适应新形势: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二、经济全球化和WTO规则的新挑战
        (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挑战
        (二) WTO规则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挑战
        (三) 应对新挑战: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三、市场经济对农业公共财政的新要求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资行为与资本短缺
        (二) 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公共财政职能
        (三) 农业公共财政是破解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主渠道
    四、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的新问题
        (一)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影响
        (二)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的新问题
        (三) 解决新问题: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五、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考察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创新经济学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基本要素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理论创新
        (一) 引用公共财政理论
        (二) 借鉴制度创新理论
        (三) 采用农业投资理论
        (四) 确立比较优势理论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国际借鉴
        (一) 农业开发财政投入是发达国家扶持农业重要制度
        (二)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各国农业开发的最基本内容
        (三) 用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开发
        (四) 支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
        (五) 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综合开发新趋向
    四、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要求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目标取向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创新体系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思路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职能定位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目标定位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职能定位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理念更新
        (一)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综合开发
        (二) 用现代农业理念运作农业综合开发
        (三) 用政府公共工程理念主导农业综合开发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运筹转变
        (一) 指导思想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综合开发
        (二) 价值标准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三) 全球视角转变: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 开发目的转变: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 投资策略转变:由粗放开发转向集约开发
        (六) 方式转变:由“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七) 制度转变:公共财政政策体系
    四、铸塑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新格局
        (一)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指导思想
        (二)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总体思路
        (三)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基本原则
        (四)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主要任务
第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创新
    一、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运行中的困扰
        (一) 国家的引导职能逐步弱化
        (二) 地方财政配套能力明显退化
        (三) 农民自筹能力不断分化
        (四) 滚动开发基础已经脆化
        (五) 银行信贷资金萎缩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机制分析
        (一) 投资理性预期分析的基本框架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
        (三)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形成过程
        (四) 增强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的措施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博弈机制分析
        (一)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投资博弈
        (二) 项目县政府与省级政府的博弈
        (三) 第二次博弈:项目建设中的博弈
        (四) 建立合作型的投资博弈的机制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的委托代理格局
        (三)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四)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委托代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五) 防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委托代理风险
    五、健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的路径
        (一) 确保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
        (二) 强化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机制
        (三) 健全民本开发投资机制
        (四) 构造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共轭联动机制
        (五) 营造财政资金放大机制
        (六) 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
        (七) 健全循环滚动投入机制
        (八) 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
        (九) 健全产权机制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的功能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一) 财政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二) 农业私人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三) 贷款融资障碍的制度原因
        (四) 资金管理制度不规范降低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率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农业综合开发的财政投资制度
        (二) 按照WTO规则和绿箱政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力度
        (三) 市场经济框架下吸收私人投资的制度
        (四) 现代金融体制下拓宽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渠道
        (五)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四、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主要内容
        (一) 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财政拨款制度化
        (二)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保证
        (三) 改革农村税赋制度,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来源
        (四) 改革农业税费,增强农民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
        (五)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六) 整合相关资金
    五、农业综合开发的制度环境优化
        (一) 财政支农制度创新
        (二) 建立农业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三) 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四) 优化农业综合开发融资环境
    六、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
        (一) 扩大绿箱政策范围的投资
        (二) 采用国际通用的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方式
        (三) 把财政有偿拨款改为委托银行贷款
        (四) 积极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结构
第八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管理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优选方法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的意义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指标体系
        (四) 量化模型
        (五) 模型运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计优化方法
        (一) 优化目标的确定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三) 优化模型
    三、实行科学项目管理
        (一) 科学论证项目,建好项目库
        (二) 实行委托评审、专家评审、评审问责
        (三) 加强项目风险评估
        (四) 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的招投标
        (五) 构建法人承担、市场运作的项目执行体系
        (六) 规范项目工程管理
        (七) 构建提款报帐、集中支付的资金控制体系
        (八) 科学界定产权,建立有偿资金的使用回收制度
        (九) 完善项目监管体系
        (十) 构建结果导向、综合考评的投资绩效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国有宜农荒地资源配置方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研究[D]. 闫盼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2]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20)
  • [3]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19)
  • [4]伽师县经营体开荒现象调查与反思[D]. 辛娜.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5]土地产权和水权制度下承包地和荒地流转对比研究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为例[D]. 马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6]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 徐慧. 南京大学, 2012(06)
  • [7]转型荒地水权和产权制度下的农户行为差异实证研究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为例[D]. 毛宇轩.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5)
  • [8]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D]. 林鹏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于琳. 西南大学, 2006(12)
  • [10]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D]. 周学武.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国有农业荒地资源配置模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