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把握社会主义矛盾的历史经验

论把握社会主义矛盾的历史经验

一、论把握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历史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鲁保林,王朝科[1](2022)在《发展格局的演变:复杂适应系统论视角》文中提出从旧发展格局转变为新发展格局,表现为社会再生产体系的自组织、自适应过程,其动态演化机制是一个以实现国民经济系统目标为牵引、以生产性企业的自适应转变为基础和路径、以社会再生产循环畅通为核心,多主体互相协同的复杂动态过程。更有效率、更具韧性、更加包容、更为安全、更可持续是社会再生产体系变革的五重目标。产业模式和社会再生产体系的系统性变革要求推动微观主体的自适应性转变,只有生产性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外部刺激而进行自主适应性调整,并最终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社会再生产体系的优化升级才会具备坚实的微观基础。政府调节为社会再生产体系演化赋能。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是社会再生产各适应性主体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

徐坤[2](2022)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文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战略布局,以"两步走"作为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刻扎根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实践,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构成了其显着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广大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形而上学特征,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张玉卓,姜辉,白永秀,赖德胜,刘友金[3](2021)在《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提出的"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全面阐释、深入解读以上会议精神,本刊策划、编发本期笔谈,邀请五位知名学者,从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共同富裕、党的经济思想体系构建、理论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撰文,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重要历史经验,为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孙爽,高继文[4](2021)在《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当前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强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完善的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过渡的准备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吴远贤[5](2021)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益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指路明灯与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需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并与时俱进地发展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转化。这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本质上是人民这一利益主体对于多层次、多领域内多种利益客体的需要,“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也可以从利益角度做出如下解读:一是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的平衡及拓展;二是城乡、区域、阶层、代际、中央与地方等方面的利益平衡问题;三是经济、公共服务、创新能力、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难题的破解及其利益保障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仍将长期存在。这同时也说明以利益矛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具有新时代特有的规律和特征,另一方面仍旧可以运用利益杠杆来撬解它。本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针、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视角,分析新时代利益现状,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基石、研究依据、实现前提、实现原则、核心内容等,提出在新时代利益格局失衡的社会环境中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以期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等提供政策建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需要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新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石,可以从主体、客体、实现层次三个维度进行宏观把握和考察其主要内容。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一是要把握相关原则,即把握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协调互动、发挥党的统筹协调优势和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原则等。二是要把握好践行利益观的方向,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以“协调”实现利益均衡化(包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等)、以“绿色”实现人与自然利益的永续化、以“开放”保障国内与国外、局部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共享”实现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人民的美好生活共同追求。三是要择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即瞄准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进一步从宏观方面平衡利益格局,从微观角度完善包含激励机制、参与机制、表达机制、分配机制、约束机制、调解机制、补偿机制、预警机制在内的利益整合机制。

赵学琳[6](2021)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及其超越》文中研究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重大论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国社会历史条件总体上不断演进的客观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化的客观结果。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来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开拓创新的前提基础,是我们面向未来创造更大历史性成就的逻辑起点,意味着对于当下现实基础、发展质量的全面而巨大的超越。新发展阶段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发展理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维度看,具备深厚的历史性,同时又体现出强大的超越张力。深入理解新发展阶段,对于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的历史性成就具有深刻的实践启示。

项久雨[7](2021)在《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通过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成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指南。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深刻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彰显着中国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发展理念对于美好生活的实践引领,主要体现在创新发展驱动美好生活、协调发展推进美好生活、绿色发展厚植美好生活、开放发展拓宽美好生活、共享发展保障美好生活这五个方面,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增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包心鉴[8](2021)在《全面现代化:“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主题》文中提出全面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主题。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围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尤其要统筹好两个重大关系:一是统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依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二是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把社会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社会全面进步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李晓倩[9](2021)在《“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充分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应把着力点放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王晓兵[10](202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观念路径》文中研究指明观念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持续强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崛起和不断发展密切相关。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古代人是通过与生活接触形成观念,而近代人则是以观念为中介来感知生活。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支配地位的过程中,观念介入和影响社会生活的机制转化之表征。观念在理解生活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影响愈发深巨,在某些激进学者那里“景观”和“符号”甚至被视为社会生活中处于根本性和决定性地位的影响要素。当观念成为理解社会生活的中介后,脱离具体生存实践的抽象外在反思式的观念就有了反过来影响甚至支配具体生活的可能,成为必须加以警惕的风险。要破解抽象外在反思式观念导致的观念脱离具体生活,干扰具体生活的自发进展,甚至阻挠社会生活发展向好的问题,就需要形成对社会生活以及生存实践的精准理论把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式介入具体社会现实,避免抽象观念的空转,在具体社会现象和人的历史性生存实践境遇中对现实加以理论把握。在对社会现象之丰富性及其内容逻辑形成理论上的精准把握基础上,形成理论上的主体自觉,进而构造起基于理论化社会现实的有着明确理论自觉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自由主义理论领航为主的西方思想目前正遭遇一系列解释困境并滋生出一系列其自身无法解决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正是建基于对自由主义造成的困境和危机的破解。这有其科学性,以及逻辑和历史的双重必然性。首先,在马克思的理论努力中就包含着对当时以古典自由主义为领航理论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的理论把握和深刻剖析。破解自由主义带来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题中应有之意。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引领下,中国从贫弱走向富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百年奋斗一再证明:中国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应该、必须也能够担负起引领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今日的成就,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实现的。如今,国际局势日趋复杂,一些国家利用各种抽象的外在反思式的观念,借由观念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扮演的理解和评价具体生活的中介功能,对他国施以愈发频繁的干扰,破坏其国家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持续发展。此时,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抽象外在反思式观念进行有效前提批判,对其前提中隐蔽的价值倾向和理论强制加以拒斥,为保持战略定力提供主体自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我们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如何可能”来展开论证。即:事实上已经在发挥领航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能够在我们的理论分析中进展到自为-自觉状态的理论领航,以及这一进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是什么之上。要面对抽象外在反思式的观念的侵蚀,首先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真实的社会现实加以精准的理论把握,拒斥抽象外在反思式观念对社会现象的任意套用和随便剪裁,真正在理论层面把握社会现实的无限丰富性和运动逻辑。因此理论领航的起点,即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基础实现的理论对现实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以对实践基础上的主体自我意识之结构分析为落脚点,以清晰的主体自我意识结构为思想操作平台,展开对各类“针对诸现实问题的理论”的前提要素和结构的清理和批判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实现方式。通过将观念场域中的诸理论之前提中隐蔽的价值倾向和理论假设加以敞露,最终实现自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前提自觉,以富有内容的前提批判的方式,不断升级作为时代精华和文明灵魂的思维方式,拒斥因抽象外部反思造成的理论前提层面的对思想的隐蔽束缚和价值支配,构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推动其不断发展,持续提供贴合中国发展实际,有着充分主体自觉和明确价值承诺的理论贡献。

二、论把握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历史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把握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历史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格局的演变:复杂适应系统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基础和分析思路
二、发展格局演变的系统动因
    第一,世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逆全球化沉渣泛起。
    第二,大国竞争再起,“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难以持续。
    第三,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三、社会再生产体系变革的五重目标
四、社会再生产体系的系统性重塑要求推动微观主体的自适应性转变
五、政府调节为社会再生产体系演化赋能
    第一,坚持创新引领,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自适应能力。
    第二,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发挥“流”的作用。
    第三,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区域样板,强化“标识”功能。
    第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系统的自组织演化。
六、余论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一)根本目标: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
    (二)指导原则: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现代化发展
    (三)战略布局: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实践
    (四)战略规划:以“两步走”引领现代化走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客观前提。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绿色特质。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外部保障。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一)现代化的多元性:消解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资本形而上学的文明

(3)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中国道路和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
    一、 科技自立自强集中体现了中国道路百年历程的实践和历史逻辑
    二、 围绕新征程强国目标,构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和制度体系
    三、 中国道路将在不断创造先进文明新形态中为人类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
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中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 从“先富”和“共富”的关系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
    三、 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中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中构建党的经济思想体系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中党的经济思想创新发展要点
        1.“第一次飞跃”中党的经济思想的创新发展
        2.“第二次飞跃”中党的经济思想的创新发展
        3.“第三次飞跃”中党的经济思想的创新发展
    二、 基于“三次飞跃”的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
        1.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体系的主线
        2.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体系的阶段划分
        3.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与逻辑结构
在回答时代之问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一、 新的时代之问
    二、 新的理论创新
    三、 新的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与理论创新
    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党领导经济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
    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解题方案
    三、 党领导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4)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在逻辑
二、新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历史方位
三、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
结语

(5)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依据
        (三)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利益的研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研究
        (三)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四、利益相关概念及其关系阐释
        (一)利益、利益关系、利益格局与利益观
        (二)利益观与唯物史观
        (三)利益与福利、福祉
        (四)利益观与发展观
        (五)利益观与价值观
第一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形成
    第一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提出依据
        一、发展平衡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发展充分问题的提出依据
        三、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依据
    第二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利益观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第二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一、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及需要角度的利益
        二、需要的内涵拓展和层次提升
    第二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论述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基于新发展理念
        一、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践行路径
        二、新发展理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
        三、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第四节 基于新时代论断
        一、新时代的判断依据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及其衍生的系列问题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主体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一、地方政府利益与中央政府利益
        二、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类利益
    第二节 客体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一、经济利益
        二、政治利益
        三、文化利益
        四、社会利益
        五、生态利益
    第三节 历时性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一、既得利益与可得利益
        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三、现实性利益与超越性利益
第四章 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综合考量
    第一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价值前提
        一、人民是新时代的创造主体和权力主体
        二、人民是新时代的利益主体
        三、人民是新时代的评议主体和监督主体
    第二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领域及其特征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领域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原则
        一、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原则
        二、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协调互动原则
        三、发挥党的统筹协调优势原则
        四、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原则
第五章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
    第一节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发展方向
        一、以“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以“协调”实现利益均衡化
        三、以“绿色”实现利益永续化
        四、以“开放”实现国内与国外、局部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五、以“共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第二节 共同富裕集中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
        一、共同富裕概念的历史沿革
        二、共同富裕概念的科学内涵
        三、共同富裕概念的全面阐释
        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及其难点
    第三节 整合机制服务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
        一、利益整合问题概述及其相关概念
        二、利益整合机制的宏观方面
        三、利益整合机制的微观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及其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有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阶段
二、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更高阶段
三、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
四、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后进一步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
五、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并实现伟大复兴的阶段
六、新发展阶段是在确立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阶段
七、新发展阶段是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基础上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阶段

(7)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的科学内涵
二、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的共同价值追求
    1.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坚持发展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新发展理念对美好生活的实践引领
    1.创新发展驱动美好生活
    2.协调发展推进美好生活
    3.绿色发展厚植美好生活
    4.开放发展拓宽美好生活
    5.共享发展保障美好生活

(8)全面现代化:“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二、全面现代化的奋斗历程
三、全面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胜利实现,为乘势而上开创全面现代化新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可以进一步开创全面现代化新局面的重要发展时期
四、全面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一)统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依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
    (二)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社会全面进步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逻辑: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二)历史逻辑:自觉把握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
    (三)现实逻辑:统筹“两个大局”
二、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三、在实践中着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第一,要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要拓展投资空间,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第三,要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活力
    (三)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动能
        第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第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第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第五,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四)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际合作新优势

(10)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观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创新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2.1 经济理论中自由主义领航困境与马克思主义领航的科学性
        2.1.1 自由主义的理论领航及其困境
        2.1.2 自由主义作为领航理论的前提强制性和隐蔽性
        2.1.3 对经济领域自由主义的前提批判与问题破解
    2.2 政治理论中自由主义领航困境与马克思主义领航的科学性
        2.2.1 自由主义中“绝对敌人”的思想背景及其根源
        2.2.2 自由主义理论中观念主体的内在矛盾
        2.2.3 自由主义主体意识的困境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的破解
    2.3 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必然性
        2.3.1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3.2 历史选择的逻辑必然性
        2.3.3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4 从单向度的人到全面的人
        2.4.1 “全面发展”要在人的二重结构中现实的理解
        2.4.2 人的二重性有其深刻的观念背景
        2.4.3 实践层面的二重性统一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3章 理论领航起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现象的内在把握
    3.1 共同体视角的观念运行逻辑
        3.1.1 小共同体的规模限制及其突破过程的观念转变
        3.1.2 民族国家的观念整合逻辑
        3.1.3 民族国家时代中观念的主权向度
    3.2 共同体层面观念主导权问题的理论反思
        3.2.1 观念的抽象外在反思与观念主导权的丧失
        3.2.2 丧失观念主导权的理论逻辑
        3.2.3 观念之内在性的核心价值
    3.3 个体层面的观念运行逻辑
        3.3.1 第一阶脱嵌:“实际”和“应该”位置对调
        3.3.2 第二阶脱嵌:“自足”到“泛化”背后的社会结构转变
        3.3.3 第三阶脱嵌:从叙事系统中脱嵌
    3.4 观念主体之作用的把握是廓清其结构的开端
第4章 理论领航落脚点是实践基础的主体自我意识
    4.1 主体自我意识的中介性质
        4.1.1 观念主体并非理论起点
        4.1.2 主体自我意识之建构是一种内涵逻辑
        4.1.3 主体自我意识之上嵌含着价值判断
    4.2 主体自我意识的基础结构
        4.2.1 主体自我意识的生成结构
        4.2.2 主体自我意识之演变的影响要素
        4.2.3 主体自我意识形生成和演变的三个基本环节
    4.3 主体自我意识的我-“自身意识”环节
        4.3.1 主体自我意识中自身意识的形成原理
        4.3.2 “自身意识”之内容在思想史中的演化及其逻辑
    4.4 主体自我意识的“我”-“自我认识”环节
        4.4.1 人欲与观念捕获
        4.4.2 单纯否定与抽象反思
    4.5 实践基础上自身意识与自我认识的统一
        4.5.1 立基于实践的关于人的二重性理解
        4.5.2 “批判旧世界”在观念领域的实现
第5章 理论领航的实现方式是理论的前提批判
    5.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中的前提逻辑
        5.1.1 “问题导向”是现实需求但需理论反思
        5.1.2 “碎片化学习”敞露“问题导向”的理论要害
        5.1.3 理论领航与自觉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5.2 理论中渗透的基本情绪的前提批判
        5.2.1 情感表达的尺度及其价值
        5.2.2 基本情绪之价值论维度的理论梳理
        5.2.3 实践中的价值论前提梳理
    5.3 对无反思的意志式观念的前提批判
        5.3.1 个体保护的限度问题
        5.3.2 个体之过度保护的观念逻辑和隐蔽前提
        5.3.3 隐含前提之观念背景及其支配逻辑的前提批判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与致谢

四、论把握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历史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展格局的演变:复杂适应系统论视角[J]. 鲁保林,王朝科. 山东社会科学, 2022(02)
  •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J]. 徐坤. 求索, 2022(01)
  • [3]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J]. 张玉卓,姜辉,白永秀,赖德胜,刘友金. 经济管理, 2021(12)
  • [4]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研究[J]. 孙爽,高继文.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1(04)
  • [5]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D]. 吴远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6]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及其超越[J]. 赵学琳.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10)
  • [7]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J]. 项久雨.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10)
  • [8]全面现代化:“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主题[J]. 包心鉴. 观察与思考, 2021(10)
  • [9]“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J]. 李晓倩. 党的文献, 2021(05)
  • [10]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观念路径[D]. 王晓兵.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论把握社会主义矛盾的历史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