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marsat 宣布数据包功能

Inmarsat 宣布数据包功能

一、Inmarsat宣布数据包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曲至诚[1](2020)在《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文中指出随着地面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已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单纯依靠传统地面物联网还远不足以实现“万物互联”的远大愿景。相比于地面网络,天基卫星网络具有高、远和广域覆盖的突出特点,对于实现对海上、空中以及地面系统难以覆盖的边远地区的服务有其明显优势,作为地面网络的补充和延伸或将为实现物联网全球无缝覆盖提供强有力支撑。但现有卫星系统通常存在缺乏一般性、通用性、协作拓展能力弱、与地面网络独立建设等缺点,同样难以满足未来“万物互联”对网络灵活性、扩展性、兼容性的需求,故亟需开展天地融合物联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为未来物联网的天地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论文围绕物联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服务需求,在综合考虑天地融合物联网结构复杂、业务多样、海量接入、资源受限等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业务模型、多址接入、干扰分析与频谱共享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实现我国未来卫星物联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基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传统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通信系统相互独立、融合互通性差,难以满足未来物联网“万物互联”的需求。针对该问题,论文在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研究基础上,借鉴地面5G移动通信的先进思想,结合卫星物联网潜在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天地融合的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同时,考虑系统资源开销与潜在应用场景,基于该架构提出面向轻量级控制的高效可信通信流程。最后,利用该架构的天地融合设计,从系统资源灵活调度与使用的角度提出天地协同组网机理,研究星地联合接入调度框架与分簇协作传输机制,通过上述设计为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灵活调度提供基础。(2)在未来低轨卫星物联网全球化、多领域的应用趋势下,低轨卫星星座的高动态以及物联网业务分布的不均匀性将会给系统的性能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该问题,论文在对低轨卫星物联网的潜在应用类型和业务种类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卫星物联网应用的全球分布趋势,提出基于随机变参分析的全球物联网业务分布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结合卫星的运动规律对系统中不同节点不同时刻的业务量进行分析;通过遍历分析系统中的节点,明确卫星物联网应用分布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为设计更加合理的系统资源分配方式提供支撑。(3)未来全球覆盖、海量接入的服务场景下,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中单节点将不可避免地遭遇用户数据碰撞问题。针对该问题,论文在随机多址接入技术研究基础上,结合低轨卫星动态特性与功率差异,提出一种基于导航辅助及环状功率控制的上行准同步容碰撞随机接入方案;该方案利用导航信息完成准同步接入从而简化收端设计,同时,利用环状功率控制提升系统的捕获效率;随后,对系统的捕获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功率控制对系统捕获效率的提升作用,并验证了所提方案在低轨卫星物联接入场景下较同类型方案在系统吞吐率上有显着提升。(4)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作为空间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频谱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与网内其他系统及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在频率共用时所产生的干扰问题将使全网高效运行受到掣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立足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提出了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干扰分析模型。在对低轨卫星物联网潜在的受干扰场景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频率、功率多个维度对空间节点可存在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卫星的运动规律提出了轨道和频率联合分析模型,以所提联合干扰分析模型为依托对卫星系统间干扰及星地干扰场景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所列潜在场景的细分深入探究,明确了与低轨卫星物联网共享频率的空、地节点对其产生的干扰情形;随后,针对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和地面移动系统之间进行频谱共享的其中一类场景,以发射功率和地面系统的干扰门限为约束,以最大化时延受限容量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功率控制的频谱共享方法,为今后系统频率资源分配与频率共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饶浩[2](2020)在《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海洋探测活动日益频繁,从深远海到陆基间利用卫星通信实现数据中继通信的信息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卫星通信终端需要在恶劣的海洋动态环境下将水下载荷获取的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到岸基,目前不足10 kbps的通信速率已经满足不了诸如图像、视频等观测数据的传输需求。同时,复杂海况下卫星通信终端面临对星跟踪困难的问题,传统“动中通”无法满足高动态下的卫星快速跟踪需求。因此,探究海上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系统和海上卫星快速捕获跟踪技术对我国海洋探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开展应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快速组合导航、高精度卫星载波闭环跟踪、扩频信号快速捕获等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中继通信技术研究。首先,针对海上浮标高速率通信需求,综合考虑卫星通信链路资源、通信体制、链路预算,分别基于我国中继卫星和天通一号卫星链路资源设计了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该终端在国内首次实现海上浮标→空中卫星→地面岸基间2 Mbps的高速率数据传输。其次,为实现终端的轻小型化,提出了一种零中频结构的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设计思路,采用射频和数字自动增益控制、高Q值基带低通和数字带通滤波处理,接收机接收扩频带宽为6 MHz,灵敏度为-118 d Bm。最后,终端采用自适应海况条件的码率可变技术和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消除复杂海况下链路信噪比恶化,甚至中断带来的数据丢失隐患,确保了海上卫星通信链路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精度载波闭环跟踪辅助快速组合导航跟踪方案,四级以内海况条件下,终端能稳定跟踪卫星信号,解决了终端和卫星之间快速建立大回路通信链路的难题。该GNSS/SIN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and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紧组合导航系统利用GNSS和SINS伪距和伪距率的冗余参数误差对各自系统误差进行闭环修正,导航精度、抗干扰能力和动态性均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松组合导航系统。终端根据卫星载波信号强度对卫星信号进行闭环圆锥扫描跟踪,将卫星通信终端跟踪精度进一步提高到2°,跟踪响应速度降低到20 ms,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信标步进跟踪方案。3.提出了一种四路并行PMF-FFT(partial matched filters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捕获算法,用于快速捕获卫星扩频载波信号,给卫星信号闭环跟踪提供信号强度值。相比于传统伪码FFT算法,该算法的捕获时间和最大计算量更小,分别为传统伪码FFT算法的26.5%和46.9%。相比于PMF-FFT算法,该算法将频率分辨率提高了4倍,接收灵敏度提高了1.6d B。并行PMF-FFT算法大幅降低了扇贝损耗,确保了捕获灵敏度。这种算法适应剧烈摇晃的天线在20 ms内快速稳定跟踪卫星信号,确保卫星通信终端在四级海况下快速闭环跟踪卫星。4.完成了通信、跟踪算法及卫星通信终端功能、性能验证分析系统的研究。其中,算法验证平台利用一套FPGA硬件电路实现了并行高速处理基带信号调制解调、编解码、组帧解帧、相控阵波束控制、大容量存储控制等功能。采用基于ARM架构体系的处理环境,实现了高效处理紧组合导航算法、网络协议等功能。算法验证平台集成度高,保证了测试调试工作的便捷。其次,设计和开发了一套用于在性能调试、系统联试和试验现场环节,快速检测S波段海上卫星通信终端关键特性的便携式测试系统。最后,根据卫星通信终端海上大回路通信试验结果,分综合析了湖上和海上试验结果和数据,为优化系统奠定了基础。论文研究的卫星通信终端突破低成本、高精度、快速捕获跟踪技术,能支持海上浮标或其他海洋载体实现与岸基间2 Mbps高速率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在军民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杨泽云[3](2020)在《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信息筛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外卫星互联网高速发展,对我国的互联网有害信息监管带来新的挑战。分析这些挑战并尽早考虑应对措施,对有效监管卫星互联网至关重要。对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所传输的敏感信息进行筛查是一种直接、灵活且针对性高的监管手段,对卫星互联网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各类卫星互联网,介绍了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会导致的风险,并指出应对风险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重点讨论了卫星互联网管控的手段。2.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信息筛查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特有的移动性、工作方式与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相似性。从接入设备监控、内容分析、系统管理三个方面出发,将整个系统设计为三个模块:监控模块、内容分析模块、管理模块,并设计了模块间的通信协议,实现了分布式场景下的数据和消息的有效传递。3.研究了目前应用于互联网的敏感信息筛查手段,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敏感信息筛查方案,有效降低误判率和提高人工审核效率。在降低误判率方面,该方案将情感倾向判别引入到敏感信息的筛查流程中,避免仅靠敏感词匹配的方式所造成的误判。在提高人工审核效率方面,该方案引入摘要生成算法,将长文本转化为短文本,减少单次人工审核的工作量,进而提高人工审核的整体效率。

王妍[4](2020)在《微小卫星网络组网与路由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微小卫星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业务不断地通过由微小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的融合网络进行传输。为了在微小卫星网络上进行数据的传输,需要构建出合理的微小卫星星座,并在星座上设计出高效的路由算法。另外由于微小卫星所处的空间通信环境恶劣,容易遭受各种类型的破坏,因此还需要设计相应的抗毁性策略来提高网络的抗毁性能。在设计抗毁性路由算法前,由于网络中不同节点的重要性不同,关键节点失效会严重影响网络性能,如何对各个节点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微小卫星发展现状出发,对其星座组网、路由优化、网络抗毁性几个方面做了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已有的路由技术进行综述。分析了屏蔽卫星拓扑动态性相关策略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已有的路由算法进行分类,明确适应微小卫星网络路由算法的条件,为后面设计针对微小卫星网络的路由算法奠定基础。(2)构建微小卫星网络模型。通过对卫星轨道、星际链路等基本概念的了解,对星座类别进行了划分,并从卫星星座组网设计的原理出发,对比分析了已有的星座设计方法,从中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微小卫星组网设计,并搭建了7*14的微小卫星网络模型,且在仿真软件中进行了实现。(3)设计微小卫星网络多路径路由技术。为了保障不同类型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提出了针对于微小卫星网络的多路径路由算法。首先基于虚拟拓扑的快照策略屏蔽了节点的移动性,在使用快照策略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使其能够减少对星上存储空间的需求;其次对业务类型进行了划分,指出了不同类型业务传输时需要满足的条件,并对卫星节点设置了相应的阈值以此来衡量节点的拥塞程度;然后建立了地面控制中心多路径路由计算与星上多路径路由计算相结合的算法模型,在每个快照开始时,地面控制中心计算时延最优、次优路径上传至卫星进行业务传输,若卫星传输的业务量在相应的阈值内,则通过该路径进行传输,否则星上采用类似分簇管理的方式重新收集相关链路状态信息,计算多条路径用来传输不同类型的业务。最后对所设计的算法进行仿真实现,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路由算法在吞吐量、平均端到端时延、丢包率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4)设计微小卫星网络抗毁性路由策略。首先分析了已有的节点重要性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当前节点的度值和不同节点对之间的效率值建立了新的节点重要性评估准则,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现。然后对节点失效或受损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设计出了针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抗毁性路由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抗毁性路由策略在网络节点失效或者受损时能够降低网络受损程度,提高网络性能。

黄诗尧[5](2019)在《卫星通信新闻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报告为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实践内容选材为卫星通信新闻。本文作者在一家卫星通信服务商——四川星空年代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秘书一职,岗位职责包含口、笔译工作。口译工作主要为会议交传、随从口译、联络口译;笔译工作主要为材料翻译、双语会签等。不论是口译还是笔译,所涉及内容均为卫星通信相关信息。通过长期实践,作者发现卫星通信翻译在国内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参考文本稀缺,故选定此题材作为毕业实践的主题进行论文撰写。作为科技文本的一种,卫星通信文本有其自身的文本特点与翻译需求,随着卫星通信的国际化发展,新技术、新词汇层出不穷。在卫星通信翻译实践中,合成词、派生词和缩略词都是常见的术语形式。本文作者将指导理论应用于科技文本翻译实践中,以期借此帮助其提升工作中翻译任务完成效率和质量。本报告的指导理论是目的论。目的论主张译者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在充分结合目标读者背景及需求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策略,完成翻译任务。本报告是译者对全球卫星通信行业中的两家龙头企业——Viasat公司与iDirect公司官网上公开新闻材料翻译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直译的策略来保证科技源文本的技术准确性和信息传递度,并利用增减文字和长句拆分等技巧使目标文本更具有中文行文特点,便于读者阅读。本报告总共分为五个章节。首先介绍了此次实践的任务背景和需求。其次,对任务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第三,对翻译准备和过程进行了简述。第四,结合指导理论——目的论,对部分译文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就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国内卫星通信笔译实践贡献参考价值。

陈亚铭[6](2017)在《基于Ka频段测控测距转发器带宽余量的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针对某型卫星测控测距转发器设计上尚有余量带宽资源的现状,开展通信应用可行性技术研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卫星资源的最大效能,拓展某型卫星系统业务范围,为其他系统提供可靠卫星通信服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成果包括:1)某型卫星测控测距转发器的波束覆盖范围及能力分析。根据获取的某型卫星测控测距器对地覆盖范围增益梯度数据包,完成数据转换软件研制及数据转换,绘制了三颗卫星测距天线方向图;针对方向图覆盖范围及在轨测试历史数据,分析了支持通信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地面系统不同配置方案下的通信支持能力进行分析,通过链路计算得出初步结论是:利用现有北京地面站与新疆西南、东北、海南的地面站同时进行对称传输时,至少能够支持2Mbps速率,转发器可以容纳6个以上载波。2)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试验方案,利用多套设备在我国西北、东南沿海等地区开展双向(双向等速、双向不等速)通信性能测试,获得了各种编码、调制体制下,不同信息速率,多路等速、不等速组网通信性能试验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影响某型卫星测控、测距的条件下,测控测距转发器能够实现较高速率的通信应用。3)结合用户需求分析,设计了测控测距转发器的三种典型应用模式,包括中央站星形组网模式、数据分发通信模式和用户自主组网模式。4)结合理论计算和实验,设计了一套Ka频段车载通信站,构成测控测距转发器通信应用的基本单元。该套Ka频段车载通信站采用2.4米Ka频段收发共用天线,并配备GPS/北斗设备,能够实现一键快速寻星功能;信道设备采用通用化、模块化设计,既能够支持测控测距转发器通信应用,也可以支持Ka频段通信卫星应用。5)基于Ka频段车载通信站和某型卫星地面站设备,设计并实施了测控测距转发器通信应用演示验证试验,验证了通信应用的可行性,以及设计的通信应用模式的正确性。

谢丰奕[7](2014)在《Ka波段航空卫星宽带服务市场快速崛起》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新一代高速卫星宽带通信服务,已在欧美航空市场启动的Ka波段宽带服务近期正在快速发展。美国卫星通信设备及宽带服务提供商Viasat有限公司在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和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认证许可以及完成其Exede空中卫星宽带服务的一系列飞行测试后, 已于2013年12月透过世界上最高容量的Ka波段宽带通信卫星Viasat 1(115°W),在捷蓝航空公司航班飞机上正式推出Exede In The Air宽带互联网服务。

黄圣军[8](2010)在《基于GPS、GIS、Inmarsat-D+的渔船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本文设计提出基于GPS、GIS、Inmarsat-D+的渔船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系统运用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计算机管理技术建立渔船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全天候、大范围、多船舶的实时动态定位、调度、监控,改进渔船运行管理,增强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提高渔船运行率和航行安全度。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三点:1、充分研究Inmarsat-D+数据模块等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将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互联网(Internet)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对渔船的远程实时监控、自动报警、查询记录等功能,为渔政管理部门实施渔业生产安全监督、调度管理提供了一种直观、高效、准确的现代化技术手段;2、自主研制出船载导航控制终端,能实时显示渔船方位、航向等信息,自动接收GPS定位信号,对渔船状态进行检测,并将渔船的位置信息和状态数据传送到渔船监控指挥中心,同时接收渔船监控管理中心的控制数据或调度信息,并且实现对渔船的控制,具备一键报警功能;3、在渔政管理部门形成一套直观的后端指挥调度管理系统。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Inmarsat-D+的渔船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建设简单、无需申请专用频点,无需建设任何基站,定位监控系统可监控安装有船载单元的移动船舶,通讯方式的实现如同购买和使用一部手机电话一样方便。采用Inmarsat卫星通信公众网,系统覆盖广(漫游全球)、投资小(不用另外投资建设和维修通讯基站)、运营费用低廉、容量大。

雷志海[9](2008)在《数据通信与GIS在船舶监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航运事业迅速发展导致主要航道越来越拥挤,水上交通事故频繁,给航行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人们迫切需要加强对船舶的监管,降低事故的发生率。随着多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应用,现代化、高效的船舶监控系统受到了港航机构的高度重视,广泛应用于水上交通管理事业。本文通过对几种常用船舶监控技术的比较分析,指出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在通信信号较弱地区实施监控以及远程实时监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介绍了船舶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船舶数据通信量的增大,加重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负担,造成了数据阻塞现象。为了分散监控中心压力,提高监控性能,本文设计了监控系统间的分层级联结构,并重点研究了数据通信与GIS技术在船舶监控中心设计中的应用:采用TCP长连接的通信模式以及心跳检测方法,维护了各级船舶监控中心间的稳定连接;会话层与应用层协议的分离将上、下级系统间对话与业务数据传输分开处理,从而降低了报文内容的冗余,提高了协议解析的效率;通过设计符合应用逻辑的通信协议,保证了系统能够可靠地传输多种类型的监控数据;双端通信框架和客户端通信框架的设计和应用,缓解了系统内数据传输与数据处理压力,保障了系统间能够实时地传输大量数据;利用GIS技术,实现了数据存储、海图操作、区域设置等功能,并解决了海图上两点测距以及GPS数据的地图投影问题。在完成研究工作后,本文设计实现了模拟监控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测试记录表明,系统各项性能指标正常,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从而证明了本文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数据通信技术与GIS技术应用到船舶监控系统中,完善了船舶监控功能,增强了系统通信和数据处理能力。

王立敏[10](2007)在《基于海事卫星接收系统的USB2.0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充分利用高速通用串行总线(USB2.0)所具有的传输速度快、支持热插拔、即插即用、易于扩展、占用的系统资源少等优点,将其与INMARSAT(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卫星接收系统相结合,设计实现了一种将卫星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与显示为一体的新的卫星数据采集系统。基于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论文首先对INMARSAT海事卫星系统的组成和信道类型进行了相关介绍,然后讲解了USB2.0总线技术,包括总线特征、数据流模型、传输类型以及USB2.0对比USB1.X的改善等。接着从项目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将USB2.0接口技术应用到INMARSAT卫星接收系统中。在具体设计和实现部分,从芯片配置、固件设计、FPGA相关设计和主机软件程序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相关的设计细节和研究成果。在具体设计和实现部分,论文首先介绍了USB2.0接口芯片CY7C68013A的性能和特点,给出了具体的硬件设计方案,随后,根据芯片的内部配置以及固件框架,给出了芯片CY7C68013A的具体固件设计。在FPGA相关程序开发部分,不仅设计了FPGA相关状态机的逻辑电路,而且也给出了嵌入式软核Nios II的相关软件开发过程及运行结果。在介绍完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后,根据INMARSAT通信协议,详细分析了基于Visual C++的主机应用程序设计过程,包括解扰、CRC校验、翻译等。课题运用USB2.0高速数据串行传输接口技术,将其应用到卫星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数据串行高速传输,满足了高数据吞吐量要求,为卫星数据的采集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经济、更方便的数据采集方法。

二、Inmarsat宣布数据包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marsat宣布数据包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地融合信息网络发展情况
        1.2.2 物联网业务特征与业务模型研究现状
        1.2.3 面向海量连接/接入的多址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1.2.4 空间频谱资源使用与协调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
    2.1 引言
    2.2 空间信息网络体系架构
    2.3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
        2.3.1 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
        2.3.2 面向轻量级控制的高效可信通信流程设计
    2.4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协同组网机理
        2.4.1 星地联合接入调度框架
        2.4.2 分簇协作接入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卫星物联网集总业务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全球卫星物联网业务特征分析
    3.3 低轨卫星物联网全球业务集总建模
        3.3.1 周期业务的叠加性分析
        3.3.2 低轨卫星物联网全球业务建模方法
    3.4 仿真与分析
        3.4.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碰撞容忍的卫星物联网上行随机接入技术
    4.1 引言
    4.2 研究现状与场景分析
        4.2.1 卫星系统上行随机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4.2.2 上行随机接入系统场景分析
    4.3 基于导航辅助及环状功率控制的上行准同步容碰撞随机接入方案
        4.3.1 物联网终端接入过程设计
        4.3.2 SIC接收机工作流程
        4.3.3 系统性能理论分析
    4.4 仿真与分析
        4.4.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干扰分析与频谱共享策略
    5.1 引言
    5.2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干扰场景分析
        5.2.1 卫星系统间干扰
        5.2.2 星地间干扰
    5.3 干扰分析模型与频谱共享策略
        5.3.1 空间节点可存在性模型
        5.3.2 轨道和频率联合分析模型
        5.3.3 星地干扰分析模型
        5.3.4 基于最优功率控制方法的星地频谱共享策略
    5.4 仿真与分析
        5.4.1 卫星系统间干扰
        5.4.2 星地间干扰
        5.4.3 星地间频谱共享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2.1 海上卫星通信资源
        1.2.2 海上卫星通信终端
        1.2.3 GNSS/SINS组合导航系统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第2章 浮标端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设计
    2.1 通信体制分析
    2.2 卫星通信终端系统
        2.2.1 移动卫星通信终端设计分析
        2.2.2 GEO卫星链路预算
        2.2.3 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设计
    2.3 S波段通信机关键技术研究
        2.3.1 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
        2.3.2 自适应海况码率可变技术
        2.3.3 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上浮标端卫星快速跟踪技术
    3.1 组合导航卫星跟踪
        3.1.1 GNSS/SINS紧组合导航
        3.1.2 卡尔曼信息融合
        3.1.3 天线波束指向
    3.2 载波闭环跟踪
        3.2.1 卫星跟踪技术
        3.2.2 快速闭环跟踪
        3.2.3 圆锥扫描跟踪
    3.3 波束指向控制实现
        3.3.1 机械伺服控制
        3.3.2 相控阵波束控制
        3.3.3 终端波束控制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卫星信号快速捕获算法
    4.1 扩频解扩
    4.2 并行捕获算法
        4.2.1 伪码FFT并行捕获
        4.2.2 PMF-FFT算法
        4.2.3 并行PMF-FFT算法
    4.3 性能分析
        4.3.1 接收灵敏度
        4.3.2 计算复杂度
        4.3.3 捕获时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法验证、终端测试及试验验证
    5.1 算法验证
    5.2 快速测试系统
        5.2.1 系统方案设计
        5.2.2 终端链路测试
        5.2.3 开发应用
        5.2.4 现场应用
    5.3 试验验证分析
        5.3.1 外场试验
        5.3.2 快速捕获跟踪性能
        5.3.3 前向链路性能
        5.3.4 返向链路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信息筛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卫星互联网发展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2.1 卫星互联网工作方式
    2.2 分布式技术
        2.2.1 分布式存储
        2.2.2 分布式计算
        2.2.3 消息队列中间件
    2.3 Spring Boot
    2.4 预训练语言模型和BERT
        2.4.1 预训练语言模型
        2.4.2 BERT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扫描接入设备的需求
        3.2.2 捕获接入设备所传输数据的需求
        3.2.3 筛查敏感信息的需求
        3.2.4 生成待定内容摘要的需求
        3.2.5 数据管理的需求
        3.2.6 其他功能性需求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系统结构设计
    3.5 系统技术选型
        3.5.1 监控模块
        3.5.2 内容分析模块
        3.5.3 管理模块
        3.5.4 消息中间件
        3.5.5 公共存储
        3.5.6 通信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4.1.1 方案设计
        4.1.2 关键类设计与实现
    4.2 内容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方案设计
        4.2.2 中文摘要生成模型设计与实现
        4.2.3 关键类设计与实现
    4.3 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方案设计
        4.3.2 用户接口设计
        4.3.3 通信协议设计
        4.3.4 系统页面展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系统测试
        5.2.1 扫描接入设备测试
        5.2.2 捕获数据包测试
        5.2.3 敏感信息筛查测试
        5.2.4 阻断指定用户测试
        5.2.5 摘要生成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语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成果

(4)微小卫星网络组网与路由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小卫星组网设计与路由技术
    2.1 微小卫星网络组网设计
        2.1.1 卫星轨道
        2.1.2 星际链路
        2.1.3 星座分类
        2.1.4 组网设计
    2.2 微小卫星网络路由技术
        2.2.1 拓扑划分策略
        2.2.2 路由技术划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建模与仿真工具使用
    3.1 微小卫星组网设计
        3.1.1 星座设计方法的比较
        3.1.2 基于覆盖带法的星座设计
    3.2 仿真工具介绍
        3.2.2 STK简介
        3.2.3 OPNET仿真工具简介
    3.3 网络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小卫星网络多路径路由技术
    4.1 快照的划分
    4.2 多路径路由需求分析
        4.2.1 业务类型划分
        4.2.2 节点阈值设置
    4.3 多路径路由算法
        4.3.1 轨道发言人选举策略
        4.3.2 地面控制中心多路径路由计算
        4.3.3 星上实时多路径路由计算
        4.3.4 整体路由流程
    4.4 路由策略仿真与性能分析
        4.4.1 仿真模型
        4.4.2 参数设置和性能指标
        4.4.3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小卫星网络抗毁性路由算法
    5.1 节点重要性评估
        5.1.1 评估策略
        5.1.2 评估模型
    5.2 抗毁性路由算法
        5.2.1 受损情况分析
        5.2.2 抗毁性路由策略
    5.3 策略仿真与性能分析
        5.3.1 策略仿真
        5.3.2 网络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卫星通信新闻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rief Introduction
    1.2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nslator
Chapter Two Project Description and Task Analysis
    2.1 Project Description
        2.1.1 Background
        2.1.2 Difficulties
        2.1.3 Significances
    2.2 Task Analysis
        2.2.1 Source Text
        2.2.2 The Client
Chapter Three Preparations and Procedures
    3.1 Preparations
        3.1.1 Practical Preparation
        3.1.2 Skopos Theory
    3.2 Procedures
        3.2.1 Translation Practice
        3.2.2 Proofreading
        3.2.3 The Client's Feedback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Terminology of Satellite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4.1.2 Annotation
    4.2 Sentence Structure
        4.2.1 Adjusting Sentence Order
        4.2.2 Adding Information
    4.3 Acronym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6)基于Ka频段测控测距转发器带宽余量的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Ka频段通信卫星发展现状
        1.2.2 国内Ka频段通信卫星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外卫星通信复用情况
    1.3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测控测距转发器资源
    2.1 转发器概述
    2.2 天线覆盖性能
    2.3 通信频谱资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控测距转发器通信性能
    3.1 系统载噪比
    3.2 通信链路预算
        3.2.1 计算输入
        3.2.2 测距载波链路
        3.2.3 通信载波链路
    3.3 通信性能实验
        3.3.1 陆地试验
        3.3.2 海上试验
        3.3.3 基本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控测距转发器通信应用模式设计
    4.1 应用需求分析
    4.2 应用模式设计
        4.2.1 中央站星型组网模式
        4.2.2 波束延伸通信模式
        4.2.3 多用户自主组网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控测距转发器通信应用演示验证
    5.1 KA频段车载通信站
        5.1.1 主要功能
        5.1.2 设备组成
        5.1.3 设备方案
        5.1.4 监控软件
        5.1.5 结构方案
        5.1.6 主要特点
    5.2 中央站星型组网通信应用演示验证
        5.2.1 系统组成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验结果
    5.3 波束延伸通信应用演示验证
        5.3.1 系统组成
        5.3.2 业务流程
        5.3.3 试验结果
    5.4 用户自主组网通信应用演示验证
        5.4.1 系统组成
        5.4.2 试验方案
        5.4.3 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Ka波段航空卫星宽带服务市场快速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美国捷蓝航空正式启动Ka波段空中宽带互联网服务
以色列航空将在欧洲推出Via Sat空中宽带互联网服务
关注马航失踪的MH370航班搜寻和航空安全卫星服务
中国国际航空将首家配备GX Aviation高速宽带服务

(8)基于GPS、GIS、Inmarsat-D+的渔船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主要的研究工作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渔船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关键技术综述
    2.1 渔船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结构
    2.2 GPS全球卫星定位及相关技术
        2.2.1 全球定位系统(GPS)概述
        2.2.2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组成
        2.2.3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原理
        2.2.4 GPS技术在我国的技术应用及现状
    2.3 渔船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
        2.3.1 概述
        2.3.2 Inmarsat国际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综述
        2.3.3 基于Inmarsat-D+的系统工作模式
        2.3.4 基于Inmarsat-D+的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的优越性
    2.4 GIS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技术
        2.4.1 GIS在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中的作用
        2.4.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特点
        2.4.3 电子地图简介
第三章 基于GPS、GIS、Irunarsat-D+的渔船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应用对象的特点分析及其对系统设计的要求
    3.2 系统设计原则
    3.3 系统总体结构、工作原理
    3.4.系统技术架构
    3.5 渔船监控调度中心设计
        3.5.1 中心软件结构
        3.5.2 监控中心硬件组成
        3.5.3 监控中心的基本功能
    3.6 监控中心数据库设计
        3.6.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要求
        3.6.2 客户端数据库访问技术
        3.6.3 渔船监控指挥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3.6.4 数据库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
    3.7. 船载终端
        3.7.1 船载终端结构
        3.7.2 船载终端设计
        3.7.3 船载终端功能及工作流程
第四章 中间服务器层设计与实现
    4.1 中间服务器层功能设计
    4.2 服务端中间服务器层设计与实现如图所示
    4.3 Imarsat-D+通信模块的实现
        4.3.1 网络通信及其实现工具
    4.4 协议转换及客户端通信
        4.4.1 客户端通信协议
        4.4.2 协议转换及客户端通信的实现
    4.5 系统通信安全性方面的考虑
第五章 客户端定位监控指挥中心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监控调度中心软件功能设计
        5.1.1 基本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
        5.1.2 客户端通信功能
        5.1.3 渔船监控和调度功能
        5.1.4 数据管理功能
    5.2 监控调度中心软件结构设计
    5.3 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集成地图技术
        5.3.2 MapX控件
    5.4 客户端通信设计实现
    5.5 渔船监控调度的设计实现
        5.5.1 系统初始化及登陆
        5.5.2 渔船监控调度的实现
        5.5.3 渔船接警功能的实现
    5.6 数据管理功能的实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数据通信与GIS在船舶监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船舶监控概述
    2.1 船舶监控技术分类
        2.1.1 VTS与 AIS联合监控
        2.1.2 Inmarsat
        2.1.3 GPS+无线通信网络+GIS
        2.1.4 卫星定位监控系统
    2.2 船舶监控技术应用分析
    2.3 数据通信、GIS的发展
第3章 卫星定位监控系统体系结构
    3.1 系统的整体结构
    3.2 卫星定位系统
        3.2.1 空间部分
        3.2.2 地面控制部分
        3.2.3 用户部分
    3.3 船载终端
        3.3.1 船载终端的组成
        3.3.2 船载终端相关参数
        3.3.3 船载终端主要功能
    3.4 卫星通信系统
        3.4.1 空间段
        3.4.2 控制段
        3.4.3 地面段
    3.5 船舶监控中心
        3.5.1 监控中心组织结构
        3.5.2 监控中心主要功能
        3.5.3 通信服务器
        3.5.4 数据库服务器
        3.5.5 监控台
第4章 船舶监控中心数据通信
    4.1 数据通信模型
        4.1.1 ISO模型
        4.1.2 TCP/IP模型
        4.1.3 两类模型比较分析
    4.2 数据包的封装与分用
        4.2.1 数据包的封装
        4.2.2 数据包的分用
    4.3 通信协议设计
        4.3.1 传输层作用
        4.3.2 UDP与 TCP协议
        4.3.3 传输层协议选择
        4.3.4 应用逻辑分析
        4.3.5 会话层协议设计
        4.3.6 应用层协议设计
    4.4 通信机制
        4.4.1 Sockets通信
        4.4.2 多线程与消息队列
        4.4.3 连接管理
        4.4.4 协议的解析与合成
        4.4.5 通信应答机制
    4.5 通信框架设计
        4.5.1 双端通信框架
        4.5.2 客户端通信框架
第5章 船舶数据处理
    5.1 空间数据管理方式
        5.1.1 海图文件
        5.1.2 关系数据库
    5.2 MapObjects概述
        5.2.1 MapObjects对象组成
        5.2.2 MapObjects功能特点
        5.2.3 MapObjects支持的数据源
    5.3 海图操作与数据处理
        5.3.1 海图数据访问
        5.3.2 区域设置
        5.3.3 距离方位的计算
        5.3.4 位置数据处理
第6章 测试结果
    6.1 测试环境
        6.1.1 拓扑结构
        6.1.2 硬件环境
        6.1.3 软件环境
    6.2 测试目标
        6.2.1 测试范围
        6.2.2 预期性能指标
    6.3 测试方法
    6.4 测试记录及结果分析
        6.4.1 测试记录
        6.4.2 测试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10)基于海事卫星接收系统的USB2.0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INMARSAT卫星通信系统概况
        1.2.1 INMARSAT系统概述
        1.2.2 机载站(AES)
        1.2.3 地球站(GES)
        1.2.4 信道类型
        1.2.5 INMARSAT系统的发展前景
    1.3 INMARSAT卫星接收系统项目介绍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USB2.0 的总线协议
    2.1 USB的总线拓扑
        2.1.1 物理总线拓扑
        2.1.2 逻辑总线拓扑
        2.1.3 客户软件与功能软件的关系
    2.2 USB系统的层次关系
    2.3 USB通信流程
        2.3.1 设备端点
        2.3.2 管道
        2.3.3 USB信息转换过程
    2.4 四种数据传输类型
        2.4.1 控制传输
        2.4.2 批量数据传送
        2.4.3 中断数据传输
        2.4.4 同步传输
    2.5 USB2.0 对比USB 1.X的改善
        2.5.1 微帧和USB 2.0 集线器
        2.5.2 优化的传愉协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芯片介绍以及固件程序设计
    3.1 芯片选择及性能参数
        3.1.1 USB2.0 控制芯片的新技术
        3.1.2 实现USB2.0 数据采集系统的方法
        3.1.3 USB2.0 总线控制芯片CY7C68013A
    3.2 硬件部分调试
    3.3 固件部分程序设计
        3.3.1 主程序fw.c
        3.3.2 用户程序satellite.c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PGA相关设计
    4.1 FPGA控制核及Nios II软核简介
        4.1.1 FPGA控制核简介
        4.1.2 Nios II软核简介
    4.2 本课题的应用的FPGA
    4.3 FPGA的逻辑设计
    4.4 Nios II部分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机软件部分
    5.1 软件部分组成
    5.2 系统软件部分
        5.2.1 Windows下设备驱动程序与WDM
        5.2.2 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过程
        5.2.3 设备驱动程序的工作过程
    5.3 用户软件部分
        5.3.1 用户软件的功能
        5.3.2 用户软件的系统原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附录 缩略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Inmarsat宣布数据包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D]. 曲至诚.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D]. 饶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2)
  • [3]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信息筛查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泽云.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4]微小卫星网络组网与路由优化技术研究[D]. 王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卫星通信新闻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黄诗尧.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5)
  • [6]基于Ka频段测控测距转发器带宽余量的通信技术研究[D]. 陈亚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3)
  • [7]Ka波段航空卫星宽带服务市场快速崛起[J]. 谢丰奕.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4(08)
  • [8]基于GPS、GIS、Inmarsat-D+的渔船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设计[D]. 黄圣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9]数据通信与GIS在船舶监控中的应用研究[D]. 雷志海.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2)
  • [10]基于海事卫星接收系统的USB2.0的研究与实现[D]. 王立敏.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Inmarsat 宣布数据包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